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静农先生有什么作品
白话《史记》全译本(台静农编141页)(可编辑)
白话《史记》全译本(台静农编141页)白话全译本白话史记上中下第一部分白话史记序司马迁的《史记》贯穿经传整理诸子百家纂述了三代而下以至其当代的史事为我中华民族保存了纪元前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这一巨著是先秦所有典籍无可相比的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自家的历史文化必读《史记》但因其文字古质没有相当学力的人是不易读通的尤以今时学术分科除专门文史学研究者外有能力读此书的更少了四十年前即有人倡议将《史记》分段标点便利读者这种初步整理工作至今已经有人作了进一步的工作则是将《史记》译为今日通行的白话文使两千年前的巨著人人能读而无阻塞为发扬历史文化是再好没有的了可是这一工作进行起来非常艰巨一则《史记》文字本身就有问题不易译成今语再则《史记》文字分量多不是一人精力所能为功的现由各大学教授六十余人以集体的力量从事迻译一人为之力有不胜各人为之自较从容遂以两年的时间译成此一百六十万字的巨著不能说不是一大贡献今后要使中国历史文化不专属于少数学人的知识古书今译是最为切要的或有人以为这样会失去原文的意味其实不然只要是认真的译文不会有嚼饭与人之感的试看佛教东来其经典莫非译文并无碍其开宗立派又如耶稣《圣经》由希伯来文希腊文而有拉丁文的翻译今世界各国通行的又皆是其本国的译文何况我中国文字由今语易古语语法上的困难要少于两个民族的语文迻译更可注意的司马迁引《尚书》即以今文易古语足见我们伟大的太史公早已这样作了可是司马迁这一卓越的观念并未影响了后人直到两千年后的今日因时代的需要才知道古书今译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己未正月台静农于台北龙坡里《白话史记》出版前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洙泗遗训务本知先所以又说本立而道生中国是文化悠久的民族垂统五千年就因为有深厚的本根固能承先启后传之久远可惜的是中国在西方近半世纪科技文明的冲击下在求适应的激变过程中绝学坠绪后继乏人不但无力承先更无法启后像郑所南所描绘的兰花我们反成失根的民族白话全译本白话史记上中下辛酸的记忆中年轻的一代并没有承受适量的根土教育贫血的生长过程里我们没有民族的生命故事也没有身为中国人的喜悦亚当夏娃比盘古女娲影像鲜明木马屠城比鸿门盛宴故事普及白雪公主比夸父逐日家喻户晓耶诞节比春节多彩多姿即使偶尔有片断的民族故事也不能挑动孩子们的心弦我们不知根源于何处亲情如何寄托心力如何奉献沉痛的经验中有许多亲朋像出远门的孩子似的可能一去再也不回来但是我们确信只要让孩子了解母爱的温暖伟大他们必将含泪归来中华文化在科技文明昌盛的今天教育的方式常使我们失去接触的机会继而失去信心认识中华文化成了难得的机会与幸运因此我们关切的不仅是中国先贤襟怀与智慧的传扬尤其急迫关切的是如何让五千年文化的根深植于这一代中国人的心中进而确定自己是中国人所以我们急需架构文化接触的桥梁将本根深厚的文明果实提炼成能在短时间吸收的果汁经过省察默识之后我们发现克服语文的障碍是铺架桥梁的砖石所以太史公在写《史记》的时候引用《尚书》即以今文易古文当然文言的口语化如非认真的翻译势将造成一定程度的缺失但是在求速度与效率的时候却属必要且急需所以我们决心有系统地语译中国的古籍我们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的用心非用语译取代文言也非提供专业知识而是希望透过语译逐层深入文言同时有了基本的中华文化体认之后因自信而自尊而自强在中国古籍中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史记》不惟传载了中国先祖的智慧且描述了先祖的历史事迹《史记》不应该是文学家或史学家研究的资料而是中国人的书一本身为中国人必须熟读的书换句话说惟有透过《史记》的认识才能真正找出中国人的根也因此我们急切地投入全部的力量将《史记》全部语译感谢台静农教授的赐字作序而十四所学院六十位教授先生两年来的心力奉献更是此书诞生的直接催生者在大家有心的团结集体的经营下我们真正踏出了第一步佛经有一则故事一座森林失火林中的一只小鸟用它的小口含水救火因为它把巢架筑在这森林里不忍坐见家园焚毁中华文化如再不深入中国人的血脉那么民族存续之间就危如大火烧山虽则将中国古籍整理普及是我们全力以赴的志业但是我们微薄的心力就如同含水救火的小鸟我们只希望每个人都有巢居是山的警惕借此收抛砖引玉之效《白话史记》体例一《白话史记》以下简称本书编译的目的在求《史记》的普及化适用于一般有基本文史学知识的大众二本书编译用心并非代替原文《史记》而是希望透过本书有更多人有兴趣及能力研究原文《史记》进而研究其他中国古籍三本书希望能有别于一般教科书式的生硬编排让读者能通畅地阅览其中的史事及文学的美所以不采用原文和译文对照仅排印译文读者有兴趣可另取原文比照参看四本书为尽量求其文体活泼性因而除错简衍文及歧义处加附小注外其余问题不特别提出五本书行文用五号宋体排印小注用五号楷体加括弧以示区别白话全译本白话史记上中下六本书一百三十卷全部译出十表因为无普及意义仅译表前序文及附录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诸侯年表无序文附录翻译从缺原表参见原文《史记》七《史记》之版本非一异文时见今为求统一起见正文大抵据新校本为准标点分段大体亦同八《史记》之文有出诸后人所补者各本皆同今亦一并翻译九本书为集体翻译凡十四所学院六十位教授译文笔力不尽相同译文排比形式也不尽相同每篇可作独立性观赏十本书译文难免有不妥贴之处欢迎读者指正以便再版修正十一本书每篇附译者姓名书前并附译者签名及译者小传供读者参考《白话史记》编辑委员会译者小传1龙宇纯安徽望江人1928 年生曾任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及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又借调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系主任现任台湾大学教授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治中国语文著有专书及论文数十种罗宗涛1938 年生广东潮安人毕业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班曾任政大教授兼中国文学系系主任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现任文理学院院长著有《敦煌讲经变文研究》《敦煌变文成立时代新探》《慧能》李振兴1930 年生江苏丰县人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班毕业现任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王肃之经学》《说文地理图考》李鍌字爽秋号乐叔福建林森人1927 年生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曾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前后二十余年曾任台湾国立师大国文系主任兼国文研究所所长现任师大训导长著有《昭明文选通假文字考》《孝经疏证》《法言探微》《新译四书读本》《中国文学家故事》《扬雄传论》等十余种吴玙字仲宝江苏泗阳人1932 年生台湾师大研究所毕业现任师范大学教授及东海大学辅仁大学文化学院等校兼任教授曾借调为成功大学教授兼中文系系主任著有《甲骨学导论》《竹书纪年系年证伪》《新译尚书读本》《尚书新证》《信陵君列传析注》等书李时铭1950 年生台湾桃园人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博士班毕业现任中国广播公司国乐团团长著有《周士之性质及其历史》王静芝字大安笔名王方曙合江佳木斯人寄籍北平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爱好文学艺术攻经子思想之学擅长书法及国画精于戏剧现任台湾辅仁大学教授兼国文研究所所长暨国文系主任著有《诗经通释》《经学通论》《国学概要》《剑南诗稿族友考》《韩非思想体系》等其中韩非思想体系一书获 1978 年中山学术奖金文艺著作有长篇小说《寒冷里的春天》短篇小说《柳灯》等数十篇话剧本《樊笼》《收拾旧山河》《愤怒的火焰》《鬼世界》《女伶的戒指》《万世师表》等其中《收拾旧山河》与《愤怒的火焰》先后获得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奖金又广播连续剧《秦汉风云》获 1973 年中山文艺奖金此外尚有电影剧本《梅冈春回》《歧路》《锦绣前程》等歌剧《郭子仪》《祖逖》白话全译本白话史记上中下国剧。
革命年代的“精神证词”——台静农小说集《地之子》与《建塔者》比较分析
之 子》 到《 建塔 者》 , 是 作者 自身思想逻 辑发展 的必然 , 是 追求进 步 向往光 明的青年 台静农 的“ 精神证词 ” 。
关键 词 : 台静农 ; 《 地之子》 ; 《 建塔者 》 ; 启 蒙; 革命 ; 现实 主义; 浪 漫抒 情 中圈分类号 : I 2 0 7 . 4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2 4 9 4 ( 2 0 1 3 ) 0 6 — 0 0 8 5 — 0 5
未婚夫—— 吴家少 爷 已病 入膏肓 时 , 怜 爱她 的父母 却 以“ 女儿 毕竟 是人 家人 ” 为由, 将她嫁 到夫 家去 “ 冲喜 ” 。 过
门不到三 四天 , 她 就身着 白衣哭 送灵柩 了 。 这 种野 蛮 的“ 冲喜 ” 习俗 , 反 映 了“ 夫为妻 纲 ” 的宗法制 度下 女性 价值 荡然无存 的残酷现实 。 《 新坟》 中的 四太太 , 原来家境较 为殷 实 , 丈夫 在衙 门做 事 , “ 家里是 出一屋进 一屋 , 倒 是何 等的风光 ” 。 丈夫死后 , 她 的理想 在于儿女成人 , 男婚 女嫁 。 但 一场兵 变 , 打 破 了她 的梦想 , 女 儿被大 兵奸死 , 儿子 被大兵 打死 , 家 产被族叔 骗走 , 四太太 只好 流落街 头 , 靠 乞讨 度 日, 最后 精神错 乱 , 整 天 叫着“ 女 儿嫁 了 , 媳 妇娶
张登林 : 革命年代的“ 精神证词”
在这部小说 集 中 , 作 家不仅写 出了传统 等级制 度和封 建习俗造 成 的乡村悲剧 , 而且写 出 了民国初年军 阀横 行和社会 动乱 给乡村 民众 带来 的深重 灾难 。 《 烛焰 》 中聪慧漂 亮 的少女 翠儿 , 便 是夫 权制 社会的牺 牲 品 。 当她 的
台静农:坐对斜阳看浮云
黑风 吹海艳地纽 ,羿 与康 回笑握手 。
此诗作于 1 1 年 ,明年 办 《 95 新青年 于是以雷 代昕未 曾做到的,也就是他 虽在衰病的晚年 不能放弃 霆万钧之力 ,反封建 ,反传统 ,倡文学革命 ,实践了 的责任。 书 名 小学识字教本》者 ,以古人童年 时初学 习 “ 笔底 寒潮撼里 斗” 。
吾 师沈尹默先生是仲甫少年在杭州时的朋友 ,后 他们两 人在杭 州时正是年少 ,过 的是诗酒豪情 的 后 ,以存掌故 :
生活 .如仲甫诗云 : /
“ 尹默先生住渝何处 ,弟不知,见如 知之 , 乞将答 诗转去 ,为荷。尹默字素来工力甚 深,非眼面朋友昕 可及 .然其字外无字,视 三十年前无大 异也 。存世二
/
\ / ^、
作 、 家 品 作
\ 、一 、
筋 骣 少年狂
忆 陈 独秀 先生
台静 农
13 年 七七事变发生 ,抗战开始 ,仲甫先生被释 饭后 , 7 9 我们父子陪他聊天, 他谈笑 自然 , 举止从容 , 像 出狱 ,9 由南京到武汉。次年 7 月 月到重庆 ,转至江津 老儒或有道之士 , 但有 时目光射人 , 则令 人想象到 新 定居 。 江津 是一沿江县城 , 城外德感坝有一临 时中学 , 青年》 时代文 章,然后去北大 任文科 学长 ,“ 四运动” 时散发 五 这是传 统的老 辈风 范,而 我却 不觉有些惶悚 。 传单被拘 留了两个多月,再 回到上海更积极 于政 治行 仲甫的老友 章士钊,1 1 年在上海 刨 “ 93 甲寅》杂 动 ,I3 年被捕入狱 ,13 年 8月 因抗战获释。此二 志 ,仲甫参与其事, 以精悍 的文笔 ,抨击北洋军阀的 2 9 7 9 十多年 中柏陈两先生没有 机会相 见 ,这次柏先生来江 反动 影 响全 国。可是 12 年以后 章士钊依附段祺 1 9 津 ,想是特 来访老友 的,我也有 幸一见 “ 春倡 义闻 寿 瑞 ,为段的临时执政府 的教育与 司法的两部之长 ,恢 天下” ( 仲甫诗) 的老将 ,得谢仲 甫先生。 复 甲寅 由月刊 为周刊 ,力倡 以柳宗元文为模 范, 仲 甫先 生在江津城定居之后 ,我们父子约他来 自 1 2 年 3月 1 6 9 8曰北 京学生为政治腐败请愿 ,竟在执政 沙镇看看,江津到 白沙的水路 约三小时。这 一天 我们 府前横被 枪杀,此一惨案 ,震动全 国,而 身为教育 司 父子到江边 等他 ,独 自一人来没有他 的女伴。 我家住 法两部部长 的章士钊 ,亦随此反动政权 ,一败涂地 。
意境深沉 审视深刻——评析台静农短篇小说《天二哥》
意境深沉审视深刻评析台静农短篇小说天二哥胡璇摘要台静农的乡土小说在风格上与鲁迅的乡土小说极为相似仔细研究后会发现台静农只是接受鲁迅的影响而绝非生硬地模仿鲁迅
《 戏剧之家 》2 0 1 6 年第 1 1 ( 上) 期
总第 2 3 7 期
意境深 沉
一
审视 深 刻
贵州 I 贵阳 5 5 0 0 0 1 )
中图分类号 :I 2 0 7 . 4 2 7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6 ) 1 1 — 0 2 8 0 一 O 1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形 成 了一 个 小 说 流 派 — — 乡 土 小 说 流 派 。 就 迅 速 地 跑 了” , “ 从 此 以后 ,他 们 就 叫 他 ‘ 天二哥 … 。 另 外 ,发 现 该 小 说 倒 金 字 塔 结 构 ,可 以帮 助 我 们 理 解 为 这 一 流 派 ,是 在 五 四时 期 “ 问题 小 说 ”发 展 的 基 础 上 ,继 承 和 发 展 了 问题 小 说 “ 为人 生 ” 的 写作 倾 向 ,同 时 克 服 了 问题 何 小 说 的最 后 加 这样 一句 话 : “ 据 说 是 ,正 在 鸡 鸣 丑 时 。 ” … …你 看 , 常言 道 : 小说 “ 思想 大 于 形 象 ”的 毛病 。乡 土 小 说 流 派 开 拓 者 为 鲁迅 。 小 说 开 头写 了说 书人 吴 六 先 生 的议 论 : “
在台大听最热门的中国文学史课,需要看哪10本书?
在台大听最热门的中国文学史课,需要看哪10本书?台湾大学公开课“中国文学史”,执教者为台大中文系年轻女教师欧丽娟。
这位研究唐诗出身的女学者,近期还有一门课在coursera上热播,叫做“《红楼梦》研究”,带读者步入贾府,剖析常为人误解的小说情境与情思。
这位美丽女老师的课上似乎总隐隐藏着一个暗示:纠偏。
这在“中国文学史”的导论课上,已昭昭可辨。
作为所有中文系课程设置中绕不过去的必修课,台大选用这么年轻的女教师来教文学史,这本身就是对“重写”、“重读”文学史的践行吧——以女性主义视角而言,狭义的“重写文学史”其实是回应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让女性的声音可以获得出口。
比如,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只提到了五位女性作家,并且全部在宋代以前。
仅此一点,就可看出“重读”、“重写”之必需了。
在常规对于文学史读物的推荐环节,欧老师虽开出了如下书单,却言之在先曰:“转益多师是汝师”——我开给你们的书单,并不代表其中任何一本都是真理,相反,它们各自有各自的问题。
只是你们要多多读不同的著作,才是为学之道。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2.叶庆炳:《中国文学史》3.台静农:《中国文学史》4.王国璎:《中国文学史》5.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6.宇文所安等:《剑桥中国文学史》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列出那么多名字几乎一样的书,有什么意义呢?且让欧老师来告诉你,她建议你怎么读。
而在讨论怎么读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来听听欧老师对于这个书单的框架标准——文学史观。
一部文学史的成书逻辑或最大的价值,其实并非作家作品,而是挑选及解释历时性及共时性作家作品的标准,以及串联它们的方法,也即,文学史观。
以上书单中的大部分书,都秉承着一个著名的文学史观,也是影响我们近百年来对于作家、作品及文学史判断的一大史观,即胡适先生在其《白话文学史》中提出的脱胎于演化论的“历史进化的文学史观”——简单说,在这一史观的眼光下,文学是朝着某个固定的目标前进的,即现代一定比古代更进步。
台静农:新坟
台静农:新坟台静农:新坟正在那六月面,市上其实不像冬尾月这样的繁忙,除了了几个城高人,上市售柴水战购琐屑的实物,仿佛购芭蕉扇或蚊烟之类,其他大略甚么熟意皆出有;以是掌柜的师长教师战师傅们,皆怒悲那个安闲月。
午餐后,年夜冷的少地,做作皆要睡午觉的;那时市上比何时借静失无味,否是城高人正在田间糊口,却年夜年夜的相反,果为那六月邪是城高人不克不及偷勤的时代。
太阴将偏偏西了,各人皆午梦醉去。
隆衰茶室灶上的劈柴水,烟焰冒失两三尺下,谢火壶扑扑天沸腾着。
那时分一些人皆渐渐天汇集起去,有弛两爷,汪嫩光,萧两混子那些人。
他们皆正在等吴两师长教师说“■蜡庙抢亲”。
“怎么借出去,日头即刻偏偏西了。
”有的等失烦了那样天说。
“念必是雅片烟瘾出过足,您疑没有疑?”萧两混子接了说。
各人嚷嚷着,仿佛一窝蚂蜂。
皆没有提防,从西巷口授没一种破竹般的父人的声音,“哈哈,新郎看菜,款待没有周,诸亲朋多喝一杯怒酒,——嘻嘻,祝贺,祝贺!”各人皆听生了,知叙那是疯了的四太太的叫唤。
“她又去了!”一个长年烟匠,带了厌恶的口气说。
她因然从西巷心走没去,脚拿着一个细竹竿;脱了一件旧蓝布褂,浑身是土壤战鼻涕,头领如银丝般的蓬治正在头上;谦脸皆是皱纹。
她高声的叫唤着,嘴边流没皂沫。
“西厢屋谢二桌海参席,东厢屋也谢二桌;年夜厅屋鱼翅席,是送亲的。
哈哈,实冷闹!号召做乐,阿,您听搁炮了,劈拍,劈拍,劈拍——拍。
哈哈,新郎看菜,款待没有周,诸亲朋多喝一杯怒酒,——嘻嘻,祝贺,祝贺。
”“祝贺四太太,嫁媳夫了!”有人成心天玩笑。
“异怒,异怒,多喝一怀,那怒酒!哈哈,实冷闹,劈拍,劈劈拍——拍!”“四太太,您这脚面拿的甚么呢?”“哈哈,您没有知叙吗!蜜斯尾月腊八便没阁,那是她的衣裳料,您看,那是摹原缎,那是绫绸,那是官纱异杭纺。
”她右脚拿起这小竹竿,左脚一节一节天指着对人说。
“四太太实有祸,嫁媳夫又娶囡!”“有甚么祸呢,哈哈,人活着上没有皆是为儿父吗?嘻嘻,尔那一辈事算完了,儿父皆安置了。
台静农先生的《拜堂》赏析
台静农先生的《拜堂》赏析台静农先生(1902年-1990年),本姓澹台,字伯简,原名传严,改名静农。
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书法家。
早年系"未名社"成员,与鲁迅有过交往。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不断壮大,“五四”小说取得了文学的正宗的地位。
首先出现的是“问题小说”,在它的风潮过去之后,很多作家转向写实。
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乡土小说作家群,使新文学小说的题材转向社会民众,手法转向写实,突出了乡愁,风俗的乡土小说的基本特色。
其中,台静农的《拜堂》对封建宗法制度下贫苦农民的生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这篇作品可谓是五四乡土小说的代表。
台静农先生的《拜堂》所描写的是一个“叔娶嫂”的故事,这在当今社会也是不为社会道德所容忍的一件事。
然而台静农先生的这篇小说中并没有丝毫其它故事中的那种叔嫂间的暧昧与淫荡,亦或是违反世俗伦理的感人肺腑的凄美爱情故事,汪二与大嫂的结合并无多少情份,而更多的是为了生存的无奈之举。
汪二之所以会选择和嫂子拜堂,是因为嫂子的肚子大了,不如率性磕个头,遮遮羞。
“同嫂子拜堂成亲,世上虽然有,总不算好事。
”这是汪二内心的想法,因此他去杂货店买香烛之类的结亲用品是也是假托别人的名义,甚至连拜堂的时间都只能选择半夜子时,小说中描写汪大嫂请牵亲的人时是“她趁着夜静,提了篾编的小灯笼,悄悄地往田大娘那里去。
”成亲拜堂对一个女人来说本来应该是一件幸福的事,但在这里却让汪二和汪大嫂感到耻辱,他们的结合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为了成一个家。
在那个物质极端贫乏的时代,人们时时刻刻都在为穷苦的生活挣扎,像汪二这样已经穷得一踏糊涂的下层人民,更不敢奢求美好的爱情,对于婚姻更多的是现实的考虑。
正如拎画眉鸟的齐二爷所说:“也好。
不然,老二到哪里安家去,这个年头?”在这里他们只是为了拼凑一个“家”,以便于达成一致,利于分公合作,以求生存。
而后摆花生摊的小金从后面说:“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写出了五四时期人们为了保住自家的劳动力对婚姻所采取的择中办法,更加印证了那时下层人民对待生存与婚姻的态度。
台静农的文章与酒
台静农的文章与酒作者:朱航满来源:《读书》2016年第10期《龙坡杂文》本是一册旧书,出版于一九八八年,其时台静农八十七岁,两年后作者就因病去世了。
台静农本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又是“五四”后的知名小说家,这册《龙坡杂文》算是其散文的总结之作,凡约十九万字。
有趣的是,我读这册集子,读到忆旧悼亡之作时,发现台静农会写及饮酒一事。
该集也收有作于一九四七年十月的随笔《谈酒》,其中便写到了他对于酒的态度:“我是爱酒的,虽喝过许多地方不同的酒,却写不出酒谱,因为我非知味者,有如我之爱茶,也不过因为不惯喝白开水的关系而已。
”这篇文章的开篇写他的朋友曾对他提及青岛有种“苦老酒”,后来从青岛为他带了两瓶来,当他立时打开品尝,“果真是隔了很久而未忘却的味儿”。
除了这篇专作的《谈酒》,台静农还写过一篇《我与老舍与酒》,但未收在《龙坡杂文》中。
这篇文章发表于一九四四年九月的《抗战文艺》九卷三、四期合刊,乃系重庆的朋友要筹备为老舍举行写作二十周年的纪念,于是他也便写了这篇文章说了一通“酒话”,并希望“老舍兄还春纪念时”,还能“写出像《骆驼祥子》那样的书”。
同样有趣的是,这篇文章中也谈及了“苦老酒”,那是他与老舍的第一次见面,时间是在秋末冬初,在一家老饭庄。
关于这种“苦老酒”,台静农形容如下:“我们便厮熟了,常常同几个朋友吃馆子,喝着老酒,黄色,像绍兴的竹叶青,又有一种泛紫黑色的,味苦而微甜。
据说同老酒一样的原料,故叫作苦老酒,味道是很好的,不在绍兴之下。
直到现在,我想到老舍兄时,便会想到苦老酒。
”随后又写了他们在抗战流离中又在重庆相遇,他们两次喝酒的难忘经历。
显然,台静农以饮酒来写国难之中的文人情谊,可谓既老又苦矣。
也是这篇《我与老舍与酒》,倒又使我想起了台静农弟子林文月的一篇文章来。
林文月写过一篇向台静农的《我与老舍与酒》致敬的文章,名为《饮酒及饮酒相关的记忆》,收入她的文集《拟古》中。
文章写到了她与亲朋、师友与家人的饮酒往事,其中便有关于台静农先生的一段记忆,颇为动人:“我个人与台先生在温州街的日式书房内喝酒最多,也最难忘怀。
从《富春山居图》跋文谈及被盗的台静农先生书法(上)
从《富春山居图》跋文谈及被盗的台静农先生书法(上)叶嘉莹物缘有尽心谊长存近来在两岸艺坛上有一件盛事,那就是在中国艺术史上极为著名的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经历了巧取豪夺以及焚烧和断裂的种种劫难后,其分别存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两截幸存的部分,目前正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联合展出。
关于黄氏绘画的成就,在中国艺术史中早有定评,当然无需我在此更为辞费。
我现在所要写的,只是由黄氏这一幅名画《富春山居图》后面的一段跋文所引起的感慨。
黄氏本姓陆,生于南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南宋覆亡时,他只有十岁左右,而他的父母却都早已先后亡殁,当时有一位居住在浙江永嘉名叫黄乐的老人,遂认养了他作为嗣子。
据说,这位老人对他极为赏爱,一见面就曾经欣喜地说“黄公望子久矣”,而这也就是他后来何以被名为“黄公望”而字“子久”的缘故。
黄氏天资聪颖,十二三岁时曾应神童之试,其后也曾一度进入仕途,但因性情不适于官场生活,遂弃官而去,遨游于山水之间。
与他同时的夏文彦(也就是他在跋文所提到的云间夏氏)在《图绘宝鉴》中,称述他的山水画之精妙,曾经说他在虞山居住时,“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幻,四时阴霁之气运,得之于心而形之于画,故所画千丘万壑,愈出愈奇,重峦叠嶂,越深越妙”。
他也曾与当时的杨维桢、张雨、方从义、倪瓒等避俗之士,先后加入过新道教。
他曾经为倪瓒所绘的《六君子图》题写过一首诗,说“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可见其品格修养之一斑。
当他79岁那年,与他的师弟无用一起来到了富春山。
此山面临富春江,江边有世所称仰的高士严子陵的钓台,他与师弟无用一同住在附近的南楼之上,于是这里的江山人物之胜遂引起了他的画兴,开始了他的《富春山居图》的创作。
而每日与他生活在一起的师弟无用,既赏爱他的画作,也被他作画的投入之精神所感动,又担心这一幅画之不能长保,于是就请求黄氏在此一画卷之末,题写了一篇跋文。
台静农《烛焰》
台静农《烛焰》烛焰台静农 晚春的一个早晨,市上人早餐以后,大家都期待着吴家的少爷出殡。
妇女们盼望更切,在后街住的,却早到认识家的店铺里等着。
这些人好像上元节看春灯似的,然而大家的心情却不是那样的愉快。
有些人家将表示哀悼的门灯已经挂在门口了,虽然烛犹未燃。
“说是辰时,现在应该发引了。
”天宝号的东家王华亭向他对门糖号的管事江仲和说。
“要真是辰时,就该到了,为什么现在还无消息呢?吴三爷家近几年命运实在坏,这样好的少爷居然不在了,没想到将媳妇娶到家冲喜也无用。
” “依讲冲喜是见效的;不过新入一到家,病人即有起色才好;要不然,是不好的。
吴家少爷当喜轿到时,还在床上发烧得人事不知呢。
”王华亭有经验似地说。
“唉,人的运气真不是玩的,什么事都有一定的安排啊!” “对啦,吴三爷他就是这样;娶了媳妇,死掉儿子,谁也没想到的。
这年轻的寡妇……将来……” 这时候开路铜锣的声音,镗镗地响起来,大家都知道吴家的灵柩是快到了,于是都伸了头向南望。
不久,棺是到了,送棺的人很多,有老人,有少年,都是很凄楚的,在棺的后面,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穿着通身的白孝眼,拿着引幡,有认识的说是死者堂兄的儿子。
在棺的最后,一群妇女们拥了一个白服啜泣的少妇,头下低着,走路好像一点力气都没有,伊的哀伤不胜的样子,使大家更敛容地注视,大家虽平日不认识伊,然而知道伊就是死者的新妇。
棺是渐渐地远了,伊也随了棺渐渐地离开了人们的注视,有些妇女们依旧含了眼泪向伊的背影怅望。
“这姑娘真可怜啊!” “姑娘是这样的漂亮,婆家和妈家,又有钱又有势,偏偏命薄!” “吴家少爷并未听说有病,居然一病就去世。
” “这是谁也没料到的。
可是吴家少爷生就无福,有这好的妻子反而不长寿。
” “为什么冲喜也无用呢?” “是呀!去年张家二少爷不是冲喜冲好的么?” 妇女们都是对于命运不可挽回的太息,纷纷地议论起来。
伊是伊的父母唯一的女儿,伊没有姊妹,伊没有兄弟。
伊既颖慧而且美丽,从幼小到长大,无日不在双亲珍爱的怀中。
台静农:新坟
台静农:新坟本文是关于经典美文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台静农:新坟在这六月里,市上并不像冬腊月那样的忙碌,除了几个乡下人,上市卖柴火和买零碎的什物,好像买芭蕉扇或蚊烟之类,其余大概什么生意都没有;所以掌柜的先生和徒弟们,都喜欢这个清闲月。
午饭后,大热的长天,自然都要睡午觉的;这时市上比什么时候还静得有趣,可是乡下人在田间生活,却大大的相反,因为这六月正是乡下人不能偷懒的时期。
太阳将偏西了,大家都午梦醒来。
隆盛茶馆灶上的劈柴火,烟焰冒得二三尺高,开水壶扑扑地沸腾着。
这时候一些人都慢慢地聚集起来,有张二爷,汪老光,萧二混子这些人。
他们都在等吴二先生说“■蜡庙抢亲”。
“怎样还没来,日头马上偏西了。
”有的等得烦了这样地说。
“想必是鸦片烟瘾没过足,你信不信?”萧二混子接了说。
大家嚷嚷着,好像一窝马蜂。
都不提防,从西巷口传出一种破竹般的女人的声音,“哈哈,新郎看菜,招待不周,诸亲友多喝一杯喜酒,——嘻嘻,恭喜,恭喜!”大家都听熟了,知道这是疯了的四太太的叫喊。
“她又来了!”一个少年烟匠,带了讨厌的口吻说。
她果然从西巷口走出来,手拿着一个细竹竿;穿了一件旧蓝布褂,满身是泥土和鼻涕,头发如银丝般的蓬乱在头上;满脸都是皱纹。
她大声的叫喊着,嘴边流出白沫。
“西厢屋开两桌海参席,东厢屋也开两桌;大厅屋鱼翅席,是送亲的。
哈哈,真热闹!招呼作乐,阿,你听放炮了,劈拍,劈拍,劈拍——拍。
哈哈,新郎看菜,招待不周,诸亲友多喝一杯喜酒,——嘻嘻,恭喜,恭喜。
”“恭喜四太太,娶媳妇了!”有人故意地打趣。
“同喜,同喜,多喝一怀,这喜酒!哈哈,真热闹,劈拍,劈劈拍——拍!”“四太太,你那手里拿的什么呢?”“哈哈,你不知道吗!小姐腊月腊八就出阁,这是她的衣裳料,你看,这是摹本缎,这是绫绸,这是官纱同杭纺。
”她左手拿起那小竹竿,右手一节一节地指着对人说。
“四太太真有福,娶媳妇又嫁囡!”“有什么福呢,哈哈,人在世上不都是为儿女吗?嘻嘻,我这一辈事算完了,儿女都安顿了。
【赏析】《记波外翁》台静农
【赏析】《记波外翁》台静农《记波外翁》台静农主题思想《记波外翁》是台静农写于晚年的一篇回忆、悼念亡友之作。
文章通过对三十年前与波外翁的一段交往和波外翁生平的记述,刻画了一位谦恭谨慎于外,放达不羁于内,孤傲嫉俗,重情义节气而轻生死的旧时代文人的形象,反映了在风雨如晦的动荡年代里,一个知识分子饱受人生现实的折磨,希望终于破灭后,在孤寂愤世中弃世自尽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浓厚情谊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切感喟。
本文先从与波外翁的第一次交往起始,依次记述了他的两次厌世酗酒绝食,中间插入许寿棠被害的心理打击,终至在“潇潇暮雨”中自尽的具体经过,然后追述波外翁的生平,概括其一生的来路去处,最后以“居府椽非其志……亦可悲矣”作结。
行文如流水一般,娓娓道来,随意挥洒,文辞朴绌而又传神,间以引用波外马的诗词自述,使人物的性格气质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台静农,20年代曾与鲁迅等组织未名社,著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
80年代出版有《台静农短篇小说选》和《龙坡杂文》等。
原文阅读一九四七年八月某日,波外翁乔大壮先生一到台北,魏建功兄即遇之于南昌街。
他是受台大中文系教授聘来的,渡海由儿子护送,船到基隆,学校有人将他们接到台北厦门招待所。
时过中午,父子两人,又乏又饿,便出门打算午餐,以为想在内陆一样,随处可找到小吃馆。
那知附近并没有卖吃的,走出厦门街到了南昌街,也是如此。
当时两条街,荒凉得很,偶有小吃摊子,也不过是鱼丸肉羹之类,并无一饭之处。
当他们父子在秋阳下徘徊街头时,遇到建功,建功的夫人是波外翁老友之女,故他们早就相识的。
于是建功招待他们父子到家,草草一饭。
波外翁之来台,本为避开中大方面的是非,没想到来到台北,竟有异域之感。
波外翁给我的印象,身短、头大,疏疏的长须,言语举止,一派老辈风貌。
虽是第一次见面,我即早读过他与徐炳旭先生合译的波兰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这书是当时青年们喜读的,书中安东尼割手腕血管,从容死去,我至今还有模糊的印象。
“以乐景写哀”的乡土小说-台静农《拜堂》赏析
21 0 2年 1 1 剀 ( 邑第 l4jI 1 )
“ 以乐 景写 哀 ” 乡土小 说 的
— —
台静农《 拜堂》 赏析
朱伟华
( I 贵卅 师范大学 中文 系 , 贵州 贵 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 00 ) 50 1
摘
要: 本文对鲁迅 高度评价的 乡土作 家台静农代表小说 《 拜堂》 进行 赏鉴分析 . 并在 与 2 年代 同期 乡土作 家的比较 q , 0 -
死生 , 泥土 的气息 在纸 上 的 , 没有 更 多 , 移 也 更勤 于这作 者 的 了。 ” 台静 农 (9 3 0年 ) 未名 社重 要小 说 家 , 与该 社 成员 韦 素园 、 丛 芜 、 10 ~19 9 是 他 韦 李霁 野 同是 安 徽 霍 丘 县 人 . 家 乡生 活 经 历奠定 了他 深厚 的乡土 感 情 。他 的创 作 有 小 说 集 《 之 子》 12 地 (9 8年 )《 、建塔 者》 13 年 ) (9 0 和散 见 于 杂
T i n n n SW E a ig o g’ j DDI NG
Z U e h a H W i u —
( hn Ci meI p. ui ) tG z e  ̄uN m ̄ Unvr t,O l n ,G l o ,5 0 0 , h a o a l i sy uy g u hu 5 0 1 C i ) ei a z n A s atTh x ia prc t no e hr s r M M ̄ Y r t l v h cl i r a i ogwh a enst bt c: et ts napei i f h ol t y . R w ie eba t in n n oh dbe r e ao t s o t rb t wr e T j g oa
[转载]请读台静农先生的《天二哥》
[转载]请读台静农先⽣的《天⼆哥》原⽂地址:请读台静农先⽣的《天⼆哥》作者:史河纤夫请读台静农先⽣的《天⼆哥》陈永睿上⽂《未名盛事》发出后,有博友问:“未名”是什么?台静农何⼈也?⾸先对关于地域⽂化的朋友们表⽰感谢,其次解释⼀下:“未名”取⾃于“未名社”,“未名社”:1925年成⽴,由鲁迅发起和领导。
成员主要有韦素园、台静农、曹靖华、李霁野、韦丛芜(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均为安徽叶集⼈)等。
这是⼀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学、尤其是俄罗斯和苏联⽂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丛书》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
台静农是未名社唯⼀从事⼩说创作的作家,其⼩说集《地之⼦》是未名社⼩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也是中国现代⽂化史乡⼟⽂学的成功之作。
为使朋友们对“未名社”有个形象的了解,这⾥先介绍吾乡贤台静农的作品《天⼆哥》,近百年过去了,然“天⼆哥”这样的⼈物还在,不知朋友们以为然否?天⼆哥台静农烂腿⽼五坐在栅门⼝的青⽯块上,脊梁倚着栅门,⼿捏着⼀打钱纸,在那⾥慢慢地撕开。
嘴⾥不断地祷告着:“你活着俺俩爱闹着玩,现在你死了,千万不要吓我。
我胆⼦并不⼤,⼜歇在这栅门⼝。
朋友,你让我再讨⼆年饭。
俺们再到⼀块闹着玩罢……”“乖乖,昨夜吓死我了!我听着⿁叫,连连叫了三声,从俺屋后叫上⼤路了。
我赶紧叫唤⼩⽑⼦的妈.⼜忙着拉被条蒙着头。
”开饭店的王三说。
“咳,莫提了!昨天晚间,我看了天⼆哥以后,我就到⼀点红家⾥弄纸牌。
结了场⼦,已经打三更了,她留我歇,我说我钱输光了,今夜让油匠胡⼦⼆哥快活罢。
我⾛到三叉路,将要向南拐,忽听着⼀个⼈在我后⾯哼,我以为是病⼈⾛⿊路的,待我回头⼀看,却鸟都没有,我的头发⼏乎吓竖了。
”“我忽然明⽩了,这也许是天⼆哥的⿁。
于是我壮着胆⼦说:‘你是天⼆哥么?’他却是‘哼哼’;‘你是天⼆哥么?’他还是‘哼哼’。
‘你要真是天⼆哥到不必这样,明天帮你埋深些就是了,你请放⼼吧,这事有我!’……”“妈妈的,你说得真吓⼈!要是我在⼀点红家,打死我也不回去的;就是拼命也要在那⾥快活⼀夜,让他妈的油胡⼦作什么?”汪三秃⼦忿忿地截住吴⼆疯⼦的话。
乡土文学第四章苏皖作家的乡土小说
• 2、作品简析:师承鲁迅的现实主义传统, 以满腔悲愤和同情,写出了宗法乡村的 血与肉,生与死,是台静农的重要成功 之处。他笔下的人间,闭塞、灰冷、残 酷有若传说中的阴曹,到处是邪气扑人, 鬼影幢幢。田主老爷横行乡里,毁坏农 民的家室,堵塞农民的生路。 《蚯蚓 们》 、《负伤者》 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作品。在这些小说里,农民遭受着肉体 的创伤、家庭的创伤,还有心灵的创伤, 这种悲剧是多重性的。
4
• 《红灯》描写寡妇丧子的悲哀,描写她 想让儿子在阴间得到安逸、得到超渡的 心情。 • 2、小说的特点: • (1)台静农小说的悲剧色彩异常浓郁深 重,他是病态农村社会一位卓越的解剖 师。 • (2)格调沉郁阴冷,手法质朴圆熟,出 色地写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环境气氛。 •
5
二、高晓声的乡土小说研究
11
• 近年来毕飞宇得奖众多,其中有:首届鲁 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哺乳期的女 人》)。 冯牧文学奖。三届小说月报奖 (《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 两届小说选刊奖(《青衣》《玉米》)首 届中国小说学会奖(奖励作家《青衣》 《玉米》)。《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 奖。作品《上海往事》曾被改编成电影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电视连续剧 《青衣》。
7
• 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 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 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难行进的身影, 被视为是农村题材反思、改革小说的代表 人物。 • 这个系列作品十分自然、生动地揭示出了 时代的变革给农民精神面貌带来的变化, 具有高度的社会群体的文化审视价值。 • 也可以看出高晓声现实主义基本的表现形 态渐渐由社会批判中淡出,代之以文化批 判。
12
• 2、作品分析 • 毕飞宇的乡土小说,以“王家庄”系列为 主,包括了短篇小说《地球上的王家庄》, “玉”系列中篇(包括《玉米》、《玉 秀》、《玉秧》)等和长篇小说《平原》。 毕飞宇在这些作品中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充 满江南水乡特色的乡村世界,表现了在 “极左”猖獗的年代这里的人们的人性与 人道,亲情与乡情,奴性与兽性,很好地 描写了女性心理。还流露出一种佛家的 “因果报应”思想。
台静农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台静农散文篇一:台静农先生作品台静农先生主要作品台静农(1902年-1990年),本姓澹台,字伯简,原名传严,改名静农。
安徽六安叶集区人。
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1922年首次发表新诗《宝刀》,192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负伤的鸟》,1928年出版小说集《地之子》书艺论文集《静农书艺集》(1985年)、散文集《龙坡杂文》(1988)、学术论文集《静农论文集》(1989)和晚年的《台静农短篇小说集》等篇二:博雅深情的台静农博雅深情的台静农近现代以降,皖籍文化名人辈出,光焰万丈,烛照远近,书写了弥足珍贵的页页华章。
台静农先生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是安徽霍丘叶集人,生于1903年,卒于1990年,字伯简,曾用笔名青曲、闻超、孔嘉、释耒等。
他的一生曲折富赡、多姿多彩,为现代著名作家、书画家、教育家、文史学者。
早年在家乡霍丘及汉口、南京、上海辗转上完小学、中学。
1922年到北京大学文学系旁听,1924年转该校国学研究所半工半读,所中师长有蔡元培、陈垣、马衡、沈兼士、刘半农诸先生,同学有董作宾、陆侃如、冯沅君、庄尚严等,因此学养和视野大长。
1922年首次发表新诗《宝刀》,192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负伤的鸟》。
1925年,台静农初识鲁迅,由于性情相投,两人关系密切。
在鲁迅的影响下,台静农与霍丘老乡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及曹靖华等6人在北京成立了文学社团——未名社,出版“未名丛刊”、“未名新集”等多种,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
1928年后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笔调简练、质朴而略带粗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为文坛时彦所重,誉为20年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台静农还编有《关于鲁迅及其著作》,内收有关《呐喊》的评论和鲁迅访问记等文章共14篇,是最早的鲁迅研究资料专集。
曾参与编辑《歌谣》。
周刊,并编有《淮南民歌集》等乡邦文献。
早在1928年,台静农就在刘半农的引荐下,担任北京私立中法大学中文系讲师。
拜堂台静农PPT课件
情感真挚动人
他的故事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并产生共鸣
。
关注人性探讨
台静农的作品深入探讨人性的复 杂与矛盾,展现真实的人性之美
与缺陷。
生动鲜活的人物塑造
人物形象鲜明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生动鲜活,给读者 留下深刻的印象。
个性独特鲜明
人物性格特点突出,使得每个角色都具有独特的 魅力。
《台静农散文集》
贡献与影响
推动乡土文学发展 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家
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02
拜堂台静农的文学理念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融合的必要性
传统文学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诸 多挑战,需要与现代文学相互融 合,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
需求。
融合的方法
通过借鉴、吸收、融合传统文学和 现代文学的优点,创造出更加丰富 多样的文学形式和内容。
05
拜堂台静农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反映时代变迁
台静农的作品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通过描绘农民、乡 村生活等场景,展现了现代文学中乡土文学的魅力。
批判现实主义
台静农的作品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尤其是对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扭曲进行了深入刻画。
推动文学创新
富有哲理的思考与感悟
总结词
台静农的作品中常常融入对人生、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与感悟,具有深刻的哲理 性。
详细描述
他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通过故事和人物来展现对历史、 文化、人性和命运的思考,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生和世界的意义。
04
拜堂台静农的创作特点
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
情节贴近生活
大地弃婴——台静农《地之子》作品解读
大地弃婴——台静农《地之子》作品解读作者:贾钊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贾钊(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弃婴是台静农《地之子》集子中普遍存在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在生活上或在精神上被时代和传统文化所抛弃。
对沉默麻木国民的呼唤和启蒙要从弃婴着手,不但揭示他们的悲惨境遇,更要关注他们精神的压抑与失落。
单纯的物质拯救只是启蒙的皮毛而已,治标而不治本,对弃婴的拯救更要关注精神层面。
关键词:台静农;《地之子》;弃婴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07-03《弃婴》是台静农短篇小说集《地之子》中的一篇,讲述的是一个婴儿在暴风雨之夜夭亡的故事。
四年后回到故乡的“我”感到了故乡的变化,于是产生了怀旧情愫,急于与老同学孟毅君见一面。
见面之后,“我”发现与以前相比,他明显苍老了许多,尤其是连头发也掉了许多,这令“我”很吃惊。
闲谈之中,聊到了弃婴。
孟毅和妻子本来是想抱回家里自己抚养的,可是因为没有奶,一直举棋不定。
当他们在踌躇犹疑的时候,“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么,我想还是不抱好,因为胎儿没有奶是不行的;万一抱了以后,又折磨死了,也不好。
[1]”最终他们没有抱。
暴风雨的晚上,“我”醒来后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脑子里一直想着那个躺在荒郊旷野的婴儿。
灯焰的熄灭暗示了这个小生命在风雨之夜的凋落。
终于,在第二天回家的途中,在义地旁“我”目睹了弃婴被野狗所分食的悲惨一幕。
“我”想将弃婴的残骸从野狗口中夺过来埋葬好,却最终没有做到,反而自己也被野狗咬伤,最后还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才回到家里。
故事到此就结束了。
《弃婴》的篇幅不长,却笼罩着一层浓重的死亡气息,作者以一个婴儿之死引发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首先是婴儿之死,生命之花在尚未绽放之时便戛然而止,这本就是一件令人十分心痛的事情,何况是本来能够活着的生命却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被遗弃旷野,最终在暴风雨后成为野狗口中的食物,这样的结果更令人感到触目惊心。
台静农《蚯蚓们》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18分)蚯蚓们台静农虹霓县的人民,今年真不幸,十来年没有遇见的荒年,他们竟碰着了。
李小平常很老实,这时候偏胆大起来。
他居然向他的主人讨借贷;幸而他的主人待人厚道,仅仅向李小骂了几句:“你这东西,还不知道利害;要晓得我一个禀帖送了,你这条命就没有啦!”李小听了以后,不禁有些怕了,终于哑口无言地带着感激的神情跑回来了。
到这当儿,大家都不得已各人想各人的法子。
自然是往别处逃荒的多。
李小于是也免不了想走这一条路,但没想到,他的老婆竟不愿去。
分明是缺了吃的,他的老婆偏说他有钱不拿出来,有时还骂他没有本事。
闹得三番五次,终于依了他的表舅母的调停,让伊改嫁。
成事就在第二天。
在头一天的晚间,他约了范五明天一同去,帮他将钱拿回来。
他坐在柳树根下,嘴里衔着旱烟袋,烟头闪灼的发光。
他看今年八月十二的月光特别明亮,但是今年中秋节,却是冷清清的;要是年头好,大家都忙着结账送礼。
他想到去年的这时候,他正忙着碾谷子,那时碾了两斗米,往镇上卖了,买了些牛肉、猪肉、月饼,还给小孩缝了一件夹衣。
大家都痛快地过着中秋节。
谁也没有想到,今年是这样的结局。
现在是作恶梦罢?要不是梦,为什么是这样离奇呢?眼看妻子小孩,马上要遗弃他,要向一个陌生的人欢笑去,他的目光昏瞆了,他看见他的茅屋,他所插的柳树,与那凶恶的稻草堆,都一起向他轻藐地笑,好像它们都在同声地说:“天下竟有这样卑怯无用的男子!”他站起来狂放地在稻场上走来走去,安然卧在一旁的小黑狗,这时候居然向他汪汪地叫起来,于是使他更忿怒了,恶运来了,狗也不认主人了。
他举起了脚,吃力地向狗踢去。
他仍旧坐在地上,微微叹息,将烟头向着树根磕灰;重新安了烟,搓了火不停止地吸。
他的满腔忿恨,渐渐随着青烟消逝,心情也渐渐随着平静了。
他认识了命运,命运的责罚,不在死后,却在人世;不在有钱的田主身上,却在最忠实的穷人。
最苦楚的,命运不似豺狼,可以即刻将你吞咽下去;而命运却像毒蛇,它缠着你慢慢喝你的血!现在这命运忽然降临在他的身上,他不反抗,他知道,反抗是毫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