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 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春秋战国纷争及民族融合(附答案)
高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历史必修第1册
高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历史必修第1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奠定,就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关键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就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就是周王的臣属于。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小特点就是:嫡长子承继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就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备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促进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新制和地方实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就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止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就是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稳固统一的措施:①施行秦律②统一公制、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助于封建制度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打下祖国疆域,稳固国家的统一③构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创建了地主阶级对社会各界人民的专制统治者,秦朝的暴政导致人民处境的转差。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者的政治制度具备非常大的开创性,它打下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延用,且不断加强与健全。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弱化和划分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强化皇权。
高三历史 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春秋战国纷争及民族融合(附答案)
19.下图中,战国时期韩、赵、魏都城的标号依次是()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②③①D.③②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空间概念。解这类题关键在于日常学习中加强对历史空间知识的把握。近几年高考在历史空间考查方面日益加强,需特别重视。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中韩赵魏的具体方位,在给定排序标准上不是按自然方位,而是规定新标准,这也带有迷惑性。三个诸侯国位于最北面的是赵,最南面的是韩,所以序号①②③分别表示韩、魏、赵。
B.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C.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D.受田者可以转让和买卖土地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
答案D
13.《孟子》说:“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此材料反映西周推行的主要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井田制
C.郡县制D.礼乐制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登上王位,将“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答案B
2.二里头文化距今年代和地域与史书上记载的夏朝相符;二里头的宫殿遗址面积相当大,有殿堂、庭院等建筑遗迹。据此分析二里头文化遗址在今()
A.河南省B.山西省
C.陕西省D.河北省
解析此题以文化遗址入题,考查夏朝都城的地理位置。夏朝都城在阳城,即今天的河南登封。
A.长江中游B.珠江三角洲
C.长江三角洲D.钱塘江三角洲
解析从材料分析,这位诸侯国国君应是越王勾践。越国位于钱塘江流域。
答案D
17.由于地理原因,晋楚两强发生军事冲突时,受害最大的是()
A.鲁国B.宋国
C.郑国D.秦国
解析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应特别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条件“地理原因”。结合《春秋大国争霸图》中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去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06-07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3
高三历史同步检测(十)短暂的隋朝,唐朝的开国、盛世和隋唐制度革新说明:本试卷分为第I 、n 卷两部分,请将第I 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n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共 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 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繁荣的朝代,在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
据此回答1~9题。
1.隋朝的起止时间是() A. 581~611 年 B.589~618 年 C . 581~618 年D.589~611 年解析本题实际考查隋唐两个朝代的建国时间。
隋朝 581年建立,618年灭亡,同一年唐朝建立,611年是隋末农民起义的时间。
故选 C 项。
答案C2•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条件一般有 ()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②南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人心所向,人们渴望统一④分裂政权出现实力对比失衡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考查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归纳能力。
①②③④分别从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的需 求、人心向背、实力对比四个角度阐述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条件,都正确。
答案D3•隋朝建立的方式是() A. 武力灭陈 C.起义推翻旧政权 答案B4•下列措施不是隋炀帝实行的有 A •营建大兴城 C.开通大运河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
答案A5•隋朝时,一位家住今北京的书生要进京赶考,下列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A. 隋文帝时,走永济渠赶考B. 隋文帝时,走通济渠赶考C. 隋炀帝时,走永济渠赶考D. 隋炀帝时,走通济渠赶考解析隋炀帝始建进士科,而北京当时叫涿郡,从涿郡到长安水路历经永济渠。
答案C 6•隋炀帝时期,邗沟段上挖河民工由于挖得不够深,全部被杀死埋在运河两岸。
此河段是图B •外戚夺权 D •宦官篡权()B.营建洛阳城 D •修筑驰道 A 项是隋文帝的措中的…()解析考查史地结合能力。
邗沟是图中字母C所指河段。
答案C7•下列关于驰道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隋炀帝时修筑的②为了方便隋炀帝巡游③改善了北方的交通状况④有利于加强对北方的控制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能力,关键是对④的判断。
高三历史大纲课时跟踪检测:夏商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课时夏、商、西周的政治和经济一、选择题1.(基础精典)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A.都在今天陕西省境内B.都在关中地区C.都在今天河南省境内D.都在今天黄河流域解析:夏、商、周三朝的都城分别是阳城、殷和镐京,分别位于今天的河南登封、河南安阳和陕西西安,故可排除A、B、C三项,答案为D项。
答案:D2.(2010·改编)《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答案:A3.(基础精典)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是()A.夏桀无道——“国人暴动”B.焚书坑儒——独尊儒术C.“炮烙之刑”——“前线倒戈”D.“人祭”“人殉”——“族诛”“连坐”解析:正是商纣的“炮烙之刑”残害人民,所以造成武王伐纣时的“前线倒戈”。
A组的国人暴动是西周时,与夏桀不是一个朝代;B组中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而独尊儒术出现在西汉;D组中“人祭”“人殉”出现在商朝,而“族诛”“连坐”则出现在秦朝。
答案:C4.(2010·改编)下图中两个女子被捆绑在一起,双膝跪地,作为夏桀的坐骑。
夏桀跨坐在人辇上,肩上扛着武器。
此图生动地说明()A.奴隶被骑是普遍现象B.夏桀和百姓一起玩乐C.夏桀暴虐、残忍D.奴隶是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答案:C5.下列哪些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商朝的历史()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答案:C6.古书记载,夏朝中央官吏有“六卿”,地方官吏有“牧正”“九州之伯”等。
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是()①夏朝有了国家权力机构②夏朝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③反映了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④夏朝后期出现了暴政和社会动荡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0607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附答案)
高三历史同步检测(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据此回答1~8题。
1.下图为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明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A.牛尊的制作材料上B.牛尊的腿上C.牛尊的鼻子上D.牛尊的背部解析此题考查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
牛尊的鼻子上有鼻环,这说明人们对牛的驾驭及使用,背上驮有东西,结合教材叙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牛犁耕并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判断正确答案应为C项。
答案C2.春秋时期,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的新税制,其主要目的是()A.促使耕地转向私有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减轻农民负担D.确立封建制度解析古代史上,统治者进行赋税改革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二是减轻农民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
春秋时期新税制实施主要是为了第一个目的,即B项。
答案B3.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结果有()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考查“初税亩”和“相地而衰征”的作用。
作为赋税制度,①符合题意,按实有土地或土质好坏征税,在实行井田制的奴隶社会起了②④的作用,而②从理论上讲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证明③正确。
答案A4.2005年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年度“全国百强县”。
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A.春秋B.战国C.秦朝D.汉朝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
最早的县制是秦国商鞅变法时推行的,是在战国时期,注意秦朝不同于秦国。
06-07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16
高三历史同步检测(十三)第四章单元测试B 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I、n卷两部分,请将第I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n 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共100 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60分)1. 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③戒奢从简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解析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
“以史为镜”是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人为镜”是指善于吸取别人意见。
故四个举措都体现这两个思想。
答案D2. 战国时代有毛遂自荐的故事,唐朝则有自荐求官制度。
请问这一制度始于哪一皇帝()A. 唐太宗B. 唐高宗C. 武则天D. 唐玄宗答案C3. 电视剧《狄仁杰断案传奇》中狄仁杰是被下列哪一位皇帝破格提拔的()A. 唐太宗B. 唐高宗C. 武则天D. 唐玄宗解析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
武则天破格录用的名相有狄仁杰、姚崇等。
答案C4. 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是指()A. “开皇之治”B. “贞观之治”C. “武周之治”D. “开元之治”答案D5. 唐朝时主管官员考核和任命的机构隶属于… ()A. 中书省B. 门下省C. 尚书省D. 御史大夫解析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
“主管官员考核和任命的机构”是吏部,隶属于尚书省。
答案C6. 唐朝皇帝调整统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仁政” 主张的是()A.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B. 租庸调制、科举制C. 均田制、科举制D. 均田制、租庸调制解析“仁政” 主要是处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在封建社会则是指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态度。
符合此意的选项只有D 项。
答案D7. “作为审查官吏擢用资格的方法到了唐以后才发挥出大的效果,而且盛行于以后各朝。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夏、商、西周的更替和春秋战国纷争随堂检测
第一讲夏、商、西周的更替和春秋战国纷争(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2009年连云港调研)《史记》中“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人……武王驰之,纣兵皆叛纣”的内容,反映的史实是( ) A.商灭夏B.周灭商C.国人暴动D.西周灭亡【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纣指的是商纣王,而武王指的是周武王,由此可以判断出是周灭商的史实。
【答案】 B2.(2009年南通市高考模拟)公元前841年发生的“国人暴动”导致了( ) A.分封制崩溃B.周王室日趋衰微C.犬戎攻破镐京D.周平王东迁洛邑【解析】解题关键是对相关史实的掌握。
分封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井田制瓦解后才崩溃的;犬戎攻破镐京是在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在公元前770年。
【答案】 B3.据《周礼》记载,周代墓葬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别,周天子应为9鼎8簋,高级诸侯为7鼎6簋,一般诸侯为5鼎4簋。
这些历史现象反映了周朝在政治上实行( )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井田制D.禅让制【解析】从材料看,周代墓葬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别,反映在政治上体现了西周的分封等级制度。
【答案】 B4.(2009年江苏扬州模拟)《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初年分封制B.西周末年王室衰微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D.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解析】题干中的这段材料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通过阅读材料可知;周天子对诸侯有较强的控制力,因此可判断这种历史现象出现在西周初年。
【答案】 A5.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古汉字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
下列甲骨文反映出的有关商朝政治状况的信息是( )A.商朝社会阶级压迫非常残酷B.商朝统治者很迷信C.商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商王权威大大超越了夏王【解析】从材料中“囚”“刑”“劓”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阶级压迫非常残酷。
06-07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18
高三历史同步检测(十七)第五章单元测试B 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I、n卷两部分,请将第I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n 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共100 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与北宋中期的社会变革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体现了历史的继承与发展。
据此回答1~4 题。
1. “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其实质是()A. 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B•防止了“陈桥兵变”重演C. 加强了皇权D. 防止了分裂割据解析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文臣掌权,设置转运使、通判等信息与教材相对应,由此不难判断。
答案D2. 王安石变法中,经济上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措施有()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保甲法④方田均税法⑤农田水利法A . ①②③④B . 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解析考查王安石变法中每项措施的作用。
青苗法既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增加了政府收入;募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农田水利法利于农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故应选 B 项。
保甲法则不起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答.王安石变法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措施是()A. 青苗法B.方田均税法C. 募役法D. 市易法解析打击官僚贵族特权的措施有B、C 两项;增加政府收入的措施有A、B、C、D 四项;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C项。
故应选C项。
答案C4•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
”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 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故注重任人唯贤B. 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 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故加强保甲制度D. 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解析考查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06-07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五章单元测试a卷(附答案)
高三历史同步检测(十六)第五章单元测试A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宋元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有些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据此回答1~7题。
1.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北宋设置了()①参知政事②三司使③通判④枢密院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通判属地方行政长官,对文官知州进行监察。
答案B2.北宋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首先集中军权是为了()A.加强军事力量B.抵抗辽的进攻C.防止军事割据D.便于保卫皇室解析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赵匡胤在五代十国分裂割据背景下,经“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后又削平了南方割据势力,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为了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首先是集中军权。
答案C3.北宋更戍法的直接目的是()A.防止武将专权B.加强禁军战斗力C.中央与地方驻军相互制约D.加强皇帝对军队的直接控制解析更戍法所起的作用是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权。
答案A4.南宋初期的一首诗歌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南宋都城杭州的商业发达B.西湖景色秀丽C.统治者的腐败和苟且偷安D.人民对旧河山的依恋解析考查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充满诗情画意,寓意深刻,结合南宋偏安江南而当时人民盼望收复中原的愿望进行判断,应为C项。
答案C5.2001年,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向西藏自治区政府赠送了由江泽民亲笔题词的民族团结宝鼎。
在历史上,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最早是在…()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答案D6.下列关于北宋科举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考试分为会试、省试、殿试三级B.进士及第者称为“天子门生”C.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D.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答案A7.台湾称为琉球应在哪个朝代()A.唐B.北宋C.元D.明解析元朝时台湾被称为琉球。
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高中同步测试卷(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社会动荡变革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C.各诸侯国的变法D.宗法分封制解体3.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作用B.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4.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治理国家应当“士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旧贵族B.商人C.新兴地主D.农民5.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缮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
”齐桓公“修缮政”的根本措施是( )A.重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B.尊王攘夷,进行兼并战争C.北御夷狄,南制楚蛮,称霸中原D.充分利用山东的鱼盐资源6.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7.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
”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 ) A.农耕经济B.法家思想C.中央集权D.轻罪重刑8.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改革地方行政制度。
其主要措施是( )A.普遍推行郡县制度B.国君直接任命地方行政长官C.“为田开阡陌封疆” D.制定连坐法,建立户籍制度9.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
0607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五章单元测试b卷(附答案)
图1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图2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图3宋金对峙形势图图4元朝疆域图
请回答:
(1)图2与图1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
(2)图3与图2相比,又有何变化?
(3)图4与前三幅图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运用图片构设新情景,要求从图片中直接去观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体现出某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此题的一大特点,也是2004年广东高考题的新亮点。此题较好地考查了分析、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有助于探究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较好地把握五代、辽、宋、夏、金、元在政治上发展的整体特征。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王安石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时人称之为“拗相公”。他在北宋中期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宋神宗是在什么情况下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
(2)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什么?有何为证?
B.《红楼梦》
C.《史记》
D.《道德经》
解析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唐朝的武则天,而C、D两项都是唐朝以前的资料;《资治通鉴》写于宋朝,其中有关于她的记载;《红楼梦》虽晚于唐朝,但不是史书,内容上也未涉及武则天。
答案A
17.下列人物的作品中表现了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的是()
①苏轼②陆游③辛弃疾④李清照
答案C
10.岳飞在《满江红》一词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词中所指“匈奴”实为当时的“胡虏”,“匈奴”建立了什么政权,是什么时间建立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1.1 夏、商、西周的政治与经济
1.1 夏、商、西周的政治与经济(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由于出土了大量文物,河南偃师二里头的文化遗址被考古界认为是寻找“夏墟”的重大发现。
但是史学界对夏朝的“信史”地位存在着质疑,这主要是因为遗址中没有发现反映该朝史实的()A.兽骨B.文字C.铁器D.龟甲解析:文字的发明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表现,也是描写历史最详尽的工具。
答案:B2.先秦经典《尚书》多次提到“民主”:“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
”对材料中“民主”的正确理解是() A.“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B.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C.成汤是民主的领导者D.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解析:理解材料含义“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即文中“民主”为“民之主人”,并非多数人享有权利的“民主”。
答案:A3.(2011·襄樊模拟)《尚书·牧誓》记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王曰‘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暴虐于百姓’。
”材料中所反映的战争性质是()A.诸侯兼并战争B.诸侯争霸战争C.反抗暴政的战争D.地方叛乱战争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暴虐于百姓”,可知战争的性质是反抗暴政,因此答案为C。
答案:C4.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属于()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礼器和用具D.兵器和农具解析:观察图片信息,结合题干材料中“在祀在戎”的内容可知应是礼器和兵器。
答案:B5.(2011·宝鸡模拟)下列对夏、商、西周的几则记载的说明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夏朝制定了刑法B.“尽力乎沟洫”——三代农田水利发展C.“折金于山川”——西周普遍使用青铜农具D.“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商代城市和商业繁荣解析:商和西周时期的农具绝大部分是由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故选项C不符合史实。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基础达标1.(2019·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早期国家政权,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 ) A .商夏周B .商周夏C .夏商周D .夏周商 答案:C2. 右图显示夏朝实行( ) A .分封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王位世袭制 D .禅让制 答案:C3.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 A .信仰 B .地域 C .财产 D .血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D4. 观察下图,如果周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宗法制在继承王位问题上规定“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C5.(原创题)在分封制下,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有权利征收赋役、任命官员、建立军队,周王与诸侯有严格的等级关系,故B、C、D三项符合相关规定,A项违背分封制原则。
答案:A6.(2019·临沂质检)有学者指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创制”的含义是( )A.推行王位世袭制 B.实行宗法分封制C.确立世卿世禄制 D.实施中央集权制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A、C两项在夏朝开始出现,D项从战国时期开始实施。
答案:B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周)武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材料二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A. 分封制B. 宗法制C. 嫡长子继承制D. 王位世袭制2.高一历史课上,历史老师让学生归纳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下列同学的发言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皇权至上②深受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③天子居于统治地位,等级森严④宗法制和分封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于秦朝B.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年发展而来的C. 分封制和宗法制实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D. 分封制只是天子对诸侯进行分封4.《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这种规定的不同反映的是( )A. 宗法等级制B. 皇权专制C. 中央集权制D. 分封制5.体现早期政权和神权结合的历史现象是A. 城的出现B. 大规模祭礼活动的举行C. 王的产生D. 贫富分化的加剧6.史载周公制作礼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
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
以下说法,最为恰当的是()A. 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 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 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 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为另外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7.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下列选项与宗法制无关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B.“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C.“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D.“别子为祖,继别为宗”8.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
跟踪检测评估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
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
这一变化( )A.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B.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C.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D.使王权摆脱了某某神权控制2.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辖区,外服是一些附属国,外服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
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赋役。
这表明西周( ) A.废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B.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C.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D.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3.“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
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
”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 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4.[2020·某某马某某模拟]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
这说明分封制( ) A.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B.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C.避免了宗族内部的冲突D.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5.西周时期,北方各国诸侯礼器都呈现一致的风貌与规格。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礼器逐渐有北方戎器的色彩,晋国的礼器受到戎狄族群的影响。
但位于今日某某的由鲜虞族建立的某某国,国君夫妇的墓茔则完全按照周人贵族的体制建造。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分封制推动了礼乐制度的传播B.各国变法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C.游牧文化与华夏文化彼此融合D.尊祖尚古观念维系了社会稳定6.[2020·某某某某模拟]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7.[2020·某某鄂尔多斯模拟]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同步检测(一)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春秋战国纷争及民族融合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把“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是下列哪位人物()A.禹B.启C.桀D.汤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
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登上王位,将“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答案B2.二里头文化距今年代和地域与史书上记载的夏朝相符;二里头的宫殿遗址面积相当大,有殿堂、庭院等建筑遗迹。
据此分析二里头文化遗址在今()A.河南省B.山西省C.陕西省D.河北省解析此题以文化遗址入题,考查夏朝都城的地理位置。
夏朝都城在阳城,即今天的河南登封。
答案A3.某班历史探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实地考察夏朝都城的建筑,他们应去()A.陕西西安B.河南洛阳C.河南登封D.河南安阳解析夏朝的都城阳城在今河南登封。
答案C4.被少数民族灭亡的政权是()A.夏B.商C.西周D.东周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
公元前771年,西方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灭亡西周。
答案C5.下图中描述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用于祭祀的无头奴隶遗骨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解析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根据教材叙述,“商朝奴隶制很残酷,表现之一是实行‘人祭’和‘人殉’”,此题图片正是“人祭”的体现。
答案B6.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我国夏、商、西周三代定都于今河南省的有()A.夏B.夏、商C.商、西周D.夏、西周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
夏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盘庚迁殷(今河南商丘)。
答案B夏、商、西周时期,农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部门增多,商业也发展了,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据此回答7~11题。
7.春节时,许多人家门前贴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对联。
“五谷”在什么时期已开始种植()A.夏朝B.商周C.春秋D.战国解析商周时期五谷已开始种植,甲骨文和《诗经》中也有记载。
答案B8.右图是它铜器中的精品,它代表哪一时期的成就()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解析注重教材小字部分的叙述及插图的应用。
司母戊鼎答案B9.商朝饲养的家畜很多,主要用于()①耕地②食用③拉车④祭祀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
教材中有叙述:“商朝的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饲养的家畜很多。
有些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用家畜耕地——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答案C10.最能代表当时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手工业产品是()A.妇好墓玉凤B.黑漆镯C.司母戊鼎D.西周斜纹提花织物解析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铸造是当时主要的手工业部门,且青铜铸造技术精湛先进,故C项正确。
答案C11.商朝时,商人出门经商,他可能会()①乘坐畜力车②携带几串贝作为货币③由于没有旅舍,他只能住宿到农家④只能托相熟的人给家中带信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
商周时期道路沿途有旅舍,有邮驿传递制度,故③④不对。
答案A12.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目的是巩固奴隶制的统治B.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C.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D.受田者可以转让和买卖土地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
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
答案D13.《孟子》说:“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此材料反映西周推行的主要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礼乐制解析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孟子的话,并结合西周的史实进行选择。
答案A14.《左传》说西周推行分封制是“以藩屏周”,这说明分封的主要目的是()A.安置众多的功臣B.进行有效的统治C.继承前代的传统D.防止商朝残余势力的复兴解析“以藩屏周”的意思是通过分封藩国来维护西周的统治。
结合分封制实施的目的“巩固奴隶制统治”以及分封制的作用“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判断答案为B项。
答案B春秋战国的突出特征一是大国争霸、战乱频繁,二是民族融合。
据此回答15~20题。
15.下列战役发生于春秋时期的是()A.牧野之战B.桂陵之战C.城濮之战D.长平之战解析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A项是周文王讨伐商朝的战役,B、D两项为战国争雄时期的战役,C项是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战役。
答案C16.《史记》记载:一位诸侯国国君“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这一诸侯国在今…()A.长江中游B.珠江三角洲C.长江三角洲D.钱塘江三角洲解析从材料分析,这位诸侯国国君应是越王勾践。
越国位于钱塘江流域。
答案D17.由于地理原因,晋楚两强发生军事冲突时,受害最大的是()A.鲁国B.宋国C.郑国D.秦国解析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应特别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条件“地理原因”。
结合《春秋大国争霸图》中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去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C18.公元前4世纪中期,中原形成齐魏交战的新局面,结果魏国势力削弱,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战役是()①桂陵之战②城濮之战③马陵之战④长平之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此题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系列主要战役,城濮之战是晋楚争霸的主要战役,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一次大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是齐魏之间的主要战役。
此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因为是两两组合,所以在做题时既可以用直选法,也可以用排除法。
答案C19.下图中,战国时期韩、赵、魏都城的标号依次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③②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空间概念。
解这类题关键在于日常学习中加强对历史空间知识的把握。
近几年高考在历史空间考查方面日益加强,需特别重视。
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中韩赵魏的具体方位,在给定排序标准上不是按自然方位,而是规定新标准,这也带有迷惑性。
三个诸侯国位于最北面的是赵,最南面的是韩,所以序号①②③分别表示韩、魏、赵。
答案B20.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当时民族融合的方式有()①频繁的战争②民族迁徙③经济文化交流④和亲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答案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材料二: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束、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制造车马的手工业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
不尔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材料三:初税亩。
初者,始也,古者什一,籍而不税。
初税亩,非正也。
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
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初税亩者,非公田之去公田,而履亩什取一也。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材料二中的“铁官”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初税亩,非正也”?(3)“初税亩”的实行对促进新的生产方式产生有什么作用?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理解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主要叙述了牛由原来的祭品而变成了耕地的动力,材料二叙述了管仲在齐国推广铁制工具,材料三叙述了鲁国“初税亩”的基本情况。
第(1)问主要是通过归纳总结材料得出答案。
第(2)问是对“初税亩”的理解以及分析材料三的内容,主要考查分析能力。
第(3)问需要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总结。
参考答案(1)农业生产中牛耕出现,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铁官”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各行业的人掌握和使用铁制工具。
(2)春秋以前我国的土地制度主要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国家不承认私田的合法性,也不向私田征税,因此说“非正也”。
(3)“初税亩”的实行,国家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出现了封建的剥削方式,标志着鲁国等诸侯国井田制的瓦解。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而生产力的进步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土地制度的变革是其主要表现,税收制度的变革既是其表现,又推动了整个社会变革的进行,所以对这部分内容要特别注意。
22.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图1图2图3请回答:(1)从图1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2)图2与图1相比有何变化?(3)图3是哪个时期的形势图?依据是什么?(4)图2到图3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从图片中读取信息的能力。
如图1中有“都城”“诸侯国都城”“重要战场”等信息;图2有“周王城”“诸侯国都城”“重要战场”“葵丘”“城濮”等信息;图3有晋为魏、韩、赵这一信息及诸侯国数目等信息。
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1)图1是西周王朝的形势图;西周都城在镐京;西周实行分封制;牧野之战是商朝灭亡、西周建立的关键性战役。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答出其他信息若言之有理也可)(2)都城由镐京迁至周(今河南洛阳);争霸战争不断,分封制遭到破坏。
(3)战国时期。
三家分晋,这是战国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的标志之一。
(4)战争频繁,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出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