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设指导书1

合集下载

课程设计I指导书

课程设计I指导书

《课程设计I》指导书课程名称:课程设计I英文名称:Course Exercise in Data structure课程编号:39学时数及学分:32学时2学分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数据结构(C语言版)》,严蔚敏吴伟民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大纲主笔人:刘芳、朱贵琼、朱小英一、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和任务本课程设计是为了配合《数据结构》课程的开设,通过设计一完整的程序,使学生掌握数据结构的应用、算法的编写、类C语言的算法转换成程序并用上机调试的大体方式。

1.课程的目的是:(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上所学各类大体抽象数据类型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操作实现算法,和它们在程序中的利用方式。

(2)使学生掌握软件设计的大体内容和设计方式,并培育学生进行规范化软件设计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利用各类计算机资料和有关参考资料,提高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大体能力;2.课程的大体要求与任务是:(1)巩固和加深对数据结构大体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2)培育学生自学参考书籍,查阅手册、图表和文献资料的能力。

(3)通过实际课程设计,初步掌握简单软件的分析方式和设计方式。

(4)了解与课程有关的工程技术规范,能正确解释和分析实验结果。

(5)题目具有足够的工作量。

二、课程设计的一般步骤:1.选题与搜集资料:每人选择一题,进行课程设计课题的资料搜集。

2.分析与概要设计:按照搜集的资料,进行程序功能与数据结构分析,并选择适合的数据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现程序功能的算法设计。

3.程序设计:运用掌握C/C++语言编写程序,实现所程序的各个模块功能。

4.调试与测试:调试程序,并记录测试情况。

5.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6.验收与评分:指导教师对每一个同窗的开发的系统进行综合验收,并由学院考核小组进行随机抽查评分。

三、课程设计报告的规范课程设计报告要求规范书写,应当包括如下8个部份:1.问题描述:描述要求编程解决的问题。

教育行业课程设计作业指导书

教育行业课程设计作业指导书

教育行业课程设计作业指导书第1章课程设计概述 (4)1.1 课程设计的目标与意义 (4)1.2 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4)第2章教育市场需求分析 (5)2.1 市场调研方法 (5)2.1.1 文献分析法: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政策法规、行业报告、学术论文等文献资料,了解教育市场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5)2.1.2 问卷调查法:设计针对性强的问卷,向学生、家长、教师等教育市场参与者进行调查,收集他们对课程的需求和期望。

(5)2.1.3 深度访谈法:对教育行业专家、企业人士、学校管理者等进行一对一访谈,了解他们对教育市场的看法和预测。

(5)2.1.4 竞品分析法:研究同类课程的设置、内容、教学方法等,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为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5)2.2 需求分析 (5)2.2.1 学生需求:学生是教育市场的核心参与者,他们对课程的需求主要包括:提高学术成绩、培养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质等。

(5)2.2.2 家长需求:家长关注子女的教育,期望课程能够满足孩子个性化发展、提高竞争力、培养良好习惯等需求。

(5)2.2.3 教师需求: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希望课程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工作负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6)2.2.4 社会需求: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教育市场需提供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以满足不同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6)2.3 课程定位与目标群体 (6)2.3.1 课程定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兼顾学术成绩提升,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6)2.3.2 目标群体: (6)第3章课程体系构建 (6)3.1 课程模块划分 (6)3.1.1 基础模块 (6)3.1.2 专业模块 (6)3.1.3 实践模块 (6)3.1.4 素质拓展模块 (6)3.1.5 选修模块 (7)3.2 课程内容设计 (7)3.2.1 知识与技能相结合 (7)3.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7)3.2.3 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7)3.2.4 创新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7)3.3 课程体系实施与评估 (7)3.3.1 实施策略 (7)3.3.2 评估体系 (7)第4章教学模式与方法 (8)4.1 传统教学模式 (8)4.1.1 讲授式教学 (8)4.1.2 问答式教学 (8)4.1.3 案例教学 (8)4.2 现代教学模式 (8)4.2.1 翻转课堂 (8)4.2.2 项目式教学 (8)4.2.3 混合式教学 (8)4.3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8)4.3.1 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8)4.3.2 整合多种教学方法 (8)4.3.3 创设情境教学 (8)4.3.4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9)4.3.5 强化实践教学 (9)4.3.6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9)4.3.7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 (9)第5章教学资源开发 (9)5.1 教材与教案编写 (9)5.1.1 教材选编原则 (9)5.1.2 教案设计要点 (9)5.1.3 教材与教案的整合 (9)5.2 教学辅助材料制作 (9)5.2.1 辅助材料类型 (9)5.2.2 制作要求 (10)5.2.3 使用策略 (10)5.3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10)5.3.1 资源类型 (10)5.3.2 建设原则 (10)5.3.3 管理与维护 (10)5.3.4 互动交流平台 (10)第6章教师队伍建设 (10)6.1 教师选拔与培训 (10)6.1.1 教师选拔 (10)6.1.2 教师培训 (11)6.2 教师评价与激励 (11)6.2.1 教师评价 (11)6.2.2 教师激励 (11)6.3 教师团队协作 (11)6.3.1 团队建设 (11)6.3.2 团队协作 (12)第7章课程评价与反馈 (12)7.1 评价方法与工具 (12)7.1.1 定量评价方法 (12)7.1.3 混合评价方法 (12)7.2 评价指标体系 (13)7.2.1 教学内容 (13)7.2.2 教学方法 (13)7.2.3 教师教学 (13)7.2.4 学习效果 (13)7.3 反馈机制与持续改进 (13)7.3.1 反馈机制 (13)7.3.2 持续改进 (14)第8章学生发展与个性化教学 (14)8.1 学生需求分析 (14)8.1.1 学生背景分析 (14)8.1.2 学习能力分析 (14)8.1.3 学习需求分析 (14)8.2 个性化教学策略 (14)8.2.1 分层教学 (14)8.2.2 个性化辅导 (14)8.2.3 情境教学 (15)8.3 学长跟踪与指导 (15)8.3.1 学长档案 (15)8.3.2 定期评估与反馈 (15)8.3.3 家校合作 (15)第9章教育技术应用 (15)9.1 教育技术概述 (15)9.2 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 (15)9.2.1 硬件环境 (15)9.2.2 软件资源 (15)9.2.3 人力资源 (16)9.3 教育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 (16)9.3.1 教学设计 (16)9.3.2 教学模式 (16)9.3.3 教育技术应用案例 (16)第10章课程实施与管理 (16)10.1 课程实施策略 (16)10.1.1 明确课程目标 (16)10.1.2 制定课程计划 (17)10.1.3 课程实施流程 (17)10.1.4 课程实施评估 (17)10.2 教学质量管理 (17)10.2.1 教师选拔与培训 (17)10.2.2 教学评价 (17)10.2.3 教学反馈与改进 (17)10.2.4 教学资源优化 (17)10.3.1 项目管理 (17)10.3.2 课程推广 (18)10.3.3 课程优化与迭代 (18)第1章课程设计概述1.1 课程设计的目标与意义课程设计作为教育行业的重要环节,旨在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

机械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并运用机械制图标准。

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机械传动、连接和支撑结构的设计方法。

3. 培养学生对机械材料的性能、用途及选材原则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绘制机械零件图、装配图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机械设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初步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机械设计、制作和调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工程素养。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机械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尚缺乏经验。

教学要求:1. 结合教材,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强调团队合作,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4.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设计概述- 内容: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过程、设计原则及方法。

2. 机械制图与CAD软件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械制图基础、第三章 CAD软件应用- 内容:制图标准、视图表达、尺寸标注;CAD软件的基本操作、绘图与编辑功能。

3. 常见机械传动、连接和支撑结构设计- 教材章节:第四章 常见机械传动设计、第五章 机械连接与支撑设计- 内容: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设计;螺纹连接、轴连接设计;轴承、联轴器等支撑结构设计。

4. 机械材料及选材原则- 教材章节:第六章 机械材料- 内容:金属材料的性能、分类及应用;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分类及应用;选材原则及方法。

课程设计指导书(自编)

课程设计指导书(自编)

课程设计指导书(自编)I. IntroductionCurriculum desig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Its purpose is to develop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rough practical operations so as to foster their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solve problems. This guide aims to give specific objectives, contents, steps, methods and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course design in order to enable students accomplish their course design tasks smoothly.II.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 DesignThrough this course design, students should achieve the following:1. Get a grasp on the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related with curriculum designing2. Have the ability of using the learned information to find practical solutions3. Develop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team spirit4. Enhance report writing and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sIII. Course Design ContentThe subject matter for this course’s design is [subject of Curriculum Design] where we will cover but not limited to:1.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specific content one].2. Analysis and optimalization of [specific content two].3 The applicability, expansion or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content three].IV.Course Design StepsFirstly Topic Selection & Grouping: Students choose course topics based on their interests as well as their areas of specialization.Secondly Literature Review: Check relevant literature sources to understand research background, present condition as well as future trends.Thirdly Implementation Mapping: In accordance with topic selection create detailed designs consisting; goals, methodology, procedures and anticipated outcomes.Fourthly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s: Experiment or simulate it t according to this designed plan.Fifthly Data Analysis: Collect experimental data organized analyzed & interpretedFinally Output Summing Up: Write a curriculum design report that summarizes process followed during its undertaking together with results achievedPreparation for Defense: Including defense presentation writing plus PPT production constitutes preparation for defense.V.Course Design ApproachesTo obtain there have to be:1. Theoretical Learning: Necessary theoretical knowledge is obtained through in-class learning, self-study and group discussion.2. Practical Work: Practical hands-on experience is gained by carrying out practical work in labs or outstation environments.3. Case study Analysis of well-known cases helps to learn from others’ design thoughts and methods4. Thinking outside the box: Novel approaches and ideas are encouraged.5. Teamwork Group work fosters team spirit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VI.Course Design Assessment CriteriaCourse design marks will b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criteria:1. Relevance, Inventiveness and Practicability (XX%)2. Standardization, Accuracy and Proficiency (XX%) in practice operation3. Science ,Logics, Deepness(XX%) of data analysispleteness in Structure, Richness in Contents as well as Coherence(XX%)of course design report5.Clarity, Arrangement and Responsiveness(XX%) to questions during defense performancesVII.ConclusionThus this guide has been designe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clear curriculum framework as well as operational directions. It is my hope that students will read it carefully while adhering to all its requirements so that theycan successfully finish their course designs thus improving themselves academically. In case one encounters any challenge or inquiries please feel free to consult your supervisor at once.I wish you all successful course designs!。

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概述微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在理论的指导下,主要依靠实践活动,设计出一个小型应用系统。

目的是使学生增进对单片机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单片机理论方面的理解,掌握单片机的内部功能模块的应用,如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片内外存贮器、I/O口等,了解和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过程、方法及实现,为以后设计和实现单片机应用系统打下良好基础,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单片机软硬件设计、调试、整理资料等环节,初步掌握工程设计方法和组织实践的基本技能,逐步熟悉开展科学实践的程序和方法。

二.课程设计步骤1.课程设计要求:1)根据应用系统的要求,初步掌握总体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构思,从中选择一种最佳设计方案;2)根据应用系统结构规模的要求,掌握单片机外部扩充系统硬件设计的基本过程;(硬件设计)3)根据任务要求和硬件设计要求,首先画出程序的总体流程图、模块流程图,然后进行各软件模块的程序设计;(软件设计)4)掌握如何应用单片机仿真器来开发应用系统及仿真调试的过程。

2. 课程设计内容、步骤1)总体方案设计总体方案设计就是要从宏观上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其主要内容应包括:技术路线或设计途径、采用的关键技术、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硬件的选型和加工技术、软件平台和开发语言、测试条件和测试方法、验收标准和条文等。

拟定总体设计方案一般要通过认真调研,通过查阅手册、有关文献资料、论证等,最后定稿,以避免方案上的疏忽,造成软、硬件设计产生较大的返工,延误开发进程。

在确定系统的总体方案时,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功能应进行综合性考虑,因为系统的一个控制功能一般是既可以用硬件来完成,也可以由软件来完成,究竟采用什么方式,则要根据系统的实时性及硬件系统的性能价格比综合平衡后加以确定。

课程设计的作业指导书

课程设计的作业指导书

课程设计的作业指导书尊敬的同学们:欢迎来到本学期的课程设计课程!在这门课上,我们将带领大家完成一项关于课程设计的重要任务。

为了帮助大家顺利完成课程设计作业,本指导书将提供清晰的步骤和详细的说明,以确保你们能够理解作业要求,并顺利完成设计任务。

一、任务概述本次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让同学们在一个特定领域内设计并构建一个实际应用的软件项目。

你们将负责规划、设计和实现这个项目,并最终呈现给评审人员。

二、作业要求1. 选题与背景首先,你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题目和背景,确保其与你们所学领域相关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背景介绍应该包括该领域的相关背景知识和现有的问题。

2. 需求分析接下来,你们需要对所选择的题目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包括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

通过分析用户需求,你们可以确定软件项目的主要功能和技术要求。

3. 系统设计在系统设计阶段,你们需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整体系统设计。

包括软件架构、模块划分、接口设计等。

此外,你们还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4. 编码与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编码和测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你们需要使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工具进行编码,并编写相应的测试用例对代码进行测试。

5. 系统集成与部署在完成编码和测试后,你们需要将各个模块进行集成,并进行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应该覆盖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性测试等方面。

最后,你们需要将系统部署到实际运行环境中。

三、评价标准为了确保作业的质量和评价的公正性,我们将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对你们的作业进行评价:1. 题目选择的合理性和创新性2. 需求分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3. 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4. 编码和测试的质量和覆盖率5. 系统集成和部署的稳定性和安全性6. 最终呈现的可靠性和专业性四、作业提交与答辩1. 作业提交你们需要按照指定的时间将作业提交给课程助教。

提交的方式可以是电子邮件或在线提交。

2. 作业答辩在课程结束时,你们需要准备一个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作业答辩。

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指导书

第一章课程设计概述1.1 课程设计的性质与要求当前, 理工科高等院校许多专业的教学计划都安排有单片机课程设计或大型作业。

所谓大型作业, 其工作量与内涵与课程设计相似, 为了使学生能很好地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得到锻炼, 达到预期效果, 也一样要为每一课题编写设计任务书, 事先下达给学生。

设计应重视动手实验的内容, 做到实验与设计两者并重;对于单片机, 则又应软、硬件结合和兼顾。

课程设计的选题, 可选择已完成了的真实课题, 经教师裁剪增删, 在符合教学、符合学生水平、符合实验室条件的情形下, 供学生试设计。

考虑到设计时间较短促、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还较差, 且教师将同时指导整个班级, 因此要学生完成的内容要精选, 工作量不宜太大;学生可编组进行设计, 但提倡个人有独到的见解, 并应独立写出设计说明书。

《单片机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实践教学是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完成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小系统, 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对电子电路、电子元器件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深认识, 同时在软件编程、排错调试、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技能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大体为:(1)、训练学生正确地应用单片机, 培养解决工业控制、工业检测等领域具体问题的初步能力。

(2)、让学生通过所做课题, “解剖麻雀”, 熟悉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研制的过程, 软硬件设计的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工作步骤。

(3)、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例如组成系统、编程、调试、查阅资料、绘图、编写说明书等;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片机课程设计可利用万能板作为学生动手实践的基本装置, 根据课题选购相关元器件。

除此以外, 结合每一课题, 宜另制作足够数量的、配套的辅助性装置, 以模拟工业应用实际情况, 提高课题的真实性, 扩大学生的实践内容和收获。

课程设计(作业)指导书1

课程设计(作业)指导书1

(四) 制冷压缩机的型号及台数的确定
选择制冷压缩机时,台数不宜过多(否则将 使制冷机房建筑费用增加,初投资增大,维护管 理工作量大等),一般不考虑备用(但如工艺有 特殊要求必须连续运行的制冷系统,可设置备用 的制冷机),并应与空气调节负荷变化情况及运 行调节要求相适应。对于制冷量为580~ 1750KW(50×104~150×104Kcal/h) 的制冷 机房,当选用活塞式或螺杆式制冷机时不宜少于 两台,且为同一系列产品,这样,压缩机的备件 可以通用,也便于维护管理。
由于氟利昂具有优良的热力性质和物理、化 学性质,故它在制冷工程中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 应用。 近些年来,在我国发展很快,目前普遍做成各 种机组,如冷水机组等,由于结构紧凑,使用方 便,尤其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欢迎。 氟利昂制冷装置可根据需要组成单级、双级的 制冷循环系统,它具有比氨制冷装置更为广泛的 应用范围,除了氨制冷装置能完成的任务它均能 完成之外,它还能在制冷工程上实现其更多的作 用。
氨制冷装置在我国应用十分广泛。根据需要 可以组成单级、双级的氨制冷循环系统。由于其设 备订货易于解决,制冷剂价格低廉,且国内有比较 成熟的运行管理经验,所以一般制冷机中经常被采 用。但是,由于氨作为制冷剂毒性大,有强烈的刺 激性气味,不易为管理人员所接受;而且对厂房建 筑要求高,遇明火时会产生爆炸等危险,故选用氨 制冷装置时,在设计中必须充分地考虑采用适宜的 安全技术措施。由于它具有上述一些缺点,所以在 制冷工程中正逐渐地减少其使用范围,而且有可能 为新型的制冷装置所代替。
冷凝器冷却水进出水温度通常可按下面的方 法确定: 直流式冷却水系统进水温度按水源温度确定。 对于使用冷却塔的循环水系统,冷却水进水温 度可按下式计算:
ts1 ts ts

教育行业课程设计指导书

教育行业课程设计指导书

教育行业课程设计指导书第1章课程设计概述 (3)1.1 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 (3)1.2 课程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3)1.3 课程设计的流程与方法 (4)第2章课程需求分析 (4)2.1 需求分析的基本概念 (4)2.2 需求分析的方法与工具 (5)2.3 需求分析的实施步骤 (5)第3章课程目标制定 (5)3.1 课程目标的基本理论 (5)3.1.1 课程目标的定义与功能 (6)3.1.2 课程目标的理论基础 (6)3.2 课程目标的层次与分类 (6)3.2.1 课程目标的层次 (6)3.2.2 课程目标的分类 (6)3.3 课程目标制定的步骤与策略 (6)3.3.1 分析学习需求 (6)3.3.2 确定课程目标 (6)3.3.3 编写课程目标 (7)3.3.4 审核与修订课程目标 (7)第4章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 (7)4.1 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素 (7)4.2 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7)4.3 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8)第5章教学策略与方法 (8)5.1 教学策略概述 (8)5.2 课堂教学策略 (8)5.2.1 启发式教学策略 (8)5.2.2 情境式教学策略 (8)5.2.3 互动式教学策略 (8)5.2.4 个性化教学策略 (9)5.3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9)5.3.1 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 (9)5.3.2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 (9)5.3.3 人工智能教学辅助系统的应用 (9)5.3.4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 (9)第6章课程评价设计 (9)6.1 课程评价的基本概念 (9)6.2 课程评价的方法与工具 (10)6.3 课程评价的实施与反馈 (10)第7章课程实施与管理 (11)7.1.1 确定课程目标 (11)7.1.2 制定课程计划 (11)7.1.3 教师团队建设 (11)7.1.4 教学资源准备 (11)7.1.5 设施设备检查 (11)7.2 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 (11)7.2.1 课堂教学管理 (11)7.2.2 课程进度控制 (12)7.2.3 课程质量评估 (12)7.2.4 学生反馈与沟通 (12)7.3 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12)7.3.1 教学方法单一 (12)7.3.2 课程内容更新滞后 (12)7.3.3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12)7.3.4 学生参与度不高 (12)第8章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2)8.1 课程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12)8.1.1 类型 (13)8.1.2 特点 (13)8.2 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13)8.2.1 分析课程需求 (13)8.2.2 确定开发主体 (13)8.2.3 整合优质资源 (13)8.2.4 注重过程管理 (13)8.2.5 创新开发模式 (13)8.3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13)8.3.1 建立课程资源库 (13)8.3.2 制定课程资源使用规范 (14)8.3.3 开展教师培训 (14)8.3.4 实施课程资源评价 (14)8.3.5 加强课程资源更新与维护 (14)第9章课程改进与优化 (14)9.1 课程改进的基本理论 (14)9.1.1 课程改进的定义与内涵 (14)9.1.2 课程改进的理念与原则 (14)9.2 课程改进的实施步骤 (14)9.2.1 诊断分析 (14)9.2.2 目标设定 (14)9.2.3 方案设计 (15)9.2.4 实施与监测 (15)9.2.5 反馈与调整 (15)9.3 课程优化的策略与方法 (15)9.3.1 整合优质资源 (15)9.3.3 强化课程评价 (15)9.3.4 加强师资培训 (15)9.3.5 促进课程协同 (15)9.3.6 关注学生需求 (15)第10章课程设计实例分析 (15)10.1 实例分析概述 (15)10.2 案例展示与分析 (16)10.3 课程设计经验总结与启示 (16)第1章课程设计概述1.1 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课程设计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等因素,对课程内容、结构、教学策略、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创造性整合的过程。

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指导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熟悉XX学科的应用领域。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XX学科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进行XX学科的简单分析和综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XX学科的应用领域。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1 XX学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定律1.3 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第二章:XX学科的基本方法2.1 XX学科的观察和实验方法2.2 XX学科的数学建模方法2.3 XX学科的分析和综合方法第三章:XX学科的应用领域3.1 XX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3.2 XX学科在工程和技术中的应用3.3 XX学科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XX学科的知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XX学科的应用领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设备和材料,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课程主题的基本知识,理解课程主题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掌握课程主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了解课程主题的历史发展及其现状。

•熟悉课程主题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意义。

技能目标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课程主题相关问题。

•运用科学方法和思维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能够运用现代技术工具获取和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着重于培养学生:•对课程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认识课程主题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依据课程标准进行选择和,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1.课程主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课程主题的基本定义、相关术语及其内涵和外延。

2.课程主题的历史发展及其现状:回顾课程主题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演变脉络,了解当前的发展状况。

3.课程主题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意义:分析课程主题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探讨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将结合具体的教材章节进行详细展开,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选用教材名称作为主教材,辅助以参考书籍等辅助教材。

•多媒体资料:制作和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PPT、视频、音频等,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

学生实践课程设计指导手册

学生实践课程设计指导手册

学生实践课程设计指导手册导言:学生实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通过实践课程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中去。

本手册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指导,以设计出有效、富有挑战性和切实可行的实践课程。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的设定在设计实践课程时,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目标。

目标的设定应该基于实践的性质和学生的需求。

例如,如果实践课程为科研实践,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如果是社会实践,目标可以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第二部分:实践项目的选择选择一个合适的实践项目对于课程设计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专业方向、兴趣和能力,并结合当前社会需求和学校资源,选择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实践能力的项目。

同时,项目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有机会锻炼和提升自己。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的设置根据实践项目的要求和课程目标,设计实践课程的内容。

课程内容应该结合实际案例,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践技能的培养。

教师可以引入案例分析、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形式,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实践课程的效果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采用讲授、实验、实地考察、实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在线学习和交流。

第五部分:实践环节的组织实践环节是实践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应该安排清楚实践的时间和地点,明确实践任务和要求,确保学生能够有序地完成实践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并及时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六部分:团队合作与交流实践课程中的团队合作和交流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机会。

教师可以根据实践项目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鼓励他们在实践中相互学习和分享经验。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成果的展示和交流,以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启发。

第七部分:实践成果的评估评估是实践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课程设计指导书(完整)

课程设计指导书(完整)

第三章课程设计任务书请从以下各课程设计任务中选作一题,注意每道题的难度有所不同,分值也不同! §3-1 课程设计任务之一一、设计题目: 抢答器控制系统程序设计(本题目满分60分)二、控制要求:用六个抢答按钮对应六个抢答指示灯,一个主持人起动按钮和一个复位按钮, 一个准备抢答信号灯和一个犯规信号灯(蜂鸣器),实现先输入有效,后输入无效的抢答器功能。

当主持人按下起动按钮时,准备抢答信号灯灭,允许抢答;第一位抢答有效,对应信号灯亮,其他无效。

主持人按下复位按钮,回到初始状态,准备抢答信号灯亮。

如在准备抢答信号灯亮时抢答,犯规者对应信号灯亮,同时犯规信号灯(蜂鸣器)发光(发声)。

第 2 页§3-2 课程设计任务之二一、设计题目:配料车控制系统程序设计(本题目满分70分)二、设计要求:配料车从配料罐出发,到A 处取m 车料,再到B 处取n 车料,送回配料罐进行配料混合。

三、控制要求:配料车最初停在配料罐处(光电开关SQ1),按下启动按钮SB1后,配料车到A 处(光电开关SQ2)取料,送回配料罐。

到A 处取料次数由计数器CNT00决定。

然后,到B 处(光电开关SQ2)取料。

在B 处取料次数由计数器CNT001决定。

最后配料车停在配料罐处。

工艺流程图及I/O 分配:┌───┐ 向左 ←─ ─→ 向右 └○─○┘ 输出1 反转 正转 输出0 ──────────────────────SQ1 输入1 SQ2 输入2 SQ2 输入3┻ ┻ ┻ ┻oo oo oo oo输入0 输入4 输入5 输入6启动按钮 停止按钮 A 处取料按钮 B 处取料按钮 SB1 SB2 SB3 SB4SQ1┌→──────┐SQ2│ 循环M 次 ↓└←──────┘┌→────────────────┐SQ3 │ 循环N 次 ↓└←────────────────┘第 3 页§3-3 课程设计任务之三一、设计题目:钻床主轴进给控制系统程序设计(本题目满分70分)二、设计要求:钻头从初始位置开始向右进行钻深孔工作,钻孔过程中,钻头向右钻一段距离后返回初始位置,然后再向右钻一段距离后再返回初始位置,如此反复,完成钻深孔工作过程。

课程设计指导手册

课程设计指导手册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电气工程系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3)二、课程设计指导及要求 (3)三、课程设计的主要步骤 (4)四、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及要求 (5)五、进度安排 (5)六、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5)七、课程设计题目 (6)八、主要参考资料 (8)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课程设计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学习完本门课后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设计和应用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具有动手、动脑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是培养在校工科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和独立自主解决设计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力的一种较好方法。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没有实际的有针对性的设计环节,学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技术知识,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会系统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在微机应用方面的开发与设计本领,系统的掌握微机硬软件设计方法。

通过课程设计实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检验学生对本门课学习的情况,更要培养学生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查阅专业资料、工具书或参考书,掌握工程设计手段和软件工具,并能用设计报告表达设计思想和结果的能力。

培养学生事实求是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通过设计过程,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微机系统的软件、硬件设计的方法、设计步骤,使学生得到微机开发应用方面的初步训练。

让学生独立或集体讨论设计题目的总体设计方案、编程、软件硬件调试、编写设计报告等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由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的初步过渡。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学生熟练掌握微机系统与接口扩展电路的设计方法,熟练应用8086汇编语言编写应用程序和实际设计中的硬软件调试方法和步骤,熟悉微机系统的硬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方法。

二、课程设计指导及要求在课程设计时,3-5人一组,在教师指导下,各组可以集体讨论,但设计报告由学生独立完成,不得互相抄袭。

设计基础课程指导书(一)

设计基础课程指导书(一)

课程指导书课程号:10012181课程名称:专业设计基础(1)上课班级:2010建筑学1-4、规划1-2、园林1-2课程要求:本课程教授学生建筑的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绘图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建筑的基本知识,掌握建筑绘图的基本方法,有能力运用绘图基本功和表现技法绘制专业图纸。

考核内容:本课程采用多次作业的方式考核学生,作业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徒手线条练习(绘与构)、建筑画及字体练习(古典建筑意象)、单一空间认知及场景体验、小型建筑图纸表达及模型制作。

(具体分项内容及要求详见任务书)成绩评定方式:期末总成绩为四次大作业的平均成绩,平时成绩只作为学生有无参加课程考核的资格考核,不记入总成绩。

作业一——绘﹒构(建筑视觉表达):徒手线条练习作业目的:学生应理解各种线条的含义及表现力,掌握徒手线条图形的画法及基本的构图方法,有能力自行构图进行徒手线条绘制。

作业内容:初识建筑——以实线、虚线、粗线、细线、直线、曲线、长线、短线完成一幅构图,应能以线条表现出均匀、退晕、肌理(材质)、图案、造型等变化,并按照一定的构图规律,以各种不同类型的线条组合徒手绘制一张图纸表现对建筑的初步认识。

图纸要求:1.图纸大小:410mm×540mm2.图纸要求:要求图幅内要有2-5个从资料、实物写生、照片或印象中获得的建筑表皮、建筑构件、建筑局部或整体等图案,大小、形式自定,与各种线条组织在一起,要求图面整洁、线条流畅、构图完整,图纸美观、有创意。

3.工具:铅笔时间安排:三周课外作业:每周写一篇仿宋字,格式为9×5mm,字距为2mm,行距为5mm,纸张大小为16开。

作业二——古典建筑与字体构图作业目的:了解西洋古典建筑、中国古典建筑各基本组成部分及建筑细部特征——例如西洋古典柱式、山花、柱头及中国古建斗拱、勾栏、雀替等,清晰把握古典建筑中的比例关系,明确各风格及各时代建筑的典型特点;掌握仿宋字等基本字体的写法以及钢笔画的基本画法与步骤,以及构图的基本原理,有能力熟练运用工具书写工程字体、绘制墨线图,并把握建筑图面的黑、白、灰关系。

教育培训课程设计作业指导书

教育培训课程设计作业指导书

教育培训课程设计作业指导书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掌握教育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其课程设计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将能够独立设计和开发适合不同教育培训需求的课程,以满足学员们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需求。

二、学习目标1. 了解教育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掌握课程设计的主要步骤和方法;3. 能够解析学员需求,设计符合需求的教育培训课程;4. 能够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提供有效的教育培训。

三、主要内容1. 课程设计基础知识1.1 课程设计的定义和意义1.2 课程设计的主要原则和要素1.3 课程设计与其他教育环节的关系2. 课程设计步骤与方法2.1 需求分析和学习目标的确定2.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3 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设计2.4 课程评估与反馈3. 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3.1 不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3.2 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设计3.3 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4. 课程评估与反馈4.1 评估目的和方法的选择4.2 评估工具的设计与使用4.3 教学反馈的处理与改进四、学习任务1. 阅读教育培训课程设计相关的教材和论文,了解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2. 完成实践任务:根据给定的学员需求和课程要求,设计一门适合的教育培训课程。

3. 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包括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大纲、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等内容。

五、学习资源1. 教育培训课程设计教材与参考书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2. 相关学术期刊和论文3. 在线教育资源和学习平台六、学习评估1. 课程设计报告评估:根据提交的课程设计报告进行评估,对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大纲、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等方面给予评价和建议。

2. 学习成果展示与分享:学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展示汇报等形式,分享自己的课程设计成果和思考。

七、学习时间安排本课程为期8周,每周学习时间预计为5小时。

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八、学员要求参加本课程的学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经验,并对教育培训课程设计感兴趣。

教育教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教育教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教育教学课程设计指导书一、引言本指导书旨在提供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课程设计时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设计合理且富有创意的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

本指导书将从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步骤以及关键要素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1. 了解学生需求: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以保证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契合。

2. 引导学习过程:课程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探讨等方式,促进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3. 多样化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讨论等,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4. 确定明确目标:课程设计应明确课程目标和学习成果,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感。

三、课程设计步骤1. 需求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背景知识,为后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

2. 制定课程目标:根据学科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并分解为具体的学习任务和能力指标。

3. 编写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的总体布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为后续教学活动提供指导。

4.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解、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以实现课程目标。

5. 评价与反馈:设计合适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给予反馈,以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提升学习效果。

四、课程设计的关键要素1. 前期准备:充分了解课程的背景信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课程设计做好准备工作。

2. 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学习进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注重内容的组织和编排。

3. 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的特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4.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具、实验设备等,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梁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计算内容
(一)主梁
1.根据所给资料确定主梁细部尺寸;
2.恒载内力计算;
3.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4.活载内力计算;
5.计算各种荷载作用下的控制截面内力;
6.进行作用效应组合。

(二)桥面板
1.确定桥面板的类型;
2.计算荷载有效分布宽度;
3.桥面板内力计算;
(三)横隔梁
1.计算荷载的确定;
2.横向分布影响线;
3.内力计算;
二、计算方法
(一).主梁内力计算方法
(1)恒载内力计算
计算恒载时,通常将跨内横隔梁的重量、桥面系的重量平均分配给各梁。

对于等截面梁桥的主梁,其计算荷载为均布荷载,若简支梁承受的恒载集度为 g,应用截面法,恒载引起的A截面弯矩MX和剪力QX分别为:
式中, x—计算截面到支点截面的距离(m);l —计算跨径(m); g—恒载集度(KN/m);
(2)车道荷载内力计算
1)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计算
用杠杆法求支点截面的横向分布系数;用刚性横梁法求跨中截面的横向分布系数。

并画出荷载横向分布顺跨度分布图。

I跨中截面
II支点截面剪力
(二)行车道板的内力计算
(1) 悬臂板计算图式
按固端悬臂梁计算,悬臂板内力计算步骤:
A. 确定净跨径 l0;
B.进行最不利车辆布载;
C.计算荷载分布宽度
(2)铰接悬臂板
与悬臂板比较,铰接悬臂板为一次超静定结构
理论计算图式为
铰接悬臂板计算简图
工程实际简化计算:
一个车轮对中作用在悬臂板的铰缝处,将铰接悬臂板简化为悬臂板,按悬臂板计算内力。

(三)横隔梁的内力计算
(1)计算剪力效应是须考虑1.2的系数。

(2)计算弯矩时需按最大弯矩布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