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词(赏析加练习加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课外古诗十首赏析(含练习题及答案)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1、“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 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 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 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 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全诗表露了恬静的胸怀和忧伤之情怀(表达了诗人悠 闲恬淡的心情和脱俗隐逸的超然情怀)
3、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 它好在哪里?
“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 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 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竹里馆
唐· 王维
• 独坐幽篁里, 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里, • 弹琴复长啸。 一边弹琴一边吹着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没人知晓我在做 • 深林人不知, 什么, • 明月来相照。 只有一轮明月照耀着我,陪伴着
我。
品味感情 感受意境
• 景:优美 高雅 • 情:宁静 淡泊 • 画面: • 一片宁静、幽深的竹林里,一个人独 自坐在那里,他面前摆放着一架琴。诗人 一边弹着琴,有时“长啸”,似乎是在抒 发内心的孤独和苦闷。然而诗人内心的孤 独和寂寞又有谁能明了呢?只有天上的一 轮明月在陪伴着他。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弹琴长啸 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诗人 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 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 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 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 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 上。
(完整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练习及答案
古诗赏析(七年级下)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早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 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的环境2.与“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为哪一项A.须晴天,看红装素裹,格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答案分析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颔联是最能表现禅寺后院环境特点的一联。
其意为一条波折的小道通向清静的远方,那边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依据诗句意思,再联合“幽 " 和“深”两个重点词,能够得出幽静沉寂的特点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意为此时此刻万物都缄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前句写万物静寂无声,后句写钟磬之声,此处是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
四个选项中,只有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切合这个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 1 幽静沉寂 2.C2.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边对这首诗歌理解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这首诗向来被誉为歌唱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睁开,热忱赞叹了泰山的高大宏伟的气概和奇特艳丽的风景。
B. 这首诗写景富裕层次,从近望到眺望,到细望。
写出泰山的高大宏伟,神气艳丽,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C.“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 " 是实写,虚实相生,写出泰山的高大宏伟,奇特艳丽。
D.“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一句运用了衬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衬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矗立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剖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答案分析1.本题考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
本诗一共四联,据其内容可知,第一联为眺望,第二联为近望。
第为细望,最后一联为梦想。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观沧海》曹操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答: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境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3.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4、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5、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7、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8、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部编版七下课内课外古诗赏析(全)竹里馆XXX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XXX评XXX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一、【译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链接】1、XXX《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XXX《竹里馆》一诗中,写XXX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精品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古诗赏析习题(全册带答案分析)班级:姓名: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古诗词目录:一、木兰诗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竹里馆/王维三、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四、逢入京使/岑参五、晚春/韩愈20.古代诗歌五首六、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七、望岳/杜甫八、登飞来峰/王安石九、游山西村/陆游十、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泊秦淮/杜牧十二、贾生/李商隐十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十四、约客/赵师秀一、《木兰诗》【原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惟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惦记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君主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七年级语文下册后四首古诗词默写与赏析练习和答案
剖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是诗歌鉴赏中比较难的一部分内容。感情是诗的生 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 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
参考答案: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 慨。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人生 感悟?请简要说明。 (4分)
(3)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 要分析。 (3分)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 深刻哲理的? (3分)
(5)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4分)
(6)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又是怎样表 达的呢?(5分)
4、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待客的悠然和因友人未到而产生的淡淡的孤寂。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4、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约客》 1、解释词语 约客:邀请客人来相会 黄梅时节: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 家家雨: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处处蛙:到处是青蛙 2、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
(3)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 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部编本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解析习题十首含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解析习题十首含答案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问题:请解释以下句子的含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天的阳光随着山势的尽头而消失,黄河的水流入大海。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要看尽千里风景,就要再往更高的楼层登上去。
2. 《静夜思》 - 李白问题:请解释以下句子的含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床前的明亮月光,看起来像是地上的霜。
2.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则思念起故乡。
3. 《登鹳雀楼》 - 王之涣问题:请解释以下句子的含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天的阳光随着山势的尽头而消失,黄河的水流入大海。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要看尽千里风景,就要再往更高的楼层登上去。
4. 《静夜思》 - 李白问题:请解释以下句子的含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床前的明亮月光,看起来像是地上的霜。
2.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则思念起故乡。
5. 《登鹳雀楼》 - 王之涣问题:请解释以下句子的含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天的阳光随着山势的尽头而消失,黄河的水流入大海。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要看尽千里风景,就要再往更高的楼层登上去。
6. 《静夜思》 - 李白问题:请解释以下句子的含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床前的明亮月光,看起来像是地上的霜。
2.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则思念起故乡。
7. 《登鹳雀楼》 - 王之涣问题:请解释以下句子的含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13首(译文+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13首(译文+赏析)【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正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考题】一、理解性默写,。
,。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难以引人共鸣的是:,。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
【答案】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阅读理解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4.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案】1.①幽篁、深林、明月。
②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
部编版七下课内课外古诗赏析(全)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一、【译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链接】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题大全(含答案)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题大全(含答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题20课【注】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3、“古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 ,“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 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
答:“古人”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4、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注】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展现画面。
答: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景象。
2请简要分析“钟”“割”二字好在何处?答:“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富有动感,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及考题练】汇编附答案解析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及考题练】汇编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作者简介: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以及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重点赏析:全诗描绘出一幅月夜竹林弹琴吟咏图,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情趣。
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只用了“幽篁”“深林”“明月”三个词,在写人物活动时,只用了“独坐”“弹琴”“长啸”三个词,却妙趣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全诗在语言上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自然平淡的语言美与清幽澄净的意境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实例赏析: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词语是:独坐、弹琴、长啸。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答:“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3、赏析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答: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淡泊、超拔脱俗的气质。
部编本初中七年级的下册的古诗赏析阅读学习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七下课内课外古诗赏析(全)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抚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以抚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安静。
2、诗歌表现了作者如何的思想能表现令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安静、淡泊和欢乐的心情。
独坐、抚琴、长啸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静静谧的竹林里,又是抚琴又是大声吼叫。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洁白的明月透过茂盛的竹林照耀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一、【译文】“独坐幽篁里,抚琴复长啸。
”译:月夜,我单独坐在安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抚琴,一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竹林里幽静幽静,无人了解,却有明月陪同,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安逸生活情味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抚琴、长啸)都极平庸无奇。
但是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庸的笔调,描述出清爽诱人的月夜幽林的境界,融情形为一体,包含着一种特别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抚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安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惨淡,表面看来平平庸淡,仿佛手到擒来,任意写去其实倒是匠心独运,好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链接】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抚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形的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作者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绘音乐,更表达了对故土的想念。
2、先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成效。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顾。
第二句着意衬着笛声,说它“散入春风” ,“满洛城”,忧如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赏析(含练习题及答案)PPT课件
.
24
.
23
• 3、 诗人谈论李杜的目的是什么?
• 答: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李白与杜甫 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因为即使 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 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从而阐明 诗人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 4、 这首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 答: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 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 步亦趋。不仅仅是诗歌,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我 们要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不能抱残守缺,厚 古薄今,否则只能是裹足不前。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
1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5—792后), 唐代诗人,曾在苏州做地方官, 后人称他“韦苏州”。他的诗以简 洁朴素的语言歌咏水景物,抒写 田园生活的乐趣;也有一些反映 民间疾苦的作品。
.
2
• 【唐】韦应物
• 【此诗写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情景。从 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 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末二 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 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
6
•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 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的 却是对“开元盛世”的怀念。
• 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 重“逢”,“闻”“逢”之间连结着四十年的时 代沧桑、人生巨变。
• 【杜甫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延长,如今在 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 诗前二句言过去之盛,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 无穷感慨。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世事之凋 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杂诗]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此诗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
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
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
“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
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
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
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不也像诗人一样吗?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
整首诗表达了一种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首句点题,一个“独”字,一个“幽”字,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意境:在茂密的竹里之中,诗人遗世独立,面对的是一片幽静。
在这翠竹环绕,十分幽静的环境中,诗人独自一人在做些什么呢?一下子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句承上,原来诗人一会儿弹琴,一会儿又长啸。
此句暗用典故,另有寄意。
阮籍曾到门山见登,与其商略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
阮籍乃长啸而退。
至半岭,闻有声如鸾凤之鸣,响于山谷,乃是登长啸也。
后人常用“门长啸”咏隐士高雅情怀。
三、四两句写诗人在竹林深处一个人弹琴长啸,世人一点也不知道,只有一林如水的月光照着诗人,诗人和明月仿佛相知相会。
在王维的诗中,明月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意象。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传诵的名句。
诗人独自一个,弹琴长啸,就是在等待一轮明月与他相会。
这首小诗并无新意巧思,也无警言佳句。
但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篇,自有妙处。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以整体见美。
四句诗分开来看平平淡淡,合起来看则境界始出。
竹林的月倣空明洁净,弹琴长啸又安闲自得。
诗人的心境,意兴与幽篁明月两相清幽、两相澄澈。
物与我、景与情、与外、契合无间、浑然融出和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峨眉山月歌]诗从首句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首句诗人采用倒装的艺术手法,突出了“峨嵋山月”,正常的语序是:半轮山有峨嵋秋。
点明出蜀的时间在秋天,天上的明月是“半轮”,诗人是在月夜乘船告别故乡的。
二句写清清的平羌江水,映带着峨嵋山月在静静地流淌,此句的视觉与上句是一仰一俯。
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写水中的明月时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为自己出蜀远游感到兴奋,一方面又为离开故乡感到淡淡的忧伤。
写水中的月影,是写峨嵋山的明月一直陪伴着诗人,仿佛为诗人送行。
三句诗人从清溪这个地方出发,要驶向浪高水急的三峡。
在四句诗当中,似乎这一句没有写月。
其实,此处无“月”更有“月”,诗人担心的是船到了三峡,由于山高林密,加上峡窄,就看不到天上的明月了。
可见,诗人一路上一直在望月。
四句的一个“思”字,就突出了诗人对“峨嵋山月”的深情,实际上是对故乡的思念。
诗人以“峨嵋山月”为题,山月渗透了乡情、亲情、友情,也渗透了别情,成为极富意蕴的艺术形象。
前人称道此诗“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就在诗中,峨嵋山――平羌――清溪驿――渝州――三峡,渐次展开一幅千里蜀江的行旅图,并处处以意蕴丰富的“山月”贯串,在诗句的韵律中,流露出一种顺流而下的轻快自由而又频频回首的离情别绪。
虽然连用五个地名,却用得巧妙生动,读来只觉得一气贯下,古今视为绝唱。
[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
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
《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首句一个“暗”字耐人寻味,灯火将阑的夜晚,不知谁家玉笛声暗飞,这笛声不是清脆嘹亮,不是欢快热烈的,它是暗暗的,幽幽的。
二句采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
春风可以吹满整个城,但暗暗、幽幽的笛声纺佛融入了春风。
一个“散”字,是一种通感的手法,诗人用听觉的笛声,用视觉的“散”来表现,写出了笛声似乎成为有形的物质。
三句的“闻”字是点题,“折柳”两字是理解此诗的关键,“折柳”,就是《折柳》,是一种伤感的曲调,所以首句诗人用了一个“暗”字。
故乡分别的时候往往要析柳相赠。
这《折柳》的曲调唤起听者的是对离别的回忆,是浪迹天涯游子久积心头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未句以《折柳》引出“故园情”,以黯然心头的乡思作法。
全诗扣住一个“闻”字,通过闻笛触动的情感变化,衬托出笛声的幽怨,抒写无限乡思。
逢入京使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
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
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如同随口而出,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镜头集中清晰,如影视特写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西涧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诗人以情写景,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
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
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
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
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
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
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
在仕宦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
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