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埃及总统穆尔西谴责美国影片引爆世界反美主义浪潮探析狼烟四起的世界文化战争大趋势
时政播报
我的播报,我的时间
时政播报
中亚国家强烈谴责美国电影诋毁伊 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
• 近日,一部涉嫌侮辱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 德的美国电影在伊斯兰世界引发了抗议示 威浪潮,现已蔓延至全球30多个国家。对 于这部电影,中亚国家也在近期纷纷表示 了强烈的谴责。对于这部涉嫌侮辱伊斯兰 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美国电影,近日中亚国 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 坦也都表示了强烈谴责。美国驻利比亚大 使遇袭身亡
美国对“阿拉伯之春”运动政策探析
当代世界2013.3CONTEMPORARY WORLD42美国对“阿拉伯之春”运动政策探析[1]■ 李海东/文2010年底突尼斯爆发导致政权变更的大规模社会骚乱。
其示范效应很快波及埃及、也门、利比亚、叙利亚等北非、西亚众多阿拉伯国家,至今仍未消退,此被称作“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地区形势与美国对该地区的政策存在紧密联系。
本文尝试对美国的“阿拉伯之春”运动政策进行简要分析。
美国对“阿拉伯之春”运动政策的基本特点“阿拉伯之春”运动的爆发有其突然性,长期以来与美国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的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等强权人物纷纷倒台,美国对其阿拉伯世界政策进行持续调整,其特点可概括如下:首先,突出务实性。
小布什政府时期,聚焦于中东的反恐是美全球战略的核心,美国突出强调美国军事力量及武力改变他国政体的重要性,其结果是美国强力的战争政策为阿拉伯世界的极度动荡雪上加霜。
小布什政府在阿拉伯世界的穷兵黩武与一意孤行更导致美国国际形象一落千丈。
尤为严重的是,美国国内原本繁荣的经济更因小布什的战争政策而陷入持续的深度萧条之中,美国渐趋丧失其在海外采取强有力行动的国内资源。
美国国内已对小布什政府的外交表现进行深刻反思和强力抨击,其关键成果当属2006年9月由民主与共和两党共同介入众多学界、政界、商界精英参与写作并对当今美国对阿拉伯世界政策仍极具指导作用的《铸造法治之下的自由世界:21世纪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报告。
据此报告核心思想,执政以来的奥巴马政府撤出美在伊拉克军队,加强与其大西洋联盟盟国在阿拉伯世界政策方面的协调,凸显了软实力与多边主义在美外交中的突出重要性,不再将改变他国政体当做其对阿拉伯世界外交政策重心。
这体现出美国尽力根据阿拉伯世界的现实,而不是美国自身愿望来制定其对阿拉伯世界政策的取向,在对阿政策上更趋务实。
第二,突出全局性。
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下,美国债务沉重,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经济萧条,直接削弱了美国的全球外交行动能力。
关于反美浪潮
突尼斯黎巴嫩连发骚乱
美方反映
• ”美国总统奥巴马14日表示,面对针对美国 驻外机构的暴力行为,美方“不会后退”。 •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 克林顿在仪式上呼吁相 关国家领导人“尽其所能”恢复安全秩序, 追究冲击美国外交机构示威者的责任。 •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维多利亚· 纽兰14日告诉 媒体记者,贝拉克· 奥巴马政府正力求与多 国政府合作,以保障美国使领馆的安全。
2012年9月12日
• 2012年9月12日,反美抗议 浪潮席卷中东伊斯兰国家。 愤怒的示威者在美国驻突尼 斯使馆门前举行抗议。警方 不得不发射催泪瓦斯驱散人 群。在美国驻苏丹大使馆外, 有数百人聚集进行反美抗议。 在摩洛哥,数十名示威者焚 烧美国国旗,并在卡萨布兰 卡的美国领馆外高呼反美口 号。
• 谢谢
反美浪潮
起因
• 这场反美浪潮由一部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的 美国影片引起 《穆斯林的无知》是以色列 裔美国导演萨姆· 巴奇莱(Sam Bacile)制 作并导演的电影。该影片因为讽刺诋毁穆 斯林而引起穆斯林极端保守主义者的愤怒 回击。
2012年9月11日,
• 2012年9月11日,在“9.11”事件11周年当 天,伊斯兰国家爆发激烈反美示威,美国 驻埃及和利比亚班加西的使领馆均遭到抗 议者袭击。美国驻利比亚大使约翰· 克里斯 托弗· 史蒂文斯在内的4名美国人,在事件中 遇袭身亡。
2012年9月14日
• 数百名突尼斯人14日下午在美国使馆门前举行示 威,新华社记者在现场看到,示威者冲进使馆并 撕下使馆院内的美国国旗。示威者在焚烧美国国 旗时,少数极端分子开始放火焚烧停泊在使馆周 围的汽车。 • 突尼斯防暴警察试图骑马驱散示威民众,在遭到 抵抗后向示威人群施放大量催泪弹和发射橡皮子 弹,示威活动随即演变为警察和民众的对抗。此 时,一些极端分子开始攻击位于美国使馆附近的 美国学校,纵火烧毁了学校建筑和设备。
从文化视角看伊斯兰世界反美浪潮
当代世界2012.11 CONTEMPORARY WORLD38从文化视角看伊斯兰世界反美浪潮■ 沈 宁/文近来,美国一部名为《穆斯林的无知》的影片因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在伊斯兰世界引发广泛反美浪潮。
9月11日以来,埃及、利比亚等中东穆斯林国家率先出现反美示威游行,迅速席卷整个中东伊斯兰世界,并扩散至全球30多个国家,美驻多个中东穆斯林国家使领馆遭到冲击,美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森等4名外交人员在班加西的反美冲突中身亡。
美国和有关穆斯林国家政府均对袭击事件进行了谴责。
美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第一时间撇清美政府与影片的关系,并强调袭击事件是一小撮野蛮分子的行为,不代表利政府或人民,试图将袭击定性为偶发的孤立事件。
希拉里还说:“我问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什么在一个我们帮助解放的国家、在一个我们帮助拯救的城市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希拉里的困惑或许也是大部分美国人的困惑,整个美利坚的困惑。
看似偶发的反伊斯兰影片、袭击事件和反美浪潮,其实都有其必然性,暴露了美国和以中东为代表的整个伊斯兰世界之间深刻的矛盾和对立。
美对伊斯兰战略的文化缺陷中东及广泛的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浪潮,折射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与中东穆斯林国家宗教文化和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反映了美对伊斯兰战略在文化层面的缺陷。
第一,傲慢自大的文化心态刺激伊斯兰世界神经。
作为当前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西方文明的领导者,美国心怀强烈的西方文明优越感,自认为是“自由世界之领袖”和“不可或缺的国家”。
面对其他文明和文化,美国不能展现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大国风度,认为其他文明都无法与西方文明媲美,更不能容忍其挑战西方文明的主导地位。
在上述心态下,很多美国人很难发自内心地去真正尊重、理解和接受与其风格迥异的伊斯兰文明。
一些美国人甚至对伊斯兰教怀有极深的偏见和敌视心理,在美国国内经济、政治影响力巨大的犹太人利益集团,与伊斯兰阿拉伯世界更是关系紧张。
欧洲各国反美浪潮
就班加西领馆遇袭、致死美国驻利比亚大使 克里斯托弗· 史蒂文斯和另外3名领馆人员,马贾 里亚夫的判断和表述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苏 珊· 赖斯同一天表态明显不同。 “依据现有信息,我们所作最佳评估是,” 赖斯说,“那是一次自发,而不是预谋”行动。 她说,一些配备相对重型武器的宗教极端分子 “绑架”了抗议活动。 鉴于事发“9· 11”恐怖袭击11周年当天,美 国政府官员最初倾向于认定领馆遇袭是查局的调查结论。
王思羽、于艾灵
一部涉嫌侮辱伊斯兰教先知的美 国电影近日在伊斯兰世界引发反美示威 浪潮,现已蔓延至全球30多个国家。 截至目前,埃及等中东国家的抗议势头 有所减弱,但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 家以及丹麦等西方国家的反美示威开始 愈演愈烈。
利比亚的示威冲突造成美国
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及3名外交 人员死亡。 同一天,数千名埃及示威者 为抗议该美国电影,冲击了位于解 放广场附近的美驻埃大使馆,其中 数十人爬上使馆围墙,扯下美国国 旗,并在撕毁后将国旗予以焚烧。
在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害5天之后,9月16日, 美国驻埃及大使馆前的示威场面仍“如同战场” 一般。这场反美潮“规模空前”地涌至世界30多 个国家,并正点燃穆斯林对整个西方的仇恨。曾 以重设与伊斯兰世界关系并赚足眼球的美国总统 奥巴马,被媒体嘲笑“在大选季瞬间陷入最大外 交危机”。 埃及解放广场上的示威民众不明白,为什么 美国会一面送钱,一面又侮辱他们的先知。德国 《法兰克福汇报》评论称,今天不是穆斯林第一 次指责西方,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美国外交关 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 哈斯说,在可以预见乃至更
12日,数百名突尼斯示威者聚集在美国驻 突尼斯使馆外,向使馆投掷石块,以示对这部 美国电影的抗议。
13日,数百名也门示威民众冲击美国驻也 门萨那大使馆,并与安全部队发生冲突
反美浪潮
反美浪潮原因:引起反美浪潮是因为美国拍摄的一部反伊斯兰教的电影。
根本原因是因为西方文明对伊斯兰教文明的自大和傲慢。
美国完全没有顾及穆斯林们的感受,以至于预告片一出,就遭到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们的抵抗。
这完全是因为美国的自负,完全不顾及别人感受的后果。
“9·11”11周年纪念当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刚说要与中东世界和解,当晚美国就因一部14分钟的电影预告片付出1位大使及3位外交人员生命的代价。
自11日以来,利比亚、埃及、也门、伊朗、摩洛哥、伊拉克、苏丹、突尼斯、巴基斯坦、叙利亚、土耳其、肯尼亚、毛里塔尼亚、约旦、科威特、黎巴嫩、巴林、卡塔尔、巴勒斯坦、孟加拉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城市都有伊斯兰教徒上街抗议。
甚至在以色列,阿拉伯裔以色列人也到美国驻以大使馆外抗议。
印度、澳大利亚、英国的穆斯林也走上街头。
对于这场席卷伊斯兰世界且仍在向网络空间蔓延的反美怒火,中东问题专家、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19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的解读是,从表面上看,这部亵渎伊斯兰先知的电影是此次反美浪潮的导火索。
但从深层中看,这是伊斯兰世界对美国大中东政策长期积聚怒火的一次集中爆发。
此次伊斯兰民众反美浪潮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暴力之烈为历史少见。
这与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东地区长期扮“两面派”、拉偏架及强制推行西方民主人权观念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利比亚和埃及等北非国家在经历了去年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之后,社会并未迎来美欧所大唱赞歌的“民主”与“自由”,反而是局势与安全环境堪忧、民生恢复与重建进展缓慢使民众积聚了不满。
此时,一旦有了“诋毁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电影”这样的契机,反美浪潮就席卷而来。
反美浪潮暴力程度出乎意料:数百名突尼斯人14日下午在美国使馆门前举行示威,抗议一部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和诽谤伊斯兰教的美国影片“穆斯林的无知”。
这次示威行动吸引数千名民众加入和围观,并逐渐失控演变成骚乱。
新华社记者在现场看到,示威者先是向美国使馆院内投掷石块和汽油瓶,随即冲进使馆并撕下使馆院内的美国国旗。
参与叙利亚问题 穆尔西带领埃及重回中东中心
参与叙利亚问题穆尔西带领埃及重回中东中心埃及总统穆尔西(Mohamed Morsi)5日在位于开罗的阿拉伯联盟总部发表讲话时,承诺要将埃及重返阿拉伯国家事务中心,并慷慨激昂地呼吁阿拉伯国家结束叙利亚流血冲突,称“改变叙利亚政府的时间已经到来”。
穆尔西还说,包括沙特、伊朗、土耳其和埃及的四国应当举行会议讨论叙利亚危机。
有分析认为,四国组织不可能就如何处理叙利亚危机达成一致,但这一举动是埃及新任总统决心让埃及重返地区政治中心的信号,而且与此同时穆尔西在外交领域的成就可以为自己在国内军政角力增加支持。
埃及首位民选总统穆尔西自上台以来,无论内政活动还是外交举动都出人意表。
即便因为反对前总统穆巴拉克(Mohamed Hosni Mubarak)的动乱导致埃及经济陷入困难,但是埃及作为一个中东大国以及阿拉伯世界重要支柱国家,穆尔西不希望埃及从此沉沦,而成为中东小国。
穆尔西的中东战略将会让埃及重回中东政治的核心位置。
目前穆尔西出访的三个国家当中有两个是中东国家,一个是传统的中东大国沙特,一直以来同埃及争夺阿拉伯世界领袖地位,但是因为与美国过于接近而受到其他国家的怀疑。
另一个就是尚未恢复外交关系的伊朗,穆尔西的破冰之旅虽说难以一下子改变埃伊之间的关系,但是却是穆尔西中东战略的重要一环。
目前埃及内部的军政斗争,穆尔西暂时处于上风,穆兄会基本稳住政权。
但是军方实力尚在,美国的态度尚在游移当中,出身穆兄会的穆尔西必须向外界证明穆兄会的政治立场以及宗教立场,让中东其他国家对埃及放心进而支持埃及民选政府,从而彻底赢得埃及军政斗争的胜利。
叙利亚问题出现胶着状态给了穆尔西一个很大的发挥空间。
穆尔西深知埃及目前的实力不足以在中东地区发挥多大的影响力,所以埃及在叙利亚问题上谋求主导多国合作共同处理叙利亚危机。
8月15日,穆尔西在沙特麦加的伊斯兰合作组织首脑峰会闭幕时表示,“当前埃及、沙特、伊朗和土耳其四国应密切合作,解决叙利亚危机。
从埃及总统穆尔西谴责美国影片引爆世界反美主义浪潮探析狼烟四起.
从埃及总统穆尔西谴责美国影片引爆世界反美主义浪潮探析狼烟四起的世界文化战争大趋势文:乐后圣【作者简介】:乐后圣,湖北宜都人,现居京西香山。
环球共同利益观察家、军事战略思想家。
自幼好佛道玄学,青年入伍中央警卫部队潜心东西方哲学,担纲北京国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期间游历天下遍访东西方文化哲学大师,二十八岁因缘于生命穿越时空的深刻启示,在静明的生命状态中致学于军事战略、太空和平领域的探究并致力于世界共同利益领域的精英领袖认知践行事业以圆满生命际遇的使命。
已出版《医道》、《国家和平发展战略》、《文化军事战略》、《祈祷太空和平》等多部思想著作。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人类在地球上经历的文化冲突与文明整合那些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模式的理解和解释,人类在“文明冲突论”所引发的世界文化战争的驱动下,全球化进程趋势愈演愈烈,全世界的人已经被带进了持续不断的全面互动状态。
使我们把全球化现象中的世界文化战争放到了广阔世界发展背景之中,让我们对全球化现象的认识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本文以埃及总统穆尔西强烈谴责在美国制作的一部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电影《穆斯林的无知》所引爆世界反美主义浪潮。
由此观照世界文化战争直接面对的是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趋势,因此它是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项重要事业,它有助于我们理解自身以及在世界上的位置。
这种关切的愿望促使关心世界发展动态的精英领袖和战略知识分子从世界一体化的角度对世界文化战争与文化军事战略进行全新的观察与思考。
文化军事战略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性攻击行为,并且是战略层次的攻击行为,文化军事战略掀开的是意识能量战争、气象环境战争、太空网络战争等等新军事行为的神秘面纱,本文深刻的揭示了在人类对文明集体失忆后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中,未来人类的世界战争是由主导人类意识形态的文明而发起,最终也只有建构人类文明的文化才能遏制并终结未来人类的世界战争。
【关键词】:埃及总统谴责影片反美主义文化战争文化军事趋势预测埃及总统穆尔西9月12日强烈谴责在美国制作的一部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电影《穆斯林的无知》要求埃及驻美大使对该影片的制作者采取一切可能的法律措施。
美应反思“阿拉伯之春”如何变成“阿拉伯之冬”
巴奇莱策划这部煽动宗教仇恨的影片(或只是片花),可谓“用心良苦”。一位参与该片的女“演员”对媒体说,她当时根本不知道是在拍摄有关穆罕默德的电影。细心的媒体人还发现,片花中“穆罕默德”等关键字眼都是后期录音,与前期采集的声音很不一致。此外,巴奇莱可能早就考虑到了事后脱身的需要,连他的影片顾问直到现在都不知道他的真名。
美应反思“阿拉伯之春”如何变成“阿拉伯之冬”
2012年09月21日07:12新华网
字号:T|T
核心提示:
谁也不曾想到,一部涉嫌诋毁伊斯兰教的美国电影竟点燃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怒火.近日,从利比亚、埃及到印尼、马来西亚,30多个国家的伊斯兰教徒游行示威,抗议美国对伊斯兰教的亵渎,美驻利比亚大使上周在抗议的暴力中命丧班加西。
美国无法阻止反美浪潮蔓延
美国有办法制止穆斯林世界本周掀起的针对美国及其盟友使馆的往往带有暴力的游行示威吗?答案是没有。它必须经受穆斯林国家首都的机会主义者煽动的怒波狂潮,而且希望不要再有外交官或抗议者被杀害,从而导致冲突进一步升级。
星期五,抗议活动蔓延到远如斯里兰卡、尼日利亚和马尔代夫等国,而且造成了致命性对抗。在突尼斯,美国使馆受到侵犯,有三人丧生,而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也发生了类似事件,一人丧命。
【法新社蒙特利尔9月16日电 】加拿大今天关闭驻开罗、的黎波里和喀土穆使馆一天,作为对工作人员和建筑的安全预防措施。此前,发生了针对几个外交馆舍的袭击事件。
在加拿大决定关闭使馆前一天,美国为应对席卷中东大部分地区的愤怒抗议浪潮,从苏丹和突尼斯撤出了所有非必要人员。这股抗议浪潮是一部讽刺先知穆罕默德的美国影片引起的。点击详细
1集大师生强烈谴责以美国为首北约罪行
1、集大师生强烈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罪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狂轰滥炸, 5月8日又悍然用导弹袭击我国驻南使馆,造成人员伤亡,馆舍严重毁坏。
侵略者的强盗行径激起了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集美学村、集美大学师生的强烈愤慨。
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连夜上街贴出大标语,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罪恶行径。
当晚,集大学生会以全校万名学生的名义向美驻华使馆发出抗议电。
第二天一早,5000多名师生冒雨在航院大操场集会,强烈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暴行。
经公安机关批准,师生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游行,高呼“中国人民不可侮”“反对霸权、维护和平”等口号,徒步从集美向厦门出发,经4个多小时的步行,到达火车站。
他们高呼口号,高唱爱国歌曲,强烈抗议霸权主义,充分表达了青年学生高涨的爱国热情。
连日来,集大师生纷纷以举行座谈会,发抗议电、抗议信等形式表达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愤怒心情。
大家纷纷表示:坚决拥护我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强烈抗议侵略者的空前暴行;强烈要求美国作出认真的调查,公布事实真相,严惩凶手;国家主权不容侵犯。
师生们认为,事实再一次充分证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不变;事实把一些人的脑袋炸清醒了:对帝国主义不能存有丝毫幻想。
对于北约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使馆的事实,美国却辩解说是“误炸”。
这真是欺人之谈。
1990年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导弹的准确性已是世人皆知,时隔十年的今天还会“误炸”,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这是对中国人民明目张胆的有预谋的挑衅行为。
过去,列强打着“帮助”中国的旗号,侵略、欺压我们,日本法西斯打着建立“王道乐土”的旗号,对中国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今天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的旗号,肆意践踏人权,践踏国际公约,践踏和平。
一百年前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对人类文明进行了极大摧残,犯下了滔天罪行。
一百年后的今天,新的“八国联军”轰炸我驻南使馆,再一次犯下了新的不可饶恕的暴行。
今天已站起了来的12亿中国人民是不可欺的。
伊斯兰反美浪潮原因刍议
伊斯兰反美浪潮原因刍议一部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引发了中东多个伊斯兰国家民众的愤慨,激发了一场大规模反美浪潮。
追究伊斯兰反美的深层原因,经济、政治、外交、文化、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原因纵横交错在一起,筛选归纳了互相交叉、彼此影响的三个主要原因。
标签:伊斯兰反美原因;文化霸权;中东政策电影是一种我们司空见惯的文化传播方式和休闲娱乐方式。
但谁也想不到,一部成本低廉、粗制滥造的电影,仅仅十几分钟的预告片,就惹下了天大的祸端。
2012年9月,一部制作粗陋的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引发了中东多个伊斯兰国家民众的愤慨,激发了一场穆斯林世界的大规模反美浪潮,致使美国驻利比亚班加西的大使也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反美浪潮中遇袭身亡。
一、一部电影引发的反美浪潮——亵渎伊斯兰的代价这是一部由美国籍以色列人萨姆·巴西莱导演的影片。
他曾对《华尔街日报》说:“伊斯兰教是一种癌症。
”这位美国导演从一些犹太人那里募集了500万美元的资金,耗时3个月,拍摄了这部长达2个小时的电影《穆斯林的无知》。
2012年7月份,这部电影的一段长达14分钟的预告片被上传至世界上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网站,几乎没有引起关注。
到9月份,该预告片的阿拉伯语配音版本被上传到了YouTube网站的同一频道后,召来了数以万计网民的复制和观看,由于影片内容对穆罕默德的亵渎和诋毁,很快引发了伊斯兰民众的不满。
伊斯兰民众的反美抗议的浪潮首先波及埃及和利比亚。
9月11日,埃及和利比亚爆发大规模反美抗议,并在当天迅速达到顶峰。
美国驻利比亚班加西的领事馆于当晚10点遭重火力袭击,数百名武装分子冲入领事馆与安全人员发生交火,直到12日凌晨2点利比亚安全部队赶到现场控制局面,袭击持续了4个小时之久,导致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及其他3名外交官身亡。
11日晚上同时遭到冲击的还有美国驻埃及使馆,数千名示威者强烈冲击位于开罗解放广场附近的美国驻埃及大使馆,示威者们齐声高喊着“我们全是本·拉登”的口号,有数十人爬上使馆高大的围墙,扯下飘扬的美国国旗,用力撕毁后将国旗付之一炬。
伊斯兰世界掀反美浪潮
伊斯兰世界掀反美浪潮作者:焦东雨来源:《中国周刊》2012年第10期一部电影引发全球反美抗议,其背后既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对伊斯兰文明的自大与傲慢,也是后者对美国中东政策长期积怨的一次集中爆发。
“今天许多美国人都在问,实际上我也问我自己,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这怎么会发生在一个我们帮助解放的国家,在一个我们帮助免遭摧毁的城市?”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就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袭身亡事件发表讲话时自问。
2012年9月11日,是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11周年的日子,当晚美国驻利比亚和埃及的外交机构相继遭到示威者袭击。
在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美国领事馆先是遭到土制炸弹与火箭推动式榴弹袭击,随后遭到数十名示威者洗劫、放火。
在埃及首都开罗,数千名示威者冲击解放广场附近的美国大使馆,数十人爬上使馆围墙,扯下美国国旗,撕毁焚烧。
第二天,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利比亚官方均证实,在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遭袭事件中,包括美国驻利大使在内的4名美国人身亡。
埃及和利比亚均为在2011年西亚北非革命浪潮中成功推翻多年独裁统治的国家,这其中,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出了不少力。
为什么当地人并不领情?具体到这次反美袭击事件,其原因只是一部小成本影片。
今年7月,这部名为《穆斯林的无知》的电影被传到网上,并在电影院放映。
这部涉嫌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影片,激怒了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民众。
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袭身亡的消息,客观上扩大了这部影片的知名度,更是让反美怒火燃烧蔓延至全球20多个国家。
在突尼斯,示威者于9月14日袭击美国大使馆,试图放火,发现使馆人员事先撤离后,洗劫了位于使馆附近的“突尼斯美国合作学校”。
校方说,三四百名示威者冲入学校,破坏监控录像设备,掳走700台笔记本电脑和音乐设备,随后放火焚烧教学楼。
万幸的是,学校教师提前把650名小学生送回了家。
在孟加拉国,四个伊斯兰组织于9月14日在首都达卡游行示威,示威者高呼反美口号,焚烧美国国旗。
穆斯林世界反美浪潮
穆斯林世界反美浪潮
佚名
【期刊名称】《社会观察》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一部涉嫌侮辱伊斯兰教先知的美国电影近日在伊斯兰世界引发反美示威浪潮。
9月11日,利比亚和埃及两国当日爆发示威活动,现已蔓延至全球30多个国家。
据悉,该片由美国一名犹太裔房地产商制作。
【总页数】1页(P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13.50
【相关文献】
1.从文化视角看伊斯兰世界反美浪潮 [J], 沈宁
2.反美浪潮的三重剖析 [J], 王联
3.伊斯兰反美浪潮原因刍议 [J], 田英
4.反美主义研究的新突破——《世界政治中的反美主义》书评 [J], 卢泽无
5.从文化视角看伊斯兰世界反美浪潮 [J], 沈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反美现象面面观 反美情绪从何而来
世界反美现象面面观反美情绪从何而来(记者冯静、魏德综合编译报导) 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尼尔.哥劳斯(Neil Gross) 一月十四日在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发表文章说,委内瑞拉上周宣誓第三次连任的总统查维斯(Hugo Chavez)经常公开谴责美国为“帝国主义”,并提到布什总统在联合国前的讲话像是“恶魔”。
文章指出,的确,自从2001年9月11日以来,美国从得到世界的同情落到被称为世界的恶霸,由于单方面的军事姿态和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它受到一些国家的谴责,包括委内瑞拉、德黑兰、巴黎,甚至伦敦。
但反美情绪真是如此强烈吗? 文章介绍,国际关系学者彼得.卡真斯坦(Peter Katzenstein)和罗伯特?克翰(Robert Keohane)集中了许多著名社会学家的观点,在其新编辑的书籍《世界政治中的反美风》(Anti-Americanisms in World Politics)(下为《反美风》)中分析讨论了这个问题。
反美情绪多样化并非主流《反美风》说,他们将英文反美这个词写成复数,即Anti-Americanisms,强调一个核心要点:反美不是个别或单一的现象。
卡真斯坦和克翰提出了四种显著的反美人群。
首先,反美风出现在象法国或英国这样的民主政治国家。
他们反对美国的政策,经常表现在指责美国是伪善的,没有实现自己公开宣称的人权价值和理念。
其次,反美的社团来自坚定支持社会保障的美国评论家,他们反对美国的经济政策,由于这个政策促进了自由放任,却侵蚀了福利国家的保护政策。
不过根据《反美风》的编辑所言,更危险的人群在于其余二个部分。
主权民族主义(Sovereign-nationalist)反美人群,分布在拉丁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反对美国的地缘政治和文化威权。
反对的理由是地缘政治和文化控制会威胁到一个国家的形象及其战略利益,譬如北京对台湾的武力威胁就是一个例子。
航线商城 时政消息 反美浪潮波及20余国已致至少30人死亡
长江商报消息美国因拍摄亵渎伊斯兰教先知的电影《穆斯林的无知》而激起了伊斯兰世界的愤怒,20多个国家的穆斯林上街游行,造成至少30人死亡。
更大的后果正在全球蔓延,各国政府的反应不一。
埃及发逮捕令捉拿影片导演综合外媒9月18日报道,埃及检方当天向参与拍摄和推广诋毁伊斯兰先知的电影《穆斯林的无知》的8人发出了逮捕令,以期平息国内的愤怒情绪。
近一段时间以来,《穆斯林的无知》这部电影在全球许多伊斯兰国家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美抗议活动。
该电影的制片人兼导演纳库拉现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据信是一名在埃及出生的科普特人。
科普特人是埃及的少数民族之一,信仰基督教,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基督教族群。
18日,埃及总检察长发表声明,宣布向包括纳库拉在内的7名长居美国的科普特人以及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牧师特里·琼斯发出逮捕令。
琼斯自称曾负责宣传《穆斯林的无知》,并曾焚烧《古兰经》。
声明说:“这7男1女参与了诋毁先知电影的制作和推广,他们涉嫌破坏埃及国家统一、侮辱伊斯兰教和先知、煽动宗派斗争。
”由于这些被告生活在美国,埃及检方表示,已将这8人列入入境监视名单,并要求国际刑警和美国司法机构协助缉捕。
根据埃及法律,这些人最高可被判处死刑。
俄罗斯前总统候选人声称:美驻利大使像狗一样遭射杀俄罗斯前总统候选人根纳季·久加诺夫声称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像“狗”一样遭射杀,引发争议。
他19日辩解,他的话遭“曲解”。
本月11日,因抗议一部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美国影片,美国驻利比亚班加西领事馆遭冲击,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和另外3名外交人员丧生。
“这名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像最卑贱的狗一样遭射杀,”久加诺夫17日在他的微博客“推特”上发布留言,“他是利比亚…革命‟的主要专家。
他自作自受。
”这番言论招致美国国务院谴责。
久加诺夫19日告诉俄新社记者,因“推特”留言限定140个字,助手仅从他较长言论中摘取几句话发布,因而“断章取义”。
《总统班底》中的媒体神话——美国新闻界舆论监督的存在条件及其反思
声屏世界2022/4传媒新思维视听广角《总统班底》中的媒体神话———美国新闻界舆论监督的存在条件及其反思阴谢欣铭摘要:影片《总统班底》改编自《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以纪实手法展现了《华盛顿邮报》的两名青年记者追查“水门窃听案”真相的全过程。
文章从电影文本入手,分析美国新闻界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的几种社会条件,并对影片与社会现实进行勾连,阐述《总统班底》中对“水门事件”这一媒体神话的建构过程。
同时再度审视神话背后隐匿的政治逻辑,以求更加客观、理性地思考水门事件中新闻媒体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总统班底》水门事件调查性报道媒体神话电影《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 )改编自“水门事件”揭发者鲍勃·伍德沃德及卡尔·伯恩斯坦的同名自传。
影片讲述了曾于《华盛顿邮报》担任记者的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在匿名信息源“深喉”和其他线人的协助下,历经两年的深入调查,揭露了“水门事件”的真相,并最终导致总统尼克松下台。
该片取材于美国政界、新闻界的真实案例,极具现实性,在揭露美国新闻界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构建出新闻从业者追求真相与自由、公正与透明这一媒体神话。
调查性报道:一种重要新闻形式“水门事件”是美国新闻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之一。
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不仅帮助《华盛顿邮报》获得了崇高的国际声誉和行业地位,也被视为调查性报道的典范之作。
《华盛顿邮报》两名青年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凭借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一举成名,获得1972年度的普利策新闻奖。
当然,该报道也在新闻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讨论。
两位记者记录报道全过程的自传《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 ),甫一面世便十分畅销,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在票房上也大获成功,好评如潮。
调查性报道是新闻界的重要新闻报道形式之一,“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专门的揭露性报道,有时也称揭丑性报道”。
利益集团 自吞苦果
央视网消息: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9月11日晚在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遇袭身亡事件在美国社会各界造成很大的震动。
连日来,埃及、也门、突尼斯、黎巴嫩、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国家民众的反美活动还在继续。
中东媒体认为,由发生在利比亚和埃及的袭击美国外交机构事件作为开始,越来越浓的仇美情绪正在阿拉伯国家蔓延。
埃及内政部13日发表声明说,已经在美国使馆前构筑了一道新的铁丝网,封锁了使馆门前的所有道路。
埃及外交部则强调会保护使馆的安全。
有分析认为,从示威浪潮的直接诱因来看,是影片炮制者狭隘的宗教与种族主义偏见造成了穆斯林的强烈不满。
尽管美国政府连续发表声明试图与这部影片撇清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影片粉墨登场的背后是美国利益集团的推动,其制作影片的目的不仅是挑衅和侮辱伊斯兰教,更要激起伊斯兰国家内部的对立与敌视,从而扰乱当地的秩序和安全稳定。
此外,在“9.11”11周年这样一个时刻宣传这样一部影片,显然会误导人们将伊斯兰教与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导致对伊斯兰教的误解和敌意。
而影片片段在美国总统竞选紧锣密鼓进行之际流传开来,很难不让人认为,影片的背后有某种政治势力的支持和纵容。
庞大的犹太裔选民历来是美国总统候选人必争的对象。
宣传这样一部影片可能暗含的政治意图更会引发穆斯林的担忧。
埃及《消息报》评论说,事情还“远未结束”。
一些示威者表示,他们将再次爬上使馆围墙,继续撕毁并焚烧美国国旗。
可见,由此次美国放映亵渎伊斯兰教先知的电影点燃的仇恨正在埃及人心中弥漫和发酵。
评论称,事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甚至按照游行者的说法,美国政府必须做出正式道歉才行,游行者还要求政府驱逐美国驻埃及大使。
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遇袭身亡,是1979年以来美国驻外大使首次死于暴力袭击。
一些美国媒体认为这反映出经历了地区动荡的一些国家正在变得“激进化”,也有媒体批评美国政府对动荡地区的外交人员的安保不力。
尽管目前有关袭击事件的细节尚不清楚,但美国政府一些官员认为袭击者是“有组织的、经过训练的、装备有重型武器”,整个事件显示“至少有某种程度的事先计划”,并可能利用了示威抗议活动。
《2024年“真实”尺度、国族话语和冷战思维——梅朵与好莱坞电影批评(1945—1954)》范文
《“真实”尺度、国族话语和冷战思维——梅朵与好莱坞电影批评(1945—1954)》篇一真实、尺度、国族话语与冷战思维:梅朵与好莱坞电影批评(1945—1954)一、引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好莱坞电影一直是美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而在这一时期,梅朵作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电影批评家,其针对好莱坞电影的批评视角尤为独特。
她的批评不仅仅是对电影艺术的评价,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国族话语以及冷战思维的反思。
本文旨在探讨梅朵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角,对好莱坞电影进行批评,并分析其背后的真实尺度、国族话语和冷战思维。
二、梅朵的批评视角与真实尺度梅朵的批评视角以真实为尺度,她强调电影应当反映社会现实,而非仅仅娱乐观众。
在1945至1954年间,好莱坞电影多以战争、爱情、英雄等主题为主,梅朵对这些电影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是否真实反映了社会现实,是否具有深度和内涵。
她认为,电影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通过影像语言揭示社会问题,引导观众思考。
三、国族话语与梅朵的批评在这一时期,国族话语对好莱坞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
梅朵的批评中,国族话语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她认为,好莱坞电影应当体现美国的精神和文化,但同时也应当具有国际视野。
她批评了一些电影过于强调美国中心主义,忽视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历史。
梅朵认为,一个优秀的电影应当具有包容性,反映世界的多样性。
四、冷战思维与梅朵的批评冷战思维对好莱坞电影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中的政治主题多与冷战相关。
梅朵的批评中,她对电影中过度强调冷战思维的现象提出了质疑。
她认为,电影应当反映人性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地将其归为两个对立阵营的代表。
梅朵的批评提醒观众,在冷战思维的影响下,人们容易陷入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忽视了问题的复杂性。
五、梅朵批评的影响与启示梅朵的批评对后来的电影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真实尺度、国族话语和冷战思维的批评视角,为后来的电影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她的批评提醒我们,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反映社会现实、引导观众思考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埃及总统穆尔西谴责美国影片引爆世界反 美主义浪潮探析狼烟四起的世界文化战争大趋势 文:乐后圣【作者简介】:乐后圣,湖北宜都人,现居京西香山。
环球共同利益观察家、军事战略思想家。
自幼好佛道玄学,青年入伍中央警卫部队潜心东西方哲学,担纲北京国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期间游历天下遍访东西方文化哲学大师,二十八岁因缘于生命穿越时空的深刻启示,在静明的生命状态中致学于军事战略、太空和平领域的探究并致力于世界共同利益领域的精英领袖认知践行事业以圆满生命际遇的使命。
已出版《医道》、《国家和平发展战略》、《文化军事战略》、《祈祷太空和平》等多部思想著作。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人类在地球上经历的文化冲突与文明整合那些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模式的理解和解释,人类在“文明冲突论”所引发的世界文化战争的驱动下,全球化进程趋势愈演愈烈,全世界的人已经被带进了持续不断的全面互动状态。
使我们把全球化现象中的世界文化战争放到了广阔世界发展背景之中,让我们对全球化现象的认识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本文以埃及总统穆尔西强烈谴责在美国制作的一部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电影《穆斯林的无知》所引爆世界反美主义浪潮。
由此观照世界文化战争直接面对的是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趋势,因此它是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项重要事业,它有助于我们理解自身以及在世界上的位置。
这种关切的愿望促使关心世界发展动态的精英领袖和战略知识分子从世界一体化的角度对世界文化战争与文化军事战略进行全新的观察与思考。
文化军事战略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性攻击行为,并且是战略层次的攻击行为,文化军事战略掀开的是意识能量战争、气象环境战争、太空网络战争等等新军事行为的神秘面纱,本文深刻的揭示了在人类对文明集体失忆后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中,未来人类的世界战争是由主导人类意识形态的文明而发起,最终也只有建构人类文明的文化才能遏制并终结未来人类的世界战争。
【关键词】:埃及总统 谴责影片 反美主义 文化战争 文化军事 趋势预测埃及总统穆尔西9月12日强烈谴责在美国制作的一部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电影《穆斯林的无知》要求埃及驻美大使对该影片的制作者采取一切可能的法律措施。
总统发言人阿里当天表示,穆尔西强烈谴责这部极端影片的制作者,要求美国政府在此事件上采取明确立场,强调包括穆斯林和科普特人在内的所有埃及人民均不接受这种侮辱宗教圣哲的行为。
埃及总统穆尔西说,埃及人反对任何攻击和诋毁先知穆罕默德的做法。
在动荡中诞生的埃及新政权必将给整个地区的政治生态带来重要影响,因为埃及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东地区的一个大国。
埃及横跨亚非两大洲,是人口最多的阿拉伯国家,首都开罗是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所在地,也是区域政治中心。
处于过渡期的埃及在努力维护地区和平、扮演主要斡旋角色的同时,也给西亚北非地区的政治环境带来较大影响。
9月13日因这部争议影片引发的反美抗议活动在多国蔓延,示威者当天冲击美国驻也门首都萨那使馆并与安全部队人员冲突。
目前已波及利比亚、突尼斯、埃及、也门、苏丹、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
规模和影响之大,堪比1979年伊朗占领美国大使馆事件和1989年的“拉什迪事件”。
但事件扩散的速度,又远远比前两起事件快得多。
在一系列反美抗议和暴力冲突的背后,不仅显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新传媒的威力,国际极端组织的身影也时隐时现。
伊拉克总理努里·马利基在一份声明中说,影片“宣扬种族主义、具有挑衅性”,但民众不应以暴力回应。
这部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美国影片在近20个西亚、北非和亚洲国家触发反美浪潮。
14日和15日,反美活动继续在一些国家蔓延。
抗议者和警方发生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联合国安理会14日发表声明,对发生在世界多个地区的一系列袭击使领馆事件予以“最强烈的谴责”。
因美国民间制作的一部电影在中东危机的重要时刻深度发酵成一场反美主义浪潮是继9.11事件之后只能用“文明冲突论”深层次去解读一场悲剧。
反美主义是针对美国对外政策的消极影响和美国特质的强制性外溢而产生的一种对于美国政府、美国人民和美国文化的敌视心理和行为。
反美主义的产生源于多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从美国文化特质方面寻找反美主义产生的根源是本文的一大创新点。
反美主义大规模爆发给美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积极方面,美国重新找到了敌人,有利于国内的团结;消极方面,美国国际形象严重受损,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针对反美主义,美国采取了暴力压制、公共外交和民主改造等多项应对措施。
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找到反美主义产生的根源,这些措施对于消除反美主义意义不大,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导致反美主义产生的美国的霸权主义对外政策和国家特质短期内难以改变,这就决定了反美主义将长期存在。
现在当我们再次以“文明冲突论”的视角去寻求一种世界冲突的解释力时,反而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文化战争产生了一些思考。
这样的经历也让我悟到了:真正的阅读是一次心无旁骛的享受,带有目的性的阅读只不过是我们解读事实的手段,它并不能把我们所看到的文字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感悟。
这一轮反美浪潮部分颠覆了奥巴马对美国所面临的全球威胁的判断,对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布局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
奥巴马本来认为,从伊拉克撤军以后,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中国等新兴国家。
但利比亚等国发生的反美浪潮,部分表明奥巴马当局对国际安全形势的判断有所误差,美国甚至必须在某种形式上“重返中东”。
美国海军陆战队进入利比亚、也门等国,无人机开始在利比亚等国上空巡逻。
这意味着美国将被迫更加深入地介入到中东国家的内部事务之中。
这轮反美浪潮也影响了奥巴马的中东战略设计。
为了表明自己与前任之间的差异,奥巴马减少了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试图以“巧实力”来实现和增进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
具体来说,美国认为自己可以通过“民主”进程、扶持反对派、施加外交压力等软实力手段,与小规模军事介入这一硬实力手段相结合,来迫使或诱使中东格局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在此战略设计下,当埃及、利比亚、也门和叙利亚等国发生政局动荡时,美国经过短暂观望后,迅速采取支持反对派的政策。
这次在利比亚被打死的美国大使史蒂文斯,就曾担任过美国与利比亚反对派之间的联络员。
美国让他来当大使,本来是想借其与反对派结下的“情谊”,来促进美国与利比亚新政权之间的关系。
但事与愿违,政权更迭后的中东国家更加反美,美国将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中东战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苏联解体后,美国独霸世界,在中东为所欲为。
美国先是利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机发动海湾战争,后又实行“西促和谈、东遏两伊”的政策。
却非但没得手,反而成为“基地”组织等多个极端主义团体的打击目标,接连不断的战乱让中东国家和人民对美国非常不满。
“9·11”事件后,美国上下弥漫着一股强烈的对穆斯林的猜疑、反感情绪。
美国政府随即发动“反恐战争”,攻打阿富汗,入侵伊拉克,同时提出“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企图以美国的价值观来改造、取代伊斯兰价值观,引起许多阿拉伯国家的不满和警觉。
美籍东欧学者伊凡·克拉斯蒂夫曾经在其引起轰动的文章《反美的世纪?》中说道:“任何人力图为当今的反美情绪找到一种普适性的解释,它注定会失败。
”诚哉斯言,由于种种原因,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反美主义,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反美主义存在的形式就不同。
但是,既然可以用“反美主义”这四个字表达同一种现象,既然所有反美主义针对的都是美国,那么各种各样的反美主义之间就一定有相同的东西,找到这种相同的东西就可以解释世界范围内反美主义爆发的原因。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可以分为政治文化与大众文化两部分,前者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感情,它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进程所促成。
”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反映的是长时期形成的一贯性的政治倾向和心理。
后者主要指“能够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享受的文化产品,包括电影、电视节目、书刊杂志、流行音乐以及快餐食品等。
”政治文化和大众文化对国民行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性。
美国的政治文化和大众文化塑造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和行为。
美国把其因9·11事件主导的“反恐战争”称为“全球性反恐战争”,既为战争,为了最终的胜利就有扩大的必要;既为全球性,就需要世界各国都参与进来,而且要唯美国马首是瞻。
对这一点,国际上普遍持保留或反对态度。
实际上,在美国新保守主义者们看来,9·11事件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可以在合理合法的理由下单方面贯彻实施美国的保守主义对外政策。
所以,他们“劫持”了反恐大业,在反恐的旗帜下,以一个虚假的理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如前所述,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同“反恐”并无直接关系,谈不上是什么“反恐战争”,其实质是美国借反恐之手进行的政权更迭。
即使美国学者也倾向于认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极端自私的国家利益使然。
“美国之所以发动伊拉克战争,目的就是使阿拉伯世界‘现代化’。
”这一点实际上已是举世公认。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两大借口都没能站得住脚,后来也不得不改口,说萨达姆“有野心要发展核武器”,美国需要“更迭政权”。
伊拉克战争及其以后的实践表明,美国奉行的“反恐战争”的基本方针,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将一个本不存在或者很少存在恐怖活动的地方,变成了一个滋生恐怖分子的源头和实战演练场。
“反恐战争”的实质是借反恐而扩大对世界事务的干预,进而谋取霸权,“挟反恐以令天下”。
例如,在“反恐”的旗帜下,美国军事力量己大摇大摆地进入了俄罗斯在中亚的后院,这势必引起俄罗斯和有关国家的警觉和不安。
美国军事力量已从两方面推进到伊朗边境,对南亚和东南亚也有明显的渗透。
美国不仅将反恐战争扩大化,还有意无意地将其意识形态化与宗教化。
从布什总统到奥巴马总统将反恐定性为“西方自由民主社会同伊斯兰法西斯主义”的决战。
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更发挥说,这是继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反对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冷战时期反对共产主义之后,另一场“反对伊斯兰法西斯主义的新的意识形态之战”。
这样的定性近乎于宣扬“文明冲突论”,将西方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置于完全对抗的境地。
这样的定性的确存在着将反恐战争引向宗教战争的风险。
国际形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无形资产,是这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形象虽然不会带来直接的利益,但却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体现,它可以增强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弥补硬实力的不足。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要说国际地位,美国在当今世界首屈一指,但这并没有给美国的国际形象带来积极影响。
相反,美国依仗自己的实力,推行强权政治,欺负弱小国家。
美国的国际形象与其强大的国家实力极不相称。
美国反恐战争开始以后,国际上就美国的国际形象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民意调查,其结果一致显示,美国的国际形象日趋糟糕,各国对美国的好感度出现持续下滑,多数人对美国持负面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