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上语文书人教版教案
九上语文书人教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词的内涵
和思想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
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
2. 词的意境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 词的意境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美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讲解法: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作者、背景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美感。
3. 讲解重点: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 课堂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
3、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4、感受作者遗失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态度。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的写景特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我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课题安排】一课时【教学要点】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法;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一、导语:说到西湖,大家一定会信手拈来很多诗文,今天我要考考大家(抢答):春天的西湖?夏天的?晴天雨天的?(分别为《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再欣赏冬天的西湖。
二、朗读,整体感知自由诵读,找出难读的字,疏通文意。
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 砀(dàng) 铺毡(zhān)喃喃(nán) 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师配乐朗读。
生模仿,自选对手,PK朗读。
生点评后在齐读。
三、景物欣赏1、既然是“湖心亭看雪”,作者看到怎样的雪景?(找出文中语言并赏析)-- “雾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
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营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
2、(多媒体显示两幅图)哪一幅更像张岱看到的西湖雪景?(一个素雅,一个浓墨重彩)(从直观视觉上感觉白描)引出白描(多媒体显示《天净沙.秋思》的插图即白描释义)。
新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共105页)
第二单元 写作 观点要明确 第二单元 综合性学习 君子自强不息 第三单元 写作 议论要言之有据 第四单元 写作 学习缩写 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 走进小说天地 第五单元 写作 论证要合理 第六单元 写作 学习改写
第 1 页 共 105 页
1 沁园春·雪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 以其博大恢弘、 奇恣纵肆的激情, 成为当代诗坛一曲
明确:动词:封、飘、舞、驰。
形容词:莽莽、滔滔。
副词:惟、顿、略、稍。
3.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北国冬季寒威之烈。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一个特征性的动作代指军事武功, 具体可感, 并增添了对人物的戏谑之
第 4 页 共 105 页
(2) 背景链接
《我爱这土地》 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 1938 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 华东、 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2.生难字词
(1) 字音
嘶.哑.(s īy ǎ) 温柔.(r óu) 喉.咙.(h óu l óng)
汹.涌.(xi ōng y ǒng) (2) 词义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第 6 页 共 105 页
(1) 作者简介
艾青 (1910 — 1996) ,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 笔名莪加、 克阿等。 浙江金华人。 1932 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 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 《大堰河——我的 保姆》。
江山 / 如此多娇,引 / 无数英雄 / 竞折腰。 惜 / 秦皇汉武,略输 / 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 / 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 / 射大雕。 俱往矣,数 / 风流人物,还看 / 今朝。
2023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电子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五篇()
2023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电子书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电子书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加强阅读和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nbsp;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参考笔记扫除语音障碍。
2.让两个学生大声朗读两段课文。
读完后,让其他同学指出错误的单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
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
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 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 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 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短文。 太 阳 从远古的墓茔 当它来时,我听见 从黑暗的年代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若水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城市从远方 太阳向我滚来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Hale Waihona Puke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幺/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 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 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 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投影仪、音响 六、课时安排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三单元全部教案(共167页)
“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群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原驰蜡象: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须:等到。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分外妖娆:特别妖艳美好。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部分停顿与重音示例]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背景资料。(多媒体出示)
1931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华北地区,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此时,国民党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顺利到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先遣队准备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在渡河前夜,恰逢大雪,毛泽东于雪后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茫茫雪景,他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新编备课教案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新编备课教案五篇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故乡》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现在我们来讨论闰土的形象塑造。
互助释疑二、分析文中人物的变化。
(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
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闰土的人物形象(1)外貌对照: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对话对照: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对我: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篇一: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第一单元1、沁园春?雪教学目标及重点:一、理解、积累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具:投影仪,小黑板,录音带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1.正音:分娆逊数汗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二)整体感知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
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1.学习上阕。
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13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金樽、歧路”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展示课外资料,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深入了解作者,并学会对诗词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
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
他是谁呢?(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
”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诗风天真自然,豪放飘逸。
有《李太白集》三十卷传世,存诗约一千首。
2.背景资料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 济.沧海(jì)(2)通假字玉盘珍羞.(xiū)直.(zhí)万钱(“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敬业与乐业》教案三篇
【导语】《敬业与乐业》就是宣讲⼈应该怎样对待⾃⼰所从事的事业的⼀篇⽂章,这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在职业学校对在校的学⽣所作的演讲词。
让我们去聆听先哲的教诲,观照⾃⼰的学习精神和⽣活态度,领悟⼈⽣价值。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积累“征引、旁骛、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法门”等词语。
2.积累记诵⽂中的经典语句、格⾔。
3.体会演讲的⼝语特⾊。
能⼒⽬标 1.把握⽂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初步学习“举例⼦”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法。
3.揣摩语⾔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动有⼒的⾏⽂特点。
情感⽬标 感受梁启超对⼈⽣与事业关系的宣讲,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2.体会演讲和⼝语特⾊。
教学难点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旨意。
教学⽅法 1.诵读法 这篇演讲词语⾔表达通俗浅显,⼤量引⽤经典、格⾔。
教学中,引导学⽣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课⽂主要观点和思路,体会⼝语和演讲特⾊。
2.研讨探究法 引导学⽣通过研讨,深层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同时对⽂中的观点⼤胆质疑问难,辩证理解⼈⽣问题,培养学⽣的逆向思维和批判质疑能⼒。
教学媒体 多媒体CAI课件、摄影仪、录⾳机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敬业与乐业》选⾃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篇宣讲⼈⽣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
⽂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责任⼼”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
全⽂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通俗,⽂短意长。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意在引导学⽣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深⼊思考⼈⽣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是教读课⽂的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积累经典语句、格⾔,体会演讲和⼝语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2024年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册教材中的基本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古代诗词的鉴赏与理解。
名著选段的深入分析与欣赏。
写作技巧的掌握与运用。
难点: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分析与情感体会。
名著选段中复杂人物关系的梳理与理解。
写作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让他们根据已有知识对新课内容进行预测和讨论。
简要介绍课文背景,为学生进入新课做好铺垫。
新课讲解逐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或引导其他学生回答。
开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巩固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
通过写作、朗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评价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课堂总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和拓展。
布置相关作业,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主旨。
3、情感目标: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生齐背)这是一首思乡诗。
现代还有一些歌也是表达思念之情,让我们先听一首歌(师播放幻灯片)明确:这是王菲演唱的歌曲,名字叫《但愿人长久》,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一句,歌词也与本课的内容有关。
(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宋词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
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
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这是相对于柳永的婉约派来说的,他的词少了一份缠绵绯恻,多了一份豪迈与豁达。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师生朗读,理清行文思路。
(1)简介作者师:苏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请哪位同学先来介绍一下苏轼?明确: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②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③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④学过他的*,如《惠崇》、《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2)介绍写作背景:要求学生齐读词的小序,并阅读注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9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01课课文题目:《沁园春•雪》课堂类型: 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 9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02课课文题目:《雨说》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03课课文题目:《星星变奏曲》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04课课文题目:《外国诗两首》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课文题目:《敬业与乐业》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第06课课文题目:《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第0 7课课文题目:《傅雷家书两则》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第0 8课课文题目:《致女儿的信》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第09课课文题目:《故乡》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课文题目:《孤独之旅》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第11课课文题目:《我的叔叔于勒》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第12课课文题目:《心声》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第13课课文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14课课文题目:《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堂类型: 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第15课课文题目:《短文两篇》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第16课课文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第17课课文题目:《智取生辰纲》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第18课课文题目:《杨修之死》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19课课文题目:《范进中举》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第20课课文题目:《香菱学诗》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第21课课文题目:《陈涉世家》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第22课课文题目:《唐雎不辱使命》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第23课课文题目:《隆中对》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课文题目:《出师表》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9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第25课课文题目:《词五首》课堂类型:新授课主编教师:辅导教师:学生姓名:检查情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三篇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
3、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
科举制度: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
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二、介绍作家作品: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
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1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参考教案1一.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八课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苏联著名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别尔嘉耶夫。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教养。
文章语言优美,论述深刻,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有启发性,又具有挑战性。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开始产生兴趣,并愿意进行深入思考。
但同时,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教养的认识可能还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思考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教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2.案例分析法:以文章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教养的重要性。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相关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论教养。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关键词和观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每一份教案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悟。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出师表》【教学目的】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1、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2、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3、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
诸葛亮这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
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
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
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
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三、朗读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
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
读毕酌情讲评。
然后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讲解文章第1~5段1、齐读第1段。
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⑴疏通字句。
⑵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教案5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教案1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标题,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2、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
3、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
科举制度: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
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二、介绍作家作品:1、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
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研讨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一起看看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欢迎查阅!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能力目标1.欣赏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2.体会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德育目标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教学重点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教学方法1.诵读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作背诵要求,使学生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2.研讨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京东北运河风情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情节场景.深入研讨.把握人物性格,体会艺术表现手法.[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来讲讲古典小说《水浒传》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的事迹.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刘绍棠简历刘绍棠(_36~_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_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_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_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_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_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_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_卷.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_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投影;擀(gǎn)剜(wān)腌赞(āzā)到气(dáo)唿(hū)哨咯(kā)吧呱(gū)呱坠地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隐匿(nì)隐藏.躲起来.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如坐针毡(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2.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1)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奶奶高大强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刚直不阿.口苦心甜.淳厚朴实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爷爷何大学问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好戴高帽.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2)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的怒气和力气,泼辣无比的性格跃然纸上)〝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爷爷:〝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3.学生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教师提示: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占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句中〝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诵.四.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教师提示: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21.知识与技能目标: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朗读法.指导法.谈论法.准备相关课件.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云南怒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怒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方式.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津,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处女作《棋王》.2.生难字词(1)字音锱铢(zīzhū)滇西(diān)盘桓(huán)顷刻(qǐng)千钧之力(jūn)绞(jiǎo)跺(duò)呕(ǒu)战战兢兢(zhànzhànjīngjīng)(2)词义【锱铢】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俯身】弯腰向前向下,有时同时弯膝;呈曲身状态的动作,尤指礼节或表示服从的姿势.【顷刻】极短的时间.【千钧之力】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探视】看望;察看.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反复朗读.默读,读准字音,体会人物心理.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开端:马帮抵达怒边——等待溜索过.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交流点拨】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交流点拨】①〝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②〝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3.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①侧面表现怒峡谷的高峻险恶;②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4.文中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交流点拨】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跳读课文,分析语句的表达作用.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交流点拨】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2.拓展延伸平常走的路很多,你有过文中溜索这样害怕的感觉吗?【交流点拨】有.我有一次过玻璃栈桥时吓得双腿发软,直接坐在了地上,旁边的好友见状,不停地鼓舞我不要怕,让我站起来.好友见劝说无效,试图上前拉起我,可是这时,惧怕的我硬是赖在地上不敢前进,无奈之下,好友直接把我扛了起来,背我走过了玻璃栈桥.这一幕也让在场的人忍俊不禁.3.布置作业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3知识与技能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请学生概括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故事情节.2.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分析人物性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赶牛溜索汉子们沉着.果断的品格.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难点理解对比.衬托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1.标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标注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教师:1.准备与课文相关的PPT课件.2.对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进行预设.学生:1.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2.查找有关溜索.怒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1课时云南怒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怒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从前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方式.阿城,原名钟阿城,_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庆市津区,作家.编剧._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_85年,担任剧情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_年,担任古装动作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编剧,该片入围第52届金马奖——改编剧本奖._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文题解读文章以〝溜索〞为题目,不仅是行文线索,将故事情节贯穿起来,连缀成篇,而且交代了从前两岸居民过的渡河工具和渡河方法.1.听课文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课文.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开端:马帮抵达怒边,山陡谷深,悬崖万丈,等待溜索过.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沉着.果断地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地运到对岸.高潮:首领从容镇定,指挥有方,在他的指导下〝我〞胆战心惊地溜索.结局:全队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其中马帮的首领是文章的主人公.2.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待〝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马帮的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4.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1)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从感官和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怒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2)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里为什么要细写牛的惊恐失态之状?)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以上这些描写与牛们等待溜索时的〝哀哀地叫着〞,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5.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写了牛溜索时哪些方面的内容?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主要写了溜索前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作用:(1)侧面表现怒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明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第一部分(第1~3段):写马帮抵达怒边,等待溜索过.第二部分(第4~_段):写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第三部分(第_~20段):写〝我〞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第四部分(第_~25段):写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表现了人敢于战胜艰险的胆识和气魄,赞扬了马帮汉子沉着.勇敢.果断的性格和相互信任.互相关爱的团结协作精神.1.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考究.文章语言洗练,富有表现力,处处可见.例如,〝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这句话中的〝千钧之力〞〝扯住〞形象地写出了索牢固地将怒的两岸连接在一起,似乎有〝一索两岸变通途〞的气势,为下文溜索做铺垫.2.衬托.对比巧运用,人.物形象更鲜明.小说开头一下子就让读者置身于怒大峡谷中,怒的〝隐隐闷雷〞,马帮汉子的举止,山鹰的飞翔,侧面衬托出环境的奇险.山陡谷深,悬崖万丈,一根索子扯住两岸石壁,此情此景令牛马战战兢兢,惊恐失态,而马帮汉子们却身手矫健.无所畏惧,首领更是沉着冷静,举手投足尽显英雄本色.对比之中,突出马帮汉子的沉着.果断.身手非凡.溜索环境:山陡谷深牛:哀叫.恐惧马帮汉子:沉着.果断英勇无畏战胜艰险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38课时陈涉世家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2.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4.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会使用工具书,参考注释,理解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成功地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提高其叙事、写人的水平。
3.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历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历史观。
2.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多做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2.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培养他们正确的是非观、历史观。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解题,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分析课文第1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教学内容1.解题介绍作者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可作补充。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
2.介绍背景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记叙方法上的特点。
本段仍以人物对话为主,间以叙事。
陈胜和吴广商议大计,分析天下形势,制定斗争策略等,都以他们对话的形式向读者表达,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情,对他们的性格理解得更透彻。
三、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
四、合作学习同桌相互交流共同翻译课文。
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总结(略)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翻译情况。
(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二、分析课文第3段1.教师领读或由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素:一向。
向来。
故:故意。
亡:逃跑。
被:通“披”。
2、这段文字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以及建立农民政权的情况。
可讨论如下问题:(1)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会天大雨,失期当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2)陈涉、吴广为期一做了哪些舆论准备?有何作用?(3)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步骤?“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胜利进军(4)起义发动后,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起农民政权?苦秦久矣。
3.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记叙方法上有什么特点?(1)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是洋略结合。
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略写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
(2)记叙方法上以侧面描写表现陈胜、吴广的功绩。
借三老、豪杰的嘴,赞颂农民起义的功业,以诸郡县杀秦朝酷交响应陈胜,表现农民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拥护。
三、概括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四、课后练习与思考:复习课文,注意保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第三课时一.教学内容领会课文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二.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2.学生默读课文后,讨论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
3.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
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①“苟富贵,无相忘”。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4.文言文在表达上常出现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有些句子还形成了特有的固定形式。
讨论下边句中加点词的A.词义和用法:项燕为楚将大将,名词上使外将兵率领,动词公将鼓之将要,副词以数谏故因为,连词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连词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介词祭以尉首〔用,拿,介词〕B.成分省略情况:①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主语介宾短语中的宾语②一鼓作气,再(鼓)而(土气)衰,三(鼓)而(士气)竭。
谓语主语谓语主语③扶苏以数谏(上)故,上使(之)外将兵。
宾语宾语④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
宾语介词由以上4个例句可以看出,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句子是常见的,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为最多。
理解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思补出。
三.课堂总结(略)第39—40课时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教学过程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ăn 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ăo 挠náo谕yù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三.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四.总结、扩展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
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业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教学过程1.分各色朗读课文。
2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
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
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
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
”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三、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第41—43课时23、隆中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计策。
3.学会用摆事实、讲道理来说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工具书,参考注释,理解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学会用摆事实、讲道理来说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2.学习刘备不耻下问、谦逊的品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本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了解其战略方针。
3.学习本文塑造人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教师适当补充知识要点。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四、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五、教师逐句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七、布置作业朗读课文,对着注释,试着口译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本堂课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的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