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12
1964年6月,我国设 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 北地区试验成功 .
1966年10月27日,装有 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 火发射,核弹头在预定地点 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 用于实战的导弹
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 “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 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 离开美国!”后经周恩来总理 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 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 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 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 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 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 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 了功勋。
中国两弹元勋 间,忘了其他一切的时间,惟 “邓稼先” 要中国脱离挨打受欺时间。
邓稼先(1924—1986年)出生在军阀混战时期。
新中国成立时,他正好在美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博 士学位,很快回到了祖国。1958年,邓稼先受命研 制原子弹。从此,他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 核基地。1964年,他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 炸成功。“文革”初期,基地实验人员分成两派, 邓稼先力促两派联合,并于1967年成功地进行了第 一颗氢弹的实验。此后他又领导了地下核实验。邓 稼先结婚30年,但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足3年, 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的核实验工作,被誉为 “两弹元勋”。1986年,邓稼先患癌症逝世。直到 这时,为中国核武器默默耕耘近30年的邓稼先才为 世人所知。
2008年9月28日 “神舟”七号飞船 返回舱成功着陆。 翟志刚、刘伯明、 景海鹏三名航天员 成功出舱。中国 “神舟”七号载人 航天飞行任务圆满 成功。
神舟九号飞船点火升空
中国首张航天员全家福
2012 、6、16,“神舟9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二: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 耘者。当他还是一 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已经具有颠覆世界 权威的胆识;当他名 满天下的时候,却仍 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 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 让所有的人远离饥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doc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教学目标中国的科技成就对祖国和枇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启发学生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在艰苦条件下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
通过科技小报的编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邓稼先和“两弹一星”。
袁隆平和“釉型杂交水稻”。
2.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的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收集中国现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的事迹。
编写故事,编辑和制作科技小报和在班级交流。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展示我国近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指导学生归纳近代科技的成就,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思路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两弹一星”“袖型杂交水稻”。
2.难点:“两弹一星”“釉型杂交水稻”。
教法与学法1.教法:讲解法、讲述法和谈话法,多媒体电教手段演示。
2.学法:教师引导下的分析讨论。
课前导学1.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学生分组查找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邓稼先、袁隆平有关资料。
2.指导学生编辑小报:学生预习木设、制作小报。
板书设计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一、“两弹一星”1.原了弹2.导弹3.“两弹元勋” 一一邓稼先4.卫星二、釉型杂交水稻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1.实物投影仪、电脑、录像机(或VCD机)。
2.投影图片《近程导弹待命发射》。
3.投影图片《洲际导弹发射升空》。
4.投影图片《返|门|式遥感卫星重返大地》《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5.录像带或VCD光盘:纪录片《东方巨响》片•段。
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今天我们学习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开启新课的大门?导入方案:各小组争相导入新课,结合课前提示,由两位同学扮演邓稼先和杨振宁,引出两弹。
中国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设计案例【课前系统】一、设计思路:1、设计理念:本案例以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为指导,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历史科学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
2、教材分析:本案例反映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科技发展演变的过程。
科技进步反映人类社会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文明进程,是从迷信到理性的精神升华,中国的科技成果和思想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形成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3、学情分析:该内容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调动学习积极性成为这节课的难点。
因此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图片产生感性认识,置换时空,感受历史的变迁,增进对历史教材的有效了解。
在课堂上以讨论参观内容的形式,把本课学习内容融入师生对话中。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②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 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③列举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深入体验、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现象。
②结合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和后来滞后的原因以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科技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到制约作用;科技发展的双重性问题。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和发展。
2. 掌握“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育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归纳、综合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2. 通过介绍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及崇高的品德,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更加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奋力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1.“两弹一星”2.袁隆平和杂交水稻●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1. 讲述法。
2. 多媒体教学●教具准备1.课件2.课本和教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学完了近代历史,我们从中吸取一个深刻的教训,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
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防建设、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领域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那么建国后为什么会取得如此重大的科技成就?这些成就是什么?想了解这些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讲授新课:一. “两弹一星”教法:播放关于中国“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录像片,以生动的镜头、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果。
1.自学指导(2分钟)思考: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1)教师讲解研制原子弹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接连受到核武器威胁。
中国出兵朝鲜获胜以及在台湾海峡附近作战时,美国总统都曾扬言准备使用原子弹。
白宫敢动辄挥舞核大棒,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核弹及其运载工具,没有起码的还击手段。
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有句名言——没有核武器的国家不是大国。
周恩来也说: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政策,但是对付帝国主义不能不讲实力。
拥有毁灭力最大的核武器,便是最强大军事实力的标志。
核武器这种最尖端的绝密技术,任何国家都不愿外泄。
中华书局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优质课教学设计_2
第15课科学技术的成就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科学技术的成就,指的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863计划”。
其核心是新中国成立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成就,能使学生理解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价值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重点是科学技术的成就。
1.目标:掌握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基本史实,知道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重大意义,了解“863计划”的内容及其进展。
2、分析:掌握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了解其意义,是中国人民勇于攀科学高峰的壮举。
知道袁隆平培与“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与推广。
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了解“863计划”的缘起,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及其内容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产生这个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不足。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协助学生形成独立分析问题的水平,其中关键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理论。
问题一:“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核能和航天领域当中的成就。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教师适当补充,并提出问题。
问题1:什么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问题2: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它爱好和平的国家实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问题3:原子弹研制成功有什么意义?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4:我国的导弹研制是如何实行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1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导弹在西北地区飞行实验成功;○21966年10月,我国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成功。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及反思
3、指导学生讨论:“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 学生举例说明:在原子弹试爆成 解原子弹这个矛盾的统一体。 也要研制原子弹?”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 能力,注重知识点的上下联
2、 袁隆平与籼 的核武器, 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 为什么 功后,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 3、“863计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中国研制原子弹, 是为 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 系。 划” 迅猛发展 了维护世界和平, 保卫自己的国家, 并不是 家使用核武器。 主义。 渲染气氛,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 4、 信息技术的 要拿原子弹对其他国家进行核威胁, 搞霸权 历史兴趣小组的学生展示有关导 豪感, 同时使历史与现实有机 弹的几种分类表格和实例图片。 结合。 (过渡)原子弹需要有运载工具,在研 学生观看《国庆50周年大阅兵》 用清晰的 《东方红》 乐曲烘托 三、课堂小结 4、 我国也在进行导弹的研制 中有关导弹部队的视频资料并思 气氛,振奋人心。 四、拓展延伸 制原子弹的同时, 五、板书设计 工作。结合第13课《国防建设》中关于导 考问题 讲述我国在导弹研制方面的 学生仔细观看 六、教学反思 弹部队的知识, 成就。 5、核武器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 式展示新中国在国防科技和航天 展和进步。播放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科技事业方面的伟大成就。 ——“东方红一号”发射的视频。 6、强调指出:从此之后,中国的国防科技 发射时候的激动心情并展示图 和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研制和发射了各 片。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吃的大米 (水稻)的培育技术的进步, 学生回忆“神五”和“神六” 豪感,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交流和展示为学生参与教学 过程提供了方便, 也提高学生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 充分显示了 学生结合初中语文课本中杨振宁 苦钻研、 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 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的《邓稼先》中的相关内容来感 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 德; 树立尊重科学、 尊重知识 播放有关籼型杂交水稻培育的视频后, 指导 受邓稼先的爱国主义精神。
《科学技术的成就》PPT课件
快乐预习感知
2.载人航天工程 (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 次飞行试验。 (2)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 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快乐预习感知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成就: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 水稻。 (2)地位: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 “杂交水稻之父”。 2.青蒿素 (1)成就: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 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地位: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轻松尝试应用
参考答案 (1)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2)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左右;他在实践中提出 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3)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不仅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 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解决世界性 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言之有理即可)
(3)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核武器,才能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粉碎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生活。因此,为了 自身的安全与世界和平,中国必须研制自己的原子弹。
轻松尝试应用
【问题2】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有哪些意义? 探究袁隆平通过自己的长期实践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 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为我国农业大幅度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产 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隆平的成果不仅为解决我国 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西方媒体因此 称杂交水稻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使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同时证明了科学发展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科技成就的整体教学设计
科技成就的整体教学设计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技成就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因此,科技成就的教学设计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并包含系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科技成就的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确定:1.让学生了解科技成就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养;2.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来实现科技创新。
二、教学内容选择:1.科技成就的概念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2.科技创新的基本要素和过程;3.科技成就的分类和应用领域;4.科技创新的案例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选择: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科技成就案例,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过程和要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2.实践操作:通过实操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科技创新实验或项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团队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项目,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并实现其中一种具体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4.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一些科技成就案例进行评价和讨论。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交流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科技观念。
四、教学评价方法:1.学业成绩考核:通过考试、作业等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科技成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实践操作评估:通过对学生实践操作的评估,包括实验结果、实践报告、项目成果等,来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团队合作评估:通过对学生团队合作项目的评估,包括合作过程、团队成果等,来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4.口头表达评估:通过学生的口头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科技成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总结:科技成就的整体教学设计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选择,以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北京课改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科学技术成就》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科学技术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京课改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科学技术成就》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材内容包括: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航天事业、计算机技术、医学成就等。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学技术领域,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知识盲点。
此外,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实际情况认知不足,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掌握主要科学技术成就,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主要科学技术成就。
2.难点:对科学技术成就背后的原理和意义深入理解,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资料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知识。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科学技术成就背后的原理和意义。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件,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科学技术成就。
4.激情讲授:教师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京课改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相关资料、图片。
3.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4.投影仪:展示图片、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导入本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生动讲授,呈现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包括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航天事业、计算机技术、医学成就等。
同时,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
部编八下历史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内容涉及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重要人物,以及航天事业的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展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精神和为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航天事业的发展还需进一步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对科技事业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关联认知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航天事业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航天事业的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纪录片、音频资料,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为例,分析科技事业与国家命运的关联。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教材。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资料:相关纪录片、音频资料、图片等。
4.板书:教学过程中所需板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播放相关纪录片、音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航天事业的发展。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以及取得的重大成果。
内容包括“两弹一星”的研制、载人航天工程、高速铁路技术、北斗导航系统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们对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新闻媒体和网络等。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的技术成果感兴趣,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和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掌握相关史实和科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科学技术发展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科技项目的背景、过程和成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
4.激情演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图片,如原子弹、氢弹、神舟飞船、高速铁路等,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介绍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如“两弹一星”的研制、载人航天工程、高速铁路技术、北斗导航系统等。
【新人教版】辽宁省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教学难点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前奏板-----温故而知新:1、中美关系的发展:由到关系开始走向化。
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出现了。
⑴事件:①“外交”②秘密访华③1972年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④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关系。
⑵长期阻碍中美改善关系的核心问题:。
2、重返联合国:年10月25日,第届联合国大会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的席位。
(重返联合国意义:(1)提高了我国的(2)有利于同更多国家建立(3)有利于在中发挥更大作用)3、1972年,日本首相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关系。
出现各国与我国建交热潮,外交工作出现。
4、2001年,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中国迄今规模、规格的多边外交活动——(即会议)。
5、我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新中国成为的国家;中国采取的外交政策,奉行政策和贯彻原则;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的不断提高;外交家的和。
6、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上的三件大事。
(1)年,中美正式建立,两国关系开始走向。
(2)年,第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3)年,日本首相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关系。
二、启动版—创境激趣:邓稼先(1924—1986年)出生在军阀混战时期。
新中国成立时,他正好在美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博士学位,很快回到了祖国。
1958年,邓稼先受命研制原子弹。
从此,他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核基地。
1964年,他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
“文革”初期,基地实验人员分成两派,邓稼先力促两派联合,并于1967年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的实验。
此后他又领导了地下核实验。
邓稼先结婚30年,但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足3年,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的核实验工作,被誉为“两弹元勋”。
1986年,邓稼先患癌症逝世。
直到这时,为中国核武器默默耕耘近30年的邓稼先才为世人所知。
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学案 (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的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目标分解1.掌握古代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和使用以及影响2.掌握古代中国指南针发明以及使用,理解指南针发明的影响3.了解古代中国火药的发明和使用状况4.掌握古代中国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影响5.结合古代中国的发明成就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及其局限性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曾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
古代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医药学以及建筑、纺织、陶瓷、造船、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曾经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举世闻名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更是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如何发明及使用的?它们的发明有何影响?又是如何向外传播的?本课教学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四大发明的发明和使用过程及影响,尤其要注意四大发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中发挥的作用。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在向学生展示大量历史材料的同时,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的现象,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
教师应随时关注并予以恰当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另外,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一、纸的发明1.秦汉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1)秦汉时期,以竹木简牍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
(2)考古工作者在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纸的残片,可能西汉早期已经发明书写用纸。
(3)东汉蔡伦于105年造成新的书写材料——“蔡侯纸”。
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学技术成就 》听课记录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学技术成就》听课记录所体现的价值观,例如公平、公正、公开等,并讨论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一、导入(1.1)1、教师行为:开始本节课,教师首先会简要介绍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背景,特别是第18课科学技术成就。
教师可能会提出问题,如:“同学们认为什么是科学技术成就?它们对社会有什么影响?”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学生活动:学生们聆听教师的介绍,对科学技术成就的概念产生兴趣。
他们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对科学技术成就的理解。
3、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问题的提出,成功地引发了学生对科学技术成就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1、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如计算机、互联网、航天技术等,同时介绍这些成就的背景和影响。
2、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几个具体的科学技术成就,深入分析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例如计算机如何改变了工作方式,互联网如何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等。
3、小组讨论: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科学技术成就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
4、思考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成就的利与弊,例如科技发展是否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也可能导致人们过于依赖科技,忽视人际交往等。
5、现实案例分享:教师分享一些现实案例,如科技在医疗、教育、环保等方面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成就的实际影响。
6、学生活动:学生们通过观察课件和案例分析,对科学技术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小组讨论和思考与讨论环节,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分享对科学技术成就的思考。
7、过程点评:通过展示课件、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们对科学技术成就有了全面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习了科技知识,还思考了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 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 1》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 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 1》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科学技术成就,如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以及这些成就对世界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对这些科学技术成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古代的科学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的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四项伟大发明,理解它们对世界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的四项伟大发明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难点:理解这些发明背后的智慧和创造力。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方式展示科学技术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技术成就的原理和作用。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教案、课件等教学材料。
3.准备纸张、彩笔等学习用具,以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图片,如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成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运用课件,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的四项伟大发明,以及它们各自的原理、作用和对世界的影响。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回答问题。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些科学技术成就。
例如,让学生亲手制作一张纸,体验造纸术的原理;让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火药,了解火药的制作过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之在校园网上运行,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讲解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进事迹的介绍与讲解,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的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人民政府十分
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的纷纷回国;(3)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中华民族曾有过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但自1840年以后,备受凌辱,科技落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砸碎了羁绊中国社会进步的锁链,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历程。
以此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脉络,并提出问题: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问题:
设计的依据是: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是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两项基本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从中学会相互认同,相互接纳;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提高运用史料的能力,感知学习与认知过程。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中心。
首先把教学内容编制成网络版多媒体课件。
本课件分基础板块和提高板块。
基础板块包括文字、图片,介绍建国后的科技成就和科学家邓稼先、袁隆平的事迹。
提高板块包括文字、图片、影视资料和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尽量把建国后
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找全,分类汇总,让学生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探究问题。
此课件可在校园网的环境下运行。
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提高板块。
探究过程具体分为四个流程:
(1)以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依据,在自愿的基础上分组。
(2)分成小组后,各组根据组员的能力、经验和兴趣选择一个或几个探究问题。
本节课设计的问题可以包括: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什么精神或品质?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有哪些?原子弹是怎样研制出来的?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3)组员可利用教师在课件中所提供的资料或通过因特网收集资料。
(4)经过分析、讨论、归纳、整合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并以文本、演示文稿等形式形成总结性材料。
3.成果展示,汇报探究结果:
设计的依据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美感,促进学生发展。
汇报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4.学习评价──历史学习记录卡
设计的依据是:改变学习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项目表现与进步
人文精神提升和对人文精神的认识
方法和能力
知识的学习
你在历史学习中的主要特点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老师提供的史料、图片和影视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问题探究】
动脑筋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提示: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安宁日子。
【练一练】
列举出本课中的三项重大科技成果。
1.原子弹爆炸成功;
2.地球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3.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活动与探究】
1、出壁报:收集中国现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的事迹,写一篇故事或短文,在班上出壁报,或以其他方式交流。
提示:可分组合作探究,分小组进行展示。
展示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美感。
2、参观:参观当地科技馆或农业示范园区等,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
提示:可分组实践,通过参观、采访等方式,收集资料,形成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