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小说看中国小说叙事的转变

合集下载

分析《狂人日记》的叙事艺术_文学评论论文

分析《狂人日记》的叙事艺术_文学评论论文

分析《狂人日记》的叙事艺术_文学评论论文文学评论论文《狂人日记》是鲁迅“五四”时期创作的短篇小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文学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转变期,是文学与文体的大解放时代。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它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作者突破传统写作语言、体裁及叙事模式,以独特的叙述手法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体现出鲁迅小说创作“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特点,展现了其小说所特有的叙事艺术及独特魅力。

一、独特的叙事结构——“二元对立模式”鲁迅的小说创作,从语言风格来看,文体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从形态结构来看,他的小说很多有着相同的一面,主要表现为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

叙述结构通常被看做是整部叙事文作品的主干,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贯穿于《狂人日记》全篇,形成作品的主体框架。

(一)“狂人/常人”的二元对立模式《狂人日记》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开篇文言小序,为读者提供写作背景,解释狂人日记由何而来;二是作为正文的“狂人”写的日记,作者将文言文与白话文巧妙地结合。

通过文言小序和白话正文的叙述,清晰地划分出“狂人/常人”的二元对立模式。

文言小序中的“余”与“哥哥”为正常人一类,而昆之弟由于“迫害狂”症被划分在狂人一类,由此,叙事结构的“狂人/常人”二元对立模式得以成立,在此模式中,相对于常人,则更侧重于狂人之狂的部分,透过常人的眼看狂人病中所写日记,“余”为常人一类,将日记“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①(以下关于作品的引文均见此书),构成的正文。

“余”将狂人错杂无伦次的话语集结成,再一次印证狂人之狂的一面,将狂人之狂与常人之清醒同时表达,把“狂人/常人”的二元对立模式推向了“疯狂/清醒”的二元对立,此时狂人之狂在病理学上具有狂人特点,相对于正常人的清醒而存在。

(二)“人/兽”的二元对立模式狂人的十三篇白话文日记构成小说正文,虽长短不一,却清晰地将世界分成“人与兽”两个部分,作者借狂人展开“人/兽”的二元对立叙述。

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交流的基本工具,对于文学的发展与变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语言变革与文学现代转型的关系尤为密切。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语言和文学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调整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语言变革如何促进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并分析两者间的互动关系。

语言变革是指语言随着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而发生的改变。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新思想、新文化和新语言不断涌现,促使传统语言向现代语言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表现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更表现在语言的思想和观念上。

新的语言变革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语言层面的基础。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主题。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20世纪中叶,中国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现代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逐渐成熟,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深入探讨了人性和社会问题,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语言变革与文学现代转型紧密相连。

一方面,语言变革为文学现代转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想观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作家能够更加生动地表现现代生活和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文学现代转型也促进了语言变革的深入发展。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新思想、新文化和新价值观念不断丰富和拓展了语言的表达范畴,使得语言变革更加丰富和深刻。

在具体作品上,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变革与文学现代转型的相互促进。

例如,在鲁迅的作品中,他运用西方现代小说的叙述方式和语言表达技巧,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的作品不仅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束缚,也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与此同时,老舍则以浓郁的京味语言和讽刺幽默的笔触,描绘了北京人民的生活和社会风貌,展示了现代文学多样化的风格。

浅谈鲁迅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

浅谈鲁迅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

浅谈鲁迅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摘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开创者,更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开创者。

他以《呐喊》《彷徨》等小说展现了中国小说的另一种气息和不同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别样生命力。

鲁迅先生的小说既吸收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养分,又借鉴了外国小说的精粹为自己所用,并由此开创了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先河。

鲁迅先生通过小说过从不同的角度,又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中华民族深层的国民性,引起人们的觉醒。

鲁迅先生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对全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心灵忏悔。

于是中国现代小说在他笔下开创,也再他的笔下成熟。

他以自己别具匠心的小说创作实现了中国由古典小说到现代化小说的良性转变。

[关键词]鲁迅小说艺术现代化贡献鲁迅先生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小说。

他以平等自由的创作态度对待普通民众,描述了民众的觉醒,于是在他的笔下出现了农民,出现了知识分子;他用白话文进行创作,让国民通俗易懂,于是有了《狂人日记》;他用抽取生活片断的方法全景式的展现生活全貌,于是有了“孔乙己排出大洋的潇洒场面”;他用多种方法揭露人物内心矛盾和人物性格的复杂化,于是有了子君和涓生刻骨铭心的爱情神话;他还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方现代小说的成功经验,使自己的小说叙述形式和内容、叙述方法和角度、叙述类型和模式多样化。

1918年,他在《新青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随即引起轩然大波,它以深切而又独特的格式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

一、实现了小说题材的现代化变革中国古典小说无论是隋唐的传奇故事,还是《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还是明清时期的章回体小说,他们的小说中人物多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才子佳人,妖魔鬼怪,却极少有反映平凡生活中普通劳动人民的角色。

而鲁迅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和传统古典小说以消遣、休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区别开来。

他以思想家特有的视角审视时下的社会,借鉴西方现代小说体式,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突破传统小说过分追求离奇情节和非凡人物的偏向,创造了以闰土、阿Q为代表的一系列农民形象,使被压迫者第一次成为小说的主角。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化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先驱者之一,他以犀利的批判眼光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小说作品中包含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时代的触动,这些共同构成了鲁迅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准确地揭示了鲁迅小说的叙事风格对于他作品的表达力的重要性、分析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探究鲁迅小说叙事风格背后的深层含义三个方面展开解读。

一、准确地揭示鲁迅小说的叙事风格对于他作品的表达力的重要性在鲁迅的小说中,叙事风格是其作品能够准确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基础。

鲁迅采用了距离感和冷静客观的叙述方式,将现实的世界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加以揭示,让读者在鲜明的对比之下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个体的痛苦。

鲁迅的叙事风格让他能够毫不掩饰地揭示社会的阴暗面,让读者能够通过他的笔触看到自己身处的世界的真相。

二、分析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手法1.多视角叙事:鲁迅常常使用多视角的手法来叙述故事。

他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反映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2.冷峻的描写:鲁迅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粗犷而凌厉的描写手法,例如狠厉的对待、血腥的场景等。

这种冷峻的描写方式使得小说更加迅猛有力,直击人心。

3.夸张的形象:鲁迅小说中的形象常常被夸张地描绘出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丑化和夸张,鲁迅直接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陋习和愚昧。

三、探究鲁迅小说叙事风格背后的深层含义鲁迅小说的叙事风格不仅仅是为了揭示社会的黑暗和群体的苦难,更是为人性的探索和时代的反思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思考方式。

他通过冷静客观的叙述、夸张和讽刺的手法,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对社会进行解剖,为读者传递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鲁迅小说的独特叙事风格让作品更加生动感人,并引起了读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思想的触动。

总之,鲁迅小说艺术中独特的叙事风格是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鲁迅小说限制叙事的意义

浅谈鲁迅小说限制叙事的意义

浅谈鲁迅小说限制叙事的意义作者:王莉萍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9年第25期一、鲁迅小说中的限制叙事我们要讨论文本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模式,就不能忽略叙事的人称和视角,这牵涉到“谁看”“谁说”和“怎样说”的本质问题。

文本是作者的语言创造,是意义的可能表达,是作者对于自我思想情感的深层反省,也是对于世界存在的体验想象。

那么具体来看,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就是第一人称叙事,但這个第一人称叙事,有点边缘化的味道,采用的是一种回忆的方式,这也是一种叙事的策略。

仔细阅读该作品,感觉有种平静和从容,还有一种紧张。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叙事的深沉结构。

虽然整个“故事”看起来是“我”的所见所闻,但是孔乙己在酒店的情景和“我”听闻孔乙己的事,却有不同的隐含视角。

因为写孔乙己在酒店的场景的交代,已经超出了一个小伙计的回忆范围,这里隐含着一种全知视角。

这样的方式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

平静、从容的是小伙计作为叙事者,有种情感的疏离,紧张的是真正背后的情感的推动者。

所以,探究起来,这个故事的背后存在一个真正的叙事者。

作者是文本的创作主体,他直接制约着文本的深层情感和文本的叙述,而视角在表层的呈现,是叙事的基本策略和限制。

二、鲁迅小说限制叙事的作用限制叙事,这是鲁迅的叙事风格,那么这种风格,有什么作用呢?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反讽性。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他能够“客观地呈露”一种世相,让人们沉静地思考作者笔下的这样一种人生,也使得读者更为理智地观照叙述者讲述的故事,避免了读者与叙述者的心理认同,也就使得读者的理性反思的可能性和反思的维度到极大的解放。

详细地看《孔乙己》中限制性视角叙事的作用:首先,选择“小伙计”作为叙事者,以他的眼光看世界,作者又从各方面拉开和故事的距离。

其次,避免了全知叙事的冒险。

作者对所叙述之事不完全请楚时,采用“小伙计”作为叙述者,可以回避不知道部分。

最后,用“小伙计”充当叙事的人物,对自己来说是全知的,对别的人物来说是限制的,可以解剖自己的一切,然后从外部观察其他的人物和其他事件。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叙事比较 汉语言文学专业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叙事比较  汉语言文学专业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叙事比较Comparative Study of Narrative in LuXun's and Shen Congwen'sLocal Novels摘要鲁迅、沈从文用他们杰出的艺术成就开辟和扩大了乡土文学在我国文学领域中的写作领域。

但是,由于两人对乡土意义、含义的理解是存在有一定差异性的,所以二人创作的作品也表现出了不同的解构和建构视角:鲁迅试图通过乡土叙事去展现黑暗和悲惨的社会现实,被毁坏和泯灭的真正人性,批评和解构了悲惨的社会历史,而沈从文则是沉浸在诗情画意的梦中,赞扬着美丽的人性。

但是通过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识,他们的作品仍然具有一种永恒的经典魅力。

大部分的学术研究者都是从叙事的主体、视角、语言、人性和生命观等多种角度分别对沈从文和鲁迅的乡土作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但只有很少一部分学者可以全面、深入的对比和分析沈从文和鲁迅的作品中所包含的“叙事模式”。

通过阅读鲁迅和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不难看出二者的乡土作品在描述故事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叙述模式,但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此我们有意地突破了传统的小说研究理论方法和研究角度,以“叙事模式”作为研究切入点对沈从文与鲁迅的乡土作品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比较研究,以其作品故事发展的过程为研究主线,针对沈从文与鲁迅乡土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叙事内容进行了探索,深度地挖掘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它们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努力扩大拓宽沈从文与鲁迅乡土小说在文学研究范围内的领域,更好的展示乡土小说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乡土;叙事;特征Comparative Study of Narrative in LuXun's and Shen Congwen'sLocal NovelsAbstractLu Xun and Shen Congwen opened up and expanded the writing scope of local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their solid and arduous writing achievements and outstanding artistic achievements.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and meaning of vernacular, the works created by them also show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de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this way, Lu Xun tried to show the dark and tragic social reality and the destroyed and devolved true human nature, criticizing and deconstructing the tragic social history, while Shen Congwen was immersed in a poetic dream and praised the beautiful human nature. Both views are limited, but through their deep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their works still have a kind of eternal classic charm.Most academic researchers are from the body of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language and human nature and life view Angle of shen congwen and lu xun's works are analyzed and the research, but only a small number of scholars can b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shen congwen and lu xun's works are included in the "narrative". Through reading the literature works of Lu Xun and Shen Congwen,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similarities in the process of describing the story in the local works of the two, and they also have a certain narrative mode, but there are also great differences. Here we deliberately broke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novel research theory,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Angle to study the "narrative"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to shen congwen and lu xun's work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ystem, and works with its 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 for the study of the main line, according to shen congwen and narrative content contained in the works of lu xun's native culture has explored, The paper deeply explo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s well as their artistic value, and tries to expand and broaden the field of rural novels of Shen Congwen and Lu Xun in the scope of literature research, so as to better display the artistic charm of rural novels.Key Words:Local; Narrate; Characteristic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绪论 .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三)文献综述 (2)1. 关于鲁迅乡土小说叙事的研究 (2)2. 关于沈从文乡土小说叙事的研究 (2)一、乡土小说概述 (4)(一)乡土小说的内涵 (4)(二)乡土小说发展历程 (4)二、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 (6)(一)鲁迅与沈从文的从文经历 (6)(二)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叙事特征 (6)1. 鲁迅乡土小说的叙事特征 (6)2. 沈从文乡土小说叙事特征 (7)(三)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叙事对比 (8)1.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相同之处 (8)(1)叙事中相同的乡土情愫 (8)(2)叙事中共同的爱国思想 (9)2.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不同之处 (9)(1)叙事中人物差异 (9)(2)叙事中环境的差异 (10)(3)叙事中人物命运的不同 (10)三、鲁迅与沈从文对当代乡土小说创作的启示 (12)结论 (13)参考文献 (14)绪论(一)研究背景在世界范围内的乡土文学发展历程中,卢梭充当了先锋模范的角色,华兹华斯和乔治桑分别通过创作诗歌和小说来奠定了他们乡土文学的地位。

从鲁迅小说看中国小说叙事的转变

从鲁迅小说看中国小说叙事的转变

从鲁迅小说看中国小说叙事的转变作者:闫冬玲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5期[摘要] 鲁迅作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其作品的叙事模式实现了传统旧小说到“五四”新小说的完美蜕变,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及叙事结构三方面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流弊,奠定了新小说的叙事范式。

[关键词] 鲁迅;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结构“新小说与旧小说的区别,思想固然重要,形式也甚重要。

”因此,关于小说的现代化,内容的现代化和形式的现代化缺一不可。

1917年的文学革命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式的大革新。

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逐步实现了现代化,从而揭开了现代文学光辉的一页。

然而,正如“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似乎成为了中国小说主题思想的现代化”,五四作家似乎也在小说形式的实践和创新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本文意在通过对鲁迅小说叙事模式的分析来考察”五四”新小说在叙事上的转变。

一、叙事时间的转变叙事时间是现代小说区别传统小说的重要方面。

小说的叙事本身有其叙述时间,而故事内容发生的时间即故事时间的存在,就使作家在小说创作中面临着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处理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叙事的时间是一种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

在故事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则必须把它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一个复杂的形象就被投射到一条直线上”,因此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关系怎样表现至关重要,它关系着作品的叙事效果和美学效果,也代表着作家创作的成熟和高度。

一般来说叙事时间可分为顺、逆、倒、插等多种方法,传统小说的叙事时间大多是顺叙,一般采用持续叙述和顺时叙述的方式,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是同步的,而鲁迅小说的突破在于由传统的顺时针线性时间模式转变为立体多维的时间模式,即叙述时间不再和故事时间同步,而是变化不定的,人物的情绪控制着叙述时间,两者之间有停顿、有重叠、也有断裂。

如《狂人日记》,全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都是狂人的意识流动:由三十年前的月光想到今天的月光,由“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到“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继而想到“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因“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想到“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最终揭露出“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整个叙述如狂人的心理一样是错乱的、零碎的、天马行空的,但达到的美学效果无疑是深刻的。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而闻名。

通过深入分析他的小说创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独特叙事风格,并探讨其在文学艺术中的意义。

一、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鲁迅的小说以深入细腻的人物刻画著称,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合理的安排,展现出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每个角色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的矛盾、焦虑、迷茫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这种叙事风格使读者更容易与人物产生共鸣,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例如,在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直接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他的孤独和痛苦。

通过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鲁迅成功地将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相结合,使读者对社会的不公、人性的扭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形象独特的描写语言鲁迅的叙事风格还体现在他独特的描写语言上。

他善于运用形象独特的词汇和比喻,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他用“尖锐的铁丝都插在痛处上”来描写主人公心中的痛苦,用“一个个火炉心壁上的疮,都在渗着脓,我不得不来撬雷管”来描写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压抑。

这种独特的描写语言使作品充满了生动的意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批判现实的思想意味鲁迅的独特叙事风格还表现在他作品中的强烈思想意味。

他通过叙事来批判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黑暗,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来呼吁读者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这个角色的塑造,揭示了中国旧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懦弱。

他通过描写阿Q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以及阿Q对待现实和自我感觉的矛盾,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这种通过叙事来呈现思想的方式,让作品更具有社会意义,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四、表达真实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的小说艺术还体现了真实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画卷,让读者更好地认识现实,思考现实。

透视鲁迅小说融注的独特叙事艺术——从叙事视角说开去

透视鲁迅小说融注的独特叙事艺术——从叙事视角说开去
身 故事 之外 , 以个 知拿 能身 份 来叙 事 并 T 预叙 事对 象 。也 就 是说 作 肯 既是 叙 述 肯 ,义 是 最 高仲 裁 者 。他 对 人物 的行 为 加 以臧 甭 褒贬 ,对 事 f 的绎 验 教 训进 行 总 结 反省 ,对 小说 的 主 , r
某 个人 物知 道 的情 况 ,卡 多洛 夫 的 “ 述 = 务 ” 。 ¨¨ 托 叙 任
国 现 当代 文 学 研 究
透 视 鲁 迅 小 说 融 注 的 独 特 叙 事 艺 术
从 叙 事 视 角说 开 去
O刘 霞
摘 要:本文通过对叙 事i f的界定,着重从第一人称叙事视 角和 第三人称叙。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9 年 9 6页 7 生事 迹 的 断片 ,至 此也 联 成 一 片 了 。 ” _s 述 者 “ ”在 北 京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版 社 , 1 0 版 , 第 1 。 1 叙 我
这 里 也 是 以第 一 人 称 的 外 视 角 进 行 叙 述 。 读 者 在 叙 述 者 “ ” 的叙 述 同 忆 中 , 了解 了 祥 林 嫂 … 生 的 悲 惨 遭 遇 。 我
这 其 中 义分 为二 种 : A 同定 . 述完 聚 焦— — 由 ‘ 同 定视 点叙 个 小 兑 ‘
件 事情 的仑 过程 。B 转换 - 内聚焦 — — 存 . 』 内聚 焦一
焦 点人 物 变动 迅 速 。c 多 .
多 点叙 述
题 思 想进 仃 论 的概 括 , 总 之它 会 像 教诲 小 孩 子一 样 教 诲读
位 的 ,它 以 “ 现 的 深刻 和 格 式 的特 别 ”— — 内容 与形 式 的 表
现 代 化 特 征 ,开 创 了 中 国现 代 白话 小 说 的先 河 。其 中作 品对 的 关键 ,是揭 开小 说 之 谜 的钥 匙 ,甚 至 被 认 为是 小 说技 巧 的 中 国封 建传 统 文 化 非人 道 性 的深 刻 审 视和 自我 反观 以及 人 类 基本 问题 。例 如美 国新批 评 家 波 西 拉伯 克 就 声称 “ 小说 技 巧

谈鲁迅小说叙事视角对写作的启示

谈鲁迅小说叙事视角对写作的启示

谈鲁迅小说叙事视角对写作的启示作者:钱琼来源:《语文天地》2021年第04期鲁迅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批判思想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茅盾先生曾经说过,“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

然而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与当时的时代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中学生,受到生活阅历限制以及社会背景的不同,学生的记叙文不太可能有鲁迅小说那般思想深刻,直指社会的弊病。

但学生可以尝试从鲁迅小说的叙事视角出发,把握住与众不同的切入点并加以模仿,也能使自己的文章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以“我”之谓,写“我”所闻小说的叙事视角中较为常见的视角即为第一人称视角。

小说由“我”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在文本中,“我”可以对发生的事件表达自己带有主观性或局限性的看法,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对“我”的看法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和理解。

鲁迅先生似乎偏爱第一人称经验视角,他的作品以“我”为故事的叙述者有很多篇。

如小说《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

咸亨酒店不仅是展示孔乙己形象的舞台,也是展示普通民众的看台,孔乙己的穷酸迂腐、骄傲自负以及现实社会对“苦人”的凉薄都借助“我”的眼睛一一展现出来。

小说《祝福》中依旧是“我”——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不同于《孔乙己》中的“我”几乎是纯粹的故事记录者,《祝福》中的“我”既是祥林嫂悲剧人生的见闻者,同时也是在施害者和受害者完全不自知的情况下唯一的清醒者,本文的主题——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毒害以及小资产阶级的软弱也就在“我”一次次地强调“决计要走了”中凸显出来。

鲁迅先生小说中的“我”,或成为故事的叙述者,或成为主人公形象的衬托者,或成为文章主题立意的深化者。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展开,让读者感觉这个人物、这个故事是真实存在的。

从写作角度看,更便于场面的转换和情节的推进,并且还可以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更自由地融合,使小说结构更为集中、紧凑。

学生的记叙文以第一人称来表达还是比较常见的,大部分学生往往习惯从自己真实生活中的见闻入手。

《祝福》写作技巧分析

《祝福》写作技巧分析

《祝福》写作技巧分析作为鲁迅先生小说代表作之一,《祝福》是一篇交替采用多种叙述方式的经典作品。

在这篇小说里,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并驾齐驱,倒叙方式与顺叙方式交相辉映,补叙与插叙作为补充性叙述手段,对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展现祥林嫂的故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小说综合采用了多种叙述技巧,不仅多角度、多侧面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小说在情节发展上摇曳多姿,给读者以丰富而别样的阅读感受,体现出鲁迅先生娴熟高妙的叙述艺术。

一.交替使用多种叙述方式1.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并驾齐驱从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来看,中国传统小说基本上都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在近代之前的小说中没有能得到充分发育。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学的开路先锋,可谓是发展现代小说复杂叙述艺术的第一人,不仅在其小说中大量采用了第一人称,同时也不断尝试第一人称叙述的多种可能性。

而且,大多数现代小说一般只采用一种叙述人称,但鲁迅先生却在《祝福》中交替使用了两种人称。

从内容和结构来看,《祝福》大致上由两个故事组成:一是“我”回故乡鲁镇过年的故事,二是有关祥林嫂大半生的故事,两个故事重叠与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祝福》这篇小说的基本内容。

小说对“我”当下经历的故事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对“我”之前见到或听到的有关祥林嫂的故事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两种不同的人称并驾齐驱、互为补充,形成一个独特的双层叙事结构。

“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在小说中的地位和分量是完全不同的,祥林嫂的故事是这篇小说的中心故事,因而是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我”的故事则处于从属地位,但也绝非可有可无。

祥林嫂的故事产生于“我”的故事之中,因而“我”是祥林嫂故事的依托,祥林嫂的故事通过“我”传达给读者。

倘若把“我”的故事从小说中抽走,只剩下祥林嫂的故事,表面上看,小说的主题、人物似乎更突出,情节、结构也显得更集中和紧凑了,然而祥林嫂的故事会随之变单薄,缺少了内容和细节应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所以“我”的故事不可或缺,“我”在小说中至关重要,“我”不仅是祥林嫂故事的见证者,同时也是其故事得以精彩叙述的关键性因素。

【课外阅读】鲁迅小说的叙事时间模式

【课外阅读】鲁迅小说的叙事时间模式

【课外阅读】鲁迅小说的叙事时间模式早在20世纪20年代茅盾就颇具慧眼地指出“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那么,鲁迅小说的新形式表现在那里?本文依据叙事学的叙事时态,来探讨鲁迅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之处。

一尽管现代小说有了与传统小说的种种变化,但根本一点是不能变的,即作为小说总得有故事,故事是小说的核心因素。

就此来讲,小说也可称为讲故事的艺术。

小说的故事是作者从生活捕捉的,或是心里有的。

从文学创作来讲,故事是小说的创作素材,有的理论家又叫故事为“底本”。

素材-底本不动,照录故事原样,是不能成为小说的。

要想成为小说,就要在“怎么讲”故事上下功夫。

“怎么讲”即是对素材的加工。

小说是人类叙事艺术之一。

因此这种对素材的加工,也就被称为叙事艺术。

对小说素材的加工包括:对素材的删节、调位、重组,形成结构;叙事角度的选择;作者介入态度的确定;叙述时间的变形;叙述语言方式确立等。

这其中叙述时间的变形是对小说素材加工的重要方面,是现代小说和传统小说区别的重要方面。

伊丽莎白·鲍温说得好,“时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凡是我能想到的真正懂得或者本能地懂得小说技巧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对时间因素加以戏剧性地利用。

”可见,时间也是作家小说叙事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

怎样认识小说中的叙事时间?时间的概念有两种,一种是物理时间,一种是心理时间。

物理时间是指自然存在的时间。

它是不受人的意识影响的客观存在,永向一个方向流逝,不停止,不重复,不逆流。

心理时间是人的心理感觉的时间。

它是人的一种主观存在,可以随意将自然时间延长、紧缩、停滞、省略,以至交叉、倒流。

物理时间是纯客观的,心理时间是纯主观的。

小说的叙事时间既不是纯客观的又不是纯主观的,而是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这种两重性要求叙事时间是在自然规律所规定的不可违背的客观性前提下人们对时间的感受和把握。

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技巧解析

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技巧解析

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技巧解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作家。

在他的小说中,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第一人称叙事技巧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解析鲁迅的第一人称小说技巧,并分析其对作品的影响。

首先,鲁迅的第一人称叙事技巧在小说中起到了强烈的表达作用。

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读者能够亲身体验到小说中的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感受。

例如,在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中,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自己疯狂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深入了解他的困境和挣扎。

这种直接的叙述方式让人们更容易与人物产生共鸣,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可信度。

其次,鲁迅的第一人称叙事技巧使作品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在鲁迅的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极具个性,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鲁迅能够更深入地展示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阿Q正传》中,阿Q作为自卑、受挫的底层人物,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呈现出他的自卑感、懦弱和怨恨。

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让人物更加生动鲜活,使读者对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入。

此外,鲁迅的第一人称叙事技巧还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

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现实和人物的命运。

鲁迅的小说往往以底层人物为主角,通过他们的视角和经历,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通过自己的疯狂抨击了封建社会的假道学和伪善现象,使读者深刻思考社会的问题。

这种贴近生活的叙述方式使作品更具现实意义,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最后,鲁迅的第一人称叙事技巧在塑造形象和推进情节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情节更加紧凑有力。

例如,在《呐喊》中的《孔乙己》一文中,通过第一人称叙述,鲁迅将读者带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命运和悲惨遭遇。

这样的叙述方式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使读者深度沉浸在故事里。

总结而言,鲁迅运用第一人称叙事技巧在他的作品中达到了多重目的。

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一、本文概述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小说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鲁迅的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叙事艺术,展示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激发了人们对社会改革的渴望。

本文旨在探讨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小说的魅力。

鲁迅的小说作品包括《呐喊》《彷徨》等多部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主题,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残酷现实。

鲁迅的叙事艺术不仅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上,还体现在他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上。

他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来展现社会现实,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

鲁迅还善于运用倒叙、插叙等叙事结构,使作品更具张力和深度。

本文将从叙事手法、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细致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鲁迅小说的主题和内涵,还能够从中学习到独特的叙事技巧,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鲁迅小说叙事艺术的主要特点鲁迅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他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鲁迅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交替叙事,通过内外视角的灵活转换,既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揭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既能深入人物的内心,理解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又能从外部视角看到社会的冷漠和无情,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悲剧性。

鲁迅的叙事节奏富有张力,他善于通过情节的紧张和松弛,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节奏感。

他的小说往往以平淡开头,然后逐渐推向高潮,最后再以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

这种叙事节奏使得故事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

再次,鲁迅的小说语言质朴自然,却又富有深刻的内涵。

他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的物象和事件来暗示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文魅、重构、演绎论鲁迅经典文本的影像跨媒介叙事

文魅、重构、演绎论鲁迅经典文本的影像跨媒介叙事

752021一、文学之魅:经典文本的改编之困(一)“鲁迅式”的婉而多讽和简笔传神短篇小说以结构严谨、叙事洗练为主要特征,通过截取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横断面,洞悉时代弊病和群体的精神困境,达到“一斑知全豹、一目传精神”的目的。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性人物,他的短篇小说饱含着深广的忧愤和苦涩,通过纯熟的语言艺术进行民族性、整体性的剖析和体认。

鲁迅的作品深掘于字句的锤炼精简,以寥寥数笔的“有限”展现思想容量的“无限”,并通过大量的留白和象征暗示引导读者进行生活的还原和想象。

比如在作品《药》中对于看客的精准描摹:“几个人在他面前过去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1]还有以华老栓的视角叠加展现“看客的看客”形象,“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2]精简的文字形神兼备地具化了国民踮足伸颈、鉴赏革命者被宰割的“盛举”,看似漫不经意的勾勒,却达到了拍案叫绝的艺术效果。

以“看”为人生乐事和人生幸事的众生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可谓俯拾皆是。

《药》写出了革命先驱者慷慨就义,却被病态的国民从精神到肉体双重虐杀的悲哀,而《阿Q正传》中对于看客“饿狼形象”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愚民庸众的野兽本性——“永远记得那狼的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他的皮肉……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之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

”[3]鲁迅擅长以冷峻的笔触和阴森恐惧的氛围营造,对冷漠的国民进行道德审判,并画龙点睛式地勾勒出国民精神的痼疾和灵魂的病态。

悲戚中藏诙谐、婉约中含讥讽的语言风格,也对鲁迅作品的意蕴呈现起到了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文简意深的艺术表达,寄托了作者的爱憎、忧愤和同情,使他的作品具有深邃的内涵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而这些具有深层思想意蕴的片段却很难在影视图像中得以体现,这成为鲁迅经典文本影视改编的第一重困境。

中国现代小说的兴起与演变

中国现代小说的兴起与演变

中国现代小说的兴起与演变中国现代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系列的兴起与演变过程。

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到当代,中国现代小说在形式、主题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现代小说的兴起与演变。

一、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小说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历史背景。

在这个时期,一批新兴的知识分子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呼吁变革和现代化。

在这个背景下,现代小说开始崭露头角。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封建思想的荒谬。

鲁迅的小说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问题,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社会现实主义与现代小说的融合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现实主义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小说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揭示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一时期的小说作品以描述社会生活为主题,注重表现人物的命运和情感。

其中,巴金的小说《家》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通过对一个普通家庭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巴金的作品以饱满的情感和真实的细节打动了读者,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代表之一。

三、后现代主义与现代小说的多元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现代小说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阶段。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使得小说的形式和风格更加多样化。

作家们开始尝试各种新的写作技巧和叙事方式,突破传统的叙事结构和线性的时间表达。

其中,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魔幻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和中国历史的变迁。

莫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

四、网络时代与现代小说的变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学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兴形式。

网络小说以其快速更新、互动性强的特点吸引了大量读者。

同时,网络时代也给现代小说的创作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综论(四)

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综论(四)

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综论(四)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述综论(四)鲁迅是一位伟大的现代作家,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闻名。

在他的作品中,使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是相当常见的一种手法。

通过第一人称叙述,鲁迅能够更好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现实主义色彩。

首先,鲁迅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他的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口吻来叙述故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到他们的情感起伏和矛盾心理。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叙述,深刻揭示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恐惧,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这种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并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更深的理解。

其次,鲁迅的第一人称叙述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通过让人物以自己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节和场景。

这种直接的亲身体验使读者更容易被故事所吸引,同时也更容易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种真实感的体验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鲁迅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命运。

第三,通过第一人称叙述,鲁迅加强了小说的现实主义色彩。

现实主义追求的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和呈现,而第一人称叙述正是这种现实主义追求的一种表现方式。

通过主人公自己的视角来叙述故事,鲁迅能够更真实地展现社会问题和人物性格的真实面貌。

例如,在《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的自述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真实的,这使得读者更能够了解阿Q 的悲惨命运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第四,鲁迅的第一人称叙述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主人公的自述,鲁迅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他通过人物的视角来揭示社会的丑陋和不公,批判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

通过第一人称叙述,鲁迅使得读者更容易了解他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并深入思考和思考这些问题。

研究鲁迅小说的叙事结构系列

研究鲁迅小说的叙事结构系列

研究鲁迅小说的叙事结构系列
介绍
本文档旨在研究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中的叙事结构。

通过分析鲁迅小说的叙事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叙事风格。

研究内容
本系列研究将聚焦于以下几方面:
1. 叙事顺序
我们将分析鲁迅小说中叙事顺序的安排。

鲁迅的叙事方式是否线性或非线性?他是如何使用回溯和闪回等手法来构建故事的?
2. 叙事视角
我们将探讨鲁迅小说中的叙事视角。

鲁迅是否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他如何运用叙事视角的变换来展现不同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3. 叙事结构
我们将研究鲁迅小说的整体叙事结构。

他的作品是否采用线性或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他是否采用了复杂的双线或多线叙事结构?
目标
通过研究鲁迅小说的叙事结构,我们的目标是:
1. 更深入地理解鲁迅作品的叙事特点和风格;
2. 分析鲁迅小说中叙事的艺术手法,包括顺序、视角和整体结构;
3. 探索鲁迅小说中的叙事技巧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展开的影响。

结论
通过对鲁迅小说的叙事结构进行系统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并从中汲取创作启发。

这将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认识鲁迅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请注意,本文档旨在提供对鲁迅小说的叙事结构进行研究的概述。

具体分析和实证数据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我们建议读者在阅读鲁迅的小说之前先对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鲁迅小说的现代叙事

鲁迅小说的现代叙事
“ 狂 人 ” 的 见 证 者 ,还 是 小 说 正
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 歪 歪斜斜 的每面 中都写 着 ‘ 仁 义道
德 ’几 个 字 ,我 横 竖 睡 不 着 ,仔
细看 了半夜 ,才从字 缝里看 出字 来 ,满 本 都 写 着 两个 字 是 ‘ 吃
人 ’! ’ ’这 种 论 断 显 然 并 未 逸 出
视 线 里 ,常 人 的世 界 是 吃 人 的 、
第二种 视角 ,是 “ 狂人” 的 视线 ,是 小说 的明线。正文 中 以
“ 狂 人 ” 为 聚 焦 者 ,在 狂 人 看 来 ,
多种视角交错叙事
鲁迅 的小说 《 狂人 日记》 不 愧是 现代 文 学史 上 的开 山之 作 。 这篇小说 一问世 ,就 因为 “ 格式 的特 别 ” , “ 颇激 动 了一 部分 青
人 日记 ” 。
《 狂人 日记》 的三条视线 是
大抵 是 外 国的作 家 ” 。这 些叙 事
方 法 可 归 纳 为 以 下 几种 :


相互关照 的。在见证 者 “ 余 ”的
视线下 ,狂人和先觉 者的视 线是 合二 为一 的 ,都是 疯 狂 、混乱 、 不可理喻 的 ;在狂人 、先觉者 的
备 。而且掌 柜见 了孔 乙 己 ,也每 每 这样 问他 ,引 人发 笑 。 ” “ 这 些时候 ” 、 “ 每每”又以 “ 我” ( 酒 店里 的 小伙 计) 和掌 柜两 个具 体 的个人 多次参与对 孔 乙 己的 围 观取 笑来强 化叙述 。文本 中用 了 “ 有几 回 ”来 概括 性 地叙 述 孔 乙 己发茴香 豆给小孩 子们吃 ,让 我 们看 到卑微 生命相互 体恤 的努力 与艰辛 。孔乙 己教 “ 我 ”茴字 的 四种写法 ,是多线平 行叙 述的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鲁迅小说看中国小说叙事的转变
[摘要] 鲁迅作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其作品的叙事模式实现了传统旧小说到“五四”新小说的完美蜕变,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及叙事结构三方面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流弊,奠定了新小说的叙事范式。

[关键词] 鲁迅;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结构
“新小说与旧小说的区别,思想固然重要,形式也甚重要。

”因此,关于小说的现代化,内容的现代化和形式的现代化缺一不可。

1917年的文学革命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式的大革新。

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逐步实现了现代化,从而揭开了现代文学光辉的一页。

然而,正如“中国小说的现代化似乎成为了中国小说主题思想的现代化”,五四作家似乎也在小说形式的实践和创新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本文意在通过对鲁迅小说叙事模式的分析来考察”五四”新小说在叙事上的转变。

一、叙事时间的转变
叙事时间是现代小说区别传统小说的重要方面。

小说的叙事本身有其叙述时间,而故事内容发生的时间即故事时间的存在,就使作家在小说创作中面临着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处理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叙事的时间是一种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

在故事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则必须把它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一个复杂的形象就被投射到一条直线上”,
因此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关系怎样表现至关重要,它关系着作品的叙事效果和美学效果,也代表着作家创作的成熟和高度。

一般来说叙事时间可分为顺、逆、倒、插等多种方法,传统小说的叙事时间大多是顺叙,一般采用持续叙述和顺时叙述的方式,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是同步的,而鲁迅小说的突破在于由传统的顺时针线性时间模式转变为立体多维的时间模式,即叙述时间不再和故事时间同步,而是变化不定的,人物的情绪控制着叙述时间,两者之间有停顿、有重叠、也有断裂。

如《狂人日记》,全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都是狂人的意识流动:由三十年前的月光想到今天的月光,由“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到“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继而想到“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因“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想到“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最终揭露出“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整个叙述如狂人的心理一样是错乱的、零碎的、天马行空的,但达到的美学效果无疑是深刻的。

小说《伤逝》同样具有此种魅力,小说开篇“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开始了涓生的回忆和独白,也将读者带入了过去的氛围和情调,将过去和现在融合了起来。

以这种突出心理描写的叙述形式是现代小说突破传统的第一步,而后以郁达夫为代表的创造社作家的“自叙传”抒情小说更是使这种美学追求成为了一种创作潮流。

陈平原对此作了准确总结:“‘五四’作家的真正贡献在于,叙述不再着眼于故事,而是着眼于情绪。

过去的故事之所以进入现在的故事,不在
于故事自身的因果联系,而在于人物的情绪与作家所要创造的氛围——借助于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故事之间的张力获得某种特殊的美学效果。

”这种“特殊的美学效果”对读者而言,即是读者被作家带入故事,被人物情绪所感染,被故事所触动,继而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积极接受了作家表现在作品中的新思想,五四作家“人”的文学、“思想启蒙”的立场因此得以实现,这是新小说超越旧小说的文学价值的实现。

二、叙事视角的转变
叙述视角是根据作家主观意图所确定的叙述主体及所选择的反映生活的观察点和立足点。

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作品不同的构成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接受者不同的感受方式。

它的选择和确定不单是技巧和艺术形式的问题,而且与作品内容和作家为表现这一内容所采取的整体构思都密切相关。

在20世纪初西方小说大量涌入中国以前,中国小说家并没有形成突破全知全能叙事的自觉意识,因此中国传统小说大都是由一个全知全能的作者通过第三人称来讲述,作者如同文本的“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故事和讲述,甚至不免对故事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这是全知视角的弊端。

三、叙事结构的转变
鲁迅小说首先是淡化情节的,独白式的心理分析是其结构的方式。

《狂人日记》以狂人惊恐不安、起伏不定的心理状态为线索,突出人物的内在心理,作家希望的是读者能从狂人的心理独白中感受狂人的世界,继而懂得一点狂人的清醒。

这对中国读者也是一种
挑战,如茅盾所说:“中国一般人看小说的目的,一向是在看点‘情节’,到现在还是如此;‘情调’和‘风格’,一向被群众忽视,现在仍被大多数人忽视。

这是极不好的现象。

”因此,鸳鸯蝴蝶派的读者比鲁迅的读者多并不奇怪,但好在中国读者经受住了考验,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现代读者群体的形成。

这种“独白”在“五四”作家如郁达夫、丁玲、庐隐等很多作家的创作中都频繁出现,可见,“独白”无疑是对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小说叙事结构的最强烈冲击。

参考文献:
[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
[2]梁爱民《中国小说观念的嬗变及其文化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12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7
[4]鲁枢元.刘锋杰.姚鹤鸣《文学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5]《鲁迅文集》[m]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6.9
作者简介:闫冬玲(1987—),女,汉族,河南省孟州市人。

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2011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