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农村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回顾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回顾近年来,中国农村管理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目的是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以及推动农村社会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管理制度逐渐向市场化、法制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下面将对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尝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管理制度改革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重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农村土地问题,1982年,我国决定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民获得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这一改革措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乡镇企业的兴起在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又一亮点。
乡镇企业的兴起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也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繁荣。
三、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得到了重视和推动。
1992年,我国实施了农村集体经济适当规模经营的政策,鼓励农民集体经济发展。
这一改革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土地流转的推进为了加强农民对土地的权益保护、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我国在2008年开始推进农地流转。
通过流转土地,农民可以将土地出租或转包给经营实力强的农民或农业企业,从中获取租金或分红,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五、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社。
这些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农民资源,提供一系列的农业服务,推动农民专业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有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旨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一战略的提出为农村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战略指导和理论依据。
七、乡村治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乡村治理体制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强化乡村社会治理能力,推动乡村社会发展。
2018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进乡村治理体制改革,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乡村治理队伍,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为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当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集体经济逐渐走向市场化、现代化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的“三资”管理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农村集体“三资”审核不严、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给农村集体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当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对策。
我们来看一下当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审核不严。
在一些地方,由于一些地方领导的任人唯亲、交换利益等原因,对于农村集体“三资”的审核并不严格,存在一些人口稀少、经营业绩不佳的“僵尸企业”或者“空壳公司”等现象,这就大大浪费了农村集体“三资”的资源。
二是管理不规范。
由于农村集体所有制多元化、产权不清晰等问题,同时也容易引发一些内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例如资金使用不透明、企业经营不规范等情况屡屡发生。
三是监督不到位。
由于一些地方对于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督并不到位,因此一些村集体企业或者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独立经营、随意支配集体资产等现象,一旦出现问题也很难及时发现和纠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是加强审核。
各级政府部门要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严格审核,不仅要看其经营业绩,还要看其规模、产权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杜绝“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等现象的出现。
二是规范管理。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于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力度,确保集体资产使用合理、企业经营规范、产权清晰等,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系统,另一方面加强对企业的经营指导和管理监督。
三是强化监督。
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督机制,完善监督制度和监督程序,对于村集体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情况要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和处理。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一是强化宣传和教育。
农村经营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农村经营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1. 专业概述农村经营与管理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经营与管理人才为目标的学科专业。
该专业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农村经营与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在农村经营与管理领域中从事相关工作。
2. 就业前景2.1 农村经营与管理行业概述农村经营与管理行业是指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管理、农村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工作。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经营与管理行业的需求日益增加。
目前,该行业的就业前景较好,职业发展空间广阔。
2.2 就业方向农村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就业方向包括:2.2.1 农村企事业单位农村企事业单位包括农业合作社、农村电商平台、农村电商企业、农村金融机构等。
毕业生可以在这些单位中从事农村经营与管理工作,负责农村生产经营、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2.2 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研机构是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机构。
毕业生可以在这些机构从事农村经营与管理相关的研究工作,负责农村经济政策研究、农业科技推广等工作。
2.2.3 农村发展规划机构农村发展规划机构是负责编制和实施农村发展规划的机构。
毕业生可以在这些机构从事农村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工作,负责农村发展规划的编制、实施和评估等工作。
2.2.4 农村项目管理机构农村项目管理机构是负责农村项目的策划、实施和管理的机构。
毕业生可以在这些机构从事农村经营与管理工作,负责农村项目的规划、管理和评估等工作。
3. 就业能力要求3.1 专业知识与技能农村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他们应该掌握农村经营与管理的理论基础,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备农村经营管理的实践能力,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3.2 综合素质与能力农村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他们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九十年代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纲要》的通知
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九十年代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1994.09.22•【字号】冀政办[1994]17号•【施行日期】1994.09.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九十年代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纲要》的通知(冀政办[1994]17号1994年9月22日)《九十年代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纲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九十年代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纲要为加快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确保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确保小康目标的如期实现,根据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印发的《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的通知要求,特制定本发展纲要。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993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501亿元。
粮、棉、油、肉、水产品、干鲜果产量分别达到2380万吨、19.24万吨、80.5万吨、186万吨、24.6万吨、268.5万吨。
全省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710亿元,实现利润201亿元,上交国家税金34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53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3.8元。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还要必须看到,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仍不能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
主要表现在:1、农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
“八五”前两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6%,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2%,而农业总产值年仅递增2.2%。
工业和农业发展比例失调,1990年工农业的产值增长速度之比为1.06:1,1991年为3,69:1,1992年为25.89:1,1993年为4.74:1。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践与探索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践与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由农民集体组织建立、管理和运营的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发展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组织结构不够健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发展条件不够成熟等。
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经济组织发展道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从现状分析、政策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模式探讨、发展障碍与对策等方面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进行探讨和分析,探索如何更好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动乡村振兴进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1.2 问题意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组织规模小、经营方式单一、缺乏技术支持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研究如何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的问题,发挥其潜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发展壮大这些组织可以直接惠及农民,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使他们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升级。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促进这些组织的发展,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有效的发展模式和政策支持措施,对于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
引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是指在中国农村地区,对农村集体经济中的资产、资金和资财进行管理和使用的一种制度。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也日益完善和规范。
本文将从引言概述、正文内容和总结三个部分系统阐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重要性。
正文: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的形成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2.国家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3.农村基层组织的改革和建设4.农村集体资产的分配和继承问题5.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的法律保障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的发展1.农村三资管理的体制机制a)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制度b)农村资金管理体制c)农村资财管理机制2.农村三资管理的运行模式a)资产评估与清产核资b)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机构建设c)资金的统一调度和分配3.农村三资管理的监督机制a)监督体制的建设b)农民代表参与决策和监督c)农村集体资产的公开透明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a)优化资源配置b)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c)促进农村产业升级2.保障农民利益a)维护农民的财产权益b)增加农民收入来源c)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3.维护社会和谐稳定a)减少农村纠纷与冲突b)促进农村社会公平正义c)加强农村党群关系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法律法规不完善a)加强立法工作b)完善法律法规的执行机制2.农民权益保障不到位a)加强权益保护的法治建设b)增加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3.监督机制不健全a)加强监督体系建设b)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的社会监督五、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的展望1.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建设2.优化农村三资管理体制3.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4.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5.提高农民的参与和监督意识总结: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作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对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有助于保障农民的权益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监督机制。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及融合路径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及融合路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崭露头角。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为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经营。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摒弃了传统单一的农业经营模式,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发展农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乡村民宿等产业,提高经济效益。
2. 农民主体地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鼓励农民参与经营管理,实现利益共享。
3. 产业与资本融合。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鼓励农民与企业合作,引入资本和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4. 政策支持。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融合路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融合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融合。
农村集体经济可以通过与农业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升级。
2. 技术融合。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以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3. 资本融合。
农村集体经济可以通过与投资机构、金融机构等进行合作,引入资本,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 市场融合。
农村集体经济可以通过与市场主体进行合作,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竞争力。
5. 人才融合。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以通过引进专业人才,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意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多元化经营和产业融合,提高了农村经济的产出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农村管理体制
农村管理体制农村管理体制是指在农村地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基础上,由政府负责组织和管理的一套制度和机制。
农村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村管理体制的目标、主要内容和改革方向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农村管理体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农村地区的良好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目标体现了政府对农村地区的责任和使命,也体现了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农村管理体制的目标包括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障农民的权益和利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等。
农村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自治、农村组织、农村公共服务和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
农村自治是指农村居民依法享有自治权利,通过选举产生村委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参与农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农村组织是指政府组织农村居民开展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村文化建设等活动,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
农村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为农村居民提供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以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
农村产业发展是指政府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包括政府职能转变、农村组织改革、农村公共服务改革和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等方面。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政府要从原来的直接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和监督者,为农村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便利的政务服务。
农村组织改革是指要加强农村居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农村居民参与农村事务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是指要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是指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产业链的延伸和农民收入的多元化。
农村管理体制是为了实现农村地区的良好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而建立和完善的一套制度和机制。
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
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一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社会历史变迁背景下乡村治理的演变过程、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考察,本文试图揭示乡村治理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问题和改革动向。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理解,也为当前和未来的乡村治理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包括农业社会的形成、封建社会的兴衰、近代社会的转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
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乡村治理在这些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重点探讨了乡村治理模式、权力结构、治理效能等方面的变迁。
接着,文章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指出了当前乡村治理研究的主要观点、争议和研究空白。
同时,结合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文章深入剖析了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基层组织的弱化、农民参与度不高、资源分配不均等。
文章提出了未来乡村治理改革的方向和政策建议。
包括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民参与度、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
文章也强调了跨学科合作和实证研究在乡村治理研究中的重要性,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一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乡村治理的发展过程、现状和问题,以期为当前和未来的乡村治理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二、中国社会历史变迁概述中国,这片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土地,其社会历史的变迁丰富而复杂。
自古代农耕文明兴起,至近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社会历史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阶段。
在古代,中国社会以农耕文明为主,乡村治理主要依赖于宗法制度和乡绅阶层。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秩序,乡绅阶层则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连接着官方与民间,维护着乡村的稳定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乡村治理,虽然形式简单,但却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意见建议
对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意见建议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需要我们持续推动农村综合改革,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本文旨在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意见建议,以促进我国农村的全面发展。
一、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但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与城市还存在明显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
应该加强农村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条件。
还需要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加快修建能够防洪、供水、灌溉、防沙、调节雨量的水利工程。
二、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关键之一。
政府应加强对土地权利的保护,完善土地征收和补偿机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应该增加农地流转市场,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三、扩大农业科技支撑农业科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抗灾能力的重要力量,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引导科研机构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创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应该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四、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尚不完善,民间融资仍然充斥着高利贷、套路贷等非法融资行为。
应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提高贷款担保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引导金融机构向农村借贷市场倾斜,为农民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五、加强农民权利保护农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体,保护农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强化土地征收和补偿的合法性,加强农业信息公开,做好安置工作,防止农民因农村改革而受到损失。
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农民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服务。
六、推进乡村旅游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投入,鼓励农民自愿参与,提高乡村旅游的品质水平。
农信社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农信社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农信社发展现状农村信用社(简称农信社)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为农村居民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
农信社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1.规模扩大: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信社的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农信社机构超过20000家,服务范围覆盖了全国绝大部份农村地区。
2.业务多样化:农信社除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外,还逐渐拓展了其他金融服务领域,如保险、证券、基金等。
农信社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泛,能够满足农村居民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3.技术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信社也在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加强金融科技应用。
通过建设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提高了农村金融的效率和质量。
4.风险控制:农信社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风险挑战,如信贷风险、市场风险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农信社加强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高了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能力。
二、农信社发展趋势1.普惠金融:农信社将继续致力于普惠金融,为农村居民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
通过加强金融科技应用,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2.农村金融改革: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信社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同时,农信社还将积极参预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推动农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
3.绿色金融:农信社将积极响应国家的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通过加大对农业、农村环保等绿色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和农村居民积极参预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农信社将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供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等新型服务模式,满足农村居民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5.风险管理:农信社将继续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高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改革进展与深化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改革进展与深化方向作者:高鸣郑庆宇来源:《改革》2022年第06期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农村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将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作为改革的前提条件,将保障农民权益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将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作为改革的关键举措,将“基层探索—充分试点—顶层设计—因地制宜”作为改革的实践路径。
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继续健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此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农村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2)06-0038-13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在此基础上,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和基本内容。
总体来看,我国积极落实深化农村改革的各项举措,使农村改革逐步推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措施陆续落地,有效带动了“三农”发展。
值得思考的是,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任务进展如何?过去十年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积累了哪些经验?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改革的主要思路和重点任务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可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启示,丰富和完善新时代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理论体系。
围绕农村改革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变”与“不变”: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土地制度百年变革的向度探析
“变”与“不变”: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土地制度百年变革的向度探析刘润秋姜力月摘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为分析和研究党的历史发展问题提供了正确的党史观和大历史观视阈。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史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土地变革的百年奋斗史。
在大历史观的视角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土地制度的百年变革存在三重向度:一是纵向上经历“破旧立新—过渡变迁—改革探索—守正创新”的制度形式变革,坚守路向、目标、立场和原则的稳定,表现为于“变”中锁定“不变”的历时性向度;二是横向上聚焦农地制度内核稳定下的推力转换、拉力转向和动力转变,积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党和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表现为于“不变”中积极应“变”的共时性向度;三是历时性向度与共时性向度纵横交互、内在渗透,表现为当前“坚守不变”的“四个始终”与“主动求变”的“四个不断”有机协同的即时性向度。
这种“变”与“不变”相互交织、交互渗透的基本向度,为下一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制度;共时性;历时性;即时性作者简介:刘润秋,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力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2)05-0018-11土地制度在国家社会经济制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而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我国“三农”事业的根基,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典型试点区域宅基地退出的绩效评价与路径优化研究”(17BJY091);四川省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供给效果评价——基于四川省试点区域的调查”(SC21ZDTX002)。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历程的价值旨归及其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历程的价值旨归及其意义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扩大,农村土地制度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农民生产生活、乡村振兴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轮试点推进和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
改革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土地确权难、流转难、农民土地财产权保护不足等。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及其意义,为深化改革、促进农村发展提供参考,实现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1.2 问题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关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农民对土地流转的需求与土地流转的实际执行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导致土地资源闲置、农业效益低下等问题。
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涉及农村社会稳定和和谐。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权属不清、流转不畅等问题,容易引发农民之间的土地纠纷,造成社会不稳定。
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解决土地纠纷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我国农村实现现代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只有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才能推动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意义十分重要,需要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剖析其历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分析其主要内容和路径选择,以期为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思路。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逐渐成为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解决农村问题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从农村土地权属改革、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等方面探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一、农村土地权属改革农村土地权属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过去长时间里,我国农村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承包经营。
然而,这种集体经营体制严重制约了农民对土地的发展权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活力释放。
因此,农村土地权属改革应当以确权登记为基础,明确土地的产权归属,保护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
同时,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土地登记管理机制,加强对土地产权的保护和执法。
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应以尊重农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探索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相结合,实现农民承包土地的长期稳定经营。
在改革过程中,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电商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组织成社会合作组织,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的综合经营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三、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在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中,土地流转受到了诸多限制,存在着土地用途不明确、流转权益不清晰等问题。
为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政府应加大土地流转市场的培育力度,建立健全土地交易市场体系,完善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鼓励土地经营者通过流转方式优化农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保障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政策保障。
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土地流转风险、农民利益保障等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引导和保障力度。
农村组织建设与管理平时作业一
农村组织建设与管理平时作业一题目1封建专制时代,“皇权不下县”指的是国家中央政权的权利或管辖范围一般到县级以下。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在封建专制时代,“皇权不下县”指的是国家中央政权的权利或管辖范围一般到县一级。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2多元合作治理模式是农村社会内部自治力量成长的有力回应。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3现实中,有的村委会职能呈现行政化倾向,这些村委会充当乡镇政府的“一条腿”,成为上级行政机关在本村的“行政代理人”。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4村干部是否具备较强的带头致富能力,是官民信任危机是否产生的重要因素。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村干部是群众中的干部,又是干部中的群众,工作环境是基层中的基层、一线中的一线,其能力素质和工作作风是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也是信任危机是否产生的重要因素。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乡政权时期“新县制”的实施标志着国家政权的最低层级由县下移到原来属于自治单位的乡镇。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6农村基层组织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7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村社会发展影响的程度与发生作用的方式上,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是相同的。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村社会发展影响的程度与发生作用的方式上,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是不同的。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8当前乡镇基层政权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组织权威有明显的加强趋势。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政策失灵、财政危机、公共服务不到位和制度异化下,很多地方乡镇政权的社会整合与控制力明显弱化,甚至是受制于人,官商勾结,滥用公权。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9农村政治组织就是指农村基层政党组织。
()选择一项:对错反馈农村政治组织包括政党组织和政权组织。
政党组织是指在农村设立村党(总)支部。
政权组织是指乡镇党委、乡镇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Lu n y u a n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既面临着挑战,又面临着机遇。
现结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缺少专业的经济管理队伍。
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由于农村集体经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受传统观念及现实社会问题的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很难吸引人才。
绝大多数有管理才能和科技知识的人才不愿离开大城市到人才亟需的农村施展才能是一大现实问题。
甚至,就连家乡在农村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在学成后也不愿回到农村,为农村服务。
人才引进成为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一大难题。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一是上档次、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较少,大部分农户仍然处于分散生产的状态,整体上没有形成规模生产效应;二是具有规模优势的生产基地较少,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效应;三是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大部分农民以耕作传统作物为主,产品单一,缺乏深加工,增产难增收。
3.村级资产经营不善、资金使用不当的现象时有发生。
尽管各地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村级资产和财务管理的文件、制度,但由于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还没有到位,尤其是乡镇财政所和经管站合并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两张皮”,以致人员力量得不到整合,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失控,民主监督不力,村级集体资产、资源经营管理不力、资金使用不当现象仍时有发生。
表现在:一是村集体资源、固定资产承包租赁合同不规范,承包租赁费偏低,造成了村集体资产的流失;二是部分村尚未严格执行有关财务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规定,财务透明度不强,开支随意性大,有的甚至挥霍浪费村集体资金,造成集体资金的浪费;三是村级债务沉重,利息支出日积月累,有的甚至热衷于营造“政绩工程”举新债,使村级集体经济负担日益沉重,“雪上加霜”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1.培育主导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经济要想真正发展壮大起来,发挥其带动农户家庭经济同步发展的作用,仅仅依靠从农户收取的部分剩余价值是难以长久维持的。
农村管理制度的体制机制创新
农村管理制度的体制机制创新一、农村管理制度的历史背景中国农村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过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管理机制主要由地方政府和农民自治组织共同参与,但存在着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农村管理效率低、权责不清等。
二、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
首先,建立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城市和农村具有同等的发展机会。
其次,设立了农村管理机构,以加强农村管理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这些改革措施为农村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农村管理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改革可以提高农村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另一方面,改革可以增强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农村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和归属感。
四、农村管理体制创新的具体做法农村管理体制创新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加强农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
其次,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再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五、农村管理体制创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农村管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农村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如何解决融资难、人才引进等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任务。
另一方面,农村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法律的保障,如何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和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六、农村管理体制创新的成功案例在中国,已经有一些农村管理体制创新的成功案例。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引进农村合作组织、开展乡村旅游等方式,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这些案例表明,农村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七、改革农村管理体制的前景和展望改革农村管理体制的前景是光明的。
随着国家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改革迫在眉睫。
农村管理制度的效能与延续性
农村管理制度的效能与延续性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农村管理制度在我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然而,对于农村管理制度的效能和延续性,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农村管理制度的效能和延续性,以期对此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农村管理制度的背景农村管理制度是农村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保障农村稳定和发展的关键。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速,农村管理制度在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的同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改革。
二、农村管理制度的保障作用农村管理制度在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健全的农村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土地流转、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等问题,提高农村治理水平。
三、农村管理制度的问题与挑战然而,农村管理制度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农村地域复杂、资源分散,以及农民素质和意识的差异,导致农村管理难度增加。
同时,由于农村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执行的不到位,存在一些腐败和失职现象。
四、提高农村管理制度的效能为了提高农村管理制度的效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优化农村管理制度的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制度执行和监督。
其次,提升农村社区自治能力,建立健全的农村组织和村民自治机制。
此外,加强对农村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
五、农村管理制度的延续性农村管理制度的延续性是农村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在农村管理制度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传统、地域特点和社会需求,保持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只有建立起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和适应性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
六、农村管理制度的创新在保持农村管理制度延续性的同时,也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
通过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技术和模式,可以推动农村管理制度的转型升级,适应社会变革和农村发展的要求。
同时,加强制度和政策的科学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农村管理制度的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社会治理机制建设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社会治理机制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管理体制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是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从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目标和意义、推进路径、重点任务、政府引导与农民参与、法治建设、资源整合、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共治等十个方面,展开回答写作。
一、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传统农村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发展的需求,亟待改革。
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就是在加快农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重要举措。
二、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符合农村发展规律、能够实现农村振兴的管理制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其意义在于为农村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进路径推进农村管理制度改革,需要秉持“以人为本、问题导向”的理念,遵循“差异化、分类化、资格化”的原则。
要确立改革的具体路径,既要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又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和创新。
四、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农村管理制度改革涉及众多领域,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农村社会组织改革等。
其中,土地制度改革是核心内容,需要突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束缚,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有机统一。
五、政府引导与农民参与在农村管理制度改革中,政府的引导和农民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
政府要加强农村管理的组织和领导,确保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
同时,要充分发扬农民积极性,吸纳农民的智力和资源。
通过政府与农民的合作,促进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六、法治建设农村管理制度改革的前提是法治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农村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农村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如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长期薄弱的问题,实现好、保护好、发展好农村群众的文化利益,建设先进文化,抵制腐朽的文化,维护社会稳定,为建设生态、诚信、和谐谷城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是我们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于是2011-8-15我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头站乡就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近年来我县农村文化新变化
随着改革逐步深入,农村经济发展呈现了较快上升势头,农村文化建设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农村文化管理体制的改变,增强了乡镇文化单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
在推进农村税费配套改革的同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承办、市场化运行”的思路,对文化站进行改革,过去那种依靠政府大包大揽办文化的体制和路子,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2、农民阶层结构快速分化,促使农村文化需求呈现了多样化、娱乐化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已明显分化为种植业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个体户)、乡镇企业工人、外出打工农民等若干阶层。
不同的阶层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了他们在文化需求上呈现了多样化发展趋势。
3、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农村文化主体多元化发展格局已初步显现。
现在,公办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
在农村,除占主导地位的县、乡文化机构外,市场经济催生了一大批顺应市场,机制灵活,筹资方式多样,在广大农村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竞争力的民办文化主体。
从我县情况看,主要有业余剧团、民间乐队、书刊音像制品经营、文艺技能培训、书画装裱、电影放映队、网吧经营等十余种表现形式。
4、农民文化意识不断增强,民间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
一个地方的民间文化,是当地精神面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二、当前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县农村文化事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体制、经费、人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仍不能很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第一、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较好的。
这些村镇一般经济基础比较好,文化阵地建设较好,文化干部素质比较高,大多数农民文化需求比较旺盛,文化娱乐活动比较经常。
二类是一般的。
业务人员不齐,经费投入少,有阵地但很少开展公益文化活动。
三类是较差的。
这些村镇的经济条件较差,文化机构名存实亡,文化活动经费奇缺,常年不开展公益文化活动。
第二,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文化事业所需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且不低于同级财政支出的1%。
但这一要求在不少的地方没有得到落实。
全县十个文化服务中心,只有一两个乡镇拔入经费相对充足以外,其它乡镇只拨了少量经费。
有一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有干部职工7人,而全年财政拨款只有10000多元经费。
个别乡镇财政对文化服务中心实行“断奶”,公益文化事业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农民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单调。
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相比,农民文化生活质量仍然不高。
主要表现:(1)文化生活消费偏低。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半以上农户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概念。
有些家庭除子女教育以外,文化生活年支出几近于零。
(2)文化生活方式单一。
多数乡村的文化生活所仍以看电视为主要形式。
(3)文化生活品味不高。
劳作之余,农民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打牌,一些地方腐朽落后的思想逐渐在群众中生根,道德危机日益显现。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
一是从事文化工作人员数量明显偏少。
全县10文化中心配备了专职文化干部64人(除9人退休外)。
但实际从事文化工作的只有15人,占总数23%。
这些人员要担当公益文化事业发展的责任,又要搞好本地区的文化市场管理,显得力
不从心。
二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明显偏低。
有的乡镇领导把文化馆(站)当做照顾干部或分流干部的场所。
盲目的把不适合从事文化工作的干部或干部家属安排在文化部门,影响了文化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业务骨干流失严重。
有的乡镇对文化干部实行“断奶”,文化管理和专业人员纷纷跳槽,农村文化队伍专业骨干力量大量流失,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呈下降态势。
第五,“不良文化”在农村还有一定的市场。
在调查中发现,垃圾文化向农村渗透现象日益突出,一些乡村黄、赌、毒等有所抬头,神汉、巫婆、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不时出现。
三、促进农村文化健康发展对策思考
建设生态、诚信、和谐社会,文化必须先行。
要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我们认为应从六个方面努力:
1、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没有真正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不能有效地克服和纠正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短期行为。
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切实纠正那种认为只要把农村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农村文化建设也就自然而然会得到加强的。
2、完善经费投入体系。
一方面对现有文化经济政策贯彻落实好;另一方面,要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加大文化建设投入,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渠道投入体系。
3、建好文化工作队伍。
农村文化要得到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建设一个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队伍。
首先要稳定乡镇文化干部队伍。
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要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专职的文化干部,保正他们享受正常的工资、福利待遇。
4、狠抓城乡互动联动。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仅仅靠政府组织而不考虑市场规律的文化下乡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变“文化下乡”为“文化驻乡”。
5、培育新型文化主体。
在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村宣传文化活动人员难组织、资金难筹措、活动难开展“三难”现象将更强突出。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思路,形成“活动共办、人才互补、资源互用、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文化活动模式。
6、强化行业自律意识。
从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情况看,民办文化将是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要成立行业协会,并依照政策和法律制定行业规章,充分利用行业自律,引导民办文化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