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质课教学设计_3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1——3自然段。
2、能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词;能准确书写“辩”“释”等生字;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不容更改”等词语。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无畏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演示,探索伽利略产生的疑问,从而激发学生怀疑权威、否定权威的科学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今天很荣幸能和你们一起学习,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学生都非常聪明,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希望我们能共同来完成这节课,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就跟着老师一起去理解两位科学家。
(课件出示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图片、简介)二、新授•初读课文师:那么这两个人之间是围绕什么问题而联系在一起的?大家想知道吗?请大家打开课本120页,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出示阅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他们之间是围绕什么问题而联系在一起的?学生读时师板书课题:25、两个铁球着地)1.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特别认真,那么,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有没有把字音读准呢?(课件出示词语)2.指导书写“辩”“释”。
3.师:同学们读得真棒,听得也很认真。
那么,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之间是围绕什么事而联系在一起的?(根据学生回答补全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注意“着”的读音,在这里读“zháo”•分析2、3自然段1、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物理现象,课文当中这个观点是谁提出来的?(伽利略)那么,和他的观点完全相反的观点是谁提出来的?(亚里士多德)他的观点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2、3自然段,用“——”在课文中标出来。
(生找出来,课件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句话,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画演示(课件出示)2、师:通过动画演示。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说明了(课件出示填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关系,物体越(),落下的速度越()”)3、师: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话吗?你是从文中那句话知道的?(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质课教学设计_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目标:1、理解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探究亚里士多德的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了解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事件中的两个人物。
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探究亚里士多德的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了解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课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初识人物1、(出示比萨斜塔图片)你理解这塔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它之所以举世闻名有两个原因:一是它在建造过程中就已经倾斜,但至今未倒;二是在公元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在这里做过一次著名的公开实验: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指名读课题,纠正读音——齐读课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理解一下这位科学家——伽利略(板书)二、初读课文,走近人物1、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辩论信奉违背固执着地更正的确胆大妄为伽利略亚里士多德比萨城指读第一组:你发现了什么?指读第二组:还有哪个字你也想提醒同学要注意的。
“妄”不要写成“忘”这个“辩”字有几个兄弟,长得很相像,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区别吗?“辫、辩、辨”找到丝线扎辫子,中间有言来辩论,一点一撇细分辨。
指读第三组——齐读词语。
3检查读解生字新词情况:哲学家:哲,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
哲学家,是研究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对各种问题怎样准确处理的学问的专家。
教授:授,传授,如授课。
教授是大学里职务最高的教师。
如,伽利略,25岁已经是大学里的教授了。
比萨斜塔:萨,是一个姓;“拉萨”的萨。
比萨,意大利西部古城,著名的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高54.5米,因地基打得不好,塔身倾斜,所以得名。
违背:违,不依从。
违反、不遵照的意思。
胆大妄为:妄,不是分内的,胡乱的。
胆子大得不管不顾,胡作非为。
宣布:宣,公开出来。
正式告诉大家。
固执:执,掌握。
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磅:英国和美国用的重量单位,一磅合453.6克,不足一斤。
4指导书写相关生字。
5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两个铁球同时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两个铁球同时着教案引言: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教案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指导和辅助作用。
本篇教案以“两个铁球同时着”为题,结合摆设实验的方法,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受力、加速度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掌握物体受力和速度变化之间的关联;- 理解质量对物体加速度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团队意识。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 两个相同质量的铁球;- 几个不同质量的物体;- 光滑的水平面;- 计时器。
2. 教学环境:- 实验室或教室。
三、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通过提问和回顾的方式,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与速度、加速度和质量相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实验演示2.1 实验目的明确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观察和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的情况,探究质量对加速度和速度的影响。
2.2 实验步骤2.2.1 将两个相同质量的铁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2.2.2 同时推动两个铁球,观察并记录铁球着地的时间。
2.2.3 将其中一个铁球替换为不同质量的物体,如木球或塑料球,并重复步骤2.2.2。
2.3 实验记录和总结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并帮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铁球的质量差异对加速度和速度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解释其原因。
3. 讨论和解决问题3.1 合作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实验结果和问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互相交流和辩论。
3.2 分组报告和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报告他们的观察结果、讨论和结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的故事,下面给大家分享《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5课,本课是篇精读课文。
主要讲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勇于试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两个铁球着地,与他们的重量有关(重的先着地,轻的后着地),这个论断是错误的。
通过伽利略的亲身试验,证明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权威,要敢于质疑,勇于试验,才会有重大发现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对做试验也很感兴趣,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但对于文中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那个论断所提出的质疑,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
因此老师要做好点拨,让学生有深入的理解,对于本文主要内容的进一步深入理解提供帮助。
三、教学目标1、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本课生词。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理解本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白不能迷信权威。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文章脉络理解,理解本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难点:引导学生弄明白:只有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才会有重大发现的道理。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诵读法、电教法六、课时安排七、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2、师组织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伽利略会有所发现?他是怎么发现的?2、研读课文教师导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1、为什么伽利略会有所发现?了解伽利略。
(1)他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上学时善于提问质疑……设计意图:为下文学习他敢于质疑,做好铺垫。
(2)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因为他不迷信权威,所以他敢于质疑。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课文回顾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主要讲述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 )对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 ) 疑问 曾经说过的话产生( ),首先他进行科学 推理 ( ),然后经过反复(试验 ),最后在 (比萨城 )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以此改变人 们观念。
学习课文
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
一是选择典型事例;
二是对人物进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
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 坚持真理要有足够的勇气。
• 许多科学创新和发明都是在对权威的批判中诞
生的。
捍卫真理的布鲁诺
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 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 学家、文学家。他勇敢地捍 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 心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 为“异端”,活活地烧死在 罗马鲜花广场。
2。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进行假设的科学 推理,前提条件是( ),得出第一个结论是( ), 第二个结论是( )。
想一想,填一填。
1.本段最后一句话是(反问 )句,改为陈述句是(这样,从 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无法解释)。 2、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进行假设的科学推理, 前提条件是(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得出第一个结论是(把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获奖课件面试试讲课件
考考你
你能说出三个中外著名科学 家的姓名吗?
张衡、邓稼先、钱学森 、李四光、杨振宁 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霍金、列文虎克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知识备查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质课教学设计_1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齐读课题。
3、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词语。
二、感悟体验,自学作业纸上的内容。
[设计意图:①针对课标里对中年段学生要求的默读、略读水平实行训练;②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并完成教学目标中设定的第二项任务;③引出课文中的侧面描写。
]1、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默读上面的内容,从字里行间去捕捉“伽利略”的优秀品质,能够边读边划,并完成后面的习题。
2、生汇报交流。
(请同学上来分享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批注,老师适时指导。
)(小结:写中体会人物品质)三、读悟结合,对比课文,学习文中侧面描写的段落。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悟人物的精神]1、我们已经通过自己的思考,从文中知道了“伽利略”的优秀品质,现在打开书看看课文内容和作业纸上的内容有什么不同?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作业纸上漏掉的段落,再想一想,这些段落写的是哪些内容?3、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有可能从第二自然段感受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老师指导学生读出感受;学生有可能找到第五自然段,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加提示语的方法,读出周围人对“伽利略”的嘲讽)4、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主人公是“伽利略”,作者为什么要写周围人的表现?(师点出侧面描写的好处)5、生齐读第六自然段,师指导学生结合书上的插图,实行想象说话。
(能够想象周围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用上语言、动作等词语实行交流)6、生谈自己的感受,并用名言升华主题。
(小结:在读中感悟人物的精神)四、回顾板书,总结提升。
1、看题目这句话,加上不同的标点实行朗读。
问号“?”(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心中产生疑问)齐读;感叹号“!”(人们在惊讶中看到事实确实如此)一起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3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3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重点]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学习难点]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媒体运用]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教学时间][教学过程预设](一)单元导入,明确主题同学们,走过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将走入第七组学习内容,本组课文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感受呢?本单元的主题就是: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我们来浏览一下本组内容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人物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根据课前预习,请你简单地做个介绍。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
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会走进一个故事里?(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多音字指导。
着地、更正、的确、胆大妄为3、检查生字词。
4、范读课文。
(四)导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社会风气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
对他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段话强调了什么?(五)细读第三自然段,了解思考过程1、我们来细读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
2、这里说的“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结论”指的是什么?3、边演示边理解。
4、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体验一下怎样严谨地思考问题。
(六)品读四五六段,体会求实精神1、一边读一边品味,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2、把“反复”改为“重复”,行不行?“重复”就是说这个实验原原本本地再做一次,跟上一次做的没有什么不同;“反复”是说他还是在做这个试验,但是跟上一次做的可能会不一样。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伽利略、辩论、信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伽利略的质疑,反复试验,公开试验求证真理的过程。
3.初步学习从两个相反方面表达的方式。
4.通过侧面描写探寻人物内心的方法,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情分析: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一些写作技巧,如三上第二组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写一篇习作,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三下第三单元要求写一个真实的自己,学生可以课前搜集一两篇写自己的佳作,从读中学写,并选择最能反映自己特点的某一方面,将它们写下来。
根据教材编排,以往教材初步设计了描写人物的方法。
而在本册本组教材,则第一次提出“通过具体事例,把自己所敬佩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写出来”, 让学生明确:第一要通过具体事情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第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老师还要引导学生从选材、内容和语言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欣赏。
这是学生第一次这样细致地构思文章,玩味文章,其中的方法、技巧需要老师的引导。
重点难点: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第二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2、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学时重点: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学时难点: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提出疑问(5)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请打开语文书,快速浏览课文,回顾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找两名学生汇报)(评价的话:同学们汇报得很完整,你很好地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你能有简炼的语言来汇报,很了不起!)2、根据文章主要内容提问:(出示主要内容)读懂一篇文章的方式有很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2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第6页
亚里士多德
研究科学人都信仰他, 把他话看成不允许更改 真理。
第7页
伽利略为何要在比萨斜塔上做 公开试验?
第8页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 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一定 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10倍。”
第9页
伽
利?
略
?
第10页
伽利略想:
假如这句话是正确,那么把这两个 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就会拖住落得快, 落下速度应该比10磅重铁球慢;不过, 假如把拴在一起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 就有11磅重,落下速度应该比10磅重 铁球快。
第11页
伽利略想:
慢 10磅 11磅 快
第12页
这么,从一个事实中却能够得出 两个不一样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第17页
(3)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 要“违反人类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 大妄为”、“固执”?
第18页
(4)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 里士多德?
第19页
伽利略做这个试验意义不但仅在于 证实亚里士多德是错,更主要是使人们 树立起正确科学ຫໍສະໝຸດ ,那就是不迷信权威, 执著地追求真理。
第20页
第23页
请同学们把最终一句话誊录下来,并重 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体会。
第21页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都会有犯错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敬任何人都是愚蠢行为)
第22页
拓展实践
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 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 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描 写。
第13页
伽利略为何有信心在比萨斜塔 上做公开试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赛教课精品课件PPT
运用 他把报上的英文翻译过来,然后解释给
dī (的士) 的 dí (的确) de(我的) dì(目的) 运用: 在离目的(dì)地两三里远的(de)地方,汽车抛锚了,我 们只好乘坐的(dī)士前去。 他的dí)确是这样说的(de)。
信奉:信仰敬奉。 磅:英制质量单位,1磅合0.4536千克。 胆大妄为:形容一个人胆量大,胡作非为。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文中指人们认为亚里 士多德根本不可能有错,而伽利略的执着却是固执己见 的表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通过讲述意大利科学家 伽利略在年轻时代敢于(挑战权威 ),用 ( 事实验证真理 )的故事,赞扬了伽利略不 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 执着追求真理 )的 精神。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 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赏析:事实胜于雄辩。伽利略以两个铁球同时 着地的试验,使人们转变了观念:对权威要尊 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
如果亚里士多德说的是对的,便可以得出两个自 相矛盾的结论,伽利略运用的是反证法。 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 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10+1>10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 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段话运用了衬托的修辞手 法。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 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 以深刻的感受。
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春秋)孔子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法)笛卡尔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英]培根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质课教学设计_2
【教学目标】1.理解3个字,会写12个字。
准确读写“辩论、寻常、解答”等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地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中的多音字“着”。
组词“着急”、“着火”。
2.这个课题没有标点符号,假如要加的话,能够加上什么标点呢?为什么?预设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表示怀疑的语气。
预设2: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表示一般肯定的语气。
预设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表示惊讶的语气。
师:你看,标点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三种不同的语气。
【设计意图:利用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课文了解的兴趣,同时通过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标点语句的语感,同时为理解文章埋下概括的伏笔。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出示初读课文要求:(1)初读全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文中的生字新词,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逐段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多音字的朗读并正音:着zháo地、不容更gēng改、的dí确、胆大妄为wéi3.说一说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伽利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根据学生回答,利用课题板书实行引导,起先是伽利略怀疑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经过试验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最后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证明后,人们都惊讶地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是一个对科学执著追求、不惧权威的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落实读好课文,学会字词目标的重要环节;利用课题概括课文,也是学生需培养的水平。
】三、围绕“质疑”,感受“勇敢”1.感受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旁衬伽利略的勇气。
师:伽利略怀疑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那当时的人们怀疑过吗?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相关语句: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质课教学设计_0
课后作业:想象一下,当伽利略试验结束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了
他,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
语言、动作的描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因为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 归 纳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也学会质疑,拥有探索的精神和对真理执着的追求。盲 提升
2.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同步练习题:伽利略在校常提
不寻常的问题,使老师很难回答,同学们称他为“辩论家”。 ( )
3.两个铁球重量不一样,但落下的速度一样。 ( )
4.伽利略的试验证明,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对的。 ( )
5.伽利略是意大利人。 ( )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课堂流程预设
学习方 法或互 动策略
设计 说明
导入:在上一课中我们读懂了伽利略勇敢地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理解了
一个胆大和思维缜密的伽利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他,相信我们会有深刻 自
复习上
的体会。
由、朗读 一 课 内
一、温故知新
课文, 容 , 为
伽利略勇敢地向________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___________.
(课件出示)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
也不全都是对的。
现在我们也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学们,想想看这篇课文是怎样写伽利略这个人物的?
用发生在伽利略身上的有代表性的两件事来写,并使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来
1.如果亚里斯多德的话是准确的,那么把一个 10 磅重的铁球和一个 1 磅重的铁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教学目标:1. 认识和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2. 学会分析和解决自由落体运动问题;3.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4.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2. 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方法与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解决自由落体运动问题时的物理公式应用;2. 实验中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黑板、粉笔、计时器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特别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2. 新知讲解(约10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同时释放两个铁球,它们是否会同时着地?请用自己的知识和想法回答。
b. 解释并讲解自由落体运动及其特点,包括加速度恒定,速度变化呈线性关系等。
3. 实验设计(约10分钟)a. 列出实验所需材料和器具,并向学生解释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器具;b. 让学生思考如何同时释放两个铁球,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4. 实验操作(约20分钟)a.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观察结果;b. 学生保持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5.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约10分钟)a.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计算两个铁球的下落时间;b.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并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实验是否符合他们最初的猜想。
6. 结果讨论与总结(约10分钟)a.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的意义,解释为什么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b. 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7. 拓展与应用(约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给定两个不同质量的铁球,它们同时着地的条件是否会改变?请用你的理论和实验知识回答。
8. 课堂小结(约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检查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程度。
六、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数据处理与分析的结果;2.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复习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和解题方法。
【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质课教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伽利略在青年时代不迷信权威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地故事,体会伽利略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方法。
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人物的品质。
学习方法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自主探究。
通过重点语段的赏析,感受人物的品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
1、今天想跟老师去做一次旅游吗?(想)好!让我们乘上飞机一起来到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看一看被称作世界奇迹的比萨斜塔。
出示图画(比萨斜塔)说它是奇迹,是因为它“斜而不倒”。
1972年10月,意大利发生的一次大地震,整个塔身大幅度摇晃达22分钟之久,但是比萨斜塔仍巍然屹立。
所以这一奇特景观,吸引着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
2、大家知道吗?比萨斜塔的闻名还跟一个人有密切关系。
他叫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
传说1590年,他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
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板书。
3、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到公元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去经历一次精神的旅行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课文读完了,词语都掌握了吗?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拖着宣布固执比萨塔胆大妄为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三言两语概括。
三、再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你了解到文章都是写到哪些人?(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人们、学生)2、让我们一起来首先认识一下这个人(出示投影:亚里士多德),谁对他有了解,说说看。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比赛课面试试讲课件
如果 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 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 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 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 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 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 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 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如果 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 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 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 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 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 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 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 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
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爸爸,妈妈,老师,字典,资料书……
刘 向 《 说 苑 政 理 》
目 见 之 不 如 足 践 之 。
耳 闻 之 不 如 目 见 之 ,
—— ˙
《 孟 子 尽 心 下 》
则 不 如 无 《 书 》 。
—— ˙
尽 信 《 书 》 ,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 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 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 的10倍。”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
.
有关系,物体越
越
重
下落速度
快
。
如果 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 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 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 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 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 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 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 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典型事例
最能表现人物品质, 最具代表性。
机智勇敢的小兵张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伽利略、辩论、信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伽利略的质疑,反复试验,公开试验求证真理的过程。
3.初步学习从两个相反方面表达的方式。
4.通过侧面描写探寻人物内心的方法,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2学情分析
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一些写作技巧,如三上第二组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写一篇习作,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三下第三单元要求写一个真实的自己,学生可以课前搜集一两篇写自己的佳作,从读中学写,并选择最能反映自己特点的某一方面,将它们写下来。
根据教材编排,以往教材初步设计了描写人物的方法。
而在本册本组教材,则第一次提出“通过具体事例,把自己所敬佩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写出来”,让学生明确:第一要通过具体事情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第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老师还要引导学生从选材、内容和语言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欣赏。
这是学生第一次这样细致地构思文章,玩味文章,其中的方法、技巧需要老师的引导。
3重点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2、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学时重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学时难点
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