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入肾过之而伤
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歌诀
子午流柱-进补时间有玄机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
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
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
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1.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2.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3.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4.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5.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6.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7.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8.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9.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10.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11.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12.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
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
以上是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况,作为知识了解可以,死用则不行。
任何知识用死了都是"所知障"。
读者可按12条经脉在12个时辰中兴衰的规律,逐渐探索适合于自身的保健方法。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
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
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下面我们就用表格的形式来看看子午流注的次序。
中医学之“五味”诠释
中医学之“五味”诠释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物的真实滋味,药⾷的滋味可以通过⼝尝⽽察得。
由于药⾷“⼊⼝则知味,⼊腹则知性”,因此古⼈将药⾷的滋味与作⽤联系起来,并⽤滋味来解释药⾷的作⽤,⾷⼊五味,各⾛其所喜的五脏,如酸味⼊肝、苦味⼊⼼、⾟味⼊肺、⽢味⼊脾、咸味⼊肾。
⽇常所⾷的五⾕、五果、五畜、五菜中都各具有五味所属。
⽽在医学中则以之作为概括药物作⽤的理论,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五味理论。
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以饮⾷调养的理论出现的,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五味所产⽣的不良后果等。
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之于《内经》、《本经》之中。
《内经》对五味的作⽤和应⽤及阴阳五⾏属性都做了⽐较系统的论述,《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苦、⾟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从⽽为五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中药的五味理论。
药性之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具有不同的治疗作⽤。
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实际上不⽌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药物五味的认定,⾸先是通过⼝尝,即⽤⼈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但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于⼈体,产⽣的不同反应和获得不同的疗效,⽽被归纳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的⾼度概括。
⾃从五味作为归纳药物作⽤的理论出现后,五味的“味”也就超出了味觉的范围,⽽是建⽴在功效的基础之上了。
因此,本草书籍的记载中有时出现与实际⼝尝味道不相符的地⽅。
总之,五味的含义既代表了药物味道的“味”,⼜包含了药物作⽤的“味”,⽽以后者为据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
五味和其他⼀切事物⼀样,具有阴阳五⾏的属性,《内经》云:“⾟⽢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洪范》谓:“酸味属⽊、苦味属⽕、⽢味属⼟、⾟味属⾦、咸味属⽔。
神农本草经整理稿
神农本草经整理稿药性总义一、五味之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注:人工合成的味道不算。
二、五色之义青入肝,赤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
三、五味之用酸者,能涩、能收a.汗流不止,可收。
b.舌头吐出去收不回来,可收。
苦者,能泄、能燥、能坚a.湿很重,苦药可燥之。
b.壮阳药,由软变硬。
c.食物中毒,把坏的食物排出来。
甘者,能补、能和、能缓a.滋补的药都是甜味。
b.和:当几种药药性冲突时,放点甘味的药使它们不冲突。
c.缓:抽筋很厉害,吃点甜味能缓解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a.散:让药在身体里横行无阻。
b.散剂:发散,如感冒时发汗。
c.辛药能润’与'苦药能燥’相对。
咸者,能下、能软坚a.能软坚,把坚硬的东西软化,如肿瘤。
b.能攻下,肾结石,用咸味的药,攻下同时软坚。
淡者,能利窍,能渗泄a.蔬菜都是淡味b.利窍,即能利湿。
四、阴阳之义寒热温凉是气也,酸苦甘辛咸是味也。
气为阳味为阴。
其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也。
味厚者阴中之阴,薄为阴中之阳。
气薄主发泄散表,厚则发热与温。
味厚则泄降,薄则通窍、利渗湿。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
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
清阳发肌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气厚(阳中之阳),附子。
气薄(阳中之阴),麻黄、青龙,气薄发散。
味厚(阴中之阴),当归,只吃当归会下泄。
味薄(阴中之阳),滑石,能开窍利湿。
辛药和甘药配在一起会发散,是阳药。
藏红花是淡红色,没什么味道,轻清升浮,到脑部去。
所以在高原不会缺氧。
川红花有点苦味。
五、药之相从凡药清虚者浮而升,重者沉而降。
a.辛夷花、蝉兑,很轻,风一吹就跑了,入皮毛。
b.熟地,很重,入肾脏,入下焦,入骨头。
味薄者升而生,如春;气薄者降而收,如秋;气厚者浮而长,如夏;味厚者沉而藏,如冬;味平者化而成,如长夏。
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
谈谈《内经》五味与五脏关系的论述
谈谈《内经》五味与五脏关系的论述五行学说是汉代的思想律。
它始于战国时期的邹衍,后经汉代儒士如董仲舒、刘向父子的演变附会,得到汉代帝王的重用而为统治阶级服务。
五行学说充斥弥漫在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在那个时代用五行学说解释自然现象和规律,是非常正常和受崇拜的。
但五行学说并非一蹴而就,有过艰难的演变过程,或是因为汉儒之经学有过古今之分的缘故吧,所以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命现象时,使他们大伤脑筋,结果仍有矛盾重重并未完全统一之痕迹。
《内经》正是那个时代的作品,其中相关内容露出些许马脚、不成熟的逻辑推演,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中医经典《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赵洪钧《内经时代》),所以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主要是根据“天人相应”体系,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即五行学说的理论来进行逻辑推演的。
其逻辑推演的结果,既有成熟合理的逻辑推理,还有不成熟的演变痕迹体例,对于其中不成熟的逻辑推理部分,有智者认为“《内经》本身的自相矛盾不要强解。
”(《内经时代》)兹就《内经》中关于五味与五脏关系论述之纯驳,浅谈如下,不当之处请拍砖。
五味与五脏的关系论述,见于《素问》者有《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五脏生成篇》、《脏气法时论》、《宣明五气篇》、《五运行大论》、《至真要大论》,《灵枢》者有《五味》、《五味论》、《九针论》等多篇,但五味与五脏关系的攻泻宜忌、生克制化规律及逻辑体例并未统一。
相关经文归纳如下:1、根据五行学说的理论,生理情况下有统一与未统一者⑴因“同气相求”、“同类感召”,若“食饮有节”、“谨和五味”则与五脏相宜而补益本脏,逻辑体例统一者:《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
”《五运行大论》与之同。
咸入肾
咸入肾,盐过少不利于健康。
每天4至6克比较科学。
吃盐太多会引起血压升高,损伤肾。
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高血压:在冬季早晨不要出门,血脂高的可用些山楂、草决明;糖尿病者可用枸杞、桑叶;血脂高的还可以用些荷叶泡水服
用。
肉人(肌肉丰富),植人(丰满,匀称),脂人(四肢细,肚子大,这种人脾运化功能不好,脂肪不能被有效利用,可用健脾开胃法使血脂和体重下降),
每周吃少量肥肉,每天要喝茶,茶里有茶多酚,可以对血管有软化作用,
红葡萄酒,有植物色素,可软化血管,每天少量。
豆浆,含植物蛋白及类雌激素物质,能美容防衰老,对更年期有缓解作用
酸奶:含乳酸杆菌,可抑制大肠杆菌生长,减轻胃肠胀气,有利于消化吸收,酸奶有一种是饮料,
我们不要买,因为它的蛋白含量低,没有营养。
菌类:蘑菇,帮助降脂。
骨头汤:含丰富的胶原蛋白,还含有丰富的钙磷,但不要喝油。
饮食过咸 有损健康
饮食过咸有损健康饭菜宜清淡,少盐少疾病,淡盐似参汤,浓盐如砒霜。
食盐有维持体液平衡的作用,适量摄取食盐有益健康。
盐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缺了它饮食无味,人会觉得软弱无力。
那么,盐的摄入量是不是多多益善呢?当然不是。
盐的摄入量过多,同样对人体有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盐之气味咸腥,人之血亦咸腥。
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
”因此,摄取食盐要掌握一定的量,“无多食”。
过咸饮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咸会伤骨,盐多不利肾中医讲“肾主骨生髓”,即人身的骨骼都与“肾”的功能相关,因此过咸的东西会损坏骨骼。
过食咸味则伤肾,肾伤则骨气劳伤,导致肾所主肌肉萎缩。
现代医学认为,饮食中钠盐过多,过多的钠离子与钙离子相竞争,使钙的排泄增加,促使骨盐溶解,破坏了骨质代谢的动态平衡,因而易发生骨质疏松症甚至骨折。
二、过咸易感冒人体对流感的易感性与食盐摄入量有关,高浓度的盐具有强烈的渗透作用,它不仅能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样也能影响人体细胞的防御功能。
如果每天摄入的食盐过多,首先会使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存在的溶菌酶也相应减少,使得病菌容易在上呼吸道的黏膜处存活。
其次,由于盐的渗透使得咽喉黏膜失去屏障作用,其他病毒、细菌也会同时侵袭呼吸道,所以此时感冒还会并发咽喉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炎症。
三、过咸致胃病食入过量的高盐食物后,因食盐的渗透压高,对胃黏膜会造成直接损害。
高盐食物还能使胃酸减少,并能抑制前列腺素E的合成,使胃黏膜易受损而产生胃炎或胃溃疡。
四、过咸易致癌高盐及盐渍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它在胃内可被细菌转变为亚硝酸盐,然后与食物中的胺结合成亚硝酸胺,具有极强的致癌性。
研究发现,爱吃过咸食物的人患胃癌的危险是普通人的2倍。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经常吃特别咸的食物的人容易患上胃癌。
动物实验表明,当喂给大白鼠12%~20%浓度的食盐水后,鼠的胃黏膜发生了广泛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和坏死。
咸味入肾软坚散结
咸味入肾软坚散结
咸味入肾软坚散结
《文摘报》( 2011年05月17日 04 版)
如果说五味也有老大的话,能坐稳这把交椅的就是“咸”了。
因为你可以一天不吃酸、甜、苦、辣,但却不可一日无盐。
咸味是入肾的。
肾在人体中是“先天之本”,它就是我们人体的“根”,树无根不活,人体也是如此。
所以人们每天都得吃点咸味,这其实就是在补先天,是在培补人的元气。
中医上经常用这个原理来治病。
比如中医上就有一种炮制方法,叫做盐制,就是先将盐用水溶解,然后将药材加浸入盐水搅拌均匀,再捞出,或炒或蒸。
用盐来炮制可以引药下行,使它入肾经,药物补肾的功效就会增强。
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也就是软化和消散体内的结节和肿块。
人体每时每刻都在代谢更新,这样就会产生浊、痰、淤血等垃圾。
正常情况下,这些垃圾是可以排出体外的。
如果身体出现了病变,垃圾排不出去,就会产生肿块、肿瘤等坚硬如石之物。
中医认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所以中医师在治疗肿瘤时经常会给病人开一些味咸的药,比如硼砂、海藻、海螵蛸等。
咸还能滋养人体的水液,起到泄大小便的效果。
比如生活中如果有些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这时你可以喝一大杯淡盐水,清清肠,把不干净的东西泄出来就好了。
有便秘的人,也可以喝杯盐水,就能起到通便的效果。
五味过极伤人命姜附久服夺人形
五味过极伤人命姜附久服夺人形作者:王开俊《皇帝内经》说:“木气生酸味,火气生苦味,土气生甘味,金气生辛味,水气生咸味”。
这是五行的本味,即先天本体。
其对应关系为:木--酸,火--苦,土--甘,金--辛,水--咸。
五行的后天用体,除味甘为土之外,都是以克为用,金木相克或反克,水火互克,即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所说:“味辛皆属木”、“味咸皆属火”、“味甘皆属土”、“味酸皆属金”、“味苦皆属水”。
其对应关系为:木--辛,火--咸,土--甘,金--酸,水--苦。
钟知霖先生经研究发现:五味都是由自己所对应的本味元素以及该元素所克的下一个元素两两相合而产生的,即“酸味由木与土相合所生,苦味由火与金相合所生,甘味由土与水相合所生,辛味由金与木相合所生,咸味由水与火相合所生”(《发现中药--对本草药性的深度解读》第一辑)。
五味进入五脏会发生生化反应,五味过极就会伤害五脏,出现不良现象。
钟知霖先生在其著作《发现中药--对本草药性的深度解读》中进一步指出:“过食酸味的东西,会使肉坚厚而唇缩,这是由于木(酸)克土(脾)之故;过食苦味的东西,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这是由于火(苦)克金(肺)之故;过食甘味的东西,会使骨骼发生疼痛而头发脱落,这是由于土(甘)克水(肾)之故;过食辛味的东西,会使筋拘而爪甲枯槁,这是由于金(辛)克木(肝)之故;过食咸的东西,会使血脉凝滞,这是由于水(咸)克火(心)之故。
”这就是《内经》中关于药味的“五过”。
由于酸味是由木与土相合所生,因此酸味先入肝,次则入脾。
酸味走筋,主收敛,味过于酸,则肝郁筋痹。
过食酸味,则木气旺盛,木生火,木盛则火旺,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故心火下移小肠则尿黄、小便不畅。
木克土,木盛则土虚,脾气死绝,则肌肉萎缩、口唇干燥。
由于苦味是由火与金相合所生,因此苦味先入心,次则入肺。
苦味走骨,苦以坚阴,但味过于苦,则化燥伤阴。
过食苦味,则胃气失调而使人呕吐。
味过于苦,则肺金所主的皮肤干燥枯槁、毛发脱落。
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原文研读】[代表原文]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
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
枯泄相搏,名曰斷泄。
營氣不通,不獨行,营俱微,三焦無所禦,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黄汗出,脛冷。
假令發熱,便爲歷節也。
(9)[白话语释]提要论述偏嗜酸咸致历节的病机及其与黄汗病的鉴别。
语译偏嗜酸味则伤筋,筋伤则弛缓不用,称之为“泄”;偏嗜咸味则伤骨,骨伤则痿软无力,称之为“枯”。
肝肾俱虚,筋骨痿软,则称为“断泄”。
营虚不濡,卫虚不煦,营卫俱衰,则三焦功能失职,而肢体的皮、肉、脂、髓失去充养,所以全身消瘦,唯独两足肿大。
如果两胫发冷,身出黄汗的,属于黄汗病;两胫发热,关节局部出黄汗的,则属历节病。
阐释酸味适宜本能益肝,过食酸则反伤肝,肝藏血而主筋,肝伤则筋伤血泄,筋脉失养,弛缓不用;咸味适度本能益肾,过食咸则反伤肾,肾藏精而主骨生髓,肾伤则精髓不生,化育无源,骨失充养,则痿软不立。
若恣食酸咸过度,致肝肾皆虚,两虚相搏,精竭血虚,则四肢及筋骨失养而痿软不用。
肝为藏血之脏,肾为元气之根,肝肾俱虚,精血衰少,久则累及营卫气血不足,营气虚则气血不能畅通司濡养之职,卫气虚则不能畅行温煦卫外而为固,营卫俱衰,则三焦功能失职(“御”者,统驭,统治也),“四属断绝”者,四肢皮肉脂髓得不到精气血营养,肢体失去营养,身体日渐消瘦,气血循行障碍,湿浊下注,所以两脚独肿大。
假如胫冷,不发热,全身出黄汗,而无其他病处,是为黄汗病;若胫不冷,发热,关节痛,即使有黄汗,而局限于关节痛处,此为历节病。
【临床应用】医学研究证明,吃酸性食物过量是百病之源,酸或酸性盐堆积在关节,可引起关节炎、痛风,提倡碱性食品(如水果、蔬菜、茶叶、葡萄、马铃薯、乳制品、海带、碱性饮料等),限制酸性食品(如面粉、肉类、谷物、油脂、酒类、白糖等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为预防历节病措施之一。
五味归经愚解
当然,以上均是指一般情况下,对于特殊情况,比如肝的血脉都堵塞死了,那么酸吃多了也无法有效促进肝的机能运作加强,或者人体的调节中枢失灵了紊乱了,结果咸味吃多了中枢也不指挥肾加强代谢,还有子午流注也可能会受影响。在这些情况下,要用外力(比如手术)来打通血脉,要先(或者同时)调整人体的调节中枢,可能疗效才明显。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筋弹性差、手爪干枯
多食酸,则肉骶(dǐ)皱而唇褐——嘴唇外翻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头发脱落
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
口味过重还会破坏瘦身大计。由于菜肴的味道较咸,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吃进更多的米饭,体形也就渐渐发生你所不愿看到的变化。
嗜酸——让你的胃不堪重负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酸菜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酸菜鱼、腌酸菜、泡萝卜……饭桌上总是少不了它们的影子。诚然,适当食酸可以降血脂、软化血管,还可以开胃、消食,但若每餐非酸不食,恐怕没多少人的胃吃得消。时间一长,胃炎、消化溃疡等疾病就会不期而至,让你痛苦不堪(过酸伤脾)。
3、过酸伤肝,则是指酸味过度,那么肝的运作就过度,超过负荷,流经气血虽然增多,但不够肝的消耗速度,并且代谢废物也过多过快,气血来不及运走,造成废物堆积,而且肝的细胞负荷过重得不到休息,这样过度的酸味反而会伤肝,可能会导致炎症等病症的产生。
4、以此类推,心脾肺肾的情况与肝相同。
5、为什么酸味会促进肝的机能运作加强(或者说代谢加强)?这个我解释不了,不过咸入肾我倒是可以大概解释:肾有调节体内盐分的功能,当人体中枢发现体内盐分过多时,就指挥肾加强运作,将多余的盐分随着尿液排出。当然,这个盐分(或咸味),不仅仅指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盐(氯化钠),还包括其它钙、锌、镁等盐分,象性味属咸的龟甲、牡蛎等等吃起来并不象食盐那样的味道。
九针论翻译赏析_九针论阅读答案_来源黄帝内经
九针论翻译赏析_九针论阅读答案_来源黄帝内经“九针论”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黄帝内经》,其内容全文如下:【本章要点】一、说明九针的原理,九针名字的由来,以及如何对应关系。
二、解释针的长短划分标准。
三、详细讲解人的形体是怎样与自然界的九野相应。
【原文】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①。
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②。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
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③数焉,以针应数也。
一者,天也。
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④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
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二者,地也。
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
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三者,人也。
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
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四者,时也。
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
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⑤,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牦⑥,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七者,星也。
星者,人之七窍⑦,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合于经络者也。
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八者,风也。
风者,人之股肱八节⑧也。
八正⑨之虚风⑩,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
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九者,野也。
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宣明五气》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宣明五气》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宣明五气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
肺为咳。
肝为语。
脾为吞。
肾为欠、为嚏。
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大肠、小肠为泄。
下焦溢为水。
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胆为怒。
是谓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
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
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
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
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
是谓五脏之脉。
翻译:五味所入:五味与五脏的吸收关系: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酸味入肝脏,辛味入肺脏,苦味入心脏,咸味入肾脏,甘味入脾脏。
是谓五入。
这就是所说的五味与五脏的吸收关系。
五气所病:五脏之气失调后所引起的病变关系:心为噫。
心气失调则唉声叹气。
肺为咳。
肺气失调则咳嗽。
肝为语。
肝气失调则表现在言语上,或说个不停,或沉默寡言。
脾为吞。
脾气失调则反酸水。
肾为欠、为嚏。
肾气失调则打呵欠、喷嚏。
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五味过量伤五脏
五味过量伤五脏中医认为,咸、甜、酸、苦、辣各有其特殊的作用。
五味适量,对五脏有补益作用,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但是如果五味过量,就会打乱人体平衡,损伤脏器,招致疾病。
《彭祖摄生养性论》中说:“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
”《内经》中也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酸多伤脾。
酸味可以补肝,过多的酸味食物会引起肝气偏胜,就会克伐脾胃(木克土)。
由于脾主肌肉,其华在唇,酸味的东西吃得过多,就会使肌肉角质变厚,即“肉胝皱”,嘴唇也会失去光泽,并往外翻,即“唇揭”。
同时还常出现饭量减少,饭后胃胀,大便稀,言语低微等脾气虚的症状。
甘多伤肾。
甘味可以补脾,过多的甘味食物会引起脾气偏胜,就会克伐肾脏(土克水)。
由于肾主骨藏精,其华在发,因此甜味的东西吃多了就会使头发失去光泽、脱落。
同时还常出现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肾精虚的症状。
咸多伤心。
咸味可以补肾,过多的咸味食物会引起肾气偏胜,就会克伐心脏(水克火)。
由于心主血,咸味的东西吃多了,就会影响气血的生发和运行,使血脉凝滞,脸色变黑。
同时还常出现心悸、气短、胸痛等症状。
苦多伤肺。
苦味可以补心,过多的苦味食物会引起心气偏胜,就会克伐肺脏(火克金)。
由于肺主皮毛,苦味的东西吃多了皮肤就会枯槁,毛发就会脱落,即“皮槁而毛拔”。
同时还常出现咳嗽、咳痰等肺气虚的症状。
辛多伤肝。
辛味可以补肺,过多的辛味食物会引起肺气偏胜,就会克伐肝脏(金克木)。
由于肝藏血,主筋,辛味的东西吃多了,会导致肝血不足,筋脉失血,爪甲失荣。
同时还常出现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视物模糊等肝血虚的症状。
总之,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适可而止”,饮食也是这样,不能说想吃什么了,就多吃、天天吃,而要适度,达到一个平衡。
食物五味与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
医苑纵横食物五味与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李亚亚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咸阳市 712000【摘 要】食物“五味”与人体“五脏”间有着一定关系。
按理讲,一日三餐,酸甜苦辣咸五味可俱全,但医学证明,平日饮食适宜清淡、人体康健,若有过分偏嗜则可致病伤身。
只有明白二者之间的关系,适可而止,方能健康地生存与生活。
【关键词】食物五味;人体五脏;对应关系《黄帝内经•素问》这样记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另外,《黄帝内经•灵柩•五味论》中说:“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愧心。
”由此可见,食物“五味”与人体五脏间关系密切。
1 食物五味与人体五脏间的关系食物五味是指酸味、甘味、苦味、辛味和咸味,人体五脏是指肝脏、脾脏、心脏、肺脏和肾脏。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食物的酸味有利于增强肝脏的功能;苦味有利于增强心脏的功能;甘味有利于增强脾脏的功能;辛味有利于增强肺脏的功能;咸味有利于增强肾脏的功能。
但在选择食物时,五味调和为最佳,最有利于健康,如果五味过偏,则会引发疾病。
比如:生活中饮食过酸容易造成肝气过旺从而影响脾胃功能;饮食苦味食物太多则容易造成心火过盛从而克制肺气;饮食甘味太过则容易造成脾胃过旺从而克制肾气;饮食辛味太过则容易造成肺气过盛从而克制肝气;饮食咸味过重则容易造成肾气过旺从而克制心气。
由此可见,五味均衡,方为养生。
2 食物五味对人体五脏的功用(1)酸味入肝脏:因酸味入肝,所以肝脏功能和胆道功能不好的人,相对喜好酸味食物。
吃酸味食物不仅能开胃,增强肝功能,而且对于钙和磷的吸收也有益处。
经常食用不仅有助于消化,杀死胃肠道病菌,还能预防感冒,降低血压,软化血管等。
一般来讲,对肝虚者有帮助的酸味食物有:醋、橙子、橘子、葡萄、石榴、柠檬、枇杷、芒果等。
(2)甘味入脾脏:甘与脾脏关系密切,如果有人突然喜欢吃甜味食物,可能是脾脏功能减弱的表现。
孙思邈养生歌诀
孙思邈养生歌诀“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
夏月增辛聊减苦,秋来辛减少加酸。
冬月大寒甘略戒,自然五脏保平安。
若能全减身健康,滋味能调少病缠…… 唯有夏月难调理,伏阴在内忌冰水。
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致秋来生疟痢…… 常令肾实不空虚,日食须知忌油腻。
太饱伤神饥伤胃,太渴伤血多伤气。
饥餐渴饮莫太过,免至膨胯损心肺。
醉后强饮饱强食,去此二者不生疾。
人资饮食以养生, 去其甚者自安逸。
食后徐行百步多,手摩脘腹食消磨。
夜半灵根灌清水,丹田浊气切须呵。
饮酒可以陶性情,剧饮过多防百病。
肺为华盖倘受伤,咳嗽劳神能伤命。
慎勿将盐去点茶,分明引贼入人家。
”——语出《孙真人卫生歌》谨和五味五味, 是指饮食物的五种滋味, 即酸、苦、甘、辛、咸。
五味可以补益脏腑,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因其味不同, 对脏腑的作用也有所侧重, 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所云:“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 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五味偏嗜给机体带来的影响:“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苦(原作… 甘‟ ,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甘(原作… 苦‟ ,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如:酸味太过,致使肝气偏盛,导致脾气的运化作用受到阻滞。
咸味虽然入肾补肾,但咸味太过则能伤肾。
肾气受损则养骨之气不足,故曰“ 大骨气劳” 。
肾水反侮脾土,脾失健运,肌肉因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减少而消瘦无力。
苦味入心,然其太过则损伤心气, 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必受影响, 故有心跳急促及烦闷之症。
甘味入脾, 既可补脾, 太过则可伤脾, 所以脾气因滞碍而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濡养于全身。
脾与胃同居中焦,升降相因,纳运配合,如若脾气不能升运,必然对胃气之纳降产生负面影响, 使胃气的纳降迟滞, 浊气滞留而生胀满。
五味与五脏: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待)
五味与五脏: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待)《素问·宣明五气》指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五味适度护五脏,五味偏嗜伤五脏。
五味具体如何分入五脏呢?我们又如何保护五脏呢?甘入脾甘入脾,也就是说脾主甘味,因此,脾气虚、脾经弱时,适当多吃点甘味食物,可补益脾胃。
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不仅指食物的口感有点甜,更主要的是它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反复强调“甘入脾”,也就是说脾主甘味,因此,脾气虚、脾经弱时,适当多吃点甘味食物,可补益脾胃。
如何保护五脏之脾呢?您可适当吃甜的东西,如:山药、香蕉、大枣等,可补养脾胃,补充脾脏的能量,解除身体疲劳。
另外,甜味还会使人放松,所以工作压力大的人适当吃点甜食可以睡得很香甜。
甜食不一定是糖果、饼干、点心、水果,事实上很多含淀粉、果糖的食物就很适合。
咸入肾中医讲的“咸”不是专指盐,而略相当于现在讲的“矿物质”,包括咸寒、咸凉、咸温、咸干、咸平多种。
咸味能滋养肾气,有调节*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
如: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喝一点淡盐水,可以保持正常代谢。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黑属水,黑能补肾。
可见,黑色食物具有补肾的功效。
其中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木耳、乌鸡、墨鱼、海藻、紫菜、茄子等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对强身健体、滋肤养颜有独特功效。
酸入肝酸入肝,也就是说酸味食物如山楂、橘子、食醋等,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治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的功效。
酸的食物还可以解酒,促进胆汁和胰脏消化液分泌,以防胸胁满胀。
酸也能收敛,如男性朋友的前列腺肥大、女性朋友产后尿失禁、白带太多,或拉肚子,通常都可以用酸来收敛。
中医学讲到酸,都会连带提到“涩”,酸、涩两个合在一起,涩有收敛的意思。
收敛包括伤口的收口愈合,食物中以酸梅最典型,醋也一样。
《易经》的阴阳和五行相结合,所以饮食也与五行相对应,这就是五色与五味。
《内经》五味学说
《内经》五味学说《内经》五味学说五味学说指导中医临床用药,为中医遣方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下面是《内经》五味学说,一起来看看吧。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味理论早在《内经》已具雏形,但由于《内经》中关于五味的论述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故亟待整理和提高。
1.五味的产生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道。
始见于《吕氏春秋》一书。
而最早论述中药五味的,则首推《内经》。
如“草(指药物,因中药以草类为本)生五味”(《素问·六节藏论篇第九》),“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第四》),“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说明药物具有五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
如甘草味甘,苦参味苦,细辛味辛,昆布味咸,乌梅味酸等,都是药物实际味道的客观反应。
相传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尝试药味,认识药物过程的真实写照。
在长期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人们还发现不同味道的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内经》把药味与药理作用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中药性能的味,如“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这就是古人对五味作用的最早认识,为后世五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世医药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发挥,使之日臻完善,如清·吴仪洛《本草从新》云:“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斯为历代医家中对五味作用最全面的概括,现行《中药学》教科书亦多宗此说。
由是观之,五味源于口尝,在实践中逐步抽象为中药性能的味,成为药物作用的重要标志。
2.五味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关系作为中药性能的五味,它必须要接受中医药理论的指导。
因此,要掌握中药的五味,必须娴熟五味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关系。
(1)五味与阴阳药味分阴阳,肇始于《内经》。
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五脏养生】咸入肾、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五味养五脏
【五脏养生】咸入肾、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五味养五脏“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五味的本义是指食材或调味品的真实味道,而不同味道的食物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中医认为,五味对应着人体的五脏。
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各自起到不同的补益作用。
但各种味道过量的话,也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正所胃“过犹不及”,所以,日常饮食应五味调和、适度,切忌口味单一或过偏。
一、咸味入肾咸味多具有利水消肿、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大便燥结、痰核及各类囊肿、结节、硬块等。
如咸味的牡蛎能软坚散结,海带能泻下通便。
具有天然咸味的食物多为海产品,如各类海鱼肉、鱿鱼、牡蛎、海虾、海贝、海参、螃蟹、海带、紫菜等,其他咸味多来自于最重要的调味料-一盐(包括含盐的酱油等其他咸味调料) ,盐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对调节人体代谢有重要作用,适当加盐,不仅可以提高口感,还有一定的补肾虚、促代谢作用,但食盐不可过度,成人每日摄入盐量应控制在6克以内,咸入肾,肾克心,过咸则肾气过盛而克伤心血,饮食过咸会引起血压升高、血管硬化,尤其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多吃咸味过重的食物。
二、酸味入肝酸味一般具有柔肝解毒、生津养阴、开胃理气、促进消化、收敛固涩、止咳止汗、止泻止带等作用。
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常与酸味并列,涩味的收敛作用更强。
天然的酸味食物多为干鲜果品,酸味来自于丰富的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等有机酸。
如番茄、苹果、猕猴桃、橙子、柑橘、橄榄、柠檬、菠萝、枇杷、青梅、石榴、山楂、李子等,还有一类是经发酵产生的酸味,如酿制醋、酸奶等,也是酸味的重要来源。
肝硬化、酒精肝、脂肪肝等肝病患者宜多吃酸味食物,有柔肝解毒的作用,此外,饮食积滞、消化不良、体虚多汗、久虚久咳以及泻泄、尿频、遗精、带下、崩漏者也宜多吃酸味。
胃酸过多者不宜多吃酸,且过食酸味易伤骨损齿,筋骨酸软、骨质疏松、齿病者食酸不要过度。
人体心肝脾肺肾在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各属什么
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味与五脏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
常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饿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
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
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防治各种疮症。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
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选择。
4、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
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有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肾经衰弱者不可食用。
5、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
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
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
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品。
四、五色、五谷与五脏1、肝色青:宜食糙米、牛肉、枣、葵;青色应肝,所以想要面色红润,不宜以素食为主。
2、心色赤:宜食小豆、犬肉、李、韭;赤色应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补以维生素C 丰富的食物,如西红柿、橘子、红苹果。
3、肺色白:宜食麦、羊肉、杏、韭;白色应肺,想肌肤美白,可常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豆浆、牛奶一类。
4、脾色黄:宜食大豆、栗;黄色应脾,所以面色暗沉的人,可辅以黄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萝卜、蛋黄等。
5、肾色黑:宜食肌肉、桃、葱;黑色应肾,所以肤色较深的人少吃色素添加过多的食物。
五、五官与五脏1、鼻为肺之官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鼻孔为肺气所主,所以肺开窍于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会表现在鼻子上。
这里讲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边,肺热则鼻孔出气粗、热;肺寒则鼻孔冒凉气。
《黄帝内经》关于“五味所禁”的论述
《黄帝内经》关于“五味所禁”的论述
五味入五脏,适量摄入可补其脏,太过则伤其脏。
其机理有二:
一是本脏所恶,如气病无多食辛、肉病无多食甘、筋病无多食酸。
因为辛味人肺主散,而气病多属肺,肺苦气上逆;甘味入脾助湿,肉病多属脾,脾苦湿;酸味入肝主收,筋病多属肝,肝苦急,故五脏所苦者,多食易伤本脏。
二是伤及所胜、所不胜之脏,如血病无多食咸、骨病无多食苦。
因为血病属心,咸味入肾属水,多食咸则水泛克火;骨病属肾为阴,苦味入心,多食苦则火衰阴盛,骨病加重。
《素问•五常政大论》经文如下: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具体解释如下:
1.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吴崑曰:“辛,阳也,气亦阳也,同气相求,故辛走气,辛主发散,气弱者食之,故气益虚耗矣,故在所禁。
”
2.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咸入肾,水盛则克心火,心主血脉,故血病多食咸易伤心,影响血脉运行,加重病情。
3.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吴崑曰:“苦,阴也,骨亦阴也,气同则入,故苦走骨。
骨得苦则阴益甚,骨重而难举矣。
”
4.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甘入脾,脾主肉,过食甘易壅滞
脾胃之气,使湿浊内盛,泛溢肌肉腠理而为肿,故肉病多食甘味易加重病情。
5.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酸入肝,肝主筋,筋病多见拘急痉挛之症,酸味收敛,多食易加重筋病的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咸入肾过之而伤
“咸入肾”是指咸味的药物或食物最容易作用于肾,咸味适度可以养肾,过咸则伤肾。
中医的肾是一个功能的概括,不同于西医的肾脏。
传统医学认为“肾主水”,即肾有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
而咸味食物能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压平衡及水盐代谢,可增强体力和食欲,防止痉挛。
因此,在呕吐、腹泻及大汗后,适量喝点淡盐水,可防止体内微量元素的缺乏。
具有咸味的食物,多为海产品及某些肉类。
它们还有消肿散结的作用,如海蜇味咸,有清热化痰、消积润肠的作用,对痰热咳嗽、小儿积滞、大便燥结者很合适;海带适宜甲状腺结节、痰火结核者;猪肉味咸,除能滋阴外,也能润燥,适宜热病津伤、燥咳、便秘者食用。
一般成人每天吃6克左右盐已足够,味过于咸反而伤肾。
中医讲“肾主骨生髓”,即人身的骨骼都与肾的功能相关,因此过咸的东西会损坏骨头。
长期高盐饮食还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大约80%的肾脏病患者,也是高血压患者。
而这种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0%是容量依赖型高血压,即其体内钠离子浓度过高。
因此,所有的肾脏病患者都要低盐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