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两则2016新人教版八年级下
最新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教案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教学目标课前准备其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美味的菜)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学学学半(动词,同“敩”,教导,读xiào)学学半(名词,学习,读xué)独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只、只是)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形容词,老而无子)修讲信修睦(动词,培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形容词,长)为为公(动词,是,读[wéi)不必为己(介词,为了,读wèi)闭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闭塞、堵塞)故外户而不闭(动词,用门闩插上)(1)选贤与能(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品德高尚的人,才干出众的人)(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以……为亲,以……为子)(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困古义:困惑。
例句:教然后知困。
今义: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困难。
教学古义:教与学。
例句:教学相长也。
今义: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归古义:女子出嫁。
例句:女有归。
今义:返回;还给,归还。
大道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例句:大道之行也。
今义:宽阔的道路。
分古义:职分,职守。
例句:男有分。
今义:成分。
贼古义:指害人。
例句:盗窃乱贼而不作。
今义:偷东西的人。
教学过程虽有佳肴【讲析课文,疏通文句】着重讲解如下句子,并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式解决文言知识。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浅薄。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求学者知不足,才会反省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
4.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5.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全文翻译参考: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6单元 22 《礼记》二则
3.古今异义 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 政治制度。
今义:大路。
男有分
古义:职分,职守。 今义:成分;职责、权利等的限度。
女有归
古义:归宿。例句: 今义:返回;归还。
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指害人。 今义:偷东西的人。
结构脉络
问题探究
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 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 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作“类比推理”。
2.《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论证的思路 是怎样的?
《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论证思路:重视实践→在实践中“知不 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进步与发展。
3.“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 《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2.试归纳《大道之行也》一文中阐述的“大同”社 会的特征。
(1)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社会上亲如一家,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得到适当的安排;社会为弱 势群体提供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人有稳定的职业,有 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 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 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 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动 乱纷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 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原文欣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 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课件新人教版
1.了解《礼记》,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文中教学相长的含义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学习 本课的感受。
《礼记》,又名《小戴礼 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 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 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 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 对“经”的解说是“传”或 “记”,《礼记》因此而得名, 即对“礼”的解释。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 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礼 记》 一 则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 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 的。
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 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 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本文所讲的“教学相长”与现代意义上的“教 学相长”有何不同? 教与学的主体不同:本文“教学相长”的主体是一个 人,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的主体是两个人。 3. 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 样的启示?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 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1.读一读 佳肴(jiā) ( yáo) 自强( qiánɡ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
2.一词多义
(1)学习/教导(2)了解/知道(3)代词,代指佳 肴/表推测的语气词
3.古今异义
(1)即使(2)味美(3)困惑,疑难
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和学的关系;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道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2《礼记》二则.docx
22《礼记》二则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培养借助工具书等进行自学、自译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焜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
3.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通过类比手法阐述道理的方法。
(四)课吋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是《礼记》,书屮所阐述的一些规律和原则, 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则片断《虽有嘉肴》。
(二)了解《礼记》《礼记》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
汉代把孔子所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解说的文字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
《礼记》内容涉及上古时代的礼制哲学、伦理、道德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
《学记》是《礼记》屮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三)读懂课文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以下生字词。
肴(ydo)弗(fu)自强(qidng)兑(yuQ)学学半(xiao)2.读课文,注意以下问题。
⑴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⑵古今异义①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③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④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⑶特殊句式判断句: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③教学相长也。
(用“也”表判断)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即“其谓此乎”)3.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译文参考: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 八年级 内容精选
学知识要点,背诵课文,基础知识很重要! 人教版初中语文 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
TB:小初高题库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 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 49 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 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 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 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1. 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 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 “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 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句。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自主学习】
1. 基础字音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人教版 部编本 八下 22《礼记》二则
文章评析 本文阐述了“教”与“学”的 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 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 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 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 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
25
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 才能力求上进(能自反);看 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能自 强),从而得出“教学相长” 的结论。这体现了儒家思想的 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 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 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
3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 与能,讲信修睦。 上古政治制度施行(的时候),天 下是公共的,(人们)选拔推举品 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 办事),(社会)讲求诚信,培养 和睦气氛。
33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34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所长, 独:唯独,只有。亲:动词, 以…为亲。其:代词,他们的。 亲:名词,父母。子:动词, 以…为子。子:名词,子女。
13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
14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 是故:因此,所以。是:代词, 这、此。故:因为。 然后:这样以后。然,指示代 词,如此、这样。
15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 的)不足,教授以后才知道 (自己的)困惑。
16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 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
7
五经一般指儒家《诗经》 《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的合称。
8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虽有嘉肴yáo,弗fú食,不知 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 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 足,教jiāo然后知困。知不 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故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礼记》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 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 戴圣编纂。 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 间儒家的作品。
你知道吗?
• ①食(si):拿饭给人吃。② 蒙袂(mèi):用衣 袖蒙着脸。(3)辑屦(jù):身体无力迈不开步 子的样子。(4)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 前行的样子。(5)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 声。(6)从:跟随。(7)谢:表示歉意。
•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 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 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 ,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 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 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 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 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
•
职业、职分 女子出嫁
• 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 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 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 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 事竭尽全力,不一定 为自己谋私利。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 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 财物和兴兵作乱,
作乱 害人兴起Fra bibliotek夜不闭户。(理解略)
(5)孔子宣扬的“大同”社会能成为现实吗?你是 怎样看待的?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是与否都可。 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两 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 革家向往的目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2.《〈礼记〉二则》
听读感知
2、根据你听到的读音,为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蓝色)注上拼音。
佳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天下为公(wéi) 选贤与能( jǔ) 讲信修睦(mù)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知识链接
《礼记》“五经”之一,又名《小戴礼 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 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 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 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 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知识链接
四
四书:《论语》《孟子》
书
《大学》《中庸》。
五
经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字词积累
即
使
不
味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
பைடு நூலகம்
最好的道理
好 处
有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
佳
肴
因此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困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 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 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 理,不去学习,就不知 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 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 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 困惑。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两则短文的学习,我们可谓收 益颇丰:首先是明白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在 教导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其次, 我们还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 了“大同社会”的构想,这比西方马克思提出的共 产主义的构思要早两千多年。
巩固提升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 A.虽有至道(即使) B.男有分(职分,职守) C.教然后知困(困惑) D.故人不独亲其亲(亲近)
新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22 《礼记》二则
合作探究
第22课 《礼记》二则
文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有何启示?
陶渊明《桃花源记》 康有为《大同书》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天下为公”
“中国梦”“两个一百年”
合作探究
第22课 《礼记》二则
参照《虽有嘉肴》中对偶句的分 析,找出本文中的对偶句,体会其表 达效果。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
满足生存的需 要,人人都能 受到全社会的 关爱
精读细研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
第22课 《礼记》二则
第22课 《礼记》二则
儒家经典知多少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 《礼记》二则
22 《礼记》二则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第22课 《礼记》二则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 文。(重点)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 方法论述观点。(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 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
板书设计
第22课 《礼记》二则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虽
类比引入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实教 践学
有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出 能
嘉 逐层论证
真相
肴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知 长
引用作结——学学半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 课件(47张ppt)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
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整体感知
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 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 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 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就能自我勉 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 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精读细研
5.如何理解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课文的“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
自反
教然后知困 学
自强
相互促进 教
同一主体
精读细研
现代意义的“教学相长”: 教师: 讲授者,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 学生: 被教者,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
师生关系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 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精读细研
不同点 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阐述教和学的关系,即二者是相
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主要是从教的角度来说 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
两者关系 前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后者是论据,是用来补充强调中心论点
第六单元 吟诵经典
22《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目 录
CONTENTS
1 学习目标 3 走近4 背景资料 6 整体感知 8 疑难探究 180 写主作旨特归色纳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重点)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难点) 3.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重点) 4.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 《礼记》二则课件
而其父被虏去,不知所之。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 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 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有删改)
【注】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②疽(jū):毒疮。③瞀(mào)眩 :眼花头晕,迷糊。④挈:带领。⑤斫(zhuó):砍。⑥亟(jí):急忙。
5.翻译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通过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通过教学之后才知道自己困惑 的地方。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5)讲信修睦 ( 和睦 ) (6)货恶 其弃于地也( 憎恶,憎恨 ) . . (7)选贤与 能( 同“举”,选拔 ) (8)男有分 ( 职分,职守) . .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阿凡题:1087160) A.学 学半 . C.矜 、寡、孤、独 . (阿凡题:1087161) A.不知其善 也 B.选贤 与能,讲信修睦 . . C.不独子 其子 D.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 . . B.选贤与 能 . D.男有分 ,女有归 .
4.重点聚焦,师:《虽有嘉肴》一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 的?,生: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 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 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自然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师:如何理解和 评价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
12.文中的“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
(阿凡题:1087162)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 王敬臣,长洲人。十九为诸生,受业于校① 。性至孝,父疽②发背,亲自 吮舐。老得瞀眩③疾,敬臣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 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关保之变,挈④ 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有乱 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⑤之。抑亟⑥以身蔽母, 请代受斫,母乃得释。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同”理念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体会“大同”理念的应用。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背诵,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5.社会责任与担当:探讨文本中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大道之行也》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典故,以及文言文特有的句式结构,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其次,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这让我很欣慰。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仍存在思考问题不深入、表达观点不清晰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思维导图绘制、辩论赛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概念。《礼记》中提出的“大同”是指一个没有私有制、人人平等、和谐共生的社会。这一理念体现了古代先贤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优秀课件:22 《礼记》二则 (66页PPT)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 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 半”,其/此之谓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优秀课件:22 《礼记》二则 (66页PPT)
儒家经典知多少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八年级语文下册
22 《礼记》二则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 文。(重点)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 方法论述观点。(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 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 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 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 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 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 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所选课文主 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优秀课件:22 《礼记》二则 (66页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优秀课件:22 《礼记》二则 (66页PPT)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教学相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优秀课件:22 《礼记》二则 (66页PPT)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优秀课件:22 《礼记》二则 (66页PPT)
知识备查
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经学家 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 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 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 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 《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原文注释及翻译
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一、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
二、课文翻译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注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四、问题归纳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
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五、课文主题《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pdf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2 «礼记»二则第一课时(教学«虽有嘉肴»)(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ꎮ①弗食ꎬ不知∙其旨也ꎮ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②教学相长∙ꎮ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③虽∙有至道ꎮ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④知困∙ꎬ然后能自强也ꎮ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翻译下面的句子ꎮ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ꎬ教然后知困ꎮ②故曰:教学相长也ꎮ(3)«虽有嘉肴»论述了㊀㊀㊀与㊀㊀㊀的关系ꎬ说明了㊀㊀㊀㊀㊀的道理ꎮ(1)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ꎮ(2)读完本文ꎬ你有何体会?ʌ参考答案ɔ有时候ꎬ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ꎮ比如ꎬ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ꎬ看看他的反应ꎮ如果他能明白ꎬ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ꎻ如果他仍有疑惑ꎬ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ꎬ这时候就可以 知困 而 自强 ꎮ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ꎮ①虽∙有嘉肴ꎮ虽:㊀㊀㊀㊀㊀②弗食ꎬ不知其旨∙也ꎮ旨:㊀㊀㊀㊀③虽有至道∙∙ꎬ弗学ꎬ不知其善∙也ꎮ至道:㊀㊀㊀㊀㊀善:㊀㊀㊀㊀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ꎬ教然后知困∙ꎮ是故:㊀㊀㊀㊀㊀困:㊀㊀㊀㊀⑤知不足ꎬ然后能自反∙也ꎻ知困ꎬ然后能自强∙∙也ꎮ反:㊀㊀㊀㊀㊀自强:㊀㊀㊀㊀⑥故曰:教学相长∙也ꎮ长:㊀㊀㊀㊀(2)翻译下列句子ꎮ①虽有嘉肴ꎬ弗食ꎬ不知其旨也ꎻ虽有至道ꎬ弗学ꎬ不知其善也ꎮ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ꎬ教然后知困ꎮ③知不足ꎬ然后能自反也ꎻ知困ꎬ然后能自强也ꎮ故曰:教学相长也ꎮ(3)填空ꎮ①«虽有嘉肴»节选自«㊀㊀㊀㊀»ꎬ又名«小戴礼记»ꎬ㊀㊀㊀家经典著作之一ꎬ共49篇ꎮ«学记»是其中的一篇ꎬ是中国教育史上以及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㊀㊀㊀㊀专著ꎮ②该文中的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ꎮ拓展提升(一)阅读下面文言文ꎬ完成文后各题ʌ甲ɔ虽有嘉肴ꎬ弗食ꎬ不知其旨也ꎻ虽有至道ꎬ弗学ꎬ不知其善也ꎮ是故学然后知不足ꎬ教然后知困ꎮ知1不足ꎬ然后能自反也ꎻ知困ꎬ然后能自强也ꎮ故曰:教学相长也ꎮ«兑命»曰 学学半 ꎬ其此之谓乎!ʌ乙ɔ初ꎬ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ꎬ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ꎮ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ꎬ见往事耳ꎮ卿言多务ꎬ孰若孤?孤常读书ꎬ自以为大有所益ꎮ 蒙乃始就学ꎮ及鲁肃过寻阳ꎬ与蒙论议ꎬ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ꎬ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ꎬ即更刮目相待ꎬ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ꎬ结友而别ꎮ(选自«孙权劝学») (4)下列各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㊀㊀)ꎮA.不知其旨∙也㊀旨:旨意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B.然后能自强∙也㊀强:勉励C.蒙辞∙以军中多务㊀辞:言辞D.但∙当涉猎㊀但:但是(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㊀㊀)ꎮA.虽有/至道ꎬ弗学ꎬ不知/其善也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ꎬ教/然后知困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D.蒙乃/始就学(6)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㊀㊀)ꎮA.实践出真知ꎬ经常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贫乏ꎮB.教导他人ꎬ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别人身上ꎬ不利于自己的发展ꎮC.孙权希望吕蒙专心学习ꎬ成为一个研究经典的学官的人ꎮD.吕蒙经常与鲁肃交流ꎬ增长了自己的才干ꎮ(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ꎮ①«兑命»曰 学学半 ꎬ其此之谓乎?②士别三日ꎬ即更刮目相待ꎮ(8)请在选文中分别找出三个成语: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ꎮ(二)阅读下面ʌ甲ɔʌ乙ɔ两段选文ꎬ完成文后各题ʌ甲ɔ虽有嘉肴ꎬ弗食ꎬ不知其旨也ꎻ虽有至道ꎬ弗学ꎬ不知其善也ꎮ是故学然后知不足ꎬ教然后知困ꎮ知不足ꎬ然后能自反也ꎻ知困ꎬ然后能自强也ꎮ故曰:教学相长也ꎮ«兑命»曰 学学半 ꎬ其此之谓乎!ʌ乙ɔ玉不琢ꎬ不成器ꎮ人不学ꎬ不知道ꎮ是故古之王者ꎬ建国君①民ꎬ教学为先ꎮ«兑命»曰: 念终始②典于学ꎮ 其此之谓乎?ʌ注释ɔ①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ꎮ②念终始:始终想着ꎮ(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㊀㊀)ꎮA.人不学ꎬ不知道∙㊀虽有至道∙ꎬ弗学㊀㊀㊀B.其∙此之谓乎㊀弗食ꎬ不知其∙旨也C.念终始典于学∙㊀是故学∙然后知不足㊀㊀D.得之则生ꎬ弗∙得则死㊀虽有嘉肴ꎬ弗∙食(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ꎮ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ꎬ教然后知困ꎮ②是故古之王者ꎬ建国君民ꎬ教学为先ꎮ(11)甲㊁乙两文的开头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析ꎮ(12)两篇文章都引用了«兑命»中的话ꎬ有什么作用?发散思维(13)以下是«学记»中的名句ꎬ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请写下来ꎮ①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ꎬ审问之ꎬ慎思之ꎬ明辨之ꎬ笃行之ꎮ②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ꎬ或失则寡ꎬ或失则易ꎬ或失则止ꎮ③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㊁长善救失㊁启发诱导㊁因材施教④学习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ꎬ则孤陋而寡闻ꎮ2。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主要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即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还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不断提高。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主要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并背诵全文。
2.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3.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4.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理念或思想。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和现实社会,探讨对于“教学相长”这一理念和“大同”社会理想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2.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对偶和排比在论述类文本中的作用。
2.难点:(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2)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诫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嘉肴.(yáo)弗.食(fú)兑.命(yuè)教学相长.(zhǎng) 学学..半(xiàoxué)(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通假字]①兑.命(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②学.学半(同“敩”,教导)[古今异义]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
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
严密,有条有理。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大道之行也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 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写作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诸 侯争霸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和 痛苦。他迫切希望出现一个 太平盛世,所以有了此番言 论。
正音:
选贤与(jǔ)能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盗窃(qiè)乱贼而不作 是故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却)不是一定要据 为己有;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 为了自己的私利。
人们厌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 一定要据为己有;也厌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 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也。《兑命》曰:“学学半。” ③故:所以。
④教学相长:教和学互
其此之谓乎?
相促进,教别人,也能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 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
增长自己的学问。
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 ⑤学学半:教别人,占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自己学习的一半。第一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 个“学”是教导的意思。
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
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
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
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
不懂的地方。
重点词语
①嘉肴 :美味的肉 食。 ②旨 : 。 ③至道:最好的道 理。 ④善:好处。 ⑤是故:所以。 ⑥困:困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
@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 家 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仪礼 》的文 章选集,是一部 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 编。又叫《 小戴礼记 》。与《 仪礼 》 《周礼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 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 , 解释仪礼记录 孔子和弟子 等的问 ________, 答,记述 修身作人的准则 。
《礼记》
@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 家 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仪礼 》的文 章选集,是一部 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 编。又叫《 小戴礼记 》。与《 仪礼 》 《周礼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 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 , 解释仪礼记录 孔子和弟子 等的问 ________, 答,记述 修身作人的准则 。
脉络梳理
类比引入
虽有佳肴 逐层论证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引用作结
——学学半,此 之谓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 “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 样的启示?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 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 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 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 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 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 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 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 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
学习 表推测。大概,恐怕 它的 音xiào,教
其此之谓乎
不知其旨也
5、文言句式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儒 家 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仪礼 》的文 章选集,是一部 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 编。又叫《 小戴礼记 》。与《 仪礼 》 《周礼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 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 , 解释仪礼记录 孔子和弟子 等的问 ________, 答,记述 修身作人的准则 。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 它味道的甘美;
最好的 道理 好处、妙处,形作名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 道它的好处。
所以 自己教别人
知道谁? 自己的不足
•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不通,理解不了
Hale Waihona Puke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 足,教(别人)以后才会知道(自己) 不理解的地方。 •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 自我勉励,强:勉励反省自己 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 己;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就 能自我勉励。
字词归纳
1、通假字 《兑命》曰 2、古今异义
不能知其旨也 教然后知困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 时的贤相傅说。
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4、一词多义 学学半 学 学学半 其
主题
•
文章通过层层类比和推论, 精辟的阐明了教和学相互促进的 关系,论述了“教学相长”,实 践出真知的道理。
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
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 采用对偶句。 2、层层类比推论,说理深刻,逻辑 严密。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 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 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 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 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背景资料】:
•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 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 育学的专著。
自学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肴( jiā )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弗( fú ) 教学相长(zhăng )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 以及人名、地名、官职等专 有名词予以保留; 换:把古今异义词换成相 应的现代汉语词语;
调:特殊句式翻译时根据现代汉语 的语法习惯调整语序;
删:删去无须译出的虚词
补:文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等翻译 时必须补出; 变: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 文字
所以
教和学相互促进
5、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xiào):教 表示推测:大概
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是学习 的一半。”大概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傅说
• 傅说(yuè)(约公元前1335-公元前 1246年)殷商王武丁的至高权臣-- 大宰相(即上三公第一位)。传说为 傅岩筑墙之奴隶。武丁梦得圣人,名 曰说,求于野。乃于傅岩得之,举以 为相,国大治。据正史典籍、近年考 古发现及傅氏早期家谱等文献记载, 他是中华汉族傅氏家族的始祖。
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 进的,二者相铺相成。)
合作探 究 •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
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 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 • 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 (知不足和知困), • 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 强), • 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 “至道”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 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 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 简言之:从“佳肴”写起,通过类比推理 比推理”。
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 关系的论述。
合作探 究 •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
注意节奏:课后虽有嘉肴 一题 《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 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 乎?
疏通文意
虽有嘉肴
即使 好、美 不 甘美, 名词用作形容词 《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