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比喻修辞的民族文化特色
英汉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
异 有 所不 同 。 文 探 讨 了英 汉 两 种 语 言 中 比喻 性词 置 , 候 , 形 和 自然 资源 。一 定 的文 化 实体 总是 存 本 气 地
在于一定 的地域 空间内 , 不可避免地 要体现该地域
的 自然 面貌 特 点 。反 映 到语 言 上 , 会 使 不 同语 言 便
比喻, 也称譬喻, 俗称打比方 , 是语言中常见的修 间产生 明显 的差异 。古代 中国是个 内陆国家 , 土地
具有 很 强 的 民族 性 , 比喻 是 其 中 富 有 独特 的 民族 而
一
、
生存 环 境 的差 异
文化色彩 的代表。 民族特殊的设喻方式因文化差 各
语 的 文化 内涵 。 关键 词 : 比喻 性 词语 文 化 内涵
人 类 赖 以生 活 的 地 理 环 境 有 四 个 重要 层 面 : 位
辞手段之一 。 比喻成立 的条件 是本体 ( 描绘 的对象 ) 至关重要 .从历代农 民起义 到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 所 与喻体 ( 做 比的事 物或 现 象 ) 间有 某种 相似 点 。 无不 与 土地 息 息 相 关 , 以汉 语 中 有 许 多 与 “ ” 用来 之 所 土 有 它是 通过一种 “ 相似联 想 ” 本体 进行 设 喻 的 , 同文 关 的词 语 ,如 :土 洋 结 合 (o i dgnu n 对 不 cmb ei i os d n n e a
3其 他 参 与 者 .
【]A dr n .C al & l i a 9 3 1 les ,J hr s Wa ,Da .19 . o e l n “ os ah akei ? J A p e n usc 1/: D e w sbc xs ”[. pl dl gii 42 t 】 i i ts
从文化视角看英汉比喻修辞格的差异
从文化视角看英汉比喻修辞格的差异摘要:文化、语言、修辞学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本文重点研究的对象是中英文化差异和比喻修辞格。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中英文化交流,减少交流上的障碍和误会,我们应从文化的视角,将英汉比喻修辞格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和研究,得出一定的规律。
关键词:英汉比喻修辞格文化视角差异修辞学研究的核心部分就是内容修辞格。
汉语的修辞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并且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是对汉语修辞格的认识和分析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自古以来,修辞格是人们探讨最多的内容。
修辞格是人们用来调整、修饰语言的一种具有特定结构的言语模式,并且修辞格能够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虽然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构词、词序和句法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
从文化的视角对比英、汉的两种修辞格,通过了解二者之间的差,以便文化能够进行更好地交流,减少甚至避免交际的失败或失误。
1 从文化视角看英汉比喻修辞格1.1文化与修辞的关联修辞现象和文化现象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修辞格的使用,这有助于我们能够从微观和宏观两种不同角度去理解,阐释修辞现象。
通过对修辞现象的认识,能够充实我们的语言理论,加强我们的语言实践。
不同的国家由于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认识世界的观念,而这种“不同”则体现在修辞表达上,这就证明了修辞这种手法具有特定文化属性的特点。
1.2英汉比喻修辞格在翻译中的处理英汉互译的首要原则就是以原文为基础,尽量贴近原文,改动不能太大;并且,在此基础上句中的比喻修辞格还有做到准确翻译,语句通顺,文意详尽完整;最后,可适当给译文进行一些装饰加工,通过润色文章,使得译文能够更加形象生动,而又符合要求。
翻译的基本理论应遵循“信、达、雅”的观点。
也就是说,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忠实原文,其次才是根据语句的文化背景和特点进行翻译,并保证文章的通顺和流畅。
1.3英汉文化视角下的比喻修辞格比喻这种修辞,在各类的修辞手法中,可算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修辞格之一。
英汉语体比较之比喻文化差异
结论
• “语言是一个环境,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的(或几个种 族),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不同于的集团的集团。 此外,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 的。决定我们生活的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 ——爱德华•萨丕尔在《语言论》
Thank you!
18
放弃比喻,功能对等
• 如果原比喻的差异既不能保留,又没有合适的替换,那就 只能放弃比喻,这样,原有的语言形式上的美学价值就会 丧失,原有的感染力就会削弱,这时就要想方设法发挥译 入语的优势,借助其他手段来弥补损失的美感,以获得审 美效果上的功能对等。 • 如:The ship plows the sea.(船在乘风破浪地前进)。原文 中plow 比喻的是船像犁铧翻土似的翻起浪花在海上前进, 描写它沉稳有力,现在用“乘风破浪”代替,四字成语简 洁有力,读者同样可以感受到一种动态的气势。
气候差异 饮食差异
3
以植物为喻体的差异表现
背景
• 比喻,也成譬喻,俗称“打比方”,是指说话者借助“喻体”和“本 体”的某种相似性去说明比较复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懂的道理, 使读者不仅能接受到信息,还能得到美的感受。 •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而比喻又是语言中富有独特 的文化色彩的代表。由于各自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构成了英汉比喻 的文化差异。 本文希望通过对英汉比喻的修辞特征和认知特征的分析,正确理解英 汉语言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差异,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在各 方面基本达到“信、达、雅”的翻译要求。
英语: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时); • a lucky dog (幸运儿); • top dog (最重要的人)。
英汉比喻的民族文化特色
希腊的亚⾥⼠多德在《诗学》中说:掌握⽐喻是的⼀种艺术。
⽐喻是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的。
“⽐喻是天才的标志”。
德国语⾔学者缪勒认为,⽐喻是⼈类语⾔中⼀种最有⼒的⼿段,没有⽐喻,语⾔的发展就不可想象。
我国宋代《⽂则》早就有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引喻、虚喻等记载。
北京外国语学院邓炎昌教授也说:“语⾔是⽂化的冠⽯”,任何⼀种民族的语⾔⽐喻都反映着该民族的⽂化特征。
⽐如古希腊⼈常⽤天神⽐喻快乐、逍遥;阿拉伯⼈常⽤风暴⽐喻灾难;⾮洲⼈常⽤橄榄树枝⽐喻和平;墨西哥⼈常⽤仙⼈掌⽐喻独⽴;⽽中国⼈则常⽤龙⽐喻⾃⼰的祖先,⽤梅、兰、菊、⽵⽐喻中华民族的⽓质和传统精神……各民族的⽐喻不仅包含着各民族的历史和⽂化背景,⽽且蕴藏着各民族对⼈⽣的看法以及⽣活⽅式和思维⽅式。
总之,各个民族的⽐喻包含着各个民族的⽂化特⾊。
本⽂主要就英汉⽐喻的民族⽂化特⾊作⼀分析。
由于⽐喻的⼼理基础是联想,所以⼈们时常把某些品质、特征与某些事或物联系起来进⾏联想。
在这⽅⾯英汉⽐喻有着许多惊⼈的相似之处。
但是,由于英语国家(主要指英国、美国、加拿⼤等国)的⼈和中国⼈(主要指汉族⼈)之间的⽂化差异,就出现了在英美⽂化中提到某些事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种特征,⽽在中国⽂化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特征或者是其它的特征。
同样,当中国⼈⼀提到某些事和物时就可联想到某些特征时,⽽英美⼈有时就根本联想不到任何特征。
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在联想上反映出来的这种差异,便构成了英汉⽐喻中的民族⽂化特⾊。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个⽅⾯:⼀、思维⽅式和概念不同英国诗⼈雪莱曾写过这样⼀⾸诗:“Rise,like lions aster slumberIn unvanquishable number,Shake your chains to earth like dewWhich in sleep had fallen on you,You are many…they are few.”“快像狮⼦般从梦中醒来,你们有的是⽆法征服的数量,快把你们瞌睡时被加在⾝上的链锁,像露⽔⼀样甩掉——你们⼈多,——他们⼈少。
英语和汉语中比喻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中比喻的差异[摘要]英、汉语中的比喻在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就出现了在英美文化中提到某些事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种特征,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在联想上反映出来的这种差异,便构成了英汉比喻中的民族文化特色。
[关键词]比喻民族文化由于比喻的心理基础是联想,所以人们时常把某些品质、特征与某些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联想。
在这方面英汉比喻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但是由于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就出现了在英美文化中提到某些事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种特征,而在中国文化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特征或者是其他的特征。
同样,当中国人一提到某些事和物时就可联想到某些特征,而英美人就根本联想不到任何特征。
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在联想上反映出来的这种差异,便构成了英汉比喻中的民族文化特色。
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不同中国人受佛家思想影响较深,佛教对中国的习俗、思想的影响在比喻中也得到体现。
英美和大多数西方人都信奉基督教,他们常用《圣经》中的人名和故事情节来做比喻的喻体。
如中国人认为如来佛(Buddha)是万能的,而西方则认为上帝(God)是至高无上的;中国人的爱神是月老(The Moon Lord),英美人的爱神则是雅典娜(Athena);中国人死后要去见阎王(Yama),而西方人认为统治地狱的是撒旦(Satan)。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比喻随时可见其留下的痕迹。
中国有很多民谚,如:用“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比喻平时不努力,用时应付一下;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高招;用“人为一口气,佛为一炷香”说明做人的根本原则。
Armageddon(大决战)出自圣经。
圣经说,世界末日到来之前,善与恶将在Armageddon这个地方进行决战,因此,此词转喻为“大战”:又如Glasnost unleashed, Like Prometheus unbound, can ignite a holocaust as easily as it can warm a conversation, and the shift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may work only i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willing to loosen its stranglehold on commerce. (“开放”的力量一旦敞开发挥,就会像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一样,它既可能是鼓励对话,也可能轻而易举地引起一场大灾难。
对英语比喻性词语中文化的内涵及翻译-最新文档资料
对英语比喻性词语中文化的内涵及翻译各个地方的社会文化差异都可以通过每种语言里的词语中反映出来,其词语的差异也是其文化差异的重要的特征。
所谓的比喻就是通过“相似联想”对本体进行设喻,而把不同的比喻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会有不同的涵义,引起不同的联想。
比喻作为一种运用最为广泛、最普遍的修辞手段,在语言的发展和运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英语中,通过比喻法构成的词语十分丰富。
这些比喻性词语形象传神,简洁凝练,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而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频繁出现且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比喻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句,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让读者更明白你比喻句比喻句要说的意思,把一个很平常的东西说得不一样一点,另类一点,就是把不是的东西比做是的。
用另类而形象的句子来打一比方,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隐喻之分。
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
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比喻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文化与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语言的地方必定就有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所反映出来的是就是当下的社会文化的现状,语言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
在语言表达中有很多东西都与文化息息相关,例如句子的语法、结构、词语以及比喻性语言的本体与喻体等。
语言与文化就像嘴唇与牙齿的关系,缺一不可,唇亡则齿寒,如果语言不再依附于文化,其语言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如果文化不再蕴含在语言之中,则会变得抽象、游离。
浅谈英汉习语与民族文化特征差异
浅谈英汉习语与民族文化特征差异习语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与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汉两种语言同属较为发达的语言,故都拥有大量习语。
英汉习语反映了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经济生活和思维方式,都有极强的概括和表现能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以下谈谈英汉习语与民族文化特征的关系。
1、英汉习语对生存环境的差异英汉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方式有异而形成各具特点的习语。
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曾一度在世界上领先,因而英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来自航海用语的习语: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trim the sails随风使帆;rock the boat兴风作浪,惹事生非;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等。
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业有关的习语:山崩地裂、水到渠成、土生土长、卷土重来、揠苗助长等。
比喻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是挥金如土。
2、英汉习语对风俗习惯差异?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民俗是习语赖以生长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
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汉语有习语“小菜一碟”,英语有习语a piece of cake。
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有“容易的事情”之义,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
在中国,小菜在中国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
这两个习语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饮食风俗习惯。
3、英汉习语对历史文化的差异每个民族自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事件反映到习语上,便使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由于古代中国长年战争,许多习语如围魏救赵、四面楚歌、卧薪尝胆、负荆请罪、三顾茅庐等出自国家间的征战故事,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
民族文化视角下汉英语言修辞艺术差异赏析
镇居民相比,农牧民所享受到的社会保障要少得多。
西藏应逐渐加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和保障力度,解决农村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西藏的农牧业是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大的基础性产业,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牧民必将遭受损失。
因此,同产业扶贫结合在一起的农牧业生产也需要保障。
把农牧业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保障农牧民的基本生活、农牧业持续和稳定发展有着极大的支持作用。
当前我国财政资金充裕,尤其是外汇储备连年攀升,中央有足够的财力把西藏的农牧业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内。
3.5增强农牧民的反贫困能力增加西藏农牧区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存量对农牧民反贫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西藏农牧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封闭性和社会发育的低层次性,其社会资本表现出社会组织体系缺位,社会整合功能弱,社会关系网简单。
贫困农牧区社会资本的这种状况使得其在整合内部资源,争取外部资源以及诸如推动劳动力流动等影响地区发展的重大问[7](P185-186)题上表现乏力。
其次,卢卡斯的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新增长模型证明,经济可以在不依赖外生力量的情况下实现内生增长,经济的内生增长来源就是人力资本积累。
西藏农牧民文盲率高,已接受教育的人受教育程度也很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又大多不愿意到西藏农村工作,因此,西藏农村的人力资本是较缺乏的。
要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增大贫困地区的社会和人力资本存量是必不可少的。
增加西藏农村的社会和人力资本积累,就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科技事业,走智力扶贫之路。
为此,要把教育作为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优先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加大对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的素质和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
充分发挥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围绕科学种植,增加农牧民收入重点开发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只要农牧民求富、求知的愿望强烈了,观念转变了,技能提高了,则他们靠自力更生就可以脱贫致富,政府只需要提供环境和安全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就可以了。
英汉动物习语比喻形象的文化差异
英汉动物习语比喻形象的文化差异任丽娜(西安欧亚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摘 要】 由于人类文化进化的二重性导致了英汉动物习语存在有共性和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部分对应和完全不对应,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存环境的差异;宗教信仰的不同;习俗的差异。
【关键词】 人类进化;动物习语;文化差异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长期以来惯用的、表达完整意义、结构定型的固定词组成的短句;是公认的、广泛应用的和必不可少的语言成分。
习语是集多种修辞,特别是比喻手段的集中表现,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其心理基础是世间万物之间某些特点的联想,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习语。
而其中,动物习语的使用频率极高。
但由于人类文化进化的二重性,使得英汉动物习语存在着许多差异。
只要我们能够正确的认识他们的差异,才能使我们互相准确无误地传达语言和文化信息一、英汉动物习语的异同反映了人类文化进化的二重性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中,他向人类揭示了生物进化的奥秘,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给人类进化提供权威的答案。
他所提出的进化论已经得到了现代自然科学界的广泛认同。
在进化论中明确指出了生物进化具有一般进化和特殊进化的二重性。
而人类是生物中的最高物种,拥有与其他物种不可匹敌的智慧,是兼有自然生物属性的社会文化人。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一般进化与特殊进化的二重性。
但是,与生物进化相比,人类进化过程中更蕴涵着人的社会和文化属性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1、人类文化的一般进化导致英汉动物习语的共性人类文化的一般进化反映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就是各民族在生活经历、思想认识上所存在的某些共性。
这种共性也被称为文化重叠(cultural overlap s)。
在英汉语动物习语中也表现出了许许多多的相似或相同之处。
例如,英汉语中都用公鸡来比喻骄傲(as p r oud as a pea2 cock),用熊来比喻粗暴的脾气(be like a bear with a s ore head),用蜜蜂来比喻勤劳(as busy as a bee),用猪来比喻胖、贪吃(as fat as a p ig,make a p ig of oneself),用羊羔来比喻温顺(as gentle as a la mb)等。
论英汉习语中比喻修辞的民族特色
第34卷 第1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1月 V o l .34 N o .1 JOURNAL OF ZHENGZHOU UN IVERSIT Y Jan .2001 收稿日期:1999-07-04作者简介:1.刘卫红(1969-),女,河南封丘人,中原工学院讲师;2.王 雪(1969-),女,河南郑州市人,郑州大学外事办讲师。
论英汉习语中比喻修辞的民族特色刘卫红1 王 雪2(1.中原工学院外语部,河南郑州450007;2.郑州大学外事办公室,郑州450052) 摘 要:比喻是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极为常见的修辞方式。
但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种种差异,比喻修辞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文从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四个方面论述英汉习语中比喻修辞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习语;比喻;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典故中图分类号:H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8204(2001)0120119203 比喻是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极为常见的修辞方式。
它是将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取其相同或相似之处进行对比,以熟悉比生疏,以具体比抽象,从而使说理明白生动,描写形象可感,创造一种非形象性语言所不具备的感染力,使读者不仅接收到信息,还能得到美的感受。
因此,比喻曾被称为“诗的语言”(poetic dicti on ),是“语言的美学功能和信息功能的有机结合”。
《诗学》(Po 2etics )中写道:“比喻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用于另一事物。
”弗洛伊德也曾从释梦的角度出发来解释比喻,他认为被譬喻的事物可以把整个感情和心理的负荷移位到譬喻的事物上。
他认为比喻就是移位(disp lacem en t )。
由此,我们不难悟出构成比喻的基本要素。
在比喻修辞中,不管是明喻(si m ile ),还是暗喻(m etapho r ),都涉及到本体(被喻之物)和喻体(所喻之物)两种事物和一个基础,即对世间万物的某些共同特点产生联想的心理基础。
英汉语中比喻的文化差异
英汉语中比喻的文化差异新疆医科大学语言学课程学期论文英汉语中比喻文化的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 of figure of speech in English andChinese学生姓名:岳良燕学生学号:201207050201422学生班级:2012-2学科专业:英语任课老师:田桂玲所在学院:语言文化学院2015/6/5摘要比喻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类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其心理基础是对世界万物某些共同特点的联想.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理解它。
”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提喻三类。
中西方人民的语言思维一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比喻这种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在中西两种文化中同样体现着语言思维的异同。
因为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同,所以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导致了比喻的差异。
比喻的差异同样会使语言交际产生不同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下面我将从文化视角,宗教文化视角,历史典故视角来分析比喻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视角;宗教视角;历史典故;abstractMetaphor is used some similar places between different things, borrow a thing to note another thing, the psychologicalbasis is association of som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Famous literary theorist Jonathan Culler's metaphor is defined as a "metaphor is a basic cognitive, the one thing as another kind of things and understand it."Metaphor can be divided into simile, metaphor and synecdoche three kinds. There are similarities in the language thinking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The most common rhetorical method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two cultures also reflect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thinking. Becaus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customs and religious beliefs of different people,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which leads to the difference of metaphor. The differences of metaphor also make the communication of language different result, and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normal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following I will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metaphor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historical allusion and religious.Key words: cultural perspective; historical allusion; religion.Cultural differences of figure of speech in English and ChineseI Se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metaphors of rhetor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Merit Student Encyclopedia definition Culture:The pattern of behavior acquired by man through social learning. The culture of a group of people is its entire way of life. Culture includes economic, technological, and scientific methods of dealing with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rules for regulating political and aesthetic and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This broad definition differs from the popular conception of cultureas poetry painting, music, or other aesthetic activities )。
对于英汉差异的形象比喻
对于英汉差异的形象比喻
1.英语是阶梯,汉语是滑梯。
这个比喻意味着英语在结构上像阶梯一样,每个单词、短语和句子都有其特定的形式和用法。
而汉语则更加流畅,像滑梯一样,更加注重整体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英语是骨,汉语是肉。
这个比喻表示英语在表达方式上更加注重结构和语法,每个单词和短语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作用,而汉语则更加注重语义和表达的流畅性,更加注重整体的意境和感觉。
3.英语是车轮,汉语是马车。
这个比喻意味着英语在表达方式上更加注重形式和结构,每个单词、短语和句子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位置,而汉语则更加注重整体的效果和表现方式。
4.英语是钢筋,汉语是木材。
这个比喻表示英语在表达方式上更加刚性和严谨,每个单词和短语都有其特定的用法和形式,而汉语则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加适应于不同的语境和表达方式。
英汉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
英汉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肖蔚(长沙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摘要:英汉语中都有大量比喻性词语,但由于各自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比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选择也不尽相同,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性词语的喻体与喻义间的对应关系着手,可探讨其内在的文化内涵,比喻性词语可通过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典故格言等诸多形式表现出来,英汉两种语言在对同一本体设喻时,采用的喻体却有同有异,喻体与喻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也不同。
关键词:比喻;喻体;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601(2003)04-0050-04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比喻性词语。
由于各自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比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选择也不尽相同。
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具有很强的民族性。
比喻是其中富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的代表,而各民族特殊的设喻方式给翻译增添了难处。
本文拟从英汉两种语言中比喻词语的喻体与比喻之间的对应关系着手,以探讨其内在的文化涵义。
一、比喻体与喻义的对应关系一、比喻体与喻义的对应关系比喻,俗称“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也”。
著名的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在其《诗学》里,将它誉为“天才的标志”。
比喻的成立条件是本体(所描绘的对象)与喻体(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之间有某种相似点,比喻性词语可通过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典故、格言等诸多形式表现出来,英汉两种语言在对同一本体设喻时,采用的喻体却有同有异,喻体与喻义之间的对立关系也不同。
1.完全对应关系。
尽管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等,但从大范围上来说,人类自身以及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如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都存在着相同之处,基于共同的认知经验,各国人民对人类自身及外部环境都有着一些共识,对比喻的接受心理也大体相同。
因此,在英汉这两种不同的语言里,比喻的词语中喻体与喻义有完全对应现象。
英汉比喻的民族特点对比
英汉比喻的民族特点对比摘要:比喻是人类语言中最有力的表现手段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英汉两种语言都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比喻,但由于民族文化不同,所产生的比喻句的意义和用法就有所不同。
因此有必要研究英汉比喻的民族特点,分清他们各自的文化内涵,这对于英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英汉比喻;民族特点;联想;文化;差异作者简介:李良辉,任教于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第一中学。
比喻是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极为常见的修辞方式,它是将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取其相同或相似之处进行比较,以熟悉比生疏,以具体比抽象,从而使说理生动明白,描写形象逼真,创造一种非形象性语言所不具备的感染力,使读者不仅能接受到信息,还能得到美的感受。
由于英语民族与汉语民族在联想上表现出种种差异,使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相似之处甚少,而相异之处甚多,这就构成了英汉比喻的民族特点。
研究这些特点并弄清它们各自的文化内涵,对于英语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英汉比喻的民族特点做一简单的探讨。
一、英汉比喻的相似点由于构成比喻的心理基础是对世间万物的某些共同特点的联想,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许多相似的比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构词相同。
如:名词比喻,脚注(foot note),笑柄(laughing-stock)等;形容词比喻:像花的(flower-like),铁腕的(iron-handed),死了似的(death like)。
2.词义转化上的相同。
如:名词词组:鸭蛋(零分)(duck egg),生命之春秋(the spring autumn of life),金玉良言(golden saying)等;动词词组:摊牌(to show one’s card),泪如雨下(one’s eyes rain tears)等。
3.成语和谚语中存在一些具有完全等值对应关系的习用性比喻。
以动物设喻的有:肥得像猪(as fat as a pig), 像蝴蝶一样漂亮(as beautiful as a butterfly)等;以其他事物作比喻的有:轻如鸿毛(as light as a feather),洁白如雪(as white as snow)等。
英汉习语喻体差异的文化烙印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喻体差异的文化烙印及其
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喻体差异的文化烙印,是指英汉两种语言在习语喻体上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带有一定的文化烙印,造成了习语喻体表达上的差异。
英汉习语喻体差异的文化烙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历史文化影响,英汉习语中所运用的喻体及其相应的比喻意义也不尽相同。
例如,“举重若轻”在英文中被表达为lift a mountain with ease,而在中文中则表达为“提起千斤担,觉得轻松”。
二、受文化习俗影响,英汉习语中所运用的喻体也有明显的文化特点。
例如,“满招损”在英文中表达为have one's cake and eat it too,而在中文中则表达为“既要有饼又要吃饼”。
三、受宗教文化影响,英汉习语中所运用的喻体也有明显的宗教特点。
例如,“把握机会”英文表达为seize the day,中文表达则为“把握时机”。
因此,英汉习语喻体差异的文化烙印,必然对翻译策略产生影响。
在翻译时,应注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并
且力求使译文也具备文化特征,以使原文和译文之间能够产生良好的文化互动。
中国文化特色词语英译
中文摘要ﻫ特色词汇就是中国研究中相当重要得一部分。
中国特色词汇就是表达中国文化中得特有事物,其中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文化得内涵,当中国得文化传出中国走向世界得时候,这些中国特色词汇又就是怎样不失原味得被翻译成外语从而被外国人所接受得呢?本文将以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成为例,介绍了一些中国特色词汇得被译成英语得方法,它们分别就是音译、直译、意译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使大家基本了解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交际就是怎样被转换并被使用得,逐渐融合进传统英语中得,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用英语交流得需要。
除此之外,还将浅谈中国特色词汇所对应得特别得英文词汇出现得原因之一:中西文化差异造成得词汇空缺。
并对文化差异进行细分详细阐述.还将提出一些关于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国家传播得前景得瞧法。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文化差异;翻译ﻫﻫAbstractﻫ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are be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study of China English、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refer to the uniqueness of Chinese items,and of course,contain the connotation ofChinese culture、With thewid e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tothe world, how can they be understood and accepted by foreigners accurately in translation? The paper,by giving a good number of exam ples, introduces som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including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ese methods help to understand how Chinese culture-loadedwords are transformed into and used inEnglish, and how they gradually integrate into the traditional English and satisfy the demand ofmunication in English、In addition,the pap er is to exposein detail lexical gap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urthermore, it also offers someviews on theprospect of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loaded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ﻫKey words: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s;translation一、前言英语从它传入中国得第一天开始就发挥着强大得交流作用,同时也开始了在中国得过程.而当中国改革开放,,,技术,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发生急剧变化得时候,一批又一批新词新语也应运而生,其数量得成长速度之快令人应接不暇。
英汉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英汉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文化这个概念从两个层面进行定义:广义上,指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统称为文化;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对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每一种形式的社会都有与之相应的文化,不同社会承载不同的文化。
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表层文化;二是中层文化;三是深层文化。
表层文化, 又称器物文化,指有形的、可以感受、触摸、切切实实存在的物质及精神产品,如食物、服装、建筑等;中层文化,又称制度文化,指在人际交往中对双方有所约定、要求和限制的风俗习惯、礼仪准则和行为规范等;深层文化,又称观念文化,指更高层次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如审美观、价值观、思维理念等。
人类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都需要彼此交流,协调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作用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同时信息和知识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 个民族三个层面的文化一一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对本民族使用的语言有着深远的影响,语言具备承载、储存、升华文化的作用。
词汇是语言最积极、最鲜活的构成元素,不同民族承载不同文化,不同文化兼有个性和共性,彼此交融而又独立。
共性使得跨文化交流顺利开展;个性则为双语转换翻译设置障碍。
翻译就是通过反复斟酌、拿捏平衡的翻译过程,力求在译文( target text )中再现原文( source text )原汁原味的思想内涵。
译者翻译原文时不应逐字逐句、按部就班地翻译,而需要介绍、传播原语( source language )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从这个层面上看,翻译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就是在原文和译文间建立文化对等。
在构成翻译对等的几个方面中文化对等是举足轻重的对等。
这种对等在比喻性词语中表现十分突出。
比喻是通过一种相似联想对本体进行设喻,不同语言体系下人们对此产生的相关联想也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宗教信仰、传统文化观念、历史文化背景等文化因素都在比喻性词语中有所体现。
比喻的汉英对比分析
比喻的汉英对比分析摘要:比喻,也叫“打比方”。
把人们陌生的事物用人们熟悉的事物表现出来,把抽象、复杂、深奥的事物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表达出来的修辞手段。
比喻是世界各名族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手法,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比喻的运用也有所不同。
《墨子·小取》:“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
”是早在几千年前我国最早对比喻的解释;西方对于比喻Metaphor的最早论述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亚里士多德在论述比喻的作用的时说:“我们在使用隐喻取代不可说明的事物时一定不要用疏远的事物,而要用相近的类似的事物作隐喻。
只要这个隐喻一说口,人们就会清楚地想到那个不可明说的相近的事物”。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汉英比喻的异同。
第一,论文比较了汉英比喻的2种基本类型:明喻和暗喻。
第二,分析了喻体、喻义的对应关系。
最后,概括导致汉英比喻差异的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比喻Metaphor现代汉语中把比喻修辞格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引喻、较喻、否喻、缩喻、博喻。
而英语比喻中也有simile(明喻)、metaphor(暗喻)、metonymy(换喻)、synecdoche(提喻)等修辞格。
从实质上,汉英比喻修辞格是基本一致的,但英语比喻修辞格的内容、表达形式和习惯与汉语比喻修辞格是有差异的,尤其是Metaphor远比汉语的暗喻丰富得多,有些甚至超出了汉语暗喻修辞格的范围。
一、比喻的基本类型比较1.明喻与Simile明喻:汉语明喻就是明显地“打比方”,用具体或形象的东西(事物)去描述(说明)抽象概念化或未知晓的事物,基本格式为“甲像乙”。
表现为:本体、喻体和喻词3成分都要在句中出现;结构一般为:本体+喻词+喻体。
喻词有“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一般、像……似的”等。
例如:(1)人生就像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
Life is like a tea table,with bitter cups placed all over it.(2)妈妈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尝到的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从中英比喻性词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中英比喻性词语看中西文化差异摘要:比喻性词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而又独特的现象,可以通过成语、俗语、谚语、习语、典故、格言、神话故事或某些文学作品等诸多形式表现出来,广泛存在于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中,且各自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本文力求从英汉两种语言对比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选择上探讨其内在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比喻性词语中西方文化文化差异比喻性词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法的集中表现,简洁明快寓意深刻,体现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语言精华,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色彩。
英汉语属不同语系,其比喻性词语受到不同文化影响,各自的表达方式也相差甚远,下面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来探讨中西比喻性词语的表达方式。
1 地域差异中西方人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各自的主观感受不尽相同,反映在语言上自会存在文化上的差异。
英国属于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国家,出现了很多与海洋相关的比喻性词语,例如:keep one’s head over water(奋力图强)cast an anchor to windward(未雨绸缪)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抓到篮子里都是菜)。
而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传统的农业国家,也就产生了大量与农业有关的比喻性词语,例如:follow the vine to get the melon(顺藤摸瓜)As you sow,you will reap.(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此外,地理位置和环境的不同也会让人对同一比喻性词语产生不同的内涵联想,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曾写过一首《西风颂》,其中有一千古佳句,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中国人可能对此感到困惑。
凛冽的西风使人倍感寒冷;诗人为什么要歌颂西风呢?这是因为英国和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季候正好相反,当西风从大西洋向东吹来时,即将西风送暖,春暖花开,非常具体地体现了由于地理环境所引发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所周知 ,语言是文化 的载体 。英国文化 人类 学家 爱 赵简 子在 山中打猎 ,射 中一只狼 。狼 中箭而逃 ,路遇东 郭 德 华 ・ 勒 在 《 始 文 化 》 ( 8 1 一 书 中 , 首 次 把 文 化 先生 , 向他求救 。东郭先 生可怜这只狼 ,将狼藏 在盛书 的 泰 原 17 )
民族文化 历史背景 地理环境 风俗 习惯 宗教信仰
民族 文化特 色,这 些可 以体现在 历史、地理、 习俗及 宗教信仰 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比喻
引 言
一
、
二、历史背景差异
不 同 的历 史 背 景 形 成 不 同 的历 史 文 化 。 历 史 文 化 是 由
德 国 著 名 语 言 学 者 缪 勒 认 为 , 比 喻 是 人 类 语 言 中 一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崇尚和禁忌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崇尚和禁忌在语言中采用不同的比喻方英汉民族的宗教文化是不同的前者是以基督教为主导的英国宗教文化后者是以佛教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
英汉比喻 份鲆的 民袄又伯特 色
口曹书华
摘
要 :比喻是荚汉两种语 言中都极为常见的修辞 方式,由于两种语言的种种差异,比喻修辞呈现 出鲜明的
特色 。
a n k i y u b s m a d t wi 1 t n w e i i s a e n o r o o n i 1 s i g h n t s
神 ……各 民族语言 的比喻蕴含着 各 民族对人 生的看法 以及 w r . ( 蛇 放在 怀 里 ,它 醒 过 后就 咬 你 ) 。 am 把 ( )历史事件 。英汉语 言处于不 同的历史 背景中 , 二 英汉 语 言 中也会 有 不 同的 比喻 方式 。例 如 , 比喻惨 遭 失
种最有 力的手段 ,没有 比喻,语言 的发展 就不可想 象 。什 特 定 历 史 发 展 进 程 和 社 会 遗 产 的 积 淀 所 形 成 的文 化 。 由于 么是 比喻呢 ?黄伯 荣、廖序 东在其主编 的 《 现代汉语 》 中 英汉语言 的历史发 展进程不 同,因而在其 漫长 的历 史长河 说: “ 用相似 的事物 打 比方 去描绘事物或 说明道理 ,这种 中所 积 淀而 形 成 的历 史文 化 也 各 有 不 同 。 辞格叫 比喻。 比喻里被 比方 的事物 叫 本体 ’ ,用来打 比 特定 的历 史文化对 民族语 言中的 比喻产 生 了很大 的影
镜 。文 化 差 异 是 影 响 语 言 交 际 的 重 要 因 素 。 没 有 比 喻 , 语 小城滑铁卢惨 败一事 ,后者指三 国时蜀 国名将 关羽败走 麦
言的发展是不 可想象 的。因此 ,可 以说 ,各 民族 语言 中的 城 一 事 。 比喻具有各 自不 同的文 化特 色 ,体现着 各 民族 之间 的文 化
作为一个概念 提 了出来 : “ 文化包 括知识 、信仰 、艺术 、 口袋 中。待赵简子 追过去之后才 放 出狼来 。但放 出的狼不
道 德 、法 律 、 风 俗 以及 社 会 的 习惯 。 ”可 见 , 文 化 的覆 盖 知 感恩 图报 却 要 吃东 郭先 生 。幸 有过 路 人相 助才 免 于一
我们 认 为 :文 化 是一 个 社会 全 部物 质 文 明和精 神 文 败 ,英 语 为 “ o m e n’ a e l o ( 遇滑 铁 卢 ) , t e t o e Sw tr o ” 遭 明的总和 ,语言是 文化的组成 部分 ,是 文化 的载 体和折射 汉语则为 “ 走麦城 ”。前者源 于l 世 纪拿破仑在 比利时作 为文化 的一 个组成 死 。后用 “ 山狼 ”比喻恩将 仇报 的人 。而在英语种 则用 中 部分 ,反映 了丰 富多彩 的文化 现象 。民族文化 的不 同,使 了不 同 的词 来 表 达 相 同 的喻 义 ,如 用 S a e ( ) 比喻 恩 将 nk 蛇 得 各 民族 语言 中 的 比喻丰 富 多彩 ,呈 现 出不 同 的文化 特 仇报 的坏 人 ,此义 源于 《 索寓言 ・ 夫和蛇》 :一蛇被 伊 农
质 。 比 如 古 希 腊 人 常 用 天 神 比喻 快 乐 、 逍 遥 ; 阿 拉 伯 人 常 冻僵 ,奄 奄待毙 。农夫看见后 ,将蛇抱在怀 里 。蛇 苏醒过
用风 景 比喻灾难 ;墨西哥人 常用仙人 掌比喻独立 ;而中 国 来之 后将 恩人咬死 ,由此产 生其义 。正如 谚语所 说 :P t u 人 则 常用梅 、兰 、菊 、竹 比喻 中华 民族 的气质 和 传统 精 其独特 的生活方 式和思维方式 ,表现 出各 民族不 同的文化
差异 。
( )历 史典故 。汉英两种语 言中还有 大量 由历 史典 三 故形成 的习语 ,这 些习语 结构简单 ,意义深远 ,往往是不 施 效颦 ” “ 草木 皆兵 ” “ 眼有加 ” “ 青 名落孙 山 ”等等 ,
下面着重从历史、地理、习俗与宗教信仰等 四个方面 的 能单从表 面意义去 理解 和翻译 的 。例如汉 语 中的成语 “ 东 差异来论述英汉 比喻修辞所体现的不 同的民族文化特色。
方 的事 物 叫 ‘ 体 ’ , 联 系 二 者 的 词 语 叫 ‘ 词 ’ 。 ” 也 响 。不 同 民族 的人 们 由于 接 触 到 的 历 史 事 件 、文 献 资 料 、 喻 喻
就是说 ,比喻包括 四部分 :本体 、喻体、喻义 、喻词 。它 文 学艺术等不 同 ,不 同民族语言 中的 比喻也有着 不 同的方 是一种修辞 手段 ,可 以使 语言精练 、形象 、生 动,增加 语 式 。这里主要 从寓言故 事、历史事件 、历史 典故等三个 方 言的具体性 、实感性 、鲜 明性 。用 它刻画人物 ,可 以使人 面 来论述 由于历史背景 差异所带来 的英汉语 言所 采用 的比 物形象更鲜 明;用它 写物 写景 ,可 以突 出事物 的特征 ;用 喻方式的不同。 它 说明事理 ,可以使深奥 的道理变得 浅显易懂 。正因为它 具有如此作用 ,所 以各民族语言 中的 比喻屡见不鲜 。 ( )寓 言故事 。各 民族文化 中都有许 多寓言故事 。 一 中国早在唐代 就流传着 有关 中山狼 的寓言故 事:战 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