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少阳病证和太阴病证
中医六经辨证
太阳病证·经证·中风证
桂枝汤
【概念】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 的证候。
【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辨证要点】是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
2019/5/20 11
第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
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13条:
2019/5/20 1
六经辨证
1.概念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 纲领。由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 的基础上,根据伤寒病的证候特点和传 变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为外感病一种辨 证方法。为中医临床辨证之首创,为后 世种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19/5/20 2
六经辨证 1.概念
——东汉张仲景
2019/5/20 4
4.六经辨证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六经辨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六淫之中风寒之邪,始从
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及里,进而传至脏腑。 因此,它的病理变化,当病邪浅在肌表经络,则表现
为表证;若寒邪入里化热,则转为里实热证;而在正虚 阳衰的情况下,寒邪多易侵犯三阴经,出现一系列阳虚 里寒的病理变化。
少阴寒化证 少阴热化证
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证 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血证
8
一、太阳病证
【概念】
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太阳经脉循行 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太阳之腑为膀胱,贮 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
2019/5/20 9
一、太阳病证
【概念】
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 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 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 太阳腑证。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
六经辨证少阳病脉症
六经辨证少阳病脉症少阳病是邪犯少阳经腑,胆火内郁,输机不利所致的疾病。
它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三阳病的最后阶段。
少阳。
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二经,及其所属的胆与三焦二腑。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丄抵头角,下耳后,入缺盆,下胸贯膈,属肝络胆;其直行者,从缺盆下腋,过季胁,行于身之两侧。
手少阳之脉,起于无名指末端,行上臂之外侧,至肩入缺盆,布于胸中,散络心包,下贯膈属三焦;其支者,从胸而上,出于缺盆,自项上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足少阳胆腑,附于胆,藏精汁,寄相火,主决断,性疏泄,具生发之气。
手少阳三焦,为元气之别使,水谷之道路,司气化,主决断,调水道,与心包经互有经脉联络。
胆与三焦,经脉相连,胆腑疏泄功能正常,则输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气机升降自如,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各有所司。
少阴病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本经受邪。
多因素体虚弱,抗邪无力,外邪直犯而成。
论中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邪下”,及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既是。
二是他经传来。
多因误治、失治,或由太阳传入少阳,或由他经归于少阳。
由于少阳与厥阴为表里,当厥阴正气来复时,也可脏邪还腑,转出少阳。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揭示了少阳病胆火内郁,输机不利的病机特点。
少阴病主要包括本经证和兼证两类。
少阳本证病理特征为正邪分争,经气郁结,胆气不疏,邪从火化,枢机不利,故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为主要脉证。
少阳兼证是在本证的基础上兼挟他证。
如外兼太阳之表,可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等;若内兼阳明里实,则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兼潮热,大便硬等;若兼三焦气化不利,津液不布,则见胸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若失治误治,导致邪气弥漫,虚实互见,表里俱病,则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等。
中医六经辨证
麻黄汤
【概念】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 的证候。
【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是以无汗,身痛,恶寒,脉浮紧为辨证依据。
13
.
第3条:
脉浮、头项强痛、 恶寒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 紧者,名为伤寒。
黄连阿胶汤
23
.
厥阴病证
【概念】是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所 现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证候的 概括。临床以上热下寒证为其提纲。
【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
不欲食,食则吐蛔。
乌梅丸
24
6.病证传变
传经
循经传 越经传
直中
表里传
合病
并病
. 25
传经: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
大承气汤
【辨证要点】是以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等为其辨证要点。
19
.
少阳病证
【概念】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少阳半表半 里证。
小柴胡汤
【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 弦。
【辨证要点】是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等为辨证依据。
14
.
第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
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 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5
.
太阳病证·腑证·蓄水证
【概念】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辨证要点】是以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为辨证依据。
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
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其间张氏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
”六经各分手足,分之即为十二经。
一、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二、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了。
三、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1、六经辨证的概念: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症候,从病理上加以概括,并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病证,并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变特点,在阴阳两纲的基础上,又分为六个证型;即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合称为三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合称为三阴证。
2、六经辨证的意义:六经辨证主要适用于外感病辨证。
通过六经分证,可以了解正邪盛衰及病势的进退缓急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3、六经病证候:分三阳经证和三阴经证。
4、六经病证的传变规律:合病、并病、传经与直中。
一、六经病证(一) 太阳病证[临床表现]主脉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证型有二种: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有汗,脉浮缓。
太阳伤寒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
[证候分析]太阳病为正邪亢奋,交争肌表所致。
太阳中风主要病机,风邪伤卫,营卫失调所致。
阳气浮越,则发热,营阴失守;则汗出,汗出肌腠疏松,故恶风。
此属表虚证(与太阳伤寒表实相对而言)。
太阳伤寒主要病机: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
寒邪伤阳则恶寒,阳气被郁则发热;寒为阴邪,凝涩营卫,故见诸痛;寒主收引,闭塞皮毛,故无汗;外寒内舍于肺,肺气失宣,故作喘;寒邪盛实,故脉紧。
此证属太阳伤寒表实证。
(二) 阳明病证[临床表现]阳明经证:身大热、汗大出、大渴引饮、面赤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腹中矢气频转,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
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阳明经证主要病机,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经脉,但尚未与肠中糟粕互结成燥屎,腑气尚通之证。
邪热内盛,则发热面赤;热盛津伤,故汗出口渴;热扰神志不宁,故心烦。
舌、脉均为里实热之证。
阳明腑证主要病机,邪热传里,与肠中糟粕相搏,形成燥屎内结,腑气不行之证。
邪热传里,津液大伤,里热炽盛,故燥屎阻结于内而变生诸症;阳明经气旺于日晡,腑中实热,弥漫于经,则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结而不通,充斥肠间,则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燥矢内结,结而不通,气从下失,故腹中矢气频转;邪热炽盛上蒸而熏灼心宫,则谵语,狂乱,不得眠;热盛而津劫故舌苔干燥,起芒刺,甚或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而邪热迫急,故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 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 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
该辨证 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
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 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
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 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 属于里。
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 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HTK〗八纲辨证运用。
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 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 御病邪侵袭的功能。
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
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 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 以区别。
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国医学苑1周前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
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其间张氏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
”六经各分手足,分之即为十二经。
一、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二、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了。
三、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 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 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 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 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 进入内脏了。
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 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 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 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疾病由阳转阴,先进入的就是足太阴, 足太阴就是进入脾脏,其实脾脏包含了西医所讲的胰脏,胰脏调节血醣, 影响体重。
脾主少腹,大腹翩翩, 就是太阴寒湿太重,脾主肌肉, 营养骨节, 四肢; 脾脏管饮食, 胰脏管味觉。
吃东西有没有味道是胰脏在管,脾脏管饥饿。
如果脾弱不能治水,身体就会沉重,肚子胀, 四肢胀, 胃口不好。
平时不贪凉饮冷就会有一个好的太阴系统(营养系统),人就不容易生病。
少阴病太阴病病没有治好, 则进入少阴。
少阴是指心脏和肾脏。
少阴病的症状是嗜眠,但欲寐或者病邪自心包经进入心脏, 必定是晚上失眠, 睡不好。
中医知识: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中医知识: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
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其间张氏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
”六经各分手足,分之即为十二经。
一、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二、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了。
三、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之少阳、太阴、少阴辨证!
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之少阳、太阴、少阴辨证!一、少阳病辨证1.少阳病本证。
病机是胆热内郁,枢机不利,三焦失畅,脾胃失和。
证候是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
方药是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2.少阳病兼变证。
病机是邪由少阳误治,化燥成实,兼入阳明。
证候是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
方药是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大黄、炙枳实、大枣)。
二、太阴经辨证太阴腹痛证的病机是误下伤脾,血脉不和,脾阳虚衰,寒湿内生。
证候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而弱。
方药是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倍用芍药)。
三、少阴经辨证1.少阴病本证。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的后期,全身性阴阳衰惫所现证候的概括。
病位主要在心肾,临床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脉症。
少阴寒化证:指少阴阳气虚衰,病邪入内从阴化寒,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①四逆汤证:病机是病入少阴,阳虚不甚。
证候是无热恶寒,下利,肢冷,脉沉;或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脉微细,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方药是四逆汤(干姜、生附子、炙甘草)。
②真武汤证:病机是阳虚寒盛,水气不化。
证候是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小便不利,或咳嗽,或呕逆,或小便清长;或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振振欲擗地。
方药是真武汤(茯苓、芍药、白术、生姜、炮附子)。
少阴热化证:指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①黄连阿胶汤证:病机是少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证候是心中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红绛少苔,脉细数等。
方药是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②猪苓汤证:病机是少阴阴虚阳盛,邪从热化,热与水结;阳明经热误下伤阴,邪热和水结于下焦。
六经辩证列表
六经辩证列表六经辨证是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辨证方法,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以下是六经辨证的列表:1.太阳病证治•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
•病理机制:邪袭太阳经,卫阳受遏,营卫失和。
•治则方药:辛温发汗,麻黄汤或桂枝汤等。
2.阳明病证治•临床表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
•病理机制:邪入阳明经,里热炽盛,伤津耗液。
•治则方药:清泻阳明,白虎汤或承气汤等。
3.少阳病证治•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脉弦等。
•病理机制:邪入少阳经,枢机不利,正邪相争。
•治则方药:和解少阳,小柴胡汤等。
4.太阴病证治•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脉缓弱等。
•病理机制:邪犯太阴经,脾胃受损,运化失职。
•治则方药:温中散寒,理中汤或四逆汤等。
5.少阴病证治•临床表现:脉微细、但欲寐、身热不恶寒、神疲欲寐、口干咽燥等。
•病理机制:邪入少阴经,心肾受损,阴阳失调。
•治则方药:扶阳救逆,真武汤或附子汤等。
6.厥阴病证治•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脉微欲绝等。
•病理机制:邪入厥阴经,阴阳错杂,气血逆乱。
•治则方药:温阳散寒,乌梅丸等。
请注意,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六经辨证概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六经辨证概要六经辨证的含义: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三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并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因风寒侵袭人体,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肌肤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
若邪气循经入腑,则发生太阳腑证,包括蓄水和蓄血。
(一)太阳经证含义: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
脉证特点: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分类: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1.太阳中风证含义: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或鼻鸣,干呕。
审证要点:恶风,汗出,脉浮缓。
2.太阳伤寒证含义: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郁,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审证要点:恶寒,无汗,身痛,脉浮紧。
(二)太阳腑证含义: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
分类:根据病机之不同,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1.太阳蓄水证含义: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脉浮等。
审证要点: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
2.太阳蓄血证含义: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鞭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审证要点: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等。
二、阳明病证含义: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其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中医诊断学-六经辨证概要
中医-中医诊断学-第十二章-六经辨证概要一、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外感病初期所表现的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为人体的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因此首先表现出太阳病证。
邪犯太阳,随其浅深而证有经腑之分。
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为太阳经证;若太阳经证不愈,病邪循经入腑,成为太阳腑证。
二、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是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而致,多为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
其特点是阳热炽盛,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故将其主要病机简要概括为“胃家实”。
由于其邪热内实的病机不同,临床又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三、少阳病证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胆火内郁,经气不畅所表现的证。
从其病证看,少阳病虽属热证、实证,但相对而言,也多表现有正气相对不足的一面。
四、太阴病证太阴病证是指脾阳虚弱,邪从寒化,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
脾属太阴,为三阴之屏障,病邪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故太阴病证为三阴病证之初期阶段,以脾虚寒湿为病变特点。
五、少阴病证少阴病证是指伤寒六经病变的后期阶段出现心肾亏虚,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表现的证。
少阴经属心、肾,为水火之脏,人身之根本。
病至少阴,已属疾病后期的危重阶段。
由于人体阴阳有偏盛偏衰的不同,病邪从阴化寒则为少阴寒化证,从阳化热则为少阴热化证。
六、厥阴病证厥阴经系阴经之尽,阳经之始,阴中有阳,故其生理乃循阴尽阳生之机,主司阴阳之气的交接。
疾病发展传变到较后阶段,病至厥阴,势必干扰阴阳出入和交接之机,产生阴阳逆乱、变化多端的病变,其证以寒热错杂为提纲。
少阳病和太阴病
少阳病和太阴病一、少阳病少阳病的病位是半表半里,能量是阳。
少阳病的典型表现是口苦、咽干、目眩,代表方是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证的典型证是心烦喜呕、胸满胁痛、嘿嘿不欲饮食和往来寒热。
人体的能量大循环是食物消化后能量向上向外到体表,如果能量不足,到了胸部就上不去了,人就会胸满气短;能量到了体表后再向下往回收,会经过胁下,半表半里不通畅,就会两胁胀痛。
小柴胡汤证本质是人的胃弱了,运化能力弱,能量不稳定。
能量大于平衡点时,人体反抗病邪会有积极的反应,身体就发热;一会儿能量弱了,人体就发冷,这就是往来寒热。
因为胃弱,肠胃不能正常运行,所以会恶心想吐,不想吃饭避免加重肠胃负担,如果胃里已经有了食物就想吐出去来减轻负担。
因为胃弱不能正常运化食物,能量在中焦有点滞涩,这样大循环重到了头部的能量无法顺利下回,有上热,人就会有心烦的反应,人体还自己产生苦味的物质来清热,所以会口苦。
津液不足,所以口干、咽干、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眼睛酸胀痛、头晕。
因为能量在半表半里不通畅,人体的能量不足了,人也容易精神抑郁,没有什么精气神,总是闷闷不乐。
因为津液不足,人体仍然需要把能量输布到全身,这时身体就会收缩血管,诊脉时可能是弦脉,人体在收缩能量为了更好的输送。
小柴胡汤证的本质是胃弱,所以要健脾胃。
健脾胃就是之前说过的生姜、大枣、炙甘草,再加上人参。
人参能够亢奋人体的津液,姜草枣建中补津液,这四个被称为“脾四味”。
陈修园说小柴胡汤的奥妙就在于有人参。
胃气回来了,吃饭知道饿了,就能够给人体补充能量了,然后再加上柴胡疏通半表半里,黄芩清半表半里的热,半夏降逆。
柴胡煮后喝的时候有一点平和的香气,兼有一些辛凉和苦味,辛凉透表,苦能降下,能够疏通半表半里。
桂枝是把能量带到体表,柴胡疏通半表半里,大黄是疏通里。
伤寒论经方用药都是用药的长处,用势能典型的药,后世喜欢用药性驳杂的药。
黄芩味苦,黄连苦味更重,所以黄芩清半表半里的热,黄连清里热,但都是一个方向的势能。
△△【六经辩证…之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之...
△△【六经辩证…之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之...【六经辩证…之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之二@快问中医@株洲齐国华【少阳病】,张仲景在临床看到得了伤寒病以后,一些病人既不像太阳病那样,又不是阳明病,而是表现出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痞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表现出来的呢往往是一些胆火。
口苦、咽干、目眩是不是胆火?心烦喜呕是不是胆火扰心?胆火犯胃是不是就喜呕?胆火属少阳,这类病被张仲景叫作少阳病。
少阳病与太阳病之间关系也很密切。
太阳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也能传到少阳,但阳明病不会传。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这是少阳病,并不是说少阳病一定是少阳经的病,就像阳明病其实跟阳明经络相关不大。
你说太阳病跟太阳经络很密切,其实到三阴那跟经络基本无关了。
不要认为太阳病都是太阳经络的病。
你看太阳病包括了喘的症状,它包不包括肺的病变啊?非照道理是属于什么?手太阴肺,对不对?那严格来说的话,那肺的病变是不是应该为太阴病变,但偏偏在太阳病变中。
这是从临床实践中来的,是非常的灵活,往往最实际的东西、最现实的东西就不是完美的。
我们讲到太阳的时候叫三阳,阳明叫二阳,那少阳是一阳。
我们讲到太阳的时候太阳是卫气,阳明的时候是胃气,其实少阳是胆气、胆阳。
从脏腑来讲,但其在身体里起什么作用呢?《黄帝内经》里讲: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
可见胆的重要性。
因为胆是主少阳、一阳,是阳气的初生。
从八卦来讲,是震卦,是阳气虽然非常弱,非常小,但有种向上的趋势,就像初生的太阳。
这少阳之气,能鼓动全身的阳气一起运动。
为什么十一脏取决于胆呢?就是十一脏都需要靠着胆气去推动、去调理,相当于班里的文娱委员,虽然大家学习很用功,还是需要文娱委员去活跃气氛。
如果缺乏这个角色,这个班级就会死气沉沉。
一个成功的班级需要班长这个君主之官厉害,也要靠文娱委员这个少阳之气。
这个胆气就是这样,虽然很小,但蒸蒸日上,对全身脏器都有调节作用。
所以它的作用部位在全身,在十一脏。
易记易懂:伤寒六经辩证歌诀
易记易懂:伤寒六经辩证歌诀一、《太阳病证》伤寒经病伤寒经病邪走经, 六经路径辩证清, 太阳头项强痛紧, 阳明面赤额痛行,少阳暴聋目赤痛, 太阴腹满肢痛频, 少阴喉肿五方治, 厥阴吐涎痛颠顶.六经合病, 并病, 传经, 直中合病数经病同行, 并病它证现此经, 传经体强在三阳, 体弱容易传三阴,由阴转阳病将愈, 直中三阴病沉沉.太阳病证太阳经腑表里畅, 经病伤寒中风双, 经证发热诸脉浮, 头项强痛恶寒凉,伤寒表实必恶寒无汗浮紧麻黄汤, 中风表虚热恶风, 有汗浮缓桂枝汤,腑证气分血分淤, 气分蓄水血淤肠, 膀胱蓄水尿不利, 五苓散喝行水长,蓄血淤热小便利, 桃核承气抵当汤, 太阳犯胸分两类, 虚烦结胸水热亢,虚烦栀子豉汤用, 结胸大陷胸丸汤, 结胸类证有脏结, 热入血室太少阳,心下痞证脾胃堵, 五泻心汤用之康, 太阳温病不恶寒, 发热伤阴口渴强,风温脉来浮不紧, 自汗身重神不爽, 滋阴清热勿汗泻, 银翘散类治无仿,发热恶寒发于阳, 宜攻发外桂枝汤, 无热恶寒发于阴, 温里宜用四逆汤,太阳少阴两经病, 四逆汤可救急慌, 太阳阳明必自利, 面赤额痛葛根太阳少阳半表里, 大小柴胡桂枝汤, 咽淋疮衄血汗寒, 不可发汗汗则伤,太阳欲解巳午未, 变证观脉随证详.(太阳病八特点: 1. 经证—分伤寒和中风. 2. 腑证—分为气分和血分.3. 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4. 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 分脏结, 热入血室, 太阳少阳合证.5. 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6. 太阳温病—含温病, 温病为重证.7. 太阳合病—太阳少阴, 太阳阳明, 太阳少阳.8. 变证—观脉随证治疗.此外, 太阳温病和风温是两类证, 和中风及伤寒不同, 温病是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热伤津液, 伤阴, 所以口渴. 风温比温病严重, 以上两证用滋阴清热之药, 如银翘散类. 不可发汗泻下.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也可从太阴合治.结胸—实热证, 按之痛, 按之石硬, 食欲不好, 或便秘, 寸脉浮, 关脉沉, 舌苔黄. 是热邪侵.脏结—虚寒证, 如结胸, 但不是结胸, 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 脉浮, 关脉细小沉紧, 白舌苔, 滑者难治, 也有痛, 脏结无阳证, 和腑无关, 不可攻, 治疗用理中汤加枳实, 是寒邪侵.虚烦—烦者热也, 热郁于胸, 虚者没有夹杂有形之物就只是虚, 虚烦而不得眠, 心中懊憹, 坐卧不宁. 如果按之有有形之物, 则为实证, 是大陷胸汤证 )结胸结胸实热硬和痛,食欲不佳黄苔从,寸脉浮数关脉沉,太阳犯胸水热涌。
中医诊断 六经辨证(新)
位置——阴经之尽,阳经之始,阴中有阳
厥阴 生理——主司阴阳之气的交接
病理——病至厥阴,势必干扰阴阳出入和交接之
机,产生阴阳逆乱、变化多端的病变。
厥阴病特点
阴阳对峙 寒热错杂 厥热胜负
上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
【临床表现】
下寒——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六经病证的传变
(一) 传经:由某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传经。
辨证要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太阴病证
【含义】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特点】 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为里虚寒湿证。
脾胃虚寒,寒湿凝滞,阻塞气机 时腹自痛(腹痛时发)
寒湿犯胃,胃失和降 呕吐
【临床表现】 中阳不振,脾失健运 食不下(食欲不振),自利(腹泻)
三、少阳病证
半表半里证 为邪犯少阳胆经,枢机不利,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邪热侵犯少阳胆腑,胆热上炎灼津 口苦、咽干、目眩
临床 表现
正邪相争于半表半里之间,邪胜则恶寒,正盛则发热 邪郁少阳,经气不利 胸胁苦满
寒热往来
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默默不欲饮食,欲呕
邪在少阳,气不条达 脉弦
小柴胡汤
特点
只有无形邪热
白虎汤
大热 邪热炽盛,充斥表里
大汗 里热炽盛,迫津外泄
四大症 大渴 热盛及汗出伤津
【表现】
脉洪大 阳热亢盛,正邪剧争
面赤
热盛,气血沸涌
心烦
热扰心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少阳病证和太阴病证
少阳病证,是指人体受外邪侵袭,邪正分争于表半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少阳病从其病位来看,是已离太阳之表,而又未入阳明之里,正是半表半里之间,因而在其病变的机转上属于半表半里的热证。
可由太阳病不解内传,或病邪直犯少阳,或三阴病阳气来复,转入少阳而发病。
【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本证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呕恶为其主症。
邪犯少阳,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故见往来寒热;少阳受病,胆火上炎,灼伤津液,故见口苦、咽干;胸胁是少阳经循行部位,邪热壅于少阳,往脉阻滞,气血不和,则胸胁苦满。
肝胆疏泄不利,影响及胃,胃失和降,则见呕吐,默默不欲饮食。
少阳木郁,水火上逆,则心中烦扰;肝胆受病,气机郁滞,故见脉弦。
太阴病证,是指邪犯太阴,脾胃机能衰弱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太阴病中之“太阴”主要是指脾(胃)而言。
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也可因脾气素虚,寒邪直中而起病。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
或舌苔白腻,脉沉缓而弱。
【证候分析】太阴病总的病机为脾胃虚寒,寒湿内聚。
脾土虚寒,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寒湿内生,湿滞气机则腹满;寒邪内阻,气血
运行不畅,故腹痛阵发;中阳不振,寒湿下注,则腹泻便溏,甚则下利清谷,下焦气化未伤,津液尚能上承,所以太阴病口不渴;寒湿之邪,弥漫太阴,故舌苔白腻,脉沉缓而弱。
六经辩证之少阴病证与厥阴病证
少阴病证,是指少阴心肾阳虚,虚寒内盛所表现出的全身性虚弱的一类临床证候。
少阴病证为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
病至少阴,心肾机能衰减,抗病能力减弱,或从阴化寒或从阳化热,因而在临床上有寒化、热化两种不同证候。
少阴进化证:少阴进化证,是指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而阳气衰弱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证候分析】阳虚失于温煦,故恶寒倦卧,四肢厥冷;阳气衰微,神气失养,故呈现“但欲寐”神情衰倦的状态;阳衰寒盛,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故见脉微细;肾阳虚无力温运脾阳以助运化,故下利清谷;若阴寒极盛,将残阳格拒于上,则表现为阳浮于上的面赤“戴阳”假象。
少阴热化征: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病邪从火化热而伤阴,致阴虚阳亢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寐,口燥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邪入少阴,从阳化热,热灼真阴,肾阴亏,心火亢,心肾不交,故出现心烦不寐;邪热伤津,津伤而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心火下移小肠,故小便短赤;阴伤热灼,内耗营阴,故舌红而脉细数。
厥阴病证
厥阴病证,是指病至厥阴,机体阴阳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所表现出的寒热错杂,厥热胜复的临床证候。
为六经病证的较后阶段。
厥阴病的发生,一为直中,系平素厥阳之气不足,风寒外感,直入厥阴;二为传经,少阴病进一步发展传人厥阴;三为转属,少阳病误治,失治,阳气大伤,病转厥阴。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证候分析】本证为上热下寒,胃热肠寒证。
上热,多指邪热犯于上焦,此处应包括胃,患者自觉热气上冲于脘部甚至胸部,时感灼痛,此属肝气挟邪热上逆所致;热灼津液,则口渴多饮;下寒,多指肠道虚寒,此处亦应包括胃。
胃肠虚寒,纳化失职,则不欲食;蛔虫喜温而恶寒,肠寒则蛔动,逆行于胃或胆道,则可见吐蛔。
此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