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混凝土强度经时变化规律及其历时模型分析
混凝土的龄期及强度发展规律
混凝土的龄期及强度发展规律一、引言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其强度发展规律对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的龄期及强度发展规律,旨在提供工程师和建筑师们更详细的了解和认识。
二、混凝土龄期混凝土的龄期是指混凝土浇筑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养护后,混凝土的强度和性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
龄期的长短对混凝土的强度和性能有着直接影响。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龄期为28天。
三、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混凝土的强度是指混凝土在一定条件下承受外力时抵抗外力的能力。
混凝土强度的发展规律是指混凝土在龄期内强度的发展过程。
1.早期强度混凝土浇筑后的头几天,混凝土的强度发展缓慢,这个时期的强度称为早期强度。
在这个时期,混凝土的强度只有10%到20%左右。
2.中期强度混凝土龄期在7天左右,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开始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个时期的强度称为中期强度。
在这个时期,混凝土的强度可以达到28天强度的50%左右。
3.后期强度混凝土的龄期在28天左右,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可以达到设计强度的70%左右,这个时期的强度称为后期强度。
在龄期到达28天后,混凝土强度的发展速度逐渐变缓,但是强度仍然会有所提高。
4.极限强度混凝土的极限强度是指混凝土能够承受的最大力量,在龄期达到28天后,混凝土的强度会逐渐趋于稳定,并且达到极限强度。
四、影响混凝土强度发展的因素混凝土强度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水胶比、水泥品种、养护条件、温度和湿度等。
1.水胶比水胶比是指混凝土中水的重量与水泥和其他固体材料重量的比值。
水胶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越高。
2.水泥品种不同的水泥品种对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
高强度的水泥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3.养护条件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以促进混凝土强度的发展。
养护不当会导致混凝土强度的下降。
4.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也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发展。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过高的湿度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下降。
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
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一、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指的是混凝土在不同时间内的强度变化规律。
混凝土的强度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
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与混凝土的材料特性、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以及混凝土的养护方式等因素有关。
1. 初期强度混凝土在浇筑后的最初几小时内会发生明显的水化反应,这个阶段的强度被称为初期强度。
这个阶段的强度增长非常快,一般在浇筑后的24小时内,混凝土的强度可以达到其28天强度的30%至40%左右。
2. 中期强度混凝土的中期强度是指混凝土的强度在浇筑后的3天至28天内逐渐增长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内,混凝土的强度增长速度逐渐减缓,但是增长的幅度仍然很大。
一般来说,混凝土的中期强度可以达到其28天强度的70%至80%左右。
3. 后期强度混凝土的后期强度是指混凝土的强度在浇筑后的28天以后逐渐增长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内,混凝土的强度增长速度非常缓慢,但是增长的幅度仍然存在。
一般来说,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可以达到其28天强度的100%至120%左右。
二、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1. 混凝土材料特性混凝土的材料特性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混凝土的强度受到水泥的品种、砂子的粒径、骨料的种类和粒径、掺合料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水泥是混凝土强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种的不同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产生较大的差异。
2. 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水泥、砂子、骨料、水和掺合料的比例。
混凝土的配合比对混凝土的强度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混凝土的水泥用量过少,混凝土的强度会相应地降低。
如果混凝土的水泥用量过多,混凝土的强度也不会提高,反而会导致混凝土的裂缝增多。
3. 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也会对混凝土的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混凝土的振捣程度、浇注速度、浇注高度、浇注温度等因素都会对混凝土的强度产生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振捣不当,会导致混凝土中的气泡无法排出,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混凝土强度随时间增长规律
混凝土强度随时间增长规律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其强度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这是因为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更加紧密的结构,从而提高其强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混凝土强度随时间增长的规律。
一、混凝土强度的定义混凝土强度是指混凝土在承受外力作用下的抗压能力。
通常用抗压强度来表示混凝土的强度,单位为兆帕(MPa)。
二、混凝土强度随时间增长的规律1. 初期强度增长快混凝土在浇筑后,最初的几天内强度增长非常快。
这是因为混凝土在这个时期内会发生水化反应,形成水化产物,从而使混凝土的结构更加紧密,强度也随之提高。
通常情况下,混凝土的初期强度在浇筑后的3天内达到了其28天强度的40%左右。
2. 中期强度增长缓慢混凝土的中期强度增长相对较缓慢,通常在浇筑后的7天到28天之间。
这是因为混凝土的水化反应已经基本完成,水化产物的形成速度减缓,从而导致强度增长速度变慢。
通常情况下,混凝土的中期强度在浇筑后的28天内达到了其设计强度的70%左右。
3. 后期强度增长较慢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增长非常缓慢,通常在浇筑后的28天到1年之间。
这是因为混凝土的水化反应已经基本结束,水化产物的形成速度非常缓慢,从而导致强度增长速度非常慢。
通常情况下,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在浇筑后的1年内达到了其设计强度的90%左右。
4. 长期强度增长仍然存在混凝土的长期强度增长仍然存在,通常在浇筑后的1年以上。
这是因为混凝土的水化反应虽然已经基本结束,但是混凝土中的水化产物仍然会不断地与周围环境发生反应,从而形成新的水化产物,使混凝土的结构更加紧密,强度也随之提高。
通常情况下,混凝土的长期强度在浇筑后的10年内会有所提高。
三、混凝土强度随时间增长的影响因素混凝土强度随时间增长的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胶比:水胶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越高。
2. 水泥种类:不同种类的水泥对混凝土的强度影响不同。
3. 骨料种类:不同种类的骨料对混凝土的强度影响不同。
混凝土的强度变化规律及其分析方法
混凝土的强度变化规律及其分析方法一、强度变化规律的概述混凝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材料,其性能主要由水泥浆料的水化反应而来。
在混凝土的使用过程中,其强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不仅影响着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而且也是混凝土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
因此,混凝土强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分析方法成为混凝土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混凝土强度的变化规律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水泥浆料的种类、用量和品种;骨料的种类、品种、粒度和含量;掺合料的种类、用量和品种;水灰比;混凝土的密实度、养护条件和施工工艺等。
这些因素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是复杂的,需要通过深入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
二、强度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分析1. 水泥浆料的种类、用量和品种水泥是混凝土中最主要的胶凝材料,通过其水化反应可以形成硬化的水泥石胶体,从而使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
不同种类、用量和品种的水泥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较高,但水化反应速度慢,需要较长的养护时间;而速凝硅酸盐水泥强度相对较低,但水化反应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较高的强度。
此外,水泥用量的增加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但如果用量过多则会导致混凝土的收缩和开裂。
2. 骨料的种类、品种、粒度和含量骨料是混凝土中的主要骨架材料,对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种类、品种、粒度和含量的骨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粒径较大的骨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但是也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和开裂风险。
此外,不同品种的骨料对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也有着不同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 掺合料的种类、用量和品种掺合料是指一些能够改善混凝土性能的材料,如矿渣粉、粉煤灰、硅灰等。
适当加入掺合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也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减少混凝土收缩和开裂的风险。
不同种类、用量和品种的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使用。
混凝土强度发展曲线
混凝土强度发展曲线引言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其强度是评估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混凝土强度的发展曲线描述了混凝土的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对于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混凝土强度发展曲线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进行全面探讨。
一. 混凝土强度发展曲线的原理1.1 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过程混凝土强度发展曲线描述了混凝土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一般来说,混凝土的强度在初凝后会逐渐增长,直到达到一个稳定状态。
这个过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1.初凝期:从混凝土开始凝固到刚刚脱模的时间段。
在这个阶段,混凝土的强度增长较慢,大部分增长是由于水泥的水化反应引起的。
2.快硬期:从初凝后到一定时间的时间段。
在这个阶段,混凝土的强度增长较快,主要是由于水泥水化反应的快速进行。
3.强度稳定期:从快硬期结束到混凝土强度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段。
在这个阶段,混凝土的强度增长相对较慢,主要是由于水泥的水化反应逐渐趋于平衡。
1.2 强度发展曲线的形状混凝土强度发展曲线的形状可以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水灰比:水灰比是指混凝土中水的重量与水泥的重量之比。
一般来说,水灰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越快。
•水泥种类:不同种类的水泥在水化反应中的速率不同,会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发展曲线的形状。
•骨料特性:骨料的性质对混凝土的强度发展曲线也有影响。
例如,如果使用的骨料强度较高,混凝土的强度发展速度可能会更快。
二. 影响混凝土强度发展曲线的因素2.1 水灰比水灰比是混凝土强度发展曲线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较低的水灰比会减少混凝土中的孔隙结构,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因此,适当控制水灰比可以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强度发展。
2.2 水泥种类不同种类的水泥具有不同的水化反应速率,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发展曲线的形状。
例如,硅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在水化反应中的速率较快,混凝土强度的增长也会较快。
2.3 骨料特性骨料是混凝土中的颗粒材料,其性质也会对混凝土的强度发展曲线产生影响。
桥梁混凝土强度经时变化规律及其历时模型分析论文
桥梁混凝土强度经时变化规律及其历时模型分析论文
桥梁混凝土强度经时变化规律及其历时模型分析摘要:混凝土强度是确定混凝土结构构件抗力的基本参数,其经时变化规律是建立服役结构抗力变化模型的基础。
本文就混凝土劣化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混凝土强度经时变化规律,并建立其强度的时随模型,对桥梁结构的耐久性分析与使用寿命评估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混凝土劣化;强度衰减;耐久性
作为城市道路桥梁的主要形式,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建成后桥梁所处的环境又是非常复杂而且是多变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和氯离子等有害物质从混凝土表面通过孔隙进入混凝土内部造成混凝土性能逐步退化,从而使承载能力下降,影响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性能,缩短结构的使用寿命。
因此,研究混凝土强度经时变化规律、建立其强度的时随模型,对混凝土桥梁结构的耐久性分析与使用寿命评估具有重要的实际
意义。
1. 混凝土强度衰减模型
一般来说,混凝土强度在初期随时间增大,但增长速度逐渐减慢,在后期则随时间下降。
文献[2]研究表明:经年建筑物混凝土强度仍服从正态分布,但平均值和标准差是结构服役时间的函数。
因此,可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混凝土平均强度和标准差的经时变化数学模型。
混凝土平均强度历时模型可用经过t年后混凝土强度平均值来。
混凝土的龄期及强度发展规律
混凝土的龄期及强度发展规律一、背景混凝土是现代建筑工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材料,其性能与使用寿命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混凝土的龄期指的是混凝土的硬化时间,也就是混凝土从浇筑开始到达设计强度所需要的时间。
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是指混凝土在龄期内强度的变化规律,是混凝土性能的重要指标。
二、龄期及强度发展规律1. 龄期混凝土的龄期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有所不同。
按照国家标准《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的规定,混凝土的龄期应至少达到28天。
而实际上,混凝土的龄期一般为28~60天左右,不同的混凝土配合比和气候条件会对龄期产生影响。
2. 强度发展规律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强度发展阶段、加速强度发展阶段和缓慢强度发展阶段。
(1)初期强度发展阶段初期强度发展阶段指的是混凝土浇筑后的前3天内,混凝土强度的发展速度较快。
这个阶段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中的水化反应和硬化过程。
(2)加速强度发展阶段加速强度发展阶段指的是混凝土浇筑后的第4~7天,混凝土强度的发展速度开始加快。
这个阶段的主要原因是水化反应的加速和水泥石的形成。
(3)缓慢强度发展阶段缓慢强度发展阶段指的是混凝土浇筑后的第8天到28天,混凝土强度的发展速度开始变缓。
这个阶段的主要原因是水化反应的减缓和水泥石的成熟。
三、影响龄期及强度发展规律的因素1. 水胶比水胶比是混凝土中水的重量与水泥和其他水泥性材料总重量之比。
水胶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越高,但是龄期也会相应延长。
2. 水泥品种不同的水泥品种对混凝土的强度和龄期都有影响。
P.O 42.5水泥的强度和龄期都比P.O 32.5水泥高。
3. 骨料不同骨料的强度和龄期也会有所不同。
普通碎石混凝土的强度和龄期比轻质骨料混凝土要高。
4. 外界环境气温、湿度、风力、日照等外界环境因素也会对混凝土的强度和龄期产生影响。
四、总结混凝土的龄期及强度发展规律是混凝土性能的重要指标,影响因素也比较多。
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
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一、引言混凝土是建筑结构中最为基础的材料之一,其强度是保证建筑物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混凝土强度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建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混凝土强度的概念、发展规律、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混凝土强度的概念混凝土强度是指混凝土在一定条件下所承受的最大应力或单位面积内的最大应力值,通常用抗压强度来表示。
混凝土的强度是由其组成材料及其组成比例所决定的,其强度测试方法主要有压力试验、抗拉试验、弯曲试验等。
三、混凝土强度的发展规律1.早期强度混凝土在浇注后,由于水泥和水反应生成硬化物质,即水化反应,其强度开始逐渐提高,这个过程称为早期强度发展阶段。
早期强度发展阶段的时间一般为3-7天。
2.中期强度当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强度的增长速度开始逐渐变缓,但是强度还在不断提高,这个过程称为中期强度发展阶段。
中期强度发展阶段的时间一般为7-28天。
3.后期强度当混凝土的中期强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强度的增长速度再次开始变缓,但是强度仍在不断提高,这个过程称为后期强度发展阶段。
后期强度发展阶段的时间一般为28天以上。
四、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1.材料因素混凝土中主要材料是水泥、骨料和水,它们的种类和质量对混凝土的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水泥的种类、品牌和用量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重要因素。
2.配合比因素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水泥、骨料、水的配合比例。
合理的配合比可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而不合理的配合比则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开裂等问题。
3.养护因素混凝土在浇注后需要进行充分的养护,以保证其强度的发展。
养护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养护时间等,不同养护条件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不同。
4.施工工艺因素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包括浇注、振捣、加料等环节,这些环节的操作是否得当也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例如,振捣不充分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空隙较大,从而影响其强度。
五、结论混凝土强度是建筑结构中最为基础的材料之一,其强度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混凝土强度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原理
混凝土强度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原理一、引言混凝土是建筑材料中最常用的一种,其强度是评价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混凝土强度的发展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从混凝土强度的发展过程、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混凝土强度发展过程混凝土强度发展过程可分为初期强度、中期强度和后期强度三个阶段。
1. 初期强度初期强度是指混凝土浇筑后24小时内的强度。
在这个阶段,混凝土强度的发展非常快,常规混凝土的初期强度可以达到混凝土强度的30%~40%。
初期强度的发展与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反应有关,水泥和水反应生成硬化产物,使混凝土逐渐凝固硬化,从而产生初期强度。
初期强度的高低与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水胶比、养护条件等因素有关。
2. 中期强度中期强度是指混凝土在浇筑后3天到28天内的强度。
在这个阶段,混凝土强度的发展速度减缓,但仍然是强度发展的关键阶段。
中期强度的形成与水泥的水化反应和胶凝材料的分散作用有关。
当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反应进一步发展时,硬化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逐渐增强,导致混凝土强度的提高。
3. 后期强度后期强度是指混凝土在浇筑后28天以上的强度。
在这个阶段,混凝土强度的发展速度变得缓慢,但强度的提高仍然会持续。
后期强度的形成主要与混凝土中的水化反应和胶凝材料的分散作用有关。
在这个阶段,水泥的水化反应会继续进行,同时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会发生分散作用,从而导致混凝土强度的提高。
三、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1. 水泥用量水泥是混凝土中的主要胶凝材料,其用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非常大。
水泥用量的增加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初期、中期和后期强度,但过量的用水泥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和龟裂倾向。
2. 水胶比水胶比是混凝土中水和胶凝材料的比值,也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重要因素。
水胶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越高,但过低的水胶比会使混凝土难以施工和养护。
3. 骨料质量骨料是混凝土中的主要填料,其质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也非常大。
骨料应具有一定的硬度、强度和坚固性,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原理
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原理混凝土强度是混凝土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它影响着混凝土的使用寿命、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等方面。
因此,混凝土强度的发展规律一直是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混凝土强度的定义、影响因素、发展规律等方面详细介绍混凝土强度的原理。
一、混凝土强度的定义混凝土强度通常指混凝土在特定条件下的抗压强度。
混凝土抗压强度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混凝土试件在垂直于试件轴向的压力作用下,试件破坏时的最大承载能力。
混凝土强度的单位为MPa(兆帕),通常用于衡量混凝土的承载能力,是混凝土设计和施工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混凝土强度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胶比水胶比是指混凝土中水的用量与胶凝材料(水泥、粉煤灰等)用量的比值。
水胶比的大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当水胶比较大时,混凝土中水的用量增加,胶凝材料的用量相对减少,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都会降低。
2.胶凝材料的种类和用量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主要有水泥、粉煤灰、矿渣粉等。
不同种类和用量的胶凝材料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有不同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水泥的用量越大,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就会越好。
但是,过多的水泥用量也会导致混凝土的热裂缝和收缩裂缝等问题。
3.骨料的种类和用量混凝土中的骨料主要有粗骨料和细骨料。
不同种类和用量的骨料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有不同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骨料的强度和硬度越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就会越好。
4.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种原材料的比例和用量。
不同的配合比会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配合比中胶凝材料和骨料的用量占比越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就会越好。
5.养护条件混凝土在刚浇筑完成后需要进行养护。
不同的养护条件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也会产生影响。
通常情况下,充足的养护时间和适当的养护温度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有积极的影响。
三、混凝土强度的发展规律混凝土强度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初期强度混凝土浇筑后,由于混凝土中水泥水化反应的速度较快,初期强度的增长也比较快。
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原理探究
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原理探究混凝土强度是衡量混凝土材料抗压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建筑工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参数。
混凝土强度的发展规律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混凝土的组成、水泥水化反应和混凝土强度的发展过程三个方面来探究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的原理。
一、混凝土的组成混凝土是由水、水泥、骨料和掺合料等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
其中水泥是混凝土中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占总质量的10%~15%。
水泥是一种粉状物质,是由熟料和石膏等掺合料混合磨制而成。
熟料是指在高温下经过煅烧而得到的粉状物质,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铝酸盐和钙酸盐等。
骨料是指混凝土中的粗、细集料,是混凝土中占比最大的材料。
掺合料是指用于改善混凝土性能的材料,如矿渣粉、石灰石粉等。
二、水泥水化反应水泥水化反应是混凝土强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指水泥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
水泥水化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多个互相作用的化学反应。
在水泥水化反应中,水泥熟料中的主要成分硅酸盐、铝酸盐和钙酸盐等与水中的氢氧根离子(OH-)和钙离子(Ca2+)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水化铝酸钙等水化产物。
水泥水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反应速率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混凝土的早期阶段,由于反应速率较快,水泥熟料和水中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大量的水化产物,从而使混凝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强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速率逐渐降低,水泥水化反应逐渐趋于平稳,混凝土的强度增长速度也逐渐减缓。
三、混凝土强度的发展过程混凝土强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分为早期强度、中期强度和后期强度三个阶段。
早期强度阶段是指混凝土刚浇筑后的24小时内,混凝土强度的增长速度非常快。
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水泥水化反应较为剧烈,水化产物的生成速率较快。
同时,混凝土中的水分也开始逐渐蒸发,从而使混凝土内部的压力增大,这进一步促进了水泥水化反应的进行。
由于水泥水化反应放热,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也会升高,这也有利于混凝土强度的提高。
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
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其强度是评估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于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以及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一、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混凝土强度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初期强度和终期强度两个阶段。
初期强度是指混凝土浇筑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护后所达到的强度,通常在3天内。
终期强度则是指混凝土经过更长时间的养护后达到的强度,通常在28天内。
在混凝土浇筑初期,水泥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胶凝体。
初期强度主要受到胶凝体形成的速度和胶凝体中水化程度的影响。
初期强度的增长速度较快,但相对较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中的胶凝体改良和强化,其内部结构逐渐变得致密,强度也随之增加。
这是混凝土的终期强度发展阶段。
在终期强度阶段,混凝土中的水化反应逐渐完全,胶凝体的形成进一步增强,强度也呈现出较稳定的增长。
二、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1. 水胶比(W/C比)水胶比是指混凝土中水的用量与胶凝材料(水泥、粉煤灰等)的用量之比。
水胶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越高。
这是因为水胶比降低会减少混凝土中的孔隙空间,使混凝土内部胶凝体形成更加致密,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
2. 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分的比例关系。
正确选择和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合理的配合比应根据工程要求和混凝土的使用环境来确定,通常需要考虑混凝土的流动性、抗裂性和强度等因素。
3. 施工养护施工养护是指在混凝土浇筑后对其进行适当的保养和处理。
养护过程中需要保持混凝土的湿度和温度,以促进胶凝体的形成和强度的发展。
不当的养护措施会导致混凝土早期强度不足或强度发展不稳定。
4. 材料质量混凝土的强度还受到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影响。
水泥是混凝土中的主要胶凝材料,其种类和品牌、水泥的含量和质量等都会对混凝土的强度产生影响。
骨料的质量和粒度分布也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混凝土的龄期与强度发展原理
混凝土的龄期与强度发展原理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桥梁等各个领域的重要建筑材料,其强度发展与龄期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混凝土的龄期、强度发展等方面,全面介绍混凝土的龄期与强度发展原理。
一、混凝土的龄期1.1 定义混凝土的龄期是指混凝土从拌和开始到某一时刻所经历的时间,通常以拌合浆的时间为起点。
混凝土的龄期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1.2 初期初期龄期通常是指混凝土从拌合到28天内的时间段,此时混凝土强度的发展速度较快,强度增长大约占混凝土总体强度增长的70%左右。
初期龄期的主要特点是混凝土的水泥胶体逐渐形成,水泥胶体的硬化过程主要是由于水泥中的C3S和C2S与水反应生成C-S-H胶体和Ca(OH)2。
在这个过程中,Ca(OH)2逐渐溶于水中,同时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CaCO3,从而使得混凝土表面出现白色的氢氧化钙层。
1.3 中期中期龄期通常是指混凝土从28天到90天之间的时间段,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增长速度开始变缓,强度增长大约占混凝土总体强度增长的25%左右。
中期龄期的主要特点是水泥胶体中的C-S-H胶体逐渐形成,C-S-H胶体的形成是由于水泥胶体中的C3S和C2S与水反应生成的,在这个过程中,C3S和C2S中的氢氧化物逐渐与水中的离子交换,从而形成C-S-H胶体。
1.4 后期后期龄期通常是指混凝土从90天到1年之间的时间段,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增长速度变得非常缓慢,强度增长大约占混凝土总体强度增长的5%左右。
后期龄期的主要特点是水泥胶体中的C-S-H胶体逐渐变得致密,同时混凝土中一些不稳定的化合物逐渐分解为稳定的化合物,从而使得混凝土强度趋于稳定。
二、混凝土强度的发展2.1 定义混凝土强度是指混凝土在受外力作用下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混凝土强度的发展过程是指混凝土在不同阶段内所表现出来的强度特性。
2.2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水胶比:水胶比是指混凝土中水的用量与水泥用量的比值,水胶比过高会导致混凝土中的水泥胶体形成不充分,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混凝土的龄期和强度发展原理
混凝土的龄期和强度发展原理一、混凝土的龄期混凝土的龄期是指混凝土从开始浇筑到一定时间后的时间段,通常是指混凝土浇筑后经历的28天内的时间。
混凝土在龄期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强度的发展、体积的变化、变形的发展等。
二、混凝土强度发展原理混凝土强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水泥水化、胶凝体形成、硬化过程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混凝土强度发展的原理。
1. 水泥水化水泥水化是混凝土强度发展的第一步。
水泥与水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大量的胶凝体。
这些胶凝体会填充混凝土中的孔隙,使混凝土变得更加致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凝体会逐渐形成硬化物体,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2. 胶凝体形成胶凝体的形成是混凝土强度发展的关键步骤。
胶凝体是由水泥中的硅酸钙以及其他物质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胶状物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凝体会逐渐形成硬化物体,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3. 硬化过程硬化过程是混凝土强度发展的最后一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中的水分会逐渐蒸发,从而使混凝土变得更加致密。
同时,混凝土中的胶凝体也会逐渐形成硬化物体,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三、混凝土强度发展的影响因素混凝土强度发展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泥类型不同类型的水泥对混凝土强度发展的影响不同。
例如,硫铝酸盐水泥的早期强度较高,但长期强度较低;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强度发展较为平稳。
2. 骨料类型和质量骨料的类型和质量对混凝土强度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一般来说,粗骨料的强度较高,但细骨料的填充性好,可以使混凝土更加致密,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3. 水灰比水灰比是指混凝土中水的重量与水泥的重量之比。
水灰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越高。
但水灰比过小会导致混凝土的流动性变差,不利于浇筑和施工。
4. 混凝土龄期混凝土龄期也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混凝土的强度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加。
但龄期过长也会导致混凝土强度的下降。
5.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养护条件、施工质量等。
混凝土强度发展变化趋势分析
混凝土强度发展变化趋势分析混凝土在其服役年限内强度如何发展变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结构安全问题。
通常情况下,混凝土浇筑成型28d后强度仍在增长,这一结论往往会导致人们在潜意识中认为,除特殊环境条件外,对混凝土强度的持续保持不必过分担忧。
但是,依据相关的长期试验研究数据表明,混凝土强度并不是完全随着龄期不断增长的,而是依据所处的环境条件,在强度增长到某一龄期后,因有害介质的不断侵蚀,使强度的增长与微结构的劣化达到平衡状态而出现最高值,然后,强度随着龄期的继续增加而开始缓慢下降。
因此,实际工程中必须依据现行的规范标准、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及强度发展变化趋势,综合分析强度经时变化对混凝土结构承载力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措施和解决办法,确保混凝土结构在其使用年限内安全可靠的工作。
为进一步研究工程中混凝土强度发展变化趋势,本文借鉴日本对混凝土长期强度发展相关试验研究数据,阐述水泥细度及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对混凝土强度长期发展变化趋势的影响。
同时针对我国现行多个规范和标准间的相互协调问题的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以确保使用年限内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一、混凝土28d后强度发展变化趋势的分析当前的水泥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施工验收规范、耐久性设计标准及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均很少谈及混凝土28d后的强度发展变化趋势问题,对于使用单位而言,最担心的莫过于结构出现安全问题,因为那必将是灾难性的,一旦发生,基本没有多少挽回的余地。
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钢筋混凝土桥梁、高速公路高架桥的垮塌事故就是典型案例,而在技术层面的调查结果,往往都与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有直接的联系。
出现了豆腐渣工程,给后人的警示多是因贪腐造成的偷工减料、使用劣质材料等等,而非纯技术问题。
为什么有些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时强度是达标的,运行前十年结构也是安全的,而运行十年后强度却不达标,甚至发生垮塌事故?到底是什么原因与混凝土强度不能保持持续达标而存在因果关系?混凝土强度的长期发展变化趋势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分析与思考的重要问题。
混凝土的龄期和强度发展规律
混凝土的龄期和强度发展规律一、引言混凝土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被广泛使用。
混凝土的龄期和强度发展规律是混凝土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了解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从混凝土的龄期和强度发展规律的定义、影响因素、试验方法、强度发展曲线和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地论述。
二、混凝土的龄期和强度发展规律的定义混凝土的龄期是指混凝土从浇筑开始到达某一特定时间的时间段。
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是指混凝土在龄期内强度的变化规律。
混凝土的龄期和强度发展规律是混凝土的基本性质之一,对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及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混凝土的龄期和强度发展规律的因素混凝土的龄期和强度发展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是混凝土制备的重要参数之一,不同的配合比会对混凝土的龄期和强度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2. 水胶比:水胶比是混凝土的重要参数之一,它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水胶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越高,龄期越长。
3. 混凝土的成分:混凝土的成分主要包括水泥、砂、骨料等,不同的成分会对混凝土的龄期和强度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4. 外部环境条件:外部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气压等因素,对混凝土的龄期和强度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四、混凝土龄期和强度发展规律的试验方法混凝土龄期和强度发展规律的试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压缩强度试验:压缩强度试验是测定混凝土强度的常用方法,试验中采用标准试块进行压缩试验,通过试验数据绘制强度发展曲线。
2. 抗拉强度试验:抗拉强度试验是测定混凝土强度的另一种方法,试验中采用标准试件进行拉伸试验,通过试验数据绘制强度发展曲线。
3. 超声波检测法:超声波检测法是一种非破坏性试验方法,可以测定混凝土的龄期和强度发展规律。
通过测量混凝土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程度,推算出混凝土的龄期和强度发展规律。
五、混凝土强度发展曲线混凝土强度发展曲线是衡量混凝土龄期和强度发展规律的重要指标,通常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 初期强度发展阶段:从混凝土浇筑开始到28天为止,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较快,但增长幅度较小。
混凝土的龄期和强度发展规律原理
混凝土的龄期和强度发展规律原理一、引言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
混凝土的强度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它的发展规律与龄期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混凝土的龄期和强度发展规律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混凝土的龄期1.龄期的概念混凝土的龄期是指混凝土从浇筑开始到某个时刻的时间长度。
一般来说,混凝土的龄期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混凝土的塑性、凝结和硬化阶段。
2.初期龄期初期龄期是指混凝土从开始浇筑到初凝阶段的时间,一般为1~2小时。
在这个阶段,混凝土处于塑性状态,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流动性,可以通过振动来完全填充模板中的空隙。
3.中期龄期中期龄期是指混凝土从初凝到硬化阶段的时间,一般为1~3天。
在这个阶段,混凝土开始逐渐失去可塑性,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可以通过振动来排除气泡和提高密实性。
4.后期龄期后期龄期是指混凝土从硬化到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时间,一般为28天。
在这个阶段,混凝土已经完全失去了可塑性,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承受一定的荷载。
三、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1.强度的概念混凝土的强度是指混凝土抗压承载能力的大小。
混凝土的强度与其成分、配合比、龄期等因素有关。
2.强度的发展规律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强度发展快、中期强度发展缓慢、后期强度发展逐渐趋于平缓。
初期强度发展快是由于混凝土处于塑性状态,内部孔隙水分含量较高,水泥石的水化反应较为活跃,导致混凝土的强度迅速提高。
中期强度发展缓慢是由于混凝土已经逐渐失去塑性,但水泥石的水化反应仍在继续,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增长速度变缓。
后期强度发展逐渐趋于平缓是由于水泥石的水化反应已经基本结束,混凝土的强度增长速度变得极其缓慢,但仍然会有一定的增长。
3.影响强度的因素混凝土的强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泥品种和用量:不同品种和用量的水泥对混凝土的强度有显著影响。
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规律及原理
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规律及原理一、引言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其强度发展规律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和使用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规律及其原理。
二、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规律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规律是指混凝土在浇筑后的一段时间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强度的增长情况。
通常认为,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后期。
1. 初期初期是混凝土浇筑后1~3天内的时间段,也称为凝胶期。
在这个阶段,混凝土的强度增长缓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度的增长速度将逐渐加快。
初期强度的增长主要是由于硬化反应的进行,其主要包括水泥水化反应和水化热反应。
水泥水化反应是指水泥与水反应生成硬化产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放热反应,同时产生的水化产物也会填充混凝土中的微观孔隙,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
水泥的水化反应主要是由于水泥中的硅酸盐和铝酸盐矿物质与水反应生成硬化产物所引起的。
水化热反应是指由于水泥水化反应的进行而产生的热量,这个热量会使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从而加速混凝土的硬化。
2. 中期中期是混凝土浇筑后3~7天内的时间段,也称为胶凝期。
在这个阶段,混凝土的强度增长速度逐渐加快,这是由于硬化反应的加速和水分的逐渐蒸发所引起的。
同时,混凝土中的孔隙逐渐减少,密实度逐渐提高,这也是强度增长的原因之一。
在中期,混凝土的强度增长主要是由于凝胶硬化产物的形成和孔隙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
3. 后期后期是混凝土浇筑后7天以上的时间段,也称为硬化期。
在这个阶段,混凝土的强度增长速度逐渐变慢,但仍然会持续增长。
强度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凝胶硬化产物的形成和孔隙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
三、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原理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的原理主要涉及到几个方面,包括水泥水化反应、水化热反应、孔隙结构的变化等。
1. 水泥水化反应水泥水化反应是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泥中的硅酸盐和铝酸盐矿物质与水反应生成硬化产物,这个过程是一个放热反应。
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原理
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原理一、引言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它由水泥、砂、石料和水等材料组成。
混凝土的强度是评价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原理。
二、混凝土的组成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石料和水等材料组成。
其中,水泥是混凝土中的主要胶凝材料,它与水反应,形成胶凝体,使混凝土产生强度。
砂和石料是混凝土中的骨料,它们的大小和形状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工作性能。
水是混凝土中的溶剂,它的质量和使用量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三、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混凝土的强度是由胶凝体和骨料的力学性质决定的。
在混凝土中,水泥和水反应形成的胶凝体是主要的力学支撑。
在混凝土中,胶凝体的强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这个过程被称为混凝土的强度发展。
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强度发展阶段、中期强度发展阶段和后期强度发展阶段。
1. 初期强度发展阶段初期强度发展阶段是指混凝土的强度在浇筑后的前三天内逐渐增加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水泥和水反应形成的胶凝体开始凝固,胶凝体的强度增加较快。
这个阶段的混凝土强度增长速度很快,但增长率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缓。
2. 中期强度发展阶段中期强度发展阶段是指混凝土的强度在浇筑后的三天到28天内逐渐增加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胶凝体的强度增长速度逐渐减缓,但仍然较快。
同时,混凝土中的骨料开始发挥作用,骨料的力学性能逐渐发挥出来,对混凝土的强度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3. 后期强度发展阶段后期强度发展阶段是指混凝土的强度在浇筑后的28天到一年内逐渐增加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胶凝体的强度增长速度变得很慢,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增长。
同时,骨料的力学性能逐渐稳定,对混凝土的强度增长起到持续作用。
四、混凝土强度的提高方法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选用优质水泥和骨料优质的水泥和骨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水泥的品种应选用常规水泥、高性能水泥、复合材料水泥等。
骨料的选择应根据混凝土的用途和要求进行选择,一般应选用坚硬、耐磨、抗压、抗冻、抗腐蚀的骨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梁混凝土强度经时变化规律及其历时模型分析
摘要:混凝土强度是确定混凝土结构构件抗力的基本参数,其经时变化规律是建立服役结构抗力变化模型的基础。
本文就混凝土劣化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混凝土强度经时变化规律,并建立其强度的时随模型,对桥梁结构的耐久性分析与使用寿命评估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混凝土劣化;强度衰减;耐久性
作为城市道路桥梁的主要形式,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建成后桥梁所处的环境又是非常复杂而且是多变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和氯离子等有害物质从混凝土表面通过孔隙进入混凝土内部造成混凝土性能逐步退化,从而使承载能力下降,影响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性能,缩短结构的使用寿命。
因此,研究混凝土强度经时变化规律、建立其强度的时随模型,对混凝土桥梁结构的耐久性分析与使用寿命评估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混凝土强度衰减模型
一般来说,混凝土强度在初期随时间增大,但增长速度逐渐减慢,在后期则随时间下降。
文献[2]研究表明:经年建筑物混凝土强度仍服从正态分布,但平均值和标准差是结构服役时间的函数。
因此,可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混凝土平均强度和标准差的经时变化数学模型。
混凝土平均强度历时模型可用经过t年后混凝土强度平均值来表示:
(1)
式中是混凝土28天强度平均值; 是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可由回归分析确定。
一般大气环境下混凝土强度平均值的历时模型可以表示为:
(2)
其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混凝土平均强度经时变化散点图和回归曲线
2.混凝土强度标准差的历时模型
经过t年后混凝土强度的标准差可表示为
(3)
式中是混凝土28天强度的标准差;是表示标准差随时间变化的函数。
混凝土强度的标准差随时间增大,且不受平均值的影响。
表1列出了回归所用的试验和实测数据,其散点图如图2所示。
从图2的散点图可以看出,标准差随经过时间大致呈直线增加趋势。
因此,用线性回归方法可得一般环境下混凝土强度标准差的经时模型为
(4)
表1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回归数据
图2混凝土强度标准差经时变化散点图和回归曲线
其相关系数为0.906。
混凝土强度变化的总趋势是:旱龄期强度不断增高,之后又在环境腐蚀介质的侵蚀下缓慢降低,从前述可知,一般大气环境下t年后混凝土平均强度和标准差的经时变化模型分别为:
(5)
(6)
式中:、分别为混凝土28d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的均值和标准差。
3.混凝土强度设计值的历时模型
3.1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的历时模型
取保证率为95%时,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的标准值
(7)
设计应用的棱柱体试件抗压强度与边长为150mm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有一定关系,其平均值的关系为:
(8)
式中,为棱柱体强度与立方体强度的比值。
按以往试验资料和《高强度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指南》建议取值,C50及以下混凝土,;C55~C80混凝土,。
另外,考虑C40以上混凝土具有脆性,取折减系数C40~C80为1.0~0.87,中间按直线插值。
构件中混凝土与试件混凝土因品质、制作工艺、受荷情况和环境条件等不同,有一定的差异,按《公路统一标准》条文说明建议,其抗压强度平均换算系数,则构件混凝土棱柱体抗压强度的平均值为:
(9)
假定构件混凝土强度的变异系数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变异系数相同,即:,则构件混凝土棱柱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为:
(10)
式中,为取保证率为95%时,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的标准值。
构件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由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除以混凝土材料分项系数1.45求得。
(11)
式中,为混凝土28d抗压强度的设计值。
3.2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的历时模型
构件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与边长150mm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之间的平均值关系为:
(12)
构件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保证率为95%)为:
(13)
构件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保证率为95%)为:
(14)
4. 混凝土材料强度修正
混凝土强度可由超声回弹等多种方法测得,若可统计出实测资料均值及标准差,并由预测模型式(5)、式(6)分别计算出实测时刻时的预测值为、,取,,为了保证参数的变化趋势和原来相同,在后续使用期各时点对混凝土强度进行同幅修正,则修正后的混凝土强度均值和标准差为:
(15)
(16)
混凝土强度服从正态分布,平均值和标准差是结构服役时间的函数。
当取保证率为95%时,其抗压强度设计值为:
(17)
抗拉强度设计值(保证率为95%)为:
(18)
5.小结
本文主要就影响桥梁结构耐久性的混凝土劣化因素进行了介绍,对混凝土强度及强度标准差的衰减模型进行了修正。
混凝土强度的时随模型对建立混凝土桥梁结构抗力时随变化模型,进行桥梁结构的耐久性分析与使用寿命评估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牛荻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牛荻涛,王庆霖.一般大气环境下混凝土强度经时变化模型[J].工业建筑,1995(6)
[3]《高强度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指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3)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