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护送陈独秀南下避难

合集下载

建党往事 南陈 与 北李 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建党往事 南陈 与 北李 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建党往事:“南陈”与“北李”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2019-06-28陈独秀和李大钊(资料图)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两个主要创始人陈独秀诞辰140周年与李大钊诞辰130周年。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一段被人传颂的佳话。

那么,“南陈”与“北李”是如何走到一起的?他们又如何进行党的创立工作?北大共事,并肩作战早在北大共事之前,陈独秀与李大钊就曾在日本章士钊办的《甲寅》杂志上有过关于爱国主义问题的思想对话。

1914年11月,陈独秀鉴于对现实的悲愤,写了《爱国心与自觉心》,文章尖锐地指出中国并未形成“近代国家观”,国人也没有爱国的“自觉心”。

对此观点,李大钊在其《厌世心与自觉心》一文进行了支持回应,呼吁人民不要放弃爱国主义信念,要提振信心,要“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

李大钊还特别指出陈独秀的文章是通过激烈的方式唤醒民众的“爱国心”,其文必有弦外之意,因此李大钊撰写这篇文章就是试图“申独秀君言外之旨”。

可见,虽然陈李二人的文章对爱国主义的书写角度不一,但对于爱国主义的追求却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成为二人在北大合作共事、共同领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础。

陈独秀早于李大钊到北京大学任职。

1917年1月13日,陈独秀被聘请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文科学长,到任后陈独秀就把《新青年》杂志搬到了北京大学。

李大钊于1916年未等卒业即从日本回国,先主办《晨钟报》,后又担任《甲寅日刊》编辑。

经章士钊介绍,1917年底受聘于北大,1918年1月接替章士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并兼任教授。

1916年9月,李大钊(前排中)与当时的知识分子在一起北大共事期间,陈独秀团结李大钊等一大批先进分子,进入其创办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组成了新文化运动阵营。

据当时人回忆,在北京大学期间,陈独秀与李大钊接触频繁,“常出入李大钊的办公室”。

1918年1月初陈独秀召集《新青年》编辑部会议,对编辑方针与编务作出重大调整,采取轮流编辑(主编)制,从第4卷第1号开始,杂志分别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轮流负责编辑,陈独秀负总责。

李大钊的青春励志故事

李大钊的青春励志故事

李大钊的青春励志故事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3年第05期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16年回国。

1917年开始任职于北大,先后担任图书部主任、历史系教授、评议员、校长室秘书等职位。

另一方面李大钊积极进行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并最终被捕,英勇就义,时年38岁。

少年束发受书李大钊少年读书的时代,正是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推进的时代。

当时的中国,濒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国家存亡、民族存亡的问题,摆到了每个人的面前。

幼年时,他就听到了鸦片战争等痛心的历史故事。

五岁时,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

在他十一岁那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不久,八国联军侵至乐亭附近,占据了昌黎、滦州等地。

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和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在李大钊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虽然,祖父想让他成为一个光耀门楣的读书人,他却沿着一个爱国者和革命者的道路前进了。

他决心发愤读书,寻求救国救民的良策,来挽救祖国于危亡之中。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

”李大钊如是说,他热烈搜寻当时宣传新思想的书刊,贪婪地读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几乎手不释卷。

李大钊少年时代积累了渊博的学识追求真理,焕发着“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爱国思想,这就为他一生壮丽的革命事业种下了根苗。

高筑神州风雨楼1913年,清政府北洋水师“复师之陈迹,渺不可睹”,李大钊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来到日本早稻田大学。

在早稻田大学,他结识了仰慕已久的章士钊,二人时常共同探讨,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15年1月,日本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旨在从中国攫取巨大利益的“二十一条”要求。

李大钊参加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并被推举撰写《警告全国父老书》。

【红色记忆】群英寻路政党林立梦如昙花一现群英聚首志在另辟新天

【红色记忆】群英寻路政党林立梦如昙花一现群英聚首志在另辟新天

费虹寰陈晋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现在,就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看看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怀揣初心启航出发的。

1920年春节前夕,一挂骡车悄悄出了北京朝阳门,沿着颠簸的土路,直奔天津。

坐在车上的两个人,一个跨在车辕上,留着浓重的两撇大胡子,身边的褡裢里装着账册,像个出门讨账的生意人;另一个坐在骡车里面,头戴毡帽,穿着满是油迹的棉背心,看上去像个穷酸的教书匠。

“大胡子”,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棉背心”,是正被北京政府军警追捕的《新青年》主编陈独秀。

后来人们知道,为躲避追捕,李大钊特意将陈独秀化装护送出京。

一路上,二人相约,分别在上海和北京着手筹备,共同建立一个新的政党。

在当时的中国,建立一个新党,并不稀奇。

近代以来,为挽救国家危亡、实现民族振兴,中国人不断寻找出路。

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一个个救国梦想,连遭破灭。

到了民国,政党政治兴起,从1911年10月政党活动公开到1913年底,各种新兴团体一共有682个,其中,基本具备近代政党性质的团体便有312个。

然而,这些政党的救国方案,或是进行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是主张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或是在各种各样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中寻找出路。

它们打着各种各样的救国旗号,有的其实只是为了一己私利。

当时影响较大的,除了孙中山、宋教仁创建的国民党外,还有从清末立宪派演变而来的统一党、进步党和共和党等。

成立于1911年11月的中国社会党,也相当吸引人们眼球,它的创立者是29岁的江西弋阳人江亢虎。

李大钊,纫秋兰以为佩

李大钊,纫秋兰以为佩

M C至情至爱漫长的黑夜,她愿陪他踏成光明《离骚》名句“纫秋兰以为佩”,意思是把美好的东西佩戴在身上,赵纫兰的名字即出自此句。

她人如其名,为李大钊的一生燃尽了生命之火。

李大钊身世堪怜,“在襁褓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姊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抚养成人”。

10岁时,祖父已年过七旬,照顾他有心无力,祖母又长年瘫痪在床,家中缺少劳力,急需人手,祖父便安排他与同村的赵纫兰结了婚。

赵纫兰年长李大钊6岁,作为邻居,她几乎是看着他长大的。

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善良的她喜欢他的聪慧好学,像姐姐一样怜惜他的苦难。

进入李家后,小脚的赵纫兰扛起了全部家庭重担。

有她进进出出,沉寂的屋子有了鲜活的生气,李大钊得以安心学习,六年后考入县城的永平府中学堂。

可好景不长,祖父母相继病故,出嫁的姑姑为了家产大闹———李大钊的父亲是过继来的,让过继孙子继承家产,她早就怀恨在心。

家业被折腾一空,求学的希望也变得渺茫,18岁的李大钊非常难过。

赵纫兰没有气馁,鼓励他继续上学,其他的事,她来考虑。

1907年,李大钊考取了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就在这年,赵纫兰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不幸的是,孩子夭折了。

饱受巨大悲痛,她仍支持他外出求学。

天津六年,全靠她“辛苦经营,典当挪借”,李大钊“始得勉强卒业”。

正值清王朝被辛亥革命推翻,中华民国成立,接受了新思想的李大钊对国家命运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萌生了改造社会的宏愿。

当他向赵纫兰表明要去日本留学时,她没有过分吃惊,只平静地问:“需要多少钱?我去想办法。

”那时,他们已经有了三个孩子,日子本已艰难无比,可他要做的,她都无条件地支持。

带着妻子千辛万苦凑来的钱,1913年,李大钊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本科,临行前,他作诗明志:“去国徒深屈子恨,靖氛空说岳家军。

”李大钊去日本三年,赵纫兰对他无限牵挂,经常彻夜难眠。

当小儿子被天花夺去生命时,她独自承受着极大的打击,也没有动过让他回国的念头。

李大钊终于回来了,他在北京创办报纸杂志,才华逐渐显露,经章士钊向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推荐,担任了北大图书馆主任。

陈独秀与张国焘的恩怨合离

陈独秀与张国焘的恩怨合离

陈独秀与张国焘,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一个是中共一大的主持人,他们都曾为中国共产党做过开拓性的有益工作。

但是,他们后来都走到中国共产党的对立面去了。

陈独秀虽与党分道扬镳却仍不失耿介清白的气节和操守,张国焘则投靠国民党,成为被历史所唾弃的叛徒。

初期密切交往1916年,当陈独秀已是蜚声中国学坛的著名人物时,张国焘只是一个刚刚迈入北京大学校门的学生。

当时陈独秀尚在上海,张国焘通过《新青年》才认识了陈独秀。

五四运动中,当北大被捕学生越来越多的时候,陈独秀为了营救被捕学生,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并于6月12日亲自走上街头散发。

但却不幸被暗探跟踪,被捕入狱。

正在上海参加全国学联会议的张国焘,得知陈独秀和北京学生联合会11位主要负责人先后被捕的消息,立即返京投入营救工作。

当时正值暑期,各校学生大多离校,北京学生联合会和北大学生会的成员有的被捕,有的去了外地,有的为避免被捕而不再露面。

营救工作开展得很艰难。

张国焘夜以继日地工作着,疲倦了就在办公室的长椅上睡觉,吃饭也在办公室里。

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下,陈独秀和学生们被无罪释放。

陈独秀出狱后不久,为了避免再次被捕,在李大钊的护送下离开北京,于1920年2月到达上海。

不久,张国焘也因同样的原因离京赴沪。

在上海,张国焘见到了陈独秀,两人开始了密切交往。

张国焘于5月初曾回北京。

7月初,他带着李大钊的重托,再次到上海与陈独秀面谈建党的问题,并应邀住在陈家。

中共一大后,陈独秀辞掉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于9月回到上海任中央局书记。

中共二大在上海秘密召开时,张国焘所主持的小组集中了刚从莫斯科和法国回国的一些青年党员,因而显得朝气蓬勃,气氛活跃。

陈独秀对张国焘提出批评当时主持中共上海区委工作的陈望道,主张党应秘密不应公开。

这使得一些刚回国的党员大为失望,他们本来是带着满腔热情准备大干一场的。

这种情况也引起张国焘的不满,而陈独秀对此却并不在意。

所以在中共二大闭幕后,张国焘的小组仍然经常开会讨论如何开展工人运动。

用美术书写革命先驱——电影《革命者》美术设计探析

用美术书写革命先驱——电影《革命者》美术设计探析

THE REALM OF MOVIE AND TV ARTS影视艺苑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7月1日电影《革命者》在全国公映,该片以李大钊在狱中的38小时为主要内容,以非线性叙事的艺术创作手法,多层次、多维度、多空间地真实再现了年仅38岁的李大钊“背黑暗而向光明”可歌可泣的光辉壮烈而短暂的一生。

电影《革命者》主要取材自李大钊生命中的数个关键事件,如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开滦煤矿大罢工、第一次国共合作、“三一八”惨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

这些事件以碎片化的形式插叙、倒叙,穿插在影片的叙事中,以拼贴、重组的形式塑造了李大钊立体的形象。

电影美术设计以历史为依托、以人物塑造为核心,以推动叙事为目的通过场景空间、光色装置气氛的精心设计与营造真实再现了时代风貌和历史空间,体现着浪漫主义情怀。

《革命者》是一部打破常规叙事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典范之作。

霍廷霄老师于2021年凭借电影《革命者》获得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美术奖”,这是他继《炮打双灯》《英雄》《十面埋伏》《唐山大地震》后第五次获此奖。

电影《革命者》的美术创作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相结合的经典范式。

一、色彩把控,呈现中国革命的精神底色电影是高度浓缩的艺术,它不仅是历史的再现,更是对历史的艺术化再现。

[1]《革命者》和以往的电影不同,传统电影往往只有一个主场景和一些街道,但这部影片的叙事方式使得它的场景特别繁杂,这种影视题材和叙事形式对美术的挑战性很大。

我们都知道,电影色彩非常讲究总体色彩、色调的统一和完整。

因此,《革命者》的美术设计为了营造一种整体的“革命”氛围,在色彩把控上,以黑白灰为基调,让红色显现在跳跃的色彩中。

这种阴冷灰暗的基调给人一种明显的压抑、压迫和沉重感,凸显的红色容易让人联想到鲜血、生命、激情,以及红旗等。

影片开场的地点为“北京西郊万安公墓”,时间是1983年4月3日。

当年因为白色恐怖而深埋地下的李大钊同志的墓碑终于在50年后重见天日。

红色的起点优秀文章

红色的起点优秀文章

红色的起点密探关注的神秘人物暮春初夏的维也纳,最为宜人,也最为迷人。

每年这个时候,音乐节在这里举行,更增添了古城的魅力。

1921年音乐节前夕,在一大群优哉游哉从维也纳火车站下车的旅客之中,一位步履匆匆的男人显得与众不同。

此人年近40,熊腰虎背,身材高大,连鬓胡子,衣着随便,看上去像工人模样。

可是,那一副金丝边框近视眼镜,开阔的前额,却又显出知识分子风度。

他走进一家中等旅馆,要一间单人房间,而且要顶层的。

他讲一口流利的德语,英语也纯熟。

他持有荷兰护照,护照上写着他的大名“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而他在旅客登记本上却签了个“安德烈森”的名。

对于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都知道他叫“马林”。

马林在维也纳外事局办理前往中国的手续时被捕了!原因很简单,荷兰王国驻奥地利大使很明确地告诉奥地利当局:“此人是共产党!”在关押一周后,马林被驱逐出境。

他离开了维也纳,仍朝着中国进发。

每一地,马林尚未到达,那里便已经收到荷兰警方及奥地利当局的通知:一个危险的“赤色分子”要路过这儿,请密切监视!就在沿途严密的监视之下,马林经科伦坡、巴东、新加坡、香港,终于在1921年6月3日抵达上海。

马林刚刚来到上海,上海法租界工部局的密探便向各方关照:“斯内夫利特乘意大利船阿奎拉号到达上海,住在南京路大东旅社,化名安得烈森。

”密探们为什么对马林如此感“兴趣”?那是因为马林是非同一般的人物,他此行肩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

列宁关怀东方巨人一年前的1920年7月,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正在苏俄举行。

会上,列宁结识了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的代表马林,并颇为欣赏他的才干和见解。

马林是荷兰人,印尼原本是荷兰殖民地。

马林来到印尼,即发起组织了印尼共产党。

列宁得知马林富有在殖民地开展革命斗争的经验,便任命他为共产国际的“民族和殖民地委员会”的秘书,而这个委员会的主席正是列宁本人。

由于列宁的信赖,在“二大”上,马林还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

列宁时刻关注着东方巨人——中国。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怎么来的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怎么来的

58党史纵横“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表述被诸多党史著作和研究成果采用,已然约定俗成为关于党的创建史和陈独秀、李大钊对党的创立所作的特殊贡献的一句经典评述。

这个似乎耳熟能详的表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先有“北李南陈”,再有“南陈北李”在历史上,最早的表述是“北李南陈”。

目前所见文献史料,最早使用“北李南陈”的是五四运动期间在北京大学受教于李大钊的赵世炎。

他于1920年8月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在一张李大钊与陈独秀合影照片后面的硬板上,写了一篇杂感,其中提到在勤工俭学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辰。

”当时还有一首嵌名诗:“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

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

”此诗于五四运动和中共创立时期在社会上广泛传颂。

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目前尚不清楚,都没有史料佐证,但从语气看,最大的可能是出自当时追随陈独秀、李大钊,并活跃在北大校园里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之手。

上述两处使用的都是“北李南陈”。

直到1933年4月23日,在社会知名人士和家属为李大钊举行的葬礼上,送葬队伍中有一副由时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会长兼总干事杨杏佛送的挽联:“南陈已囚,空教前贤笑后死;北李如在,哪用我辈哭先生。

”这才有了“南陈”“北李”的表述顺序。

把“南陈北李”组合起来使用,目前所见文献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怎么来的祝 彦1943年3月,出席中共一大的一位代表在《古今》半月刊上发表《扶桑笈影溯当年》,文章中说,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主张组织共产党,经几次会商之后,便决定组织起来,南方由仲甫(陈独秀)负责,北方由李守常(李大钊)负责,即所谓“南陈北李”。

1947年4月26日和5月3日蔡尚思在《文汇报》上发表《李大钊的思想评介》,文中说李大钊是中共初期的理论家与实行家,他与陈独秀齐名,被世人称为“南陈北李”。

1987年12月,梁漱溟在其书中回忆李大钊时说: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为首的是陈独秀、李大钊两先生,一时有“南陈北李”之称。

建党历程上筚路蓝缕之功——浅析“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建党历程上筚路蓝缕之功——浅析“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唐山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ngshan University Vol.34No.1Jan.2021第34卷第1期2021年01月建党历程上K路蓝缕之功——浅析“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韩一德(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摘要: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艰难历程上,陈独秀、李大钊具有开创者的历史地位。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唤醒了一代青年,提出要有“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做无产阶级底先锋队与指导者%李大钊是中国最早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奠基者。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共建党史上的佳话,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陈独秀;李大钊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49X(2021)01-0001-06DOI:10.16160/ki.tsxyxb.2021.01.0001Pioneering Contribution in the History of CPC Founding:Chen Duxiu%s and Li Dazhao%s Agreement on Party FoundingHAN Yi-d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Abstract:On the arduous journey to the founding of CPC,Chen Duxiu and Li Dazhao play the pioneering role.During the May4th New Culture Movement&Chen Duxiu had awakeneda whole generation of the youth,and proposed that a strong communist party was needed toact as the proletariat%s pioneer and guide.Li Dazhao is the earliest and firmest Marxist in Ch5naandthe5deolog5calfounderfor CPC.Theagreementbetween Chen Dux5u and L5 Dazhaotofoundaparty wasananecdote5ntheh5storyofCPC,wh5chdeservesafurther study.Key Words:Marxism;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Chen Duxiu;Li Dazhao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诞辰。

毛泽东与“南陈北李”的交往

毛泽东与“南陈北李”的交往

庆投中B 共产資成立1〇〇屬年所谓“南陈北李”,是指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两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

1919年6月11日 晚,陈独秀到北京前门外、新世界商场散发由他起草的(北京市民宣言》传单时,遭北洋 政府逮捕入狱。

这件事引起知识界、教育界的极大震惊,各界人士纷纷谴责,要求保释陈 独秀。

98天后的9月16日,陈独秀取保获释。

1920年2月,李大钊为防止被保释出狱的陈独 秀再遭拘捕,亲自护送他化装乘骡车离开北京,去天津转赴上海,返回了相对安全的南 方。

在由北京去天津的途中,两人共同商议了组建中国共产党的大计,从而为党史留下了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

那么,作为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 简称“党的一大”)代表的毛泽东,在党的一大召开前后与“南陈北李”有过怎样的交往 呢9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特把毛泽东与“南陈北李"的交往概述如下, 权当纪念之。

毛津东与“南K t t 李”的交往文i 王树人党的一大召开前:毛泽东在李大钊手 下当图书馆助理员时,“迅速地朝着马克 思主义的方向发展”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 范学校,被编入该校预科一班学习。

1914年 春,第四师范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 泽东先被编入预科三班,后转入本科八班读 书。

1918年4月14曰,新民学会在岳麓山脚 下的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

新民学会 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 宗旨,成立会上选举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 陈书农为干事。

不久,会务便由毛泽东主持。

1918年6月,随着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时间的临近,毛泽东面临着道路选择。

恰在这时,不久前从长沙应聘到北京大学任 教的老师杨昌济从北京来信,传回重要消息: 法国政府来中国招募工人,曾在法国留过学的 吴玉章、蔡元培等人,提出"勤于作工,俭以 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智识"的口号,倡导青 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并组织华法教育会主办此 事。

中国怎样吹响创建共产党的集结号

中国怎样吹响创建共产党的集结号

今天的人们可能很难想象,在20世纪初的中国,创建共产党是怎样一件石破天惊的新鲜事,借用时下流行的语言,就是很“酷”、很“潮”。

说它很“酷”,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颠覆了传统的政党观念。

中国长期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严禁结党营私和搞宗派主义,有“君子群而不党”之说。

因此,当时社会上早期成立的政治团体在名称上大都避开“党”字,大多称为“会”“社”。

比如,孙中山于1905年组织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就叫“中国同盟会”,梁启超1907年发起成立的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改良派团体就叫“政闻社”。

直到1911年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随着议会活动的出现,中国才逐步确立了近代政党观念。

说它很“潮”,是因为共产主义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当时的世界,也是一个新鲜事物。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仅仅4年后,刚刚摆脱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正在尝试资本主义议会政治的中国,就已经着手创建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共产党。

这在当时是一个多么大胆而可贵的尝试啊!一辆神秘骡车引出一段党史佳话1920年2月的一个夜晚,从北京朝阳门驶出一辆旧式带篷骡车,正在通往天津的土路上缓缓行进。

在这辆北方最为常见的两轮骡车上,共有两个人。

坐在车篷里的一位,40岁左右模样,长袍外套着一件棉背心,头上低低地压着一顶毡帽,看上去像是个土财主;驾辕的一位,年纪稍小一些,身材魁梧,随身携带一个手提包,像是装着满满的账本,看上去俨然是一个年前外出收账的账房先生。

两个人一边赶路,一边交谈。

“仲甫,你看我们中国是否也走苏俄的道路,成立苏俄式的政党?”“好啊。

我以前是反对成立为一个阶级服务的政党的。

倘若那个时候你要我成立一个新党,我是不干的。

现在该考虑了。

”被称为“仲甫”的人,便是当时大名鼎鼎的陈独秀;和他说话的,是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

李大钊和陈独秀不但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领军人物,而且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组建中国共产党的关键性人物。

中共成立的几个焦点问题揭秘_刘永路

中共成立的几个焦点问题揭秘_刘永路

2011年第9期·回首90年前,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从一叶扁舟开始的。

当年嘉兴南湖游船上的十几个人,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然而,当我们由衷赞叹党的伟大光荣的历史航程时,也对其中的一些历史悬疑产生浓厚兴趣:为什么毛泽东的入党时间在中共一大之前?为什么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没有参加中共一大?如何看待中共一大代表的迥异人生?为什么中共一大没有留下中文版的文字材料?中共成立时与共产国际到底是什么关系?笔者参照当前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披露资料,试就中共成立的几个焦点问题进行揭秘,以飨读者———揭秘之一:为什么毛泽东的入党时间在中共一大之前?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在1921年7月,但是毛泽东的入党时间却是在1920年。

此事并非空口无凭,而是毛泽东本人亲自确认的。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隆重召开时,毛泽东主席在代表证上入党时间一栏中,庄重地写上了“1920年”。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毛泽东就已经入党了呢?对此,改革开放以来,有学者不断发表学术文章提出质疑,其主要根据是:1962年“七一”前夕,李达应邀在湖北省委党校一个训练班上回忆一大召开的情景说,毛泽东接到他的通知后,便邀上何叔衡来到上海。

他俩找到李达后,李达问:“你们是C.P.还是S.Y.?”(C.P.是共产党的英文缩写,S.Y.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英文缩写)毛泽东说:“我们是S.Y.。

”李达说:“我们是开C.P.的会,你们既然来了,就参加C.P.的会吧,会后回湖南就组织C.P.。

”其实,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有一个过程的。

大致可以分为建立早期地方组织和建立全国组织两个阶段。

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李达、杨明斋等人在上海成立共产党的发起组织,当时的名称就叫中国共产党,这是征求李大钊的意见之后定的,陈独秀为书记,后由李汉俊、李达先后代理书记。

“南陈北李”为何没有参加中共一大

“南陈北李”为何没有参加中共一大

“南陈北李”为何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作者:宋凤英来源:《档案天地》2011年第03期在“五四”时期,人们盛传一首歌谣:“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

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

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辰。

”“南陈”,就是陈独秀;“北李”,就是李大钊。

陈独秀和李大钊早年就投身于反帝反封建运动,1915年后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也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领袖。

1920年初,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转移到上海。

李大钊不顾个人安危,护送他出京,在途中共商建党大计,留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他们两位都没有出席1921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其中缘由如何,成为一段历史谜团,耐人寻味。

陈独秀当时在广东的工作比较繁忙,走不开关于陈独秀不参加“一大”,与他当时公务繁忙有一定关系。

陈独秀当时的确公务繁忙。

1920年11月,陈独秀接到了时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约他到广州就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的聘请书。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和李大钊商议,“认为广东是革命的策源地,应当去开展工作”。

陈独秀接受了陈炯明的聘请,同年12月16日把上海小组的工作交给李汉俊代理(1921年2月后由李达代理),由上海启程赴粤。

《新青年》编辑部也一同迁粤。

到广州后,鉴于当时广州的党组织已经成了“无政府主义的共产党”的状况,陈独秀改组了广州小组,并于1921年3月组建了广州共产党支部,积极开展组织和宣传工作,使广州党小组成为当时较有影响力的地方党组织之一。

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代表马林、尼柯尔斯基到达上海,指导中国建党工作。

他们在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筹建情况之后,认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于是他们提出了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

接着,上海小组负责人李达分别致函各地小组,要求它们各派两名代表到上海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陈独秀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毋庸置疑应当出席第一次代表大会。

歌剧《红船》:“红船”精神的时代表达

歌剧《红船》:“红船”精神的时代表达
“景别越大,环境因素越多。景别越小,强调因 素越多”,在对场景细节的把控方面,《红船》的舞 ,还是南湖画舫、 图书馆、火车头、雪夜骡车等近景画面,均实现了 有限时空的无限延展,真正做到了虚实相生、韵味 无穷。
结语
作为建党百年之际涌现出的红色题材歌剧的崭 新硕果,《红船》它的上演无疑是成功的,其在政治 价值、艺术价值和美学品格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文化 属性与精神内涵。该剧以内容先决的美学叙事原则 展开,在编导演音美、灯服道效化全方位推进下, 演绎着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沧桑历程。传统与现代、 内容与形式、表现与再现、时代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这些常思常新的命题都能在歌剧《红船》中发现经验、 获得启迪。
“宏大主题”的不朽魅力
作为内容先决的创作形式,歌剧成功与否的关 键在于剧本,它是剧作家系统编织情节的一种连贯 序列,要求剧本创作首先根据史料、史实或历史文 本予以创编,再将选定的主题进行逻辑结构的艺术 化加工,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诚如清人李渔 所言 :“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 又以剪碎者凑成。剪易碎,凑成难。凑成之工,全 在针线紧密。”2
鲍婧
歌剧《红船》:“红船”精神的 时代表达
暗夜、乌云、枷锁、难民……歌剧《红船》一 开场就为观众刻画了一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满 目疮痍的场景,观众虽置身剧场却仿佛回到了那个 风雨如晦、苦难交织的旧中国。幸而,剧中有这样 一群为了追求信仰和真理始终求索的先驱者,以开 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 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1 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
《红船》的音乐创作由一级作曲家孟卫东担纲完 成,在音乐方面,合唱、独唱、重唱各有章法,大 小调与离调运用交替更迭,宣叙调、咏叹调自如流畅, 各人物的主题音乐形象特色鲜明。

党史简报

党史简报

卷首语:“诞生于南湖游船,犹如天际升起的朝阳。

历经沧桑的祖国,如同沉睡的雄狮,在她耀眼的光芒下,猛然睁开了双眼。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注定永恒地将1921打上不平凡的烙印。

时代的风云在这里涌出了新的动向,历史的书页在这里揭开新的篇章。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毛主席曾这样慷慨地评价。

本期简报,正是着眼于这一辉煌的历史起点,循着历史的人与事,勾勒出党史伟大行程的第一步。

历史上的那些天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之后,这为成立全国性的党组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组织基础。

同时,不断高涨的革命运动迫切的要求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党组织来领导。

于是,在这样一种客观条件具备、主观要求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应运而来。

1921年6月份,共产国际派了代表马林,还有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的代表尼科尔斯基先后到达上海,在了解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建立情况后,他们主张应该尽快的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成立正式的统一的中国共产党。

于是,当时在上海组织工作的李汉俊、李达就和在广州的陈独秀以及在北京的李大钊联系商量,在得到他们两位同意后,取得了大家的一致共识后,就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于是,由上海的发起组织向全国其他城市的共产党组织写信,联络通知他们派人来、派代表到上海来开会,每个地方派两名。

那么,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当时白色恐怖的统治,再加上交通条件的不方便,以及各地党组织在初创时期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手续等等情况,各地党组织推出代表的方式不一样。

另外,到达上海来开会的时间也前前后后不一致,有的早来,有的晚到。

但是,在1921年7月23日前,各地的代表基本陆续到达。

各地的代表情况是,北京的代表张国焘、刘仁静;湖南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代表王尽美、邓恩铭;上海的代表李汉俊、李达;广州的代表陈公博、包惠僧;另外旅日共产党组织的代表有周佛海,我们大家可以算一下,13个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7.98,也就是约28岁,这个年龄正是一个人风华正茂的干事业的年龄,因此,某种意义上,这个年龄反映了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希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历史的一种方向。

陈独秀:五四三呼万众随

陈独秀:五四三呼万众随

陈独秀:五四三呼万众随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20年第10期本刊记者余玮高擎德赛独征旗,五四三呼万众随。

引火燎原彤马列,掌灯破晓熠镰锤。

旧年故国萧萧落,暗夜红舟缓缓驰。

功过是非棺渐盖,初心警醒后侪思。

——余玮七律《陈独秀》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曾连任5届中共中央最高领导。

他的思想演变,不啻一部近百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缩写。

他的革命经历大体上同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同步前进,并相互影响。

纵观他的一生,两件大事应该大书特书:一是提倡科学与民主;二是创建中国共产党。

这两件事已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必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追溯中共的建党史不能不提及陈独秀。

在这里,我们不妨通过相关电文、文章、史料、见证人的口述等文献或寻访,一起去探寻百年前真实的陈独秀。

“五四总司令”的摇旗呐喊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北京大、中学校积极响应,学生们纷纷走上街头参加罢课游行,实行全市总罢课。

五四运动中,陈独秀立场鲜明地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称五四学生运动是“有纪律的抗议”。

6月3日、4日两日,北洋政府滥捕学生多达800余人。

5日起,上海实现了罢工、罢市、罢课的三罢斗争,参加罢工斗争的工人约六七万人。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反帝爱国运动的主力军。

运动的中心从此由北京移到了上海。

从5月4日到6月8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7篇文章和33篇《随感录》,为学生运动尽心竭力,摇旗呐喊。

6月9日,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

据北大教授高一涵回忆:“在夏天夜里,我同陈独秀一道到嵩祝寺旁边的一个小印刷所去印刷这个《北京市民宣言》,因为这个印刷所是为北大印讲义的。

夜里只有两个印刷工人在内,工人们警惕性很高,把传单印成后,又将底稿和废纸一概烧得干干净净。

我们印完时,已是深夜一点多钟。

”为了实现《北京市民宣言》中声明的“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亲自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不料被便衣警察逮捕,侦缉队将陈独秀送交京师警察厅。

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谈中共建党的背景

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谈中共建党的背景

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谈中共建党的背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

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

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

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

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

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接着,在湖南、湖北、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在法国和日本也由留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了共产主义组织。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

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

观《建党伟业》有感暨纪念建党90周年

观《建党伟业》有感暨纪念建党90周年

观《建党伟业》有感暨纪念建党90周年电影《建党伟业》剧情中一开始的影像展现的就是封建社会旧中国的衰败与落后。

人民遭受封建势力的剥削压迫,西方列强的大炮在中国国土上轰鸣,炸毁我村庄、桥梁、港口、码头,伤害我平民百姓。

外国舰只在江、海上横冲直撞,日本领事逼迫清王朝官员签订割让我山东青岛合约。

一时间我堂堂中华大地上硝烟四起,致国家政治腐朽,经济凋零、民不聊生。

而此时的清朝政府武大臣却聚集朝上向皇上奏本,而仅3岁的皇帝溥仪却在哭闹。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衰败与没落,清王朝的昏庸与腐朽,尽在影片中表现。

外国帝国主义、西方列强恣意横行,使国家沦陷、民族受辱,令人愤慨。

国家民族的出路何在?谁来拯救受苦难的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谁来抵抗外来侵略、拯救国家之危亡呢?领导革命的这一历史重任需建一个怎么样的政党?剧情所产生的思考在心灵中撞击,让我陷入久久的沉思。

遭受欺凌、压迫,谁能救危亡?推翻封建专制,驱逐外来侵略。

这是中国历代的先进青年、仁人志士一直在寻求解决的问题,他们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持续不断,前赴后继,表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数不胜数。

林则徐虎门销烟;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发出“救亡”呐喊;19世纪后半期农民阶级、产阶级改良派轮番上阵,充当起反帝反封建的先锋;15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派的“变法图强”,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等。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1894年组织创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并于1905年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创办《民报》刊物,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并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理想,给当时的人们树立起了新的目标,增强了人们追求新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进步的人们带着这一理想,继续寻找革命道路,勇敢的向前迈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了起义——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史 精 华 2 1・ 总第 2 4 0 17 5 期

独 秀 当然唯 命是 听 : 那位 警
l 月 第 1 )在 引述 高一 涵 的这 2 版
段 回忆时 , “ 人 ” 去 , “ 把 派 删 说 但 陈在 返京 抵 西车 站时 . 有李 大 就 钊、 高一 涵把 他 接到 王 星拱 家暂
的重点 , 大字 刊 出 。北 洋政 府 用
《 胡适 口述 自传 》 唐 德 刚译 (
注, 华东 师 范 大学 出版社 19 年 93 4 第 1 ) 陈 独 秀 入 狱 的经 月 版 的《
看 到这 些 报 纸 。 才知 道 他 已 出北 京 。警 察 厅 就 在 北 池 子 寓 所 门 前 , 一 个 警 察 站 岗 , 图等 陈 派 企
公路 出走 我去 做 几 次 学术讲 演 .
但是 我 无 法分 身 , 因为杜 威 教授 那 时也在 北 京
讲 演 ,我 正是杜 威 的翻 译 :所 以我 转 荐独 秀前
往 。对 方表 示欢 迎 , 以陈君 乃 于12 年 1 所 9 0 月代
其他 几 位朋 友 晤 面一叙 。谁 知 正 当他 在 写请 帖
在 车把 上 。携 带几 本账 簿 , 印成店 家 红纸 片 子 。
沿途 住 店一 切交 涉 . 由李 大钊 出面 办理 . 要 都 不
的 时候 , 忽然 外 面有 人 敲 门, 原来是 位 警察 。
“ 陈独 秀先 生在 家吗? ” 警察 问他 。
●实析圆 史辨 ●囡 ■
1 1 年9 1 99 月 6日被 保 释 出狱 后 ,
把 他 接 到 王 星 拱 家 里 ,暂 避 一 避 , 设 法送 他 离 开北 京 ” 就 同 再 .
“ 住 在北 京 北 池子 寓 所 ” 只 是 仍 , “ 已辞 去北 大 文科 学 长 的职 务 ” :
消 息 , 同 李 大 钊 商 议 , 人 先 ▲高一 18 一 98 就 派 涵( 导 16 】 8 到 西 车 站 , 他 接 到 王 星 拱 家里 , 避 一 避 , 把 暂 再 设 法送 他离 开北 京 。 “ ” 当时 同李 大钊计 划 : 想保 护 陈独 秀 出京 的安 全 ,万 万不 能乘 坐 火 车或 小 汽车 出京 。 李大钊 挺 身而 出 , 自愿护 送 陈独 秀从
察便 拿 着名 片走 了。 秀知道 大 独
事不好 。 那位警 察一 定 叉会 回 来 找麻烦的 所 以他 的请 帖也 就 不
我 去 武汉 一行 。
讲 演完毕 ,陈 氏乃和 武 汉地 区的 几位 大 学
校长 ( 尤其武 昌城 内的几 所私 立 大 学 ) 同车返
京。这几 位校 长— — 特 别是 一所教 会 主 办的“ 文
衣着 又朴 素 , 像生 意人 。 很 就在 王星拱 家 里准备

切 。时 当阴历年 底 , 正是北 京 一带 生意 人往各
陈独 秀张 口, 怕 漏 出南方 人 的 口音 。 因此 , 恐 一 路顺 利 地到 了天津 , 即购 买 外 国船 票 . 陈独 秀 让 坐船 前往 上海 。 大钊 回京 后 . 李 等到 陈独 秀从 上
“ 家 , 家。我 就是 陈独 秀 。” 秀的 回答 在 在 独
倒 使 那位 警 察 大吃 一惊 。他说 现 在 一 些反 动 的
后来 ,他 因有 事 去上 海 , “ 回北京
胡 适 在 1 5 年 为 美 国哥 伦 比亚 98 大 学 中 国 口述 历 史 部 作 的 口述
回忆 有很 大 出人 。
时 . 湖北 教 育厅 长 李汉 俊 的邀 应 请 , 道武 汉 , 了一次讲 演 。国 取 做 内各 地 报 纸 都 摘 要 登 载 他 讲 演
独秀 自武汉 回京 时 。 以逮 捕 ” 加 。 高 一 涵 回忆 说 : 我 们 得 到 这 个 “
过》 一节 是 这样追 述 的 :
独 秀 出狱 之后 . 在 北 京居 仍
住 。 不 幸 于 1 1 年 底 和 12 年 99 90
初 . 又 出 了事 。 他
那 时 华 中地 区 ( 几 所 大 的
报 纸 曾报 道 陈独 秀 昨天还 在 武汉 宣传 “ 无政 府
海 来 信 , 向我 们报 告此 行 的经过 。 来 每谈起 才 后
他 两 人化 装逃 走 事 ,人们 都 对李 大钊 见 义 勇 为 的精神 , 表示 钦 佩 。”
主 义 ” 所 以警 察局 派他 来看 看 陈独 秀先 生是 否 : 还 在 家 中。
地 收 账 的时候 。 是他 两个 人雇 了一 辆骡 车 。 于 从 朝 阳门 出走南 下 。陈独 秀也 装扮 起 来 ,头 戴 毡 帽 ,身穿 王 星拱 家里 厨师 的一件 背 心 ,油迹 满
衣 , 灼发 亮 。 陈独 秀坐 在骡 车里 面 , 大钊 跨 光 李
华 大 学” 一所 国人 私 立 的 “ 和 中华 大学 ” 当局 的 们 , 受 了北 大所 发动 的 新文化 运 动 的影 响 , 都 而 想 到北 京来 物 色几位教 授 ( 新文 化 的) 资。 师 独 秀返 京之 后 正预 备 写几 封请 柬 .约我 和
如 离开北京 , 您至 少要 向警察 关照一声才是 !”
“ 知道 !我 知道 !” 秀说 。 我 独
“ 您能 不能给 我一 张名 片呢 ?”
图等 陈独 秀 自武 汉 回京 时 , 以逮 捕 。 加 我们 得到
这 个 消 息 , 同李 大 钊 商议 , 人 先 到 西 车 站 , 就 派
高 一涵 的这 段 回忆 , 多年来 被 广泛 引述 。 但 他 的 回忆 , 非 没 有 可 细 辨 之 处 , 他 所 说 “ 并 如 警
察 厅就 在北 池 子寓 所 门前 . 一个 警 察站 岗 . 派 企
独 秀说 ,我是在 家 中呀 !” 是那位警察说 , “ 但
“ 陈先 生 , 您是 刚被 保释 出狱 的。 据法律规定 , 根 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