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证明PPT(第3课时)
已知: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ABC=15°,CD是腰AB上的高求证:CD= Nhomakorabea1
2 AC
.
证明: 如图,在等腰△ABC中,∠ABC=∠ACB=15°,∠CAD为△ABC的外角
∴∠CAD=∠ABC+∠ACB=30°
又:CD⊥AD
∴△ACD为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边是斜边的一半
活动探究
问题1:前面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反过来,有两个角 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如是,你能说明理由吗?与同伴交流.
活动探究
问题2:如图在△ABC中,∠B=∠C,要证明AB=AC,你是怎样构造的两个三角形 全等的,你是怎样证明的?与同伴交流.
证法一:作AD⊥BC于点D.(如图所示) 在△ABD和△ACD中, ∵∠B=∠C, ∠BDA=∠CDA, AD=AD, ∴ △ABD≌△ACD (AAS). ∴ AB=A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已知:△ABC. 求证:∠A、∠B、∠C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证明:假设∠A、∠B、∠C中有两个角是直角,不妨设∠A和∠B是直角, 即∠A=90°, ∠B=90°, 于是∠A+∠B+∠C=90°+90°+∠C>180°, 这与三角形内角和 定理相矛盾, 因此“∠A和∠B都是直角”的假设不成立. 所以,一个这与三角形内角和 定理相矛盾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1.1 等腰三角形
第3课时
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 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 2 理解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并能简单应用.
预习检测
1.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 相等 .简写成 “ 等边对等角 ”; 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 相 重合 .( 简写成“ 三线合 ” ) 3.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如果把这个定理反过来说,这个定理的条件和结论进行交换,这句话怎么 说;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简述为:“ 等角对等边 ”
八年级上册数学1等腰三角形(人教版)
设∠A=x,则 ∠BDC=∠A+∠ABD=2x
从而 ∠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
解得x=36° 所以, 在△ABC中,∠A=36°, ∠ABC=∠C=72°
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过程和证明过程中,“折 痕”“辅助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你能发 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特征?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 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例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 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 ∠ADB +∠ADC =180°, 例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的中线.求证:∠BAD =∠CAD,AD⊥BC. 证明:作底边的中线AD.
(1)你能根据结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吗? 你还有其他方法证明性质1吗?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0°,则它的另外两 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 ∠B =∠C.
B
C
D
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你还有其他方法证明性质1吗? 可以作底边的高线或顶角的角平分线.
A
B
C
D
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2可以分解为三个命题,本节课证明“等腰三 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和顶角平分线”.
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已知:如图,△ABC 中,AB =AC,AD 是底边BC
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能利用性质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 教案设计
课时课题:第一章第一节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2.初步了解反证法的含义,并能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3.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难点:反证法的含义,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教法与学法指导:本节应用“启迪诱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释疑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形成结论,并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所得知识,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关注了问题的变式与拓广,引领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复习导入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生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就是“等边对等角”。
生2:“三线合一”。
生3: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师:非常好!同学们概括的很全面。
那么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什么? 生:题设:等腰三角形。
结论:两底角相等。
师:我们把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么?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生:完全成立,可以证明出来。
设计意图:设计成问题串是为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埋下伏笔。
学生独立思考是对上节课内容有效地检测手段。
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师:以前我们通过改变问题条件,得出了很多类似的结论,这是研究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反过来”思考问题,这也是获得数学结论的一条途径.比如“等边对等角”,反过来成立吗?也就是: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下面我们来一起证明一下这个结论。
请同学们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4篇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4篇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感谢您的欣赏。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法.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生:硬纸、剪刀.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P138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部分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师]很好,大家看屏幕.(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所以BAD≌CAD(SSS).所以∠B=∠C.[生乙]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所以BAD≌CAD.所以BD=CD,∠BDA=∠CDA=∠BDC=90°.[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规范.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ABC=∠C=∠BDC,•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BD=BC=AD,所以∠ABC=∠C=∠BDC.∠A=∠ABD(等边对等角).设∠A=x,则∠BDC=∠A+∠ABD=2x,从而∠ABC=∠C=∠BDC=2x.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解得x=36°.在ABC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Ⅲ.随堂练习(一)课本P141练习1、2、3.练习1.如下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答案:(1)72°(2)30°2.如右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C=90°),AD是底边BC上的高,标出∠B、∠C、∠BAD、∠DAC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答案:∠B=∠C=∠BAD=∠DAC=45°;AB=AC,BD=DC=AD.3.如右图,在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P138~P140,然后小结.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147─1、3、4、8题.(二)1.预习课本P141~P143.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Ⅵ.活动与探究如右图,在ABC中,过C作∠BAC的平分线AD的垂线,垂足为D,DE∥AB交AC于E.求证:AE=CE.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结果:证明:延长CD交AB的延长线于P,如右图,在ADP 和ADC中ADP≌ADC.∠P=∠ACD.又DE∥AP,∠4=∠P.∠4=∠ACD.DE=EC.同理可证:AE=DE.AE=CE.板书设计§14.3.1.1等腰三角形(一)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二、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边对等角2.三线合一三、例题分析四、随堂练习五、课时小结六、课后作业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2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现实生活中,等腰三角形的应用比比皆是.所以,利用“轴对称”的知识,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不仅是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且从思想方法和知识储备上,为今后研究“四边形”和“圆”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是几何论证过程中,证明“两个角相等”的重要方法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条重要线段重合”的性质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两个角相等”等结论的重要理论依据.教学重点:1. 让学生主动经历思考和探索的过程.2. 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探究过程.二、学情分析本年级的学生已经研究过一般三角形的性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动手能力强,善于与同伴交流,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准备.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基础不同,在学习中必然会出现相异构想,这也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关注的一点.三、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 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探索其性质3. 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2.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经历了观察、动手实践、猜想、验证等数学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类比迁移的能力.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的进行讨论和质疑,提高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感受到等腰三角形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必要性.2.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结论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3.通过小组合作,发展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体验合作学习中的乐趣和成就感.四、教法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采取了激疑引趣——猜想探究——应用体验——建构延伸的教学模式,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已研究了一般三角形的性质,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让你联想到等腰三角形?首先让学生明确:本学段的几何图形都是按一般的到特殊的顺序研究的.通过学生描述等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及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必要性.剪纸游戏你能利用手中的这个矩形纸片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注意安全呦!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对折纸片,再“剪一刀”就是就得到了两条“腰”;可能还有的同学会利用正方形的折法,获得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能还有同学先画图,再依线条剪得.在这个过程中,注重落实三维目标.让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更好的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不失时机的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使活动更加深入,课堂充满愉悦和温馨.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因此,我力求让学生关注剪法的理性思考.我设计了问题:你是如何想到的? 为的是剖析学生的思维过程:“折叠”就是为了得到“对称轴”,“剪一刀”就是就得到了两条“腰”,由“重合”保证了“等腰”.这样就建立了“操作”与“证明”的中间桥梁.从实际操作中得到证明的方法,也为发现“三线合一”做了铺垫.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还有什么性质?请提出你的猜想,验证你的猜想?并填写在学案上.合作小组活动规则:1、有主记录员记录小组的结论;2、定出小组的主发言人(其它同学可作补充);3、小组探究出的结论是什么?4、说明你们小组所获得结论的理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性质一: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性质二: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称“三线合一”).学情分析: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相异构想,数学猜想的初始叙述不准确,甚至不正确,但我不会立即去纠正他们,而是让同学们不断地质疑﹑辨析、研讨和归纳,逐渐完善结论.让他们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和谐的教育教学的生态环境.通过设置恰当的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动手实践、猜想、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这种探究的学习过程,恰恰是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1)在此环节中,我的教学要充分把握好“四让”: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作结论的,尽量让学生作结论.这种教学方式,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还给学生,不怕学生说不好,不怕学生出问题,其实学生说不好的地方、学生出问题的地方都正是我们应该教的地方,是教学的切入点、着眼点、增长点.(2)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听取和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指导.巩固知识1.等腰三角形顶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3.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0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内化知识1.如图1,在△ABC中,AB=AC,AD⊥BC,∠BAC=120°你能求出∠BAD的度数吗?知识迁移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殊的性质?简单地叙述理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拓展延伸如图2,在△ABC中,AB=AC,点D,E在BC上,AD=AE,你能说明BD=EC?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基础、经验和能力的差异,我为学生提供了层次分明的反馈练习.将练习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拾阶而上,逐步掌握知识,使学困生达到简单运用水平,中等生达到综合运用水平,优等生达到创建水平.畅谈收获总结活动情况,重在肯定与鼓励.引导学生从本课学习中所得到的新知识,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新旧知识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反思,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回顾探究过程中所用到的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反思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继续,更重要的是一种提高和发展自己的过程.基础性作业:P65 习题1、2、3、4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八年级初二上册数学人教版课时练《 等腰三角形》03(含答案)
《13.3.1 等腰三角形》课时练一、选择题1.已知下列各组数据,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的是( )A . 1,2,1B . 2,2,1C . 1,3,1D . 2,2,52.如图,在下列三角形中,若AB AC =,则能被一条直线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 )A .(1)(2)(3)B .(1)(2)(4)C .(2)(3)(4)D .(1)(3)(4)3.下列能判定ABC 为等腰三角形的是( )A .40,50AB ∠=︒∠=︒B .270A B ∠=∠=︒C .40,70A B ∠=︒∠=︒D .3,6,AB BC ==周长为144.如图,在ABC 中,,AB AC D =是BC 的中点,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2AB BD = B .AD BC ⊥ C .AD 平分BAC ∠ D .B C ∠=∠5.如图,在ABC 中,,105AC DC DB ACB ==∠=︒,则B ∠的大小为( )A .15°B .20°C .25°D .40°6.下列能断定△ABC 为等腰三角形的是( )A . ∠A=30°,∠B=60°B . ∠A=50°,∠B=80°C.AB=AC=2,BC=4D.AB=3,BC=7,周长为137.下列说法中:(1)顶角相等,并且有一腰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2)底边相等,且周长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3)腰长相等,且有一角是5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4)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错误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8.已知:如图,下列三角形中,AB=AC,则经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的一条直线能够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二、填空题9.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且AB=AC,BM,CM分别平分∠A BC,∠ACB,DE经过点M,且DE∥BC,则图中有_______个等腰三角形.10.在△ABC中,与∠A相邻的外角是100°,要使△ABC是等腰三角形,则∠B的度数是_________.11.在△ABC中,∠A=100°,当∠B=_________°时,△ABC是等腰三角形.12.如图,在△ABC中AB=AC,∠A=36°,BD平分∠ABC,则∠1=_________度,图中有_________个等腰三角形.13.如图,,36,AB AC C AC =∠=︒的垂直平分线MN 交BC 于点D ,则DAB ∠=___________.14.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为BAC ∠的平分线.若4cm,AD ABC =的周长为16cm ,则ABD 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_cm .三、简答题15.已知:如图,OA 平分∠BAC ,∠1=∠2.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16.如图,△ABC 中,∠A=36°,AB=AC ,CD 平分∠ACB ,试说明△BCD 是等腰三角形.参考答案9.510.80°或50°或20°11.40度12.72,3;13.72°14.1215.解答:证明:作OE ⊥AB 于E ,OF ⊥AC 于F , ∵AO 平分∠BAC , ∴OE=OF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1=∠2,∴OB=OC .∴Rt △OBE ≌Rt △OCF (HL ).∴∠5=∠6.∴∠1+∠5=∠2+∠6.即∠ABC=∠ACB .∴AB=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16.解:△ABC 中∵AB=AC ,∠A=36°∴∠B=∠ACB=(180°﹣∠A )=72° ∵CD 平分∠ACB∴∠DCB=∠ACB=36° 在△DBC 中∠BDC=180°﹣∠B ﹣∠DCB=72°=∠B ∴CD=CB即△BCD 是等腰三角形.2121。
等腰三角形 PPT课件
13.3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当堂练习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重点) 2.经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能初步运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难点)
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
定义及相关概念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例3 已知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 (1)如图①,若AD=AE,求证:BD=CE; (2)如图②,若BD=CE,F为DE的中点,求证: AF⊥BC.
图①
图②
证明:(1)如图①,过A作 AG⊥BC于G. ∵AB=AC,AD=AE, ∴BG=CG,DG=EG, ∴BG-DG=CG-EG, ∴BD=CE; (2)∵BD=CE,F为DE的中点, ∴BD+DF=CE+EF, ∴BF=CF. ∵AB=AC,∴AF⊥BC.
形的底角的大小是( A )
A.65°或50°
B.80°或40°
C.65°或80°
D.50°或80°
解析:当50°的角是底角时,三角形的底角就是 50°;当50°的角是顶角时,两底角相等,根据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易得底角是65°.故选A.
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已知 一个内角,则这个角可能是底角也可能是顶角, 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 ∠B= ∠ADB,∠C= ∠DAC 设 ∠C=x,则 ∠DAC=x, ∠B= ∠ADB= ∠C+ ∠DAC=2x, 在△ABC中,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2x+x+26°+x=180°, 解得x=38.5°.
∴ ∠C= x=38.5°, ∠B=2x=77°.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证明:∵AB=AC,∴∠ABC=∠ACB.
∵BD,CE是△ABC的两条高线,
∴∠BDC=∠CEB=90°.
∴∠DBC=∠ECB.∴OB=OC.
(2)解:∵∠ABC=50°,AB=AC,
∴∠A=180°-2×50°=80°.
∴∠EOD=360°-90°-90°-80°=100°.
∴∠BOC=∠EOD=100°.
返回
题型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在折叠 中判定等腰三角形中的应用
14.(中考·广东)如图,长方形ABCD中,AB>AD,把长 方形沿对角线AC所在直线折叠,使点B落在点E处, AE交CD于点F,连接DE.
(1)求证:△ADE≌△CED; (2)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
(1)证明:∵四边形 ABCD 是长方形, ∴AD=BC, AB=DC.
15.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边的中点, F为CA的延长线上的一点,过点F 作FG⊥BC于点 G,并交AB于点E.求证:
(1)AD∥FG; (2)△AFE为等腰三角形.
证明: (1)∵AB=AC,D是BC的中点,
∴AD⊥BC.
又∵FG⊥BC, ∴AD∥FG.
(2)∵AB=AC,D是BC的中点,
∴DE=DF.
返回
B.有一个外角是12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C.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
互相平行
D.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返回
题型 1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在求角中的应用
13.(中考·常州)如图,已知△ABC中,AB=AC,BD, CE是高,BD与CE相交于点O.
(1)求证:OB=OC; (2)若∠ABC=50°,求∠BOC的度数.
《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证明PPT课件(第3课时)
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1.用反证法证明命题“钝角三角形中必有一个内角小于45°”时,首先应该假
设这个三角形中( D )
A.有一个内角小于45° B.每一个内角都小于45° C.有一个内角大于等于45° D.每一个内角都大于等于45° 2.如图,在△ABC中,BO平分∠ABC,CO平分∠ACB,过点O作BC的平行线与AB ,AC分别相交于点M,N.若AB=5,AC=6,求△AMN的周长.
证明:∵∠BAC=75°,∠ACB=35° ∴∠ABC=180°-∠BAC-∠ACB=70° ∵BD平分∠ABC ∴∠DBC=∠ABC=35° ∴∠DBC=∠ACB=35° ∴DB=DC ∴△BCD为等腰三角形
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变式训练2 如图,在△ABC中,∠BAC=75°,∠ACB=35°,∠ABC 的平分线BD交边ຫໍສະໝຸດ C于点D.求证:△BCD为等腰三角形.
AB=DC,
证明:在△ABD和△DCA中,BD=CA,
AD=DA,
∴△ABD≌△DCA(SSS) ∴∠ADB=∠DAC ∴EA=ED ∴△AED是等腰三角形
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例2 (教材第9页例3)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已知:△ABC. 求证:∠A,∠B,∠C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相等,要么不相等.假设AB=AC,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
论坛 :
定理可得∠C=∠B,但这与已知条件∠B≠∠C相矛盾,因
www. 1ppt.
此AB≠AC.
cn
反证法概念:P先PT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 相矛盾的结果课,件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反证法.
即“等角对等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第三课时)课件
B DC
∴BD=CD, ∠BAD=∠CAD(三线合一)
知识回顾
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
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写
成“等角对等边”).
A
应用格式:
在△ABC中, ∵ ∠B=∠C,(已知)
∴ AC=AB. (等角对等边) B
C
即△ABC为等腰三角形.
例题讲解
已知:如图,DB=DC,∠ABD=∠ACD,
A
GF C
D
例题讲解
解:(2)∵AD是等腰△ABC的底边上的高,
∴AD也是∠BAC的平分线.
A
∵△AEF是等腰三角形,
∴AG是底边EF上的高和中线. E ∴AD⊥EF,GE=GF.
GF
∴AD是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 B
C
∴DE=DF,所以△DEF是等腰三角形.D
练习
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沿对角 线折叠,则重合部分是等腰三角形吗? 为什么?
注意性质和判定的转换.
角形. 证明:∵ AB=AC,∴ ∠B =∠C.
如图,AB=AC,E为CA延长线上一点,作ED⊥BC于D,交AB于点F,求证:△AEF为等腰三角形.
AF=CD=AB,∠F=∠D=90°.
∴ ∠DBC+∠ABD=∠DCB+ ∠ACD,即∠ABC=∠ACB.
等腰三角形(第三课时)
等腰三角形(第三课时)
求证:AB=AC. ∴ ∠DBC+∠ABD=∠DCB+ ∠ACD,即∠ABC=∠ACB.
A
∴AD是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
性质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
分析: 分析:先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等边对等角,后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新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课时一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案
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13.3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课时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利用角的平分线的定义进行简单的证明与计算.(3)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信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多媒体课件、剪刀、尺子教师出示一些几何图形,包括圆、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让学生抢答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才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引入:我们知道,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我们利用轴对称的知识来研究等腰三角形.(板书课题)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师让学生完成活动1:如图13-3.1-1,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图中的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图13-3.1-2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剪出的△ABC的特点,可以发现AB=AC.然后教师让学生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作腰,另一边叫作底边,两腰的夹角叫作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作底角,如图13-3.1-2.并指出:在△ABC中,若AB=AC,则△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是腰,BC是底边,∠A是顶角,∠B和∠C是底角.教师让学生继续完成活动2:把活动1中剪出的△ABC沿折痕AD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入下表:从上表中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吗?学生经过观察,独立完成上表,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从表中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教师归纳: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的特征是用来说明两角相等、计算角的度数的常用方法.教师让学生完成活动3:你能用所学的知识验证上述性质吗?已知:如图13-3.1-3,在△ABC中,AB=AC.求证:∠B=∠C.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证明∠B=∠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可以知道,只需要证明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即可.教师提示:可以作辅助线构造两个三角形.作BC边上的中线AD,证明△ABD 和△ACD全等即可.根据条件,利用“边边边”可以证明.学生给出证明过程:证明:作BC边上的中线AD,如图13-3.1-4,所以BD=CD.所以△ABD≌△ACD(SSS),所以∠B=∠C.这样,就证明了性质1.然后教师让学生类比性质1的证明,证明性质2.由△ABD≌△ACD,还可得出∠BAD=∠CAD,∠ADB=∠ADC=90°,从而得出AD⊥BC.这就证明了等腰三角形ABC底边上的中线平分顶角∠A且垂直于底边BC.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可以得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的左右两部分经翻折可以重合,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最后教师拓展补充等腰三角形还有以下性质:(1)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高线相等.(2)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3)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教师出示教材P76例1:如图13-3.1-5,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师生共同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ABC=∠C=∠BDC,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把∠A设为x,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再由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析完之后,学生口述过程,教师板书:解:∵AB=AC,BD=BC=AD,∴∠ABC=∠C=∠BDC,∠A=∠ABD(等边对等角).设∠A=x,则∠BDC=∠A+∠ABD=2x,∴∠ABC=∠C=∠BDC=2x.在△ABC中,∠A+∠ABC+∠C=x+2x+2x=180°,解得x=36°.在△ABC中,∠A=36°,∠ABC=∠C=72°.接着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77练习第1-3题.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注意:等边对等角只限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运用.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说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正式作业】教材P81习题13.3第1-3题【家庭作业】《高效课时通》P48-P49。
等腰三角形 第三课时-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北师大版)
2 在下列三角形中,若AB=AC,则不能被一条直线分
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 B )
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 (2,2),B (4,0).若在坐 标轴上取点C,使△ABC 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C
的个数是( B )
A.5
B.6
C.7
D.8
4 如图,已知在△ABC 中,AB=AC,BD,CE 是高,BD 与CE 相交于点O. (1)求证:OB=OC; (2)若∠ABC=50°,求∠BOC 的度数.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在一个三角形中;
区别:判定是由角到边,性质是由边到角.
即: 等边
性质 判定
等角
.
例1 已知:如图,AB=DC,BD=CA,BD 与CA 相交于点E. 求证:△AED 是等腰三角形.
A
D
E
B
C
证明:∵AB=DC,BD=CA,AD=DA, ∴△ABD ≌ △DCA ( SSS ). ∴ ∠ADB=DA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AE=DE (等角对等边). ∴△AED 是等腰三角形.
故△BDE 为等腰三角形.
B
C
2 在△ABC 中,∠A 和∠B 的度数如下,能判定△ABC 是等腰三角
形的是( B )
A.∠A=50°,∠B=70° B.∠A=70°,∠B=40° C.∠A=30°,∠B=90° D.∠A=80°,∠B=60°
3 如图,∠B=∠C=36°,∠ADE=∠AED=72°,则图中的等 腰三角形有( D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DAB 是一个直角或钝角的假设不成立. ∴∠DAB 是一个锐角.
1 如图,一艘轮船在A 处测得灯塔P 位于其北偏东60°方向上, 轮船沿正东方向航行30 n mile到达B 处后,此时测得灯塔P 位于其北偏东30°方向上,此时轮船与灯塔P 的距离是( B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3-3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3-3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一. 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后的进一步学习。
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它有两边相等,两个角也相等。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时,可能会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2.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案、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引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提问: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包括判断题和应用题,旨在巩固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理解。
等腰三角形课时作业(3课时)
等腰三⾓形课时作业(3课时)§1.5 等腰三⾓形(第1课时)【课堂操练】1.(1)等腰三⾓形的⼀个底⾓是70度,则它的顶⾓是(2)等腰三⾓形的⼀个⾓是30度,则它的另外两个⾓分别为(3)等腰三⾓形的⼀个⾓是100度,则它的另外两个⾓分别为(4)等腰三⾓形的周长是10cm,腰长是4cm,则底边为(5)等腰三⾓形的周长是20cm,⼀边长是8cm,则其它两边长为2. 周长为13,边长为整数的等腰三⾓形共有个.3.如果△ABC是轴对称图形,则它的对称轴⼀定是() A.某⼀条边上的⾼B.某⼀条边上的中线C.平分⼀⾓和这个⾓的对边的直线D.某⼀个⾓的平分线4.RtΔABC中,∠C=90°,∠A=30°,若要在直线BC或者直线AC上取⼀点P,使ΔP AB是等腰三⾓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有()A.2个B.4个C.6个D.8个5.已知⼀个等腰三⾓形的⼀边长为5,另⼀边长为7,则这个等腰三⾓的周长是()A.12 B.17C.17或19D.196. 如图,已知∠A=150,AB=BC=CD=DE=EF,求∠FEN的度数.【每课⼀测】(完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1.下列性质中,等腰三⾓形具有⽽直⾓三⾓形不⼀定具有的是()A.两边之和⼤于第三边B.有⼀个⾓的平分线垂直于这个⾓的对边C.有两个锐⾓的和等于90°D.内⾓和等于180°2.⼀个等腰但⾮等边三⾓形它的⾓平分线、中线的⾼的条数共为( )A.9B.7C.6D.53.在△ABC中,AB=AC,那么在这个三⾓形中,三线重合的线段是( )A. ∠A的平分线,AB边上的中线,AB边上的⾼B.∠A的平分线,BC边上的中线,BC边上的⾼C.∠B的平分线,AC边上的中线,AC边上的⾼D.∠C的平分线,AB边上的中线,AB边上的⾼4.等腰三⾓形的两个外⾓的度数⽐为2:5,则它的顶⾓的度数是( )A.40°B.120°C.140°D.40°或140°5.如图,等腰△ABC中,AB=AC,∠A=20°.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D,交AC于E,连接BE,则∠CBE等于()A.80°B.70°C.60°D.50°⼆、填空题(每题5分,共30分)6.如果等腰三⾓形的腰长为6cm,顶⾓为60°,则等腰三⾓形的周长为________.7.若等腰三⾓形的⼀个⾓为110°,则其余两⾓为________.8.如果等腰三⾓形的⼀边长为6cm,周长为14cm,那么另外两边的长分别为________.9.在△ABC中,AB=AC,D为AB 延长线上⼀点,且∠ACD=115°,∠D=37°,则∠BCD=________.10.如图,在△ABC中,AB=AC,AD⊥BC,D为垂⾜,?由以上两个条件可得______.(写出⼀个结论)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1.如图,已知:AB=AC、DB=DC.求证:∠3=∠4.12.如图,已知:△ABC中,AB=AC,D是AC上⼀点,且AD=BD=BC.求:∠A度数.13.如图,AB=AC,BD=BC,若∠A=40°,则∠ABD的度数是多少?14.已知AB=AC,AE平分∠DAC,那么AE∥BC吗?为什么?.15.如图:已知下列两个三⾓形,?思考怎样把每个三⾓形纸⽚只剪⼀次将它分成两个等腰三⾓形?试⼀试,在图中画出你剪的痕迹.§1.5 等腰三⾓形(第2课时)【课堂操练】1.在△ABC 中,∠A =30°,当∠B = 时,△ABC 为等腰三⾓形;当∠B = 时,△ABC 为直⾓三⾓形.2.如图,已知AC =CD =DA =CB =DE ,则此图中共有个等腰三⾓形,有个直⾓三⾓形,AC =21 =21. 3.在△ABC 中,∠C =90°,D 是AB 的中点,若AB =18㎝,则CD = .4.若直⾓三⾓形斜边上的⾼和中线分别是5cm 和6cm ,则斜边长为,⾯积为 .5.Rt △ABC 中,如果斜边上的中线CD =4,那么斜边AB 是() A .2 B.4 C.8 D.2或8 6. 在△ABC 中,已知点E 在BA 的延长线上,并且∠1=∠2,AD ∥BC .问:△ABC 是什么三⾓形?为什么?7. 如图,已知AB =AC ,E 、D 分别在AB 、AC 上,BD 与CE 交于点F ,?且∠ABD =?∠ACE . 求证:BF =CF .ABCE【每课⼀测】(完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每题5分,共30分)1.如图1,已知OC平分∠AOB,CD∥OB,若OD=3cm,则CD等于()A.3cm B.4cm C.1.5cm D.2cmD CABEDABFEDCBHF(图1)(图2) (图3) 2.△ABC中AB=AC,∠A=36°,BD平分∠ABC交AC于D,则图中的等腰三⾓形有()A.1个B.2个C.3个D.4个3.如图2,△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点F,过点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点E,那么下列结论:①△BDF和△CEF都是等腰三⾓形;②DE=BD+CE;?③△ADE的周长等于AB与AC的和;④BF=CF.其中正确的有()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①4.如图3,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平分线AE交CD于H,EF⊥AB于F,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ACD=∠B B.CH=CE=EF C.CH=HD D.AC=AF5.若三⾓形的⼀个外⾓恰好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个内⾓的2倍,则这个三⾓形是( )A.直⾓三⾓形B.等腰三⾓形C.等腰直⾓三⾓形D.等边三⾓形6.如图,∠ADE=∠AED=2∠B=2∠C,则此图形中共有等腰三⾓形的个数为( )A.1个B.2个C.3个D.4个⼆、填空题(每题5分,共30分)7.由“△ABC中,∠A=∠B”提供的信息可知:不但△ABC是等腰三⾓形,⽽且知道它的底边是________,顶⾓是________.8.在△ABC中,∠A=∠B=2∠C,则△ABC是________三⾓形.9.⼀直⾓三⾓形的两直⾓边分别是3,4,斜边的中线是 2.5,则这个直⾓三⾓形的周长是_______.10.在直⾓三⾓形中⼀个锐⾓是30°,则斜边上的中线把直⾓分别两部分,它的度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11.△ABC中,∠A=65°,∠B=50°,则AB:BC=_________.12.⼀灯塔P在⼩岛A的北偏西25°,从⼩岛A沿正北⽅向前进30海⾥后到达⼩岛,?此时测得灯塔P在北偏西50°⽅向,则P与⼩岛B相距________.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3.如图,已知:AD∥BC,∠EAC=2∠C,BD平分∠ABC,AC=4cm,求AD长.14.如图,△ABC中,∠ABC、∠ACB的⾓平分线交于F,过F作DE∥BC,交AB于D,交AC于E,则BD、CE、DE有何关系,并说明理由.15.已知,如图,△ABC中,AB=AC,BD和CD分别是∠ABC和∠ACB的平分线.求证:△DBC是等腰三⾓形.16.已知,如图,△ABC中,∠BAC=90°,AD⊥BC于点D,BE平分∠ABC交AD于点F. 求证:AE=AF.§1.5 等腰三⾓形(第3课时)【课堂操练】1.等边三⾓形中,两条中线所夹的钝⾓的度数为 ( ) A .120° B .130° C .150° D .160° 2.等腰三⾓形的周长为80 cm ,若以它的底边为边的等边三⾓形周长为30 cm ,则该等腰三⾓形的腰长为()A .25 cmB .35 cmC .30 cmD .40 cm 3.下列命题中,①有⼀个外⾓是120°的等腰三⾓形是等边三⾓形;②有两个外⾓相等的等腰三⾓形是等边三⾓形;③有⼀边上的⾼也是这边上中线的等腰三⾓形是等边三⾓形;④三个外⾓都相等的三⾓形是等边三⾓形,正确的个数有()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4. 下列三⾓形:①有两个⾓等于60°;②有⼀个⾓等于60°的等腰三⾓形;?③三个外⾓(每个顶点处各取⼀个外⾓)都相等的三⾓形;?④⼀腰上的中线也是这条腰上的⾼的等腰三⾓形.其中是等边三⾓形的有()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D .①②③④ 5. 如图,D 、E 、F 分别是等边△ABC 各边上的点,且AD =BE =CF ,则△DEF ?的形状是()A .等边三⾓形B .腰和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形C .直⾓三⾓形D .不等边三⾓形D ABF6.如图,在ABC ?中,090=∠C ,DE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且3:1:=∠∠CAB BAD ,则B ∠=__________.7. 如图,△ABC 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形,△BDC 是等腰三⾓形,且∠BDC =120°.以D 为顶点作⼀个60°⾓,使其两边分别交AB 于点M ,交AC 于点N ,连接MN ,则△AMN 的周长为.【每课⼀测】(完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每题5分,共30分) 1.下列说法中:①有两个⾓是60°的三⾓形是等边三⾓形;②三个不同的外⾓都相等的三⾓形是等边三⾓形;③每边上的⾼也是这边上的中线的三⾓形是等边三⾓形;④内⾓是60°的外⾓的平分线平⾏于这个内⾓所对的边的三⾓形是等边三⾓形. 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2.若三⾓形中,任何⼀中线都垂直于这边,则此三⾓形是()A.等腰三⾓形B.钝⾓三⾓形C.直⾓三⾓形D.等边三⾓形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等边三⾓形是等腰三⾓形B.⼀个外⾓的平分线平⾏于⼀边的三⾓形是等腰三⾓形C.有两个内⾓不相等的三⾓形不是等腰三⾓形D.有两个内⾓分别是70°和40°的三⾓形是等腰三⾓形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个钝⾓三⾓形⼀定不是等腰三⾓形 B.⼀个等腰三⾓形⼀定不是锐⾓三⾓形 C.⼀个直⾓三⾓形⼀定不是等腰三⾓形 D.⼀个等边三⾓形⼀定不是钝⾓三⾓形 5. 如图,正⽅形ABCD ,△PAD 是等边三⾓形,则∠BPC的度数为 ( ) A.30° B.25° C.20° D.15° 6. (2010齐齐哈尔市)如图所⽰,已知△ABC 和△ADE 均是等边三⾓形,点B 、C 、E 在同⼀条直线上,AE 与BD 交于点O ,AE 与CD 交于点G ,AG 与BD 交于点F ,连结OC 、FG ,则下列结论:①AE =BD ;②AG =BF ;③FG ∥BE ;④∠BOC =∠EOC ,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填空题(每题5分,共30分)7.Rt △ABC 中,CD 是斜边AB 上的中线,∠B =30°,AD =2cm ,则AB 的长度是________. 8.△ABC 中,AB =AC ,∠A =∠C ,则∠B=_______. 9.已知AD 是等边△ABC 的⾼,BE 是AC 边的中线,AD 与BE 交于点F ,则∠AFE =______. 10.△ABC 中,∠B =∠C =15°,AB =2cm ,CD ⊥AB 交BA 的延长线于点D ,?则CD ?的长度是_______. 11.已知∠AOB =30°,点P 在∠AOB 内部,P 1与P 关于OB 对称,P 2与P 关于OA 对称,则P 1,O ,P 2三点所构成的三⾓形是_________.12. 如图,E 是等边△ABC 中AC 边上的点,∠1=∠2,BE =CD ,则对△ADE 的形状的判断是________.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3. 如图所⽰,P 、Q 是△ABC 边BC 上的两点,且BP=PQ=QC=AP=AQ ,求 BAC 的度数.(第6题) AC D O第10题E F G 21EDC A (第12题)(第5题)14. 如图,△ABC是等边三⾓形,点D、E、F分别在AB、BC、CA的延长线上,?且BD=CE=AF.△DEF也是等边三⾓形吗?为什么?FACB15. 如图,AD=BD=CD,试猜想:△ABC是直⾓三⾓形吗?为什么?你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ADB16.(2010湖南衡阳)已知:如图,在等边三⾓形ABC的AC边上取中点D,BC的延长线上取⼀点E,使CE=CD.求证:BD=DE.。
内蒙古化德县第三中学:2.3.1 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 课件 (八年级人教版上册)
△ABC即为所求.
zxxk
二、讲解例题,巩固新知
例2 以线段a为底,∠α
为底角,作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法: (1)作线段BC=a; (2)在线段BC的同侧作 ∠CBX=∠ α , ∠BCY=∠ α ,两 边相交于点 A. △ABC即为所求. a
α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例3 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a,底边上 的高的长为h,求作这个等腰三角形
第2章
轴对称
2.3 等腰三角形
2.3.1 等腰三角形 第3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明有一些规格为4 cm,5 cm的小木棒,能搭 出几种不同的等腰三角形?
哪些条件可以确定等腰三角形? 如何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
二、讲解例题,巩固新知
例1 已知线段a、b(如
图),用尺规作图作等腰三角 形ABC,使AB=AC=b,BC=a. 作法: (1)画线段BC=a; (2)分别以B、C为圆心,b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 于点A; (3)连接线段AB,AC. a b
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 (1)若△ABC是等腰三角形,那么以下情况有可能的是( ) A.AB=AC=2,BC=5 B.AB=BC=3,BC=6 C.AB=3,BC=4,周长为11 D.AB=2,BC=4,周长为8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50°,腰长2 cm,尺规作图作出 此等腰三角形.(不要求写出作法) 2.选做题: △ABC为等边三角形, P是△ABC所在平面上一点,则 使△ABP、△BCP和△ACP都为等腰三角形的P点的个 数是( ) A.3 B.4 C.7 D.10
a
h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确定等腰三角形的方法:
(1)已知一底一腰可确定等腰三角形; (2)已知一底角一底边可确定等腰三角形; (3)已知一底边及底边上的高线可确定等 腰三角形. Z,xxk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量可确定等腰三角形?
北师大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 优秀课件
由题得AB=15×2=30(海里)
N B 72° 36° C
∵ ∠A= ∠C
∴ BC=AB=30 (海里)
36°
A
2、如图, △ABC中, ∠A=36°,AB=AC, BD平分 ∠ABC, DE∥BC, EF平分∠AED,问在这个图形中,有 那几个等腰三角形?请分别写出来.
A
△ABC、 △BCD 、△EBD、 △EDF 、△FAE 、△ADE、 △ABD
的形式.而已知中的角平分线和平 行线告诉我们图形中有等腰三角形
M
D
出现,因此,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B
N C
4、已知五个正数的和等于1,用反证法证明:这五个数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或等于1/5.
证明: 设这五个正数为a1、a2、a3、a4、a5 假设这五个数中没有一个大于或等于1/5,即都小于1/5, 那么这五个数的和a1+a2+a3+a4+a5就小于1. 这与已知这五个数的和a1+a2+a3+a4+a5=1相矛盾. 因此, 假设不成立,即这五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或等于 1/5成立.
36°
F
E 36°72°D
73263°°6°
B
72°
C
想一想
小明说, 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
即在△ABC中, 如果∠B≠∠C, 那么AB≠AC.
A
B
C
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 如果成立, 你能证明它吗?
小明是这样想的:
如图, 在△ABC中, 已知∠B≠∠C, 此时, AB与AC要
B
C
在△ABD和 △ACD中
D
∵∠B=∠C. ∠ADB=∠ADC.AD=AD
广平县第八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新版北师大版9
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3.了解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并能简单应用.4.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重点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难点理解和掌握反证法的证明方法.一、复习导入问题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问题2:我们是如何证明上述定理的?问题3:我们把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吗?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吗?二、探究新知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师:你能证明“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并与同伴交流.处理方式: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小组之间探究讨论多种证明方法.已知:如图,在△ABC中,∠B=∠C.求证:AB=AC.证法一:过点A作BC的垂线,垂足为D.∵AD⊥BC ,∴∠BDA=∠CDA= 90°.在△ABD和△ACD中,∵∠B=∠C, ∠BDA=∠CDA, AD=AD ,∴△ABD≌△ACD (AAS).∴ AB=A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证法二:作∠BAC的角平分线,交BC于点D.∵AD平分∠BAC,∴∠BAD=∠CAD.在△ABD和△ACD中,∵∠B=∠C, ∠BAD=∠CAD, AD=AD,∴△ABD≌△ACD (AAS) .∴AB=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教师引导学生类比“等边对等角”的证明方法正确地添加辅助线,规范地写出推理过程,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师指出:作△ABC的边BC的中线,虽然把△ABC分成了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对应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这是“SSA”,是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因此,这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引导学生归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述为:等角对等边.2.反证法课件出示: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处理方法: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师引导:用综合法证明本结论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要探究一种新方法来完成它的证明,下面来看小明同学的想法:(课件出示)如图,在△ABC中,已知∠B≠∠C,此时AB与AC要么相等,要么不相等.假设AB=AC,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定理可得∠C=∠B,但已知条件是∠B≠∠C.这与已知条件∠B≠∠C相矛盾,因此AB≠AC.师:你能理解他的推理过程吗?师出示“反证法”的定义: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三、举例分析例1 已知:如图,AB=DC,BD=CA,BD与CA相交于点E.求证:△AED是等腰三角形.证明:∵AB=DC,BD=CA,AD=DA ,∴△ABD≌△DCA.∴∠ADB=∠D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AE=DE(等角对等边).∴△AED是等腰三角形.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3)处理方法: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四、练习巩固1.如果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30°,且它恰好等于一个不相邻的内角的2倍,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钝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2.如图,在△ABC中,∠B=∠C=40°,D,E是BC上两点,且∠ADE=∠AED=80°,则图中共有等腰三角形( )A.6个B.5个C.4个D.3个,第2题图) ,第3题图) 3.如图,已知△ABC中,CD平分∠ACB交AB于点D,又DE∥BC,交AC于点E,若DE =4 cm,AE=5 cm,则AC等于( )A.5 cm B.4 cm C.9 cm D.1 cm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外作业1.教材第9页“随堂练习”第1、2题.2.教材第9~10页习题1.3第1~4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复习性质定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猜想新的命题,并进行证明.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同时引入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学习与运用反证法也成为本课时的教学任务之一.第4章一次函数一、选择题(共26小题)1.2017年5月10日上午,小华同学接到通知,她的作文通过了《我的中国梦》征文选拔,需尽快上交该作文的电子文稿.接到通知后,小华立即在电脑上打字录入这篇文稿,录入一段时间后因事暂停,过了一小会,小华继续录入并加快了录入速度,直至录入完成.设从录入文稿开始所经过的时间为x,录入字数为y,下面能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2.小刚以400米/分的速度匀速骑车5分,在原地休息了6分,然后以500米/分的速度骑回出发地.下列函数图象能表达这一过程的是()A.B.C.D.3.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但行至中途自行车出了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上课,加快了骑车速度,下面是小明离家后他到学校剩下的路程s关于时间t的函数图象,那么符合小明行驶情况的图象大致是()A.B.C.D.4.均匀地向如图的容器中注满水,能反映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图象是()A.B.C.D.5.如图,某个函数的图象由线段AB和BC组成,其中点A(0,),B(1,),C(2,),则此函数的最小值是()A.0 B.C.1 D.6.某星期天下午,小强和同学小明相约在某公共汽车站一起乘车回学校,小强从家出发先步行到车站,等小明到了后两人一起乘公共汽车回到学校.图中折线表示小强离开家的路程y(公里)和所用的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小强从家到公共汽车站步行了2公里B.小强在公共汽车站等小明用了10分钟C.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30公里/小时D.小强乘公共汽车用了20分钟7.货车和小汽车同时从甲地出发,以各自的速度匀速向乙地行驶,小汽车到达乙地后,立即以相同的速度沿原路返回甲地,已知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货车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小汽车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则下图中能分别反映出货车、小汽车离乙地的距离y(千米)与各自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是()A.B.C.D.8.如图,在矩形中截取两个相同的正方形作为立方体的上下底面,剩余的矩形作为立方体的侧面,刚好能组成立方体.设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y和x,则y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9.小张的爷爷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星期天爷爷从家里跑步到公园,打了一会太极拳,然后沿原路慢步走到家,下面能反映当天爷爷离家的距离y(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10.如图,挂在弹簧称上的长方体铁块浸没在水中,提着弹簧称匀速上移,直至铁块浮出水面停留在空中(不计空气阻力),弹簧称的读数F(N)与时间t(s)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11.函数y=的图象为()A.B.C.D.12.匀速地向一个容器内注水,最后把容器注满,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图中OABC为一折线),这个容器的形状是下图中的()A.B.C.D.13.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是()A.﹣3≤y≤3B.0≤y≤2C.1≤y≤3D.0≤y≤314.甲、乙两人在操场上赛跑,他们赛跑的路程S(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乙两人进行1000米赛跑B.甲先慢后快,乙先快后慢C.比赛到2分钟时,甲、乙两人跑过的路程相等D.甲先到达终点15.如图所示的容器内装满水,打开排水管,容器内的水匀速流出,则容器内液面的高度h随时间x变化的函数图象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 B.C. D.16.如图,匀速地向此容器内注水,直到把容器注满,在注水过程中,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水面高度h随注水时间t变化规律的是()A.B.C.D.17.如图,小红居住的小区内有一条笔直的小路,小路的正中间有一路灯,晚上小红由A处径直走到B处,她在灯光照射下的影长l与行走的路程S之间的变化关系用图象刻画出来,大致图象是()A. B.C.D.18.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1小时后进入高速路,继续以10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则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的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19.小明从家出发,外出散步,到一个公共阅报栏前看了一会报后,继续散步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家,如图描述了小明在散步过程汇总离家的距离s(米)与散步所用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象,下列信息错误的是()A.小明看报用时8分钟B.公共阅报栏距小明家200米C.小明离家最远的距离为400米D.小明从出发到回家共用时16分钟20.园林队在某公园进行绿化,中间休息了一段时间.已知绿化面积S(单位:平方米)与工作时间t(单位:小时)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则休息后园林队每小时绿化面积为()A.40平方米B.50平方米C.80平方米D.100平方米21.图象中所反映的过程是:张强从家跑步去体育场,在那里锻炼了一阵后,又去早餐店吃早餐,然后散步走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张强离家的距离.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以下四个说法错误的是()A.体育场离张强家2.5千米B.张强在体育场锻炼了15分钟C.体育场离早餐店4千米D.张强从早餐店回家的平均速度是3千米/小时22.“黄金1号”玉米种子的价格为5元/千克,如果一次购买2千克以上的种子,超过2千克部分的种子价格打6折,设购买种子数量为x千克,付款金额为y元,则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A.B.C.D.23.若函数,则当函数值y=8时,自变量x的值是()A.±B.4 C.±或4 D.4或﹣24.已知函数y=,当x=2时,函数值y为()A.5 B.6 C.7 D.825.一家电信公司提供两种手机的月通话收费方式供用户选择,其中一种有月租费,另一种无月租费.这两种收费方式的通话费用y(元)与通话时间x(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小红根据图象得出下列结论:①l1描述的是无月租费的收费方式;②l2描述的是有月租费的收费方式;③当每月的通话时间为500分钟时,选择有月租费的收费方式省钱.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0 B.1 C.2 D.326.如图,是一台自动测温记录仪的图象,它反映了我市冬季某天气温T随时间t变化而变化的关系,观察图象得到下列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凌晨4时气温最低为﹣3℃B.14时气温最高为8℃C.从0时至14时,气温随时间增长而上升D.从14时至24时,气温随时间增长而下降二、填空题(共4小题)27.同一温度的华氏度数y(℉)与摄氏度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是y=x+32,如果某一温度的摄氏度数是25℃,那么它的华氏度数是℉.28.放学后,小明骑车回家,他经过的路程s(千米)与所用时间t(分钟)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小明的骑车速度是千米/分钟.29.已知函数,那么= .30.如图,根据所示程序计算,若输入x=,则输出结果为.第4章一次函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6小题)1.2017年5月10日上午,小华同学接到通知,她的作文通过了《我的中国梦》征文选拔,需尽快上交该作文的电子文稿.接到通知后,小华立即在电脑上打字录入这篇文稿,录入一段时间后因事暂停,过了一小会,小华继续录入并加快了录入速度,直至录入完成.设从录入文稿开始所经过的时间为x,录入字数为y,下面能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专题】动点型.【分析】根据在电脑上打字录入这篇文稿,录入字数增加,因事暂停,字数不变,继续录入并加快了录入速度,字数增加,变化快,可得答案.【解答】解:A.暂停后继续录入并加快了录入速度,字数增加,故A不符合题意;B.字数先增加再不变最后增加,故B不符合题意错误;C.开始字数增加的慢,暂停后再录入字数增加的快,故C符合题意;D.中间应有一段字数不变,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字数先增加再不变最后增加的快是解题关键.2.小刚以400米/分的速度匀速骑车5分,在原地休息了6分,然后以500米/分的速度骑回出发地.下列函数图象能表达这一过程的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匀速行驶,可得路程随时间匀速增加,根据原地休息,路程不变,根据加速返回,可得路程随时间逐渐减少,可得答案.【解答】解:由题意,得以400米/分的速度匀速骑车5分,路程随时间匀速增加;在原地休息了6分,路程不变;以500米/分的速度骑回出发地,路程逐渐减少,故选:C.【点评】本意考查了函数图象,根据题意判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注意休息时路程不变.3.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但行至中途自行车出了故障,只好停下来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上课,加快了骑车速度,下面是小明离家后他到学校剩下的路程s关于时间t的函数图象,那么符合小明行驶情况的图象大致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由于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接着停下修车,后来加快速度匀驶,所以开始行驶路S是均匀减小的,接着不变,后来速度加快,所以S变化也加快变小,由此即可作出选择.【解答】解:因为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停下修车﹣﹣﹣加快速度匀驶,可得S先缓慢减小,再不变,在加速减小.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能力.解决此类识图题,同学们要注意分析其中的“关键点”,还要善于分析各图象的变化趋势.4.均匀地向如图的容器中注满水,能反映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图象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由于三个容器的高度相同,粗细不同,那么水面高度h随时间t变化而分三个阶段.【解答】解:最下面的容器较粗,第二个容器最粗,那么第二个阶段的函数图象水面高度h随时间t的增大而增长缓慢,用时较长,最上面容器最小,那么用时最短.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函数图象,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容器的高度相同,每部分的粗细不同得到用时的不同.5.如图,某个函数的图象由线段AB和BC组成,其中点A(0,),B(1,),C(2,),则此函数的最小值是()A.0 B.C.1 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函数图象的纵坐标,可得答案.【解答】解:由函数图象的纵坐标,得>>,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利用了有理数大大小比较.6.某星期天下午,小强和同学小明相约在某公共汽车站一起乘车回学校,小强从家出发先步行到车站,等小明到了后两人一起乘公共汽车回到学校.图中折线表示小强离开家的路程y(公里)和所用的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小强从家到公共汽车站步行了2公里B.小强在公共汽车站等小明用了10分钟C.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30公里/小时D.小强乘公共汽车用了20分钟【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图象可以确定小强离公共汽车站2公里,步行用了多长时间,等公交车时间是多少,两人乘公交车运行的时间和对应的路程,然后确定各自的速度.【解答】解:A、依题意得小强从家到公共汽车步行了2公里,故选项正确;B、依题意得小强在公共汽车站等小明用了10分钟,故选项正确;C、公交车的速度为15÷=30公里/小时,故选项正确.D、小强和小明一起乘公共汽车,时间为30分钟,故选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利用函数的图象解决实际问题,正确理解函数图象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理解问题的过程,就能够通过图象得到函数问题的相应解决.需注意计算单位的统一.7.货车和小汽车同时从甲地出发,以各自的速度匀速向乙地行驶,小汽车到达乙地后,立即以相同的速度沿原路返回甲地,已知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货车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小汽车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则下图中能分别反映出货车、小汽车离乙地的距离y(千米)与各自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专题】压轴题.【分析】根据出发前都距离乙地180千米,出发两小时小汽车到达乙地距离变为零,再经过两小时小汽车又返回甲地距离又为180千米;经过三小时,货车到达乙地距离变为零,故而得出答案.【解答】解:由题意得出发前都距离乙地180千米,出发两小时小汽车到达乙地距离变为零,再经过两小时小汽车又返回甲地距离又为180千米,经过三小时,货车到达乙地距离变为零,故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理解题意并正确判断辆车与乙地的距离是解题关键.8.如图,在矩形中截取两个相同的正方形作为立方体的上下底面,剩余的矩形作为立方体的侧面,刚好能组成立方体.设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y和x,则y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专题】压轴题.【分析】立方体的上下底面为正方形,立方体的高为x,则得出y﹣x=2x,再得出图象即可.【解答】解:正方形的边长为x,y﹣x=2x,∴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x,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综合运用,解题的关键是从y﹣x等于该立方体的上底面周长,从而得到关系式.9.小张的爷爷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星期天爷爷从家里跑步到公园,打了一会太极拳,然后沿原路慢步走到家,下面能反映当天爷爷离家的距离y(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生活中比较运动快慢通常有两种方法,即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多少或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但统一的方法是直接比较速度的大小.【解答】解: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相同的路程,跑步比漫步的速度快;在一定时间内没有移动距离,则速度为零.故小华的爷爷跑步到公园的速度最快,即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最大,打太极的过程中没有移动距离,因此通过的路程为零,还要注意出去和回来时的方向不同,故B符合要求.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函数图象问题,关键是根据速度的物理意义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10.如图,挂在弹簧称上的长方体铁块浸没在水中,提着弹簧称匀速上移,直至铁块浮出水面停留在空中(不计空气阻力),弹簧称的读数F(N)与时间t(s)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专题】压轴题.【分析】开始一段的弹簧称的读数保持不变,当铁块进入空气中的过程中,弹簧称的读数逐渐增大,直到全部进入空气,重量保持不变.【解答】解:根据铁块的一点过程可知,弹簧称的读数由保持不变﹣逐渐增大﹣保持不变.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关键是根据弹簧称的读数变化情况得出函数的图象.11.函数y=的图象为()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专题】压轴题.【分析】从x<0和x>0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先化简函数关系式再确定函数图象即可.【解答】解:当x<0时,函数解析式为:y=﹣x﹣2,函数图象为:B、D,当x>0时,函数解析式为:y=x+2,函数图象为:A、C、D,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函数图象,利用分情况讨论思想把函数关系式进行正确变形是解题的关键,要能够根据函数的系数确定函数的大致图象.12.匀速地向一个容器内注水,最后把容器注满,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图中OABC为一折线),这个容器的形状是下图中的()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每一段函数图象的倾斜程度,反映了水面上升速度的快慢,再观察容器的粗细,作出判断.【解答】解:注水量一定,函数图象的走势是稍陡,平,陡;那么速度就相应的变化,跟所给容器的粗细有关.则相应的排列顺序就为C.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函数图象的应用,需注意容器粗细和水面高度变化的关联.13.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是()A.﹣3≤y≤3B.0≤y≤2C.1≤y≤3D.0≤y≤3【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图象,找到y的最高点是(﹣2,3)及最低点是(1,0),确定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解答】解:∵图象的最高点是(﹣2,3),∴y的最大值是3,∵图象最低点是(1,0),∴y的最小值是0,∴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是0≤y≤3.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的图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象,找到y的最高点及最低点.14.甲、乙两人在操场上赛跑,他们赛跑的路程S(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乙两人进行1000米赛跑B.甲先慢后快,乙先快后慢C.比赛到2分钟时,甲、乙两人跑过的路程相等D.甲先到达终点【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给出的函数图象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即可.【解答】解:从图象可以看出,甲、乙两人进行1000米赛跑,A说法正确;甲先慢后快,乙先快后慢,B说法正确;比赛到2分钟时,甲跑了500米,乙跑了600米,甲、乙两人跑过的路程不相等,C说法不正确;甲先到达终点,D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函数的图象,从函数图象获取正确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15.如图所示的容器内装满水,打开排水管,容器内的水匀速流出,则容器内液面的高度h随时间x变化的函数图象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 B.C. 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根据容器内的水匀速流出,可得相同时间内流出的水相同,根据圆柱的直径越长,等体积的圆柱的高就越低,可得答案.【解答】解:圆柱的直径较长,圆柱的高较低,水流下降较慢;圆柱的直径变长,圆柱的高变低,水流下降变慢;圆柱的直径变短,圆柱的高变高,水流下降变快.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图象,利用了圆柱的直径越长,等体积的圆柱的高就越低.16.如图,匀速地向此容器内注水,直到把容器注满,在注水过程中,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水面高度h随注水时间t变化规律的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由于三个容器的高度相同,粗细不同,那么水面高度h随时间t变化而分三个阶段.【解答】解:最下面的容器容器最小,用时最短,第二个容器最粗,那么第二个阶段的函数图象水面高度h随时间t的增大而增长缓慢,用时较长,最上面容器较粗,那么用时较短.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函数图象,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容器的高度相同,每部分的粗细不同得到用时的不同.17.如图,小红居住的小区内有一条笔直的小路,小路的正中间有一路灯,晚上小红由A处径直走到B处,她在灯光照射下的影长l与行走的路程S之间的变化关系用图象刻画出来,大致图象是()A. B.C.D.【考点】函数的图象;中心投影.【专题】压轴题;数形结合.【分析】根据中心投影的性质得出小红在灯下走的过程中影长随路程之间的变化,进而得出符合要求的图象.【解答】解:∵小路的正中间有一路灯,晚上小红由A处径直走到B处,她在灯光照射下的影长l 与行走的路程S之间的变化关系应为:当小红走到灯下以前:l随S的增大而减小;当小红走到灯下以后再往前走时:l随S的增大而增大,∴用图象刻画出来应为C.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函数图象以及中心投影的性质,得出l随S的变化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8.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1小时后进入高速路,继续以10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则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的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考点】函数的图象.【分析】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1小时后进入高速路,所以前1小时路程随时间增大而增大,后来以10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路程的增加幅度会变大一点.据此即可选择.【解答】解:由题意知,前1小时路程随时间增大而增大,1小时后路程的增加幅度会变大一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函数的图象.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汽车行驶的过程.19.小明从家出发,外出散步,到一个公共阅报栏前看了一会报后,继续散步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家,如图描述了小明在散步过程汇总离家的距离s(米)与散步所用时间t(分)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象,下列信息错误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至多有一个锐 角”的第一步是 假设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有两个锐角 .
5.已知AD是△ABC的外角∠EAC的平分线,要使AD∥BC, 则△ABC的边一定满足 AB=AC .
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知AB=AC.故填AB=AC.
6.在△ABC中,∠C=∠B,D,E分别是AB,AC上的点,AE=2
( A )
C.1.5 cm D.2 cm
2.(2015· 西安中考)如图所示,在△ABC中,∠A=36°,AB=AC,
BD是△ABC的角平分线.若在边AB上截取BE=BC,连接DE, 则图中等腰三角形共有 ( D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解析:∵△ABC为等腰三角形,∠A=36°,∴∠ABC=∠C=72°,∵BD是 △ABC的角平分线,∴∠ABD=∠CBD=36°,∴△ABD为等腰三角形,△BCD 为等腰三角形.可得BE=BC=BD,∴△BDE为等腰三角 形.∵∠AED=108°,∴∠EAD=∠EDA=36°,∴△AED为等腰三角形.故选D.
假设不成立.所以,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知识拓展]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互逆的,解
有关等腰三角形问题时,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
角平分线通常是作辅助线需要重点考虑的线段.
训练检测巩固提高
1.已知:如图所示,OC平分∠AOB,CD∥OB,若
OD=3 cm,则CD等于
A.3 cm B.4 cm
八年级数学· 下 新课标[北师]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学习新知
检测反馈
问题思考
独立思考后再进行交流. 【问题1】
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内容是
什么?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问题2】 我们是如何证明上述定理的?
【问题3】 我们把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反过来还成立吗?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
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对吗?
合作探究释疑点拨
证明:有两个角相等的三
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如图所示,在△AB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B=∠C.
求证AB=AC.
证明1:作AD⊥BC于点 D.(如图所示)
证明2:作△ABC顶角的平分 线AD交BC于点D.(如图所示) 在△ABD和△ACD中, ∵∠B=∠C, ∠BAD=∠CAD, AD=AD,
在△ABD和△ACD中,
∵∠B=∠C, ∠BDA=∠CDA, AD=AD,
∴ △ABD≌△ACD (AAS).
∴ AB=A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 形.这一定理可以简述为:等角对等边.
∴ △ABD≌△ACD
(AAS). ∴ AB=AC (全等三角形的
对应边相等). 几何语言:在△ABC中,∵∠B=∠C(已知),∴AB=AC(等角对等边).
3.如图所示,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点 F,过点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点E,那么下列结论:
①△BDF和△CEF都是等腰三角形;②DE=BD+CE;③△ADE
的周长等于AB与AC的和;④BF=CF.其中正确的有 ( A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
解析:可证明△BDF,△CEF都是等腰三角形,得①②③正确.故选A.
例2
已知:如图所示,AB=DC,BD=CA,BD与CA
相交于点E, 求证△AED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AB=DC, BD=CA,AD=DA, ∴ △ABD≌△DCA (SSS). ∴∠ADB=∠D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AE=DE(等角对等边). ∴ △AED是等腰三角形.
反证法
如图所示,在△ABC中,已知∠B≠∠C,此时AB与AC要么 相等,要么不相等. 假设AB=AC,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定 理可得∠C=∠B,这与已知条件“∠B≠∠C” 相矛盾,因此AB≠AC. 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 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 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
证法.
例3
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已知:△ABC. 求证:∠A,∠B,∠C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证明:假设∠A,∠B,∠C中有两个角是直角,不妨设∠A 和∠B是直角,即∠A=90°,∠B=90°, 于是∠A+∠B+∠C=90°+90°+∠C>180°. 这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矛盾,因此“∠A和∠B是直角”的
cm,且DE∥BC,则AD=
2 cm
.
解析:可证△ADE是等腰三角形,∴AD=AE=2 cm.
7.如图所示,已知AB=AC,E,D分别在AB,AC上,BD与CE交于点F,且
∠ABD=∠ACE,求证BF=CF. 证明:连接BC,∵AB=AC, ∴∠ABC=∠ACB. ∵∠ABD=∠ACE,
∴∠FBC=∠F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