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主要问题与解答
新世纪(版)教材分析 数学(5年级上册)
(4)防止“过度”多样化。 )防止“过度” 意思是每一种方法的提出应是学生自己经过 了思考,并且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这些方法在数学上必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代 表了学生对数学不同程度的理解。而不能因 为追求多样化而人为造出许多方法。
第四单元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已学的相关内容 整数的四则混 合运算
综合应用
3.设计抽奖活动 3.设计抽奖活动
巩固可能性大小的知识,并综合应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选择具有现实性的素材,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 体验和理解数学。 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有效利用学生的原有 的经验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注意实现学习内容与呈现形式的统一。
数学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
主要内容
一、教材的整体介绍 1、主要内容 2、编写特点 二、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
一、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一)教学的主要内容
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掌握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能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口 算、估算和笔算)进行计算。 掌握小数乘法的估算方法,进一步强化估算 意识。 会根据具体的情况保留积的近似值。 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小数乘法计算,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小数四则混合运 算、解决问题;
后续的相关内容 分数的四则混 合运算
小数的加、减、 乘、除。 1、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情景,促使学生自主构建。 运算定律 2、教学中注意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空 3、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
1.联系生活经验,促成知识迁移。 1.联系生活经验,促成知识迁移。 联系生活经验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重难点问题答疑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主要问题与解答一年级上册一、如何把握“可爱的校园”教学要求?这是刚入学儿童的第一节认识10以内数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学生数数的活动,了解学生观察情景图与数数的能力,以便为学生后续学习10以内数的数学符号做一些准备。
因此,本课时的教学要求主要是能说清楚图上有些什么动物、能用数数的方法说一说动物的个数、以及引导学生有序观察与数数的方法。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建议教师首先把学生带到校园内,让学生边看边说找到了哪些“数”,如:“我们学校有3棵树、4层楼等”。
后半堂课,再回到教室出示情景图,让学生看看动物的学校里有哪些“数”?和我们学校的“数”有哪些不一样?观察情景图时,由于各种信息的量较大,学生要说清楚图中有些什么?也需要有一个逐步引导的过程。
建议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来说图中有些什么。
如“图中有大象”、“图中有小熊”等,这是学生数数的基础。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能用数描述信息。
在学生交流校园和图中信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数的形式来描述图中的信息。
如“校园中有树,那么树有几棵呢?”“图中有小熊,那么小熊有几只呢?”这样,学生要回答上述的问题,就需要对图中的小动物进行数数。
在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可能有些学生会漏数、或者多数,学生出现这种现象是十分地正常,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再数一数,从中纠正数数中的错误。
在说的过程中还要指导观察的方法,因为信息呈现一般是不规则的,学生数数就需要会上下、左右地观察,这些都要教师在学生数数中加以指导。
在巩固性的练习中,有的老师采用“从学生的身体上找数”的教学处理方式,这对学生认识数将有较好的帮助。
因为,刚入学的学生对数数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通过数身体上的数,使刚入学的儿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本课中,通过上述的一些活动,教师能了解学生已有的认数基础,以便为后续的学习设置良好的起点。
因此,本课时主要以师生的语言交流为主,一般不出现抽象的数字符号。
二、教学“10以内数”、“20以内数”时,大部分学生都已认识这些数并会用实物数数,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活动的重点?现在的一年级学生,由于大部分都接受过学前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因此,他们认识10以内的数与20以内的数也是十分正常,这也为设置课堂教学的起点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问题与思考
教材的编写思路是否符合逻辑
• 案例一:三角形 • 原教材:边的特征—— 按角分类——内角
和—— 按边分类。 • 分析: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
建构知识体系。 • 建议:边的特征——按边分类——角的特
征(内角和)——按角分类。
• 案例二:等可能与非等可能的编排问题 (2005年《中小学数学(小学版)》6)
• 启示:教材编写要符合数学科学的特点和 要求。
苏教版一下教材
苏教版三上教材
苏教版三下教材
人教版一上教材
人教版三上教材
人教版三下教材
教材的呈现方式中的问题
• 案例1:小数有几部分组成? • 教材中的呈现:数位顺序表:整数部分,
小数点,小数部分
• 案例2:“小数的加减法”和“小数与复名 数”究竟应该先学哪一个?
• 原教材:等可能——非等可能
• 问题: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
• 分析:等可能是非等可能中的特例,教材 应该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从一般到特殊 的过程展现知识。
• 建议:非等可能——等可能
如何发现这些问题?
• 1、备课中,从数学的角度来发现 • 2、教学中,从学生的反应来发现 • 3、作业中,从学生的错误来发现 • 4、教研中,从同事的交流中发现 • 5、阅读中,从他人的研究中发现 • 6、讲座中,从专家的报告中发现 • ……
• 问题:正方形中有几个角?如何理解图形 中的角呢?
• 有人建议将角的描述改为“从一点引出的 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样是否合适?
• 案例2:平行的定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 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
• 问题:梯形中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 有人认为: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所以两 条线段平行还是不平行,可以看它延长后 是否平行。这个理由符合逻辑吗?
对《新世纪小数学教材》的初步认识
对《新世纪小数学教材》的初步认识
《新世纪小数学教材》是一套小学数学教材,在教育出版社出版,适用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该教材的编写是针对新课程标准进行的,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崇“知识与方法相结合、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思路。
本文将从教材结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初步认识和评价。
一、教材结构
《新世纪小数学教材》共分为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分为上、下册,共12册。
教材按照数学基础知识的递进和课程目标设置进行编写,整个教材的难度和深度都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同时,教材突出了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且探索性强,注重启发式教学,提高了孩子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一套非常好的小学数学教材。
二、教学理念
《新世纪小数学教材》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坚持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渴望,由简入繁地循序渐进地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教材融入多种教学思想,如合作学习原则、启发式教学原则等,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帮助、协作,从中去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无限魅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和意识形态,更使得学生对数学具有高度的情感和认知,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和解决问题能力。
1。
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材分析及有关问题探讨共62页PPT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材分 析及有关问题探讨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材分析及有关问题探讨
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 统计
扇形统计图中位数、众数
综合应用 数学与生活 数学与购物
18
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操作活动和图 形语言对分数乘除法意义及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注重应用分数运算及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认 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表面积和体积,发展空间 观念。
②列表法,如鸡兔同笼问题。③化归思想的渗 透,组合图化为简单图形。④数形结合策略。 一瓶墨水的4/7,一瓶墨水的3/5,谁多?
⑤转化法,用转化思想把4/7,3/5化为小数。 ⑥猜想尝试法。⑦估计法(如下图)。
天桥
新店
乐场
天桥
客车50千米/时
货车70
千米/时
⑧函数思想。如上图:T相同,V货车快,S货
分数除法及应用 分数的混合运算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20
数 加法 乘法
图形语言 数形结合
结合图形语言,理解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 算方法,理解算理
在多个活动的基础上 总结计算方法
21
开展“涂一涂”的活 动。
借助图形语言和分数 的意义理解分数乘整数 的意义。每个苹果平分 为两份,则6个1/2。
3、折中尝试法(略)
你是一法一法地 教呢?
还是先让学生自 主探索后,交流 分享形成一定的 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链接
11
有人说:新课改课堂教学不要小结,理由 是书上没结语。
到底要不要小结?
教材呈现的基本叙述模式:“问题情境------建立 模型------解释与应用”。
这里的模型指什么?如何建立?是老师装上的还是 学生自我构建?
新世纪(版)数学6年级上册教材主要问题与解答
新世纪(版)《数学》6年级上册教材主要问题与解答一、 对“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教材安排了将近5个课时,目的何在?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圆的特征?“圆的认识”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一是体现在圆的对称性上,圆是对称性“最好”的对称图形。
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无数条。
圆是旋转对称图形,旋转任意角度都能与它本身重合。
二是体现在研究圆的方法上,“化曲为直”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学生不易理解的。
因此教材希望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体验圆的特征和研究曲线图形的一些方法。
“圆的认识(一)”中,“观察与思考一”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建立正确的圆的表象;并通过思考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的不同点,认识到圆是由一条曲线构成的封闭图形。
“观察与思考二”呈现了“套圈”游戏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方式更公平,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初步感受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的本质特征以及圆与正方形的不同。
教材安排的“画一画”活动,进一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并引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观察与思考三”再次将学生的视角引向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在解释生活现象中体会圆的本质特征。
“圆的认识(二)”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到圆的对称性。
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找圆心”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出这个圆的圆心,体会圆的轴对称性。
然后,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探索圆的轴对称性以及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等。
在这个内容中,教材还安排了操作活动,使学生对圆的旋转对称性有所感受。
“欣赏与设计”的内容主要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图形设计图案,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世界的神奇和美丽,同时在分析图案和创造图案中,学生还将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
本部分内容的数学万花筒栏目中设计了用正方形纸片画圆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受由正方形逼近圆的思想。
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材分析及有关问题探讨共62页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主要问题与解答
1.为什么把“0”看作自然数?最小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偶数是几?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规定自然数不包括“0”。
目前,国外数学界大部分都规定“0”是自然数。
1993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11-2.9)第311页,规定自然数包括“0”。
把“0”作为一个自然数,数学家们给出了相应的解释。
我们知道“空集”是集合中一种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集合,也是我们在描述周围现象时经常用到的集合。
把“空集”作为一个有限集合是很自然的,并且我们很容易理解用“0”来描述“空集”中所含元素的多少。
如果把“0”作为一个自然数,那么“所有自然数”就可以刻画“所有的有限集合元素多少”。
而如果“所有自然数”不包括“0”,那么就没有自然数可以表示“空集”所含元素的多少。
这是从“自然数刻画有限集合的基数的基本功能”方面说明了把“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
把0作为自然数在数学上还有很多好处,详细可见2005年第1期《小学教学设计》中王尚志教授写的《为什么把“0”作为一个自然数》。
最小的一位数是几?首先,必须明确这不是一个在数学上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和评价中不要讨论这样的问题。
如果学生提出,教师也可以建议他不必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最小的一位数是几,是一个长期有争议的问题,在数学领域内部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具体可参考2006年第10期《甘肃教育》张朝阳的文章《全都是“0”惹的祸》。
第三,如果我们把最小的几位数看作数位的功能,最小的一位数是1。
但总之,这不是一个好的问题。
最小的偶数是几?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所讨论的数的范围。
在我们的教材中,是在非零的自然数范围内,这样最小的偶数是2。
以后到了初中阶段,学习了有理数,我们会知道,-4,-6这样的数也是偶数。
这样,在有理数的范围内就没有最小的偶数。
鉴于这样的变化,我们认为对此只要界定清楚研究的范围即可,不必作为学生记忆和考查的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一年级下册)新世纪数学教材(1~6年级)编写组本册教材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的,体现了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学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
为使老师们能熟悉、用好本册教材,下面结合教学内容,作一些具体分析和说明。
第一部分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一、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㈠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百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数”数的多样化策略的过程,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
在这些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六单元“购物”。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结合购物情境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计算价钱、付钱、找钱等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认识厘米、米、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通过大量“动手做”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能设计简单的有趣的图案。
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重点与难点分析
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重点与难点分析本册主要的学习内容有一位数与二位数、一位数与三位数的乘法;二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认识千克、克、吨;认识年、月、日,了解24时记时法;图形的周长,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等。
(一)数与代数①《小树有多少棵》:一位数与整十数的乘法口算(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的联系)②《需要多少钱》: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口算(体会这类乘法可以转化为先算一位数与整十数、一位数乘一位数,再把这两个部分积相加。
这种算法渗透了分配律的思想以及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方法)。
③《购物》、《去游乐场》:一位数与两位数的竖式乘法(体会竖式乘法格式是相同加数的竖式加法的简缩形式,乘法与加法一样要处理好进位的问题)。
④《乘火车》:一位数与三位数的竖式乘法(一位数与两位数的竖式乘法经验的迁移和扩展,它转化为一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乘整十数、一位数乘整百数,再把这三个部分积相加;难点是会遇到处理连续进位的问题)。
⑤《0×5=?》:0乘任何数都得0(理解这个规定的合理性)。
⑥《买矿泉水》:能灵活运用乘法与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重点与难点的说明: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运算的基础,是一位数乘一位数(表内乘法)、一位数乘整十数、一位数乘整百数、0乘任何数的乘法运算,以及多位数的加法运算。
其中,一位数乘整十数与0乘任何数的乘法运算是必须理解和掌握的重点内容,能够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运算,通过迁移原理也就能掌握一位数乘整百数的乘法运算。
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是理解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的基础和关键。
其算理就是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转化为求两个部分“积”(一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和”。
算法是多样的,但算理不会改变。
这个算理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在没有提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之前,它已经作为思维对象存在于学生的思维过程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下册 (1)二年级下册 (6)三年级下册 (9)四年级下册 (13)五年级下册 (15)六年级下册 (18)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主要问题与解答一年级下册全文各册问题的顺序,都按照教材呈现的前后顺序。
一、怎样组织教学,才能落实“数豆子”的教学目标?第4页“数豆子”一课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经历用计数器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会写100以内的数;二是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对于第一个目标,教师都能理解,实践中也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
需要关注的是第二个目标,强调估计意识的培养,主要原因有:第一,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第二,估计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渠道。
估计教学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建议第一学段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为主,通过设计适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估计的必要性。
本册书是第一次出现估计数量的活动,教师应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估计,初步体验估计的基本过程:用部分的数量(如教材中10粒黄豆)来推断总体的数量(如教材中一把豆子的数量),不要求学生独立探索估计的策略。
有关估计的具体策略在以后教材中还要学习。
教材的设计思路是首先通过估计一把豆子的粒数引入估计活动,然后通过验证估计结果,引入数的写法。
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实际情境入手,先让学生估一估一把豆子有多少粒,然后再让学生数出10粒豆子,以此为标准(或参照物)再进行估计。
这样不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且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估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想法。
在估计的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比较”来进行估计,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策略,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也很有好处。
在实际数出豆子个数之后,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结果,帮助学生理解计数器上不同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加深学生对数位的理解,进而鼓励学生结合计数器上的结果写出抽象的数。
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豆子来数,比如可以用黄豆、蚕豆、芸豆等。
由于豆子的大小不同,学生一把可以抓起的豆子多少也会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引导学生估计豆子的数量,让学生经历估计的过程。
活动时也很容易出现豆子撒落地上学生忙着捡豆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建议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准备一碗豆,豆不要装得太满,碗下面可以再放一个比较大的纸盒,这样学生抓不住的豆子一般会落到纸盒内。
二、教材第7页第4题中“仔细观察右表,你发现了什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到哪一步?是否要让每个学生都理解所有的发现?借助百数表可以帮助学生整体认识百以内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建议教师首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几组“发现”,之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发现”活动,在自己“发现”的基础上,组织小组或全班交流。
在带领学生“发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序地对百数表进行观察。
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横着看前后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在每一行中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或者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1;引导学生竖着看上下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在每列中都是下一行比上一行多10,上一行比下一行少10;引导学生观察右起第一列,学生可能会说在这一列中,下一行十位上的数都比上一行多十位上的数多1,上下两个数差10,这些列上的数都是整十数……。
虽然百数表是以练习形式引入的,但是希望教师能够充分认识百数表的价值,并能创造性地使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时不需要让每个学生都理解所有的发现,而要通过探索和交流,使学生都有所发现。
学生只要能独立完成前三道小题就已达到基本要求,第(4)题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发现,并进行小组和全班交流,但对提出的发现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掌握。
三、在“小小养殖场”中,怎样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发展数感?教材通过养殖场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
这一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数感,在学会对客观事物进行定性描述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到定量刻画。
数量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没有绝对的标准,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描述。
例如在34、85、200三个数中,85就比34多一些;但是如果三个数换为34、40、85,85就可以说比34多得多了。
对于用语言描述几个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时,结论是相对的,只要不出现逻辑上的混乱,比如“85比40大一些,85比34大得多”即可。
教材的情境只是学习的素材之一,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第9页“猜数游戏”的形式进行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在猜数游戏中,既体会到数的大小关系,又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自然第引入“多得多”、“少一些”等语言。
四、怎样通过观察物体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安排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活动,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观察活动中,可能有教师认为实物观察的课堂组织难度较大、占用时间长,为了提高效率,可以直接进行图片观察。
但实际上,空间观念的形成仅靠教师的讲解和图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和亲身的实践体验。
实物观察活动利于学生发现所观察物体的形状特征,便于学生获得从不同方向(或站在相对于物体的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可能看到不同形状的直接经验。
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大量的实物和图片观察活动,不断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建议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实物观察—图片观察—形成视觉表象”的过程,并从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需要提醒的是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可观察、易交流的物体,比如,被观察物体不宜太小,物体的各个部位要简明并具有显著特征。
观察时,还要注意物体不要放得太高,和学生的视线最好在同一水平线上。
五、在本册测量内容中如何组织估测教学?首先,要重视学生对1厘米、1米等表象的建立,这是估测的基础。
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1厘米、1米等物体的长度,帮助他们对长度单位形成表象。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些熟悉物体的长度表象,比如铅笔盒的长度大约是多少,便于以后用他们作为标准去估测其他活动。
例如教材14页量一量的(1),教学中可以不仅仅定位在熟悉用直尺测量的方法,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3厘米、5厘米的表象。
其次,在开展估测的活动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估测的指导。
为作好估测指导,教师需要对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设计层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抓住关键内容组织有效教学。
教材15页的第1题是开展估测活动的第一个层次——在长度单位理解的层面上进行估测。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估测,之后还要注意把估测的结果与精确测量后的结果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再估测”进行不断的调整,以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长度表象。
同时,这里形成的某些物体长度的表象,如食指宽的长度还会成为估测其它长度的一个新的参照物。
教材18页第2题是开展估测活动的第二个层次——通过参照物进行的估测,通过同已知长度(门的高度)的比较,来估测其他物体的长度(小明和机灵狗的身高)教学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素材,进行估测练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这种估测方法,但不需要学生背诵。
作好估测指导,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加强生活中测量经验的积累。
比如,找出“身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一步的长度等,把他们也作为标准帮助学生完成日常生活的估测任务。
六、在第三单元第28页“拔萝卜”的教学内容中,如何处理算法多样化与竖式教学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算法多样化和竖式都是本单元内容的重要教学目标。
如果教师感觉教学内容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用2课时或者1课时完成。
算法多样化在数学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它体现了对课程目标的全面认识。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要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看起来学生在观察、实验、尝试、修正等过程中花费了时间,但他们却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发展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们通过尝试过程中的逐步调整,加强了数感和估计能力;他们在检验猜想并进行修正的过程中,发展了运用数学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而所有这些都是数学课程所希望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第二,有益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
学生使用的策略也向老师显示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水平,这使得教师有机会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
第四,通过各种算法的交流,借助直观模型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竖式。
其实,在教材中呈现的四种方法,特别是前两种方法本质上与竖式是一样的,一个是用计数器的模型,一个是用口算。
老师可以将这些方法进行沟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竖式的道理,比如“数位要对齐”。
竖式在这里是第一次出现,教师需要在此对竖式做适当的介绍。
除了上面提到的沟通模型、口算和竖式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数位要对齐”以外,教师对竖式的书写格式也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此外,熟练掌握竖式也离不开必要的练习。
七、针对教材第48页6题“比寿命”一题,学生如果提出“猫和狗一共活了多少年?”算不算对?为什么?教学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
首先要说明的是“猫和狗一共活多少年?”这个问题显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的,而要让一年级的学生提出有实际意义、有数学价值的问题是需要教师不断引导的。
如果有学生提出“猫和狗一共活多少年?”,建议教师不要马上一口否定,而要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是否存在?”。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首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应尽可能有实际意义。
八、“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编排特点是什么?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力图体现以下特点:1.以动手操作为主线,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无论是平面图形的引入,还是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教材都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以使学生在操作中逐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在“认识图形”中,教材通过“从立体图形中得到平面图形”的操作活动,既引入了平面图形的学习,又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
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三个“动手做”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动手做(一)”,通过折、剪、拼活动,鼓励学生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分解和组合;“动手做(二)”,借助七巧板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拼图;“动手做(三)”,鼓励学生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图案。
在这些操作活动中,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学习的几个平面图形。
2.在实际情境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引入学习的几个平面图形以后,教材设计了一些活动,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图形,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