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同步导学案:第19课 经济体制改

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同步导学案:第19课 经济体制改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重难点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不在于是否有计划、有宏观调控,有政府指导,这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都有,而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

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

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健,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经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不展不断深化改革。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C.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即将改变D.农民将失去土地承包权2.“凤阳地多不打粮,女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新娘进凤阳。

”“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3.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也是社会发展或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

图1到图2票证的变化反映了图1 图2A.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B.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C.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D.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4.“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突破这一思想羁绊的历史事件有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邓小平南方讲话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④罗斯福新政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课题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意义;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的内容、意义;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发展。

过程与方法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过程,深刻体会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感受改革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形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本质及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标要求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导入前面学习了第18课在这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我党走了不少弯路,归根到底是犯了“左”倾错误,以阶级斗争为纲,才导致了十年浩劫。

粉碎了“四人帮”后,我党果断地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点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战略决策: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从而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改革(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含义: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意义: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①背景:1984年,中国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②意义: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二国有企业改革含义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内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的)。

改革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内容(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沂源一中高一历史学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编制者:王娟审核者:冯锋【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含义: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知识结构】一、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时间:2、主要内容:3、意义: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一)农村的经济改革:1、背景【合作探究一】课本86页第一段小字,邓小平指出:“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提示:从人民公社的弊端、农业的地位、农村的稳定、农民的生活状况等方面考虑)2、内容:(1)最主要的形式和影响最为广泛的是——普遍实行①含义:②率先实行的省份:③主要特征:④作用: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①背景:②含义:③意义:(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2、中心环节:__________________3、目标:4、国有企业改革(1)目标:(2)意义:(3)存在问题: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所谓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它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其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的区别。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岳麓版】【学案6】.doc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岳麓版】【学案6】.doc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时♦经济体制改革【课程标准】<1)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结合本课《学案导学》细读教材第各目,思考每一目的内容中心及表现或构成,并在教材上勾划出知识要点。

2.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探究案I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常握屮共十一届三屮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掌握改革在农村率先实现的原因、主耍内容及意义。

3、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特点、主要内容及意义。

4、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及意义。

学习建议:用3分钟时间认真思考上述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惑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II•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渐进”的,而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

……中国很长的历史都是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

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集中的行政管理阻止任何除农业以外的新尝试……迅速滋长贪官污吏,导致农民起义……(1)就经济而言,材料一中所说“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存在哪些负面作用?请结合明清时期的有关史实予以说明。

(4分)材料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开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意义。

1.联系必修一内容,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2.运用比拟法把握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过程、实质与影响。

3.采用列表法比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4.运用归纳法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展阶段。

知识点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立方面来的方针。

②强调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开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1)概念:是指在土地公有制根底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试点:安徽省和四川省。

(3)特征:包产到户。

(4)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到1984年,根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1)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意义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立和农村经济的开展。

知识点二国有企业改革(1)开场: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方案的商品经济。

(1)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①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②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④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安康开展。

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实立2.意义: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开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开展的进程。

第19课学案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学案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预习案: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基础知识梳理:一、经济体制改革:(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________(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1)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分配:过于平均(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实行___________、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3意义: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2、概况(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乡镇企业的发展:作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______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了农村的_______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1)国企存在弊端,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2)农村改革的推动2.时间:_______年10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3、中心环节:_______________4、目标: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_。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计划经济体制⑴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逐渐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⑵基本特征:①.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

②.生产经营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以指令性计划为主)。

③.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平均主义,“大锅饭”。

④.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采用行政手段来调节。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doc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doc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程标准】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概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目标。

4.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确立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3)实质: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生产力。

(4)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概念: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乡镇企业(1)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过程(1)全面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进一步深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课题: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课题: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课题: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决策的内容,认识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知识体系】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改革方针的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①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②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③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1)生产组织形式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内容:在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③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2)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①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农业生产责任制基本建立,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②实质:的调整。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

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过程:(1)试点时期(1978—198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试点时期。

(2)全面展开(1984—199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3)进一步深化(1992------)1992年,了“十四大”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建立。

4、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确立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经济体制。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②强调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特征:包产到户。

(3)意义: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乡镇企业(1)开始:1984年,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2)意义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易错提醒】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二、国有企业改革1.开始: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深化:1992年,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2)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3)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4)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明析概念】经济体制改革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在中国,其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所有制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编者: 李颖秋教 学 过 程【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进入新课 】 探究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问题1:我国改革开端的标志是什么?改革的进程怎样?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由农村到城市;由试点到推广;由群众自发到政策推进。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改革的目的、内容、原则、实质、必要性。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意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心环节、目标、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及成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及意义。

☆★ 过程与方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目先分析改革的必要性,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师生共同总结意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由教师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则重点讲述建立过程与意义。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经济体制改革,理解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我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教学重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 教学难点 】改革的必要性;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

————————————————————【 教学方法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及投影仪、大屏幕等问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怎样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明确指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学案(含答案)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学案(含答案)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含答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中共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掌握中共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掌握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要求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特征包产到户。

3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发展乡镇企业1开始1984年,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2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图解识记一届三中全会易混易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二.国有企业改革1开始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深化1992年,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2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3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4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二)第三单元导学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二)第三单元导学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二)第三单元导学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知识整合1.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方针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上来的方针,掀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改革内容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调整产业结构、大力进展______企业。

(3)意义①以__________为要紧特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村乡镇企业的进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进展。

2.国有企业改革 (1)历程⎩⎪⎪⎨⎪⎪⎧①开始:以 为中心环节的都市经济 体制改革开始。

②展开: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都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展开。

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打算的商品经济。

③目标:1992年,“十四大”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 目标——建立 制度 (2)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国有资产,有利于经济健康、稳固的进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确立过程①提出:1992年,“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进展:1993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③创新:2021年,“十五大”指出:“________________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进展的经济格局差不多形成。

(2)阻碍: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经济的进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展的进程。

二、重点深化主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缘故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进展水平,严峻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第19课学案

第19课学案

学科组长:杨永升执笔教师:韩栋林日期:2015.5.16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习目标】①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②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③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预习学案】①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内容: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经济体制改革:③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④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提出)⑤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知识梳理】一.十一届三中全会⑴时间:1978年12月⑵内容:A.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

B.确立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的方针。

⑶实质:大幅度地提高________________。

⑷意义:揭开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探究一】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⑴概念:是指在________________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⑵试点:安徽和________________ ⑶特征:________________⑷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___________,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________________。

⑸成果: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4亿吨,基本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________________时期。

2.乡镇企业⑴概念: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⑵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________________的推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使用时间:2012、4、28 制作人:申洪光审核人:坚永乐编号:18024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重点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旧知新学】
1、“一五”计划的特点与成就。

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课前预习】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改革)
1.背景:(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文革结束后,安徽和四川率先在一定范围内实行。

2.内容:(1)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使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大力发展。

3.意义:
(1)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的改革)
1.原因;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②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以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迈开了步伐。

2.概况:
①年,中共全会,在全国全面展开。

②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3.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
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 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2. 年, 第一次写入宪法。

3.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巩固练习】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③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3、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4947家,从业人员4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经济增长力量的多元化
D.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
4、.十四大明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5、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不是
A.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
B.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大促进
C.对非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的肯定
D.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正确认识
6.、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原因不包括
A.农村人口占全国的80%
B.农民大多数非常贫困
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D.农村有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7、率先放宽政策,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区:
A山东、陕西B安徽、四川C河南、河北D江苏、江西
8、“文革”以后,中国现化建设重新启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
A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C.取消人民公社
D.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9、十四大确立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制度
C.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化
D.建立综合性企业集团
10.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11、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2、对乡镇企业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农村经济的有益补充
B.是承包责任制的副产品
C.是向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D.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私人经济
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14.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建立公司体制的标准有①产权清晰、权责明确②政企分开、负盈不负亏③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④管理科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现象的成因。

(2)材料二与材料一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变化的原因。

16、课后“解析与探究”
【课中探究】
[答案]:(1)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完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变化: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肯定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认为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占主导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