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英两首诗看诗歌的可译论

合集下载

苏轼诗词英译对比

苏轼诗词英译对比

苏轼诗词英译对比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他的诗词作品广泛流传,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然而,苏轼的作品仅在中国传播,对于外国人来说,苏轼的诗词并不易于理解。

因此,英译对比成为了让外国人更好地欣赏苏轼诗词的途径。

英译对比是将苏轼的原诗进行翻译,并与中文原文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传达苏轼的诗意。

这种对比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意境和情感。

以下是苏轼的《水调歌头》的中英译对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英文翻译:When will the moon be bright and clear?I raise my cup and ask the sky.I don't know the palaces in the heavenly realms,What year is it tonight?I wish to ride the wind and return,But I fear the coldness of the jade halls,High above in the misty heights.Dancing and playing with my clear shadow,How can it compare to being in the human world?通过对比中英文翻译,我们可以看到英文翻译更加直观地表达了苏轼的意境。

英文翻译使用了更加形象的表述方式,让读者更容易想象苏轼所描绘的画面和情感。

然而,英译对比也存在一些挑战。

由于中英文的语言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译工作需要更多的细致琢磨和调整。

诗词的翻译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转化,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出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总之,苏轼的诗词英译对比为外国读者提供了更好地欣赏苏轼作品的途径。

通过对比中英文翻译,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从《静夜思》英译看诗歌可译性

从《静夜思》英译看诗歌可译性

从《静夜思》英译看诗歌可译性发布时间:2021-08-09T12:00:41.460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0期作者:许诺[导读] 中国诗歌翻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诗歌可译性的讨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诺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116041摘要:中国诗歌翻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诗歌可译性的讨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意从中国诗仙李白广为流传的诗作《静夜思》分析诗歌可译性,从译作内容、意象、格律等方面评估。

目前该诗英译本已有三十余种,本文选取翁显良、许渊冲与徐忠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诗歌可译性三美论《静夜思》英译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学界关于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探讨从未停止。

很多学者认为诗歌不可译因为英汉的形成结构与表达方式均不同。

如汉语属于声调语言,而英语为非声调语言;汉语诗歌多为短句,少虚词,英语多从句,虚词也较为常见。

这些不同均造成翻译中的音和形转换障碍。

同时,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转换也对于翻译造成挑战。

翻译学家朱光潜称:“有些作品根本不可能翻译,尤其是诗”,国外学者如卡特福德、波波维奇等也探讨了可译性的问题。

卡特福德区分了两种不可译性即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

波波维奇也区分了两种不可译性,分别涉及语言元素和表达意义的关系。

无可否认,通过翻译再现原诗全貌并非易事。

但翻译历史上不乏优秀的诗歌译作,不仅推进语言文化交流,也促进翻译理论发展。

诗歌翻译事业未曾停止。

刘重德教授认为“诗歌可译,但难译”。

鲁迅先生最早提出了“三美”之说,即“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许渊冲先生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的序言中把鲁迅“三美”运用到诗歌翻译,“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作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尽管关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学术界争执不休,但诗歌翻译发展仍在发展。

由此可见,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译性。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以李白《望庐山瀑布》译文为例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诗歌翻译——以李白《望庐山瀑布》译文为例
为 “ 中 之 音 ,相 中 之 色 , 水 中之 月 ,镜 中 之 象 ” 。 李 白 空
的 诗 歌 更 是 如 此 ,在 中 国甚 至 世 界 文 学 上 都 享 有 很 高 的 声
誉 。基 于 此 ,各 种 语 言 版 本 的李 白诗 歌 便 一 一 呈 现 在 读 者 面 前 , 尤 其 是 英 译 本 引起 了学 者 广 泛 关 注 。 但 是 , 要 从 内
语 言 应 用研 究
从 英 汉对 比 的 角 度 赏 析 诗 歌 翻 译
以李 白 望庐 山瀑布 译 文 为例
口 崔 阳 阳

要 :诗歌堪称 中国文化 的一朵奇葩,唐代诗人 李 白以 豪放 不羁的文笔蜚声 中外,其很 多作 品都是 家喻户
晓 的经典之作 ,其 中 望庐 山瀑布 更是被称作 七言绝 句之 首。有 不少学者将这首诗翻译 成英文介 绍给 西方读 者 。本文从诗歌 的可译 性 出发 ,着重从 内容 、形式和风格 三个 方面对 《 望庐 山瀑布 的几个 荚译 本进行 比较分
从 两 种 译 本 来看 , 许 渊 冲 先 生 的 版 本 从 形 式 上 来 讲 更 符 合 原 诗 ,更 值 得 采 纳 ;王 诺 合 译 的 版 本 虽 然 抛 却 了原 诗 的 格 律 形式 , 采 用 了 自由体 , 但 是 读 起 来 依 然 朗 朗 上 口 ,
也不 失 为 成功 的译 作 。 三 、风格 差 异
容 、形 式 和 风 格 等 方 面 把 李 白诗 歌 豪 放 不 羁 的意 境 英 译 出 来 ,难 度 不 容 小觑 。笔 者 认 为 , 在 翻 译 诗 歌 时 译 者 的 任 务 就 是 进 行 “ 植 ” , 即用 另 一 种 语 言 把 诗 歌 的神 韵 翻 译 出 移 来 ,让 其在 不 同文 化 背 景 下 生根 发 芽 。 本文 以著名学者许渊冲 、王守义&o n n efe ( J h K o p l 以

情感视角下中英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情感视角下中英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翻译 ,
即将 一 种 语 言 所 表 达 的含 义 用 另 一 种 语 言 杀
达 出来 的过 程 。随着 经济全 球化程 度 的不 断加深 ,文
全球化 也随 之成为一 种主要 趋势 。习近平 也在 十九大抓
(a) He was beyond his power to sign such a con— tract.他 无权签这项合 同。
tract (abn)d 主its 语ap转pe化nd为ice宾s 语be :unSahbolue ldt oa lb eo rf uplafirltl eodf othwe inCgo nto— 情感视角下 中英诗歌
tshpeo nfasiublit liotife os nteh upsa rctyau,sthede .b由re于ac一hin方g 过par失ty ,sh致al 使be不ar 能th履e r行e—
在否定词的使用上 ,而且体现 在不 同的否定结构 中。 英汉 句子差异 很大 :英语句 子 的重 心在前 ,而 中文
句子 的关键在后 。 中文 长句喜欢 最后做 总结 ,也 就意 味
究中英 文诗歌在翻译过程 中的可译 性与不可译 性。 【关键词】诗歌 ;情感 ;可译 性 与不 可译性 ;翻译 策 略 : 文 化意象
是诗 歌作者 情感 的产物 。在 诗歌 翻译过 程 中 ,追 求完
完全不 知道 你方的计划。
对等 是无法 实现 的 ,其 翻译 只有 从文化 差异 出发 ,考 琏
口 结语
商务英 语合 同的翻译 是一项 具有创新 性 的工 作 ,因 为 国际 商务活 动 日益频 繁 ,商务 英语合 同的语 言特征及 翻译技 巧也需不 断更新 。商务英 语合 同的翻译也 具有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英汉语纯理功能对比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英汉语纯理功能对比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英汉语纯理功能对比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杜甫以送别好友孟浩然为题材,描绘了黄鹤楼秋风凄凉的景象,表达了离情别绪和对友情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从英汉语的纯理功能对比来分析这首诗的翻译。

首先,对于诗歌中的景物描写,英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英语善于使用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来描绘物体的属性和状态,而汉语则通过使用动词和动词短语来表达。

比如,诗中的“黄鹤楼”一词,英文翻译可以用“Yellow Crane Tower”来表示,黄色和鹤都是形容词形式,而汉语中可以通过“在黄鹤楼上”的方式来表达,使用了动词“在”和名词“楼”。

在具体的描写中,英语可能更喜欢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来修饰名词或动词,而汉语则更多地使用动词和动词短语来描述。

其次,在语法结构上,英汉语也存在差异。

汉语中的修辞手法偏向于使用并列句和独立句式来表达思想,而英语中更多地使用从句和复合句,通过连接词来进行逻辑和语义的连接。

对于这首诗来说,英语译文可能会使用复合句来解释诗中的意思,而汉语原文可能以简单的并列句来表达。

比如,“昔日战鼓何玄黄,大河之北还金千”这一句中,汉语原文使用了并列句的方式表达两个意思,而英语可能会用一个复合句来解释这两个意思的逻辑关系。

最后,在诗歌的意象和情感中,英汉语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英语中常使用比喻和隐喻来描绘意象和表达情感,而汉语则更偏向于使用直接的描述和陈述。

比如,诗中的“沙鸥翔集(flock of sand martin)”和“云雾生晦(mists obstructing the view)”这两个意象,英语翻译可能会使用比喻来表达,而汉语原文则直接描写了景象。

在情感的表达上,英语可能更善于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来描绘情感的强弱和程度,而汉语则更善于使用动词和动词短语来描述情感的动态变化。

总体来说,英汉语在翻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在景物描写、语法结构和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英文诗歌互译之我见

中英文诗歌互译之我见

中英文诗歌互译之我见诗歌是一种以语言艺术的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意象的文学作品。

它可以通过押韵、音调和节奏等手法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不同的语言中,诗歌的表达方式和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我将从中英文诗歌相互翻译的角度,谈谈我的看法。

中英文诗歌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诗歌注重凝练、深含意境,注重意境。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而英文诗歌则注重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

例如莎士比亚的诗歌《十四行诗》中“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通过优美的韵律和形象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了深情和赞美之情。

中英文诗歌在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也有所差异。

中文诗歌注重对词语的深度和多层次的运用,常采用比喻、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手法。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恐秋节近,天涯过此中”,通过对花将谢和人将散的描绘,表达了女子对离别的担忧和不舍。

而英文诗歌则更注重对押韵和音调的追求,常使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手法。

例如约翰·克莱尔的《I Am》中“a spirit in an earthly mould; / Embued with saddest hues of sky”, 通过押韵和形象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中英文诗歌的翻译也是一项艺术。

诗歌的翻译需要保持原作的美感和表达手法,同时又要考虑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的理解。

在翻译中,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还需要注意词汇的选择和句子的结构,以使翻译更加贴近原作的风格和意境。

由于中英文诗歌的差异,译者还需要在保持原作意义的基础上,对语言和文化差异做出适度的调整。

再论诗歌“译可译,非常译”

再论诗歌“译可译,非常译”

摘要:本文撇开历来“可译”论和“不可译”论之争,试以中英文两首诗歌为例再次论证诗歌“译可译,非常译”之说,发现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表明“诗歌不可译”的观点有失偏颇。

作为译者,首先是要加强中英文语言和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和功底,从而弘扬文化、促进世界文学和文化共享、促进世界文学和文化多元化。

关键词:诗歌可译性不可译性叶芝陶渊明诗歌是最古老的、特殊的文学形式,是时代、历史和文化积淀的结晶,中西概莫能外。

诗歌不仅包容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以最精炼、最智慧的语言形式,将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情感与理智、情趣与境界融为一体。

然而正是由于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歌的可译性一直是有争议、难以定论的问题。

关于诗歌的可译性,争议由来已久。

在翻译领域中,特别是在诗歌翻译方面,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争论一直存在。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一直是可译论者与不可译论者争论的焦点所在。

一、“不可译”论简要回顾说诗歌不可译,不无道理。

但它并非主张不要译诗,而是强调诗歌结构的特殊性,因为“诗歌作为一个艺术完整体是无法肢解的,不可用其他形式替代,更不可用散文解释来替代”。

二、“可译性”再论我们认为,人类的思维、语言和生活等方面有共性,中西语言文化也有共性,这是诗歌可译的基础。

译诗的存在本身就表明诗歌具有可译性。

诗歌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其意义也是可以移译的,虽然完美的诗译不是人力所及,但通过对原诗意义的再创造,译诗完全可以成为文学的重要部分。

诗歌意义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不是给翻译设置了障碍,而是给翻译开了绿灯。

诗歌的可译性是以意义的确定性为基础,又是以其不确定性为归旨的。

在诗歌的可译性上,刘重德先生指出,诗歌的可译性体现在:“第一,人互相之间存在着大同。

例如,无论哪个民族,都有共同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共同地表达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感情,共同的大自然、世界和宇宙。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有灵犀一点通。

诗可理解,诗可欣赏,诗可互译。

从中国古诗的英译看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从中国古诗的英译看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从中国古诗的英译看诗歌的可译性限度摘要:诗歌是否可译,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是否可译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基于诗歌是否可译的争论,从中国古诗的英译出发,分析了诗歌的可译性及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论证了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提出诗歌翻译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诗歌; 古诗英译;可译性;可译性限度Abstract: The 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especially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has been a disputable topic. Based on th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nto English,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and points out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in poetry translation.Key words: poetry;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ability;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1.引言诗歌是文学的灵魂,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1]。

诗歌不仅浓缩了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含有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而且是诗人的思想与文字在作品中融为一体的产物。

中国是诗歌起源最早、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种既高度浓缩又抽象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古典诗歌在音律节奏、句法篇章结构、以及意象构造方面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化诗歌独一无二的特点, 堪称艺术的精华,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 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为了使西方读者能充分领略悠久的中华文明的独特文化魅力, 一个多世纪以来众多中外译者不懈努力致力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古诗词

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古诗词

英语·“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

”诗有咏景,有抒情,有托物言志,有情景交融,情意一体。

就中国的古诗词而言,其结构严谨,而意群模糊,重在写意。

而英语诗歌在结构上收放自如,在意群上富于层次,重在形体。

要充分理解英译古诗词,就得从汉英两方面着手去把握古诗词朦胧、含蓄、蕴籍的文化内涵。

现以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为例展开赏析,旨在帮助同学们学习英译古诗词,领略语言之美。

归去来辞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Going Home%罗经国译Going home!The land will soon lie in waste①.Why shouldn’t I go home?Since I willingly let my mind be enslaved②bymy worldly desires,Why should I feel remorseful③and sadKnowing that what I did in the past cannot beredressed④,I can still retrieve⑤my mistakes in the future;I have not gone too far on the wrong path,And now I am on the right path of today,notthe wrong one of yesterday.The boat is moving swiftly⑥ahead with the windblowing on my garment,I ask the way from a passer-by and feel sadthat there is yet only a gleam of early dawn⑦.The shabby house is in view in the distance,I run happily towards it.The boy servant comes forward to welcome me,My youngest son is also waiting for me at the gate.Though the paths in the garden have nearlybeen decimated⑧,The pine trees and the chrysanthemums⑨arestill there.Holding the hand of my child,I walk into thehouse,There on the table is wine prepared.I take up the wine vessel and drink alone,Enjoying the view of the trees in the garden.I lean against the south window to indulge inmy lofty meditations⑩,Contented with the ease of living in a smallhouse.I find pleasure in walking in the garden every day,Though there is a gate,it is closed all day.With a staff I roam around輥輯訛,and rest wheneverI feel the need,And at times raise my head to look at thingsin the distance.Clouds drift out aimlessly輥輰訛from behind themountains,Birds will return to their nests when tired.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王贵学特别策划古诗词44英语·It grows dim as the sun sets ,I linger ,stroking the trunk of the solitarypine tree 輥輱訛.Going home !I will cut off all human relations.Since the world is at odds with 輥輲訛me ,What should I seek by driving out in a carriage I will have intimate talks with my kinsmen 輥輳訛,And forget my miseries by playing on the harp and reading books.Country folks 輥輴訛will come to tell me that springhas come ,And that farm work will begin in the western field.I would either ride on a cart ,or row a smallboat 輥輵訛,Sometimes following a clear and deep stream that leads me to a valley ,Sometimes walking along a rugged and bumpypath 輥輶訛that takes me over a hill.Trees are growing boisterously 輥輷訛,Spring water is flowing smoothly.I envy all things that enjoy the blessings of nature ,And feel miserable that my life will soon be over.Alas 輦輮訛!How many more days can I live on thisearth ?Why not take life as it isWhy do I worry What am I aspiring to 輦輯訛I do not seek wealth and position ,Nor do I desire to live with fairies and gods 輦輰訛.I would go out alone on a fine day ,To cultivate farmland with my staff laidaside 輦輱訛.I would shout aloud on the top of the eastern hill ,And compose poems by clear streams.Welcoming death as part of the vicissitudes 輦輲訛oflife ,I would be contented with what is willed by Heaven.What else do I want一、从汉语角度把握诗歌的原味《归去来辞》是东晋陶渊明的著名辞赋,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

中英文版对照诗歌品析

中英文版对照诗歌品析

中英文版对照诗歌品析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而李白和杜甫是站在这一峰顶上的两位光焰万丈的巨人。

下面小编整理了中英文对照诗歌,希望大家喜欢!中英文对照诗歌品析《千字文》(四)宫殿盘郁,楼观飞惊。

图写禽兽,画彩仙灵。

丙舍傍启,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升阶纳陛,弁转疑星。

右通广内,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府罗将相,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高冠陪辇,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车驾肥轻。

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磻溪伊尹,佐时阿衡。

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

绮回汉惠,说感武丁。

俊乂密勿,多士寔宁。

The Thousand-Character Writing (IV)The two capitals' palaces looked winding and sprawling,They were towering so high and astonishing as if they were flying.Birds and animals were painted on the buildings,On which, painted also were immortals and many a spiritual being.On both sides of the main palace were side palaces with side doors,Among the halls' columns were curtains which were gaily decorated.Feast and banquet were well prepared in the palaceWhere music was played, which made people happy anddelighted.Getting on the steps and entering the palace, the emperor's subjects were busy celebrating at afeast.The pearl-filled hats worn by the subjects moved and dazzled like stars.The right corridor led to Chengming Palace.Classics of many centuries were collected here,And here was also a place for the gatherings of outstanding persons.Kept her were the precious Chinese handwritings — Du Du's cursive script and Zhong Yao'sofficial script.As well as the books written long before and the classics found in the residence of Confucius.The palace was lined with ministers on both sides;When the emperor went out, he was protected by the officials alongside him, who were high-ranking.The ministers or the officials were given by the emperor eight countries' landAnd a thousand soldiers who were ready to fight for their home-protecting.Accompanied by the officials wearing tall hats,The emperor rode on his carriage whose wheels rolled on and on with ornamental tasselsfluttering.Monarch's ministers and their descendants enjoyed the government salary and so lived awealthy life,They rode fine horses or carriages and moved briskly.The gave counsel to their monarch and made contributions to the empire,Their merit and credit were engraved on tablets to leave their marks on history.Both JIangtaigong and a famous official named Yi were prime ministers or important ministersassisting their monarchs.In the fief of Qufu,Zhougong was the only person who could run it well among many rulers.Qihuanggong, the head of Qi Kingdom corrected other kingdoms and made them unite,To give aid to the weak and assist those that were in danger.Qili Ji helped Han Emperor Hui from being ousted,And Wu Ding, a monarch of the Shang Dynasty, through a dream, found Fu Yue who provedto be a good prime minister.It was the efforts made by the persons of exceptional ability That gave a peaceful life to many people of the empire.经典的中英文对照诗歌《诗经--国风·郑风·风雨》风雨凄凄。

尼采的诗《孤独》中英文对照

尼采的诗《孤独》中英文对照

尼采的诗《孤独》中英文对照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诗人和文化评论家。

他的诗歌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孤独》一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痛苦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中文译本】当我在林中独行,我的脚步声响彻大地。

寂寞与孤独,是我的命运,我愿承受这沉重负担。

【英文译本】As I walk alone in the forest,My footsteps resound through the earth.Solitude and sorrow, they are my fate,I willingly bear this heavy burden.首先,从翻译的角度来看,两个版本都较为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中文译本采用了抒情诗的形式,行文优美,富有节奏感。

英文译本则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保留了原文的韵律和意境。

然而,英文译本在表达孤独感方面可能略显不足,因为英文诗歌的传统韵律难以完全传达中文诗歌的韵味。

深入到诗歌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对孤独的坦然接受和勇敢面对。

在诗中,尼采将孤独和痛苦视为命运的一部分,愿意承担这份重担。

这反映出尼采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韧和勇敢,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看,《孤独》一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尼采运用简洁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勾勒出一幅孤独者勇敢面对命运的画卷。

诗歌的形式和内容相互映衬,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风格。

此外,这首诗歌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孤独和痛苦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困境。

如何面对这些困境,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尼采的诗作告诉我们,面对孤独和痛苦,我们应该勇敢地去承受,从中汲取力量,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

总之,《孤独》这首诗歌是尼采创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痛苦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这种文字艺术形式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都非常受欢迎,并且在历史上也有着悠久的传统。

因此,在中西诗歌的比较鉴赏和翻译理论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内容可以探讨。

### 一、中西诗歌的异同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都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从形式上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多以五言、七言为主,而西方诗歌则多以四行、六行、八行为主。

此外,中国古典诗歌还有很多独特的表达方式,比如“对仗”、“百科”、“反复”等,而西方诗歌则更注重基于情感的表达,比如抒情诗。

### 二、中西诗歌翻译理论在中西诗歌翻译方面,文化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使是有着相似性的文学作品,也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带来不同的理解。

因此,在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尊重原文的风格和表达,并尽量在译文中保留原有的文学特点。

另外,在中西诗歌翻译时,也应注意语法差异。

中文和英文在句法结构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应根据句法结构对原文进行修改,以便使译文更加流畅。

### 三、中西诗歌鉴赏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在风格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鉴赏时也应注意这些差异。

在鉴赏中国古典诗歌时,应注意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文学手法;而在鉴赏西方诗歌时,则应多注意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在对中西诗歌进行鉴赏时,还要注意不同文化背景下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比如中国古典诗歌会使用“对仗”、“百科”等修辞手法;而西方诗歌则会使用抒情手法、形而上学手法、比喻手法、幽默手法等。

### 四、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形式上来看,它们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在鉴赏和翻译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鉴赏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时,我们应多加留意文化差异和修辞手法的使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作者的想法。

[英语学习]从中英文诗歌翻译看中英文措辞

[英语学习]从中英文诗歌翻译看中英文措辞

从中英文诗歌翻译看中英文措辞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

对如何译诗各派也是各陈己见,各抒其理,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而郭沫若提出的“以诗译诗”及闻一多所说的“诗笔”译诗,更是成了诗歌翻译的一种准那么。

写诗讲究“音形译”三美,译诗就不可只满足于达意,必须力求传神,保存诗的艺术性,音形意三者均美。

成仿吾曾说过,“译诗也应当是诗,这是我们所最不可忘记的,其次,译诗应当忠于原作。

”(《译诗论》)傅雷曾说“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

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那么求其勿太过,不及那么求其勿过去不及。

”(X靖之主编的《翻译论集》)。

翻译的目的应该是促进文化交流,使两个文化都得到提高。

中国的诗韵早已具备,即使免韵是现代英诗写作的主流,但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若能以格律诗译格律诗,既讲究格律又无损原意,仍当属上乘。

以下是中国古诗《静夜思》的两种英译。

原作:静夜思 -(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作1:Thoughts in a Tranquil Night(Tr. L. Cranmer-Byng)Athwart the bedI watch the moonbeams cast a trailSo bright, so cold, so frail,That for a space it gleamsLike hoar-frost on the margin of my dreams,I raise my head,The splendid moon I seeThen droop my head,And sink to dreams of theeMy fatherland, of thee!译作2:Nostalgia (Tr.翁显良)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 Hoarfrost?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Cranmer-Byng 采用自由体译诗,直抒胸臆,情感奔放,创造性强,读来让人想起的不是李白,而是西方某位诗人。

《静夜思》的英译比较与评论

《静夜思》的英译比较与评论

第!"卷第#期中南林学院学报$%&’!"(%’# !))"年*!月+,-.(/0,123(4./05,-461,.354.7-(8$3.58479:;’!))"=文章编号>*)))?!@)!A!))"B)#?))C D?)EF静夜思G的英译比较与评论张建佳A湘南学院外语系H湖南郴州E!")))B=摘要>F静夜思G是一首千古传诵的五言绝句H这一绝句的英文译作已有十几种I怎样才能使英译文读者与中文读者在阅读原诗时有大致相同的感受H这是很有研究的必要的I文中就该诗的十四种英译文从标题J译者J用词J韵律和风格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与评论H以期进一步提高译文质量H不损害伟大作品的永久魅力I=关键词>英语翻译学K静夜思K英译K比较K评论=中图分类号>6"*@’C=文献标识码>/L M N O P Q R S T U V O R WL X N R O P T R P Y Z W X[P X\]^_‘a b c^d e P\f M N O R P TM T ge P\\X T Z Rh6/(i+j k l m n j kA3l o&j p q9:r k s t u:l t%v w j k l o l k l-l j x:s p j t y H2q:l z q%{E!")))H6{l k l H2q j l k B|}R Z N M~Z d8l%s!:s t%":t t:s t s k l p&k t:t q:r%:u#$%&’()$A*+,(-$./%(--0112(340%56$7B8s j t t:l"yt q:o s:k t r%:t0j9k j A:)*?:#!B j l t%3l o&j p q H8:;%u r k s:j t p*E3l o&j p qx:s p j%l p v s%u v j x:k p r:;t p d t j t&:H t s k l p&k t%s H{p:%v8%s!p H s q y t q u H k l!p t y&:’;X<=P N g R d t s k l p&k t j%lp;j:l;:K#$%&’()$K3l o&j p q m2q j l:p:t s k l p&k t j%l K;%u r k s j p%l K;%u u:l t k s yF静夜思G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诗作之一H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传诵不衰I这一五言绝句的英译文H笔者收集了*E种I这些译文是否均吻合诗歌的意境H经得住>忠实?J>神似?J>保存原作的风姿?=*>这一尺度的衡量呢@经比较发现H这些译文或标题J或译者J或用词J或韵律J或风格皆不尽相同H并各具特色I为方便比较H特录原文和译文于下I原文d床前明月光H疑是地上霜I举头望明月H低头思故乡I A李白d F静夜思G B译文A*B d4q%{o q t p%lk5j&:l t(j o q t/o&:k u%v&j o q t p t s:k u p!%8l%x:s u y":!H88%l!:s j v j t A p t q:v s%p t%lt q:o s%{l!H.k j p j l ou y:y:p H 8o k z:k t t q:"s j o q t u%%l H0%8:s j l ou yq:k!H8u j p p u yq%u:t%8l’A4s k l p&k t:!"y6{k l ow j l B{B 译文A!B d6%u:p j;C l:p p k t t q:4s k l B{j&(j o q t9:v%s:u y":!H8p::"s j o q t u%%l&j o q t H88%l!:s j v j t A p v s%p t%lt q:v&%%s’88k t;qt q:"s j o q t u%%lk p8 s k j p:u yq:k!H8u j p p H8q j&:p t%%r j l o H u yq%u:t%8l’A4s k l p&k t:!"y D k%w j k%y{B 译文A"B d(%p t k&o j k/p r&k p q%v8q j t:%lu y":!s%%u v&%%s’6%k s v s%p t@8s k j p:u y:y:p t%t q:u%%l H t q:p k u:u%%l’/p<=收稿日期>!))"m)#m*D=作者简介>张建佳A*C#@?B H男H湖南嘉禾人H副教授H在读硕士H主要从事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I!"#$#!%&$’()!*"&+#*&+,$-.+/#/#!0)%%)’),$&$*1#2(%)!1&031,*#.)$-+/1#)4*)"1#!0&41&+#5674)$!%)*#-8/9#$’:,)$%,)$’;译文6<;=>?,#*@,’1*71&?’1*!A&&$%,’1*8#0&4#+/8#-.B &?%-,*8#04&!*,$!*#)-C D #)-?(.E 3)*"1*1#+&&$F 1#)--&3$.E *1,$G&01&+#5674)$!%)*#-8/H 1)&H 1#$*)&;译文6I ;=E $*1#2*,%%&0*1#@,’1*E -#!"4/84,’1*+&&$%,’1*,$04&$*&0+/8#-5E !?!(#"*,**&8#1&)4/04&!*&$*1#0%&&45E 3)*"1*1#84,’1*+&&$.)!E *,%*8)"G+/1#)-5E /#)4$.31,%#!*&&(,$’.0&4+/1&+#%)$-+&4#5674)$!%)*#-8/:?H 1&$’J ,#;译文6K ;=L 74)$M ?,%@,’1*L 8#-.E !##)!,%N #4%,’1*.E 3&$-#4,0,*O !04&!*)’4&?$-5P &&G ,$’?(.E 0,$-*1#84,’1*F Q &3,$’.,$1&+#!,"G $#!!E O +-4&3$#-5674)$!%)*#-8/:5R 5H;译文6S ;=71&?’1*!,$)74)$M ?,%@,’1*L *13)4**1#8#-E 3)*"1*1#+&&$8#)+!")!*)*4),%52&84,’1*.!&"&%-.!&04),%.71)*0&4)!()"#,*’%#)+!.P ,G #1&)404&!*&$*1#+)4’,$&0+/-4#)+!5E 4),!#+/1#)-.71#!(%#$-,-+&&$E !##=71#$-4&&(+/1#)-.)$-!,$G*&-4#)+!&0*1##.A/0)*1#4%)$-.&0*1##T 674)$!%)*#-8/P 5B 4)$+#4U Q /$’;译文6V ;=>?,#*@,’1*71&?’1*!Q #0&4#+/8#-.*1#4#,!84,’1*+&&$%,’1*52&*1)*,*!##+!%,G #04&!*&$*1#’4&?$-F P ,0*,$’+/1#)-.E 3)*"1*1#84,’1*+&&$.P &3#4,$’+/1#)-.E -4#)+*1)*E O +1&+#5674)$!%)*#-8/B &&(#4;译文6W ;=E $*1#>?,#*@,’1*2&84,’1*)’%#)+&$*1#0&&*&0+/8#-.B &?%-*1#4#1)N #8##$)04&!*)%4#)-/C P ,0*,$’+/1#)-*&%&&G.E 0&?$-*1)*,*3)!+&&$%,’1*52,$G ,$’8)"G)’),$.E *1&?’1*!?--#$%/&01&+#5674)$!%)*#-8/9,**#4Q /$$#4;译文6X Y ;=@,’1*71&?’1*!E $04&$*&0+/8#-*1#+&&$%,’1*,!N #4/84,’1*5E 3&$-#4,0*1)*")$8#04&!*&$*1#0%&&4C E %,0*?(+/1#)-)$-%&&G)**1#0?%%+&&$.*1#-)Z Z %,$’+&&$5E -4&(+/1#)-.)$-*1,$G&0*1#1&+#&0&%--)/!5674)$!%)*#-8/L +/P &3#%%;译文6X X ;=A&&$%,*@,’1*[N #4+/8#-*1#+&&$%,’1*!*4#)+!.A)G ,$’,*%&&G%,G #04&!*U "&N #4#-’4&?$-F P ,0*,$’+/1#)-E !##*1#84,’1*$#!!.71#$-4&((,$’,*.)$-E 0,%%#-3,*1*1&?’1*!&01&+#5674)$!%)*#-8/\#3,L %%#/;译文6X ];=@,’1*71&?’1*!E3)G #.)$-+&&$8#)+!(%)/)4&?$-+/8#-.^%,**#4,$’%,G #1&)4U 04&!**&+/3)$-#4,$’#/#!F _(*&3)4-!*1#’%&4,&?!+&&$E 4),!#+/1#)-.71#$%)/+#-&3$U )$-*1&?’1*!&01&+#)4,!#5674)$!%)*#-8/D #48#4*L 5^,%#!;译文6X ‘;=71#A&&$21,$#!a N #4/31#4#WW 第K 期张建佳=b静夜思c 的英译比较与评论!""#$%&’"())$*"+),"-./)0/’1)*,#%’&23&’)0%’&’)4,+,)1&’45+466"$+,)-&’"$#%’&78$’",/6"4,+4/"3%49":#&’6#+&"5"."1;<’"$’#5"&’"-+066)+=)0&’>11:""&-"-),#"17?<,4$164&"5*.@7A 7B7C 6"&/’",D 译文E F D ;8$4G 0#"&H #%’&314:&’"-))$6#%’&*"+),"-./)0/’2I $5:)$5","5#+#&:","$)&&’"+,)1&)$&’"%,)0$573,4#1"5-.’"454$56))J "5)0&)$&’"-)0$&4#$-))$23*):"5-.’"454$5&’)0%’&)+-.+4,K )++’)-"7<,4$164&"5*.!78*4&4D 李白的这首诗明白如话2晓畅易懂2且内涵丰富2意境深远L 由于译者的视角和理解的深浅不同2因而译法各异2读者的感受或其接受性也因此不同L 下面从五个方面进行比较与评论LE 标题我们已知英语是重形合M 分析性的理性语言N 而汉语则是重意合M 综合性的直感语言L 在古汉语中一字多义的现象比现代汉语还普遍2几个字合并或分开理解2意义则不同L 如O 静夜思P 2是O 静P 下来再思2还是O 静静的夜P 才思N O 思P 有可能是思考或思索之意2但这里的O 思P 2据诗义应为思念M 思乡L 李白写Q 静夜思R 时2正是他遭贬之时2诗人对时局之腐败2痛心疾首2对人民之疾苦2忧心如焚2他心中始终是愤闷忧郁而难以平静的L 只有静静的夜晚2当尘世的喧嚣暂归宁静2且皓月当空之时2才勾起了疾恶如仇的诗人的滚滚思绪L 因此2以O 静静的夜P 来译是符合诗人心境的LE F 篇译文中有S 篇是如此翻译的2其中O T )-"1#/J $"114&&’"<,4$U 0#6H #%’&P 于义于景都合乎诗人本意2可视为佳译L 其余的或只体现O 思P 2或只体现O 月P 2或只译为O 静夜P 或O 夜思P 2均难以达到原诗的意境L 至于只译为O H )1&46%#4P 2恐怕是意译而使得这一千古绝唱的内涵平淡化了2说重一点是曲解了诗意LV 译者E F 首译诗中2中外译者之比为W XY 2即Z [\为外国人所译L 译者的语言M 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不同2造成了从诗歌标题到诗歌内容直至诗歌风格的翻译的迥异L 外国译者中2精通中文和不嗜中文的皆有2其中有西方的译者2也有东方的译者2如日本人小田薰良!78*4&L 经比较可以发现;外国译者对原诗的理解逊于中国译者L 方重教授引用克兰默7宾的话说;O 一个汉诗译者必须首先把自己浸透在汉诗作者的文化传统之中2体验他们的严谨沉默2有力的暗示笔法2他们惊人的色彩敏感性2尤其是他们对与创作主题的切身的艺术修养2P接着方重教授说2O 我认为一位外国译者能体会得如此深刻是不多见的L P ]V ^如_))‘",把原诗最后一句O 低头思故乡P 译为O 梦里我回到了家乡P N 而C 6"&/’",则错译成O 合眼静思年青时光的甜蜜回忆P N 又如I 66".将原诗中O床前明月光P 译为O 床上明月光P 2再如a #6"1把O 低头P 译为O 躺下P 2等等L 因此2外译汉诗者必须先将诗人的历史地位M 时代特征M 思想修养及诗歌的语言内涵等弄清2再研读原作2才可能译好作品Lb 用词诗歌的语言是极其精练的L 李白之诗在用词上吸收了我国南北朝乐府民歌的特色2言简意赅2确能达到以少胜多的境界LQ 静夜思R 短短二十个字2任思乡之情倾泻而出2如流水覆地般涓涓自然2似月光挥洒般皎皎清洁2蕴籍含蓄M 意味深长L 诗中未见华美的辞藻2只见简洁质朴M 诵之朗朗上口之句2这足见诗人遣词造句的炉火纯青的功夫L 译者的用词必须忠实原诗2应能准确地表达原诗的意境LO 言不贵文2贵于当而已L P 在E F 种译诗中2原诗中的名词分别被译为O 床P ?*"52/)0/’2*"5,))-D M O 地P ?%,)0$52+6)),D M O 故乡P ?’)-"2+4,K )++’)-"2’)-"64$52+4&’",64$5D M O 月光P ?-))$6#%’&26#%’&2%6"4-2-))$*"4-21#6c ",6#%’&241‘641’)+:’#&"D 等N 原诗中的动词分别被译为O 疑P ?:)$5",2&’)0%’&2101‘"/&2或用疑问句_)065&’","*"4+,)1&46,"45.d 或’)4,+,)1&d D M O 举P ?6#+&26#+&0‘2,4#1"2&#6&*4/J 2’"450‘D M O 望P ?%49"2%49"4&26))J 26))J0‘26))J)0&2:4&/’21""D M O 低P ?1#$J*4/J 2*):264.5):$21&))‘25,)‘25,))‘26):",2’"455):$D M O 思P ?&’)0%’&2&’)0%’&)+2."4,$+),21#$J&)5,"4-25,"4-2-#1124/’"1+),D 等L 汉诗中虚词少2英诗中介词M 冠词M 连词等虚ee E 中南林学院学报第V b 卷词不可或缺!外国译者的译诗用词多"更像散文式的"如#$%&#’%&#()%几首平均句长超过(*个词!中国译者的译诗除#+%&#,%首以外"均注重了原诗的语言形式"译法上也尽量简洁&通畅&整齐"以-保存原作风姿./$0"但#1%首形似多于神似"虽整齐却有呆板之嫌2而#’%却译成了,句"原诗之形既不存"原诗之味几乎失之!这样"#)%首译诗在用词&句式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余译诗!)韵律中外诗歌在音韵上都讲究抑扬顿挫之美!其语言含蓄而具跳跃性"其声调和谐而富韵律感!中国古典诗词同外国诗相比"韵律方面尽管有诸多的不同"但中国古典诗词的平仄或仄平与英诗的抑扬#轻重%格或扬抑#重轻%格两者却又功能相似!汉语五言绝句的平仄为3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英语的格律诗以音步#4556%为单位"以轻重或重轻音节相间排列形成节奏!英译7静夜思8时"韵律可仿照汉语诗歌的-首句可押可不押"偶数行必须押韵.的押韵方式"按英文诗歌的习惯"采用99::或9:9:式"前者如#)%&#,%&#($%"后者如#1%&#+%&#(;%"或散文式地不押韵"如#’%&#<%&#(*%等!因为汉英语言的巨大差异"汉诗英译仍应遵循-忠实.&-神似.&-保存原作风姿.的原则"可押韵的则押韵"不可押韵的则变之"决不能削足适履"因韵害意!()首英译文中"若定要分个高低"在韵律方面#(;%首恐要略胜一筹!首先"其句式亦为四句"基本合乎原诗形式上的要求3=>?@A 6B C 6D E 9F C B :E G "H I 5J G E D B 4D 5C 6B @D 5K J G "L D 9?C E B @9M E B F 55J "N >5I E D B F ?C CB 65I J !其次"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诗的偶数行押韵的特点"且其末尾的I 9J G E D ?J @E O EC 和A 5F E 9D ?CE 既押韵又遥相呼应"有诗歌的音乐美"译出了诗的意境"那浓浓的思乡情愫"似淙淙的清澈溪水"流淌于脑海"给人以联翩的想象!1风格翻译难"译诗更难"把握译诗的风格则难上难!诗言志!俗话说"文如其人!每一首诗总要或明或暗地反映出诗人的风格"李白诗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7静夜思8的语言明白如话"信口而成"却蕴涵着浓浓的思乡情愫"意味深长"达到了-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0的境界!译此诗时就应适用同样明白晓畅质朴的风格"第#)%首就译出了原诗的这一风格!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译诗中用的是现在时"并且第一句以介词短语#F 55J >?@A 6:E 45D E F O:E G %的形式来表现诗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吻合了原诗所渲染的人类固有恒久的思乡情结那种超越时空的无穷韵味!H 用一个疑问句#P 5K >G?6:E 4D 5C 6?J C 6E 9GQ %来译第二句"与原文妥帖"其意象构成一幅画面"又用?J C 6E 9G 以尾韵与第一句押韵"足见译之功力"可叹为妙译!L 从整体看"译诗在句式&句数&字数等方面都与五言绝句大致相当!7静夜思8属古体五言绝句"其格式为五言"四句"押韵平仄都较自由!译诗总共用了四句&二十一个词"只比原诗多一个词"每句也基本为五言"酷似原诗其形"用词简洁平缓"句句对应"诵之"韵律流畅"一气贯底"气韵天成"亦似有李白诗之白描法风格!韵律上"用了99::式"与押韵平仄较自由的格律浑然天成!总之"诗歌如其诗人"译诗如读其诗人!-一个译诗者的正确使命是应该向诗人学习"虚心领会他的理想&品格&风貌&情操!也就是说"要真正译一篇诗来"不得不懂得诗人的心灵修养!./;0/参考文献0/(0张培基"喻云根R 英汉翻译教程/S 0R 上海3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R /;0方重R 陶渊明诗文选译/S 0R 上海3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R+$R /$0柯飞R 英诗中译比较/T 0R 外语与外语教学";**;#<%3$,U$<R /)0吴昊R 新编唐诗一百首/S 0R 南京3江苏古籍出版社"(<<,R;)R /本文编辑3伍敏涛0(*(第+期张建佳37静夜思8的英译比较与评论《静夜思》的英译比较与评论作者:张建佳作者单位:湘南学院外语系,湖南,郴州,423000刊名:中南林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年,卷(期):2003,23(6)被引用次数:1次1.张培基.喻云根英汉翻译教程 19802.方重陶渊明诗文选译 19843.柯飞英诗中译比较 2002(09)4.吴昊新编唐诗一百首 19981.张美伦.张清《静夜思》英译文的概念功能分析[期刊论文]-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本文链接:/Periodical_znlxyxb200306024.aspx下载时间:2010年7月1日。

中英互译诗歌

中英互译诗歌

中英互译诗歌1. 中英互译诗歌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同样迷人的文化世界。

你想想看,就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英文翻译过来是“Before my bed, there is bright moonlight, so that it seems like frost on the ground.”这一译,就好像给这首古老的中国诗穿上了一件西方的文化外衣,别有一番风味呢。

2. 中英互译诗歌是一场奇妙的文化之旅。

有时候,英文诗歌翻译成中文,就像把一颗来自远方的种子种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

比如说雪莱的中的一句“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翻译成“哦,狂野的西风,你是秋之生命的气息。

”那种激昂的情感在中文里也能让我们感同身受,仿佛我们也置身于那西风呼啸的场景之中。

3. 中英互译诗歌简直是魔法呀。

你知道吗?当把中文诗歌译成英文,就像把东方的精灵送到西方的仙境。

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变成“ In the vast desert, lone smoke rises straight; over the long river, the setting sun is round.” 原本那幅苍凉而壮阔的画面在英文里也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这不是魔法是什么呢?4. 中英互译诗歌就像是一场跨文化的对话。

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读英文诗,可他英语不太好,于是就看中文翻译版。

有一次读到济慈的“ 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 ever.” 中文是“ 一件美好事物永远是一种欢乐。

”他就说,感觉像是和济慈隔着时空在聊天呢。

通过翻译,诗人的思想就像一只小鸟,轻松地飞越了语言的高山。

5. 中英互译诗歌如同在两种色彩斑斓的文化画卷间穿梭。

比如,林徽因的“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

”英译为“You are the blooming flowers from tree to tree, and the swallows whispering between the beams.”这翻译啊,就像是用画笔把中国诗歌的美好重新描绘在英文的画卷上,让更多人能欣赏到这份独特的美。

浅谈英汉诗歌翻译

浅谈英汉诗歌翻译

浅谈英汉诗歌翻译浅谈英汉诗歌翻译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诗歌翻译尤其如此。

因为诗歌翻译乃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翻译文学中之极致,诗歌极具丰富的文体特征和艺术内涵,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和世间最复杂的意象,这种情感和意象便构成了诗歌所特有的文化意境。

诗歌中的意境通常为一个民族所特有,代表着这个民族的独特的精神风貌。

所以,诗歌翻译在讲求音美、形美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传递它的骨髓所在,即诗歌的“文化意境”。

一、英汉诗歌有着不同文化意境一首好诗,往往是意中有境,境中有意,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译者应对原作心领神会,译者与作者神思契合,力求浑然一体,否则,译者只拘泥于原文表层结构,译文必然貌合神离,韵味全无。

因此,绝不可把译诗看作语言表层结构的机械移植过程,必须深入深层结构,发掘原诗的真实意境,并使之以原有的神韵再现于译文中。

1.诗歌的意境首先体现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词的运用上。

例如,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南浦”被赋予了某种离别的情境,而“风”,“月”,“燕”,“笛”,“秋水”,“婵娟”,“梅”,“菊”等字词,它们也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联想和情趣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同样,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文中的一些词汇对于我们来说也比较陌生,“westwind”、“castle”、“shepherd”、“lamb”等词语,所给予我们的意象也与英美人的本意不同。

英国诗人雪莱的名诗《西风颂》中的“westwind”代表温暖和煦,给世界带来新生,而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东风才被赋予如此的意义和意境。

2.在诗的整体韵味上,一般来讲,英美人作诗是对思维内容及其过程的逻辑展现,推崇清晰、确定和单纯;而中国诗歌,如冯友兰先生曾提到过“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余”(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强调了我国诗歌的含蓄无垠。

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道:“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清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

从中诗英译看诗歌的可译性

从中诗英译看诗歌的可译性

的表达现 实事 物的方式 , 而这 种独特性恰恰是语 言间相互 翻
译 的绊脚 石。 近几 十年来 , 随着语 言学 的发展 , 姆斯 基 的普遍 语法 乔 理论逐渐 替代 了结构主义语言学 , 当代语 言学研 究领域 中 在 占统治地位 。基于心灵主义和先天论 的观点 , 氏认 为人类 乔 语言产生 于一个共同 内核 , 这个 内核就是普遍语 法。世界上 不 同语 言所具有的一切语法特征都 是人类与生俱来 的 、 大 在 脑 中已经存 在的项。如同开关一样 , 每一个项在 幼儿 早期 习 得语 言时 , 会被设定 为 “ ” “ ” 开 或 关 。先天论 认 为不 同语 言 的语 法差异即来源于 此。乔 氏的普遍 语法 理论 为普 遍论 提 供了理论依据——正是 由于不 同语 言的基本 内核是相 同的, 语 言之间的翻译是可行 的。 但这并不是说单一 论 的观点就 是错 误 的。正是 由 于人 类在后天习得语言时 , 大脑 中对普遍语 法特征的设定有所 不 同, 以及不 同的社会 族群在漫长 的发展 过程中所形成 的巨大 的文化差异 , 致了不 同的语 言具有 其独有 的特 性 , 导 而这 些 特性在翻译过 程 中对 译者 所形 成 的阻 碍也 是 显而 易 见 的。 因此 , 一种语 言是无法被精确地 翻译 成另一种语言 的观 点是 客观可信 的, 即在绝对意义上来说 , 语言是不 可译 的 。 之所 以在本 文的开始部 分首 先对语 言 的可译 性进 行简 要 的分析 , 因为语 言 既是 诗歌 的 基础 , 是 又是 诗 歌 的容 器。
第2 6卷 第 3期
V 12 o 6
No. 3
中州大学学报
J OURNAL OF Z H0NGZ H0U UNI VER I ST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英两首诗看诗歌的可译论黄中习(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广州,510520)摘要:本文从中英两首诗的分析中讨论诗联的可译论, 认为古今中外学者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表明“诗歌不可译”之类的看法实属片面。

中国青年学人应该向老一辈学者学习,不畏艰难,刻苦用功,加强中英语言与文化修养, 大胆参与包括诗歌与对联在内的中国文学文化的对外翻译工作,为在新世纪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诗歌;对联;可译论;不可译论1.0 引言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是时代、历史和文化沉淀的结晶,中西皆然。

诗歌不仅融聚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以最精练的语言形式, 将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情与理智、情趣与教育融于一体,这是人所共知的。

然而关于诗歌的可译性却有不同看法,见仁见智,争论由来已久。

2.0诗歌的不可译论诗歌不可译论最有代表的说法莫过于以下几种说法:1)意大利谚语——“A translator is a traitor”(翻译者即背叛者);2)英国诗歌翻译家约翰·邓汉姆爵士(John. Denham,1615-1669) 的名言——“Poetry is of so s ubtle a spirit, that in the pouring out of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it will evaporate.”(诗具有一种微妙精神,当你把它从一种语言移入另一种语言的时候,那种精神就会完全消失。

);3)美国诗人弗洛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的话——“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所谓“诗”,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

)说诗不可译,不无道理。

但它并非主张不要译诗,而是说“诗歌的‘不可译论’,最强调的是诗歌结构的特殊性……因为诗歌作为一个艺术完整体是无法肢解,或用其他形式替代,更不可有散文解释来代替的东西。

”(穆诗雄,2004:46)3.0 诗歌的可译论探讨我们认为,人类的思维、思想和生活等方面有共性,中西语言文化也有共性,这是诗歌可译的基础。

“说诗可译,应是指诗人表示的意思和诗的某些成分可译,即可以用某种方式表达出来,并且认为能表达诗人的基本意思和(或)再现一些成分或原诗的特征,就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艺术形式或(和)思想内容的等值。

”(同上,52)不消说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 )的语言“生成转换语法”(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简称TG Grammar)是语言可以互译的理论基础,因为它认为,人类各种语言的深层结构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共同的,语言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表层。

“生成转换语法”旨在寻找人类语言可以互相转换的那个黑匣子——语言“深层结构”,研究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果真有这个“生成转换语法”规则,一切语言都可以互译。

西奥多·萨沃里(Theodore Savory)、尤金·奈达(Eugene Nida)等国外学者也有类似观点。

“外国的诗歌和中国的诗歌的内在结构有共性。

形式虽有差异,但都是为抒发感情而采用某种节奏和韵律。

”(江枫,1998:1)我们可以从以下两首诗歌可略见中英诗歌意境表达的相似互通之处。

我国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365~427)的《饮酒》(其五)诗篇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爱尔兰著名现代诗人威廉·巴勒斯·叶芝(W. B. Yeats, 1865~1939)的诗篇“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茵纳斯弗利岛)如下:I will arise and go now and go to Innisfree,And a small cabin build there, of clay and wattles made:Nine bean-rows will I have there, a hive for the honey-bee,And live alone in the bee-loud glade.And I shall have some peace there, for peace comes dropping slow,Dropping from the veils of the morning to where the cricket sings;There midnight’s all a glimmer, and noon a purple glow,And evening full of the linet’s wings.I will arise and go now, for always night and dayI hear lake water lapping with low sounds by the shore;While I stand on the roadway, or on the pavements grey,I hear it in the deep heart’s core.(转引王佐良,1991:1102-1103)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蜜蜂巢,独个儿住着,荫荫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我心灵的深处听见这声音。

(袁可嘉译:1997:29)以上两首诗虽然是一中一外、一古一今,但其意境表达和用词造句何等相似:“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大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许渊冲的《中诗英韵探胜》还把陶渊明的这首诗的意境类比Robert Frost的“Tuft of Flowers”(花丛)。

汪榕培的《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也将这首诗类比英国女诗人Katherine Philips的田园诗“A Country-life”(乡间生活)。

他们的比较研究大致指出,中英诗歌在含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等方面有不少相通之处。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英诗歌的共性,也可以看出两者的个性。

譬如,前一首汉诗双行押韵,一韵到底,后一首英诗韵式是abab型,这两种韵式分别是汉英语诗歌最常用的押韵方法;汉英语言文字有较大差异,各有特点,从原诗和译文上看,“中诗尚整,西诗尚散,译诗者固末自外也。

”(吕叔湘,2002:23)或者说,“由于中英语言在诗歌上所表现出来的形式、风格和文化层面不同, 那么由这种形式、风格和文化层面传达出来的原汉语古诗文本意义和英译的汉语古诗文本意义也一定各有不同。

”(曹山柯,2004:70)人同此理,理同此心,也就是国学大师钱锺书(1910~1998)所说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诗歌可译,诗歌对偶句可译,只是翻译表达形式不同而已,不然就没有这么多诗歌译本或重译本了。

纵观汉诗英译的悠久历史,汉诗(尤其古诗)英译对韵律的处理,大体有三条路:一是韵文体,二是自由体,三是散文体。

尽管诗歌翻译难度大,许多中外学者依然敢于克服各种困难,致力于汉诗外译工作。

“中国学术界还是不乏敢于攀登险峰的人。

而且,在典籍英译方面‘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20世纪,在汉诗英译方面做出成绩的有苏曼殊(1884~1918)、初大告、蔡廷干、黄雯、林同济、孙大雨(1905~)、林文庆(1869~1957)、祝德光、董同龢(1911~1963)、林语堂、翁显良(1924~1983)、黄新渠(1930~)、黄龙(1925~)、吴钧陶、刘重德(1914~)、许渊冲、杨献益、戴乃迭、楚至大、赖恬昌、吴锡陶(1927~)、黄新渠(1930~)、赵甑陶、郭著章、汪榕培等学者。

近年来,有些学者所译诗词量大质优,学术研究方面也很有造诣。

”(卓振英,2003:7)国外汉诗翻译名家有Arthur Waley, David Hawkes, James Legge, Ezra Pound, Burton Watson, Stephen Owen, Cyril Birch, A. C. Graham, Kenneth Rexroth等等。

海外还有不少杰出的华裔翻译家,如刘若愚、柳无忌、叶嘉莹、叶维廉、孙康宜、余宝莲等。

5.0 对联的可译性对联, 俗称对子, 又称联语、联句、楹帖、楹联。

楹者, 柱也。

对联雅称“楹联”,原指悬挂于楹柱的书面联语,素有“两行诗”、“诗中诗”的美誉。

对联上下联创作的基本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内容相关、节奏相称、平仄相对,共同构成一个特定而完整的意义。

对联的可译性大抵与诗歌的可译性一样。

我们知道,对联是从律诗中脱胎出来的一种多功能的文学艺术, 供人们实用和欣赏。

上下联字数、句式、内容、韵律对偶, 是对联的基本特征。

古典美、诗意美、对称美、图画美、音乐美、逻辑美和建筑美是它的美学价值。

它精悍短小,文字精练,寥寥数语,对仗精巧,文情并茂,神形兼备,表现力强,琅琅上口,便于表达,便于传播,给人思想和艺术上美的感受。

对联充分发挥了汉语言文字的优势特点,可谓尽汉语汉字形状组合、声韵变化之能事,穷平仄对仗虚实之变化,采诗词曲赋骈文对偶之精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之美充分体现了汉语言文字的特色,体现了汉语人文精神并且集语音、词汇、语法、书法锤炼于一身及沟通古今的文学艺术形式。

有人说,唯有文化的,才是经典的,唯有经典的,才是永恒的,这话不无道理。

“要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多元化,就只有将各种文化‘译出’到国际共同语(英语),从而成为全球文化的组成部分。

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前提一是保持民族的本色,二是要译介到世界上去,没有‘译出’,就没有世界可言”。

(潘文国,2004:42)只有通过翻译,我们才能使我们对联这一中华文学文化特产为世界所知,才有可能使它被公认成为世界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4.0 结语中外学者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表明,“诗歌不可译”之类看法,就如同“中国人不能外译汉语作品”的观点一样,实属片面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