蔡元培——培养大师的大师
《大师》蔡元培
蔡元培他来自于封建王朝,却是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他出身于科举制度,却成为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在四十多年中,他建立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塑造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北京大学,而继承他理想的那一代知识分子,为中国走向现代书写了开篇。
蔡元培(上集)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两千年的君主专制体制,作为革命元老,蔡元培出任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但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蔡元培抱负难伸,于是他辞了官,又一次去欧洲游学。
当袁世凯死后,新任总统黎元洪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
这时,蔡元培在欧洲学习考察已四年,是个50岁的老留学生了,在接到邀请电报一个月后,他就回到了祖国。
(京师大学堂旧址)蔡元培将要出长的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仅存的硕果,这座有最高学府地位的大学,从创立之日起就被时代和政局激荡颠簸,民国的建立也没能改变它多少。
老师多是北洋官僚,学问不大,架子不小,学生多是王公贵族官僚富家子弟。
上课了,听差们忙不迭去请:老爷,上课了!学生老爷才由鸦片床上爬起来。
学生中还流行“结十兄弟”,就是几个气味相投的同学结拜做兄弟,毕业后大家钻营做官,谁的官大,其他人就到他手下做科长、做秘书,捞个一官半职。
【采访】北京大学教授梁柱——当时的北大,很多学生都喜欢读法律,而法律系呢?教员有很多都是官僚来兼任的,来兼任教授,没有学问,但是却受到学生的欢迎。
为什么这样呢?为什么愿意上法科呢?就是为了以后便于有靠山,便于升官。
那时的北大,其实就是一个官僚养成所,这是一座苦闷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太学”,这个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就是以这样的状态等待蔡元培的到来。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到任命的当天,没有直接去北京大学,而是步行到北京西河沿中西旅舍拜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陈独秀。
【采访】北京大学教授梁柱——蔡先生和陈独秀有过交往,他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有过共事。
【采访】蔡元培之女蔡睟盎——当时建立光复会,做炸药,陈独秀也去参加做炸药,蔡先生也是经常去,因为有这些关系,他又看了《新青年》杂志。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编号:QMSD/JWC-13-10编号:QMSD/JWC-13-10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渣滓(zhā zǐ)2.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着.笔(zhu ó)恫.吓.(dòng )(h è)小传.(zhuàn)贬.责(bi ǎn)郡.县(jùn )编.辑.(bi ān )(jí)罔.顾(w ǎng )西斋.(zh āi)沉沦.(lún )渣.滓.(zh ā )(zǐ )荒谬.(mi ù)沉吟.(y ín )最后画龙点睛地指出蔡先生伟大人格中蕴含的两种伟大的文化,抒发对先生深深的敬仰之 情。
本文脉络图示如下:、(1)点明为文缘由,表达敬仰之情。
责匿名揭帖、(2— 9)记述先生严词责人三桩事。
责阻生访师 责肆口乱言四、(11—12)补述先生临大事而不苟的勇气魄力。
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五、( 13)概述先生是两种文化的代表。
再表敬仰之情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六、链接补充蔡元培( 1868 - 1940 ),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 周子余,汉族,中国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 总长, 1916 年至 1927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1920 年至 1930 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第二教时一、简析全文文章共 13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以能为先生写传为荣,表达对蔡先生的敬仰之情。
第二部分(第 2—9 自然段),写蔡元培先生严词责人的三件小事。
言近而旨远诚恳而严肃10)剖析先生行事的文化内涵。
西方理性精神中国儒家思想融汇和第一件事谴责匿名揭帖“讨伐”同学的行为。
第二件事写先生批评阻止性情荒谬的学生前来拜访的建议。
第三件事写先生斥责“我”信口开河驱逐“西洋鬼子” 。
第三部分(第10 自然段),澄清世间对蔡元培先生接物“滥”的原因,剖析其行为深处的文化内涵。
蔡元培知人善用的经典案例
蔡元培知人善用的经典案例蔡元培是著名的教育家和革命家,曾担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书育人方面,蔡元培除了能慧眼识珠外,更善于因材施教,令人刮目相看。
1916年,蔡元培开始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在当年报考北大的考生中,有一位考生的试卷引起了蔡元培的注意。
他在审阅该生试卷时发现,此考生不仅在答题时思维敏捷,逻辑清晰,更令人惊讶的是,其国文水平卓越,异于常人。
蔡元培当时越看试卷心里越欢喜,最后阅完试卷后,立即派人专门寻找此考生,想要和对方当面交流。
这名考生其实不是旁人,而是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顾随。
不过,当时的顾随才刚满18周岁,涉世未深。
当时考完试后,他便和几个同学出门玩去了。
两天后回到家里,听说北大校长找自己时,顾随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竟然惹得堂堂北大校长要亲自找自己谈话,他的内心不免有些惶恐和忐忑。
最后,在同学们一番劝说下,顾随才大着胆子去找蔡元培校长。
然而,当顾随见到蔡元培校长后,立即被对方亲切随和的态度所打动,也少了一些拘谨,两人交流起来也非常愉悦。
经过一番简单交流后,蔡元培亲切又真诚地对顾随说道:“在审阅了你的试卷后,我觉得你的语言功底非常深厚,我看到你报考的是国文系,个人觉得,你不一定能在这上面有更大的突破,所以我建议你改学西洋文学,以求扩充眼界,拓宽知识领域,如此一来,才能在今后的中国文学研究上取得更大成就。
”当蔡元培说完后,年轻的顾随一下子心跳加速,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鼎鼎有名的蔡校长会对自己这个从未谋面的考生如此关心,他激动地除了不停地感谢蔡元培校长外,再也说不出别的话来。
最终,顾随听从了蔡元培的建议,先是去天津的北洋大学读了两年的英文预科,最后转入北大英文系。
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地正确引导,顾随最终成为有名的散文作家和理论批评家。
顾随的学生、红学泰斗周汝昌曾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
”对于自己所取得的一切,顾随总是心怀感恩,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如此写道:“如果不是蔡先生的热心引导,自己的人生也许会是另一番样子,蔡先生称得上是我人生路上真正的导师。
蔡元培:培养大师的大师
学术争鸣
中外教育史研究
学术前沿
研究队伍
名家风采
没有学历的梁漱溟
尤为可贵的是,蔡元培在延聘教员时,不完全依据资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1917年1月,
留美学生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主张,引起北大新派教授的注意。蔡元培对这个留美青年能写出这样兴衰救弊和推翻旧案的文章,
李大钊、李四光、胡适,都是蔡先生请来的。章士钊创立逻辑的学名,北大就请他开逻辑课;胡适和梁漱溟对孔子的看法不同,蔡先生就请他们同时各开一课,唱对台戏。
由于重视延聘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各方面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使北大的教员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时北大人才济济,学校面貌为之一新。据1918年初的统计,全校共有教授90人,从其中76人的年龄看,35岁以下者共43人,占57%,50岁以上者仅6人,占8%。最年轻的文科教授徐宝璜仅25岁,其他如胡适、刘半农等也都是二十多岁的青年。蔡元培出任校长时也不到50岁,教授平均年龄仅三十多岁。而这时北大本科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4岁。所以这时北大的教师队伍是相当年轻的,这给学校带来了朝气,也推动了学校的革新。
发布时间 :2005-3-10
张国庆
一位外国学者说过:“世界上大学校长很多,但没有一个校长能对一个国家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在蔡元培身上,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种不可言说的人格魅力。
大师蔡元培观后感
大师蔡元培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蔡元培的一些资料和纪录片,心中真是感慨万千呐!蔡元培,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说起他,就不得不提到他在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
他就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挥动着手中的魔法棒,给当时混沌的教育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看到的资料里,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时候的北大,还弥漫着一股陈旧腐朽的气息。
学生们不是整天忙着吃喝玩乐,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而读书。
课堂上,老师照本宣科,学生们昏昏欲睡。
但蔡元培来了之后,一切都开始不一样了。
他不拘一格降人才,聘请了各种各样的老师。
不管是留着长辫子的守旧派,还是激进的新派人物,只要有真才实学,他都欢迎。
这在当时可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啊!有人质疑,有人反对,但蔡元培丝毫不动摇。
他坚信,只有这样才能让北大成为一个思想碰撞、百家争鸣的地方。
我记得有个场景,特别生动。
那是一次教授们的聚会,不同派别的老师围坐在一起,争论得面红耳赤。
有的拍桌子,有的大声喊叫,那场面,简直比菜市场还热闹。
可蔡元培呢,他就坐在一旁,微笑着倾听,时不时点点头。
等到大家都吵累了,他才缓缓开口,几句话就点明了争论的核心,又巧妙地化解了矛盾。
他的智慧和包容,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心服口服。
还有他对学生的关爱,那也是没话说。
有个穷学生生病了,没钱看病。
蔡元培知道后,不仅自己掏腰包给他治病,还发动全校师生捐款。
他说:“学生就是我们的未来,不能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去希望。
”这话说得多么温暖人心啊!在他的努力下,北大逐渐成为了全国的学术中心,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那些曾经迷茫的学生,在他的引导下,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蔡元培的教育理念,放到今天来看,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强调的“兼容并包”,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多元和包容吗?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不也是我们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吗?想想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虽然条件好了很多,但有时候还是会感到迷茫和困惑。
高三作文写作 专题人物素材解读:蔡元培
高考作文写作专题人物素材解读:蔡元培蔡元培20世纪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
186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原籍浙江诸暨。
蔡元培一贯视教育为救国的基本途径,推崇思想、学术自由,是教育独立的积极倡导和支持者,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
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其著作辑有《蔡元培选集》。
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语录·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以前的历史只记帝王之事,不记民生风俗,以至于一群强弱盛衰之数,终不可稽。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对于学生的希望:1.自己尊重自己。
2.化孤独为共同。
3.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
4.有计划的运动。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王开岭古今中外,成功者甚多,但若将某人推崇为大师、完人,这肯定是一件容易离谱的事情。
而在现代中国,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却无愧此誉。
从晚清翰林到彻底的革命党某次,北大名流雅集,钱玄同冒失地问道:“蔡先生,前清考翰林,都要字写得很好的才能考中,先生的字写得这样蹩脚,怎样能够考得翰林?”蔡先生不慌不忙,笑嘻嘻地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大概那时正风行黄山谷字体的缘故吧!”翰林出身的蔡元培最终却走上了清王朝的对立面,致力于启民智救国的事业中。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ppt课件
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 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
❖ 文章共十三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 ❖ 第一部分(1)以能为先生写传为荣,表达对蔡先
❖ 第二件事包含一主一副两件小事,在引述先生 言词的时候,运用了白描的文学手法,语言俭省, 表现了先生公正待人的高尚品格.
❖ 第三件事写的现场感很强,作者话多,先生言少, 言简意赅,效果良好.
读第十节
❖ 说说“蔡先生之接物,有人以为滥,这全不是事 实,是他在一种高深的理想上,与众不同”句中 “高深的理想”的含义.
❖ 2、主题思想: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散文.作者选择典型 的材料,突出蔡元培先生的伟大人格,抒发对先生深 深的敬仰之情.
❖ 3、总体特色:1.追根溯源,凸显人物神韵.
❖ 2.语言刻画,写法因事多变.
❖ 3.结构层进,主旨逐步深化.
以发展眼光看先 生
言行一致,胸襟开 阔
“我” 信口开 河
异想天开要不得
不耐烦 声色俱厉
不要夸夸 其谈
尊崇自由平等博 爱思想,实践儒家 “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精神
结合文中的三件小事,谈谈你对“语言 刻画、写法因事多变”的理解.
❖ 第一件事运用纪实手法引述先生的话,而后重 点描写受教育者心理活动.把蔡先生诲人以诚 和光明磊落的君子风范勾勒在纸上.
❖尊重人权,重视作为个体的人的权利 和自由,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反封建 意义,既得西方先进文化“自由平等 博爱”之精髓,又体现中国儒家仁者 爱人的“恕”的精神.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大师蔡元培人物简介
蔡元培人物简介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曾化名蔡振、周子余。
浙江绍兴山阴县人。
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前清举人,1892年为翰林,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后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1902年与章炳麟等发起组织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提倡民权,鼓吹革命。
1904年组织光复会,次年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提出修改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支持李大钊等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实行教授治校。
1927年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后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倡导抗日。
1932年与宋庆龄等人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组织爱国民主抗日运动。
抗战爆发后,主张对日抗战,支持国共合作。
上海沦陷后,移居香港。
1940年3月5日病逝。
一百多年来,北大的校长走马灯似地换了不少人。
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还是蔡元培校长。
在北大昔日的历史传统和今日的格局气象中,蔡元培更内化为一种象征与启示,堪称风采依旧,因为有后来者“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
一、改造北京大学1917年1月,在黎元洪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的敦请和孙中山的劝促下,出身翰林的前清举人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
当时,许多学生继承着清末老爷式的作风,只想混个毕业资格,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
少数肯读书的,也多抱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把读书当做求取功名利禄的捷径,对学术研究并无兴趣。
至于教员,不学无术、混饭度日的大有人在。
这就是他就任之前北大的校风。
蔡元培到校后,第一次发表演说,即指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
”为贯彻这一方针,他提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提倡民主精神,推广近代科学文明,广泛调整科系及课程设置,扩充文、理科各系,随后又沟通文理,合为一科,设置研究所,改年级制为学分制。
国学大师蔡元培的事迹
国学大师蔡元培的事迹蔡元培事迹介绍蔡元培事迹包括了他早期考取清朝学位到最后抗日救国坚持教育改革的一生事迹。
清朝晚期出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的蔡元培从小发奋读书,十七岁就考取了秀才,后又陆续考入了清朝的更高学位直到翰林。
三十岁辞去朝廷任职开始转向教育行业,担任绍兴学院院长。
33岁创立了中国的教育会,并且还组建了爱国女学堂,开创中国女性学堂的先例。
此时民主改革势在必行,许多民主人士都投身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政权的革命浪潮中,35岁的蔡元培和其他民主人士组织成立了光复会同盟会等。
蔡元培事迹中最突出的就是他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
蔡元培37岁的时候开始出国留学深造,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
42岁回国后担任政府教育部长,管理教育事业。
但是当时的时局动荡,袁世凯专权,蔡元培再次选择出国留学深造,去了法国德国,46岁回国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
此时他得到了法国美国大学授予他的荣誉学位。
之后在国民党政府的全国人大代表中被选为监察委员,但是蔡元培辞去了职位专心发展教育事业。
1928年五十多岁的蔡元培担在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担任多个职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元培从北平移至上海同其他国民党人士积极组建抗日保国组织,为国共合作抗日而努力。
抗日战争国内局势恶化,蔡元培带着妻儿迁往香港,并在香港定居,1940年在香港生病去世。
蔡元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蔡元培少年时期就是轰动的人物,常被江苏籍的宰相翁同龢称赞。
许多名人傅斯年、周作人、杜威、汪原放、冯友兰都纷纷称赞蔡元培。
现在北大的师生依然追怀这蔡元培,记得林语堂就说过世界上再也不会有第二个蔡先生了,对蔡先生的评价大家都是一致的,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确实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可以称为君子的人,近乎万人。
在他身上有中国传统圣贤的修养,但也带着西方自由博爱的思想,这是傅斯年说的,后来周恩来在1943年发表的《怀念蔡孑民先生》也说蔡元培所带的北大、他的作风、他的成就都是不能让人轻易忘怀的。
蔡元培很了不起,他能识人、用人、护人,他手下的人才都各尽其才,这是许多人都做不到的一件事。
一代宗师蔡元培
蔡元培 1868-1940 我国著 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为 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功绩卓 著。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
他是20世纪中国资本主 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他的主 要教育思想为:建立以国民教 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 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 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 建立体、智、德、美四育和谐 发展的教育体系。
4
蔡先生十一岁丧父,兄弟三人全靠母亲周 氏抚养。母亲非常贤能,当蔡先生父亲去世的 时候,世交朋友以蔡先生兄弟孤苦无依,拟替 他们募捐以赡养他们,并供蔡先生读书,但被 周氏婉拒。她时常典押衣饰,克勤克俭,抚养 诸儿成立,每以「自立」「不倚赖」勉励他们, 常对他们说:「每有事与人谈话,先预想彼将 作何语,我宜以何语应之,既毕,又进省彼作 何语,我曾作何语,有误否?以是鲜偾事。」
1
饱读诗书
连试皆捷
蔡先生从小就翻阅史记、汉书、困学纪闻、文史通 义、说文通训定声各书。十三岁时拜经学名宿王子庄为 师,学八股文及宋儒之学。蔡先生对于中国旧学曾下过 苦功,所以他能连试皆捷,十七岁中秀才,二十三岁中 举人,二十四岁中进士,二十六岁补翰林院庶吉士,二 十八岁补翰林院编修。他在少年时期,已名动公卿,曾 被常熟宰相翁同龢誉为:「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 也。」由此可见蔡先生旧学根基是如何的深厚。
8
遗
著
言
述
太
蔡元培是鲁迅的好朋友, 当年曾骋
最
沈 请鲁迅当北大文科讲师讲授《中国小
谨
痛 莫
说史》, 1936年鲁迅去世时, 蔡元培 为他写挽联, 该副对联还挂在蔡元培 的故居里。
严 非
作
徒
空
中
头
国
文
小
蔡元培评价
学之泰斗,人之楷模——蔡元培综观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无不与众多著名的大学校长紧密相连,杰出的大学校长往往对大学理念都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大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他们将正确的大学理念运用到指导治校的实践中,牢牢把握着大学的方向。
他们奠基性的工作和开创性的努力,影响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他们的创新同时也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北大校长蔡元培,也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校长。
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等大学理念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并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身体力行。
他对传统文化的选择吸收,对先进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的认可和执行,以及他所受到的中西合璧的教育,使他的大学的价值和理念具有划时代意义。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任校长期间,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革新了北京大学,使其成为当时全国的一流学府。
这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创立和发展确定了一种范式,奠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蔡元培博大精深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对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如果按照现代的标准,51岁已经不是一个青年,最多也只能算做是中年。
然而,当我们回首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时,一位51岁的中年人却往往被我们归到青年之列。
他,就是蔡元培。
1917年1月4日,北京大学迎来了新校长——蔡元培,校工们恭恭敬敬地在校门口排好队,向这位昔日的教育总长、现在的校长行礼。
没想到蔡元培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而是脱下自己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躬。
要知道,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校长的职位相当于三品大员,蔡元培当过的教育总长更是相当二品高官。
这一鞠躬震动了北大,瞬间成为北大的新闻。
作为“镀金”的地方,北大这座衙门式旧学堂处处散发着颓败的气息。
北大老师多是北洋官僚,学生多为官僚富家子弟,上课铃一响就有当差的来说一声:请老爷上课。
教育家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作文
教育家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现代着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蔡元培于年就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后,无意中读到一个叫胡玉缙的人写的一篇文章。
由于内容生动、材料丰富、详实,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
他一连读了几遍后,便决定将其聘请到部中任职。
于是,他指示下属官员起草了一封信。
后成为着名国学大师的胡玉缙在当时学术界还是无名小卒,他与蔡元培素昧平生,有蔡元培这样的大人物来举荐他,本应是感激不尽。
可出乎预料的是,胡玉缙接到邀请信后,非但没有感激,还给蔡元培写了一封抗议信。
原来,问题出在蔡元培让下属写的信中的个别字上。
信的全文是:奉总长谕:派胡玉缙接收(教育部)典礼院事务,此谕。
按字面理解,谕和派两个字是上级对下级的,包含着必须服从的意思。
而胡玉缙这时还不是教育部雇员,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因此他感到不是滋味。
特别是谕字,本来是封建专制时代使用的一个特定词,所以,胡玉缙认为无法容忍。
蔡元培接到胡玉缙的抗议信后,内心深为不安。
他立即给胡玉缙复信表示歉意,称责任由我来负责。
因部属拟稿用字失当,蔡元培主动承担责任,向人道歉,此事看似虽小,但从中折射出的这种律己不苟的高尚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
民国学术大师们的清贫生活
民国学术大师们的清贫生活蔡元培,一位被称为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大师巨匠式人物。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曾任国府委员、司法部长、教育总长、大学院院长、中研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图书馆馆长等多重职务,可谓“位高权重”。
可是你能想象得出吗,如此伟大的一位人物竟然也会贫困交加。
蔡元培晚年旅居香港,生活极端拮据,生病后无钱请大夫,常常苦熬支撑。
但是即使如此他仍不忘周济别人。
1940年3月3日晨,蔡元培起床后刚走到浴室,忽然口吐鲜血跌倒在地,继之昏厥过去。
两天后,医治无效,溘然长逝。
蔡元培死后无一间屋、一寸土,且欠下医院千余元医药费,就连入殓时的衣衾棺木,都是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先生代筹,其清贫叫人落泪。
胡适,一位在中国现代史上开多个领域风气之先的箭垛式人物。
胡适说:“金钱不是生活的主要支撑物,有了良好的品格,高深的学识,便是很富有的人了。
”这话可看作是他一生对物质金钱的态度。
胡适在任驻美大使期间,居然要靠借债过日子。
当时他经济压力很大, 不得不从各方面节省开支, 连给妻子买东西, 也尽量托人捎带, 以节约邮资。
大使有一笔特支费是不需要报销的,但胡适没有动过一分, 全部上缴国库。
大使卸任后,胡适旅居美国,为生计所迫,他时常要拿着两个纸袋亲自上街去买菜。
1962年2月24日,胡适参加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时,因心脏病猝发倒地逝世。
胡适死后,秘书王志维清点遗物时,发现除了书籍、文稿、信件外,胡适生前留下的钱财只有135美元。
傅斯年,一位被称为是“老虎”、“大炮”的强势人物。
傅斯年向来以霸气著称,但他也有英雄气短的时候。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病逝。
逝世前几天,他曾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为董作宾先生刊行的《大陆杂志》赶写文章。
原因是想急于拿到稿费,做一条棉裤。
他对妻子俞大綵说:“你嫁给我这个穷书生,十余年来,没有过几天舒服的日子,而我死后,竟无半文钱留给你们母子,我对不起你们。
……你不对我哭穷,我也深知你的困苦,稿费到手后,你快去买几尺粗布,一捆棉花,为我缝一条棉裤,我的腿怕冷,西装裤太薄,不足以御寒。
蔡元培事迹介绍
蔡元培: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1912年1月5日,蔡元培被任命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南北议和后,他又出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成为中华民国历史上首任教育总长。
蔡元培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教育部没有办公场所,他询问大总统孙中山,得到的回答是:“此须汝自行寻觅,我不能管也。
”后来,在时任江苏都督府内务司长马相伯的帮助下,借南京碑亭巷内务司楼上三间房间作为教育部的办公室。
蔡元培“亲诣大总统领印,白巾咫尺,裹一方寸物,乘人力车往返”,成为民国开国史之趣谈。
在创建教育部的过程中,蔡元培坚持两条用人原则:一是“为事择人,不设冗员”。
当时南京临时政府其他各部人员,多或至百余人,惟教育部连缮写者在内仅30余人。
部员津贴上自总长下至录事,不分等级,每月一律30元。
整个教育部开支,每月仅及千元。
而工作效率却很高,部员各负其责,各司其事,“绝无官署意味”。
教育部成立了学制起草委员会,邀集教育界著名人士以及从英、美、德、法、俄、日等国回来的留学生,各就所长,分别起草有关小学、中学、专门学校以及大学各项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存在才2个多月,“而中华民国全部学制草案,实于此时大略完成”。
后来北京政府教育部成立后,在此基础上制订了中华民国第一部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可以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是一个平民化的,精兵简政的,高效率的教育部。
蔡元培用人的另一条重要原则是唯才是用。
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管资历、学历。
王云五当时年仅23岁,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在上海从事教育工作,与蔡元培素不相识。
在蔡元培出任民国教育总长后,他将自己对于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想法写成书面意见寄给蔡元培。
蔡认为他所提建议极为中肯,即复函坚邀他到教育部“相助为理”。
后来北京政府教育部成立,蔡元培仍请他北上,任职专门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掌管“大学及游学生”事宜。
两人从此结下了近三十年的友谊,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逝世,王云五是朋友中唯一随侍病榻的送终者。
大师《蔡元培》赏析
大师《蔡元培》赏析影片开头开门见山的简要总结了蔡元培的生平功绩,让观者对蔡先生其人有了初步的了解。
故事从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展开,风云变幻,巍峨的城楼,波浪翻滚的江面,突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蔡元培迎难而上的精神。
整个影片的叙述是着重于蔡元培塑造现代意义上的北京大学以及他的教育理念,从一个时代的兴亡引出蔡元培任北大校长,而其本人具体的生平则是采用插叙的手法记述,最后又回到蔡先生在北大发展他的教育理念。
整个结构符合内容重点的需要。
在蔡先生任北大校长之前,影片介绍了北京大学的历史以及当时的背景,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几个枝蔓交错,枯枝带着新叶的镜头转接,隐喻了当时北京大学的官僚气息,以及这种腐朽正在等待着蔡元培来改变。
蔡元培任校长后的第一件事是去拜访陈独秀,希望他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并且三顾茅庐,在这里影片采用了人物还原的手法,体现其故事性。
蔡元培提出了对大学的定位:为学问而求学问。
蔡元培聘请了各种学科人才,有众多各有所长的大师任教北大,如胡适,刘半农,钱玄同,鲁迅等。
甚至是只有中学学历的梁漱溟。
同时影片通过比较旧派国学大师黄侃与新派大师钱玄同的争锋相对来体现但是北大的思想自由。
在其任职期间,影片展现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
浪潮在本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整个故事的开头,体现了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流逝。
中间的浪潮起到了自然的过度作用,使整个影片自然流露出历史的沧桑。
教室和课桌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体现了蔡先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暗合主题。
画面上昏黄的灯光和向上的笔锋,给影片营造出一种写意美,也体现了在当时黑暗势力强大的中国,蔡元培承受着改革教育制度的压力,和他不屈的精神。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影片中插入了各大高校教授对蔡元培的认识,以及蔡先生的女儿,学生的回忆。
使得蔡元培本人的形象丰满起来,也是观者对故事的发展有进一步了解。
影片最后,是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蔡元培的雕像,寓意着教育的新希望在新一代身上。
试述蔡元培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贡献
试述蔡元培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贡献摘要: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其相关理论和教育实践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论是促进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形成及其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还是创建北大这样真正的高等学府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而且其思想和教育实践对当今发展高等教育,创建现代一流大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蔡元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贡献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立者,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中国近代教育启蒙的先驱,中国现代教育之父。
他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他在借鉴、融合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先进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以及在北大的高等教育实践,促进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蔡元培作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卓越先驱,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高等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蔡元培的高等教育理论是丰富而系统的,他论及了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从大学的性质、办学原则,到机构设置和学校管理,一直到课程设置等,并在北大积极改革实践,有效地进行探索充实,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高等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为后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整顿北大,建设起我国近现代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无论是其高等教育思想的提出,还是教育改革举措的确定,以及真正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实践,最终使得北大死气沉沉、腐败污秽的样子得到了根本改变,教和学的风气焕然一新,扭转了学生上大学为做官的陈腐观念。
蔡元培入主北大后不久,便提出了光芒万丈的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聘请教员,最重要的是有无专门学问,只要有真才实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就聘为教员。
作文素材五 北大之父:蔡元培
“第一,仲甫从未在大学上过课,即无博士头衔, 第一,仲甫从未在大学上过课,即无博士头衔, 第一 又无教授职称,怎可充当堂堂文科学长? 又无教授职称,怎可充当堂堂文科学长?”陈独秀 说道。 说道。 先生可以不开课,专任文科学长。 “先生可以不开课,专任文科学长。”蔡元培 至于教授职称,凭先生学识, 说,“至于教授职称,凭先生学识,完全可以授以 教授职称,待先生进北大之后 待先生进北大之后, 教授职称 待先生进北大之后,当可办理有关教授职 称手续。此事不难。 称手续。此事不难。” 第二,仲甫身为《新青年》主编, “第二,仲甫身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青年》主编,每月要出 一期杂志,编辑部在上海,无法脱身。 一期杂志,编辑部在上海,无法脱身。”陈独秀又 说出另一原因。 说出另一原因。 此事亦不难解决。先生可把《新青年》 “此事亦不难解决。先生可把《新青年》杂志 搬到北大来办! 搬到北大来办!”蔡元培又为陈独秀解决了具体困 他说: 北大乃人才济济之地。 难。他说:“北大乃人才济济之地。先生到北大来 新青年》 一定比在上海办得更有影响。 办《新青年》,一定比在上海办得更有影响。”
二、治校主张
1、宗旨:连续五年,在北大的开学 、宗旨:连续五年, 典礼上都只强调一点: 典礼上都只强调一点:本校的宗旨就是为 学问而求学问, 学问而求学问,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 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2、精神: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 、精神: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学
陈独秀吱唔一声启开房门, 陈独秀吱唔一声启开房门,见蔡元培已在那 里静候,大吃一惊,连声道: 失敬,失敬。 里静候,大吃一惊,连声道:“失敬,失敬。” 仲甫先生,孑民今日仍为聘请之事而来。 “仲甫先生,孑民今日仍为聘请之事而来。” 蔡元培进屋刚刚坐定,道出来意。 蔡元培进屋刚刚坐定,道出来意。 谢谢先生好意,只是仲甫才疏学浅, “谢谢先生好意,只是仲甫才疏学浅,难以 担此重任日前曾再三说明。 担此重任日前曾再三说明。”陈独秀仍重复二十 三日上午说过的话。 三日上午说过的话。 先生有何难处,望直言。 “先生有何难处,望直言。孑民愿尽力为先 生排忧解难。 蔡元培真诚地说。 生排忧解难。”蔡元培真诚地说。 沉思了一会,陈独秀说出了心里话: 沉思了一会,陈独秀说出了心里话:“仲甫 再三推辞,内中有两个原因。 再三推辞,内中有两个原因。” 愿闻其详。 蔡元培双目注视着陈独秀。 “愿闻其详。”蔡元培双目注视着陈独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4.11关于蔡元培
关于蔡元培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1868年l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
清季进士出身,1894年任翰林院编修。
他忧民族危难,愤清王朝腐败无能,于1898年10月弃官南下,兴学育才以救国。
先后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等职。
1902年4月,与蒋观云、叶瀚等人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被推举为会长。
开始倡言反清革命,并与教育会同人创设爱国学社及爱国女学,培养革命人才。
1904年11月,在上海发起创立光复会,任会长。
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上海分会会长。
1907年起,留学德国,旋入莱比锡大学,并从事译著。
1912年1月,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2月受孙中山委派,任迎袁世凯南下就总统职之专使。
7月因不满袁专权,愤而辞职,再次赴德留学。
一度回国参加“二次革命”,后转赴法国从事译著。
1915—1916年在法国参与创办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被推举为中方会长,推动了影响深远的国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1917年初,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锐意改革,整顿学校,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五四运动中,竭力营救被捕学生。
1920年底,赴欧美各国考察高等教育,并出席太平洋教育会议。
法国里昂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文学博士与法学博士荣誉学位。
1923年春,不满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彭允彝破坏法制的行为,提出辞职,离京南下。
秋间转赴欧洲,从事研究和著述,并参与要求英、法等国退还庚子赔款兴办教育事项。
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孙中山提名,当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二全大会后,一直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
1926年初回国。
在上海参加苏浙皖三省联合会,配合北伐战争,策划三省自治运动,遭孙传芳通缉。
1927年起,在南京国民政府任大学院院长、司法部长和监察院长等职。
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辞去其他职务。
1932年底,与宋庆龄、杨杏佛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在这前后,参与营救被捕的胡也频、杨开慧、陈独秀、许德珩、廖承志、史良、陈赓、丁玲、牛兰夫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 科 举宠 儿 到 反清 斗 士
蔡元 培 , 鹤卿 , 字 号孑 民。 8 8 1 16 年
月 1 日( 治 丁卯 年 十 二 月 十七 日) 1 同 出生
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 。 1 岁为秀才后 , 从 7
中举 人 、 Biblioteka 士 、 翰 林 , 举 之 路 上 连 取 点 科 试 皆捷 。 2 岁 历 时 1 年 , 成 了整 个 至 8 1 完
祭 兀 堵 蔡 元 培
培 养大 师 的大 师
口 公 羽
北 洋 政 府 统 治 时 期 , 局 政 不 稳 , 阀纷 争 不 已。 而 就 在 军 然 这 乱 世 中 , 生 了 一 位 教 育 巨 诞
新式教育 , 培养人才 , 走 提高国民 素质的道路 。 于是 同年弃官南下 , 以实 现教 育救 国之理 念 。 月 回 9 到故乡 , 被徐树 兰延请 到绍郡 中 西学堂任校长 , 上任之后 , 倡导新 式教育 , 积极支持宣扬进化论 , 反 对 尊君 、 卑民 、 重男 、 轻女的封建 思想。 次年 , 中西学堂改名绍兴府 学堂, 在蔡 元培主持下该 学堂成 为清末国内新型普通中学堂先驱 之一 。 而蔡 元培 的教 育改革却 然
途命 运 , 毅然选择 了推翻封建 王朝 的革
命道路 , 并身体力行 地参与 和组织革命
斗 争 , 为为 民主 而 战 的反 清 激 进 斗 士 。 成
底之深厚 如 当时殿 试阅卷大 臣 、 师翁 帝
国的贫弱落后 。 而要使 国家富强 , 须发展
3 岁以后蔡元培等人 以中国教 育会 为阵 6
一
系列 改革方案 , 文中各项措施 为 民初
普通教 育新体制 的建立奠定 了基础 。 当
德 国 , 辗 转 于 法 国 。9 6 9 , 黎 后 11 年 月 在
元 洪任大总 统 , 同意恢复《 临时约 法》 的 背景 下 , 教育部长 范源濂 电请 蔡元培 回 国任北 大校长 职务 。 自戊戌 变法创建 的 京师大学堂到辛亥革命后 更名 为北京大 学 , 大建校仅 l 年 , 北 8 历时甚短 。 时北大
社教员保证 投稿一篇评 论时事 的论说 ,
《 苏报》 成为学社 的机关报 , 当时国内 是
教 育暂行办法 》 发表 了《 于教育方针 , 对
之 意见》 教育部拟议学 制系统草 案》 《 等
一
最早提 出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的一 份报纸 。 月 ,苏报 》 6 《 报馆被朝廷查封 , 不
养 了一批 大 师级 人 物 , 国家 对
和 民族 产 生 了 巨 大 而 深 远 的 影
响, 由此而 言, 蔡元培 无愧是培 养大师的大师 。
徐两人产生分歧 ,90 10 年正 月蔡 元培愤然辞 职。 紧接着蔡元培先 同 对他所称赞 的那样 : 年少 能经 , “ 文 极古藻, 隽材 也。 ” 19 年 , 84 正值蔡元培点翰林之时 , 中 日甲午战争爆发 , 以中国惨败而告终 , 清 后任 嵊县剡 山书院 院长 、 上海 南洋公学 特班 总教习等 职。 而其所期 待的教育 然 革新 最终 仍 遭到 在 中西学 堂 同样 的命 运, 纯办教育救 国的希望破灭 。
国于危难之中 ,88 以康 、 19 年 梁等为首的
一
的上层封建 士大夫 , 蔡元 培背负着 民族
道义 , 追随时代的步伐 , 积极探索国家前
批 爱 国知识分 子 发起 了维 新 变法 运
动, 然而这场爱 国救亡运动却昙花一现 ,
仅历时 18 0 天便被扼杀 。 对此蔡元培深感
失 望 , 认 为 中 国屡 受 列 强 凌 辱 , 于 中 他 基
招 致顽 固势 力 的 反对 和 忌 恨 , 、 蔡
星 , 就是被人们誉称 为 “ 他 中国
现代 教育之父 ” 的蔡 元 培 。 观 纵
其 一生 , 在政 治及 学 术 上 的 他 贡 献虽 说令 人 瞩 目, 其 在教 然 育 上的 成就 则更 为 灿烂 。 为 作
一
代 宗 师 , 以 独 特 的 魅 力 培 他
日 垒 盘鲎垫 QQ : z
法 ;鉴 All { 征\ l i } l ̄
地, 一边进行 教学 , 一边参 与革 命活动 。 10 年 , 9 3 由教育会所 组建 的爱 国学社与 当时著名 的 日报《 苏报》 签约 , 每天 由学 民国第一任 教育总 长。 元培根据 西学 蔡 的教育制度 , 结合中国的实 际情况 , 颁布 了第一个改造 封建 旧教 育的法令 《 普通
久爱 国学社解散 。 随后蔡元培主办《 俄事 警 闻》 警钟 日报》 《 等报 , 并亲 自在报纸 的 头版撰写充满 “ 排满 革命 ” 思想 的论说 。 革命宣传活动在清政府的镇压下举 步维 艰, 促使 蔡元培 的革命 思想产 生巨大 的 转变 , 觉得革命只有两途 : 他“ 一是暴 动 ,
廷与 日本 签订 了屈辱 的《 马关条约 》 蔡 。
元 培异常激 愤 , 日: 可为痛哭 流涕长 叹 “ 太惜 者也 !为抵御 西方列强 的侵略 , ” 救
恰值此 时中国处 于封建社会末落进
人 民主革命 的转 型 、 激变时期 , 中国社会 矛 盾交错 复杂 。 作为深受 封建思想熏 陶
人誊 摘 献、法活鉴征
蔡 元培 , 国教 育 史上的 一座 丰碑 。他是 清 王朝科 举仕 途 上 的宠 儿 , 中 又是 叛逆 清 王朝 的“ 翰林 造 反 第一人 ” ; 他 有过搞 暗 杀的经历 , 以“ 养大师 的 大师” 荣耀 而名垂青 史 。让我们 走近 这位伟人 。 更 培 之
科举历程 。6 2 岁赴京进行殿试 “ 补考” , 时 由于其平时不仅饱览群书 、 涉猎甚广 , 而 且关 心 国家大 事 , 此次考试 所 出题 目 对 中有一题被认为“ 较偏 ” 的有关西 藏地 区 策论题 , 笔如有神 , 下 一举通 过殿试 , 取
为 进 士 , 翰 林 院 庶 吉 士 。 元 培 国学 功 授 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