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 路在何方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改革之路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改革之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路在何方?素质教育的提高,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谈几点自己的浅见。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
提出素质教育,其目的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培养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
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能力,每个教师都在进行,但往往思路不够清晰,目标不够明确。
我们在小语教学中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作为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努力方向。
1.观察能力学生参与学习,要从观察入手。
例如,学习生字,要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和形近或同音字进行比较;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看图,并联系课文所写的人和事,学习观察。
在这个思路的导向下,教师渐渐改变了过去一味灌输知识的教法,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和主体。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出多媒体动画片、投影片,收集实物,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等,使学生从中学习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在中高年级,还让学生观察班内、校内、家庭内的人和事,学习写日记和写文章。
2.表达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是良好素质的重要标志。
未来的人才必须要有出众的口才,认准了这一点,要求教师进行强化表达能力的训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要突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敢说,说好。
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教师不满足个别学生会答问题,而是千方百计让学生都开口“说”,或“自言自语”,或“前后左右对说”,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由于我们长期坚持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外地来听课的同行都不约而同地称赞学生的表达能力强。
浅谈对农村新课改的认识
浅谈对农村新课改的认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中学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来。
新的课程改革是教育界的又一次革命,它要改变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改变沿用多年的教学方式,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但农村中学大多远离都市,地处偏远山乡,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配备不齐,学生的基本素养比城市学生差得很远。
所有的这些都给农村中学实施新课改带来了很大困难,行动起来举步维艰。
一、存在的问题1、农村学校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
大多数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偏长。
应该说,这些老教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确实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但是也不容回避,面对当前的新课改,他们往往表现的是有心乏力,久而久之,便得过且过,导致穿的是新鞋,走的是老路。
2、信息化程度滞后。
学校的电脑大都是前几年迎接省及国家“两基”验收和复验时购置的。
那时由于缺少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使用和维护不当,导致破损严重。
现在信息技术课专业教师相对满足,但由于当时配置都较低,现在都无法使用;又无力配置新式电脑,旧电脑便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至于网络,不少上年纪的老师不知道e—mail。
3、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教师奇缺,有课本、有课表,却开不起课。
开起课来,却不按规律办事,英语起始年级不以听说为主,让学生照葫芦画瓢书写单词,写的极不像样。
音美教师相对不足,一个教师代十几个班。
实验教师大都是兼职的。
4、实验和活动设施不配套。
这是最为普遍的问题。
不少的乡镇盖起学校配不起套。
小学实验仪器极其缺乏,现有极少的几件仪器也没有完整的,酒精灯有的没有灯芯,烧杯这里开缝,那里缺口。
以至于实验开不起来,学生操作过程和原理都背得滚瓜烂熟,就是操作不规范。
音体美器械破烂不堪。
特别是操场上的体育器械,大都缺胳膊少腿,锈迹斑斑。
音乐教室小的可怜,几乎不用,形同虚设。
5、学生素质不高。
新课程改革,讲的是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合作伙伴,学生素质对新课改有直接影响。
“中式教育”,路在何方?
“中式教育”,路在何方?【摘要】中式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在于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记忆功底。
本文通过对中式教育的定义、背景与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其在教育领域中的优势和局限,以及在面临挑战时的改革与探索。
文章还对中式教育与国际教育进行比较,并探讨了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在对中式教育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促进中式教育的努力与改进,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推动教育体系的发展。
中式教育的未来之路将会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需要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找到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中式教育、定义、特点、背景、现状、优势、局限、改革、探索、影响、挑战、国际教育、比较、发展趋势、未来发展方向、努力、改进、道路选择1. 引言1.1 中式教育的定义与特点“中式教育”是指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
其特点包括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注重功利性和应试能力的培养、重视纪律和秩序、重视考试分数和排名等。
在中式教育中,教师地位高于学生,教学内容以国家规定的课程为主,学生被灌输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学术考试中的表现。
中式教育的定义与特点凸显了其传统和功利性的一面,其中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和局限。
虽然中式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和文化传统的传承,但也面临着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压抑,埋没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中式教育在应试教育和功利性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造成学生缺乏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对于中式教育的改革与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教学方法、重视学生个性和多样化发展,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式教育的优势,克服其局限,使教育更加综合、全面和人本化。
1.2 中式教育的背景与现状在我国,中式教育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的教育思想,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培养学生,注重道德修养和文化传承。
敢问路在何方——对课程改革的反思
生 先生早 在2 0 年澳 门教育 如何迈 进新纪元 的研讨 会上就 00
强 调 因为 “ 有 革 ‘ ’ ,革 新 不 容 易 。 ” 是 的 ,没 有 革 没 心 “ ” ,没 有 教 育 环 境 文 化 氛 围 的 改 变 ,革 新 是 难 以完 成 心
、
问路 ——课 程 改 革 该 往 何 处 去
内地 与台湾课改 的 出发 点都是 “ 为教育 每一个 学生而 努力 ” ,一个 怀抱 如此美好 理想 的课 程改革 ,焉能 在现实
的 碰 撞 中 放 弃 ? 然 而 ,继 续 走 下 去 , 前 方 的路 在 哪 里 ,在 现 有 的情 况 下 ,教 师 能 做些 什 么 ? 二 、 寻 路 —— “ 教 学 变成 研 究 ” 让
的差距 。为 了实现 改革理 想 ,教 师 必须让教 学变成研 究 ,从 以往 的传递 性教 学转到研 究性 教 学上 来, 但仅 凭教 师 自身是难 以 实现 这种 转 变的。香 港的 大学与 中小合作 伙伴 模式 让我们 看到 了希 望 ,然 而 ,
在 内地 如 何 大 范 围地 实现 大 学 与 中 小 学 的 协 作 伙 伴 关 系 ,仍 有 待 于探 讨 。 关 键 词 :课 程 改 革 ;路 ;教 学研 究 ;协 作 伙 伴 中 图 分 类 号 :G4 3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5 8( 0 1 0 — 0 5 0 2 .7 6 1 0 6 2 1 ) 7 0 0— 3
内地 如 此 ,遥 望 对 岸 的 台湾 也 是 如 此 。 无 论 是 改 革 的 背 景 、改 革 的 目标 还 是 改 革 的 实 施 状
位有 良知 的教师 ,一个肩 负课程 改革理想 的实施 者 ,只 能
课改为什么那么难?
课改为何这样难?鲁迅先生说过,在新旧交替的时候,“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
”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从试点实验到推进实施已走过了十度春秋,现状如何呢?我的观点是,“雷声大雨点小”,“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
课堂除了装点门面的公开课尚能够体现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其它日常课堂依然是传统的“满堂灌”;教材依然被教师和学生奉为圣经;师生关系依然是不平等的,对话与互动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是“读书”、“练习”和“考试”,自主、合作与探究只不过是一种装饰或者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点缀。
可以说,新课改的实施是举步维艰。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一、中高考的指挥棒在作怪全力以赴抓高考,理直气壮搞应试,一心一意夺高分;什么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统统靠边站。
这是民间流传的有关课改现状的写照,真是对教育的一种绝妙的讽刺。
怎样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怎样提高学生的高考分数?“死楸,楸死,往死里楸”;一所学校怎样才能出成绩?“抓紧抓实抓出血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对教学的评价往往注重的是结果,评价的手段是单一的笔试,评价依据是考试分数。
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
高考指挥棒和社会、家长对升学率和质量的高要求对学校、教师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学校因为害怕推行课改会导致升学率下降而不断给教师施加压力,教师压力的释放渠道那就只有学生了,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能得到好的成绩和升学率,教师根本就不会也不敢使用还在推广中的不成熟的课改模式,那么一切就只有重新回到传统模式的老路上来,整个教学的指挥棒还是高考,应试教育还牢牢的主宰着我们的课堂。
在应付检查的时候,教师则拿出另外一套教学方案,摆出有些新课改内容的样子给别人看。
“非改不可”的课改虽然在进行,但与之相匹配的高考改革方案迟迟未出台。
学生茫然,老师心忧,都在等待“指挥棒”指向何方。
只有高考真正改变,课改才真正有意义;只有高考改革加速,课改才能见成效。
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状、思路和方向
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状、思路和方向
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状、思路和方向是教育领域内备受关注的话题。
以下是一些现状、思路和方向的介绍:
现状: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改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思路:
以“学”为重心,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逐渐深入的学习、自由学习、协作学习,查询信息资料以获取新的知识,课堂教学氛围生动活泼。
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参与者和鼓励者。
方向:
关注儿童真实发展是未来一段时期学校教育改革走向深入的变革方向。
重视学生的情怀、情感、情绪,不仅仅是认知,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的观念求索。
从主体学堂的角度看,精准教研不是精准教育,而是在实现主体性的主体学堂与儿童真实发展。
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高校教师资格证面试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的表述 1.教学主体 2.行为动词 3.学习条件 4.学习标准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的表述
例一: 《员工招聘》,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专业
教学目标: 1.了解员工招聘的原则和程序;分析内外部招聘的优缺点;了解员 工甄选的过程。 2.能合理使用内外部招聘的方法招聘员工;具备一定的面试技能。 3.感受企业文化,培养市场意识。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的表述
例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学生指导,思政系列 教学目标:
1.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内容,并运用所学的知识修正大学学 业计划和设计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 2.能根据社会需要、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正确的择业观念。 教学重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考虑的多 种因素。 教学难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教学重点:内外部招聘的方法,招聘中的面试
教学难点:内外部招聘的优缺点,招聘中的面试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的表述
例二:《德尔菲法》,信息分析与研究,图书情报档案系
教学目标: 1.了解德尔菲法产生的背景和适用性;熟悉德尔菲法的主要用途和 三大特征。 2 .体验德尔菲法征询过程,能处理与表达德尔菲法结果数据。 3.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今天的安排
一、理论讲解 —— 十个问题 二、教案分析 —— 十个案例 三、经验分享
具体的任务
一、发现问题 二、解决问题
需要思考的两个问题
1.如果你是学生,希望讲台那头是怎样的教师? 2.如果你是考官,希望对面考生有怎样的表现?
吴忠豪教授以《课改,路在何方》听会感受
听会感受
让心动带动行动
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以《课改,路在何方》为主题阐述了课改的三个板块:
1、语文课程改革之反思
2、语文课程改革之方向
3、语文课程改革之愿景
在新学期伊始为教育一线的老师们确立了教学的新方向、新目标!
我是一个在教海探航近八年的教师,听了吴忠豪教授的报告,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觉得,我的课堂还是良好的,这跟我这八年来不断摸索、不断反思有密切的联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非常重视学生的积累,并且会创造不同的情景让孩子们完成由积累到运用的完美转身;再有就是我也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我是这样想的:我不是学生所有学习时段的陪伴者,我能做到的就是给予他们学习的方法,从而使他们在不断学习的这个过程中享受知识的滋润!我的这些教育观正好与吴忠豪教授“本体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教育也需要理念的支撑,我相信,我的实践与吴教授的理念两者相遇定会碰撞出美丽的火花!。
"导学案式"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路在何方
合作探究的问题和资料设计到学 案中, 并给予学生明确的 目标、 要 求和方法等的指导 ,同时在探究
的过程 中教 师可 以把 对 学生 的指 导等相关 的资料呈现在学案上 , 起到类似多媒体一样呈现文字的 作用。 这样 , 学案和合作学习就能 有效结合 ,合作学习必定会促进 学生的学习,让导学案式课堂教 学“ 活” 起来 。 四、 在“ 导 学 案式 ” 课 堂教 学 中实践 拓展 延伸 拓 展是 语文 课 堂教 学 的有效 延伸 ,没有拓展学生肯定学不好 语文。在设计学案时需运用好学 案 的 自身优 势——呈 现 的方便 性 ,将 需要 拓展 的 资料 和 内容呈 现在学案上,这些内容可以是写 作训练 , 也可 以是典型阅读 、 相关 资料 、 中考链接 、 名言警句、 诗词 积累等 。这样既对课本内容有了 拓展延伸 ,又开阔了学生的文化 视野。 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颠覆了 教 师一 言 堂 的教学 方式 ,而 利 用 导 学案 进行 课 堂教 学 ,可 以营 造 种 生动 、 活 泼 的学 习氛 围 。 在课 堂教学 中,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 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 ,把课 堂教学看作是一个教师引导下 自 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其实 关键在于既依附学案 ,又不断拓 宽学案探索之路。尝试运用单元 教学模式 , 融人多媒体教学, 积极 倡导小组合作探究模式 ,实践拓 展延伸 ,这些举措不仅不会脱离 学案设计的初衷 ,反而会极大地 调 动起 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让 语 文 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真正让语文 教 学改 革 落到 实处 。
( 作者单位 : 金昌市永昌县第五中学 )
谨 文教 学 夫 总第3 8 6 期
一
3 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校教师资格证(面试)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的表述 1.教学主体 2.行为动词 3.学习条件 4.学习标准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的表述
例一: 《员工招聘》,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专业
教学目标: 1.了解员工招聘的原则和程序;分析内外部招聘的优缺点;了解员 工甄选的过程。 2.能合理使用内外部招聘的方法招聘员工;具备一定的面试技能。 3.感受企业文化,培养市场意识。
1.部分—整体关系;2.序列关系;3.组合关系 4.比较关系;5.规则—例子—规则 (二)讨论教学法 (三)实验教学法 (四)案例教学法 (五)课题研究教学法 (六)指导自学法
五、旁证佐引
教教材?用教材教? • 1.加入自己的理解; • 2.或多方引证; • 3.推进概念、常识等的理解深度。注意学术性观点
教学重点:内外部招聘的方法,招聘中的面试
教学难点:内外部招聘的优缺点,招聘中的面试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的表述
例二:《德尔菲法》,信息分析与研究,图书情报档案系
教学目标: 1.了解德尔菲法产生的背景和适用性;熟悉德尔菲法的主要用途和 三大特征。 2 .体验德尔菲法征询过程,能处理与表达德尔菲法结果数据。 3.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如何通过“饺子”考试最后一关
(教学设计面试篇)
今天的安排
一、理论讲解 —— 十个问题 二、教案分析 —— 十个案例 三、经验分享
具体的任务
一、发现问题 二、解决问题
需要思考的两个问题
1.如果你是学生,希望讲台那头是怎样的教师? 2.如果你是考官,希望对面考生有怎样的表现?
面对教育改革我们路在何方
面对教育改革我们路在何方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迈克富兰在论及教育变革时提出:“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
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
”感慨良多,学生在思考,学生心就在,老师在思考,老师心就在。
作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个人认为,教育的发展需要抓好四个层面工作:管理、教师、学生、学校。
一、提升管理,以导向定方向意识先行,政策导向。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引导行动。
”任何革新或者创新,都必须从观念入手,思想统一了,步调才会统一,行动才会有力。
作为教育管理者首先应该调整思路,更新观念,而主管部门政策制定上注重导向性和可控性,尊重规律,机制保障。
任何事物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教育也是这样。
教育管理必须尊重教育规律,从其有效性入手,任何无效、低效的教育管理,不仅阻碍教育的发展,还伤害教育工作者、教师的感情,产生负效应。
尊重教育规律就要重视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既要注重发展,也要注重科学;同时也要注意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即外在规律),教育尤其教育改革的成败与其息息相关,更值得重视。
当然,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以选拔有思想、想干事、能干事、懂教学的教学能手、业务骨干、优秀中层担任领导,用活、用好领导任免机制,形成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教师群体。
明确责任,敢于担当。
“学生成才,我的责任。
”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敢挑重担、敢于担当,在精神层面建立广博的道德追求,以学生成才为己任,以教育兴衰为己任,把“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变成自身的实际行动。
教育有其不可逆转性,教师1%的失误,往往是学生身上的100%的损失,1个学生之于一个教师是苍海一粟,但对于一个家庭则是100%。
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以老师为榜样,才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会成为有担当、敢作为、有能力的栋梁之才。
二、建强队伍,以教师促教学狠抓师培,重视实践。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兴衰系于队伍,教育的长效发展关键在教师。
敢问课改路在何方
敢问课改路在何方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当前的课程改革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敢问,课改路在何方?课程改革的目标应该明确。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的人才。
课程改革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健康的人格和社会关系能力。
课程改革的目标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实际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只有通过明确目标,才能够确定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课程改革的内容要兼顾传统和现代教育的要求。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应试能力,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和记忆;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追求的是知识的运用和创造。
课程改革应该在保留传统教育的优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只有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才能够保证课程改革的效果和质量。
课程改革的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多样。
过去的教育模式注重教师的教育方法和学生的被动接受,缺乏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和思维能力的局限。
课程改革应该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项目研究、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只有创新教育手段,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课程改革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涉及到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家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社会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政府要为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效果。
敢问课改路在何方?课改路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道路上。
浅谈对课改的认识
浅谈对课改的认识作者:林艳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第02期课改走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风风雨雨。
这其中,有各方的赞誉声,也有专家学者的批评声。
但我认为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我们这些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们。
在教学实际中,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课改的方方面面,下面谈谈我对教改的一些认识与思考,粗略地探讨一下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教学亮点作为一个工作才两年的年轻教师,在教学经验上是有所欠缺的,但这并不代表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自己的亮点,纵观自己两年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自己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第一,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思想更为开放,能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课改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来感悟、构建新知,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第二,我善于将周边的实物引入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也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第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之后,活用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二、困惑与问题在课改过程中,就我自己两年的经验来说,当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
这两年的时间里我主要教了北师大版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数学,对这两个年级的教材比较了解。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遇到了以下一些问题和困惑:1.就北师大版教材而言,给我的感觉就是内容的衔接性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以第四册为例,这一册在内容上非常多而且混乱,总共有九个单元,而且这些单元基本上都是跳跃性的,联系性不大,导致学生经常学习了下一单元忘记了上一单元的内容。
比如,在学习角的知识中,其中有一个内容是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问题,在这一点上,如果学生学习过射线,将非常容易理解,因为射线是能够无限延伸的,本身并没有长短之分,而角的两边刚好就是射线。
所以,书上的描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描述。
2.课改之后更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更多时候会注重各种形式的学生自学。
语文教学,敢问路在何方
语文教学,敢问路在何方好学生只顾埋于书本,力争成绩前矛,不问世事;差生则在教师、家长、同学的冷眼中自暴自弃,有的甚至心理畸形,厌学辍学日益严重。
因为身在第一线,我体会颇深,有的学生连最起码的礼貌、尊重都不懂。
面对日益严峻的教育现状,我们大力要求改革。
在改革的洪流中,积淀了几千年汉民族思想、情感、心理、文化等全部内容的汉语文,自有别门学科,别种语言所无可替代的价值,语文教育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是语文教育改革所要面临思考的实质问题,也是我们长期困惑、探索的问题。
我们总是在想,再问:语文教学,路在何方?看我们现在的教育论坛:大肆封杀应试教育,倡导素质教育。
我觉得我们应辩证来看,且要把握主攻方向。
自科举考试以来,就有了应试教育,直至如今我国的招生制度,决定了不可能没有应试。
在应试教育中,我们也培养了李白、杜甫这样优秀的人才。
事在人为,只是我们应试者、教育者按应试教育的路线走得太极端了,再往前走,可能是万丈深渊。
为应试,我们本来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学科也被剖解的象做八股一样,无半点趣味。
为此,我们多方学习,多方探寻。
研究西方教育,我们了解到,美国教育要先塑造人,然后再谈专业,否则你不知道如何把专业技能用到人身上。
所以,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如何对自己的生活做出选择。
我想这对我们不无启示。
为改革现状,我觉得语文新课程标准作出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就是提出了多维度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更多倾注了人文精神。
我们要尽力把人类许多世纪创造的美变为学生心灵的财富,把思想、审美教育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中,让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步培养起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才能显示出语文教学独特的功能和应有的魅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其健康的个性呢? 多读书。
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书读得太少,写得太少。
教育改革是否迫在眉睫?辩论辩题
教育改革是否迫在眉睫?辩论辩题正方,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而当前的教育体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首先,当前的教育体制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其次,教育资源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较大,这导致了教育公平问题。
再者,教育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名人名句,孔子曰,“教无常师。
”教育需要不断改革,与时俱进。
经典案例,芬兰教育改革。
芬兰教育改革以取消考试、减少课业负担、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世界教育的典范。
反方,教育改革并非迫在眉睫。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改革需要慎重考虑,不能草率行事。
首先,当前的教育体制虽然存在问题,但并非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
教育改革需要时间和资源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
其次,教育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教师、家长、学生等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
再者,教育改革需要有系统的规划和科学的方法,不能盲目跟风。
名人名句,爱因斯坦曾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育改革需要深思熟虑,不能草率行事。
经典案例,美国教育改革。
美国教育改革经历了多次尝试和失败,最终取得了一些成果。
这表明教育改革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深思熟虑。
因此,我们认为教育改革并非迫在眉睫,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的积累。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_教育漫谈
但是这种对教育的认识仍然强调教育的社会 功能 , 忽视人的发展的功能 , 忽视了教育是人的 以人为本 ” 的思想一直受到 基本权利 。 教育界 “ 批判 。 直到党的十 六 大 以 后 , “ 以 人 为 本” 的 思 想才逐渐被官方引用 , 为教育界所共识 。 但是长期 以 来 教 育 界 没 有 这 种 “ 儿 童 第 一” 的思想 。 我们的教育很少考虑儿童的需要 , 而是 把成人的意愿强加于他们 , 忘记了促进儿童自我 发展这个最 根 本 的 目 的 。 学 校 为 了 自 己 的 荣 誉 , 片面追求升学率 , 很少考虑学生体能和智能的发 展 ; 家长为了孩子能够考上名牌大学 , 只顾孩子 的知识学习 、 考试成绩 , 不考虑培养孩子的健全 人格 ; 政府官员只考虑自己的政绩而不顾学生的 成长 ; 一 些 社 会 教 育 机 构 为 了 赚 家 长 口 袋 里 的 钱 , 只顾把没有用的知识去充塞孩子的头脑 。 可 以说大家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 谁也不认真思考一 下儿童将来的前途 。 儿童处于被教育 、 被学习的 状态 。 这不能不说是教育本身的病症 。 ( 二 ) 人才观 、 质量观 、 学生观的误区 人的天赋不同 , 生活环境不同 , 因此评价人 才的标准也不能一样 。 什么叫人才?人们往往把 人才和天才混淆起来 , 尤其是许多家长 , 总认为 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 我认为 , 热爱祖国 、 诚信做 人 、 勤奋 工 作 , 为 社 会 做 出 一 定 贡 献 的 就 是 人 才 。 天才是人才中杰出者 , 有重大发明创造 , 为 社会做出 突 出 贡 献 者 , 少 数 人 才 能 达 到 。 因 此 , 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 树立人人都能成才 , 多样 化人才的人才观 。 但是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曾高度统一 , 全国 一套教育计划 、 一套教学大纲 、 一套教材 。 虽然 新的课程改革在统一性的基础上有了灵活性 , 有 了地方课程 、 校本课程开发的空间 , 但评价考试 是统一的 。 统一的培养目标难以培养出有个性的 人才 。 我们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 , 于 ,造 是从小强迫孩子学习 ,“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 成人为 的 无 序 的 教 育 竞 争 , 最 后 受 伤 害 的 是 儿 童 , 是我们民族的未来 。 什么是教育质量?教育方针说 , 要培养学生 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 但现在从地方政府 领导到学校 教 师 、 家 长 都 认 为 升 学 率 就 是 质 量 , 考试成 绩 就 是 质 量 , 与 教 育 方 针 的 要 求 背 道 而 驰 。 人们 的 质 量 观 不 改 变 , 我 国 的 教 育 难 有 起 ·5·
旧教改 新教改 新旧交替 路在何方
旧教改新教改新旧交替路在何方郝志丽(太原市第十六中学,山西太原030021)〔摘要〕世界范围内正掀起一场信息化的革命,教育则是首当其冲。
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迫在眉睫。
现代的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为了把他们打造成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引导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和素材,培养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既是学科教改深化的必然抉择,也是信息技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工厂”理论;多元化;教学理念;整合当前,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科学的不断突破,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将产生深刻影响,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育则是首当其冲。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日益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成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
现代的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为了把他们打造成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引导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和素材,培养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
作为一名计算机老师,我们应该清楚认识现在的教育模式离我们理想当中的教育模式究竟差多远?通俗点儿说,现在教改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只有清楚认识这一问题,才能扬长避短,真正的实现教改的目标。
现在实施的教改是对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内容在不触动核心的“改良”下,并未对其实施“伤筋动骨大手术”。
这主要表现在:在教学理念上:教改的教学理论是“工厂”理论,即将人的大脑当做是“知识的加工厂”,而不是堆积知识的仓库。
教学是培养能力的“加工过程”,要强调人的创造才能。
而我们目前的教改还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定位上;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而轻视能力、情感的培养;不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来,跨入素质教育的阳光地带;忽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路在何方?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确定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地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中。
小学语言教学的目标必须体现素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我觉得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全面而完整的认知体系,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草药这类目标是小学语文核心目标,学生应当具备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体能力。
二是一般学科能力。
小学语文的一般学科能力有它独特的综合性和基础性。
其中有的属于技术,例如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书写一手好字,还在收集,整理、运用自学能力和治学能力等。
但它们恰好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称其是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难题的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三是动机态度意志等情感的目标,也就是所谓的情商。
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同时发展的过程,两者相随相伴贯穿始终,当然,认知和情感分别担着不同的任务:认知主要解决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与此同时,学生必然会有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产生愿意不愿意学、喜欢不喜欢学,相信不相信自己能学好的情感和态度。
这是小学语文教学难于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
其实,认知和情感为目的和手段。
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通过长期的培养,这是在小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三类目标归纳起来,素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应当是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
二、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战场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其充分发挥在素质教育中主渠道作用。
1、师生平等突出主体。
这是建立素质化课堂教结构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中,师生应该是平等的。
教师对学生既是长者,又是朋友。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给学生有陈述意见,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权力;同时,学生也要尊敬老师,尊重教师的劳动。
中职学校写作教学改革路在何方
、
写作 的本 质 是 什 么
写 作 是 人 们 对 客 观世 界 的认 识 和 反 映 的过 程 , 意 识 形 是 态 领 域 的产 物 。其 本 质 特 征 是 交 流 思 想 , 递 情 感 , 明 观 传 表 点 , 清 是非 , 响 他人 .写 作 是 表 达 交 流 的工 具 , 承 载 着 澄 影 它 人们 对客 观 世 界 的 认 识 、 法 和 期 待 。 作 为 社 会 中 的 人 , 想 生 活在 大 干 世 界 中 , 交 流 沟 通 、 现 自身 价值 、 会 价 值 及 推 在 实 社 动经 济社 会 发 展 中 , 是 离 不 开 写 作 这 一 特 定 的 表 达 方 式 。 总 个人 与个 人 , 个人 与集 体 , 体 与 集 体 , 家 与 国 家 , 无 法 集 国 都 离 开 文字 交 流 。没 有 文 字 传 递 信 息 , 互 沟 通 , 类 生 存 和 相 人 社会 运转 难 以想 像 将 会 进 入 到一 个 怎 样 的 境 地 。 一 篇 成 功 的 文 章在 推 动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中所 发 挥 的 作 用 及 产 生 的 震 撼 力 也 是不 可 低 估 的 : 封条 理 清 晰 、 肯 坦 诚 的 自荐 信 , 能 一 中 可
中 图分 类 号 : 4 0 G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8 3 8 2 0 ) 2 0 4 —3 1 0 — 8 X( 0 9 0 — 0 40
写 作 教学 是 中职 学 校 语 文 教 学 的 “ 壁 江 山 ” 是 检 验 和 半 ,
必 须 理 解 、 握 写 作 的 本 质 特 征 , 以此 为标 准 , 导 学 生 写 把 并 指 作实践 , 价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 。 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改革路在何方
【摘要】新世纪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中学数学教师,我们从数学课堂抓起,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激励学生自己学习,学会学习;数学课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结果背后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数学家的思维进程,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亲自体验;暴露数学思维过程;创设问题激发思维积极性
大多数老师上课时,总是喜欢按照课前预设的教学计划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总是喜欢牵着学生走,总是什么都放不下,缺少给学生自己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时间。
常此以往,学生就丧失了独立思维的能力。
其实在教学中,真正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思考的空间与展示的机会。
这样在教学中,学生才能放飞思维,张扬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1.充分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体验与感受,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
数学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以思维为主的过程,同时又伴随着记忆、复现、再认这些环节。
a.a.斯托利亚尔指出: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是教学的指导原则。
数学教学要展示数学思维过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将数学思维过程“复现”出来。
当前的数学教学基本上是数学结果的教学,其表现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取消了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环境、时间和空间,取消了诱发思维的土壤和条件,如注入式教学、“题海战术”
就是如此。
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前人的思维结果,但学习知识不应是简单的接收,而是必须把新知识消化、吸收,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因此,数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示,变结果教学为过程教学,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等比数列求和教学
1.1 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探讨。
1.1.1 以《国王赏麦的故事》引入: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上8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国王觉得这并不是很难办到的,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
你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上述要求吗?让我们一起来分析
一下。
问题一:如何摆放这个麦粒?
问题二:按照这种方法摆放,国王能满足他的要求吗?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境引入,不仅可以活跃课题气氛,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且该故事紧扣主题内容。
1.1.2 学生探究,回答问题。
问题一: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个放4粒,第四个放8粒,…第64格放263粒。
问题二:国王总共需要多少颗麦粒?求和s64=1+2+4……
+263 (1)
【设计意图】让生活的情境与数学之间架起桥梁。
探讨:发明者要求的麦粒总数是多少?会求和吗?
教师:在上式两端乘以2,即2s64=?
学生动手计算:2s64=2+4+8......+2×263 (2)
教师:比较两个式,有什么关系?(留出时间让学生探讨)
学生:比较后发现,第一个式子中第2项到第64项与第二个式子中第1项到第63项相同。
教师:两式相减会得到什么结果?(1)—(2)(让学生来展示过程)
学生:s64=264-1≈1.84×1019
教师:假设小麦1000粒为40克。
学生计算后得出:要给发明者7000亿吨小麦。
国王无法满足要求。
教师设问:纵观全过程,①式两边为什么要乘以2 ?学生探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解决该问题。
学生经过计算后发现,“错位相减法”十分的简便。
同时让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
通过这一环节为下面证明求和公式做铺垫,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1.2 类比联想,推导公式
1.2.1 设等比数列{an},首项为a1,公比为q(q≠1),如何求前n项和?
学生:sn=a1+a1q+a1q2+……+a1qn=?
教师:类比刚才过程,该怎么求?教师提示在式子两边同乘以q 学生分组探究求解(3分钟),期间对学生进行分步提问,让学生将自己思考的过程展示出来。
并写出推导过程。
两式相减得:得sn= (q≠1)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实例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愉快.
1.2.2 特殊情况处理。
探讨1:教师:如果q=1时怎么办?
学生:q=1时分母没有意义。
最后得出结论:q=1时,即sn=n 探讨2: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够得到什么公式?学生计算得到:sn= (q≠1)
sn=na1(q=1)
【设计意图】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
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
创造思维进程。
2.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写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由过去的重视教师教转变成重视学生学。
由过去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转变成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
把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关注培养学生创造性或独特性的理解和表达。
培养学生敢于与众不同的思想,鼓励学生超越同伴和老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1 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练习:
(1)求数列1×2,2×22,3×23,4×24,‥‥‥,n×2n的前n项和。
(2)求和s=a+2a2+3a3+4a4+……+nan
学生会仿照上述求和公式推理过程,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数后,两式相减可求。
数列的这一求和方法冠以名为“错位相减法”,该方法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这一过程能将数列求和中间最困难的
部分相消,转化为等比数列来求和,这也是数列求和的关键所在。
学生通过对其本质的理解,总结推导过程可由此及彼,此方法适用于:若某个数列它的各项恰好是由某个等差数列与某个等比数列之
对应项相乘所构成的,数列的通项为{an●bn} ,求和时一般在已知和式的两边都乘以组成这个数列的等比数列的公比;然后再将得到的新和式和原和式相减,转化为同倍数的等比数列求和,这种方法就是错位相减法。
在等比数列求和教学时,不是简单的将求和公式交给学生,而是调动学生一起探讨推理过程,将思维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多思。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数列用“裂项求和”方法求和时,教师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那样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
例如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 ,求数列{ }的前n项和。
我们通常采用裂项求和的方法,= ,将一项变成两项,有学生自己完成。
=1- + - +……+ 显然 =1- 。
学生再练习: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 = ,求数列{ }的前n项和。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方法可以由学生自己总结。
让学生有充分展示的机会。
学生兴趣大增,热情很高,急于知道结论,所以都能积极动手探求结果。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不仅成为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程序,把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做到以科学而有激励作用的方法吸引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活动;以有趣味又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也才能真正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动进取,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操作或者相互研讨、展开争辩等方式自主地获取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相关的科学思想与方法.学习数学本应是个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从初见有趣现象的惊诧,到发现问题的迷惘,经历探究过程的刺激,最后到享受探索成功的喜悦。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这蕴意丰富的每一环节,才能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为此,数学教学中应将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
收稿日期:201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