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总论》课件
保管方法
根据中药材的不同性质,应采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如易虫蛀的药材应存放于干燥、通风好 的地方,易挥发的药材应密封保存,易氧化的药材应存放在避光、阴凉处。
03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
总结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
详细描述
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了中药对人体 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是指中药的辛、甘、 酸、苦、咸五种滋味,反映了中药的作用特点和功能。
《中药学总论》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种类与来源 •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 中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它涵盖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等方 面的知识。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理论体系。
中药的现代研究
01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04
中药的现代研究涉及到多个学 科领域,如化学、药理学、生
物学等。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 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副 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的现代研究有助于揭示中 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治
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的现代研究还有助于推动 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提高中药的国际地位。
01
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历 史悠久,疗效显著,具 有独特的优势。
02
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 ,通过调和阴阳、气血 、脏腑功能,达到治病 求本的目的。
03
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 病、慢性病及疑难杂症 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
根据中药材的不同性质,应采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如易虫蛀的药材应存放于干燥、通风好 的地方,易挥发的药材应密封保存,易氧化的药材应存放在避光、阴凉处。
03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
总结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
详细描述
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了中药对人体 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是指中药的辛、甘、 酸、苦、咸五种滋味,反映了中药的作用特点和功能。
《中药学总论》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种类与来源 •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 中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它涵盖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等方 面的知识。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理论体系。
中药的现代研究
01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04
中药的现代研究涉及到多个学 科领域,如化学、药理学、生
物学等。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 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副 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的现代研究有助于揭示中 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治
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的现代研究还有助于推动 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提高中药的国际地位。
01
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历 史悠久,疗效显著,具 有独特的优势。
02
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 ,通过调和阴阳、气血 、脏腑功能,达到治病 求本的目的。
03
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 病、慢性病及疑难杂症 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紫苏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生姜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 咳。
清热药
石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夏枯草
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祛湿药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薏苡仁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 结。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归经
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 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 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中药资源与开发
中药药理与毒理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等。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散剂
将中药饮片研成细粉后制成的干燥粉末状 制剂。便于携带和服用,可直接吞服或外 用。
膏剂
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后,浓缩制成的半固 体外用制剂。具有保护创面、滋润皮肤和 局部治疗作用。
丸剂
《中药学》总论 ppt课件
PPT课件
17
《证类本草》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证类本草》 ) • 成书时间及作者:公元1082年。宋,唐慎微 • 载药数1558种。 • 特点:图文并重,方药兼收 1、总结了北宋以前药物学成就,集宋之前本草学 大成。 2、流传最早的综合性本草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 、实用文献价值。 • 此外,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
PPT课件 3
总
论
PPT课件
4
学 习 方 法
• • • •
紧密联系中医学知识。 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预习和及时复习。
• 多看目录、弄懂中药术语、联系(中 医理论,药物间的区别)记忆。
PPT课件
5
绪
言
• 概 念:
1、中药
2、中药学
P 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达 12807种。
8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
• 根本的区别在于: •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过中医辨证论治后在中医师的指导下 用药。 • 天然药物无中医药理论指导,不需要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用药 。
PPT课件
9
中
药
学
• 中药学是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 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 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PPT课件
21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PPT课件
22
中药的产地、采收和贮存是否适宜是 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 不合理的采收对野生动、植物来说, 还会破坏药材资源,降低药材产量。 《神农本草经》指出:“阴干、暴 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 伪陈新,并各有法。”
中药学--总论 PPT课件
2014-9-26
医学课件
4
1593),成书于明代(于1552~1578年 间 ),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 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 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 突出贡献。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
2014-9-26
医学课件
5
• 《中华本草》成书于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为中药,
发酵 发芽
榨油取霜以减毒 风化取霜 日晒夜露制霜 改变药性,生产新药 生产新药
•
2014-9-26
医学课件
24
•
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 一、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 • 正气不足 • 发病 阴阳失去平衡 病—阴阳 • 外邪内侵 偏盛偏衰 •
2014-9-26
医学课件
25
•
治病——以药性之偏来纠正病性之 偏,调整脏腑功能,纠正阴阳偏盛偏衰, 使之恢复平衡。
2014-9-26 医学课件 2
• •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
者托名神农,成书于约公元二世纪,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 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首创上中 下三品分类法。
2014-9-26 医学课件 3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 年(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 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
2014-9-26
医学课件
34
•
第一节
四
气
• 一、含义 • 寒(甚于凉,大寒) • 性质基本一致 • 凉(次于寒,微寒) (属阴) • 四气 热(甚于温,大热) • 性质基本一致 • 温(次于热,微温) (属阳) • 平 —— 不凉不温之谓,但按药性皆偏之 • 理,实际仍有偏凉或微温,不过其 • 寒热偏性不显著而已。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总论
二、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禁忌药是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
引产外禁忌或慎重使用的药物。 1.禁用药
剧毒药或药性峻猛的药物及堕胎作用较强 的药物。 2.慎用药
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和温里药中 的部分药物。
三、服药食忌(食忌、忌口)
第八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 一、用药剂量
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 内服一日用量。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一、中药的功效 即中药的治疗作用,亦称为中药的“功
能”。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 物治疗作用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 二、中药功效的确定依据
中药功效的认识和概括,是根据机体的用 药反应,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方法归纳 出来的。
三、中药的主治 即中药所主治的病证,又称为“应用”
(3)包煎:易漂浮水面或易粘锅糊化以及含绒毛 类的药物。
(4)另煎:如贵重药。 (5)烊化:如胶类药。 (6)冲服:一般为入水即化的药或汁液性的药。 (7)煎汤代水:如灶心土。
第一节 四气
一、含义 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二、四气的阴阳属性 寒凉——阴
温热——阳
三、四气的确定依据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四、四气与功效的关系 (1)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 象与具体的关系。 (2)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 质,它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 非所有方面。 五、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政府先后数次组织各方面人员对中药资源 进行了大规模调查。
4.中药的现代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 得了瞩目成就 。
5.中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中药学_之总论_PPT幻灯片
23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
1.植物类药物采收 年分、月分、时辰可能 有影响到药材的质量
➢ 全草类:多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 或刚开花时连根拔起(茵陈蒿幼草入药)。
➢ 叶类:多植物生长茂盛、花蕾将放或盛开时进行 艾叶 (冬桑叶)
➢ 花类:在花正开花时进行,或含苞欲放时摘取花 蕾 槐花、玫瑰花 (红花)
2021/3/10
15
(四)宋、金元时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 《证类本草》:作者唐 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 年,载药1558多种,药 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 有学术、实用、文献价 值。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蒙古刻本
2021/3/10
16
(五)明朝时期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 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刊 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 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 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 贡献。 百科全书
2021/3/10
17
《滇南本草》:
15世纪中期,兰茂以调查和搜求云南 地区植物药为主,辑成《滇南本草》,为 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性本草。
2021/3/10
18
六、清朝时期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
(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 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
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021/3/10
11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 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首创按 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玉石、草木、虫 、兽、果、菜、米食分类)。剂型、鉴别。
中药学--总论 PPT课件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药:起源于先秦时代、形成于秦汉时期、成
熟于隋唐五代、发展于宋元时代、鼎盛于明清时期,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药学才得到了极大的振兴
和发展。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 魏晋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中药的起源---先秦
有关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 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人们认识药物的过程。 最早的“药”字见于金文,《说文解字》训释为“治病草 也”,明确提出了“药”乃治病之物,并以植物类居多。 先秦时期虽未出现本草著作,关于药物知识已有文字记载。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我国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与之相应, 本草出现,并为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神农本草经》为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已具备了综合本
草的雏形;
《本草经集注》补充、发展,确立了较为完善的综合本草
模式。
同时,秦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我国生产技术的发展
带动了制药技术的进步。 南朝刘宋时期雷敩(xiào)著《炮炙论》,叙述药物通过适
全书52卷,约200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者374种,
附有药图1160幅。附方多达11096余首。 对中国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全面总结,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 学许多方面均有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 该书17世纪先后传播海外,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
本草学的发展成熟---金元明清
金元明清时期,本草学日趋成熟,在药性理论、大型综
合本草和各类专题本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明代本草丰富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是 2 部大型综合本草:
《本草品汇精要》和《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伟大的医药学家)以毕生精
力,历时27年,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编辑而成。 “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的编写原则,使该书纲目清晰,极 便查阅。这种“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的自然属性分类法,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精品PPT教学课件
分别为《平帝纪》、《郊祀志》、《游侠传• 楼护
传》.
2020/12/8
11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神农本草经集注》 ⑴作者:陶弘景 ⑵年代:南朝梁代 ⑶记载药物数730种,分为七类 ⑷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分为玉石、草木、虫兽、 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又各分为上、中、下品) ⑸首创诸病通用药
17
八.清代 1.《本草纲目拾遗》 ⑴作者:赵学敏 ⑵成书年代:清代(完稿于19世纪初叶) ⑶内容: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许多是各地草药 ⑷特点:为清代新增内容最多的本草著作。
附:①《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编,为学术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 学著作。
②《本草备要》—汪昂编,为近代有影响的本草学普及及入门性著 作。
⑴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中药学发展的基础 ⑵内容主体形成于西汉,最终成书于东汉末年
⑶作者:托名神农 ,应是众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⑷记载药物365种;按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 ⑸记述的药学理论有药物性能(四气五味、 有毒无 毒) 、 配伍七情、 用药原则、剂型、服药时间及 用药的度等.
本草:本词首见于记述西汉历史的《汉书》,共3处,
3.元代有“广惠司”,后改为“回回药物局”,由 阿拉伯医生配制“回回”药物。
2020/12/8
16
七.明代 《本草纲目》 ⑴作者:李时珍 ⑵成书年代:明代 ⑶内容:载药1892种 分16纲(部) 60(类) 附药图1160幅 附方11000余首 ⑷价值 1.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总结,是部伟大的药学巨著 2.批判纠正了以前药物学中的一些错误论述 3.分类法的伟大进步
一.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
⑴ 采集天然动植物以供食用——“药食同源”
⑵ 以动物为师
中药学总论 PPT课件
医学课件 13
七、明代 弘治16年(1503年),刘文泰奉命修定本草, 花费两年时间编成《本草品汇精要》42卷, 收药1815种,分名、苗、地、时、收、用、 质、色、味、性、气、臭、主、行……24 项记述。这种分项解说的体例是本书的一 大特色,但分项过于繁杂,反而招致一些 混乱。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 修本草
医学课件
17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重视
下,中药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①继承整理中药学遗产,并在全国各地先 后进行了多次中药资源普查,整理出版了 《全国中草药汇编》和《中药大辞典》。前 者载药2 200种,后者载药5 767种,是我国 现代第一部重要的大型中药辞书。
医学课件
18
199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0周年大庆之际,新 中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中华本草》由上海科技出版社 出版发行。
这期间称得上大事的是:酒的医药作用(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 媒等),古人称之为“百药之长”
“药”字出现在数千年前的钟鼎文中。“”学文解字二中解释为“治 病之草”
医学课件
就
7
二、秦汉时期
西汉晚期。“本草” 词巳广为采用,既是药物学的代 称.又是的药学专著的替名,本草学巳成为医生的必修学科, 涌现了一批通晓本草的学者; 现存最早的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在汉代问 世。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 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各 论载药365种,按药物补虚强壮、无毒或有毒、有毒而怯邪 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本经》的三品分类法 是中药学按功用分类之始。它所记各药功用大多朴实有验, 如水银疗疥,麻黄疗喘。常山截疟,黄连治痢.牛膝坠胎等。
七、明代 弘治16年(1503年),刘文泰奉命修定本草, 花费两年时间编成《本草品汇精要》42卷, 收药1815种,分名、苗、地、时、收、用、 质、色、味、性、气、臭、主、行……24 项记述。这种分项解说的体例是本书的一 大特色,但分项过于繁杂,反而招致一些 混乱。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 修本草
医学课件
17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重视
下,中药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①继承整理中药学遗产,并在全国各地先 后进行了多次中药资源普查,整理出版了 《全国中草药汇编》和《中药大辞典》。前 者载药2 200种,后者载药5 767种,是我国 现代第一部重要的大型中药辞书。
医学课件
18
199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0周年大庆之际,新 中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中华本草》由上海科技出版社 出版发行。
这期间称得上大事的是:酒的医药作用(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 媒等),古人称之为“百药之长”
“药”字出现在数千年前的钟鼎文中。“”学文解字二中解释为“治 病之草”
医学课件
就
7
二、秦汉时期
西汉晚期。“本草” 词巳广为采用,既是药物学的代 称.又是的药学专著的替名,本草学巳成为医生的必修学科, 涌现了一批通晓本草的学者; 现存最早的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在汉代问 世。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 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各 论载药365种,按药物补虚强壮、无毒或有毒、有毒而怯邪 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本经》的三品分类法 是中药学按功用分类之始。它所记各药功用大多朴实有验, 如水银疗疥,麻黄疗喘。常山截疟,黄连治痢.牛膝坠胎等。
《中药学总论》ppt课件
41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四气:温、热、寒、凉 寒或凉性药物:例如大黄对于热解便秘、燥屎坚
结,有清热泻下软坚的作用。 寒>凉
大黄
42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四个大苦大寒的中药:大黄、黄连、黄柏、栀子 黄连
黄柏
栀子
43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中药四气的临床指导原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44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趣味中医药养生
主讲:黄伟剑
1
中药学总论
2
以下哪些为中药,哪些不是中药?
3
4
总论内容:
第一章 中药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与贮藏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五章 中药的作用
5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 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包括 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间隙建议 留0.05~0.1mm,以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算累积公 差,以防按键手感不良。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中药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 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 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30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对一些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后,可以 明显降低药物毒性及其副作用,使之广泛用于临床, 并确保安全用药。 ★附子、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等生用内服易 于中毒,炮制后能降低其毒性。 ★巴豆泻下作用剧烈,宜压油取霜用。
35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方法: 1)修治 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为进一步的 加工贮存、调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采用捣、碾、镑、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以符合 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 如:牡蛎、龙骨捣碎便于煎煮。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四气:温、热、寒、凉 寒或凉性药物:例如大黄对于热解便秘、燥屎坚
结,有清热泻下软坚的作用。 寒>凉
大黄
42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四个大苦大寒的中药:大黄、黄连、黄柏、栀子 黄连
黄柏
栀子
43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中药四气的临床指导原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44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趣味中医药养生
主讲:黄伟剑
1
中药学总论
2
以下哪些为中药,哪些不是中药?
3
4
总论内容:
第一章 中药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与贮藏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五章 中药的作用
5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 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包括 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间隙建议 留0.05~0.1mm,以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算累积公 差,以防按键手感不良。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中药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 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 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30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对一些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后,可以 明显降低药物毒性及其副作用,使之广泛用于临床, 并确保安全用药。 ★附子、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等生用内服易 于中毒,炮制后能降低其毒性。 ★巴豆泻下作用剧烈,宜压油取霜用。
35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方法: 1)修治 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为进一步的 加工贮存、调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采用捣、碾、镑、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以符合 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 如:牡蛎、龙骨捣碎便于煎煮。
中药学总论ppt课件
.
17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二、炮制的方法
修治——纯净、粉碎、切制。 水制——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 。 火制—— 炒、炙、烫、煅、煨。 水火共制——煮法、蒸法、炖法、潬法、淬法。 其他制法—— 制霜、发酵、精制、药拌、发芽。
.
18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一节、四气
含义
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时
植物类
动物类 矿物类
花粉 花朵盛开时采集 果实、种子 果实成熟时采收
根、根茎 阴历二月、八月采收
树皮、根皮 植物生长旺盛时采收
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集
全年可采,不拘时间,择优采选
.
16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臭、矫味, 以便于服用。
五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 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
20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二节、五 味
作用 能散
辛
味
能行
解表、透疹、通经 脉 祛风邪
活血行气、除胀止痛 消郁散结
.
21
第四章 药性理论
.
22
第四章 药性理论
.
23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二节、五 味
作用
能补
甘
能缓
味
能和
.
补益气血阴阳
缓和拘急疼痛 调和药性 缓解毒性、和中
24
第四章 药性理论
.
25
第四章 药性理论
中药学总论ppt中药学总论
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部官修本草
《新修本草》 •载药844种
发隋
展
唐 作者:李绩
时
苏敬
状期
•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
况
《本草捡遗》 •按功效分类的发端
作者:陈藏器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总论ppt中药学总论
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本草图经》 •现存最早版刻本草图谱
发宋
•附图900多幅
展
、 作者:苏颂 金
状 况
元 时 期
《经史证类 备急本草》
•载药1700余种,单方3000余首 •转引大量北宋以前的方药资料
作者:唐慎微 •开创了方药对照的先例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总论ppt中药学总论
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本草品汇精要》 •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官修
发明
本草
展
朝 作者:刘文泰 时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总论ppt中药学总论
乳香
PPT文档演模板
没药
中药学总论ppt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
v 中药学 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 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其他有关知识的 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v 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PPT文档演模板
中药学总论ppt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ppt中药学总论
五味
反映药物补泻敛散作用性质,是中 药性能的一部分。
辛 能散,能行
甘 能补,能缓,能和
酸 能收,能涩
苦 能泄,能燥
PPT文档演模板
咸 能软能下
中药学总论ppt中药学总论
归经
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 以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药物所治病证为 依据而确定的。 掌握归经理论,对于性味功效相同,而主治不尽一致的 药物,可以增强用药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 比如:清热药
《中药学》总论ppt课件
43
第三节 升 降 浮 沉
44
一、升降浮沉: 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上、下、内、
外) 一般分为升浮和沉降两个方面。
45
二、升降浮沉的作用:
升
上行向外——解表、升阳、祛风、散寒、
涌吐、开窍等。
浮
沉
清热、泻下、利水、重
下行向内——镇安神、潜阳、降逆、
降
止咳平喘、收敛固涩等
确定味的依据
药物滋味 药物作用
42
四、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性和味是辨识药物功效的重要依据。显
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 物的共性——有内在联系。 1、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同一类药中) 如:黄芩、黄连、黄柏——苦寒——清 热燥湿、泻火解毒。 2、气同味异,味同气异——作用有同中 之异,异中有同。
20
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是历代逐渐发展和充实起来的, 参酌前人的记载,根据现代实际炮制经 验,常分为五类:
纯净药材
1、修治 粉碎药材
切制药材
21
漂洗:海藻、紫河车
浸泡:半夏(白矾水)
2、水制 闷润:荆芥、当归
喷洒:
水飞:朱砂、滑石
(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分类;(16纲、60类)
12
(3)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前 人对药物功用的论述,特别对本草史和 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和发挥;
(4)通过实践积累资料订正谬误,充实 书本
(5)对国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对 我国医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 世界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 别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 贡献)
第三节 升 降 浮 沉
44
一、升降浮沉: 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上、下、内、
外) 一般分为升浮和沉降两个方面。
45
二、升降浮沉的作用:
升
上行向外——解表、升阳、祛风、散寒、
涌吐、开窍等。
浮
沉
清热、泻下、利水、重
下行向内——镇安神、潜阳、降逆、
降
止咳平喘、收敛固涩等
确定味的依据
药物滋味 药物作用
42
四、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性和味是辨识药物功效的重要依据。显
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 物的共性——有内在联系。 1、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同一类药中) 如:黄芩、黄连、黄柏——苦寒——清 热燥湿、泻火解毒。 2、气同味异,味同气异——作用有同中 之异,异中有同。
20
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是历代逐渐发展和充实起来的, 参酌前人的记载,根据现代实际炮制经 验,常分为五类:
纯净药材
1、修治 粉碎药材
切制药材
21
漂洗:海藻、紫河车
浸泡:半夏(白矾水)
2、水制 闷润:荆芥、当归
喷洒:
水飞:朱砂、滑石
(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分类;(16纲、60类)
12
(3)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前 人对药物功用的论述,特别对本草史和 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和发挥;
(4)通过实践积累资料订正谬误,充实 书本
(5)对国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对 我国医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 世界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 别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 贡献)
中药学--总论 ppt课件
石 膏(硫酸盐)
矿物 钟乳石(碳酸盐)
磁 石(氧化物)
自然铜(硫化物)
根据地理位置来源划分
云
广
川
藏
东
北
江浙
道地药材?
七、中药的命名
与避讳有关
其它
与产地有关
与外来语的 翻译有关
与古代 传说有关
中药的命名
与功效有关
与形、色、 气、味有关
与采制有关
1、与产地有关
本
身
包
含
地
名
1、阿胶原产于山东东阿县的阿井
侧柏炭、姜炭、血余炭——炒炭存性生用以止血敛涩
5、与古代传说有关
部分药属于纪念某一医生创造而命名,这跟世界尊重 科学家首创精神的意思相同
使君子——潘州郭使君治疗小儿科疾病常用的药 何首乌——有位姓何的老人,因吃了它而获长寿且须
发变黑而得名 牵牛子——传说中田野老人牵牛谢医而得名 还 有 刘 寄 奴 、 杜 仲 、 徐 长 卿 等
4、水火共制-煮、蒸、淬等
5、其它制法-发酵、制霜、法制
中药炮制技术
十 概、中药的性能
念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中药理论的核心
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
性 能 与 性 状 的 区 别
性能与性状的联系
性状影响决定性能
中空者大多疏气发表(苏梗、荷梗、木通) 诸花皆散(红花、玫瑰花、辛夷) 介类潜阳(石决明、牡蛎) 虫类搜风(地龙、蜈蚣、全蝎) 种仁类滑肠(牛蒡子、桃仁、火麻仁) 芳香类通气(藿香、砂仁、陈皮) 根多补益(人参、何首乌) 刺善祛风(钩藤、蒺藜) 藤类通络(夜交藤、络石藤) 血肉有情之品多填精
2、巴豆产于巴蜀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农本草经》
(一)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 •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第一部药学 专著” • 成书时间:大约为东汉末年,不晚于公元200年 • 属于集体创作,载药数365种,分为: • 上品(120种): 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 性很弱。 • 中品(120种): 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 • 下品(125种): 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 毒性,不可 久服
• 根本的区别在于: •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过中医辨证论治后在中医师的指导下 用药。 • 天然药物无中医药理论指导,不需要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用药 。
中
药
学
• 中药学是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 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 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证类本草》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证类本草》 ) • 成书时间及作者:公元1082年。宋,唐慎微 • 载药数1558种。 • 特点:图文并重,方药兼收 1、总结了北宋以前药物学成就,集宋之前本草学 大成。 2、流传最早的综合性本草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 、实用文献价值。 • 此外,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
《神农本草经》
• 主要贡献: 一.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劳动人民用药经验; 二.为中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药学的发展产 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许多 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编写体例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 三.阐述了中药基本理论; 四.指导了临床用药。 • 缺点: 1,分类不科学; 2,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总
论
学 习 方 法
• • • •
紧密联系中医学知识。 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预习和及时复习。
• 多看目录、弄懂中药术语、联系(中 医理论,药物间的区别)记忆。
绪
言
• 概 念:
1、中药
2、中药学
中
药
• 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达 12807种。
《本草纲目》
• “博而不繁,详而有要”,“东方百科全书”
• 成书时间及作者:公元1578年。明,李时珍著
。 • 载药数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 。 • 最突出特点:分正误(纠正前人错误),有发明 (前人没使用的方 法) 1、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是一部伟大医学著作;
第 一 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学习要求】
• 掌握六本主要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成 书年代、作者、载药数及主要贡献。
六本主要本草著作
• • • • • • (一)《神农本草经》 (二)《本草经集注》 (三)《新修本草》 (四)《证类本草》 (五)《本草纲目》 (六)《本草纲目拾遗》
中 药 学
《中药学》的性质
• 合理的名称——临床中药学 • 研究的重点——怎样合理有效的使用中药。 1、中药的疗效; 2、中药的毒副作用。 • 重点:
“药性理论”、“功效”、“主治
”。
• 未来中药学的任务是探索人、药以及人药关系三 方面的复杂性。我们现在正处在世界药学史的第 三次浪潮中,现代医学的治疗战略正在从对抗疗 法转向调节对策,而后者恰是中医药的优势和特 点所在。 当代的药物有三大特点:专属性更强,更接 近病灶,更多地采用天然物质作为药物。这里描 绘的是西药的未来,与前述未来中药学三项基本 特征的方向、目标全然不同。毫无疑问,中药学 要尽可能采用分子药物的成就来丰富自己,但是 如果以分子药物的途径来代替或掩盖中药学发展 道路,那就没有中药学的未来可言。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的产地、采收和贮存是否适宜是 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 不合理的采收对野生动、植物来说, 还会破坏药材资源,降低药材产量。 《神农本草经》指出:“阴干、暴 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 伪陈新,并各有法。”
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中药的产地与 采集,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和知识。这些经验和知识, 也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不仅中药人 员应熟知,临床医生亦应了解。 药物的产地、采收与贮存方法的 研究,是保证药材质量和保护药源的 重要课题。
二、形成的原因:中药材的生产多有一 定的地域性。 1、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状况。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各 地水土、日照、气候、生物分布等生 态环境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因 而,天然中药材有一定地域性,药品 的产量与质量和产地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 外,主要是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 物。中药的产地是影响药材质量的 重要因素。
一、含义
• 道地药材(地道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 的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专用名称。其特点有:
历史悠久 产地适宜 品种优良 产量宏丰 炮制考究 疗效突出 带有地域性
• 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产地、品种 、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 则是其关键因素。
《神农本草经集注》
• 作者:梁,陶弘景 • 载药730种(多属南方用药) • 特点: 1 . 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 2 . 首创诸病通用药。
《新修本草》
• 又名《唐本草》。 • 载药844种。
• 成书时间及作者:成书于公元659年,由苏敬 、 李勣等主持编纂 。
• 特点:图文并茂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2、我国第一部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本草纲目》
2、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自然属性,生态条件); 3、批判继承了前人的共识,明确许多药物的真正疗效; 4、对世界科学文化的伟大奉献。
《本草纲目拾遗》
• 成书时间及作者:公元1765年。清,赵学敏著
。 • 载药921种,新增716种。 • 特点:扩充药源,补其不足 • 清代最有价值的本草著作
•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
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国 药 • 植物:花、叶、子、根、皮、茎。 • 动物 • 矿物
中药与草药的关系
• 中药:前人应用较多天然药材,药店出售,历代文献中有记载。 • 草药:流传于民间,一般药店没有出售,文献中没记载。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