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常见小规律

合集下载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元素周期律是现代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也是高考化学中必考的知识点。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元素的性质和特点,还能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高考化学中与元素周期律相关的知识。

一、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元素周期律是一种对元素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总结和表述。

它是由俄罗斯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提出的,并且在深入探究了物质的性质和结构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完善。

元素周期律是将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大小,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是位于同一水平列的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而族则是位于同一竖直列的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的元素组。

二、元素周期律的排列元素周期律的排列方式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排列的,大致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

横向就是周期,周期从左至右递增,原子序数也随之递增。

每个周期的第一个元素称为“碱金属”,后面则逐渐变成“过渡金属”、“半金属”,直至到达最右端的气体元素——“稀有气体”。

纵向则是族,族从上至下递增,原子序数也逐渐递增。

每个族有一个代表元素,例如第一族的代表元素是氢、第二族的代表元素是锂。

三、元素周期律的性质元素周期律有许多独特的性质,例如周期性、相似性、电子排布规则等。

周期性是指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决定了其化学性质,元素的周期数就是其原子中的电子层数。

相似性是指在同一族的元素中,其化学性质会相对相似,像第一族中的金属都可能与水反应,放出氢气。

电子排布规则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一周期的元素氢和第二周期的元素氦都只由一个主量子数为1的电子占据最外层的轨道;第三周期的元素锂和第四周期的元素铍都由两个电子占据最外层的轨道,以此类推。

这种规律被称为“奇偶原则”。

四、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元素周期律不仅在高考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工业、生产、农业等领域都有很多的应用。

例如,在化肥生产中,根据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我们可以知道,钾肥和磷肥是成分相似的化肥,它们都属于第五周期元素,因此结合这种规律可以用相同的肥料来补充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素。

高考化学常见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高考化学常见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高考化学——常见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1。

金属元素无负价。

因为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目少,易失去电子变为稳定结构,故金属无负价,除零价外,在反应中只显正价。

2。

氟无正价,氧无最高正价。

氟、氧得电子能力特别强,尤其是氟元素,只能夺取电子而成为稳定结构,除零价外,只显负价。

氧只跟氟结合时,才显正价,如在OF2中氧呈+2价。

3。

在1~20号元素中,除O、F外,元素的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低负价与最高正价的关系为: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既有正价又有负价的元素一定是非金属元素;所有元素都有零价。

4。

除个别元素外(如氮元素),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其化合价也常见奇数价,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化合价也常呈偶数价,即价奇序奇,价偶序偶。

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奇数(m),则元素的正常化合价为一系列连续的奇数,从+1到+m,若出现偶数则为非正常化合价,其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例如NO2、NO;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偶数(m),则正常化合价为一系列连续的偶数,从-2价到+m。

例如:S2、S4、S6。

高考化学常考规律性知识点大全 熔点沸点的规律

高考化学常考规律性知识点大全 熔点沸点的规律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熔点沸点的规律晶体纯物质有固定熔点;不纯物质凝固点与成分有关(凝固点不固定)非晶体物质,如玻璃水泥石蜡塑料等,受热变软,渐变流动性(软化过程)直至液体,没有熔点沸点指液体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强相同时的温度,外压力为标准压(1.01 105Pa)时,称正常沸点外界压强越低,沸点也越低,因此减压可降低沸点沸点时呈气液平衡状态(1)由周期表看主族单质的熔沸点同一主族单质的熔点基本上是越向下金属熔点渐低;而非金属单质熔点沸点渐高但碳族元素特殊,即C,Si,GeSn越向下,熔点越低,与金属族相似还有A族的镓熔点比铟铊低,A族的锡熔点比铅低(2)同周期中的几个区域的熔点规律高熔点单质C,Si,B三角形小区域,因其为原子晶体,熔点高金刚石和石墨的熔点最高大于3550,金属元素的高熔点区在过渡元素的中部和中下部,其最高熔点为钨(3410)低熔点单质非金属低熔点单质集中于周期表的右和右上方,另有IA的氢气其中稀有气体熔沸点均为同周期的最低者,而氦是熔点(-272.2,26 105Pa)沸点(268.9)最低金属的低熔点区有两处:IAB族Zn,Cd,Hg及A族中Al,Ge,Th;A族的Sn,Pb;A族的Sb,Bi,呈三角形分布最低熔点是Hg(-38.87),近常温呈液态的镓(29.78)铯(28.4),体温即能使其熔化(3)从晶体类型看熔沸点规律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于离子晶体,又高于分子晶体金属单质和合金属于金属晶体,其中熔沸点高的比例数很大(但也有低的)在原子晶体中成键元素之间共价键越短的键能越大,则熔点越高判断时可由原子半径推导出键长键能再比较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分子晶体由分子间作用力而定,其判断思路是:结构性质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大,范德华力大,则熔沸点也相应高如烃的同系物卤素单质稀有气体等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化学式也相同的物质(同分异构体),一般烃中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烃的衍生物中醇的沸点高于醚;羧酸沸点高于酯;油脂中不饱和程度越大,则熔点越低如:油酸甘油酯常温时为液体,而硬脂酸甘油酯呈固态上述情况的特殊性最主要的是相对分子质量小而沸点高的三种气态氢化物:NH3,H2O,HF 比同族绝大多数气态氢化物的沸点高得多(主要因为有氢键)(4)某些物质熔沸点高低的规律性同周期主族(短周期)金属熔点如Li 碱土金属氧化物的熔点均在2000以上,比其他族氧化物显著高,所以氧化镁氧化铝是常用的耐火材料卤化钠(离子型卤化物)熔点随卤素的非金属性渐弱而降低如:NaF>NaCl>NaBr>NaI。

高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常见化学规律

高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常见化学规律

高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常见化学规律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化学网一直陪伴您。

考试中经常用到化学的规律: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 >Ag+>Hg2+ >Cu2+ >Pb2+ >Fa2+ >Zn2+ >H+ >Al3+> Mg2+ >Na+ >Ca2+ >K+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 >I- >Br–>Cl- >OH- >含氧酸根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 3 CO32- + 2Al3+ + 3H2O = 2Al(OH)3↓+ 3CO2↑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平。

例:电解KCl溶液:2KCl + 2H2O == H2↑+ Cl2↑+ 2KO H 配平:2KCl + 2H2O == H2↑+ Cl2↑+ 2KOH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例:蓄电池内的反应为:Pb + PbO2 + 2H2SO4 = 2PbSO4 + 2H2O 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写出二个半反应:Pb –2e- →PbSO4 PbO2 +2e- →P bSO4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应为:负极:Pb + SO42- -2e- = PbSO4正极:PbO2 + 4H+ + SO42- +2e- = PbSO4 + 2H2O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为:阴极:PbSO4 +2e- = Pb + SO42- 阳极:PbSO4 + 2H2O -2e- = PbO2 + 4H+ + SO42-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

高考化学六大类微粒的半径大小规律及微粒半径之最

高考化学六大类微粒的半径大小规律及微粒半径之最

1、电子层数相同(同周期)的主族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越小原子半径越大。

★第二周期的主族元素:r(Li) > r(Be) > r(B) > r(C) > r(N) > r(O) > r(F) 。

★第三周期的主族元素:r(Na) > r(Mg) > r(Al) > r(Si) > r(P) > r(S) > r(Cl) 。

2、电子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单核离子:核电荷数越小原子半径越大。

★核外电子数都是10个的单核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相同):r(7N3-) > r(8O2-) > r(9F-) > r(11Na+) > r(12Mg2+) > r(13Al3+) 。

★核外电子数都是18个的单核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相同):r(8S2-) > r(9Cl-) > r(11K+) > r(12Ca2+) >3、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同族)的主族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大。

★碱金属元素:r(Cs) > r(Rb) > r(K) > r(Na) > r(Li)★卤族元素:r(I) > r(Br) > r(Cl) > r(F)★0族元素:r(Rn) > r(Xe) > r(Kr) > r(Ar) > r(Ne) > r(He) 。

4、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同族)的主族元素的单核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大。

★碱金属元素:r(Cs+) > r(Rb+) > r(K+) > r(Na+) > r(Li+)★卤族元素:r(I-) > r(Br-) > r(Cl-) > r(F-)5、质子数相同的单核微粒:电子数越多,其微粒半径越大。

★金属元素:r(Na) > r(Na+)。

高考化学元素化合价及其规律

高考化学元素化合价及其规律

高考化学元素化合价及其规律高考化学中,元素化合价及其规律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通过介绍元素化合价的概念、化合价的计算方法以及化合价的规律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化合价是指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展现的价态,是用来表示元素在化合物中的氧化还原性质的常用指标。

化合价能够帮助我们推导元素的电子结构以及元素之间的化学结合方式。

在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氧元素的化合价通常为-2,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化合价为+1和+2,氢氧化物离子的化合价为-1等。

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化合物的成分和价电子的规则来进行推导的。

当一个化合物中只包含一个元素时,该元素的化合价即为该化合物的化合价。

例如,氧气分子(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

当一个化合物中含有两种不同元素时,首先需要确定两种元素的化合价之和为0。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可以推导出氯化钠(NaCl)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

类似地,我们可以计算出水(H2O)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化合价的规律反映了元素的周期性变化和元素之间的化学性质。

根据化学周期表的排列顺序,我们可以看到元素化合价随着元素周期数的增加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通常来说,元素主族元素(周期表周期数为1,2,13-18的元素)的化合价与其主族号相同。

例如,第一主族的元素,如氢和锂,其化合价为+1;第二主族的元素,如铍和镁,其化合价为+2。

此外,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是多变的,取决于其所处的具体化合物。

通过掌握这些规律,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和解释元素间化学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化学元素化合价及其规律是高考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化合价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了解化合价的规律性变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元素间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过程。

这对于我们在高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以及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考化学元素化合价及其规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对较难的知识点,但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练习,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并运用好这一知识点。

高考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高考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互关系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高价的物质只能得到电子,只具有氧化性,只能作氧化剂(注: 不一定是强氧化剂)。重要的氧化剂有: ①活泼非金属单质,如 X2(卤素单质)、O2、O3 等。②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或较高价时的氧化 物,如 MnO2、NO2、PbO2 等。③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含氧酸,如浓 H2SO4、HNO3 等.④ + 所含元素处于高价时的盐,如 KMnO4、KClO3、K2Cr2O7 等.⑤金属阳离子等,如 Fe3 、Cu2 + + + 、Ag 、H 等.⑥过氧化物,如 Na2O2、H2O2 等.⑦特殊物质,如 HClO 也具有强氧化性. (2)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处在最低价的物质只能失去电子,只具有还原性,只能作还原剂(注: 不一定是强还原剂).重要的还原剂有: ①活泼金属单质,如 Na、K、Ca、Mg、Al、Fe 等.②某些非金属单质,如 C、H2、Si 等.③ 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的氧化物,如 CO、SO2 等.④所含元素处于低价或较低价时
高考知识点归类复习之——
(祝同 学们在 六月 开始中 取得好 成绩, 为中 华民族 的伟大 复兴 奉献自 己的力 量)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 祝同 学们在 六月 开始中 取得好 成绩, 为中 华民族 的伟大 复兴 奉献自 己的力 量)
(祝同 学们在 六月 开始中 取得好 成绩, 为中 华民族 的伟大 复兴 奉献自 己的力 量)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 祝同 学们在 六月 开始中 取得好 成绩, 为中 华民族 的伟大 复兴 奉献自 己的力 量)
1.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或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 反应.如 2Na+ C12=2NaCl(有电子得失)、H2+ C12=2HCl(有电子对偏移)等反应均属氧化还 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在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特 征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某一化学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则该反 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否则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与还原剂]

高考化学反应原理

高考化学反应原理

高考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是指化学反应发生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会发生化学键的形成、断裂或转化,从而使反应物转变为产物。

化学反应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产物的总质量。

这意味着化学反应中既没有物质的消失,也没有物质从空气中或其他地方产生出来。

2. 摩尔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摩尔比是固定的。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反应物和产物的摩尔比例,从而预测反应中物质的消耗和生成。

3. 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能量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销毁,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反应中,反应物的化学能被转化为活化能,进而转化为产物的化学能。

4. 动力学原理:化学反应的速度取决于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和碰撞能量。

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能量大于或等于活化能时,化学反应才能发生。

5. 平衡原理: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并遵循热力学平衡定律。

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压力或分子数保持不变,但反应仍在进行,正反应速率相等。

通过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原理,我们能够预测和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产物的生成以及各种化学现象。

同时,化学反应原理也为我们设计和优化化学过程、合成新材料等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高考化学考点:化学构、位、性的规律

高考化学考点:化学构、位、性的规律

高考化学考点:化学构、位、性的规律
高考化学考点:化学构、位、性的规律
1.一般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氕原子(1H)中无中子。

2.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周期不一定从金属元素开始,如第一周期是从氢元素开始。

3.大多数元素在自然界中有稳定的同位素,但Na、F、P、Al 等20种元素到目前为却未发现稳定的同位素。

4.一般认为碳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且ⅣA族中元素组成的晶体常常属于原子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等。

(据有些资料说,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最多)
5.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一定增大,如18Ar的相对原子质量反而大于19K的相对原子质量。

6.质量数相同的原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如18O 与18F、40K与40Ca
7.ⅣA~ⅦA族中只有ⅦA族元素没有同素异形体,且其单质不能与氧气直接化合。

8.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一般形成离子化合物,但AlCl3却是共价化合物(熔沸点很低,易升华,为双聚分子,结构式为所有原子都达到了最外层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9.一般元素性质越活泼,其单质的性质也活泼,但N和P相反。

10.非金属元素之间一般形成共价化合物,但NH4Cl、NH4NO3
20.含有阳离子的晶体不一定都含有阴离子,如金属晶体中有金属阳离子而无阴离子。

21.一般元素的化合价越高,其氧化性越强,但HClO4、HClO3、HClO2、HClO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22.离子晶体不一定只含有离子键,如NaOH、Na2O2、NH4Cl、CH3COONa等中还含有共价键。

【解题策略】18个化学模型口诀速解高考题型

【解题策略】18个化学模型口诀速解高考题型

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模型口诀】失升氧化还原剂,七字口诀要牢记,先定两剂与两物,再平电子和原子。

【模型思考】1.解读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时,先判断变价元素,然后按照“失(电子)、升(价)、氧化(反应)、还原剂”进行分析。

2.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时,第一步:先确定反应物中氧化剂、还原剂;生成物中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第二步:利用电子守恒进行配平。

配平时的逻辑关系不能忽略,先要电子得失守恒,然后原子守恒。

若先原子守恒配平,必须验证电子是否守恒。

如果是氧化还原形的离子方程式则应遵循: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的逻辑关系。

二、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模型口诀】牢记“三死一灵活”,判断正误不迷惑,写、拆、删、查四步曲,正确书写不【模型思考】1.判定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的方法按照“三死一灵活”的顺序判断,“三死”是指(1)“拆”得对否;(2)电荷、质量守恒;(3)盐类水解符号的使用和分步是否正确。

“一灵活”是指反应是否符合客观实事。

2.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可按“写、拆、删、查”四步进行。

3.解读是上述的逆向思维,要理解离子符号代表哪类电解质,才能确定该离子方程式代表哪类物质间的反应。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模型口诀】吸放热、对正负,标状态、定系数,按照目标变换式,盖斯定律大用处。

【模型思考】有些反应的反应热不易测得,通过已知反应的反应热,利用盖斯定律获得:第一步:要确定需要的反应的反应热,其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和化学计量数关系。

第二步:将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按照所要获得的反应,进行变换,对不需要的物质进行定量的“消元”——都是反应物(或都是生成物),可做减法;一项是反应物,一项是生成物,可做加法,同时可用相同的数学式计算出该反应的ΔH,最后书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四、化学平衡移动【模型口诀】审清特点与条件,再用勒夏原理判。

平衡程度比大小,建立模型解决它。

【模型思考】化学平衡研究的是密闭体系中的可逆反应,当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遇到平衡移动问题,我们解题的步骤和方法是:第一步:关注已达平衡的可逆反应特点。

化学考试经常用到的规律(实用)

化学考试经常用到的规律(实用)

化学考试经常用到的规律(实用)化学考试经常用到的规律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指示剂 PH的变色范围甲基橙 3.1红色 3.1——4.4橙色 4.4黄色酚酞 8.0无色 8.0——10.0浅红色 10.0红色石蕊 5.1红色 5.1——8.0紫色 8.0蓝色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 Ag+Hg2+ Cu2+ Pb2+ Fa2+ Zn2+ H+ Al3+Mg2+ Na+ Ca2+ K+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 I- Br– Cl- OH- 含氧酸根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3 CO32- + 2Al3+ + 3H2O = 2Al(OH)3↓ + 3CO2↑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平。

例:电解KCl溶液: 2KCl + 2H2O == H2↑ + Cl2↑ + 2KOH配平: 2KCl + 2H2O == H2↑ + Cl2↑ + 2KOH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例:蓄电池内的反应为:Pb + PbO2 + 2H2SO4 = 2PbSO4 + 2H2O 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写出二个半反应: Pb –2e- → PbSO4 PbO2 +2e- → PbSO4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应为:负极:Pb + SO42- -2e- = PbSO4正极: PbO2 + 4H+ + SO42- +2e- = PbSO4 + 2H2O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酸与碱反应(写化学方程式)⑴盐酸中和氢氧化钠:NaOH + HCl = NaCl + H2O (中和反应)在烧杯中加入10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高考化学知识规律总结

高考化学知识规律总结

高中化学知识规律总结一、中学化学中提及的“化”名目繁多.要判别它们分属何种变化,必须了解其过程.请你根据下列知识来指出每一种“化”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1.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室温和干燥的空气里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过程.注意:自然条件.2.催化——能改变反应速度,本身一般参与反应但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应了解中学里哪些反应需用催化剂.如8.氢化(硬化)——液态油在一定条件下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固态脂肪的过程.作用:植物油转变成硬化油后,性质稳定,不易变质,便于运输等.9.皂化——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的过程.产物——高级脂肪酸钠+甘油10.老化——橡胶、塑料等制品露置于空气中,因受空气氧化、日光照射而使之变硬发脆的过程.11.硫化——向橡胶中加硫,以改变其结构(双键变单键)来改善橡胶的性能,减缓其老化速度的过程.12.裂化——在一定条件下,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目的--提高汽油的质量和产量.13.酯化——醇与酸生成酯和水的过程.14.硝化(磺化)——苯环上的H被—NO2或—SO3H取代的过程.二、基本反应中,有一些特别值得注意的反应或规律.现分述如下:1.化合反应:思考:化合反应是指单质间生成化合物的反应吗?结论:不一定!化合反应即“多合一”的反应,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化合反应又可分为三种.(1)单质+单质→化合物(2)单质+化合物1 →化合物22FeCl2+Cl2 =2FeCl34Fe(OH) 2 +O2 +2H2O =4Fe(OH)32Na2SO3 +O2 =2Na2SO4(3)化合物1 +化合物2 →化合物3①酸性氧化物+水→可溶性酸碱性氧化物+水→可溶性碱稳定性:碳酸正盐>碳酸酸式盐>碳酸分解条件:(高温) (加热) (常温)3.置换反应判断:有单质参与或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吗?结论:反应物或生成物各两种且其中一种必定是单质的反应才称作置换反应.分类:可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根据两种单质是金属或非金属来分;也可根据反应物状态来分;还可以根据两单质的组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来分.注意:下列置换反应特别值得重视.①2Na +2H2O =2NaOH +H2↑②3Fe +4H2O Fe3O4 +4H2↑③F2 +2H2O =4HF +O2④Cl2 +H2S =S +2HCl⑤2H2S +O2 =2S +2H2O ⑥2C +SiO2Si +2CO⑦2Mg +CO22MgO +C ⑧2Al +Fe2O32Fe +Al2O3⑨C +H2O CO +H2⑩3Cl2 +2NH3N2 +6HCl⑾Si +4HF SiF4+2H24.复分解反应(1)本质:通过两种化合物相互接触,交换成份,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3)基本类型:①酸+碱→盐+水(中和反应)②酸+盐→新酸+新盐③碱+盐→新碱+新盐④盐+盐→两种新盐⑤碱性氧化物+酸→盐+水思考题:(1)酸与碱一定能发生反应吗?若能,一定是发生中和反应吗?(2)复分解反应中的每一类反应物必须具备什么条件?(3)盐与盐一定发生复分解反应吗?(4)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提示:(1)酸与碱不一定能发生中和反应.联系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是盐的水解知识.如:酸与碱发生的反应也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2Fe(OH) 3 +6HI =2FeI2 +I2 +6H2O2Fe(OH)2 +10HNO3(稀) =3Fe(NO3)3+NO↑+8H2O故特别要注意氧化性酸(碱)与还原性碱(酸)很可能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2)复分解反应中反应物的条件:①盐+盐、盐+碱的反应物一般要可溶且在溶液中进行或加热时进行.如②盐1+酸1→盐2+酸2一般只需满足以下两条中的各一条:i)强酸制弱酸即酸性:酸1>酸2ii)难挥发酸制易挥发酸,即挥发性:酸1<酸2原因:上述三种金属硫化物溶解度特小,满足离子反应朝离子浓度降得更低的方向进行.(3)盐与盐可能发生的反应有:①复分解②双水解③氧化—还原④络合反应现列表比较如下:(4)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有:三、常见的重要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剂还原剂活泼非金属单质:X2、O2、S活泼金属单质:Na、Mg、Al、Zn、Fe某些非金属单质:C、H2、S高价金属离子:Fe3+、Sn4+不活泼金属离子:Cu2+、Ag+其它:[Ag(NH3)2]+、新制Cu(OH)2低价金属离子:Fe2+、Sn2+非金属的阴离子及其化合物:S2-、H2S、I -、HI、NH3、Cl-、HCl、Br-、HBr含氧化合物:NO2、N2O5、MnO2、Na2O2、H2O2、HClO、HNO3、浓H2SO4、NaClO、Ca(ClO)2、KClO3、KMnO4、王水低价含氧化合物:CO、SO2、H2SO3、Na2SO3、Na2S2O3、NaNO2、H2C2O4、含-CHO的有机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等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的有:S、SO32-、HSO3-、H2SO3、SO2、NO2-、Fe2+等,及含-CHO 的有机物四、总结①在酸性介质中的反应,生成物中可以有H+、H2O,但不能有OH -;②在碱性介质中的反应,生成物中无H+;③在近中性条件,反应物中只能出现H2O,而不能有H+或OH -,生成物方面可以有H+或OH –现把H+、OH -、H2O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关系列于下表:条件反应物中余O 反应物中缺O 酸性溶液O + 2H+ →H2O H2O →O + 2H+近中性溶液O + H2O →2OH -H2O →O + 2H+碱性溶液O + H2O →2OH -2OH - →O + H2O五、物质内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类型实例同一物质不同元素的原子间光4HNO34NO2↑+O2↑+2H2O或热光2HClO2HCl+O2↑加热2KMnO4K2MnO4+MnO2+O2↑2AgNO32Ag+2NO2↑+O2↑2KClO32KCl+3O2↑同一物质同一元素不同价态原子间5NH4NO3=4N2↑+2HNO3+9H2ONa2S2O3+H2SO4=Na2SO4+H2O+SO2↑+S↓同一物质同一元素同一价态原子间(歧化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3NO2+H2O2HNO3+NO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2H2O22H2O+O2↑CaO+3C(电炉) CaC2+CO↑SiO2+3SSiC+2CO↑浓硫酸H2C2O4H2O+CO2↑+CO↑六、反应条件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1.浓度:可能导致反应能否进行或产物不同3.溶液酸碱性.2S2-+SO32-+6H+=3S↓+3H2O5Cl-+ClO3-+6H+=3Cl2↑+3H2OS2-、SO32-,Cl-、ClO3-在酸性条件下均反应而在碱性条件下共存.Fe2+与NO3-共存,但当酸化后即可反应.3Fe2++NO3-+4H+=3Fe3++NO↑+2H2O 一般含氧酸盐作氧化剂时,在酸性条件下,氧化性比在中性及碱性环境中强.故酸性KMnO4溶液氧化性较强.七、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涉及到离子的性质及溶液酸碱性等综合知识。

2014年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氧化还原反应中价态变化规律几点表现_

2014年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氧化还原反应中价态变化规律几点表现_

2014年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氧化还原反应中价态变化规律几点表现_
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的规律:
(1)跳位转化规律:如果某元素有多种价态,那么它遇强氧化剂(还原剂)时,通常被氧化(还原)到最高价态。

(2)邻位转化规律:如果某元素有多种价态,那么它遇弱氧化剂(还原剂)时,通常被氧化(还原)到相邻价态。

(3)归中转化规律:同一元素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同一元素的不同形式的价态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那么它们必然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而不可能出现价态交错的现象。

也就是说化合价只归中,不相交。

(4)歧化转化规律:发生在同一物质分子内、同一价态的同一元素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叫做歧化反应。

其反应规律是:所得产物中,该元素一部分价态升高,一部分价态降低,即中间价高价+低价。

运用价态变化规律,可以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分析和判断。

例 G、Q、X、Y、Z均为含氯的化合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如下转化关系:①G Q+NaCl,②Q+H2O X+H2 ,③Y+NaOH
G+Q+H2O,④Z+NaOH Q+X+H2O。

试判断氯的化合价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A.X Y Z G Q
B.Y X Z G Q
C.G Y Q Z X
D.X Z Q Y G
【解析】①中由G NaCl知Cl的化合价降低,则由G Q 知Cl的化合价升高,故Q G;②中由H2O H2知H的化合价降低,则由Q X知Cl的化合价升高,故X Q;③中Y发生歧化反应,Y的价态介于G与Q之间,即Q Y G;④中Z发生歧化反应,同理,X Z Q。

【答案】 D。

高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化学知识口诀1、钠与水反应(1)芙蓉又想红解释:浮熔游响红(2)钠浮于水,熔成球。

球儿闪亮,四处游。

有嘶儿声,溶液红。

2、苏打辨析大苏打,小苏打,纯碱俗名叫苏打,苏打、苏打混一沓,到底谁是真苏打?阿哥硫代硫酸钠,定影海波就是它,化工、制革、除氯剂,它的俗名大苏打。

阿弟酸式碳酸钠,重碳酸钠也是它,灭火、焙粉、抑酸剂,俗名叫做小苏打。

纯碱学名碳酸钠,它的译名叫苏打,纺织、造纸、洗涤剂,纯碱才是真苏打。

化学世界三苏打,性质用途有异差,认清组成分子式,三个苏打不打架。

解释:大苏打分子式:Na2S2O3,苏打分子式:Na2CO3,小苏打分子式:NaHCO3。

3、铝典型两性元素铝,第三主族三周期,氧化薄膜质致密,保护内部不腐蚀,与酸与碱均反应,各生铝盐放氢气,氢氧化铝,氧化铝,典型两性三代齐。

①解释:①三代指铝,氧化铝和氢氧化铝。

4、铁原子序数二十六,八族元素排第一;外层电子有两个,次层电子能失一;遇到强、弱氧化剂,形成三价或亚铁;棕黄色和浅绿色,判断铁盐和亚铁;硫氢化钾作试剂,三价离子液变赤。

5、氯中燃烧的特点钠燃剧烈产白烟,铜燃有烟呈棕黄,铁燃有烟亦棕黄,氢燃火焰苍白色,磷燃氯中烟雾茫。

6、氯气的制取实验二氧化锰盐酸逢,隔网热瓶氯气生。

盐水硫酸除杂质,吸收通入火碱中。

解释:1.二氧化锰盐酸逢,隔网热瓶氯气生。

这句的意思是说在实验室中是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烧瓶中隔石棉网的方法来制取氯气[联想:隔网加热杯和瓶]。

2.盐水硫酸除杂质:盐水指饱和食盐水,杂质指混在氯气中的氯化氢和水蒸气。

这句的意思是说使气体依次通过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分别除掉混在氯气中的氯化氢和水蒸气【联想:有时也用水除氯化氢,但水却溶解了一部分氯气,不如用饱和食盐水好。

因为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3.吸收通入火碱中:的意思是说多余的氯气必须通入火碱溶液中吸收掉(因为氯气有毒)。

7、氨气和氯化氢的喷泉实验烧瓶干燥气密好,气体充满切记牢。

化学三大守恒定律

化学三大守恒定律

化学三大守恒定律三大守恒定律是化学高考的必考点,还是重点难点,更是解决高考大题必不可少的技能。

如何写出化学中三大守恒式,小伙伴们看过来。

【问异同】三大守恒的联系与区别电荷守恒规律:电解质溶液中,不论存在多少种离子,溶液总是呈电中性。

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物料平衡是元素守恒:要明晰溶质进入溶液后各离子的去向。

由于水溶液中一定存在水的H、O元素,所以物料守恒中的等式一定是非H、O元素的关系。

⒈含特定元素的微粒(离子或分子)守恒例如:在0.2mol/L的Na2CO3溶液中,根据C元素形成微粒总量守恒有:c(CO32-) + c(HCO3-) + c(H2CO3) = 0.2mol/L。

⒉不同元素间形成的特定微粒比守恒例如:在Na2CO3溶液中,根据Na与C形成微粒的关系有:c(Na+) = 2[c(CO32- ) + c(HCO3- ) + c(H2CO3 )]分析:上述Na2CO3溶液中,C原子守恒,n(Na) : n(C)恒为2:13.混合溶液中弱电解质及其对应离子总量守恒例如:相同浓度的HAc溶液与NaAc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溶液中有:2c(Na+ )=c(Ac-)+c(HAc)分析:上述混合溶液中,虽存在Ac-的水解和HAc的电离,但也仅是Ac-和HAc 两种微粒间的转化,其总量不变。

质子守恒规律:水电离的特征是c(H)=c(OH-),只不过有些会水解的盐会导致氢离子、氢氧根可能会有不同的去向,我们需要把它们的去向全部找出来。

例如:NaHCO3溶液,初始H+来源于HCO3-和H2O的电离,c初(H+) = c(CO32- ) + c(OH- );伴随着的水解的发生,一部分H+转化到H2CO3中,因此,c初(H+) = c现(H+) + c(H2CO3 ),从而得出,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如下:c(CO32- ) + c(OH- ) = c(H+) +c(H2CO3 )对同一溶液来说:质子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平衡【问疑难】快速书写质子守恒的方法第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溶液显酸性,把氢离子浓度写在左边,反之则把氢氧根离子浓度写在左边。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六大常考规律与特征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六大常考规律与特征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六大常考规律与特征一、电子排布规律最外层电子数为1或2的原子可以是IA族、ⅡA族或副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3~8的原子一定是主族元素的原子,且最外层电子数等于主族的族序数。

二、序数差规律(1)同周期相邻主族元素的“序数差”规律①除第ⅡA族和第ⅢA族外,其余同周期相邻元素序数差为1。

②同周期第ⅡA族和第ⅢA族为相邻元素,其原子序数差为:第二、第三周期相差1,第四、第五周期相差11,第六、第七周期相差25。

(2)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序数差”规律①第二、第三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相差8。

②第三、第四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相差有两种情况:第IA族和第ⅡA族相差8,其它族相差18。

③第四、第五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相差18。

④第五、第六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镧系之前相差18,镧系之后相差32。

⑤第六、第七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相差32。

三、奇偶差规律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族序数和该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的奇偶性一致。

若原子序数为奇数时,主族族序数、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均为奇数,反之则均为偶数(但要除去N元素,它有多种价态,Cl元素也有ClO2)。

零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偶数,其化合价视为0。

四、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规律(1)金属性(原子失电子)强弱比较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越靠前,金属性越强。

②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越剧烈,金属性越强。

③单质还原性越强或离子氧化性越弱,金属性越强。

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⑤若X+Yn+→Xm++Y,则X 比Y的金属性强。

(2)非金属性(原子得电子)强弱比较①与H2化合越容易,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②单质氧化性越强,阴离子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④若X+Yn-→Xm-+Y,则X比Y的非金属性越强。

需要补充的是,除了这些常规的判据之外,还有一些间接的判断方法:如在构成原电池时,一般来说,负极金属的金属性更强。

高考化学中强制弱规律三思

高考化学中强制弱规律三思

高考化学中强制弱规律三思(值得参考)化学反应中常常遵循“强制弱”的规律,例如“较强酸+较弱酸盐==较强酸盐+较弱酸(强酸制弱酸)”,“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则有: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等。

运用“强制弱”规律解题时学会“三思”,就能化拙为巧,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对“强制弱”规律的“正向”思考以强酸制弱酸为例:对于反应HA+B-==A-+HB,我们作正向思考,常归纳成“较强酸+较弱酸盐==较强酸盐+较弱酸”或“强酸制弱酸”。

运用此规律我们可以由已知反应推知酸碱性强弱,如已知反应C6H5ONa+CO2(少量)+H2O→C6H5OH+NaHCO3,根据“强酸强碱制弱酸弱碱”规律可得到结论:C6H5O-夺取了H2CO3中的H+生成了C 6H5OH,而H2CO3失去H+生成HCO3-。

酸性:H2CO3>C6H5OH。

二、对“强制弱”规律的“逆向”思考同样,对于反应HA+B-==A-+HB,我们作逆向思考,实际上此反应可看作A-不能夺取HB中的H+,但B-能夺取HA中的H+,故B-结合H+的能力强于A-,即B-的碱性强于A-。

如已知反应C6H5ONa+CO2(少量)+H2O→C6H5OH+NaHCO3,我们可得另一结论:过量的C6H5O-不能继续结合产物HCO3-中的H+,即CO32-结合H+的能力强于C6H5O-,碱性:CO32->C6H5O-。

酸性:C6H5OH>HCO3-,根据“强酸强碱制弱酸弱碱”规律可知下列反应可以发生:CO32-+C6H5OH→HCO3-+C6H5O-。

现就上述两种思维方法的应用举两例说明:“高考直通车”联合衡水毕业清华北大在校生将于2013年5月中旬推出的手写版高考复习笔记,希望对大家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该笔记适合2014年、2015年、2016年高考生使用。

凡2013年5月中旬之后购买的高一、高二同学,每年指定日期可以免费更换一次最新一年的笔记。

高考化学知识口诀记忆法大全(之三)

高考化学知识口诀记忆法大全(之三)

高考化学知识口诀记忆法大全(之三)25、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口诀酸管碱管莫混用,视线刻度要齐平。

尖嘴充液无气泡,液面不要高于零。

莫忘添加指示剂,开始读数要记清。

左手轻轻旋开关,右手摇动锥形瓶。

眼睛紧盯待测液,颜色一变立即停。

数据记录要及时,重复滴定求平均。

误差判断看V(标),规范操作靠多练。

或:中和滴定:左手控制塞,右手摇动瓶,眼睛盯溶液,变色立即停。

越老越稀松,干啥啥不中,如有不妥处,请您多照应!或:中和滴定水液洗器切分明,查漏赶气再调零。

待测液中加试剂,左手控制右手动。

瓶下垫纸眼观色,读数要与切面平,酚酞示剂常相识,强酸弱碱甲基橙。

使用酸式滴定管,不盛碱液切记清。

26、盐类水解规律口诀难溶不水解,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弱弱具体定;越弱越水解,越热越水解,越稀越水解。

27、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口诀化合多变一(A+B→C),分解正相逆(A→B+C),复分两交换(AB+CD→CB+AD),置换换单质(A+BC→AC+B)。

28、有机化学记忆规律有机化学并不难,记准通式是关键。

只含C、H称为烃,结构成链或成环。

双键为烯叁键炔,单键相连便是烷。

脂肪族的排成链,芳香族的带苯环。

异构共用分子式,通式通用同系间。

烯烃加成烷取代,衍生物看官能团。

羧酸羟基连烃基,称作醇醛及羧酸。

羰基醚键和氨基,衍生物是酮醚胺。

苯带羟基称苯酚,萘是双苯相并联。

“有进有出”叫取代,“有进无出”叫加成;“无进有出”是消去;“去H加O”叫氧化,“去O加H”叫还原。

醇类氧化变酮醛,醛类氧化变羧酸。

羧酸都比碳酸强,碳酸强于石碳酸。

光照卤代在侧链,催化卤代在苯环。

烃的卤代衍生物,卤素能被羟基换。

消去一个小分子,生成稀和氢卤酸。

钾钠能换醇中氢,银镜反应可辨醛。

氢氧化铜多元醇,溶液混合呈绛蓝。

醇加羧酸生成酯,酯类水解变醇酸。

苯酚遇溴沉淀白,淀粉遇碘色变蓝。

氨基酸兼酸碱性,甲酸是酸又像醛。

高考化学考点突破: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高考化学考点突破: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知识梳理】1.价态规律(1)升降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有升必有降,升降总值相等。

(2)价态归中规律含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而不会出现交叉现象。

简记为“两相靠,不相交”。

例如,不同价态硫之间可以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注:⑤中不会出现H 2S 转化为SO 2而H 2SO 4转化为S 的情况。

(3)歧化反应规律“中间价―→高价+低价”。

具有多种价态的元素(如氯、硫、氮和磷元素等)均可发生歧化反应,如:Cl 2+2NaOH===NaCl +NaClO +H 2O 。

2.强弱规律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一般遵循强氧化剂制弱氧化剂,强还原剂制弱还原剂,即“由强制弱”。

3.先后规律(1)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加入氧化剂将按照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反应。

如:在FeBr 2溶液中通入少量Cl 2时,因为还原性Fe 2+>Br -,所以Fe 2+先与Cl 2反应。

(2)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加入还原剂将按照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反应。

如在含有Fe 3+、Cu 2+、H +的溶液中加入铁粉,因为氧化性Fe 3+>Cu 2+>H +,所以铁粉先与Fe 3+反应,然后依次为Cu2+、H+。

4.电子守恒规律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典型例题】题组一电子转移数目判断与计算1.下列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正确的是()答案 B解析B项,硫元素发生歧化反应,两个S由0降低为-2价,总共降低4价,一个S由0价升高为+4价,总升高4价,共失去4个电子,正确;C项,根据化合价不能交叉的原则,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应从+5价降到0价,盐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应从-1价升高到0价,转移电子数是5;D项,氯酸钾中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氧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箭头应该是从O指向Cl,故D错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
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 >Ag+>Hg2+ >Cu2+ >Pb2+ >Fa2+ >Zn2+ >H+ >Al3+>Mg2+ >Na+ >Ca2+ >K+
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 >I- >Br–>Cl- >OH- >含氧酸根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
(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 3 CO32- + 2Al3+ + 3H2O = 2Al(OH)3↓+ 3CO2↑
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平。

例:电解KCl溶液:2KCl + 2H2O == H2↑+ Cl2↑+ 2KOH 配平:2KCl + 2H2O == H2↑+ Cl2↑+ 2KOH
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例:蓄电池内的反应为:Pb + PbO2 + 2H2SO4 = 2PbSO4 + 2H2O 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写出二个半反应:Pb –2e- →PbSO4 PbO2 +2e- →PbSO4
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应为:负极:Pb + SO42- -2e- = PbSO4
正极:PbO2 + 4H+ + SO42- +2e- = PbSO4 + 2H2O
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为:阴极:PbSO4+2e-= Pb + SO42-阳极:PbSO4 + 2H2O -2e- = PbO2 + 4H+ + SO42-
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

(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8、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9、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Si、SiC 、SiO2=和金刚石。

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金刚石> SiC > Si (因为原子半径:Si> C> O)
10、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1、胶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2、氧化性:MnO4- >Cl2 >Br2 >Fe3+ >I2 >S=4(+4价的S) 例:I2 +SO2 + H2O = H2SO4 + 2HI
13、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4、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 、NH3 、HF、CH3CH2OH 。

15、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6、离子是否共存:(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2+等];(5)是否发生双水解。

1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18、熔点最低的金属是Hg (-38.9C。

),;熔点最高的是W(钨3410c);密度最小(常见)的是K;密度最大(常见)是Pt。

19、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成为了酸雨。

20、有机酸酸性的强弱:乙二酸>甲酸>苯甲酸>乙酸>碳酸>苯酚>HCO3-
21、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

例:鉴别: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

2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2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

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2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CS2(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

25、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酰铵(HCNH2O)、葡萄溏、果糖、麦芽糖,均可发生银镜反应。

(也可同Cu(OH)2反应)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 ——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HCHO ——4Ag ↓+ H2CO3
反应式为:HCHO +4[Ag(NH3)2]OH = (NH4)2CO3 + 4Ag↓+ 6NH3↑+ 2H2O
26、胶体的聚沉方法:(1)加入电解质;(2)加入电性相反的胶体;(3)加热。

常见的胶体:液溶胶:Fe(OH)3、AgI、牛奶、豆浆、粥等;气溶胶:雾、云、烟等;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27、污染大气气体:SO2、CO、NO2、NO,其中SO2、NO2形成酸雨。

28、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

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

29、在室温(20C。

)时溶解度在10克以上——易溶;大于1克的——可溶;小于1克的——微溶;小于0.01克的——难溶。

30、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

地面淡水总量不到总水量的1%。

当今世界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石油主要含C、H地元素。

31、生铁的含C量在:2%——4.3% 钢的含C量在:0.03%——2% 。

粗盐:是NaCl中含有MgCl2和CaCl2,因为MgCl2吸水,所以粗盐易潮解。

浓HNO3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固体NaOH 在空气中易吸水形成溶液。

32、气体溶解度: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的体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