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4.15《巴尔扎克葬词》教案(旧人教版第三册)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巴尔扎克及其作品《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知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态度。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巴尔扎克葬词》的主题和格调。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细节描写。
三、教学准备:
1.准备巴尔扎克的相关作品和资料。
2.准备幻灯片或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幻灯片或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
2.学习
学生阅读《巴尔扎克葬词》,并回答以下问题:
(1)该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
(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4)小说的背景如何?
3.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小说中巴尔扎克的形象是如何描写的?
(2)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是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和象征意义有哪些?
4.小组展示
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小组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其他组员可以提问和补充。
5.总结
通过学习,总结巴尔扎克葬词的主题和格调,以及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同时,总结巴尔扎克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巴尔扎克的相关背景信息。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学会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2)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1)作者背景: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2)作品特点:描绘了19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
(3)课文《巴尔扎克葬词》是对其葬礼的描述,展现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2.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结构,了解其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部分。
(2)解读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3)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长句和复杂句式。
(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19世纪法国社会背景的理解。
(3)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收集有关巴尔扎克的资料,如图片、生平介绍等。
2. 课堂导入:(1)展示巴尔扎克的图片和生平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和意义。
3. 课文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3)讨论课文中的文学特点和社会背景。
4. 实践与拓展:(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小练笔。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2)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结构和内容;(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激发对文学的热爱;(2)学习巴尔扎克执着于文学创作的精神,树立远大理想;(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结构和内容;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 感受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2. 欣赏文学作品的韵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的相关资料,如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简介;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课文大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鉴赏(1)学生欣赏课文,体会作品的韵味;(2)教师引导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口语表达与写作(1)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口语表达练习;(2)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1)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2)完成写作任务,提高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
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巴尔扎克葬词》,了解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作品;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词汇;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表达自己对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1.认识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2.了解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作品;3.学习如何理解文学作品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准备1.课文《巴尔扎克葬词》的复印件;2.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课本上阅读课文《巴尔扎克葬词》;•学生可以先默读,然后集体朗读;•教师解读文中的生词和重点词汇;•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共同理解课文的含义。
3. 讨论交流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交流:•你觉得巴尔扎克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你对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有何看法?•在《巴尔扎克葬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在读完这篇葬词之后,对巴尔扎克有了怎样的认识与了解?4. 个人思考与写作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完成一篇关于巴尔扎克和《巴尔扎克葬词》的短文。
要求文章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语法正确。
五、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回顾。
强调巴尔扎克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和影响,并鼓励学生多读好书,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上的个人写作任务,并检查语法错误;2.预习下一课《杜甫的诗》。
以上是《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的教学教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同时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雨果及其文学地位。
2. 分析并欣赏《巴尔扎克葬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雨果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和创作意义。
3. 解读《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巴尔扎克葬词》,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巴尔扎克葬词》的内容,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雨果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解析《巴尔扎克葬词》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巴尔扎克葬词》的理解和感悟。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巴尔扎克葬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作者雨果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3. 《巴尔扎克葬词》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2 教学难点1. 对《巴尔扎克葬词》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对作者雨果文学思想的把握。
3. 对《巴尔扎克葬词》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考试或测试了解学生对《巴尔扎克葬词》的理解程度。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教材:《巴尔扎克葬词》相关教材或读本。
2. 参考书:关于作者雨果和《巴尔扎克葬词》的研究资料。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5.2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评论写作,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巴尔扎克葬词》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认识文学创作对社会的重要性。
(2)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尊重文学创作,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把握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如作者对巴尔扎克创作的评价。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思考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以便于后续讨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勾画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讲解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和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观。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看法。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巴尔扎克葬词》,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谈谈如何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3. 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学案例
一,背景
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注重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意识.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以任务型教学为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独立阅读的能力根本未能得到提高.《巴尔扎克葬词》是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情感饱满,语言优美,是一首情理融会贯通的赞美诗.学生阅读理解时会有一定困难.为此,我将本课设计成一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语感的课.
二,设计
教学时,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鉴赏雨果对巴尔扎克的高度赞赏和评价的语句,体会作者悲壮,激越,景仰之情.教学的重难点为: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复杂情感的体会.为解决目标和重难点,采用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朗读品味的方法,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描绘巴尔扎克雕塑,初次感知巴尔扎克其人.
(出示图片,指明学生描述)
教师范例:他昂着头,仿佛在展望美丽的晨曦,又似乎对他所揭露和鞭挞的物欲横流的资产阶级社会,表。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巴尔扎克葬词》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学习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准备:1. 教材:《巴尔扎克葬词》的文本。
2. 录音设备和音频文件。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课题(5分钟)1. 利用诗歌的音频文件或自己朗读《巴尔扎克葬词》,并给学生展示《巴尔扎克葬词》的文本。
2. 与学生一起欣赏诗歌,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Step 2 学习诗歌内容(10分钟)1. 按照文本的节奏,给学生分段阅读诗歌。
2. 给学生介绍《巴尔扎克葬词》的作者巴尔扎克和他的作品背景。
3.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Step 3 学习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15分钟)1. 介绍与解释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葬礼、歌声、南方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和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Step 4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巴尔扎克葬词》的主题是什么。
2.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
3. 鼓励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Step 5 总结课堂内容(5分钟)1. 复习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 复习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总结新知识。
Step 6 延伸学习(5分钟)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巴尔扎克的其他作品,了解更多他的风格和主题。
2. 提醒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意象和象征,以及它们可能引发的情感和思考。
Step 7 课堂小结(5分钟)复习课堂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巴尔扎克葬词》的音频和阅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并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多种探究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供更多的示例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第15课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课件、练习)--巴尔扎克葬词 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第15课巴尔扎克葬词(教案、课件、练习)--巴尔扎克葬词教案◆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2、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解读文章。
◆教学重、难点 1、情和理的融合。
2、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1、介绍法;2、讨论法;3、比较法。
◆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立着一位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是著名雕塑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
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
他被认为是法国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的计划的时候,18501 / 13年 8 月 18 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教师导入: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人们的悲痛中,1850 年 8 月20 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雪兹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冒雨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
在演讲中,他深情地悼念密友,高度评价巴扎克为法国文学做出重要贡献,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的逝世带来的不是黑夜和虚无,而是光明和永恒。
他的这篇演讲词成为研究巴尔扎克的重要文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这篇讲词《巴尔扎克葬词》。
二、解题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
《巴尔扎克葬词》备课教案设计
《巴尔扎克葬词》备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评价雪莱的文学成就和思想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2)通过合作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雪莱对巴尔扎克的敬意和崇拜,理解文学巨匠之间的惺惺相惜。
(2)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 雪莱的文学成就和思想特点。
三、教学难点:1. 雪莱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及其背后的原因。
2.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巴尔扎克和雪莱的生平和成就。
(2)激发学生对《巴尔扎克葬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巴尔扎克葬词》,理解其主要内容。
(2)让学生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艺术特色,如句式、修辞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雪莱对巴尔扎克的评价及其背后的原因。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巴尔扎克葬词》的艺术特色和雪莱的文学成就。
5. 课后作业:(1)背诵《巴尔扎克葬词》。
(2)写一篇关于《巴尔扎克葬词》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情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雪莱创作《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和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具体文本,把握其艺术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雪莱的生平和思想特点,为学生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2.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高二语文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
1.画出在每个部分中能够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提示:一方面是对巴尔
扎克的评价;一方面是对《人间喜剧》的赞赏。)
2.画出文中蕴含哲理的语句。
3.思考这两类语句间的联系。
提示:全文几乎都是充满感情的句子,即便是蕴含哲理的语句也是充满感
情,阐发在抒情之后,情与理的融合。
(六)课堂小结
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
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
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
(2)“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
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但这只是表层含义,深层含
1.全文讲了几部分内容,各部分大意是什幺?
2.葬词一般的内容是:叙述死者的生平,评价死者的公德,寄托人们的哀
思。本篇葬词,有哪些独到之处?
提示:1.
三分法:采用悼词的常规写作特点来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全面、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功绩和社会贡献;
部分“下葬是在星期三我说了几句话”作者会说些什幺呢?请翻开书,我们一起
听录音,听听在这样的一个时刻,这样一个场景,雨果先生说出了怎样的一
番话。
(二)再放录音,请同学轻声跟读体会。
(投影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三)请同学诵读课文,看他感情把握是否合适,师生稍作评述。
(四)分析课文层次,理清思路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已逝,他的精
神永存。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学习目标:1、把握关键语句,领会文章的深刻内含和炽热情感。
2、理解雨果的生死观,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情和理的融合。
2、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导入语:先播放一些图片或影象资料(较为震撼的死亡场面)!让学生谈谈对死亡的看法。
(刚才各位同学的见解都较为有见地, 关于死亡,我们不想仅仅哭泣,关于死亡,我们也不需感慨和叹息,所以我们要感悟的是死亡带来的震撼,那就是——对生的珍惜!人从出生开始就逐步走向死亡,死亡是不可控制的,而且死法是未知的,但是走向死亡的过程却是可控的!怎么走完这段路程,如何走的坚实,甚至让我们的生命之树在死后还常青却是我们可以把握的,在这一方面巴金老生和周总理给我们提供了答案,而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巴尔扎克同样也给我们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巴尔扎克葬词》!2.巴尔扎克与雨果简介巴尔扎克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总名为《人间喜剧》。
其代表作是《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
一百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拥护王室,属保皇党,但创作中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描写了贵族阶级的注定灭亡,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掠夺和一切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社会关系。
雨果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作品。
2.理解小说《巴尔扎克葬词》的主要内容。
3.分析小说的主题及思想。
4.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
二、教学重点:
1.分析小说的主题及思想。
2.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小说的主题及思想。
2.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作品。
2.讨论法:通过对小说内容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及思想。
3.分组讨论法:根据小说的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
讨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教师介绍,让学生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作品《巴尔扎克葬词》。
2.讲解:
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小说的主题及思想。
3.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小说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讨论小说的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
4.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及思想。
5.拓展延伸:
教师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巴尔扎克的作品,并结合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六、教学评价: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主题及思想,并对小说的写作技巧和创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七、教学资源:
教师课件、小说《巴尔扎克葬词》、其他相关阅读材料。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掌握葬词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3)分析葬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巴尔扎克的葬词;(2)学会对比分析不同文献对同一人物评价的异同;(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巨匠的尊重和崇敬之情;(2)认识文学对社会、历史的反映和启示作用;(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葬词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3)葬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2. 教学难点:(1)对比分析不同文献对巴尔扎克评价的异同;(2)解读葬词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巴尔扎克的葬词,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巴尔扎克的葬词,了解其基本内容;(2)引导学生分析葬词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葬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2)对比分析不同文献对巴尔扎克评价的异同。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葬词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2)强调巴尔扎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后作业2. 搜集其他关于巴尔扎克的评价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分析巴尔扎克葬词中的关键段落和语句;(2)探讨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对他所处时代的意义;(3)理解葬词对于巴尔扎克一生及其作品的评价。
2. 教学方法:(1)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葬词中的重要段落进行深入解读;(2)运用历史背景分析法,了解巴尔扎克创作的社会环境;(3)运用比较分析法,将巴尔扎克的葬词与其他文学家的葬词进行对比。
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
语文教案-巴尔扎克葬词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巴尔扎克及其作品《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和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包括《巴尔扎克葬词》;2.理解《巴尔扎克葬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巴尔扎克简介及其作品;2.《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和故事梗概;3.文学鉴赏和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巴尔扎克简介及其作品(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简要的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和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巴尔扎克的生平教师可结合PPT或讲解板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巴尔扎克的生平,包括他的成长经历和写作风格。
(3)巴尔扎克的作品教师可列举和讲解巴尔扎克的一些重要作品,如《人间喜剧》系列和《巴尔扎克葬词》等。
2. 《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和故事梗概(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简要的介绍《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和情节,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背景介绍教师可介绍《巴尔扎克葬词》是巴尔扎克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去世后的葬礼情景。
(3)故事梗概教师可简要叙述《巴尔扎克葬词》的故事情节,包括主要人物和事件发展。
3. 文学鉴赏和阅读理解(1)共同阅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共同阅读《巴尔扎克葬词》,学生可以逐段阅读,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进行引导和解释。
(2)文学鉴赏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巴尔扎克葬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3)阅读理解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检查学生对《巴尔扎克葬词》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学生能够了解巴尔扎克及其作品《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和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对巴尔扎克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程度,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巴尔扎克和雨果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他们宽广的胸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友谊观。
二、学习本文不同于一般葬词的写作特点,鉴赏里面蕴涵着的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深切悼念之情。
三、鉴赏这篇葬词中高度浓缩、既诗化有哲理化的语言,充分体味它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学习本文,要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再通过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再运用比较阅读使学生对悼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与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
(在学生阅读预习材料的基础上导入)一代伟人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确实无愧“批判”二字,那里面有资产阶级社会金钱关系的无情揭露,有对有志青年在黑暗社会中的毁灭的深刻同情,有对贵族在资本主义社会没落的直观描画。
巴尔扎克,以他的全部热情投入创作,投入对社会的关注,甚至他创作完小说中的一个反面人物时情不自禁地对之厉声痛骂。
如今,巴尔扎克已永远离我们而去,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本文,从雨果先生的评价中缅怀这位伟人吧!二、明确目标鉴赏文章的情与理,本文是悼词,有时说理散文,应抓住文体特点,鉴赏时可用两节课的披文入情的方法进行。
三、教师(或学生)激情朗读,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
四、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落实到对本文情与理的鉴赏。
1 、一般悼词,其内容不外乎叙述死者的生平,评价死者的功德,寄托人们的哀思。
除此而外,本文还有没有涉及到别的内容?明确:从第 10 段开始,作者表达了强烈而独立的思想意识,即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
除此而外,本文也有普通悼词常见的内容2 、全文的基本思路、感情脉络是怎样的?明确: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思想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3 、本文评价巴尔扎克,主要涉及他的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本文主要从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响等方面对他进行评价,表达了对他的哀悼、敬仰、赞颂之情。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巴尔扎克葬词》的重要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细腻的心理描写。
(3)能够了解作者雨果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学习《巴尔扎克葬词》,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
2. 了解作者雨果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 背诵课文的重要段落。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社会背景。
2. 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
3. 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和段落。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雨果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巴尔扎克葬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难点内容。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技巧。
5.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课文中的情景。
(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思想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尔扎克葬词●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雨果和巴尔扎克。
理解雨果对巴尔扎克作品、人格和影响的评价。
2.鉴赏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充满激情、意味深长的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思考,讨论、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巴尔扎克和雨果两位文学大师在其创作生涯和不朽作品中展示的博大思想、崇高人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借鉴课文中对生与死的思考,确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生观。
●重点、难点:鉴赏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充满激情、意味深长的语言。
●解决办法1.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资料,阅读两位作家和代表作,走近巴尔扎克和雨果。
教师也应对有关历史背景和两位大师的名作进行评述介绍。
2.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消化课文,加深理解。
在诵读中整体感知、深入领悟。
3.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学生活动:查阅资料,预习课文。
诵读感悟,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查阅资料,了解雨果和巴尔扎克。
认真阅读全文及注释,尽力弄清:(1)标题,(2)文体,(3)作者,(4)写作日期及出处,(5)基本内容,(6)重要内容,(7)写作特点,(8)新的思想。
二、导入巴尔扎克和雨果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
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国度,对文学的执著和共同拥有的崇高声望,使这两位文学大师交往甚密并成为朋友。
可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有过一段不愉快的故事。
那是1830年,雨果抨击独裁专制的浪漫主义杰作《欧拉尼》在巴黎上演,此剧以其思想内容的深刻和艺术的精湛而受到大多数观众的欢迎,但巴尔扎克当时并没有真正认清它的价值,反而撰文对此剧进行严厉的批评。
最让雨果接受不了的是,巴尔扎克认为他在剧本创作方面缺少才华,“除了偶尔的机会,维克多·雨果先生的笔永远也遇不到一丝自然的线条”。
巴尔扎克的尖刻批评,自然使雨果感到恼火。
但尽管这样,雨果并没有因此耿耿于怀,后来还是与巴尔扎克重归于好。
1849年2月,巴尔扎克患上了心脏肥大症,雨果有一次在街上遇见了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向他诉说了自己的病情,雨果表示慰问;后来,雨果去巴尔扎克寓所看望;1850年8月17日,当雨果得知巴尔扎克病情恶化的消息之后,于当天夜里又一次来到他的病榻前,两人进行了交谈。
这时的巴尔扎克还满怀希望,认为自己还能复元。
可雨果已有了不祥的预感,他于当天深夜回到家中,对在自己家中等候的几位朋友说,欧洲将失去一位伟才。
果然,巴尔扎克的生命在当天夜里十点半结束了,终年51岁。
巴尔扎克的逝世,使整个法国陷入悲痛之中。
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万分。
他是一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人类的生与死、善与恶,世间的美与丑、真与假,无不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引发他丰富的联想。
他痛悼一代伟人巴尔扎克的永不复生,为巴尔扎克在并不长寿的生命中的巨大创造而骄傲,同时他也思考入活着的意义、死后的荣辱等问题。
8月20日,天气阴晦,细雨霏霏,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雨果在太阳西沉的时候,面对前来送葬的法国公众,发表这篇著名的演说。
二、范读,学生感知,产生情感共鸣。
三、诵读。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加深感悟。
四、分析理清作者思路,分析结构层次,归纳主题思想,体会“情”“理”融合。
1.作者思路、感情脉络先让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基本思路:悼念一评价一讴歌感情脉络:悲壮一激越一景仰2.结构层次先让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总写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
第二部分(3~9段),具体评述巴尔扎克的作品、人格和影响。
第三部分(10~12段),阐述作者的生死观,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意义。
3.主题思想先让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文章对巴尔扎克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的?[明确]人格、作品、成就和影响4个方面。
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明确]这是一篇文艺性很强的散文体演说稿,也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面对巴尔扎克的死亡,演说者没有用低沉的语调,也没有用哀伤的言辞,去述说死者的生平和病逝。
而是用高亢的语调、诗化和哲理性的语言,评述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死者的无尽悼念之情,言之切切,令人感动。
这篇演说稿不同于一般葬词的是,它不仅评说死者,而且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评论巴尔扎克的同时,也带上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观。
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演说稿给读者的不是压抑,不是眼泪,不是哀伤,而是悲壮、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
总括全文,这篇散文的主题,可以表述为:深切悼念巴尔扎克的逝世,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表达作者积极的生死观。
4.“情”“理”融合先让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这篇文章的情和理的结合表现得非常突出。
巴尔扎克的逝世,在雨果心中无疑掀起了巨大的感情波澜,使他感到无限悲痛,这在本文的字里行间都表现出来了。
但我们披文人情,对文章进行理性分析,就会得到一种“理”的启示,无论是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评价,还是作者阐述的生死观,都是一种“理”,正是这种包含在“情”中的“理”,使读者受到长久的情感震撼和理性教益。
思想感情:悲壮、激越和无限景仰之情。
深邃哲理: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五、作业:课后练习二附:板书设计(高度评价)(深远影响)生前:伟大天才不是黑暗,而是光明死后:化为灵魂巴尔扎克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伟大的平等之死伟大的自由不是虚无,而是永恒行文思路:悼念——评价——讴歌情感脉络:悲壮——激越——景仰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诵读,齐读课文。
二、鉴赏1.出色的辩证思想一般的葬词,其内容不外乎是叙述死者的生平,评价死者的功德,寄托人们的哀思,就连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也是如此。
当然,雨果这篇演说稿也做到了这些,他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为人类精神领域作出的伟大贡献——这种贡献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而进入了思想、历史和政治的领域了。
在对巴尔扎克的高度评价中,读者可以明显感觉到,葬词蕴蓄着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深切悼念之情。
读着这篇散文,我们仿佛站在当年的拉雪兹公墓前,聆听着雨果深沉而激昂的演说,连飘飘细雨也浑然不觉。
不过,我们在看到这葬词的一般特点之后,我们还分明感受到了除悲伤、怅然之外的另一种力量的存在,那就是崇高和激动。
这另一种力量是在我们读了这篇葬词后,从作者雨果身上感受到的。
这位伟大的致词者的华丽而丰赡的文采,深邃而博大的思想,崇高而光辉的人格,在这篇演说词中同时展现给了别人。
雨果的演说目的,我们猜想,那不过是要赞颂巴尔扎克的作品、思想和人格,并表示自己由衷的敬佩和景仰。
可是,他的演说,留给听众的,同时又是作者本人的高贵人格。
这样,本来是表达对他人的崇敬,结果却无意中赢得了更多的人对自己的崇敬。
课文前九段主要评价死者,表达哀悼之情,从这些哀婉深沉的语句中我们隐约感觉到作者的文笔、思想和人格。
第十段之后,与一般的葬词就大不一样了,虽然还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经有了作者强烈而非常独立的思想意识,与其说作者是在评价巴尔扎克,不如说他是在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等,这样的表达,已经由个体的巴尔扎克之死上升为作者一种哲理性思考了。
主要是这后三段,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崇高人格;主要是这三段,作者的真诚、真挚和真情,给了读者巨大的感染力。
2.诗化的、哲理性的语言这篇葬词文采华丽、饱含哲理,语言高度浓缩,既诗化又哲理化,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
作品中含蓄深沉、意义深远的语句比比皆是,有着巨大的容量。
值得细细品味,反复解读。
这也是一篇有难度的作品,教师进行教学时,要下功夫帮助学生去感受和理解思想内容。
下面选择课文中几个关键语句,试着进行解读。
(1)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重点把握“虚构”这个词。
这里可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二是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虚构小说。
这一句话,雨果沉痛宣告文学大师的逝世,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
(2)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这句话表面是在揭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规律,即每一大变动时代先出现武力统治者,然后才出现精神统治者。
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是赞誉巴尔扎克,把他看成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
这印证了本段开头一句话的意思,巴尔扎克作为精神统治者,他不仅属于这一时代,而且属于千秋万代。
(3)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雨果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看作一部书,并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
雨果在这里高度评价《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把它看作一部浓缩的历史,使人们从中看出“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看出作者给人们揭示的“现实”。
这是巴尔扎克研究中第一次提出的独创性见解,它启发了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论。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说:“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可见雨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4)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像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
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巴尔扎克用他天才的观察和想像,将现实撕破展示给人看,让人们看清了社会的真面目,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
(5)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巴尔扎克这位伟大的人物,用他自己的作品,给自己安装好了坚实的底座,打好了扎实的基础,未来的人们,一定会给他塑起一尊尊有形无形的雕像,以表达对他的尊敬和怀念。
(6)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这是诗化的语言。
先要注意作者拿“短促”与“饱满”对比,意为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再要注意“饱满”一词,它意接前句,意为巴尔扎克一生是饱满的,不是空虚的,这样的评价就更为形象,表明巴尔扎克的生命和生活是充实的,他做的大量工作对人类是有益的;最后注意“作品比岁月还多”这句话,“作品”与“岁月”相比,出人意料,作品可以计算,岁月如何计算?以“天”计?以“年”计?这样行文是对巴尔扎克的独特评价,更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