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启超先生的《作文入门
梁启超的死亡启示作文
梁启超的死亡启示作文提起梁启超,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大家往往会想到他的变法主张、他的思想启蒙、他的犀利笔锋。
但今天,我想和您聊聊梁启超的死亡,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别样的启示。
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国家命运多舛,社会动荡不安。
梁启超,这位一直为国家前途奔走呼号的志士,最终也没能逃脱命运的安排。
梁启超的病,来势汹汹。
一开始,只是身体有些许的不适,偶尔的咳嗽,大家都没太在意。
毕竟,他总是那么忙碌,那么投入地为国家的未来谋划,谁能想到这小小的不适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他依然不停地写作、演讲、与人交流思想。
哪怕身体已经发出了警告,他也选择了忽视。
他心里装着的,是国家的兴衰,是民众的觉醒,个人的这点小毛病,在他看来,根本不值一提。
病情逐渐加重,咳嗽变得频繁而剧烈,甚至有时会咳出血来。
家人和朋友都着急了,劝他停下手中的工作,好好去看医生。
可梁启超总是摆摆手,说:“没事,等我把这篇文章写完,等我把这个想法跟大家说清楚。
”终于,他再也撑不住了,被强行送进了医院。
医生的诊断结果,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让所有人都惊呆了——严重的肺病,已经到了晚期。
在医院的病床上,梁启超第一次显得那么无助。
往日的神采飞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疲惫和虚弱。
但他的眼神里,依然透着坚定和不屈。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那些为了理想而拼命的日子,那些忽略了身体的时刻。
他想起了无数个日夜,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为了赶一篇文章,常常通宵达旦;为了一场演讲,准备资料到废寝忘食。
他也想起了和家人相处的时光,那些因为工作而错过的陪伴,那些答应了孩子却未能兑现的承诺。
如今,躺在这病床上,他才深深地感到,自己对家人的亏欠。
病房里很安静,只有仪器的滴答声和他偶尔的咳嗽声。
他望着窗外,思绪万千。
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他并不害怕,只是遗憾还有那么多事情没有做完,还有那么多理想没有实现。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梁启超把家人叫到了身边。
他用微弱的声音,叮嘱着孩子们:“要爱国,要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
梁启超作文素材万能模板
梁启超作文素材万能模板梁启超,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语文教育中。
他的作文素材模板被誉为“万能模板”,被许多学生和教师奉为经典。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梁启超作文素材万能模板的具体内容。
首先,梁启超作文素材万能模板的开头部分通常是“话题引入”或“背景介绍”。
这部分的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对文章的主题产生共鸣。
例如,可以用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历史事件或者现实案例来引入话题,让读者对文章的主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是“观点提出”部分。
在这一部分,作者会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对于所要讨论的话题给出自己的看法。
这部分通常是文章的核心,作者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充分的理由和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然后是“论证段落”。
在这一部分,作者会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的论证和解释,通过举例、引用权威观点或者进行逻辑推理来加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这部分通常是文章的重点,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论证能力,使得观点更加有说服力。
接着是“反驳其他观点”。
在这一部分,作者会对可能存在的其他观点进行反驳和驳斥,通过对其他观点的分析和批判来进一步加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这部分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辩证能力和批判精神,能够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其他观点。
最后是“总结部分”。
在这一部分,作者会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归纳,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给出一些建议或者展望。
这部分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简洁明了地总结全文,让读者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梁启超作文素材万能模板是一个非常经典和实用的作文模板,通过这个模板,作者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所要讨论的话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使得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和逻辑性。
因此,这个模板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语文教育中,成为许多学生和教师学习和借鉴的范本。
梁 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梁启超读后感》读完梁启超的作品,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又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了一番。
梁启超,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他的文字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他那犀利的观点,独到的见解,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那个混沌的时代。
在他的文章中,我看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对民族未来的热切期盼。
他大声疾呼,试图唤醒沉睡中的国人,那种迫切与焦急,透过文字,直直地冲击着我的心灵。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于教育改革的论述。
他强调教育是国家兴旺的根本,是培养人才的基石。
他指出当时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主张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的新一代。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我身边的教育现象。
就拿我表弟的经历来说吧。
表弟从小就被父母送去参加各种补习班,奥数、英语、书法,一个都没落下。
每天放学后,他不是在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
周末更是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玩耍的时间。
有一次,我去他家看望他,发现他整个人都无精打采的。
我问他:“表弟,你怎么看起来这么累呀?”他耷拉着脑袋说:“姐,我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课,我都快烦死了。
”我看着他那小小的身躯,背着大大的书包,心里一阵酸楚。
梁启超先生说教育要注重培养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可表弟这样被填鸭式的教育,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发挥自己的个性,去创造呢?还有一次,表弟学校组织了一场科技小发明的比赛。
表弟原本兴致勃勃地想要参加,他有很多新奇的想法。
可是他妈妈却跟他说:“别浪费时间在这些没用的东西上,好好准备考试才是正经事。
”表弟的眼神一下子就黯淡了下来,最终放弃了参加比赛。
我想,如果梁启超先生知道了这样的事情,一定会痛心疾首。
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要让孩子们在自由的氛围中成长,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和潜力,而不是被束缚在分数和应试的牢笼里。
再回过头来看看梁启超先生的文字,他对于改革的决心和勇气,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不惧怕困难,不畏惧权威,一心只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梁 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梁启超传读后感》读完《梁启超传》,我仿佛跟着这位近代的风云人物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人生之旅。
梁启超,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复杂的时期之一。
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激情与智慧的梁启超。
他自幼聪慧好学,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年轻的梁启超怀揣着报国之志,投身于变法维新的洪流之中。
他的文章犀利而有力,如同一把把利剑,刺破封建旧制的黑暗。
他倡导的新思想,为当时沉闷的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变法失败后,他流亡海外,但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在异国他乡继续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奔走呼号,不断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在海外的经历。
他面临着资金的匮乏、外界的压力以及生活的种种困难,但他始终坚定地前行。
为了筹集资金支持国内的改革事业,他四处演讲,哪怕声音沙哑,也不曾停歇。
有时候,他一天要辗转好几个地方,疲惫不堪,但只要一想到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国家带来一丝希望,他就又充满了力量。
记得有一次,他在一个小镇上演讲。
那天的天气很糟糕,下着倾盆大雨。
但听众们依然热情高涨,挤满了小小的礼堂。
梁启超站在台上,雨水从他的额头滑落,打湿了他的衣衫。
但他的眼神却无比坚定,声音依然激昂。
他说:“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奋起,要改革,要让我们的国家重新崛起!”那一刻,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人们被他的热情和坚定所感染,纷纷表示愿意为国家的变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到国内后,梁启超依然活跃在政治和文化的舞台上。
他致力于教育改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他的教育理念新颖而实用,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他的一生中,家庭也是他坚强的后盾。
他与妻子相濡以沫,与子女们关系融洽。
他不仅在事业上追求卓越,在家庭中也是一位尽职尽责的丈夫和父亲。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梁启超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一生。
梁启超说天下事无所谓大小作文
梁启超说天下事无所谓大小作文梁启超说天下事无所谓大小,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挺有道理的。
就像我们吃饭一样,有时候吃一碗面条就觉得很满足了,有时候吃一顿大餐才会觉得过瘾。
但是,如果我们一直只吃大餐,不吃饭,那肚子可就受不了了。
所以,梁启超的意思是,我们要懂得适度,不要贪多嚼不烂。
比如说,我们去旅游吧。
有些人喜欢去五星级酒店住,吃高档餐厅的饭菜,逛名牌店购物。
这样的旅行当然很舒服,但是也很容易让人破产。
有些人呢,就喜欢去穷游,住青旅,吃路边摊,逛夜市。
这样的旅行虽然简单,但是也能让人感受到不同的风景和文化。
所以,无论是住酒店还是住青旅,吃高档餐厅还是吃路边摊,都无所谓大小,关键是要适合自己的口味和经济能力。
再比如说,我们学习吧。
有些人喜欢一天到晚埋头苦读,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这样的学习当然很努力,但是也容易让人失去生活的乐趣。
有些人呢,就喜欢玩乐高积木、画漫画、弹吉他等等。
这样的娱乐虽然看起来没什么用处,但是也能让人放松心情,培养兴趣爱好。
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娱乐,都无所谓大小,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总之呢,梁启超说天下事无所谓大小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一样长跑过程中需要有耐力也需要有速度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极致也不能太过于平庸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适的计划并且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跟大师梁启超学习写作的规矩之01:写文章要把思想整理清楚
跟大师梁启超学习写作的规矩之01:写文章要把思想整理清楚作者:***文/樊荣强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他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学术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教等领域,均有建树,一生著述达1400万字。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更容易摘取梦想的桂冠。
跟梁启超这样的大师学习写作理念与方法,一定可以快速到达我们后学的目的。
梁启超《作文法》一书,讲了他对写作的基本见解。
虽然看似浅显,但是,国人大多数并不十分明了。
梁启超指出:文章的作用,在于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
下面我来谈自己的一些理解与认识。
一、自己的思想所谓思想,梁启超指出,要符合两个条件:有内容,有系统。
有内容就是心中要有想说的话。
如果是应酬或考试,心中完全没有想说的话,比如替不相干的人做寿序之类,或者考试的时候,让学生写范增论、管仲论之类,这就是没有内容的文章。
所谓系统,梁启超指出,思想不会单独发生,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心中必定有多个思想,如果没有系统地写出来,还是不算有思想。
他举例说:一个窗户只有一根木料、一块玻璃是不成的;几根木料、几块玻璃乱放在一起也不成;必须将它们有条理地配好,才是一个窗户。
所以散乱的思想,也不算思想。
曾文正公说:“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有物便是内容,有序便是系统。
二、传达给别人许多人心中有话,但是,要么写不出来,要么写出来不是自己想要说的。
因此,梁启超说,要把思想传达给别人,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所传达的,恰如自己所要说的。
二是令读者恰恰理会到我的原意。
对于第一个条件,有三种情况:不多、不少、不错。
不多,就是不该说的,不说;不少,就是该说出来的,都说出来了;不错,就是保证自己说的东西符合自己的意思。
第二个条件,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看。
其标准是:一点不含糊,一点不被误解。
作文入门——精选推荐
梁启超<作文入门>梁先生這本書,包含兩大部分,一是一九二二年在東南大學講的「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一是前一年在清華講的「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
二文題目相關,且一談散體一談韻文,既互補又呼應,因此歷來都併在一塊兒看。
例如衛士生、束世澂筆記前面那一篇的序文中便特別提醒讀者:必須參考梁先生後面那一篇。
這兩篇講稿,主要是教人讀文章寫文章,同時還告訴人如何教學生寫作文。
因為無論什麼文,學生會不會作,跟教師會不會教都有絕對的關係。
梁先生此書最精采處,或即在此。
教材該怎麼選怎麼編;教時該怎麼分期分類;應如何整理學生的思想;如何令其分組閱讀,讀了討論;如何命題;如何指導學生準備;乃至他主張少作,一學期只要好好作兩三篇;老師也不必修潤文字,只要詳改其思路與結構等,我都以為是真知灼見。
至今大家仍然不太會作文,大中小學裡仍不會教文學,恰好就是不聽梁先生意見的結果。
目前海峽兩岸編的課本,都是東一篇西一篇,缺乏文學的條理;學生寫作文,更是毫無指導,只規定他拼命寫;寫完,教師負責的,還改改文句,否則給個評語了事,或竟交由學生互相訂正。
我昔年打工,就曾長期替一些先生改他們學生的作文卷。
試想,卷子都請人代批了,又如何會用心指導學生寫作呢?因此,像梁先生這樣的大學者大文豪,而竟關心此事,勤懇講說,我以為甚是可敬,所講至今亦不過時。
非唯不過時,還恰好符合時代之需。
這本書的兩個演講稿,也可以看成是梁先生現身說法。
看他教我們怎樣讀詩,看奔迸的表情法和迴盪的、蘊藉的有何不同,迴盪的表情又有螺旋式、引曼式、堆壘式、吞咽式等種種不同,實在是種享受。
梁先生自少年起,便以文字動天下,一九二二年胡適作《誰是中國今日的十二個大人物》,還曾將梁先生列為「影響近二十年的全國青年思想的人」。
梁先生對青年的影響,即由於其文章。
論者形容其筆鋒常帶感情,文字具有魔力。
這樣的文章如何寫成?梁先生金針度人,奧妙就都在這裡了。
梁先生是有多方學術興趣的人,治學方面極廣,忽然關心起中學作文教育,似不足怪。
梁 启超文集读后感
梁启超文集读后感《梁启超文集读后感》最近读了梁启超的文集,心中颇有感触。
梁启超,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思想和文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也给我们后人带来了无尽的启迪。
在他的文集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他那炽热的爱国情怀。
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民族未来的忧虑,字里行间都表露无遗。
他深知国家的兴衰荣辱与每一个国民息息相关,因此不断呼吁民众觉醒,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
这种爱国精神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他对国家各个方面的深入思考和积极建议中。
梁启超的文笔犀利而富有激情。
他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论述,将复杂的问题剖析得清晰透彻。
读他的文章,仿佛能感受到他在面前慷慨激昂地演讲,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深受感染。
他的文字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激发人们的斗志和责任感。
他对于教育的重视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振兴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出大批有知识、有思想、有道德的人才,国家才能真正走向富强。
他倡导的新式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
同时,梁启超对于社会变革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深知社会的进步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他积极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制度,但又强调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照搬。
这种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他的论述中,我还看到了他对人性和道德的关注。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物质的丰富和科技的进步,更在于国民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
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国家才能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
读梁启超的文集,让我对中国近代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那个时代,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不懈奋斗。
梁启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和行动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也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梁启超作文精选5篇600字
梁启超作文精选5篇600字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梁启超的作文,供大家参考。
梁启超作文1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
这在人与人的所有关系中也无所不及。
”责任并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
一个人真正地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的礼物已悄然卸落在他的背上。
它是一个你时时必须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往往只是灵魂与肉体上感到的痛苦,这样的一个十字架,我们为什么要背负呢?因为它最终带给你的是无价的珍宝——人格的伟大。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方法。
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让他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石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
那个人开始遵照哲人所说的去做,哲人则快步走到路的另一头。
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哲人问他有什么感觉,那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
”“这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原因。
”哲人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背着一个空篓子,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每走一步就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就会有越来越累得感情。
”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种沉重呢?”哲人问他:“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哪一样拿出来呢?”那人沉默不语,哲人说:“我们每个人的篓子里装的不仅仅是精心从这个世界上寻找来的东西,还有责任。
当你感到沉重时,也许你应该庆幸自己不是另外一个人,因为他的篓子可能比你的大多了,也沉多了。
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场考验。
但大多数人却想逃匿这场考验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能克服心中的恐惧,通过考验,带上胜利的桂冠。
大多数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抹去了存在的痕迹,什么也没留下。
而剩下的人虽然也会消逝,可他们仍然活着,或者说活在人们心里。
作文入门
第一课:写作文其实并不难
三年级开始,学生就开始练写作文了,但很多学生总说“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
”这些成了某些学生的口头禅。
其实啊,作文是件非常容易的事。
作文与说话本是一回事。
人,每天都要说话。
人们平常说话时,何曾有为难、发愁或劳累的感觉呀?作文呢,其实就是说话,只是不用口而用笔罢了。
对此,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作文就是用笔说话。
”换句话讲,把嘴说的话用笔记录下来,就是作文。
也可以说,凡是会说话、会写字的人,就会写作文。
因为:平日说什么,就可以写什么;想说什么,就可以写什么;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写。
多观察,多积累用心用脑作文还是很容易的。
梁启超书籍读后感
梁启超书籍读后感最近读了梁启超的书,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超级有趣又充满智慧的大观园。
梁启超这人啊,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角色。
他的文字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就打开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好奇之门。
读他的书,就像坐在一个老茶馆里,听一位见多识广的老爷爷滔滔不绝地讲述过去的故事。
他讲戊戌变法的时候,我就好像能看到一群热血青年,怀着满腔的抱负,想要把那个有点“病恹恹”的旧中国给治好。
梁启超在里面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发动机,到处奔走呼号。
这让我特别佩服他的勇气,在那个时候,敢站出来挑战旧的制度,就好比在一群绵羊里突然蹦出几只想要改变世界规则的狮子,多酷啊!而且啊,他的文笔特别有感染力。
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历史叙述,而是充满了激情。
就好比他写文章的时候,每个字都像是被注入了灵魂一样,活蹦乱跳地就钻进你的脑袋里。
我读着读着,有时候会不自觉地被他带着走,一会儿跟着他义愤填膺,一会儿又跟着他憧憬未来的美好中国。
他对国民性的思考也特别深刻。
感觉他就像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把中国这个“病人”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然后指出哪里有毛病。
他说的一些关于国民的弱点啊,就像一面镜子,我读的时候都忍不住对着这面镜子照照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些毛病。
这让我意识到,原来一个国家的进步,不仅仅是制度的改变,国民自己的改变也特别重要。
不过呢,读他的书有时候也有点小“痛苦”。
为啥呢?因为他的知识量太大了,就像一座巍峨的大山,我这个小读者在山脚下仰头望的时候,感觉自己有点渺小。
那些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刻的思想理论,有时候得费好大劲儿才能消化一点。
但这也正是他的书的魅力所在吧,就像一场挑战,每次读懂一点,就感觉自己好像又升了一级,变得更聪明了一点。
总的来说,读梁启超的书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
在这个冒险里,我看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感受到了伟人的热血情怀,还收获了不少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启示。
我觉得,梁启超的书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即使过了这么多年,依然在历史的天空中闪闪发光,给我们这些后人照亮前行的路呢。
梁启超感悟300字
梁启超感悟300字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生活
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早年带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国家大事的影响,后来又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财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社
会变革的洗礼。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梁启超深刻的思考和
感悟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梁启超所倡导的思想主要有民主制、国家复兴、文化升华等,他
曾经提出:“国之利器不在一时,文化为万世之利器。
”可见他的思
想深刻、超凡脱俗。
梁启超热爱中国,他认为要想实现国家的强盛,
必须首先提高中国人的素质。
梁启超积极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提醒人们要在大局
和个人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梁启超的各种思想中,最受人赞誉的是他一生坚守的道德,他
的思想不是凡俗的功利,而是具有凝聚力的大道理。
他提醒人们:
“忽略国家道德是很危险的,因为道德问题的压抑必须反映到政治的
问题上面。
”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人的道德素质,他认为国家道德
是国家强盛的基础,文化的根基,这种思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去深刻
地思考。
总之,梁启超虽然身处艰辛的大时代,但是在思想方面的独特见解,令我们这些后来者叹为观止。
他的思想主张一直被广泛运用于社
会现实中,被誉为社会进步的先锋。
因此,我们应该以梁启超为学习的榜样,深入思考自己的生活、行动和价值观,并不断学习和进取。
梁启超敢为人先作文
梁启超敢为人先作文你知道梁启超吗?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就像一颗在近代历史天空中超级闪亮的星星。
梁启超生活的那个时代啊,就像一锅煮沸的乱粥。
中国被列强欺负得那叫一个惨,老百姓在黑暗中摸爬滚打,传统的东西在西方的冲击下摇摇欲坠。
这时候的梁启超呢,就像一个勇敢的先锋,他可不怕那些未知的风险和挑战,那股子敢为人先的劲儿就像点燃黑暗的火把。
你瞧,在思想领域,他可是冲在前面大喊大叫的那个人。
当时的人们还大多沉浸在旧思想的框框里,他却已经开始大力倡导变法维新了。
他就像一个超级热情的推销员,满世界推销新思想。
他写文章写得那叫一个溜,文字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进人们的心里。
他告诉大家不能再抱着老祖宗那一套不变了,得向西方学习那些先进的政治、文化和思想。
这在当时可不得了啊,就像在一潭死水里投下了一个大石头,那些守旧的人被他气得跳脚,可他根本不在乎,就是要把新思想的种子播撒开来。
在政治舞台上,他也是敢作敢为。
戊戌变法的时候,他紧紧跟随着康有为,给光绪皇帝出谋划策。
那时候他们就像一群孤胆英雄,试图在封建王朝的大框架里搞一场惊天动地的变革。
虽然最后变法失败了,但是他这种敢于站出来挑战旧制度的勇气,就值得我们给他点个大大的赞。
他就像一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侠,失败了也不气馁,拍拍屁股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而且啊,梁启超在教育方面也是敢为人先。
他知道要改变中国,就得从教育下一代开始。
他积极地提倡新式教育,鼓励年轻人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要培养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人。
他自己也像一个超级老师,培养出了很多厉害的学生,这些学生就像星星之火,在不同的领域燃烧起来,为中国的进步贡献力量。
再看看他的学习态度,也是非常敢为人先的。
他不满足于只研究中国的学问,还大力去学习西方的知识。
那时候东西方文化就像两个不同的世界,他却勇敢地在两者之间穿梭。
他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哲学,然后把这些东西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就像一个超级大厨,把东西方的食材放在一起,烹饪出了独特的思想大餐。
《作文入门》对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作文入门》对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的启示作者:杨优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5年第6期文言文教学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当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处在重“言”轻“文”的尴尬之中。
特别是,篇幅较长的传记类文言文教学千篇一律。
梁启超先生的《作文入门》对解决高中传记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具有极大的启示。
当前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的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知识,如实虚词、活用、特殊句式(重点);2、体会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难点)。
高考文言文题型为选择题和翻译,选择题是对字词和文意的考查。
从表面上看,传记类的教学目标与高考考查是相契合的。
实际上,当前的教学在降低难度,传记类文言文考查的难度远远超过了教学的难度。
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是直奔着考试题目去的,也就是考什么讲什么,没有真正领会命题人隐性考查的意图。
当前一般采用串讲法、四个课时,四个课时主要是对陈述性知识的认知。
梁启超《作文入门》中提出,传记类文言文教学要讲一类文章的理法和原则。
以一类应万变,打破单一、割裂的篇章教学。
理法分析,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记人之文区别于记事之文、传记区别游记的普遍规律,而不是变换篇章纯粹的文言字词教学。
突出人物个性的原则。
大事固可表见本人,小事也可看出本人的人格——以小见大;借他人烘托。
落实到技术性层面就是三个注意点:背景、个性、他心。
同时,传记类教学的重难点是关注传主与作者、传主与历史的关系。
重视传主与作者,才能深入到人物的感情世界;重视传主与历史,才能领会古代文化的魅力。
将梁启超《作文入门》中的教学法与当前文言文传记类教学的现状比较,可以清晰的看到当下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教学的重难点只停留在字词教学、人物形象评价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深入到传主、作者、历史、文化的层面。
而对文章理法的把握可以从纯粹的文言知识跳出来,重新审视学习目标。
要不要进行文言字词教学呢?梁启超先生的讲述,是建立在对文言文相对熟练的情况下的。
梁启超国学入门读后感
梁启超国学入门读后感
《梁启超国学入门》是梁启超先生撰写的一本介绍国学的入门读物。
读完这本书,我对国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梁启超先生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他从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其次,在介绍国学之外,梁启超先生还对国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他指出国学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以及如何将国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所用。
最后,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还意识到国学的研究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深入思考的过程。
通过梁启超先生对国学的介绍,我认识到国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寻求。
只有深入研究国学,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读完《梁启超国学入门》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提供了对国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国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国学,努力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梁启超文集的启发与思考作文
梁启超文集的启发与思考作文前些日子,我偶然间翻开了梁启超的文集,本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没曾想却被深深吸引,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思想世界,给我带来了诸多的启发与思考。
梁启超先生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位亲切的长辈,把他的见解和感悟娓娓道来。
在他的文集中,我看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对民族未来的殷切期望,也看到了他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变革的独特见解。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思考。
他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这句话乍一听好像很普通,但细细琢磨,却蕴含着极深的道理。
就拿我身边的事儿来说吧。
我有个小侄子,今年刚上小学。
小家伙聪明伶俐,可就是不爱学习,整天就想着玩游戏。
家里人着急啊,又是骂又是哄,可就是没啥效果。
有一次,我去他家,正碰上他又因为不写作业被他爸妈训。
小侄子一脸的不服气,嘴里嘟囔着:“学习有啥用,我以后能打游戏挣钱。
”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这孩子咋能这么想呢?我把小侄子拉到一边,问他:“你为啥觉得学习没用啊?”他眨眨眼睛说:“学校教的东西太无聊了,我不感兴趣。
”我想了想,跟他说:“宝贝儿,你不是喜欢打游戏吗?那你知道那些游戏是怎么被做出来的不?”他摇摇头。
我接着说:“那些做游戏的叔叔阿姨,可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他们要懂数学,才能计算游戏里的得分和概率;要懂语文,才能写出吸引人的剧情;要懂美术,才能设计出好看的画面。
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能做自己喜欢的游戏呢?”小侄子听了,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好像有点明白了。
梁启超先生强调教育要培养“现代的”人,其实就是要让我们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快得惊人。
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眼前的一点小快乐,不愿意努力学习,那将来很可能会被社会淘汰。
再比如说,梁启超先生还提到了创新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要有创新精神。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小区门口的一家小吃店。
读《少年中国说》_初三作文
读《少年中国说》想必大家都知道梁启超这个人吧,但是,你们否读过梁启超的文章呢?呵呵,这我就不得而知了(废话,我知道岂不是成神了!)。
我原来也没有读过梁启超的文章(绝对的诚实。
),只是在妈妈的“五星推荐”下,读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拍案叫绝(谁让俺写不出这种文章呢?)!现在,我就用这篇文章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这篇精彩的文章以日本人之称我中国“老大帝国”开头,突然笔锋一转,“呜呼”两字引出作者的观点: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少年中国在。
此句开门见山地引出了“老”与“少”这一组古今矛盾,并总起全文。
随后,梁启超紧接着对“老”与“少”展开了一场精彩论述(论述=辩论会)。
“预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他以此交叉论述,将两样事物进行对比,显得突起、鲜明(高人呢,教教我吧。
)。
在论述的过程中,作者梁启超大量运用了排比递进的句式,让我感到明白透彻、热情洋溢,还富有极大的鼓动性!马上,作者以一句“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承接上文,总起下文。
也表述了作者对我们中国少年的高度期望(读到这里的时候,高兴啊,沾了是少年的光了。
)!尤其至后半自然段,更是高潮迭起,语言真是铿锵有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与地球(更高兴了,O(∩_∩)O哈哈。
)。
到此,作者在此运用很多排比句式,造成文章的蓬勃向上气势,表达了充沛的感情。
与此同时,还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
看到最后,全文以韵文结尾的特殊方式再创高潮(好复杂的句子。
),使读者也不禁要高呼:“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要是真的话,那就太感谢梁启超同志了。
)!”回头来纵观全文,文章其最大的特点便是运用了大量排比递进句,处处造势,充分调动了读者的热情。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阅读梁启超的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他的思想和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梁启超的著作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思考方式而闻名。
他对中国社会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在他的作品中,我特别被他对教育的重视所感动。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他呼吁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提倡实用主义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此外,梁启超对于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他主张民主制度和法治社会,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他的观点深刻而实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梁启超的著作过程中,我也了解到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转变。
他曾经是一个传统主义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转向现代思想,并成为了一位积极的变革者。
他的转变给我带来了启示,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思想和观念是可以随着时间和经历而改变的。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才能够实现梁启超所倡导的现代化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梁启超先生的《作文入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是梁启超先生在东南大学授课时的讲演纪录。
全文共有七个部分:提纲、记述文、记静态之文、记动态之文、记事文、论辩之文、教授法。
前六部分讲的作文法,论及各类文章的特点、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一部分讲的教授法,是对教师教授作文的建议。
几年前初读时,只觉文字简练,风格平易,尚未有特别的触动。
今年寒假再次品读,方觉意味不尽,感触颇深,心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情。
梁先生对文章作用本质性的概括,给我以“为师”的警示。
文章开头第一句话,梁先生用最本真最朴素的语言对文章的作用做了一个最本质的概括:“文章的作用,在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
”的确,写文章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思想。
它从来不是语文应试中的一道题目,不是无病呻吟的词藻堆砌,不是网络日志似的随意闲聊,它最核心的要求是:思想。
“所谓思想,有两种要素,一是有内容,一是有系统。
”这恰是说中了当前作文教育的病灶:老师努力要求学生有思想,却往往以形式的规范、语词的雕琢代替思想的训练;学生努力想在文章中写出思想,却在对别人的模仿中、对形式的热衷中走向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形成了写作教学中的一个悖论。
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等同。
而就作文而言,对生活的敬意则表现为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作文写作呼唤的是活的语文,能用的语文,用来过日子的语文。
换句话说,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对一个现代公民来说,也许一生都不需要写诗、写小说,但思想的养育却是终身需要的修炼。
作为语文教师,我暗自叩问:在长期与应试打交道的语文教学中,丧失掉思想的是不是恰恰是教师自己?失去教育理想的同时,教师是否也丧失了指导作文教学的高度?当我埋怨学生思想越来越贫乏、越来越耽溺于华词丽句的追逐时,自己是否也在失去着对他们进行引领的力量?梁先生的朴素的观点给我以警示和反思。
梁先生的作文思想和治学态度,给我以“为学”的思考。
梁先生的作文指导中明确地阐释了重“规矩”去“言巧”的作文教学思想。
不仅如此,细品其文,其中还蕴含着阅读方法。
他对于各类文体作法的分析,都会附之以相应的“模范”文本作为例证。
例如论述写“静态”的优秀文章“能使人读他的文,便可以找他的记述,做出详明而正确的图表”,举《史记》中巨鹿之战为例,并绘制了详细的地图。
在论述“记事文”“四原则”时,更是列举了《左传》《通鉴》中对十几个大小战例的记述。
在讲解“论辩文”作法时更是大量引用了《孟子》《墨子》《荀子》、李斯、桓宽等诸多作品。
这样的思路和分析,不单使人知道了文章的做法,也使人明了了文章的阅读法,以之为据当能更透辟地把握文章的脉理。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读写一体”提的很响,但是在如何打通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上却缺乏具体的参照文本。
这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不仅在文章的写作上缺少深入地思考,而且在文章的阅读上似乎也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
在对待经典上,梁先生不盲从迷信。
他在讲“记人”文章的“背景”的交代时,批评了《史记》中的《屈原列传》,甚至说“史公这篇文章实在太坏,叫我看卷子,一定取不着优等,至多勉强及格”。
在讲到“论辩文”写作“忌枝节”时,将孟子大大地批判了一番,说他“这种模棱两可的话,令人不知所云”,“好像问张三杀李四没有,答到人不应该杀人,真个驴头不对马嘴”。
无论何时,对经典的析读都是作文教学的必由之路,但是即使是经典的文本我们也必须怀有批判的态度。
但是当今,特别是随着网络对人影响的加深,又有着一种“否定经典、
打倒大师”的潮流,大导演的片子一经拍出就骂声一片,百家讲坛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
该如何对待经典呢?梁先生的态度告诉我们,关键并不在于歌颂还是批判,而是要表达出自己的有价值的观点来。
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贬斥,要有端正的态度,不浮躁浅薄,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正大”的思想来。
梁先生的本真态度和本色人格,给我以“为人”的启发。
从梁先生的文章中,我读不出任何功利目的,没有“为了考试、为了分数、为了职称、为了自我炫耀”,也读不出当代某些作者的云山雾罩故弄玄虚。
他只是从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体验出发,谈感受,谈体会,诚恳地交给学生文章的作法,并期待着每个人有所提高。
本真的指导目的中折射出大师的本色的人格。
如今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不面对考试的检验,也不可能要求学生的作文不顾分数而写作,但是仅仅以猎取分数为目的,作文就背离了文章写作的初衷,我们的学生很容易变得脆弱,教师也很难不迷惘、惆怅。
梁先生以他质朴的文字告诉我们,即使是当今的语文教育环境,只要我们教师不在功利之下匍匐爬行,完全可以教给学生用正大的思想武装独立的心灵,不屈膝于功利,不卑恭于权贵,不折节于名头。
或许,在中学把人培养成考试的工具、大学把人培养成找工作的机器、社会把人培养成欲望的奴隶的今天,梁先生的文字和思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救助我们老师和学生日见磨灭的独立思想和人格。
于是,我在想……
在上个世纪初那个不平静的年代,在传统之火燃烧殆尽之时,有那样一群心如止水、淡泊明志的人:陶行知、叶圣陶、夏面尊、梁启超、蔡元培……他们所代表的高度常常让我惊讶,这是一种与外来的复杂“理论”完全不同的深度,他根植于我们民族的传统之中,蕴含着一个民族教育的智慧和基因。
时至今日,尽管这些大师们留下的只是隐隐约约的背影,但仍然是我们追赶的方向。
在和他们一次次的相遇中,我总能更加清晰地看到语文教育突破其瓶颈的力量所在。
即使“虽不能之,心向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