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佛塔剖析
浅谈中国佛塔种类
超凡的“浮屠”——浅谈中国佛塔种类【简介】我国拥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灿若星河,俯拾皆珍。
在这其中,数千年来的古建筑已成为一个独特的体系。
在我们民族发展的漫长岁月里,有着辉煌的成就,而建筑的发展,产生的类型甚多,如宫廷、寺庙、塔馆、书院、会馆、陵墓、衙署、城池、园林、民居等,丰富多彩。
本篇文章就选取中国建筑的一个方面——中国佛塔,依循中国佛教的发展轨迹,简要介绍中国佛塔的种类和发展历史,追寻这其中的普世价值和现代意义。
【关键词】佛塔建筑特色宗教色彩【前言】佛塔作为佛涅槃的象征、佛的象征,产生于偶像崇拜的佛国印度。
同时佛塔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一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就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开花。
古塔,作为宗教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佛教建筑的重要表现形式。
一、印度佛塔的形成。
佛塔产生和发展与古印度佛教和佛塔有着密切的联系,古印度的佛教传承是佛塔的发展和演变的基础。
在2500年前的古印度西北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迦毗罗城,佛祖释迦摩尼在此诞生。
相传他降生在一棵葱茏茂盛的大娑罗树下。
由于对于奴隶制的深思,他毅然离开皇室,进行了长达六年的苦行,最终经过总结修行的经验,重新调整思维方法,深究宇宙间一切现象的规律和人生解脱印度最初的“窣堵坡”之道,终于在印度菩提迦耶城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由此,佛教诞生。
公元前485年,佛祖释迦摩尼在拘尸那迦城附近希拉尼耶伐底河边的娑罗树林中的两棵娑罗树中间圆寂升入涅槃境界。
佛陀死后,以火葬为主,已火焚之,取舍利子。
舍利被看做是佛教徒修行正果的象征,在佛教徒看来,佛陀的遗骨是神圣的,是佛陀身体精华留在人间的象征。
在释迦摩尼死后,其遗体火化后变成各色晶莹的珠子,击之不碎,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
八国国王分别取得其舍利后,在佛祖释迦摩尼一生中有纪念意义的八个地方:诞生、悟道成佛、初转法轮、降幅外道、从忉利天宫返回人间、平息佛教徒内部争论、测算寿数、涅槃等处建造八大灵塔,这就是最早建成具有纪念意义的佛塔。
中国佛塔建筑(精品)
• 佛塔起源于印度,是 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舍 利和埋藏圆寂高僧舍 利的坟塚建筑。 • 宋以前寺院均将塔作 为建筑群的核心。宋 以后,塔在寺院中的 核心地位被大殿取代, 但一般仍然有塔,所 谓“有寺必有塔”。
•
扶风法门寺塔
1、塔的结构
• 塔由基座、塔身和塔刹cha构成。地宫不是 必备。 • 基座,塔身的基础,有须弥座,金刚座等。 须弥座是哑铃型,金刚座是方形。 • 塔身,塔的主体,位于基座之上。空心和 实心。 • 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金属或砖石制成。
• 四方形楼阁 式砖塔 。 各层以青砖 砌檐柱、斗 拱、飞椽等, 塔身各层壁 面都用砖砌 扁柱和阑额。
文峰塔
建于明朝,八 角十三层楼阁 式砖塔,高五 十二米。底层 外有回廊,塔 檐用砖质斗拱 挑出,翼角用 石梁和条砖翘 起,四面有拱 券门窗,塔内 筑盘旋梯道, 式寺 ,塔 八建 角于 七北 檐宋 , 砖
•
1)楼阁式塔
• 模仿楼阁的造型,塔身用木材或砖仿木材建造楼 阁的斗拱、塔檐、门窗等构件,有的还有平座和 栏杆。楼阁式佛塔最多。 • 两种风格:江南地区多为砖身木檐,出檐深远, 多有平座、栏杆和底层回廊,秀丽挺拔。北方和 中原地区多用砖叠出檐,出檐较短,很少有平座 和栏杆,人不能走到塔身以外。
大雁塔
• 主要有木塔、砖塔、石塔、琉璃塔。 • 辽代建筑的山西应县木塔为现存最古老的 木塔。 • 琉璃塔是内部砖砌,表面贴琉璃,成本较 高,一般都是皇家敕建,数量不多,建于 北宋的开封铁塔是著名的琉璃塔。
应县木塔建于辽代,高67.米八角五层六檐。开封铁塔
建于北宋,高56米,八角十三层,遍体褐色琉璃砖似铁色,俗称铁塔
3、塔的样式
• 据说释迦牟尼的舍利最早时期装在葫芦形的宝瓶 里,所以埋葬的塔也建成葫芦形,以及葫芦形的 变形覆钵形和圆拱形。传到中国后,受中国建筑 影响,发生变化,主要有五种: • 楼阁式塔 • 密檐式塔 • 亭阁式塔 • 覆钵式塔 • 金刚宝座式塔
佛塔的分析
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的苏州罗 汉院双塔是砖结构楼阁式塔,用砖模仿 木构件十分逼真,但风格与上海砖木混 合结构的龙华塔十分接近,都是八角七 层,也都相当瘦高,再加上比例极高的 铁铸塔刹和起翘很高的檐角,形象相当 清秀,代表了江南建筑风格。双塔下层 原都有附廊一圈,现已不存。双塔东西 对峙,相距十余米。塔北20米处中轴线 上有大殿遗址一处。
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的苏州罗汉院双塔是砖结构楼阁式塔用砖模仿木构件十分逼真但风格与上海砖木混合结构的龙华塔十分接近都是八角七层也都相当瘦高再加上比例极高的铁铸塔刹和起翘很高的檐角形象相当清秀代表了江南建筑风格
佛塔
分类
楼阁式塔 密檐塔 单层塔
楼阁式塔
佛宫寺释迦塔
龙华塔 罗汉院双塔
历史价值
大塔后面的南北两座小塔,都比千寻塔矮。南小塔高 38.25米,北小塔高38.85米,都是实心砖塔。每层分别 雕券龛、佛像、莲花等。它们的建筑时代晚于千寻塔, 大约在五代时期。 三塔建筑规模宏伟,设计水平 高超。虽经一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和无数次地震的摇摆, 塔基仍很坚固,塔身也未见倾斜。据《南诏野史》记 载:塔上有一万一千多尊铜佛,用铜40500斤。明朝正 德十年(1515年)五月六日大地震和1925年大地震时,大 理城内房屋十有九塌,三塔却安然无恙。1978年政府 拨款维修三塔,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千寻塔 顶有纯金观音像、金质释迦牟尼坐像等几百尊,及大 量珍珠、玛瑙、水晶、珊瑚、绘画等。这些都是研究 南诏和大理国经济、文化十分珍贵的文物资料。
建筑详情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 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 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 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 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 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 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 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 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 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 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 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传统信仰视角下中国古塔建筑文化元素解析
传统信仰视角下中国古塔建筑文化元素解析摘要:文章通过从中国传统信仰的视角解读中国古塔的内涵、外型和文化元素等各方面,述说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使人们不断的了解塔、认同塔、继而继承中国古典文化精髓,表达中国古代文化内涵,展现一个民族创造的超凡的人生终极价值,为建筑师创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古塔建筑;历史;风水;人文信仰一、中国古塔的起源自佛教传入中国,便很快成为了一种信仰,它在不断的受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的同时,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佛教建筑的产生就是佛教意识形态的物化实体。
古塔,就是佛教建筑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
它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
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塔,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如表一中图1所示,佛塔的下面都有地宫,里面都珍藏着释迦佛祖的舍利,所以佛塔不仅成为了释迦涅槃的象征,更是佛家弟子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了。
佛教认为,信徒们如果能经常性地环绕着佛塔作礼拜,就可以在来世获取无上的功德和福报。
二、中国古塔的形式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标志之一的佛塔也是这样的。
当建造佛塔的思想从印度走向四面八方之后,各地区的佛教信徒们在接受印度佛塔建筑样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结合着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创造出自己所喜爱的佛塔样式。
中国的古塔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它们的外表造型和结构形式上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表一所示。
1.楼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中最悠久,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样式,这种塔的每层间距比较大,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层的楼阁。
在中国最早的楼阁式塔是洛阳白马寺中所建的四方形楼阁式塔。
2.密檐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形体一般也比较高大,它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而演变来的。
中国佛塔之演变(44)
中国佛塔之演变(44)中国佛塔之演变(44)明、清文峰塔1、南方地区福州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矗立在于山之麓。
与乌山乌塔遥遥相对,于唐天元年(904 年)为闽王王审知为报父兄教养之恩而建造。
初建时塔内砌砖轴,外环木构楼阁,是一座高 66.7米的七层砖心木塔。
明嘉靖十三年(1534 年),塔被雷火焚毁。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时,改为七层八角砖塔,高41米。
因为外面涂上白灰层,故称白塔。
福州白塔(20世纪20年代德国出版的明信片)福州白塔(1981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福州白塔(1986年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福州白塔(1992年福建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文昌塔在南靖靖城湖林村堤岸边。
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清乾隆八年(1743年)重修,1986年又修塔顶。
塔为七层八角楼阁式,高21.9米。
靖城镇过去是南靖县的县城,由于地势低,这里历史上水灾严重,于是人们在城边九龙江堤岸上修建了这座风水塔,寄希望于避邪,根治水患.福建南靖文昌塔(1989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毓秀塔,取“钟灵毓秀”之意,建于漳平市永福镇吕坊溪、李庄溪汇合处。
塔始建于宋末,原为木构,明末毁于火。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用三合土重建。
塔高22米,为楼阁式空心七层建筑。
福建漳平永福毓秀塔(1986年龙岩市邮电局出版的明信片)龙文塔建于漳州南城墙西隅龙文山上,明嘉靖乙未年(1535年)知县刘天授建石塔其上,后废。
清雍正十年(1732年),龙溪知县刘良璧建成一座七层石塔,石塔峙立在龙溪学宫(即孔庙)前,世称为“龙文塔”。
塔身通体亦用花岗石砌成八角形,高10米。
塔在“文革”中遭受重创,后又被拆除。
如今,新建的龙文塔已经不在原址,迁建于龙文区凤凰山上,成了公园的景观塔。
为七层八角形石塔,塔高39.9米,塔的形制已是完全不同了。
福建漳州龙文塔(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明信片)福建漳州龙文塔(2004年漳州市委宣传部编制的明信片)罗星塔在福州市东南闽江与乌龙江合流处的罗星山上,为了出入马尾港口的船只识别方向而修建的。
中国建筑史—佛塔分析
密檐塔代表—1、圣容寺塔 A、简介 位于甘肃省永昌县城北10公 里处。寺始建于北周保定元 年(A.D.561),初名瑞像寺。 隋大业五年(A.D.609)改名 感通寺,又名感通道场。唐 贞观十年(A.D.636),三藏 法师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路 经此地,曾小住于寺内,言 僧众逾千,香火鼎盛。安史 之乱,吐蕃占据河西五州时, 改名圣容寺。此后又改名为 后大寺,至今仍沿用。塔建 于唐代。塔因寺名,寺因塔 兴。寺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 代,现唯塔尚存。
二、密檐塔
简介 特征 这类塔在唐代及唐代之前是主流这类 具体表现为第一 塔实质上还是楼阁式塔,但外观上具 层塔身特别高, 有密檐的结构。张驭寰先生认为它是 以上各层高度缩 与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并列的一类塔, 小,檐与檐之间 可以算作楼阁式塔的一个特例 。, 距离很近,呈密 现存的唐代密檐砖塔几乎都是这种结 叠状,多设假门 构的;两宋时仅在四川还有一些密檐 和假窗,仅开少 楼阁塔的遗构,也是仿唐建筑,估计 数真门,无平座 是受到中原的影响比较晚的缘故;辽 栏杆;内部多为 代几乎没有这种塔;金代在中原地区 空筒结构,设有 建有多座仿唐塔,大部分都是这种塔; 木制楼梯,也有 另外在云南也有南诏、大理时代建造 的设砖砌楼层, 的密檐楼阁式塔数座;元代以后渐渐 可以攀登。 绝迹。
佛塔介绍
一、楼阁式塔 二、密阁式塔(重楼式)的建筑形 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 的楼阁。佛教传入中国后, 为了适应中国的传统习惯, 利用人们对多层楼阁通天 的寄托,以楼阁形式作为 礼佛的纪念性建筑物。楼 阁式塔可供奉佛像,并可 供僧人等登临之用。有的 楼阁式塔还兼有军事瞭望 的功用,如北京良乡的昊 天塔。建筑材料有木材或 石砖,有的塔表面装饰有 石刻或琉璃。 特征 具有台基、基座,有木结 构或砖仿木结构的梁、枋、 柱、斗拱等楼阁特点的构 件。塔刹安放在塔顶,形 制多样。有的楼阁式塔在 第一层有外廊(也叫“副 阶”),外廊加强了塔的 稳定性,也使其更为壮观。 外廊能有效地防止地基被 雨水冲刷,提高了塔的寿 命。
9、宋代佛塔(一)
9、宋代佛塔(一)9、宋代佛塔(一)宋王朝从公元960年开始建立,历时300余年。
十一世纪初,社会经济繁荣起来,同时佛教盛行,原有的寺院大批恢复,又建立了许多新的寺院,随之而来的是大量造塔,在我国塔史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宋代的塔大都是佛塔,同时,有少数兼作其他用途,如瞭望、标志、引航等。
若从宋代全部塔的类型来看,一类是楼阁式塔占全部宋塔的80%以上,这类塔都能登临眺望;另一类是实心塔,其中包括有楼阁式塔、造像塔、宝箧印经式塔(阿育王塔)、无缝塔(中国窣屠婆式塔)几种。
而第一类的楼阁式塔多数采用八角形,几乎占全部宋塔80%以上。
也有少数采用方形和六角形平面。
由于空筒式的唐代塔易于倒塌,故宋塔的内部结构改变为壁内折上式,塔梯、楼层和外壁三方面结合成一体,使塔处于坚固耐久的状态。
宋塔所用材料有砖、石、木、琉璃、金属等,但木塔已逐渐淘汰,数量最多的是砖塔。
总之,宋代造塔选用材料还是很丰富的。
唐代寺院以塔为主要崇拜对象,故塔建在殿前或塔院;而宋代寺院以殿作为主要崇拜对象,所以将塔建在大殿的后面或旁侧。
但双塔一般建在大殿前的左右两侧。
1、南方地区楼阁式塔南方地区的楼阁式塔以江苏、浙江、华南地区为主,主要采用砖或砖木结构,而福建地区有许多采用石结构的。
它们造型都带有腰檐、平座、栏杆、挑角飞檐。
当你面对层层向上反曲的飞檐翘角,能产生一种飞动、轻飏和向上之感,给人以舒展、欢快和敞亮的气势美。
江苏苏州北寺塔(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江苏苏州北寺塔(200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北寺塔位于苏州古城区北部报恩寺内,北寺塔始建于南北朝梁代(502-557年),初建为11层。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层宝塔。
现存北寺塔的砖结构塔身就是构筑于当时的原物。
北寺塔为九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
副阶周匝,每层挑出平座、腰檐,塔顶与刹约占1/5,塔高 76米。
重檐覆宇,朱栏萦绕,金盘耸立,峻拨雄奇为吴中诸塔之冠,登塔远眺,可俯瞰苏州全景。
4、唐代的佛塔(一)
4、唐代的佛塔(一)4、唐代的佛塔(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强国,历时近三百年。
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空前发展,这一时期,先后形成一些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
从而佛教寺院得以大发展,建立很多寺院和佛塔。
在我国塔史上掀起第一次高潮。
其主要分布在陕西长安、河南嵩山、山西地区、山东历城、北京房山、云南等地。
唐代塔平面基本都是以方形为主,其原因在于早期之塔模仿木结构。
建塔材料以砖、石为主,式样有楼阁式和内部空筒外部密檐式。
无台基和基座,塔身从基础砖砌到地面之上。
塔身光而平,不做任何雕饰。
第一层比较高,二层以上塔身逐步缩减,塔檐自中间向上下各部位都有收分,外观轮廓具有弯曲的旋律,姿态十分优美。
唐代塔内部都做木楼板,然后用木梯上下。
当遭大火或地震时,常把木楼板烧光或毁坏,变成为一个大型的砖筒。
所以说唐代塔内部结构称之为“空筒式结构”。
当然,唐代也有少数的其它类型的塔,诸如平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
莫高窟第217窟(盛唐)主室北壁《观无量寿经变》壁画(2003年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观无量寿经变》壁画上半部线描图(网络图片)莫高窟第217窟(盛唐)主室北壁《观无量寿经变》壁画局部(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邮政出版的明信片)上图为莫高窟第217窟(盛唐)主室北壁《观无量寿经变》壁画。
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的大量唐代佛教寺院壁画多是反映西方极乐净土辉煌、欢快的景象。
你瞧,画面上段部分的正面的宫殿和两侧楼阁的建筑群,显示出大唐佛寺的组群布置,整体形象宏大开朗。
穿搂飞天,驾着祥云,天乐悠悠,不鼓自鸣,呈现一片歌舞升平的人间极乐净土世界。
在正面宫殿的两侧各耸立着一座楼阁式佛塔,底层犹如高大的基座呈锥体形,正面开火焰券门。
单层塔体完全是楼阁建制,平座围栏,廊柱开间,上檐飞翘。
顶部四角攒尖,树立塔刹且链索系四角。
这表明了在实例中十分罕见的楼阁式木塔实际是古代佛塔的主流,反映了印度的“窣屠婆”塔和中国重楼融合过程中的中间状态。
佛塔
大雁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 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 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 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 古城。大雁塔在1719年就发现塔身倾斜,到1996年达到最大程度,古塔向西北方向倾斜1010.5毫米,也就是一 米多。
建筑类型
密檐式砖塔——朝阳北塔我国的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两汉南北朝时以 木塔为主,唐宋时砖石塔得到了发展。
按类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
塔一般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形 状。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 是七层塔。塔有实心、空心,单塔、双塔,登塔眺望是我国佛塔的功能之一。
谢谢观看
名称由来
佛塔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等,由于佛塔用于珍藏佛的舍利或 供奉佛像、佛经,故也被意译为“方坟”、“圆冢”。直到隋唐时,才以“塔”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当代。
种类
各地佛塔图册(30张)按层级分: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 三重塔等。
文化
我国佛塔众多,而咏塔的诗文更多。如“古塔云中影,佛寺夜半钟”、“赞宇弘开壮帝都,碧天空起玉浮 图”、“谁建浮图礼大千,灵光遥与白云连”、“望尽人间多少事,身在大干几沧桑”、“点燃八百灯火,指引 千帆夜海航”…等。这些千姿百态的古佛塔和诗文构成了我国珍贵的古代文化艺术遗产。
带你走进中国的佛塔,了解关于塔的知识
带你走进中国的佛塔,了解关于塔的知识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园林中,有一支晚出而独特的奇葩一一塔。
其实汉语中原来并没有“塔”这个字,它是魏晋以后专门为翻译佛经需要造出的。
在我国史书上,最早塔字的出现是在葛洪的《字苑》和南朝顾野王的《玉篇》两本书中。
在此之前,人们有的按音译作窣堵坡、私偷簸、司图巴等,有的按意译作功德聚、坟陵、高显处等,而以佛图、浮图用得较多。
由于汉塔造型精美,僧徒们又曾用金、银、砗磲、水晶等七宝加以装饰,里面还藏有舍利、经书等宝物,所以也称为宝塔。
塔这种建筑不是我国本土产生的,它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又受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从而演变出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
塔的前身——印度的坟墓叫“窣堵坡”塔起于印度,与佛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佛律《十诵律》记载,在舍卫国,有一个佛的忠实信徒给孤独长者,有一天对佛说:“世尊长年在外游说讲法,我见不到你,但是又想你了怎么办?所以想请你赐我一样东西,以做供养。
” 佛祖于是给了他自己的指甲,而长者就做了一个塔,把指甲放进了塔里以做供养。
这就是佛教开始起塔供养的因缘。
但在古印度,塔的主要功能还是用来存放释迦摩尼佛和其他圣者的遗骨。
根据梵文意译为“窣堵波”。
释迦摩尼示寂,火化后得舍利八斛四斗。
当时有八个国家的国王听说后,都来抢夺舍利,还差点酿成八国之乱。
最终是一个香姓的婆罗门出面调解,把舍利分成八份。
八个国王各得其一,回国造塔供养。
早期的“窣堵坡”是由方形台座、覆钵、宝匝和顶上的相轮四部分构成的实心建筑,所以在汉译佛经中根据其本意也有叫方坟的。
二百多年后,一直到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重又取出佛舍利,据说阿育王曾夜役鬼神,碎七宝末,并在世界各地造了八万四千佛塔。
据《法苑珠林》记载,八万多佛塔中,在我国境内的就有十九座。
由于阿育王对佛法的极度信仰,使佛教艺术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蓬勃发展,并且传向全世界。
而佛塔的形制也于这段时期有了很大发展。
那时候“窣堵坡”的台座逐步增高,相轮也加到了三个。
营造构法:古代各个朝代的塔,都有什么特点?
营造构法:古代各个朝代的塔,都有什么特点?中国古代的塔基本是佛塔,是随着佛教从印度传⼊的。
佛塔最初是⽤来供奉舍利、经卷或法物的,佛经中也说:“见塔如见佛”,所以塔对佛教来说很重要。
随着汉传佛教的形成,佛塔样式也由印度的覆钵式塔汉化为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亭阁式塔、楼阁式塔等。
那么,每个朝代的塔有什么特点呢?我们⼀起来看看吧。
东汉三国塔佛教于东汉⼤规模传⼊中国以后,与盛⾏的神仙崇拜相结合,也许在当时的民众看来,西域佛陀与本⼟仙⼈差别不⼤,从⽽将其置于⾼楼之上便在情理之中。
东汉末年,在江淮之间,开始建造佛塔。
初平四年(193年),丹阳⼈笮融擅⾃截留三郡钱粮,在下邳城南建造浮屠寺,寺内佛像外涂黄⾦,披锦彩袈裟。
寺中塔九层⼋⾓,每层皆有飞檐,每⾯镶有铜境,塔顶亦有⼀⾯铜镜朝天,称为“九镜塔”。
塔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诵读佛经。
每到浴佛会时,参观拜佛的百姓多达万⼈。
笮融在下邳所建佛塔,成为我国早期佛塔的典型,影响直⾄唐初。
两晋南北朝塔280年,晋武帝灭吴统⼀中国,但门阀政体加剧社会⽭盾,动摇王室基础。
⼋王之乱和其它外患,导致胡⼈南侵,西晋灭亡。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位,为晋元帝,东晋建⽴。
东晋与北⽅的⼗六国并存,史称东晋⼗六国。
420年,刘裕废晋安帝,建⽴刘宋,进⼊南北朝时期。
南朝(420-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439-589420年,刘裕废晋安帝,建⽴刘宋,进⼊南北朝时期。
南朝(420-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439-589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在不安宁的环境中,佛教得到很⼤发展,凿⽯窟建寺塔,盛极⼀时。
云冈⽯窟第七窟浮雕多层塔⼭西塑县崇福寺九层⽯塔云冈⽯窟内⽅形塔柱北朝佛教更盛,从平城(今⼤同)到洛阳各地,都曾⼤量建造佛寺、佛塔。
北朝期间以北魏最繁盛,在北魏⼀百多年间,寺塔林⽴。
隋塔隋代⽴国仅37年(581-618年),但由于皇帝喜奢华,⼤兴⼟⽊,故建造了⼤量的宫殿、寺塔等。
中国佛塔介绍剖析
金刚宝座式塔
过街式塔
经幢式塔
宝箧印式塔
塔的样式 Tower style
其他形式还有:
无缝式塔 花式塔
无缝式塔
国内名塔介绍 Introduction of domestic famous tower
小雁塔位于陕西西安市大荐
福寺内。为唐中宗景龙年间, 即公元707年所建。塔共十五 层,塔顶已毁,现高四十三米, 平面呈方形,底部四周装饰精 美砖雕。千余年来,历经了七 十多余次地震。由于明代嘉靖 年间两度大地震,塔身从中间 裂开,但因建筑坚固,仅有最 上两层倾塌,其余虽有裂痕, 并未倒塌。
这八座佛塔分别为:
聚莲塔、菩提塔、法轮塔(第 一列从左至右)、神变塔、青 海塔尔寺八座佛塔之一、天降 塔(第二列从左至右)、和合 塔、胜利塔、
涅盘塔(第三列从左至右)
佛塔概述 Pagoda Overview
塔分两种,有舍利者称塔, 育王时期。
张雯雯 B08061073
国内名塔介绍 Introduction of domestic famous tower
• 虎丘塔位于苏州城西北郊,
距市中心5公里。相传春秋时吴 王夫差就葬其父(阖闾)于此,葬 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 名虎丘山,简称虎丘。虎丘塔 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 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 年)。塔七级八面,内外两层枋 柱半拱,砖身木檐,是10世纪 长江流域砖塔的代表作。由于 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 故顶部的木檐均遭毁坏,现塔 身高47.5米。虎丘塔是座斜塔, 塔尖倾斜2.34米,塔身最大倾 斜度为3度59分,虎丘斜塔也被 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密檐式塔
支提
佛塔-早期佛塔 Pagoda - pagoda early
古塔
浅谈中国佛文化下的中国佛塔古塔,起源于古印度,原本是一种佛教建筑,作为埋葬舍利、埋藏经卷之用的,旨在纪念死者。
据佛经故事,释迦牟尼涅之后,弟子阿难等人将他的遗骸火化,烧出了色泽晶莹、击之不碎的珠子??舍利。
众弟子在各地修建坟家,坟顶立一根尖刹,这种建筑,焚语称为SluPa,汉译堵婆、浮屠、浮图等。
佛教徒们从舍利塔中得到启示,并且还产生了释迦以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祖国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古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
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
塔喻己的传说,塔才被赋予特殊的意义。
随着佛教传人,塔这种建筑形式与中国的重楼建筑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各种式样的塔,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
古塔作为建筑艺术,是人与大自然溶为一体的媒介。
在碧水青山的景致中显得玲珑秀巧。
绰约多姿的长沙古塔,将秀山丽水点缀得更加美丽妖娆。
佛塔在印度被称作“窣堵波”,意译即为墓冢的意思。
佛教徒有崇奉高僧火化后所剩骨烬的习俗,尤其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于是争相建筑。
“窣堵波”与中国原有东西相比较,没有这样的建筑,也找不到相应的文字,而最接近的“台”字又显示不出它的高妙,于是另造一字为“塔”。
“塔”字首先见于葛洪的《字苑》。
其实,佛塔传入中国时,它的名称被译成各式各样,人们发挥着各自的才能,有的音译,有的意译,也有按形状译的。
于是出现了窣堵波、私偷簸、偷婆、佛图、浮屠、浮图、方坟、圆冢、高显、灵庙等各种名称。
但最终发现,“塔”采用了梵文佛字,“布达”的音韵,又加上土作偏旁,以示土冢之义,最为恰当,也最为简洁,于是“塔”的名称流行广泛,直至现在,许多人已不知道“窣堵波”为何物了。
印度塔有两种:一种是埋葬佛舍利、佛骨等的“窣堵波”,属于坟冢的性质。
另一种是所谓的“支提”,传入中国以后,发展成为中国的石窟寺。
而原来有舍利的塔传入中国以后,发展成为中国的寺塔。
从文献记载和石窟雕刻、壁画中可以得知:塔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楼阁式、亭阁式到密檐式到各种各样不同塔形的历史。
佛塔的分析
历史价值
屹立于寺院的这座宝塔是金代一个名叫玄真的僧人主持筹建的。 但塔的第一层南面有比金正隆三年早33年的题刻,据此看来,此 塔实际寿龄比县志所载要早。明代成化五年(1469),浑源知州关 宗修葺了一次砖塔,并在塔身上嵌了一处当事人员的石刻。明万 历四年(1576)、清咸丰九年(1859)对小寺塔都进行过修葺。由于用 料考究建筑合理,虽经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历史上的几 次大地震,塔体仍完好无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直奉战 争,寺内为奉军所占领,僧被扫地出门,官兵肆意破坏,圆觉寺 狼狈不堪。日军侵占浑源后,除掠夺大批文物外,将正殿、配殿 全部拆毁,只剩下残墙断壁内的一座宝塔。解放初期在塔西南的 土丘上立着一通头臂皆断的石佛,此佛质地白细,衣纹流畅和谐, 在辽金塑像中当为上乘。所存木雕天王像刀工娴熟,雕刻优美, 是明代佳品。
龙华塔
地理位置
龙华塔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被誉为沪城“宝塔 之冠”的龙华塔,与龙华寺相对成立。塔身高 40.6米,为七层八角,砖木结构。塔内壁呈方 型,底层高大,逐层收缩成密檐。每层四面皆 有塔门,逐层转换,塔内楼梯旋转而上,供游 人登塔远眺。塔顶饰有七相轮,新铸塔刹重达 3.2吨,由复盆、露盘、相轮、浪风索等18个部 件组成。塔现楼阁式曲柱重金,飞檐面翘,檐 下悬有56个铜铃,风动铃响,姿态雄伟美观。
佛塔
分类
楼阁式塔 密檐塔 单层塔
楼阁式塔
佛宫寺释迦塔
龙华塔 罗汉院双塔
佛宫寺释迦塔
地理位置
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 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 院内,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建于辽清 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 (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它是我国现 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 筑的典范。
最全最经典的中国古塔介绍
最全最经典的中国古塔介绍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祖国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
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
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
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利塔”“七宝塔”等异称。
古塔分类中国塔类型可分为两大部分:按性质分类有:喇嘛塔(藏传佛塔)、宝箧印塔、金刚宝座塔、“中国屠婆式”塔(无缝塔)多宝塔、文峰塔。
按形制分类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内部楼阁外部密檐式塔、造像塔、幢式塔、异形塔。
看一座塔,不能单纯地看它的外形,应当从内部构造与外部式样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实际上中国的塔不全是高层建筑,也就是说不全是楼阁式塔,而楼阁式塔则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国大量的塔是用砖造的,是砖塔。
而且绝大部分的塔是不可能登人的,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塔,当然不可以一概而论。
中国塔数量很多,式样都不相同,塔的性质与佛教的分宗派也有关系。
著名古塔大雁塔,唐僧翻译经书之处西安大雁塔古城西安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内,矗立着古朴雄伟的大雁塔。
它是西安现存最著名的古塔,被视为古城的象征。
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楼阁式砖塔采用磨砖对缝,砖墙上显示出棱柱,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据史书记载,慈恩寺始建于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初名无漏寺。
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他母亲文德皇后而扩建,寺院的规模很大,共有13个院落,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异常豪华。
唐王朝灭亡后,大慈恩寺也渐渐颓废毁坏。
现存的寺院建筑大部分是明代时重修的。
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附近环绕曲江池、杏圆和乐游原,风景秀丽迷人。
中国佛塔类型: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
中国佛塔类型: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覆钵式塔、⾦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字⼁slipknothooh 图⽚⼁来⾃⽹络塔的建筑形式起源于古印度,称作窣堵坡(Stupa),是佛教⾼僧的埋⾻之地。
随着佛教传⼊中国,窣堵坡也渐渐演变为塔这种极具中国特⾊的建筑形式,成为了中华⽂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早在唐代,诗王⽩居易就已经写出“弄沙成佛塔,锵⽟谒王宫”的诗句,说明塔在当时已经是⼀种相当普及的建筑形式。
塔在中华⼤地嬗变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建筑重楼结合,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的演变,建筑材料越来越丰富,建筑形式也越来越多样,最终发展出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覆钵式塔、⾦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等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样式,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佛教建筑⽂化遗产。
楼阁式塔,其建筑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
佛教传⼊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的传统习惯,利⽤⼈们对多层楼阁通天的寄托,以楼阁形式作为礼佛的纪念性建筑物。
我国著名的楼阁式塔有应县⽊塔、西安⼤雁塔、苏州虎丘塔等。
楼阁式塔应县⽊塔应县⽊塔,学名佛宫寺释迦塔,位于⼭西省朔州市应县,始建于辽代,是世界现存最古⽼、最⾼的⽊塔。
应县⽊塔命途多⾇,曾经历过多次⼤地震,并于1926年时在军阀混战中被炮击,但塔⾝从未倾倒。
该塔主体结构全部为⽊质结构,通⾼67.31⽶,是从建成之⽇起世界上最⾼的⽊结构建筑,其记录保持⾄今,可谓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塔⾝外看五层,内有九层,全塔共计出现54种不同的⽃拱类型,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绝⽆仅有的宝库。
建筑⼤师梁思成曾由衷感叹道:“好到令⼈叫绝,半天喘不出⼀⼝⽓来!” “这塔真是个独⼀⽆⼆的伟⼤作品。
不见此塔,不知⽊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
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不知名的⼤建筑师,不知名的匠⼈。
”楼阁式塔⼤雁塔⼤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慈恩寺内,是⼀座7层⽅形砖仿⽊结构佛塔。
唐永徽三年(652年),为了保管从印度带回来的数百部梵本佛经,唐⽞奘在⼤慈恩寺的西院主持修建了⼀座西域风格的藏经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塔随佛教由印度传入。
种类甚多,有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
佛塔是为埋藏舍利(释迦摩尼遗骨),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
一、楼阁式塔1、玄奘塔唐高宗总章二年(669),迁葬现址,并建塔修寺,以资纪念。
它是现存最早的楼阁型方形砖塔。
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层塔身南面辟砖砌拱门,内有方室,供奉玄奘坐像。
北面镶嵌有唐文宗开成四年(A.D.830)篆刻《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碑》一通,铭文详细记述了玄奘的生平事迹。
玄奘塔高约 21米,以腰檐划分为5层。
第一层最高,逐层收减高宽,外形有明显的收分。
各层表面都用砖砌出斗、柱、阑额等。
柱为八角形壁柱,斗用一斗二升,宋代称为“把头绞项”,反映出当时木构建筑的特点。
第一层塔身经后世重修,仿木构件已不存在。
664年(唐麟德元年),玄奘大师圆寂于铜川玉玄奘塔内的玄奘彩绘泥塑像华寺,遗体奉旨运回长安,先安置在大慈恩寺翻经院内,然后初葬于白鹿原。
安葬之日,京城附近五百里内,百万人送葬,夜里庐宿墓旁的达三万余人。
白鹿原上的墓地在大明宫即可望见,因而常引起唐高宗的思念伤感,乃于六六九(唐总章二年)敕令迁葬于樊川凤栖原北岗,并修建护国兴教寺和造塔供奉。
樊川是唐长安城南风景最优美的地区,也是佛教寺院集中的地方。
兴教寺与华严寺、香积寺等并称樊川八大寺,兴教寺居八寺之首。
寺建成以后,屡遭兵火,各代也屡有修葺,十九世纪后期清同治年间,寺内殿舍全为兵火所焚,惟三座灵塔幸存。
一九二二年再度重建,故寺内殿舍屋宇大都是近代的建筑。
与玄奘法师墓塔呈山字形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座三层塔,均高一丈五,为其两大弟子慈恩大师窥基和西明大师圆测舍利塔。
2、栖霞山舍利塔栖霞山古称摄山,又名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处的栖霞镇,因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而得名。
栖霞山风景区总面积860公顷,有三峰,主峰三茅峰,又名凤翔峰(海拔313米);东北有龙山;西北有虎山。
虽不似紫金山之宏伟,却有“金陵第一明秀山”之誉。
景点有栖霞寺、千佛岩、舍利塔以及明镜湖、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自然奇观。
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
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栖霞寺坐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
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
,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
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
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
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
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11年)逐渐开凿而成。
年间。
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
从栖霞寺南侧围墙外山路向东行不远,就可看到舍利塔,该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
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
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槃。
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高18.04米。
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
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
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密檐式塔1、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嵩岳寺塔位于登封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内。
嵩岳寺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原为宣武帝的离宫,后改建为佛教寺院;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改名“闲居寺”,并广为增建,殿宇达千余间,僧众700余人。
隋文帝仁寿二年(601年)改名嵩岳寺,唐朝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作为行宫。
当时楼阁相连,亭殿交辉,盛极一时。
据李邕《嵩岳寺碑记》载:“广大佛刹,殚极国才,济济僧徒,弥七百众。
落落堂宇一千间。
”现塔院内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清时所建,惟此塔为北魏时物,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我国现存最古的砖塔。
嵩岳寺塔建筑年代与闲居寺同时,据唐朝李邕所撰《嵩岳寺碑记》载:“嵩岳寺者,后魏孝明帝之离宫也。
正光元年,傍闲居寺……十五层塔者,后魏之所立也。
拔地四铺而耸,凌空八相而圆。
”“十五层塔”,在全国是少有的,“凌空八相而圆”,在唐以前更无二处。
嵩岳寺塔是以糯米汁拌黄泥做浆,小青砖垒砌而成的15层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十二边形。
总高37.045米,底层直径10.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
塔的外部,由塔基、塔身、宝刹组成。
密檐之间矮壁上砌出各式门窗492个。
密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构成一条柔和的抛物线。
塔顶冠以砖质宝刹。
塔基塔基基台,平面为十二边形,高0.85米,宽1.60米。
现台基已非原构。
台体内砌砖以黄泥浆粘合,外部砖壁表面饰白灰皮。
台基之南,砌月台,条砖铺地。
月台之南,以青石和青砖砌踏道。
台基北面,有一甬道通向塔后大殿,甬道两侧以石块砌筑。
与台基相接处以青石踏跺相连。
月台和甬道均为后代补砌。
塔身塔身分为上、下两部分。
即第一层用叠涩腰檐将塔身分为上、下两部。
塔身下部高3.59米,上下垂直。
上部高3.73米,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
采用两伏两券的砌筑方法,门上有尖拱形门楣和卷云形楣角,尖拱门楣顶部置三瓣莲花组成的饰物。
塔身上层外壁八面,每面砌一座单层方形塔龛,塔龛自下而上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
龛上部砌出叠涩檐,正面嵌铭石1方,铭石下辟半圆拱券门,用一伏一券法券砌,有尖拱状门楣和卷云形楣角。
门内为长方形小室,室后壁尚存佛像背光图案,故知室内原供置佛像。
龛下部为长方形须弥座,座的正面辟壸门二。
门内各有砖雕护法狮子1个,共16个,正、侧、蹲、立形象各异,昂首挺胸,直竖长尾,写实性强,与龙门石窟等中原地区北朝佛教石刻中的护法狮子风格特征相同。
在一层上部塔身各转角处均砌1八边形倚柱,柱头饰火焰宝珠与覆莲,柱下为砖砌覆盆式柱础。
塔身上部,有叠涩密檐15层。
叠涩檐之间,是极矮的直壁,因两檐间相距很近,故称密檐。
由于诸层檐叠出的砖数不一,叠涩檐弧度各异,各层檐间的壁高自下而上递减,檐宽逐层收分,使之外轮廓呈现抛物线造型。
叠涩檐间的塔壁上均辟有门窗。
每面正中砌筑板门2扇,门上皆有尖拱状门楣,楣角呈卷云形。
多数门楣下施垂幔。
有的两扇板门紧闭,有的则一扇稍开。
门两边各配一“破子棂窗”,每窗多为4根窗棂。
唯第十层因壁面狭小,仅一门一窗。
除南面第五、七、九、十、十一、十三层及东南面的第十五层辟真门外,其他皆为假门。
叠涩檐间共砌门窗492个。
塔刹通高4.745米。
自下而上由基座、覆莲、须弥座、仰莲、相轮及宝珠等组成,皆为青灰条砖平顺垒砌后砍制而成。
宝珠与七重相轮上涂白灰层。
宝珠上部残为平顶,伸出金属刹杆,刹杆上饰件已失。
塔心室结构为空筒式,直通塔顶,内挑出叠涩檐8层。
最下一层内壁仍作十二边形,二层以上,则通改为八角形。
这种富于创造与变化的做法,表现出我国人民的高度建筑才能。
关于塔门和十二边形塔平面构建主持1982-1992年嵩岳寺塔整修工作(此次整修前后10年、耗子400万)的河南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张家泰—“这塔的倚柱、尖拱和盲窗,还是印度风格的,早期佛塔都是木做的,因木塔耐久性差,逐步为砖石塔所取代。
早期的佛寺实际是以塔为中心,四周建僧舍,故称塔寺。
推测过去塔中有四面佛像,正好和四门相对,故塔门高大。
过去和尚们诵经,也叫绕经,都是围着塔转,少林寺的‘甘露台’大概也是早期和尚绕经的地方。
直到唐代以后塔寺才和中国庭院、宫府的建筑格局相融合,塔逐渐被挪到后院、旁院或寺院墙外。
”“四面开门,靠其他面支撑,在力学上有所创新。
塔既然能保存那么多年,说明北魏工匠利用力学的合理性。
十二边形有分解风力的优点,但它没有四边、八边塔容易垒筑,故后期塔很少采用十二边形。
”塔内地宫、天宫1988年,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该塔进行了详细勘测,并对地宫进行了发掘,发现遗物70余件,其中雕塑造像12件,建筑构件、瓦当、滴水等17件,其他41件。
地宫北壁有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墨书题记1方,地宫内出土l件红砂岩造像,高11厘米,宽15.5厘米,厚3.5~6厘米,背面有“大魏正光四年”造像记。
1989年,在塔刹内又发现二座天宫。
天宫分别位于宝珠中部和相轮中,出土了银塔、瓷瓶、舍利罐、舍利子等18件器物。
在清理天宫文物时,研究人员发现垫舍利罐的白瓷盘底部墨书“修塔所”三字以及类似今天商标的押记。
据此推测,此刹建造年代应在唐末宋初之际。
那么始建佛塔时是否有天宫?假设有,“修塔所”是否取走原物又换了新物?舍利到底是佛祖的还是某高僧的?佛经中说:释迦牟尼死后,弟子们将其尸骨火化,遂变成坚硬的珠子,称作“舍利”。
塔(最初译作窣堵波)这种建筑,在古印度是为埋葬佛舍利的,传到中国又多了和尚塔(高僧的墓冢),如佛教意义之外的文峰塔、文昌塔、风水塔等。
像登封244座古塔中,佛塔3座,其余都是和尚塔。
塔这种建筑的本意,在中国已演化了,舍利存放大约只是一种形式。
嵩岳寺塔的舍利,有绿豆那般大小,红、白、黑三种。
红色是肉舍利,白色为骨舍利,黑色是发舍利。
张家泰把一部分舍利留在登封,多数舍利带回郑州,存放在省古建所内,后存于河南博物院。
“锁塔烧蟒”的传说嵩岳寺塔,高大挺拔,雄伟壮观。
因没塔棚木梯,游人走进塔去,却登不上塔顶,塔棚和木梯哪里去了呢?传说是寺里的和尚放火烧掉了。
相传在很早以前,寺中和尚们住在一起,种菜、煮饭等事情都分工明确,那个最小的和尚专门负责清扫塔房,他每天把那儿打扫得干干净净。
有一天,小和尚正在扫地时,突然感到自己的两只脚慢慢离开了地面升到了空中,然后又徐徐落到地上。
以后,他每次去塔房清扫都要升空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升得高。
小和尚心花怒放,以为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为得到西天古佛超度的出家人。
因此,他每次腾空时都双手合十,低首敛眉,默默感谢佛祖的恩典。
当小和尚快升到最高一层塔棚的时候,他心想:我从小进寺,师父待我最好。
现在我比他先升天,应当跟他说一声啊。
于是找到师父把情况告诉了他。
老和尚一听,觉得挺蹊跷,便说:“你在这儿升一下给我看看。
”小和尚在师父面前又振臂又踮脚的,可就怎么也飞不起来,他只好说:“这儿不行。
您若不信,明早跟我到塔房去看看好啦。
”老和尚更觉奇怪,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塔房,不一会儿,果然见小和尚两脚慢慢离地,身体越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