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三角函数的应用》说课稿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函数的应用》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函数的应用》

教学计划:《三角函数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角度测量、高度计算、波形分析等;能够熟练运用三角函数公式进行计算和推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过程,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场景和解题方法;掌握三角函数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将抽象的三角函数知识与具体实际问题相结合,构建数学模型并求解;处理复杂情境中的三角函数应用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约5分钟)●生活实例展示:通过展示桥梁设计、航海导航、建筑测量等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领域如何应用三角函数知识。

●问题驱动:提出一个与三角函数应用相关的问题,如“如何利用三角函数计算山顶到山脚的距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明确目标: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将学习的内容和预期达成的目标。

2. 讲解基础知识(约10分钟)●回顾三角函数定义:简要回顾正弦、余弦、正切等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为后续应用打下基础。

●介绍应用背景:详细讲解三角函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背景,如物理学中的波动分析、工程学中的角度测量等。

●构建知识框架:引导学生构建三角函数应用的知识框架,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场景。

3. 案例分析(约15分钟)●精选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如利用正弦定理计算海上船只的位置、利用三角函数求解建筑高度等。

●步骤演示:详细演示案例的解题步骤,包括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如何应用三角函数公式进行计算等。

●思维引导: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点、解题的难点和易错点,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1.5节《三角函数的应用》主要介绍了正弦、余弦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对正弦、余弦函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正弦、余弦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弦、余弦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三角函数的运用。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

2.准备三角函数的图像和公式。

3.准备投影仪和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高度、角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函数解决这些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角函数的图像和公式,让学生了解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

同时,结合实际问题案例,讲解如何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三角函数进行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选取几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巩固学生对三角函数应用的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三角函数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工程、物理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北师大版1.5 三角函数的应用 教案

北师大版1.5 三角函数的应用 教案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5 三角函数的应用一、知识点1.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2.借助于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2.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能够借助于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并能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说明.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际问题中提炼出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的数学的思想.2.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程方法与画图法),力图引发学生从三个例题解答中归纳并建构数学模型思想,即抽象成平面图形(直角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及其拓展与延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能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数学符号或图像).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2.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灵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选择适当三角函数来解决.四、回顾与思考(出示幻灯片2)1.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两个锐角的关系?边与角的关系?2.互余两角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3.同角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4.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是多少?五、创设情境,导入新知问题情景:请同学们欣赏动画影片《船要触礁了》(出示幻灯片3)问题1:大家看到了什么?问题2: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交流,并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课题. 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活动目的:从学生熟知的现实情景入手,既增强了趣味性,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课题蕴含其中,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也合理地揭示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六、探究新知(一)探究一:船是否有触礁(出示幻灯片4)如图,海中有一个小岛A,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岛南偏西55°的B处,往东行驶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处,之后,货轮继续往东航行,你认为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你是如何想的?与同伴进行交流.1.在绝大部分学生解答完毕的情况下,小组内推选较好的学生黑板板书自己的解答过程,供全班同学交流、讨论,达到互通有无、查缺补漏的作用.2.教师对学生解答过程中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比如在用三角函数时能指出所涉及的直角三角形,供其他学生们学习.3.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出示幻灯片5)活动目的:同学们对此问题独立思考,能确定解答的方案,不理解的地方要积极地和同学、教师交流,从而释惑解疑.(二)探究二:塔有多高(出示幻灯片6、7)小明想测量塔CD的高度.他在A处仰望塔顶,测得仰角为30°,再往塔的方向前进50m至B处,测得仰角为60°,那么该塔有多高?(小明的身高忽略不计,结果精确到1m)2.学生把自己的解决方案记录在纸上,为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解答过程做好准备.3.学生讲述解题思路,画图(抽象成数学问题),整理再现过程,展示成果(板演)(出示幻灯片8)交流合作,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画出示意图.(三)探究三:楼梯加长了多少(出示幻灯片9)深圳东门某商场准备改善原有楼梯的安全性能,把倾角由原来的40°减至35°,已知原楼梯的长度为4m,调整后的楼梯会加长多少?楼梯多占多长一段地面?(结果精确到0.01m)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展示(投影)成果(出示幻灯片10、11). 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画出的示意图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及时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1.引导学生分组探究下列问题,并推选该组的学生到黑板进行展示自己的解答过程,也可以利用投影仪展示出来,以备各组相互评价.2.询问部分学生的解答思路.指导部分学生:如果缺少数据,可以巧设未知数,起到解答的辅助作用.活动目的:通过这个实例,进一步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七、解决问题,共同提升(一)问题一:钢缆问题(出示幻灯片12)一灯柱AB被一钢缆CD固定.CD与地面成40°夹角,且DB=5m.现再在CD上方2m处加固另一根钢缆ED,那么,钢缆ED的长度为多少?(结果精确到0.01m)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把解答过程写到课堂练习本上.挑选三名同学到讲台前说出答案并讲述自己的思路.(二)问题二:大坝问题(出示幻灯片14)如图,水库大坝的截面是梯形ABCD,坝顶AD=6m,坡长CD=8m.坡底BC=30m,∠ADC=135°.(1)求坡角∠ABC的大小;(2)如果坝长100m,那么修建这个大坝共需多少土石方(结果精确到0.01m3(出示幻灯片15、16)1.引导学生展开合作,交流.2.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解答方法投影展示.八、课堂小结(出示幻灯片17)九、布置作业1.必做题:习题1.6第1题、第2题.2.选做题:习题1.6第3题、第4题.。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三角函数的应用》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包括正弦、余弦函数在测量、建筑、航海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三角函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学会运用三角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函数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2.问题驱动法: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进行解决。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共同探索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准备好的实际问题案例,如测量一座山的高度、计算航海中的航向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操练(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组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巩固学生对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说课稿2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说课稿2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三角函数的应用》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正弦、余弦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正弦、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的基础。

在教材中,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同时,这部分内容也考察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对正弦、余弦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引导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正弦、余弦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弦、余弦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具体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正弦、余弦函数的应用。

2.实例分析:分析正弦、余弦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应用。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5.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正弦、余弦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5 三角函数的应用(教案)-北师大版数九年级下册

1.5 三角函数的应用(教案)-北师大版数九年级下册

第5节三角函数的应用1.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应用.2.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能够借助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并能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说明.3.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2.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方法与画图法),力图引导学生从三个例题解答中归纳并建构数学模型思想,即抽象成平面图形(直角三角形)后,再利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1.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能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数学符号或图形).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相互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重点】1.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2.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灵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选择适当三角函数来解决.【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复习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导入一:课件出示:《盘点1833年以来重大海难》2015年6月1日约21时28分,一艘从南京驶往重庆的客船“东方之星”号在长江中游沉没.出事船舶载客458人,其中内宾406人、旅行社随行工作人员5人、船员47人.仅14人生还.历史上的海难事件非常多,最著名的海难事件应属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但实际上,遇难人数远超泰坦尼克号的遇难船只并不罕见.在这一统计所含的75起海难中,遇难人数超过1000人的共有18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因袭击所致的海难逐渐减少.但21世纪以来,海难仍时有发生,如:2014年韩国“岁月号”客轮,2008年菲律宾“群星公主号”客轮,2006年埃及客轮“萨拉姆98号”,2002年的塞内加尔“乔拉号”等船只遇难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引入】今天我们就探究与轮船航行有关的知识.[设计意图]通过对历史上海难事件的了解,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在揭示本课主题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一举两得.导入二:课件出示: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3D版预告片视频.音频介绍:泰坦尼克号(RMS Titanic)是一艘奥林匹克级游轮,由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哈兰·沃尔夫船厂兴建,是当时最大、最豪华的客运轮船.在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中,因为船长的大意、舵手没有能够分清方向、没有准确计算距离等人为错误,于1912年4月14日船上时间夜里11点40分撞上冰山,2小时40分钟后,船分裂成两半后沉入大西洋.泰坦尼克号海难为和平时期死伤人数(船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还)最惨重的海难之一,同时也是最广为人知的海上事故之一.【引入】如果你是船长,怎样才能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躲开冰山,进而避免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灾难发生呢?[设计意图]通过一段视频,进行音乐与3D影片的欣赏,让学生有一些听觉与视觉的冲击,感受现代科技手段为影片带来的美感,感受生活是美的,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美,树立对美的追求.课件出示:如图所示,海中有一个小岛A,该岛四周10n mile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 岛南偏西55°的B处,往东行驶20n mile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处.之后,货轮继续往东航行.你认为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你是怎样想的?与同伴进行交流.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货轮要向正东方向继续行驶,有没有触礁的危险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统一答案:根据题意知小岛四周10n mile内有暗礁,那么货轮继续向东航行,如果到A的最短距离大于10n mile,则无触礁的危险,如果小于10n mile,则有触礁的危险.过A作AD⊥BC,D为垂足,A到BC所在直线的距离为即为AD的长度.我们需根据题意计算出AD 的长度,然后与10n mile比较.问题2如何利用已知条件求出AD的长度呢?【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统一想法,代表发言:在Rt△ADB和Rt△ADC中,AD是它们的公共直角边,而且BC是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BD与CD的差,即BC=BD-CD,BD与CD的对角是已知的,可以利用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分别表示出BD 和CD,即在Rt△ADB中,tan55°=,BD=AD tan55°.在Rt△ADC中,tan25°=,CD=AD tan25°.这样可以列出关于AD的一元一次方程,即AD tan55°-AD tan25°=20.【教师点评】在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很多地方都会用到方程,因此方程思想是我们初中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解答,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帮助,代表板演展示,师生共同订正,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解:过A作BC的垂线,交BC于点D.在Rt△ABD中,易知tan55°=,∴BD=AD tan55°.在Rt△ACD中,易知tan25°=,∴CD=AD tan25°.设AD=x,则BD=tan55°x,CD=tan25°x.∵BC=BD-CD,∴tan55°x-tan25°x=20,解得x=≈20.79,即AD≈20.79n mile.∵20.79>10,∴货轮没有触礁的危险.【讨论】此题的其他解法.【学生活动】分组相互讨论、交流,各组组长展示本组的解题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其方法的可行性,统一做法,代表板演:解:设CD=x,则BD=x+20.在Rt△ACD中,tan25°=,∴AD=.在Rt△ABD中,tan55°=,∴BD=AD tan55°=·tan55°.∴x+20=·tan55°,∴x=≈9.70,∴AD=≈20.79(n mile).∵20.79>10,∴货轮没有触礁的危险.[设计意图]在“货轮有触礁的危险吗?”的探讨过程中,学生入手感到困难,所以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将难点分解,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归纳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拓展]应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1)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用三角函数和方程的思想解决关于直角三角形的问题;(3)解释结果的合理性.二、利用仰角和俯角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展示:【想一想】如图所示,小明想测量塔CD的高度.他在A处仰望塔顶,测得仰角为30°,再往塔的方向前进50m至B处,测得仰角为60°,那么该塔有多高?(小明的身高忽略不计,结果精确到1m)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1.在这个图中,仰角为30°、仰角为60°分别指哪两个角?2.此题的示意图和“船触礁”问题的示意图一样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活动】1.学生分析题目中的两个仰角的对应情况,并相互订正.得出结论:∠DAC=30°,∠DBC=60°.2.两题的示意图都含有两个直角三角形,所以解答方法类似.【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类比“船触礁”问题的解答方法,对本题进行解答.【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独立完成,然后与同伴交流,代表展示,师生共同订正.解:在Rt△ACD中,tan30°=,即AC=.在Rt△BCD中,tan60°=,即BC=.由AB=AC-BC=50,得-=50,解得CD≈43,即塔CD的高度约为43m.[知识拓展]在“测量塔高”的问题中,小明的身高忽略不计,而在实际测量时,应该考虑小明的身高,更准确一点应考虑小明在测量时,眼睛离地面的距离.如果小明测量时,眼睛离地面的距离为1.6m,其他数据不变,此时塔的高度为多少?你能画出示意图吗?【师生活动】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后,由学生自己解答.【学生活动】口述解答过程:如图所示,由前面的解答过程可知CD≈43m,则C'D≈43+1.6=44.6(m),即如果考虑小明的高度,塔的高度约为44.6m.[设计意图]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在航海、工程测量等问题中有着广泛应用,通过“测量塔高”的问题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如何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建模、转化能力,通过问题的变式训练让学生了解更贴近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也为第6节“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打下了铺垫.三、利用倾斜角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展示:【做一做】某商场准备改善原有楼梯的安全性能,把倾斜角由40°减至35°,已知原楼梯长为4m,调整后的楼梯会加长多少?楼梯多占多长一段地面?(结果精确到0.01m)【教师活动】要求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学生活动】先独立完成,然后相互交流,讨论各自的想法.【师生活动】师生共同画出示意图:代表展示解题过程:解:如图所示,在Rt△ABC中,sin40°=,∵AC=4m,∴AB=4sin40°m,原楼梯占地长BC=4cos40°m.调整后,在Rt△ADB中,sin35°=,则AD==(m),楼梯占地长DB=m,∴调整后楼梯加长:AD-AC=-4≈0.48(m).楼梯比原来多占地面:DC=DB-BC=-4cos40°≈0.61(m).【教师点评】本节课所探究的内容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的数学模型——双直角三角形.[设计意图]本环节的难点在于是否能利用掌握的“双直角三角形”模型,借助方程思想解决问题.处理这个环节时,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表述思考过程.[知识拓展]形如“双直角三角形”的图形的解题规律:设∠C=α,∠ADB=β,CD=a.1.非特殊角的组合(α和β组合):AB=a.2.特殊角的组合(α和β组合):(1)30°与60°组合:AB=a.(2)30°与45°组合:AB=a.(3)45°与60°组合:AB=a.1.三角函数的应用2.两个转化:(1)是把实际问题的图形转化为数学图形;(2)是把已知条件转化为数学图形中的边角关系.1.渔船在A处看到灯塔C在北偏东60°方向上,渔船向正东方向航行了12n mile到达B处,在B处看到灯塔C在正北方向上,这时渔船与灯塔C的距离是()A.6n mileB.8n mileC.2n mileD.4n mile解析:由已知得∠BAC=90°-60°=30°,在直角三角形ABC中,BC=AB·tan30°=12×=4(n mile).故选D.2.如图所示,为测量某物体AB的高度,在D点测得A点的仰角为30°,朝物体AB方向前进20m,到达点C,再次测得点A的仰角为60°,则物体AB的高度为()A.10mB.10mC.20mD.m解析:∵在直角三角形ADB中,∠D=30°,∴BD==AB.∵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60°,∴BC==AB.∵CD=20,∴CD=BD-BC=AB-AB=20,解得AB=10.故选A.3.长为4m的梯子搭在墙上与地面成45°角,作业时调整为60°角(如图所示),则梯子的顶端沿墙面升高了m.解析:由题意知调整前梯高为4·sin45°=4×=2(m),调整后梯高为4·sin60°=4×=2(m),∴梯子升高了2(-)m.故填2(-).4.如图所示,在小山的东侧A点有一个热气球,由于受西风的影响,以30m/min的速度沿与地面成75°角的方向飞行,25min后到达C处,此时热气球上的人测得小山西侧B点的俯角为30°,则小山东西两侧A,B两点间的距离为m.解析:过点A作AD⊥BC,垂足为D,在Rt△ACD中,∠ACD=75°-30°=45°,AC=30×25=750(m),∴AD=AC·sin45°=375(m).在Rt△ABD中,易知∠B=30°,∴AB=2AD=750(m).故填750.5.小亮一家在一湖泊中游玩,湖泊中有一孤岛,妈妈在孤岛P处观看小亮与爸爸在湖中划船(如下左图所示).小船从P处出发,沿北偏东60°方向划行200m到A处,接着向正南方向划行一段时间到B处.在B处小亮观测到妈妈所在的P处在北偏西37°的方向上,这时小亮与妈妈相距多远(精确到1m)?(参考数据:sin37°≈0.60,cos37°≈0.80,tan37°≈0.75,≈1.41,≈1.73)解:过点P作PC⊥AB于C,如上右图所示,在Rt△APC中,AP=200m,∠ACP=90°,∠PAC=60°,∴PC=200×sin60°=200×=100.∵在Rt△PBC中,sin37°=,∴PB=≈≈288(m).答:小亮与妈妈相距约288m.5三角函数的应用1.三角函数的应用2.两个转化:(1)是把实际问题的图形转化为数学图形;(2)是把已知条件转化为数学图形中的边角关系.3.一个构造:若原图形不是直角三角形,可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一、教材作业【必做题】1.教材第20页随堂练习第1,2题.2.教材第21页习题1.6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21页习题1.6第3,4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2015·哈尔滨中考)如图所示,某飞机在空中A处探测到它的正下方地平面上目标C,此时飞行高度AC=1200m,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指挥台B的俯角α=30°,则飞机A与指挥台B的距离为()A.1200mB.1200mC.1200mD.2400m2.(2014·苏州中考)如图所示,港口A在观测站O的正东方向,OA=4km,某船从港口A出发,沿北偏东15°方向航行一段距离后到达B处,此时从观测站O处测得该船位于北偏东60°的方向,则该船航行的距离(即AB的长)为()A.4kmB.2kmC.2kmD.(+1)km3.如图所示,小明为了测量河宽AB,先在BA延长线上取一点D,再在同岸取一点C,测得∠CAD=60°,∠BCA=30°,AC=15m,那么河AB宽为m.4.如图所示,在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有A,B两个港口,甲货船从A港沿北偏东60°的方向以4nmile/h的速度匀速航行,同时乙货船从B港沿西北方向匀速航行,2h后两货船相遇在点P处,则乙货船每小时航行n mile(用根号表示).【能力提升】5.(2015·泰安中考)如图所示,轮船从B处以每小时60n mile的速度沿南偏东20°方向匀速航行,在B处观测灯塔A位于南偏东50°方向上,轮船航行40分钟到达C处,在C处观测灯塔A位于北偏东10°方向上,则C处与灯塔A的距离是()A.20n mileB.40n mileC.n mileD.n mile6.如图所示,路边路灯的灯柱BC垂直于地面,灯杆BA的长为2m,灯杆与灯柱BC成120度角,锥形灯罩轴线AD与灯杆AB垂直,且灯罩轴线AD正过道路路面的中心线(D在中心线上),已知点C与D点之间的距离为12m,则BC的高是m.7.如图所示的是某滑板爱好者训练时的斜坡示意图,出于安全因素考虑,决定将训练的斜坡的倾角由45°降为30°,已知原斜坡坡面AB的长为5m,点D,B,C在同一水平地面上.(1)改善后斜坡坡面AD比原斜坡坡面AB加长多少米?(精确到0.01m)(2)若斜坡的正前方能有3m长的空地就能保证安全,已知原斜坡AB的前方有6m长的空地,进行这样的改造是否可行?说明理由.8.(2014·南充中考)马航MH370失联后,我国政府积极参与搜救.某日,我国两艘专业救助船A,B同时收到有关可疑漂浮物的讯息,可疑漂浮物P在救助船A的北偏东53.50°方向上,在救助船B的西北方向上,船B在船A正东方向140n mile处.(参考数据:sin36.5°≈0.6,cos36.5°≈0.8,tan 36.5°≈0.75)(1)求可疑漂浮物P到A,B两船所在直线的距离;(2)若救助船A和救助船B分别以40n mile/h,30n mile/h的速度同时出发,匀速直线前往搜救,试通过计算判断哪艘船先到达P处.【拓展探究】9.如图所示,某人在山坡坡脚C处测得一座建筑物顶点A的仰角为60°,再沿山坡向上走到P处测得该建筑物顶点A的仰角为45°.已知BC=90m,且B,C,D在同一条直线上,山坡坡度为(即tan∠PCD=).(1)求该建筑物的高度(即AB的长);(2)求此人所在位置点P的铅直高度.(测量角度的仪器的高度忽略不计,结果保留根号形式)【答案与解析】1.D(解析:易知∠ABC=∠α=30°,∴AB===2400(m),即飞机A与指挥台B的距离为2400m.故选D.)2.C(解析:过点A作AD⊥OB于D.在Rt△AOD中,易知∠ADO=90°,∠AOD=90°-60°=30°,OA=4,∴AD=OA=2.在Rt△ABD中,易知∠ADB=90°,∠B=∠CAB-∠AOB=(90°-15°)-30°=75°-30°=45°,∴BD=AD=2,∴AB=AD=2.即该船航行的距离(即AB的长)为2km.故选C.)3.15(解析:过C作CE⊥AB,在Rt△ACE中,∵∠CAD=60°,AC=15m,∴∠ACE=30°,AE=AC=×15=7.5(m),CE=AC·cos30°=15×=(m).∵∠BCA=30°,∠ACE=30°,∴∠BCE=60°,∴BE=CE·tan60°=×=22.5(m),∴AB=BE-AE=22.5-7.5=15(m).故填15.)4.2(解析:如图所示,过点P作PC⊥AB于点C,∵甲货船从A港沿北偏东60°的方向以4n mile/h的速度航行,∴∠PAC=90°-60°=30°,AP=4×2=8,∴PC=AP×sin30°=8×=4.∵乙货船从B港沿西北方向匀速航行,∴∠PBC=45°,∴PB=PC÷sin45°=4÷=4,∴乙货船每小时航行4÷2=2(n mile).故填2.)5.D(解析:如图所示,作AM⊥BC于M.由题意得∠DBC=20°,∠DBA=50°,BC=60×=40(n mile),∠NCA=10°,则∠ABC=∠ABD-∠CBD=50°-20°=30°.∵BD∥CN,∴∠BCN=∠DBC=20°,∴∠ACB=∠ACN+∠BCN=10°+20°=30°,∴∠ACB=∠ABC=30°,∴AB=AC,∵AM⊥BC,∴CM=BC=20(n mile).在直角三角形ACM中,∵∠AMC=90°,∠ACM=30°,∴AC===(n mile).故选D.)6.12-4(解析:设灯柱BC的长为h m,作AH⊥CD于点H,作BE⊥AH于点E.∴四边形BCHE为矩形.∵∠ABC=120°,∴∠ABE=30°.又∵∠BAD=∠BCD=90°,∴∠ADC=60°.在Rt△AEB中,AE=AB sin30°=1,BE=AB cos30°=,∴CH=.又∵CD=12,∴DH=12-.在Rt△AHD中,tan∠ADH===,解得h=12-4.故填12-4.)7.解:(1)在Rt△ABC中,BC=AC=AB·sin45°=(m),在Rt△ADC中,AD==5(m),CD==(m),∴AD-AB=5-5≈2.07(m).答:改善后的斜坡约加长2.07m.(2)这样改造能行.由(1)可知CD-BC=-≈2.59(m),而6-3>2.59,∴这样改造能行.8.解:(1)过点P作PE⊥AB于点E,如图所示,由题意得∠PAE=90°-53.5°=36.5°,∠PBA=45°,设PE 为x n mile,则BE=PE=x n mile.∵AB=140n mile,∴AE=(140-x)n mile.在Rt△PAE中,=tan∠PAE,即=0.75,解得x=60,∴可疑漂浮物P到A,B两船所在直线的距离为60n mile.(2)由(1)知在Rt△PBE中,PE=60n mile,∠PBE=45°,则BP=PE=60(n mile),B船需要的时间为≈2.83(h).在Rt△PAE中,=sin∠PAE,∴AP=PE÷sin∠PAE≈60÷0.6=100(n mile),∴A船需要的时间为100÷40=2.5(h).∵2.83>2.5,∴A船先到达P处.9.解:(1)由题意可知AB⊥BC,在Rt△ABC中,BC=90m,∠ACB=60°,∴AB=BC·tan60°=90(m),故建筑物的高度为90m.(2)如图所示,过点P作PE⊥BD于E,PF⊥AB于F.∵AB⊥BC于B,∴四边形BEPF是矩形,∴PE=BF,PF=BE.设PE=x m,则BF=PE=x m.∵在Rt△PCE中,tan∠PCD==,∴CE=2x.∵在Rt△PAF中,∠APF=45°,∴AF=AB-BF=90-x,PF=BE=BC+CE=90+2x.又∵AF=PF,∴90-x=90+2x,解得x=30-30.答:此人所在位置点P的铅直高度为(30-30)m.本节课选用的教学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船是否有触礁的危险、小明测塔高、怎样改造楼梯都是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与现实世界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些内容对一部分学生来说会显得轻松自如,但对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基础较差,对数学的应用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关键是不会合理构造直角三角形,所以在学习时会有些困难.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自己(或在老师的引导下)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初步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然后留时间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作用,以合作互助、优势互补的方式突破难点.本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为了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习惯,在内容设计上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弹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个知识对象尽量用多样化的载体予以呈现,体现了知识发展的阶梯.1.学生间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学习较吃力,需要课下加强辅导.2.本节课设计的练习题的题量比较大,有部分学生没有当堂完成.学生对数学建模思想理解得不透彻,再教时应该时刻提醒学生首先要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随堂练习(教材第20页)1.约7.96m.2.(1)17°8'21″.(2)10182.34m3.习题1.6(教材第21页)1.解:∵sin A===,∴∠A=30°,即斜坡的倾斜角为30°.2.解:如图所示,由题意得∠A=30°,AB=50m,∠CBD=45°.∵CD⊥AD,∴CD=BD.设CD=x m,则BD=x m.在Rt△ADC中,tan A===,∴3x=50+x,∴x=≈68.3(m).3.解:过点A作AE⊥BC于E,∵tan B=,∴BE=≈≈49(mm),由题意知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BC=AD+2BE≈180+2×49=278(mm).4.33.94n mile.[提示:(解法不唯一)方法1:过点B作AN的垂线,可得BC sin75°-BC cos75°=36×.方法2:过点C作AB的垂线,得出两个特殊直角三角形,再利用∠A=45°,∠B=30°求得BC.]1.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掌握两个转化:实际问题数学问题,已知条件数学图形中的边角关系.2.本节课的图形比较特别,为“双直角三角形”,准确把握此图形的特征是总结其规律的前提条件,熟记“双直角三角形”的规律方法会让学生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解题效率.某船以每小时36n mile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在点A测得某岛C在北偏东60°方向上,匀速航行半小时后到达点B,测得该岛在北偏东30°方向上,已知该岛周围16n mile内有暗礁.(1)试说明点B是否在暗礁区域外;(2)若继续向东航行有无触礁危险?请说明理由.〔解析〕(1)求点B是否在暗礁区域内,其实就是求CB的距离是否大于16,如果大于则不在暗礁区域内,反之,则在.可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来求CB的长,作CD⊥AB于D点,CD是直角三角形ACD和直角三角形CBD的公共直角边,可先求出CD的长,再求出CB的长.(2)本题实际上是求C到AB的距离是否大于16,如果大于则无触礁危险,反之,则有,C到AB的距离在(1)中已经求出,只要进行比较即可.解:(1)如图所示,作CD⊥AB于D点,设BC为x,在Rt△BCD中,∠CBD=90°-30°=60°,∴BD=x,CD=x.在Rt△ACD中,∠CAD=90°-60°=30°,∴tan∠CAD==,由题意可知AB=36×=18(n mile),∴=,解得x=18,∵18>16,∴点B在暗礁区域外.(2)有.理由如下:由(1)可知CD=x=×18=9≈15.6(n mile).∵15.6<16,∴若继续向东航行,船有触礁的危险.。

《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的第5节,是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后的一节,本节重在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而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这也可以说是本章的精华部分,是所学知识的升华。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能够借助于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并能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说明.。

2、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应用意识,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积极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2)、通过计算培养学生的严谨认真的求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根据题意,了解有关术语,准确地画出示意图.并能根据题意选择恰当的三角函数列出关系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指导、启发、演示、探究、讨论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五、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假如给定了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和一条边,我们就可以利用三角函数或勾股定理求出其他的边,当给定了直角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我们依然可利用三角函数求出它的角和其他的边。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

.它在航海、工程等测量问题中有着广泛应用,例如测旗杆的高度、树的高度、塔高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问题(多媒体演示).海中有一个小岛A,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岛南偏西55°的B处,往东行驶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处,之后,货轮继续往东航行,你认为货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你是如何想的?与同伴进行交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锐角三角函数知识解决此问题.(板书:船有触礁的危险吗) Ⅱ.讲授新课[师]我们注意到题中有很多方位,在平面图形中,方位是如何规定的?[生]应该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师]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在练习本上画出示意图,然后说明你是怎样画出来的.[生]首先我们可将小岛A确定,货轮B在小岛A的南偏西55°的B处,C在B的正东方,且在A南偏东25°处.示意图如下.[师]货轮要向正东方向继续行驶,有没有触礁的危险,由谁来决定?[生]根据题意,小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那么货轮继续向东航行的方向如果到A的最短距离大于10海里,则无触礁的危险,如果小于10海里则有触礁的危险.A到BC所在直线的最短距离为过A作AD⊥BC,D为垂足,即AD的长度.我们需根据题意,计算出AD的长度,然后与10海里比较.[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能将实际问题清晰条理地转化成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AD如何求.根据题意,有哪些已知条件呢?[生]已知BC°=20海里,∠BAD=55°,∠CAD=25°.[师]在示意图中,有两个直角三角形Rt△ABD和Rt△ACD.你能在哪一个三角形中求出AD呢?[生]在Rt△ACD中,只知道∠CAD=25°,不能求AD.[生]在Rt△ABD中,知道∠BAD=55°,虽然知道BC=20海里,但它不是Rt△ABD的边,也不能求出AD.[师]那该如何是好?是不是可以将它们结合起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考虑?[生]我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联系,AD是它们的公共直角边.而且BC是这两个直角三角形BD与CD的差,即BC=BD-CD.BD、CD的对角是已知的,BD、CD和边AD都有联系.[师]有何联系呢?BD,BD=ADtan55°;在Rt△ACD中,tan25°[生]在Rt△ABD中,tan55°=ADCD,CD=ADtan25°.=AD[生]利用BC=BD-CD就可以列出关于AD的一元一次方程,即ADtan55°-ADtan25°=20.[师]太棒了!没想到方程在这个地方帮了我们的忙.其实,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方程,因此方程思想是我们初中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下面我们一起完整地将这个题做完.[师生共析]解:过A作BC的垂线,交BC于点D.得到Rt△ABD和Rt△ACD,从而BD=ADtan55°,CD=ADtan25°,由BD-CD=BC,又BC=20海里.得ADtan55°-ADtan25°=20.AD(tan55°-tan25°)=20,20≈20.79(海里).AD=55tantan︒-︒25这样AD≈20.79海里>10海里,所以货轮没有触礁的危险.[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还记得本章开头小明要测塔的高度吗?现在我们来看他是怎样测的,并根据他得到的数据帮他求出塔的高度.多媒体演示想一想你会更聪明:如图,小明想测量塔CD的高度.他在A处仰望塔顶,测得仰角为30°,再往塔的方向前进50m至B处.测得仰角为60°.那么该塔有多高?(小明的身高忽略不计,结果精确到1 m)[师]我想请一位同学告诉我什么是仰角?在这个图中,30°的仰角、60°的仰角分别指哪两个角?[生]当从低处观测高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称为仰角.30°的仰角指∠DAC,60°的仰角指∠DBC.[师]很好!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然后回答.(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感觉有困难的学生可给以指导)[生]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CD 是两个直角三角形Rt △ADC 和Rt △BDC 的公共边,在Rt △ADC 中,tan30°=AC CD , 即AC =︒30tan CD 在Rt △BDC 中,tan60°=BCCD , 即BC =︒60tan CD ,又∵AB=AC-BC =50 m ,得 ︒30tan CD -︒60tan CD =50. 解得CD≈43(m),即塔CD 的高度约为43 m.[生]我有一个问题,小明在测角时,小明本身有一个高度,因此在测量CD 的高度时应考虑小明的身高.[师]这位同学能根据实际大胆地提出质疑,很值得赞赏.在实际测量时.的确应该考虑小明的身高,更准确一点应考虑小明在测量时,眼睛离地面的距离.如果设小明测量时,眼睛离地面的距离为1.6m ,其他数据不变,此时塔的高度为多少?你能画出示意图吗?[生]示意图如右图所示,由前面的解答过程可知CC′≈43 m ,则CD =43+1.6=44.6 m.即考虑小明的高度,塔的高度为44.6 m.[师]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现在我手里有一个楼梯改造工程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下.多媒体演示:某商场准备改善原来楼梯的安全性能,把倾角由40°减至35°,已知原楼梯长为4 m ,调整后的楼梯会加长多少?楼梯多占多长一段地面?(结果精确到0.0l m)请同学们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先独立完成,然后相互交流,讨论各自的想法)[生]在这个问题中,要注意调整前后的梯楼的高度是一个不变量.根据题意可画㈩示意图(如右图).其中AB 表示楼梯的高度.AC 是原楼梯的长,BC 是原楼梯的占地长度;AD 是调整后的楼梯的长度,DB 是调整后的楼梯的占地长度.∠ACB 是原楼梯的倾角,∠ADB 是调整后的楼梯的倾角.转化为数学问题即为:如图,AB ⊥DB ,∠ACB =40°,∠ADB =35°,AC =4m.求AD-AC 及DC 的长度.[师]这位同学把这个实际楼梯调整问题转化成了数学问题.大家从示意图中不难看出这个问题是前面问题的变式.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用计算器辅助很快地解决它,开始吧![生]解:由条件可知,在Rt △ABC 中,sin40°=ACAB ,即AB =4sin40°m ,原楼梯占地长BC =4cos40°m.调整后,在Rt △ADB 中,sin35°=AD AB ,则AD =︒︒=︒35sin 40sin 435sin AB m.楼梯占地长DB=︒︒35tan 40sin 4m.∴调整后楼梯加长AD-AC =︒︒35sin 40sin 4-4≈0.48(m),楼梯比原来多占DC =DB-BC=︒︒35tan 40sin 4 -4cos40°≈0.61(m). Ⅲ.随堂练习1.如图,一灯柱AB 被一钢缆CD 固定,CD 与地面成40°夹角,且DB =5 m ,现再在C 点上方2m 处加固另一条钢缆ED ,那么钢缆ED 的长度为多少?解:在Rt △CBD 中,∠CDB=40°,DB=5 m ,sin40°= DBBC ,BC=DBsin40°=5sin40°(m). 在Rt △EDB 中,DB=5 m ,BE=BC+EC =2+5sin40°(m).根据勾股定理,得DE=2222)40sin 52(5︒++=+BE DB ≈7.96(m).所以钢缆ED 的长度为7.96 m.2.如图,水库大坝的截面是梯形ABCD ,坝顶AD=6 m ,坡长CD =8 m.坡底BC =30 m ,∠ADC=135°.(1)求∠ABC 的大小:(2)如果坝长100 m.那么建筑这个大坝共需多少土石料?(结果精确到0.01 m 3) 解:过A 、D 分别作AE ⊥BC ,DF ⊥BC ,E 、F 为垂足.(1)在梯形ABCD 中.∠ADC =135°,∴∠FDC =45°,EF =AD=6 m.在Rt △FDC 中,DC =8 m.DF =FC =CD.sin45°=42 (m).∴BE=BC-CF-EF=30-42-6=24-42(m).在Rt △AEB 中,AE =DF=42 (m). tanABC =262242424-=-=BE AE ≈0.308.∴∠ABC≈17°8′21″.(2)梯形ABCD 的面积S =21(AD+BC)×AE= 21(6+30)×4 2=722 (m 2). 坝长为100 m ,那么建筑这个大坝共需土石料100×722 ≈10182.34(m 3). 综上所述,∠ABC =17°8′21″,建筑大坝共需10182.34 m 3土石料. 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了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了我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我们这一章所学的内容属于“三角学”的范畴.请同学们阅读“读一读”,了解“三角学”的发展,相信你会对“三角学”更感兴趣.Ⅴ.课后作业习题1.5第1、2、3题.Ⅵ.活动与探究如图,某货船以20海里/时的速度将一批重要物资由A 处运往正西方向的B 处,经16小时的航行到达,到达后必须立即卸货.此时.接到气象部门通知,一台风中心正以40海里/时的速度由A 向北偏西60°方向移动,距台风中心200海里的圆形区域(包括边界)均受到影响.(1)问:B 处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2)为避免受到台风的影响,该船应在多少小时内卸完货物?(供选用数据:2≈1.4,3 ≈1.7)[过程]这是一道需借助三角知识解决的应用问题,需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在转化、抽象成数学问题上下功夫.[结果](1)过点B 作BD ⊥AC.垂足为D.依题意,得∠BAC =30°,在Rt △ABD 中,BD= 21AB=21×20×16=160<200, ∴B 处会受到台风影响.(2)以点B 为圆心,200海里为半径画圆交AC 于E 、F ,由勾股定理可求得DE=120.AD=1603. AE=AD-DE=1603 -120,∴401203160 =3.8(小时).因此,陔船应在3.8小时内卸完货物.。

《三角函数的应用》教案

《三角函数的应用》教案

《三角函数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 掌握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学会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函数的概念- 弧度制和角度制的转换- 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定义2. 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和奇偶性- 三角函数的值域和定义域3. 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 利用单位圆上的几何性质计算三角函数的值- 利用计算器计算三角函数的值4. 三角函数的应用- 三角函数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三角函数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角度制和弧度制的转换方法,介绍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定义;2. 讲解:介绍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如周期性、奇偶性、值域和定义域;3. 讲解:详细介绍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包括利用单位圆几何性质和计算器的使用;4. 实践:通过一些几何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计算并解决问题;5. 实践:通过一些物理问题的例子,让学生体会三角函数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介绍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2. 白板和笔:用于临时记录和解答学生提问;3. 计算器:用于展示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评价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情况;2. 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三角函数应用的掌握程度;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4. 提供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加强理解。

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案)

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案)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特别是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图像,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灵活运用。
2.增加课堂上的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举例:教授学生使用计算器求特定角度的正弦、余弦值,并运用三角恒等式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
(1)三角函数图像的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三角函数图像在不同象限的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难度。
突破方法:通过绘制图像、动态演示或借助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像变化,从而加深理解。
(2)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是学生需要克服的难点。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三角函数的应用”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觉得在导入新课的部分,通过提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图像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能迅速掌握,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此感到困惑。我意识到,在讲解这些概念时,需要更多地借助图像和实物演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函数的变化规律。
举例:通过动态演示或绘制图像,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正弦、余弦函数值随角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利用三角函数解决高度测量、距离计算等问题。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举例:以建筑物高度测量为例,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函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3)三角函数的简单计算:掌握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方法,以及基本的三角恒等式。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1.5《三角函数的应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正弦、余弦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正弦、余弦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对正弦、余弦函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正弦、余弦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弦、余弦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将三角函数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教案、课件、三角板、实际问题案例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三角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正弦、余弦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测量一座塔的高度,或者计算一个物体的水平距离等。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直角三角形,还有哪些场景可以使用三角函数?让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会使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正弦、余弦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对正弦、余弦函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应用方面可能还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了解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使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问题,并运用三角函数解决。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三角函数解决。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如建筑设计、航海导航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建筑设计实例,引入三角函数的概念。

例如,讲解在一个矩形建筑中,如何通过测量一个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来确定建筑的高度。

2.呈现(10分钟)讲解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航海导航、声音传播等。

通过多媒体展示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三角函数的实际意义。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运用三角函数解决。

例如,一个物体从地面上抛,已知抛出角度和初速度,如何计算物体落地时的位置。

4.巩固(10分钟)讲解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问题,并运用三角函数解决。

三角函数的应用说课

三角函数的应用说课

《三角函数的应用》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1、本课内容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和作用《三角函数的应用》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册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继前面学习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问题后的实际应用,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延续,渗透着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

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章还是在整个初中数学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于三角函数的应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考纲中的能级要求为 C (掌握)。

2、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新知的障碍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过了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还没记牢,这些对整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起到延缓的作用。

二、目标的设定基于以上分析,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设定为:基础目标:经历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A)核心目标: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并能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说明;(B)拓展目标:在经历弄清实际题意的过程中,画出示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C)三、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重点: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确立依据:本节课涉及的问题是很现实的实际问题,是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很好的素材,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所以将本节课重点设为: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难点:正确添加辅助线确立依据:从认知规律看,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型较多,在实际问题中含有很多专有名词,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何将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通过添加辅助线,将要解决的问题放在具体的直角三角形中,因而正确添加辅助线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1、教学结构及教学基本思路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应用,本节课采用引导、启发式教学,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超速行驶的问题情境自然引入新课,通过对“古塔的高度”、“台风的影响”两个实际问题的探究、解决的过程,体会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数学建模意识,再通过对“老师的担心’这一呼应开头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目的。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角函数的应用》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三角函数的性质,并能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三角函数的其他部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函数知识,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函数这一部分内容,由于其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三角函数的性质。

2.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

2.三角函数的性质。

3.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运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三角函数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实际问题: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三角函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三角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讲解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问题,并运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讨论中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学生反馈。

5.拓展(10分钟)讲解一些与三角函数相关的拓展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应用》说课稿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应用》说课稿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应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程教材为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三角函数的应用》部分。

该部分主要涉及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包括角的平分线、角的大小比较、角的三角割等内容。

通过教授这一部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场景,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能力,能够将三角函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

3. 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场景介绍:通过举例介绍三角函数在建筑、导航、地理测量等领域中的应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角的平分线的应用:教授角的平分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平分线在实际中的应用意义。

3. 角的大小比较的应用:介绍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比较角大小的技巧。

4. 角的三角割的应用:讲解角的三角割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割解决实际问题。

5. 教学方法:采取情境教学法,通过真实场景和实际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和解决问题。

6. 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如投影仪、计算器等,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与引入:通过展示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概念讲解:逐步讲解角的平分线、角的大小比较、角的三角割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归纳整理:向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4. 练演练:组织学生进行练和演练,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三角函数应用场景,并展示相关案例。

6. 总结与反思: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课程所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研究状态、课堂参与情况和练成绩进行教学评价。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说课稿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说课稿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理解三角函数的实际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提高运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问题,如何灵活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新课讲解: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实际意义。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三角函数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的理解。

高中数学说课稿:《三角函数》5篇

高中数学说课稿:《三角函数》5篇

高中数学说课稿:《三角函数》高中数学说课稿:《三角函数》精选5篇(一)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将为大家带来一堂关于高中数学的说课,主题是《三角函数》。

首先,我将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学习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各种三角函数的值。

另一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我将介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余弦、正切等三角函数的计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例演示和练习等。

通过讲解,我将向学生详细解释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通过示例演示,我将给学生展示一些具体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我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我将通过一些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我将介绍评价方式和教学反思。

在评价方面,我将采用多种方式,如课堂练习、小组合作和个人表现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

在教学反思方面,我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观察,总结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课堂互动和合作,学生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谢谢大家!高中数学说课稿:《三角函数》精选5篇(二)敬爱的各位领导、同事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数学老师张老师,今天我将给大家讲解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函数的单调性。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掌握相关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角函数的应用精品教学设计课件

三角函数的应用精品教学设计课件

1.5《三角函数的应用》教课方案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的第5 节,是学习认识直角三角形后的一节,本节重在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而解决实质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实质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应企图识。

这也能够说是本章的精髓部分,是所学知识的升华。

二、教课目的1、知识技术目标:能够把实质问题转变为数学识题,能够借助于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并能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说明.。

2、感情态度目标:(1)经过生活中的实质问题培育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应企图识,经过小组合作沟通和踊跃展现,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2)、经过计算培育学生的谨慎仔细的修业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课重难点【要点】领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发展学生数学应企图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依据题意,认识相关术语,正确地画出表示图.并能依据题意选择适合的三角函数列出关系式。

四、教法与学法剖析教法:指导、启迪、演示、研究、议论学法:自主、合作、研究、合作沟通五、教课过程Ⅰ.创建问题情境,引入新课1 / 9[师]上节课我们学习认识直角三角形,若是给定了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和一条边,我们就能够利用三角函数或勾股定理求出其余的边,当给定了直角三角形中随意两条边,我们依旧可利用三角函数求出它的角和其余的边。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应用较为宽泛。

.它在航海、工程等丈量问题中有着宽泛应用,比如测旗杆的高度、树的高度、塔高等.下边我们就来看一个问题(多媒体演示 ).海中有一个小岛A,该岛周围 10 海里内有暗礁 .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 岛南偏西 55°的 B 处,往东行驶 20 海里后,抵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 C 处,之后,货轮持续往东航行,你以为货轮持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你是如何想的 ?与伙伴进行沟通 .下边就请同学们用锐角三角函数知识解决此问题.(板书:船有触礁的危险吗 ) Ⅱ.讲解新课[师]我们注意到题中有好多方向,在平面图形中,方向是如何规定的?[生]应当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师]请同学们依据题意在练习本上画出表示图,而后说明你是如何画出来的.[生 ]第一我们可将小岛 A 确立,货轮 B 在小岛 A 的南偏西 55°的 B 处, C 在B 的正东方,且在 A 南偏东 25°处.表示图以下 .[师]货轮要向正东方向持续行驶,有没有触礁的危险,由谁来决定?2 / 9[生]依据题意,小岛周围 10 海里内有暗礁, 那么货轮持续向东航行的方向假如到 A 的最短距离大于 10 海里,则无触礁的危险, 假如小于 10 海里则有触礁的危险 .A 到 BC 所在直线的最短距离为过 A 作 AD ⊥BC ,D 为垂足,即 AD 的长度.我们需依据题意,计算出 AD 的长度,而后与 10 海里比较 .[师]这位同学剖析得很好, 能将实质问题清楚条理地转变成数学识题.下边我 们就来看 AD 如何求 .依据题意,有哪些已知条件呢 ?[生]已知 BC °=20 海里,∠ BAD =55°,∠ CAD =25°.[师]在表示图中,有两个直角三角形 Rt △ABD 和 Rt △ACD. 你能在哪一个三 角形中求出 AD 呢?[生]在 Rt △ACD 中,只知道∠ CAD=25°,不可以求 AD.[生]在 Rt △ABD 中,知道∠ BAD=55°,固然知道 BC =20 海里,但它不是 Rt △ABD 的边,也不可以求出AD.[师]那该如何是好 ?能否是能够将它们联合起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考虑?[生]我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联系, AD 是它们的公共直角边 .并且 BC 是这两个直角三角形 BD 与 CD 的差,即 BC =BD-CD.BD 、CD 的对角是已知的, BD 、 CD 和边 AD 都有联系 .[师]有何联系呢 ?[生]在 Rt △ABD 中,tan55 °=BDAD ,BD=ADtan55°;在 Rt △ACD 中,tan25°= CD,CD =ADtan25°.AD [ 生 ] 利 用 BC = BD-CD 就 能够 列 出关 于AD 的一元 一 次方 程, 即 ADtan55°-ADtan25°=20.[师]太棒了 !没想到方程在这个地方帮了我们的忙.其实,在解决数学识题时,3 / 9好多地方都能够用到方程,所以方程思想是我们初中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下边我们一同完好地将这个题做完.[师生共析 ]解:过 A 作 BC 的垂线,交 BC 于点 D.获得 Rt△ABD 和 Rt△ACD ,进而 BD=ADtan55°, CD=ADtan25°,由 BD-CD =BC,又 BC=20 海里 .得ADtan55°-ADtan25°=20.AD(tan55°-tan25 °)=20,20AD=≈ 20.79(海里 ).tan55 tan 25这样 AD≈20.79 海里 >10 海里,所以货轮没有触礁的危险.[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还记得本章开头小明要测塔的高度吗? 此刻我们来看他是如何测的,并依据他获得的数据帮他求出塔的高度.多媒体演示想想你会更聪慧:如图,小明想丈量塔 CD 的高度 .他在 A 处仰望塔顶,测得仰角为 30°,再往塔的方向行进 50m 至 B 处.测得仰角为 60°.那么该塔有多高 ?(小明的身高忽视不计,结果精准到 1 m)[师]我想请一位同学告诉我什么是仰角?在这个图中, 30°的仰角、 60°的仰角分别指哪两个角 ?[生 ]当从低处观察高处的目标时,视野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称为仰角.30 °的仰角指∠ DAC ,60°的仰角指∠ DBC.[师]很好 !请同学们独立思虑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而后回答.4 / 9(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虑时间,感觉有困难的学生可给予指导)[生]第一,我们能够注意到 CD 是两个直角三角形 Rt △ADC 和 Rt △BDC 的公共边,在 Rt △ADC 中, tan30°=CD , AC 即 AC =CD 在 Rt △BDC 中, tan60°= CD , tan30BC即 BC =CD ,又∵ AB=AC-BC = 50 m ,得CD -CD =50.tan60tan30 tan60解得 CD ≈43(m),即塔 CD 的高度约为 43 m.[生]我有一个问题,小明在测角时,小明自己有一个高度,所以在丈量CD的高度时应试虑小明的身高 .[师]这位同学能依据实质勇敢地提出怀疑,很值得欣赏 .在实质丈量时 .确实应 该考虑小明的身高,更正确一点应试虑小明在丈量时,眼睛离地面的距离.假如设小明丈量时, 眼睛离地面的距离为 1.6m , 其他数据不变,此时塔的高度为多少?你能画出表示图吗 ?[生]表示图如右图所示,由前面的解答过程可知CC ′≈ 43 ,m 则 CD =43+1.6 =44.6 m.即考虑小明的高度,塔的高度为44.6 m.[师]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 .此刻我手里有一个楼梯改造工程问题,想请同学们 帮忙解决一下 .5 / 9多媒体演示:某商场准备改良本来楼梯的安全性能,把倾角由40°减至 35°,已知原楼梯长为 4 m,调整后的楼梯会加长多少?楼梯多占多长一段地面?(结果精确到 0.0l m)请同学们依据题意,画出表示图,将这个实质问题转变成数学识题,(先独立达成,而后互相沟通,议论各自的想法)[生]在这个问题中,要注意调整前后的梯楼的高度是一个不变量 .依据题意可画㈩表示图 (如右图 ).此中 AB 表示楼梯的高度 .AC 是原楼梯的长, BC 是原楼梯的占地长度;AD 是调整后的楼梯的长度, DB 是调整后的楼梯的占地长度 .∠ACB 是原楼梯的倾角,∠ ADB 是调整后的楼梯的倾角 .转变为数学识题即为:如图, AB⊥DB,∠ACB =40°,∠ADB =35°,AC =4m.求 AD-AC 及 DC 的长度.[师 ]这位同学把这个实质楼梯调整问题转变成了数学识题.大家从表示图中不难看出这个问题是前面问题的变式.我相信同学们必定能用计算器协助很快地解决它,开始吧 ![生]解:由条件可知,在Rt△ABC 中,sin40 =°AB,即 AB=4sin40°m,原AC楼梯占地长 BC=4cos40°m.调整后 ,在 Rt△ADB 中, sin35 °=AB,则 AD =AB4sin 40 m.楼梯占地AD sin 35 sin 35 4sin 40长 DB=m.6 / 9∴调整后楼梯加长 AD-AC =4 sin 40-4≈0.48(m),楼梯比本来多占DC =DB-BC= 4sin 40 sin 35-4cos40°≈ 0.61(m). tan35Ⅲ.随堂练习1.如图,一灯柱 AB 被一钢缆 CD 固定, CD 与地面成40°夹角,且 DB=5 m,现再在 C 点上方 2m 处加固另一条钢缆 ED,那么钢缆 ED 的长度为多少 ?解:在 Rt△CBD 中,∠ CDB=40°,DB=5 m,sin40 °= BC,BC=DBsin40°=5sin40°(m).DB在 Rt△ EDB 中, DB=5 m ,BE=BC+EC =2+5sin40 °(m).依据勾股定理,得 DE= DB2 BE 2 52 (2 5sin 40 )2≈7.96(m).所以钢缆 ED 的长度为 7.96 m.2.如图,水库大坝的截面是梯形ABCD ,坝顶 AD=6 m,坡长 CD =8 m.坡底 BC=30 m,∠ ADC=135° .(1)求∠ ABC 的大小:(2)假如坝长 100 m.那么建筑这个大坝共需多少土石料?(结果精准到 0.01 m3)解:过 A、D 分别作 AE⊥BC, DF⊥ BC,E、F 为垂足 .(1)在梯形 ABCD 中.∠ADC =135°,∴∠ FDC = 45°, EF = AD=6 m. 在 Rt△ FDC 中, DC = 8 m.DF = FC =CD.sin45 °=4 2(m).∴BE=BC-CF-EF=30-42 -6=24-4 2 (m).7 / 9在 Rt △ AEB 中, AE = DF=4 2 (m).tanABC = AE4 2 2 ≈ 0.308. BE 24 4 2 6 2∴∠ ABC ≈17°8′21″.(2)梯形 ABCD 的面积 S =1 (AD+BC)×AE = 1 (6+30) ×42 2 =72 2 (m 2). 2坝长为 100 m ,那么建筑这个大坝共需土石料 100×72 32 ≈10182.34(m). 综上所述,∠ ABC = ° ′ ,″建筑大坝共需3 土石料 .17 8 21 10182.34 m 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了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实质问题, 提升了我们剖析和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其实,我们这一章所学的内容属于“三角学 ”的范围 .请同学们阅读“读一读 ”,认识“三角学 ”的发展,相信你会对 “三角学 ”更感兴趣 . Ⅴ.课后作业习题 1.5 第 1、2、 3 题 .Ⅵ.活动与研究如图,某货船以20 海里/时的速度将一批重要物质由 A 处运往正西方向的 B 处,经 16 小时的航行抵达,抵达后一定立刻卸货 .此时 .接到气象部门通知,一台风中心正以 40 海里/时的速度由 A 向北偏西 60°方向挪动,距台风中心 200 海里的圆形地区 (包含界限 )均遇到影响 .(1)问: B 处能否会遇到台风的影响 ?请说明原因 .(2)为防止遇到台风的影响,该船应在多少小时内卸完货物?(供采用数据:2 ≈1.,4 3≈1.7)8 / 9[过程 ]这是一道需借助三角知识解决的应用问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特点. 在转变、抽象成数学识题上下功夫.[结果 ](1)过点 B 作 BD ⊥AC.垂足为 D.依题意,得∠ BAC =30°,在 Rt △ABD 中,BD=1 AB=1×20×16=160<200,22∴B 处会遇到台风影响 .(2)以点 B 为圆心, 200 海里为半径画圆交 AC 于 E 、F ,由勾股定理可求得 DE=120.AD=1603 . AE=AD-DE=160 3-120, ∴ 160 3 120 =3.8(小时 ).40 所以,陔船应在 3.8 小时内卸完货物 .9 / 9。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课件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1.5三角函数的应用课件

A 6m D
B
┌ 30Fm
C
100m
课堂小结
解题思路导图
实际问题 解 答 问 题
图形分析
数学问题
生活问题数学 (构造直角三角形)

设 未


求解方程 (代入数据求解)
建立方程 (构建三角函数模型)
作业
• 1、必做题:习题第1题、第2题。 • 2、选做题:习题第3题、第4题。
如图,AC⊥BC,∠ADC=40°,∠BAD=35°,BD=4m.
(1)求AB-BD.
(2)AD的长度.
B
4m
35° 40°
A
D
┌ C
(1)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
∠A=35°,∠BDC=40°, DB=4m.
sin 40 BC ,
B
BD
BC BDsin 40. sin 35 BC ,
AB
4m 35° 40° ┌
AD
C
AB
BC sin 35
BDsin 40 sin 35
4 0.6428 4.48m.
0.5 7 3 6
AB BD 4.48 4 0.48m.
答:调整后的楼梯会加长约0.48m.
(2)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
∠A=35°,∠BDC=40°, DB=4m.
tan 40 BC , DC
sinA=cosB
同角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
tan A sin A . cos A
A
sin2A+cos2A=1.
特殊角30º,45º,60º角的三角函数值.
B
c ┌a
bC
情景导入 如图,海中有一个小岛A,该岛四周10海里

苏教版必修4《三角函数的应用》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4《三角函数的应用》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4《三角函数的应用》说课稿一、教材概述《三角函数的应用》是《高中数学必修4》中的一篇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本章节,学生将了解三角函数在测量角度、航海导航、天文测量等领域的应用,并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本章节的学习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引入实际应用场景,能够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课旨在通过讲解《三角函数的应用》这一章节,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函数的应用范围和实际意义;2.掌握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1.学习和理解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范围和意义;2.掌握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3.关注数学建模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4.1 教学内容本章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测量角度的应用:包括度和弧度制之间的转换、常见角度的测量方法等;2.航海导航中的三角函数应用:包括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3.天文测量中的三角函数应用:包括角度的计算、测量地球半径等。

4.2 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示例引导法、探究实践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解题要点,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了解;2.示例引导法:通过举例说明和引导学生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3.探究实践法:通过课堂实际操作和实践,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和内容展开5.1 第一步: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三角函数的定义等,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5.2 第二步:测量角度的应用介绍测量角度的应用,并通过示例展示如何计算和转换角度,以加深学生对角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函数的应用>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函数的应用》是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5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应用中测量问题应用是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应用.《三角函数的应用》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延续,渗透着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

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章还是在整个初中数学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2、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新知的障碍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过了建立三角函数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坡度问题涉及梯形的有关性质和解题技巧,而学生对此遗忘严重,再次面对梯形的问题情境,会产生思维上的障碍。

另外坡度问题的计算较复杂,而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计算器使用不熟练,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还没记牢,这些对整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起到延缓的作用。

二、目标的设定基于以上分析,将本节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1.应用三角函数解决有关的问题,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意义。

2.经历探索实际问题的求解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

3.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1、重点:有高度问题的计算。

确立依据:高度问题是很现实的实际问题,是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很好的素材,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但高度问题的计算量较大,学生计算能力又很弱,所以很容易出错。

故将本节课重点设为:有关高度问题的计算。

2、难点: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确立依据:从认知规律看,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型较多,有关坡度问题的情境学生又不是很熟悉,而且含有很多专有名词,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导致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上可能会有困难,从而不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故将本节课难点设为: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四、教法设计
1.教学结构及教学基本思路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一个关于坡度的实际问题,本节课采用研究体验式教学,通过问题情境自然引入新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拓展,体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数学建模意识,通过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具体思路如下:
⑴出示问题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边角的关系,为后继解题排除知识的干扰。

⑵探究:出示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先分析解决,体会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来刻画实际问题。

⑶拓展与延伸:对问题1进行变式、拓展,要求学生先画出示意图后再分析。

⑷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安排两道简单的练习题供学生独立解决。

⑸师生共同总结,完成本课
2.重、难点的突破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炼新概念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降低问题1的思维量;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例题教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通过课堂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现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审题、画图分析,教师师生点拨,逐步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帮助学生根据需要作出辅助线,从而将梯形中的计算问题化归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通过在问题1教学后引导学生加以总结:梯形、斜三角形的高时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

解直角三角形本质上是解边角关系,其他几何图形的边角关系问题也可以通过作辅助线化归为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通过让学生说思路、写过程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达成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理解与解决,从而突破难点。

3.教辅手段的使用本节课主要运用讲学稿、计算器等一些简易媒体辅助教学,以提高课堂容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施展空间。

4.导入和过渡设计由于问题1的情境学生不是很熟悉,含有很多专有名词,学生理解起来要花费较多时间,会让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新课的信心。

因此本节课由关于坡度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入几个新概念,为后面对问题的探究做好准备,同时也能自然导入新课。

接下来的探究活动,通过巧妙设计问题串,为学生思考作好铺垫。

问题1解决后,对问题1进行简单的变式训练,问题解决后,由学生总结有关坡度问题的解决策略。

接着是对问题1的拓广与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应用三角函数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

体会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更深刻地认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完上述内容之后安排两道课堂巩固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补标。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完成本课。

各个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5.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应用题对学生来说是难点,课标对这一节的内容要求不高,由于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上有较大差异,为了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因此本节课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各层次学生问题,比如问题情境中的坡度问题、课堂练习1,问题1中设计问题串,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对学生感到困难的计算,让学生自己体验,同时选能力较强的学生上黑板书写解题过程,供其他学生学习、参考。

适时地安排了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带动每个同学参与学习。

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把对问题的思考、分析交给他们,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另一方面也能锻炼他们的能力。

通过拓广与延伸,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探索,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五、学法设计
1.学生学习本课应采用的方法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

我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动起来,大胆表述、质疑,让学生自主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经历观察、探究、建立数学模型等活动,达成对问题的更深理解。

(2)、分组讨论、交流,努力营造自主探究、协作互动的课堂氛围,达成对疑难问题的理解、解决。

(3)多给学生写的机会,在书写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应用,提高解题的规范性和正确率。

2.培养学生能力应采用的方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为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得到真实的学情反馈,本节课上能让学生说的就让学生说,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做。

特别是本节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但还不成熟;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

因此教师要把课堂放手让给学生,多让学生上黑板板演,并引导大家点评、发现问题。

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与学习能力。

3.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交流等探索过程。

并通过追问与设计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解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中发现了新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交流,在思考中产生新认识,获得新的提高。

在突破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六、作业设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各层次作业,作业要体现梯度、针对性。

1、课堂练习:课堂上完成,师生点评;
2、课后巩固:供学生课间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