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灭亡历史趋势的阐述

合集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

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发展决定了“两个必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过程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

“两个必然”的思想既不是出自于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是源于向往未来共产主义的善良愿望,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

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使以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

这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

社会化的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集中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不断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1]这种基本矛盾,第一,反映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把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雇佣劳动者的手段,而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无产阶级,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遭受资本家的剥削。

第二,反映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2023/5/11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19
第一版序言
尽管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竭力反对科学的政治 经济学研究,但是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作用 却是他们无法扭转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 级与资本主义矛盾斗争的发展反映出“现在的社会不 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 化过程中的有机体。”(Ⅰ10-13)
2023/5/11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4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在学习《资本论》之前,需要对《资本论》的历 史背景、写作过程、理论地位、理论结构等作出全面 的了解。关于这些内容,《〈资本论〉导读》中作了 详细的介绍,可以阅读该部著作进行学习。在这里, 我们主要就《资本论》第1卷“第一版序言”、“第二 版跋”及其他版序言中的重要思想进行介绍。
2023/5/11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14
第一版序言
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们在利用经济规律上的主观能 动性
经济规律是经济过程中内在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必然趋势,是经济本质的实现方式,它的根本特点就是 客观性。但是在客观的经济规律面前,人们并非只能听天由 命,人们可以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确定自己的目的,并能动 地利用规律推动目的的实现。
2023/5/11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29
第二版跋
“最终决定一切的危机发生了。资产阶级在法国和 英国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 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它 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 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 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 (Ⅰ17)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属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的时 期的。它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李嘉图,终于有意识地 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 的对立当做他的研究的出发点,因为他天真地把这种 对立看做社会的自然规律。这样,资产阶级的经济科 学也就达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Ⅰ16)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灭亡的历史趋势的论述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灭亡的历史趋势的论述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灭亡的历史趋势的论述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而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是社会发展一个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与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向前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也向前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就要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同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所孕育出来的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

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同以往其他社会的更替一样,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并且资本主义社会必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正是运用唯物主义的这个规律来分析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灭亡的历史趋势的的。

一、资本主义的产生。

资本主义是从封建社会中孕育出来的,并最终取代了封建社会。

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开始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生产关系同比较低下的生产力基本上是适应的。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便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封建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手工业者和商人的集聚地逐渐形成了城市,手工业和商业构成了城市经济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1、商品经济是作为⾃然经济的对⽴物⽽产⽣发展起来的。

⾃然经济:即⾃给⾃⾜经济,指⽣产是为了直接满⾜⽣产者个⼈或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特点:⽣产⼒⽔平低下,排斥社会分⼯,⽣产规模⼩。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的⽽进⾏⽣产的经济形式。

产⽣的两个历史条件:(1)存在社会分⼯(2)⽣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因素商品是⽤来交换、能满⾜⼈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具有使⽤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和两种属性,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盾统⼀体。

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差别的⼀般⼈类劳动,即⼈的脑⼒和体⼒的耗费。

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②使⽤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的质、价值的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是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五项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段、储藏⼿段、⽀付⼿段、和世界货币。

5、价值规律及其作⽤①价值规律是商品⽣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②等价交换;3、价值规律的作⽤:1. ⾃发地调节⽣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例;2. ⾃发的刺激社会⽣产⼒的发展;3. ⾃发的调节社会收⼊的分配;6、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盾私⼈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盾构成私有制经济的基本⽭盾;⾸先,私⼈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其次,私⼈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其他⼀切⽭盾的基础;最后,私⼈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盾决定着商品⽣产者的命运。

7、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内容:商品的⼆重性、劳动⼆重性、价值规律及其理论、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及基本规律作⽤现实意义: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奠定了基础;②马克思劳动价值揭⽰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与⼈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了商品经济的⼀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原理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从资本输入国看: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阻碍民族资本的独立发展,造成经济结构的单一 或畸形发展
(4)资本输出的新特点 输出流向: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经济落
后国家输出,发展为多方向输出;
输出类型:由私人资本输出发展为国家资
本输出;
输出方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发展中国
家的资本输出,多采取所谓“援助”的方式 进行。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二)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 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1)开始形成时期 2)不稳定发展时期 一战至二战结束初期 1914年一战前
2)不稳定发展时期 三次高潮
3)广泛高度发展时期
从50年代开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
1)科学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家加强对 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20世纪40年代 海洋工程 宇航技术
标志:
生物技术
计算机
新能源 新材料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
1)科学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家加强对经济 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2)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要求国家采取反危机措 施缓解危机; 3)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发生的劳资、阶级和 社会矛盾,都要求国家采取各种调节政策和措施 来加以缓解。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共产党宣言》论资本主义及其两个“不可避免”

《共产党宣言》论资本主义及其两个“不可避免”

《共产党宣言》论资本主义及其两个“不可避免”[摘要]《共产党宣言》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性,指出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论述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面貌的变化,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者和无产者的阶级对立,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关键词]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共产党;共产主义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著作。

它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想。

1872年序言、1883年序言概述了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和《宣言》的产生、传播和发展的有关情况。

第一章论述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两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用唯物史观剖析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社会形态,对它作了全景式、动态式的生动描述,并就其前途和命运提出科学预测。

重点学习《宣言》中的这两个序言和第一章,将大有利于我们全面地历史地认识资本主义及其被替代的必然性,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上。

一、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性1.共产主义者同盟与《宣言》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为正义者同盟,1836年成立,是侨居法国的德国政治流亡者秘密组织,主张通过起义实现财产共有。

后在英、法、德和瑞士建立支部,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国际工人团体。

马克思恩格斯从1844、1845年起,就有将自己的新世界观通过宣传、灌输,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共产党的思想。

1846年在比利时建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就是为建党做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经过对几国工人运动及其工人政治组织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正义者同盟的争取和改造上,并经历了一个艰苦斗争过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趋势,揭露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宿命。

在宣言的第一部分,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文化价值的方面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并展望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这些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主义和谐14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发展,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文艺复兴运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慢慢显现;17—18世纪,英国,法国,美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当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制度,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世纪的工业革命席卷全球,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在全球范围内确定了资产阶级制度。

1847年11月,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完成了著作《共产党宣言》,在书中,他阐述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趋势,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宿命。

《共产党宣言》共分为四部分:一、资产者和无产者;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宣言的第一部分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弊端,为“两个必然”做出了理论上的铺垫。

作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辩证而全面的分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主义制度,把生产力从封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极大地创造了财富,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因而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主义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拉开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序幕。

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生产发展与社会关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对立和不和谐,马克思正是从这两方面入手,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严重的批判,而这种批判与对未来社会的和谐展望也是密不可分的,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意义。

对《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的解读

对《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的解读

对《共产党宣⾔》第⼀章的解读2019-06-01[摘要]《共产党宣⾔》(以下称《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性⽂件。

在《宣⾔》第⼀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和⽆产阶级产⽣和发展的历史及其相互⽃争的过程,揭⽰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必然趋势,阐明了⽆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共产党宣⾔;资产阶级;发展过程;使命中图分类号:A81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6-0278(2013)03-225-02《共产党宣⾔》⼜译作《共产主义宣⾔》,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第⼀个纲领性⽂献,第⼀次全⾯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它的产⽣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命实践的产物。

在《宣⾔》第⼀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和⽆产阶级产⽣和发展的历史及其相互⽃争的过程,揭⽰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必然趋势,阐明了⽆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这⼀章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阐明了阶级⽃争的⼀般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争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个重要理论,贯穿于《宣⾔》全书。

第⼀章前五个⾃然段,集中讨论了关于阶级⽃争的⼀般理论,可以分为以下⼏点:(⼀)⼀切阶级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争的历史“⾄今⼀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争的历史。

”《宣⾔》第⼀章开篇就这样写道。

实际上,如果从字⾯上理解,这⼀句话其实表达是不准确的,原始社会就不存在阶级⽃争,它是⽣产⼒发展到⼀定阶段才产⽣出来的。

在原始社会,⽣产⼒⽔平⼗分低下,⽣产的产品不会有剩余,当然也就不存在谁剥削谁了。

⽽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产⼒⽔平的提⾼,开始出现了产品的剩余。

进⽽出现了私有制,使剥削也就有了可能。

并且,随着⽣产⼒的进⼀步发展,出现了国家、军队。

剥削阶级在政治上凭着国家的强制⼒量,压迫被剥削阶级,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被剥削阶级只有反抗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才有可能改善⾃⼰的⽣活条件。

读《资本论》有感

读《资本论》有感

读《资本论》有感【心得体会】《资本论》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

下面是关于《资本论》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资本论有感许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过《资本论》的原著。

我想即便那时读,也不会理解的,因为我们没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身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欢迎的人物。

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望而却步。

不久前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许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

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长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们会重新审视这部革命著作?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随便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

《资本论》并不是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用的事件,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

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的书房里匆匆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的《圣经》。

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毛泽东是对的!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坚决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

《资本论》不仅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许多血淋淋的事实。

读着那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我在想,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吗?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国。

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的国家避免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

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话抄在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

这种对抗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来说,并不是我们这里的问题。

这里的问题是这各种规律本身,是这各种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贯彻下去的趋势。

工业比较发展的国家,不过为那些更不发展的国家,显示出它们自己未来的形象。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变化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变化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变化趋势净月一班马克思14组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变化趋势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壮大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在一定历史时期起到了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作用。

追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十四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还很弱小。

真正的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

综合分析资本主义各阶段,我们总结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发展历程和各阶段的历史地位如下:一、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时间在14、15世纪。

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加上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相互隔绝状态,密切了世界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文艺复兴则促进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还很弱小,但是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已经开始撬动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主义和教会的统治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资本主义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迅猛发展,大大加速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热泪立时的面貌,创造了巨大价值。

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

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一方面,产生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另一方面,巨额的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转化为资本。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从而既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又给它造成了商品市场。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也标志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形式由封建剥削变成资本主义剥削的变换。

随着在工场中工作的人口的增加、工场主资本的积累,资本主义相比前一时期有了极大的壮大。

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了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断认识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断认识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断理解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断产生的理论依据1、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有规律地发生马克思、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在相关著作中详尽阐述了资本家的个人本位和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为获取高额利润和剩余价值而不择手段,最大限度地榨取巨额财富,而整个社会又提倡完全自由竞争主义,由此导致了两个方面的矛盾:个人企业生产高度组织化和整个社会生产无序状态,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生活消费资料购买水平相对缩小。

由此引起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从而产生社会生产力的极度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动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合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防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有受到威胁。

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1]这种危机的最终避免只有一个办法,即用一个更先进的社会形态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2、资本主义的发展使阶级对立简单化资产阶级的持续发展,造成了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中,他们为了谋取高额剩余价值,不得不招募大量的雇佣工人,并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

他们通过法律、权力、资本等等使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农民、妇女甚至儿童走进工厂,为了生计而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遭受非人的剥削与压迫。

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敌对的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在资本主义财富的快速增值中,这两大阶级的矛盾却持续积累,激化,对抗,甚至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即无产者。

”[2]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依附它而生的无产阶级在同一水准上也得到很大发展。

在资本家统治的社会中,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结合成更大的集体。

另外,工人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现代大工业发展的影响和职业属性,现代工人具有其它阶级所没有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性,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马克思关于“两个绝不会”的论断

马克思关于“两个绝不会”的论断

马克思关于“两个绝不会”的论断众所周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两个绝不会”。

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他的唯物史观做的精辟的概括,经常被人们引用来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前景的依据。

然而有人这样理解“两个绝不会”:一种社会形态,只要生产力还能够发展(不管生产力是怎样发展的),它就不会灭亡,也不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他们再从目前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仍有所发展(有时还比较快)这一事实出发,认为资本主义仍具有活力,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条件至今还不成熟;相应地,他们认为,俄国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人为地搞出来的,是“早产儿”,因而注定早晚要垮台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就是例证。

按此逻辑,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更不成熟,应该退回到资本主义去。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两个绝不会”的原理,科学地解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这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十分现实的任务。

一“两个绝不会”的论断,是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是否发展来解读马克思提出的“两个绝不会”,揭示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取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的一般规律性。

在同一篇文章里,马克思还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在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资本主义从生产到消亡的过程论证

资本主义从生产到消亡的过程论证

资本主义从生产到消亡的过程论证资本主义是一种基于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经济体系,它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必然性。

从生产到消亡的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历史的长河,充满了曲折、矛盾和冲突,下面将从生产、交换、利润和社会矛盾等方面,详细论证资本主义从开始到消亡的过程。

首先,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的。

资本主义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末期,当时农民日渐富足,他们憧憬着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财富。

随着商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逐渐兴盛,商品所有者开始将盈余资本投入到生产上,形成了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开始。

其次,资本主义通过交换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市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商品通过市场的交换实现价值的实现和转化。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并组织生产,生产出具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其卖给消费者获取利润。

资本家通过不断扩大交换规模和提高生产效率来追求利润最大化。

然而,这种利润追逐的竞争导致了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这种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首先是资本和劳动的矛盾。

资本家为了提高利润,往往会压低工人的工资,使工人处于剥削和压迫的地位,这导致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

工人阶级的团结和组织使他们有能力争取自己的权益,并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资本主义还存在着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和矛盾。

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和扩大市场份额,资本家们必须不断创新和降低成本。

这导致了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一小部分富有的资本家掌握了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和财富,而大多数的小资本家则被逐渐淘汰和边缘化。

这种不平等和集中的趋势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不稳定。

此外,资本主义还存在着生产力的矛盾。

资本主义通过引进新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推动生产的发展。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市场的需求会受到限制,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显现。

这导致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暴露无疑。

最后,资本主义的消亡可以追溯到这些矛盾的爆发和积累。

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摘要: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不但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创造了空前灿烂的社会文明,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梯。

正如马克思、思格期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 这是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巨大功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进步性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力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正文:资本主义制度和其它社会制度一样,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马克思一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另一方面也充分地肯定了它的历史进步性质。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当而且必须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成功经验。

因而,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的认识列宁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认为资本主义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又分为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然后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大多观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首先是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加速向国际垄断,甚至全球垄断资本主义过度的历史。

因此,可以说当代资本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当代资本主义在世纪之交又在开始向国际垄断、全球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而从资本向国际扩张的过程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职能慢慢地被区域职能所取代,首先是经济职能,其次是政治职能。

国家垄断也慢慢地被区域垄断所取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逐渐地过渡到了区域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第一、资本主义将科技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在资本主义之前,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而资本主义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

恩格斯论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

恩格斯论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

恩格斯论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引文来自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三章末尾。

最后,我们把上述的发展进程简单地概述如下:一、中世纪社会:个体的小生产。

生产资料是供个人使用的,因而是原始的、笨拙的、小的、效能很低的。

生产或者是为了生产者本身的直接消费,或者是为了他的封建领主的直接消费。

只有在生产的东西除了满足这些消费以外还有剩余的时候,这种剩余才拿去出卖和进行交换:所以商品生产刚刚处于形成过程中;但是这时它本身已经包含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萌芽。

二、资本主义革命:起初是工业通过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实现的变革。

先前分散的生产资料集中到大作坊中,因而它们就由个人的生产资料转变为社会化的生产资料,这种转变总的说来是没有触及交换形式的。

旧的占有形式仍然起作用。

资本家出现了:他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当然就占有产品并把它们变为商品。

生产已经成为社会的活动,而交换和占有仍旧是个体的活动,单个人的活动:社会产品被个别资本家所占有。

这就是产生现代社会借以运动并在大工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

(a)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

工人注定要终身从事雇佣劳动。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相对立。

(b)支配商品生产的规律日益显露出来,它们的作用日益加强。

竞争不可遏止。

个别工厂中的社会化组织和整个生产中的社会无政府状态相矛盾。

(c)一方面是机器的改进,这种改进由于竞争而变成每个厂主必须遵守的强制性法令,同时就使工人遭到不断的解雇:产生了产业后备军。

另一方面是生产的无限扩张,这也成了每个厂主必须遵守的强制性的竞争规律。

这两方面造成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供过于求、生产过剩、市场盈溢、十年一次的危机、恶性循环:这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过剩,那里是没有工作和没有生活资料的工人过剩;但是,生产和社会福利的这两个杠杆不能结合起来,因为生产力和产品要不先转变为资本,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就不允许生产力发挥作用和产品进行流通,而阻碍这种转变的正是生产力和产品的过剩。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理论的政治经济学[1]...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理论的政治经济学[1]...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理论的政治经济学史研究文章来源:理论网[作者:闻志强] 发布时间:11-06-13 16:44:59 176两个“必然”的理论,即,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认识。

这个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的一个有关资本主义乃至整个私有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在给一个正在“茁壮成长”的私有制社会所下的“死亡宣判书”,是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

一、两个“必然”理论产生前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在马克思之前,尽管已经有许多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乃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行过一系列的探究,但是都对资本主义的命运没有得出系统的科学精辟的结论。

如,西欧重新商主义者如约翰﹒海尔斯、博丹、托马斯﹒孟和柯尔培尔等是根据他们的社会实践,把从现实生活中的个别经济现象加以分析、整理和归纳,得出的是经验主义的结论,认为资本主义就是在贸易流通领域中无限地获取金银财富,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

①17世纪初,西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产生后,对资本主义的研究逐渐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进一步扩大了深度和广度,对资本主义制度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

如威廉﹒配第、詹姆斯﹒斯图亚特、布阿吉尔倍尔和理查德﹒坎蒂隆等人分别从不同的领域和不同角度来研究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社会。

他们共同之处就是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寻找理论基础和依据,还处于证明这一社会的“合理性”存在的理论探索阶段。

18世纪50-70年代法国出现了重农学派,以魁奈、杜邦和杜尔阁等人为代表,提出了“自然秩序”说,进一步地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自然秩序”,是相对于不合理的封建社会这种“人为秩序”而言的。

所以他们认为,“自然秩序”是“所有的人,以及一切人类的权力”必须遵守的,是“坚定不移的,不可破坏的,而且一般来说是最优良的”规律。

资本主义从生产到消亡的过程论证

资本主义从生产到消亡的过程论证

资本主义从生产到消亡的过程论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证了资本主义从生产到消亡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商品经济,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经济中存在着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在商品上的物化表现。

2.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价值的独立存在形式。

货币可以转化为资本,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所形成的价值。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工资)之比。

剩余价值率决定了利润率。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着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导致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均、阶级斗争激化、经济危机频发、生产力受到限制等后果。

这些后果反过来又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这是由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随着资本积累和集中的加速,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无产阶级革命意识不断提高,无产阶级革命力量不断增强。

无产阶级最终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阶级社会。

马原第六章之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马原第六章之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马原第六章之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考点1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然而,资本主义的历时近不行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

其表现是: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起经济危机。

第三,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考点16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第二,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第四,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考点17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进程。

第一,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第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第三,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点拨:与本学科第五章“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结合一起复习。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的论断

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的论断

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的”的论断“两个必然”理论即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觉得,资本着主义的基本矛盾“包含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在这之前,资本主义占领者整个统治地位。

这样越是霸权的地位,越是容易发展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促使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况且,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暴露出了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

他越是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属性,,他的基本矛盾就越是暴露。

相反的是,社会发展有其内在规律,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前进,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成功。

“两个必然”就是这样的规律。

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就是生产方式一系列变革的产物,具有历史必然性,所以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但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不可能永恒存在,如同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最终走向崩溃一样,在历史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必然历史地走向灭亡,为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两个必然”就植根于历史过程本身,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本性之中。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它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中的基本矛盾,并造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值”。

而资本形成和增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的不断生产和实现的过程。

“劳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剩余劳动的创造——是资本的价值增加或资本的价值增殖的必要条件。

因此,资本作为无限制地追求发财致富的欲望,力图无限制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并且使之成为现实”。

具体来说,资本的价值增值或剩余价值的实现依赖于生产过程向流通过程的转化,而资本离开生产过程重新进入流通过程时,立即就受到两种限制:第一是资本作为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到现有消费量或消费能力的限制;第二是作为新的价值,资本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到现有等价物的量的限制,首先是货币量的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灭亡历史趋势的阐述
摘要:资本主义同历史上的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灭亡是由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第四节中,就资本主义产生、
发展、灭亡的历史趋势作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
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来创造利润。

资本主义同历史上的其他
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灭亡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
一卷第一章的第四节中,就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趋势作了深入而细
致的探讨。

一、资本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首先指出资本主义产生的重要前提,即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城市和乡
村的分离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它贯穿在整个历史的发展进
程之中。

“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还可以看作是资本和地产的分离,看作是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也就是仅仅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所有制的开始。


资本主义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
劳动力的无产者;其二,巨额的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转化为资本。

中世纪的城市,有一些是从往的历史中延续下来的,有一些是由获得自由的农奴
重新建立起来的。

在这些重新建立的城市里,“每个人的唯一财产,除开他随身带着的几乎全是最必需的手工劳动工具构成的那一点点资本之外,就只有他的特殊
的劳动。

”这些人是日后的无产者,他们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的第一个条件。

资本主义产生的第二个条件,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形成的。

关于这一点,马克
思在此并没有展开阐述。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
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称。

在中世纪,各行各业的手艺人,由于共同拥有某种手艺而形成的联系,和为
了保护辛苦学来的手艺等原因,联合为行会。

在这样的行会中,帮工和师傅之间
存在宗法关系,师傅对帮工的全部生活有直接的影响。

这一时期,城市中的资本
是自然形成的资本,是等级资本,由住房、手工劳动工具和自然形成的世代相袭
的主顾组成,并父子相承。

这种资本直接同占有者的特定的劳动联系在一起,并
同它完全不可分割。

同一时期,还形成了商人这一阶级,专门负责贸易。

随着商
人这一阶级的出现,交往日益集中在他们手里,通商及贸易逐渐扩大,城市互相
间开始建立联系,贸易的地域局限性渐渐消失。

各城市在生产上重新分工,不久
每一个城市都设立一个占优势的工业部门。

分工进一步扩大。

二、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用了较多的笔墨来描述资本主义的发展。

就资本主义的发展,他是从
三个阶段来展开论述的。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商业和航运时期
和大工业时期。

(一)工场手工业时期。

工场手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劳动
以使用机器为基础。

织布业是最早的工场手工业,也是最主要的工场手工业。

“随着人口增长而增长的对衣料的需求,由于流通加速而开始的自然形成的资本的积
累和运用,以及由此引起的并由于交往逐渐扩大而日益增长的对奢侈品的需求,——所有这一切都推动了织布业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发展,使它脱离了旧有的生
产形式。

”另一方面,织布业由于自己的整个特性,它抵制行会的束缚。

这样,以织布业为代表的工场手工业产生了。

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所有制关系发生了变化。


业资本开始形成。

“商人的资本一开始就是活动的,如果针对当时的情况来讲,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的资本。

”活动资本的积累逐渐加快。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还沉重打击了封建的所有制关系。

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商人这一阶级的产生以及通
商的扩大,商业资本发展迅速,而这一时期的等级资本却发展缓慢。

这样,行会
里聚集的逐渐是小资产阶级,而商业和工场手工业产生的是大资产阶级。

行会同
工场手工业一接触,便日益衰落下去。

其次,工人和雇主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帮工和师傅之间的宗法关系被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金钱关系所代替。

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市场开始扩大为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初步
形成。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

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
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
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二)商业和航运时期。

这一时期自17世纪中叶延续到18世纪末。

在这一时期,商业和航运的发展
超过了工场手工业,成为国家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逐渐落后于商业和航运,这是有深刻的根源的。

其一,工
场手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保护。

通过国家的保护措施,工场手工业才免于竞争,可
以获得发展。

而国内或国外的一些微小的变动,都足以使它失去市场而遭到破产。

其二,工场手工业对商业的依赖性强。

“工场手工业就它能够输出自己的产品来说,完全依赖于商业的扩大或收缩,而它对商业的反作用,相对来说是很微小的。

”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工场手工业发展渐渐缓慢,开始处于次要地位,落后于商业
和航运。

贸易是这一时期的嗜好,人们开始只谈论经商、航海和船队。

马克思指出,“18世纪是商业的世纪。


(三)大工业时期。

随着商业和航运的发展,市场逐渐扩大,对产品的需求也渐渐增多。

而旧的
工业生产力却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这就要求有更高的生产方式来适应市场的需求。

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工业便应运而生。

大工业把自然力应用于工业,采用工业生
产并实行最广泛的分工,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大工业的产生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第一,所有资本变为工业资本。

大工业创
造了交通工具和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资本变为工业资本,货币制度发展迅速,资本日益集中。

第二,世界历史开始形成。

大工业消灭了国家闭关自锁的状态,使每一个国家以及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第三,竞争普遍化。

大工业使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卷入竞争。

第四,城市战胜了乡村。

大工业把自然形成的性质都消灭掉了,把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变成货币的关系。

“凡是它渗入的地方,它就破坏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

它使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

”第五,产生了无产阶级。

大工业产生大资本家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他们成为最早的工人。

大工业
使劳动日益变得不堪忍受,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资本主义制度是经过工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以后才最终确立的。

三、资本主义的灭亡
大工业产生了无产阶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无产阶级必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消灭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虽然不可调和,但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根本原因。

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对抗性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彻底解脱的,正是这一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停滞、繁荣与衰落。

总之,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其产生、发展、灭亡都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其产生是必然的,灭亡也是必然的。

至此,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讨论就结束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还很多。

作者简介:姚莉莉(1988— ),女,汉族,安徽无为人,现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