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与儒家学派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一)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背景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三)诸子百家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四)历史地位和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辩论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辩论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辩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充满变革和思想交锋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众多学派纷纷涌现,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理念和主张。

这些学派的辩论和争鸣被称为“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展开,探讨各学派的主要思想和辩论。

一、儒家思想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代表,其主要思想是以仁爱和中庸之道为核心。

儒家注重人伦关系,强调孝悌,主张君主以德治国。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人们才能达到道德的境界。

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家学派。

二、道家思想道家学派由老子和庄子创立,其核心思想是道和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追求与道合一的境界。

他们主张自然与自由,提倡无为而治,认为过度的规范和人为的干预只会扰乱自然的秩序。

道家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墨家思想墨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以兼爱和非攻为主要理念。

墨家强调普世的博爱精神,主张推行无差别的爱和互助,反对战争与攻击。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战争和战争中的残杀行为,主张“兼爱”和“非攻”。

墨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一些不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法家思想法家学派的主要思想是法治和严刑峻法。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法律的威严才能维持社会秩序。

墨子的弟子荀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严厉的法律和惩罚,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尽管法家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后来逐渐衰落。

五、其他学派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学派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些其他的思想流派,如兵家、名家等。

兵家主要关注军事战略和方法,名家注重辩论和辩证思维。

这些学派的出现和辩论,丰富了当时的思想文化,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在这个众声喧嚣的时期,各学派间的辩论和争鸣激发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和创新力量。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 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 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 “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 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7.图示解史——百家争鸣
8.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公元 65 年)冬十月,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陈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班示 百官,诏曰: “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 兢惧。 ”
问: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思想。 9.图示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的 内容、影响。 2.教材空白点:(1)古代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2)古 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外 儒内法。 3.备考策略:(1)学习汉 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点 突出两点:第一、董仲舒 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第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汉代以后的历史影响非 常深远,包括政治、经济、 思想、刑 罚、科技文化等。(2)注意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 别与联系。
史料解读
——《史记· 太史公自序》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 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 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 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2)史料二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 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 第一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第二段反映法家强调 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第三段体现了墨家 “兼爱” 思想。 (3)史料三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 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 可易” “不可废” “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 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 、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 自的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大 变动的根源是“混乱和改革”,即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一时期,随着 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与经济基础的变化 相适应,分封制、宗法制趋于崩溃。这些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就是“百家 争鸣”局面的出现。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10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10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 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 庙 杏 坛
——
孔子的思想




子曰:“仁者爱人。” 《论语· 雍也》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 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才能爱人和恨人。” 《论语· 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颜渊》 如乐何?”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论语· 颜渊》 译: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 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分封制破坏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
二、百家争鸣的代表 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儒家学派
(1)孔子
A、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 前479年(春秋末年) 鲁国人 (今山 东曲阜)。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
孔子思想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 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学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强调“天行有常”,同时又指出人道有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道家: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 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 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思考与练习1: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 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 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 “必不得已 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 脚的)。” ——《论语》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 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 得乎诸候为大夫。 ” ——《孟子》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亦覆舟。” ——《荀子· 王制》
一、孔子的生平活动
——追求礼乐的一生
时 出生

主 要 鲁国没落贵族,
活 动
刻苦自学礼乐,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 少年时代 仪的儒士。
青年时代 收徒授课,创办私学 (1)鲁国从政,名声大振 内:出任中都宰、司空、司寇、代理宰相治 理鲁国 外:参加夹谷之会为鲁国赢得外交胜利 (2)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决意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其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再次返回 鲁国 专心教育、整理古典文献(儒家六经)
三、如何评价孔子?
A对中国: (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 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 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 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3)文化人物:“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 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 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 对世界: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 组成部分,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的知识点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的知识点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学术变革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面对社会剧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方案(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新旧社会交替);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培养了大批人才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之地稷下学宫)1、儒家(一)、代表人物:春秋孔子创立儒学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学孔子的政治思想:(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核心:仁“仁”的含义:即“爱人”,孝悌、爱人、忠恕。

“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体贴民情,主张“为政以德”实现“仁”的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别人)“克己复礼”(对自己)修身方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政治上表现:“为政以德”(以德感化反对苛政,爱惜民力,体贴民情,)以礼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礼”即周礼:君臣父子,四勿“正名”(希望回复奴隶社会秩序)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1)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首创私学教学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以礼,杏坛说仁、接续文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概述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概述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

教材分析
(1)通过实行看图式教学、表格对比、关系连线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材分析
思考:何谓“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概念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此九派成为“九流”,加上小说家合称为“十家”)“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纷纷涌现,以及各学派间相互诘难批驳而争相发表自己见解的局面。
2、孟子
孟子名轲(前372-前289),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尊为“亚圣”,其言论录为《孟子》”。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 系统的“仁政”思想;②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 出“民贵君轻”思想;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
①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结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思想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
3.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1.孔子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称“万世师表”“至圣”。
问: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30487“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

30487“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
国风周南 国风 周南 国风鄘风 国风 鄘风 国风郑风 国风 郑风 国风齐风 国风 齐风 国风桧风 国风 桧风 小雅鹿鸣之什 小雅 鹿鸣之什 小雅节南山之什 小雅 节南山之什 小雅鱼藻之什 小雅 鱼藻之什 大雅荡之什 大雅 荡之什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 周颂 闵予小子之什 商颂 国风召南 国风 召南 国风卫风 国风 卫风 国风魏风 国风 魏风 国风秦 国风 秦 国风曹风 国风 曹风 小雅南有嘉鱼之什 小雅 南有嘉鱼之什 小雅谷风之什 小雅 谷风之什 小雅都人士之什 小雅 都人士之什 大雅文王之什 大雅 文王之什 周颂清庙之什 周颂 清庙之什 鲁颂駉之什 鲁颂 駉之什 大雅生民之什 大雅 生民之什 周颂臣工之什 周颂 臣工之什 国风邶风 国风 邶风 国风王风 国风 王风 国风唐风 国风 唐风 国风陈风 国风 陈风 国风豳风 国风 豳风 小雅鸿雁之什 小雅 鸿雁之什 小雅甫田之什 小雅 甫田之什
a、“仁”(核心 与“礼” 、 核心)与 核心 b、以德治民 、
子曰: 仁者爱人。 子曰:“仁者爱人。”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雍也》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论语 雍也》 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请问之?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 宽、信、敏、惠。……” ”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天下归仁焉。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非礼勿 非礼勿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颜渊》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为政 为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 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之。”《论语 为政》 子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 子为政 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必偃。 论语颜渊 颜渊》 德草。草上之风 必偃。” 《论语 颜渊》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优秀教学PPT 通用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优秀教学PPT 通用

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A)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解析 董仲舒主张“春秋大一统”、“独尊儒术”
等,主要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体现,故A项最
佳。
考点综合 如何理解道、儒、法、墨各家学派的阶级属性及核 心主张?
阶级
没落 的奴 隶主 贵族
派别 道家 儒家
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
孔子
练习1 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
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
适的是
( D)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备选项中的名言名句要与题干中书博会的
“招商”、“弘扬文化”的主题相一致,只有②
论坛闭幕,这是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的论坛, 重点讨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会上国民党副 主席蒋孝严引用胡锦涛主席的讲话强调“教育公 平是两岸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 益问题”。孔子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观点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解析 A、C、D三项强调的是教与学的方法与态度,
④符合,故选D。
练习2 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 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 D )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析 四个备选项分别是墨、儒、法、道四学派 的思想主张,故选D。
二、儒学的兴起
1.“焚书坑儒”批判
(5)影响
①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 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繁荣的时期,也是各种学术流派迭起纷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众多学者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并探讨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一、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学派,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

他们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观念,提倡“仁者爱人”,推崇“君子”为典范。

儒家学派注重教育和修身养性,主张实践和实践的重要性。

他们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君臣上下和睦相处,道德风尚盛行。

二、道家学派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学派强调天道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人为的干预。

他们提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强调追求自由和无拘无束。

道家学派反对权力和权威,认为追求个人自由才是至上的价值。

他们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规矩束缚的社会,追求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境界。

三、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家学派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主张实事求是和务实。

墨家学派提出兼爱的思想,认为爱应该是普遍的,人人平等。

他们主张均贫富,反对战争和武力。

墨家学派关注社会公平和福利,主张创建一个无私的社会秩序。

四、法家学派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商鞅。

法家学派强调法治,主张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法规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他们认为,权力应该集中在一部分人的手中,通过法律的制约来实现权力的运行。

法家学派关注国家的稳定和治理效率,主张以法律为准绳,整顿官员,加强纪律,提升统治力。

五、名家学派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

名家学派强调辩论和辩证的思维方式,主张观察问题多角度思考,避免片面和偏见。

他们注重言辞和表达的艺术,倡导用言辞进行辩论和争论。

名家学派关注思想和言论自由,主张通过辩论来推动思想的发展。

六、纵横家学派纵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纵横家学派注重实用主义和政治实践,主张以实际效果为导向,追求国家的实力和利益。

他们通过矫正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谋划国家的战略和政策。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4.有人研究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帛书后,总结了以下内容, 你认为可信的是(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A [A 项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B 项是儒家的德治思想,C 项是法家 的严刑酷法思想,D 项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选 A 项。]
[课堂小结]
时空坐标
答题术语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 想。 2.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辑学 方面做出较大贡献。他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 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5.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
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
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
A.孔子
B.墨子
C.韩非子
D.老子
C [根据材料“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可知该人物注重
加强君主集权,但忽略了民众,A、B、D 三项都注重民众的利益,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取长补短, 进而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发展,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百家争鸣”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 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 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使得人们从“神灵”转向人类社会现实,具 有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轴心时代的重要体现。 (3)在百家争鸣中,各个流派取长补短,彼此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今天有何指导意义?
学派 儒 道
法 墨
对今天的指导意义 社会和谐、以人为本、教育理论
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哲学 与时俱进、深化改革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
请问:如果你是一名班主任,当你们班有名学生 在上课期间玩手机,你如何运用儒、法、道家的 相关思想来处理这名学生?请说明你的理由。
(示例:我会运用……家的思想,主张……因 为…………)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 战国发展——亚圣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
• ① 政治名思想轲:,将字“仁子”舆发,展为后“世仁尊政称”为、亚法圣先王。邹国

(今山“东民贵省君邹轻城”市()民人本,思想战)国时期伟大的
• “制民思恒想产”家、“、勿教夺农育时家”、、“省政刑治罚,家薄。税儒敛”家的主要代 • “民为表贵之,社一稷。次是之,儒君家为的轻。思”想主义流派
材料: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材料: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1.经济:

人教版必修三第1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必修三第1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解读] ④反映了在“学术文化”上的影响。⑤反映了对后世 的影响。
栏目导航
21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提示】 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 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31
(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即所谓“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 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 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 恢复和发展生产,以用道家思想为宜。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 想的哲学基础。
栏目导航
15
(2)发展:庄子 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 相对 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 (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 法治 理论。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 大一统 专制 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栏目导航
主,而不知有民众”可知该人物
注重加强君主集权,但忽略了民
众,A、B、D三项都注重民众的
利益,故不符合题意;韩非子主
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与
题意相符。]
栏目导航
1 234 5 67
43
6.“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 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解读] 史料强调了“仁政”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栏目导航
27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必修三 第3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doc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必修三 第3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doc

[考纲要求]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第3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特别提示]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即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图示总结]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辨析比较]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三、其他思想流派 1.道家(1)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2)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1)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1)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2)地位: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辨析比较]2.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百家争鸣及儒家变迁

百家争鸣及儒家变迁

注: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能不能实现?
1、克己复礼,违背历史潮流 2、孔子“仁”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需要, 不适应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时代特征。
注:儒家学派成为显学的原因 1、儒家思想中包含着坚决维护统治秩序,缓和社 会矛盾,使社会安定、人心稳定,保证生产发展等 有利于统治者利益的成分。 2、汉代以后的儒家学者对儒家学说加以改造,使 之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 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堂探究: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新儒的区别
著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与统治者关系
先秦之儒
《论语》 仁、礼 儒学 批判时政
董仲舒之新儒
《公羊春秋》
“天人感应” 阴阳、黄老、法 家 维护统治
PART3
宋明理学
世界本原 哲学范畴 方法论 道德观
相同点
理学VS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理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格物致知
施教、注重学习 主流;在世界文
方法
化史上有重要影 响
老子 道家
无为而治
道是万物本原 辩证法
第一个探讨宇宙 本原;对中国文 化产生深远影响
孔子、孟子、荀子
思想家 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仁”的思 想
“爱人”
“仁政”
政治思想
“为政为德”
“民贵君 轻”
荀子仁义 ຫໍສະໝຸດ 君舟民水”异 人性论
性相近 “行善论” “性恶论”
存天理、灭人欲
心是世界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
发明本心、致良知 克服私欲
①都在为儒家伦理道德寻找本原,维护统治秩序。 ②都强调克服私欲、自我节制。 ③都在塑造民族品格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3、圣墨王不子作—,—诸平侯放民恣思,想处家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 杨氏量为腹我而,食是,无度君也身;而墨衣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
“兽日也夜。不” 休,以自苦为极”
——《孟子·滕文公下》
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明鬼”。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 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墨子正是一个对 感性经验抱有非常天真的信赖的朴素经验论者。
儒家
孟子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战国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性恶论”、“礼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明鬼;
道家
老子 庄子
春秋 宇宙的本原为“道”;辩证法;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战国 万物都是相对的;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结合树立君主权威;变法革新;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代
(1)经济:“井田制”瓦解; (2)政治: 周王室衰微,战乱频繁; (3)阶级:“士”阶层活跃; (4)教育: 民间私学兴起;
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为政以德,譬如述北而辰不,作居,其信所而而好众古星共(拱)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朱熹注君:君“、述臣,臣传、旧父而父已、,子作子则创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哲学思想: 朴素唯物思想 ① “天行有常”, ② “制天命而用之” b.人性论“性恶论” c.政治思想:礼法并施 以礼为主 2、地位影响:战国百家 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 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材料一:天行有常,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 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材料二、目好色,耳好声, 口好味,心好利。饥而欲 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代表阶级 早期儒学的主要内容 : 没落奴隶主 ① 儒学的根本是“仁”的思想; ② 民本思想 ③ 重视道德和教化 ④ 在政治上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亚圣 百家集大成者 继承发展儒家思想, 使其成为蔚然大宗。 新兴地主
课堂检测
1.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 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 —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 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B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 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改造君权神(天)授为君权民授 “诛”一夫非为“弑君” 君若视臣为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若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路人; 君若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是民众利益的代言人。 你同意吗?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但,孟子的封建“仁政”、“民本”思想并 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目的的,是维护 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统治策略。
2、人性说(人性观)
四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内容: 3、义利观 ------ 人格观
内容: 养浩然之气
舍生取义,先义后利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评价: 对中华民族人格精神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
儒家:荀子
1、思想主张:
孔子的哲学思想
鬼神观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
态度:怀疑,敬而远之 解决实际问题
孔子教育思想:
教育上主张要“有教无类”和 “因材施教”等;学生学习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注意反复复习,持之以恒,将学 与思结合,并“当仁不让于师” 等。
孔子30岁左右开始讲学, 培养出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弟 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在地域 上,弟子们来自各诸侯国。就 学生而言,有“闻一知十”的 高材生颜渊,也有“难与言” 的外乡人;就成份而言,除了 孔子讲学图 孟懿子、司马牛等少数学生出 以上材料反映了孔子 身贵族外,大部分都是平民, 如子贡是做生意的,子张是农 的哪一教育思想?在 民,颜渊“穷居陋巷”,曾参 当时有何意义? “提襟肘见”。所以,当时就 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 有人说“夫子之门,何其杂 面,扩大教育范围,促 也”。 进社会发展 ——《中国教育史讲稿 》
材料三:“治之经,礼与 刑。”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 舟。”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代表人物 项目
【春秋】
孔子
【战国】
孟子
【战国】
荀子
仁的思想 “仁”,爱人 思想 同 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仁政” “仁义 王道” 民贵君轻 性善论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主张
异 人性论
地位、贡献
性相近 至圣 ①创立儒家学派 ②首创私人讲学
①“仁”,即“仁者爱人”:
内容: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间)(人与人之间) 实现途径: “忠恕”之道 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评价: a.进步性:缓和社会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社会稳定。 b局限性: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
②“礼”,即“克已复礼”:
含义: 克制自己,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实质: 西周等级制度。(即周礼) 实现途径:正名,按周礼矫正社会秩序,贵贱有序。 评价: 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实质上是力图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 ③“为政以德”,以德治国 a.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德治教化百姓。 ④逐步改良政治。 ⑤中庸,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孔子弟子三 千,成就突出者72人)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诗 》、《书》、《礼》、《易》、《春秋》(五 经)、《乐》(佚失)
当 仁 不 让
孔子思想地位与影响
1、地位: “礼”的主张体现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违背 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经历代不断创新 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改造,汉朝至清朝一直是正统思想; 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的学说难以被统治者重视。
第1课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一)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 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 儒家思想的形成。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各阶级、各阶层、 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阶层 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学术作出解释,展开 讨论,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思 想文化自由活跃。
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带来思想大解放
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一、孔子:
1、孔子生平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和 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享年 73岁。他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惨淡。曾先后担任过下 级官吏和地方官,但仕途失意。55岁之后离开鲁国,周游列 国达十四年之久,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 晚年开始专心从事文教活动,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 二。他还对《诗》《书》《礼》《易》《乐》进行了整理, 并编写了《春秋》是为“六经”。
2、孔子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 1.“仁”和“礼”,“仁者爱人” 和“克已复礼”; 2. “为政以德”
1:子曰:“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 宽、信、敏、惠。……”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 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 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百家争鸣:一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自己的学 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 二是游说诸侯。
(1)经济: 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 生产关系: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 (2)政治: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破坏。 奴隶主贵族削弱,地主阶级兴起。 (3)思想: 各国重视人才,思想自由活跃。 (4)阶级: “士”阶层的崛起 (5)教育: “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产生,学术下移。
2、在当时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 稳定社会秩序。
3、对我国的政治、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 远影响;
4、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二、孟子
1、仁政学说
内容: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1)以仁爱之心对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2)民本思想:
重民、民贵君轻
评价: A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B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C不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统治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