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长期资料

合集下载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与时期管理策略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与时期管理策略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与时期管理策略农作物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其生长周期和时期管理对于实现高产稳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以及相应的时期管理策略,帮助农民有效地管理作物生长过程,提高产量和质量。

一、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一般可分为播种期、发芽期、生长期、开花期、结实期和成熟期等阶段。

(1)播种期播种期是指将作物种子定植入土壤之时。

此阶段作物种子水分吸收增加,呼吸加快,准备迎接发芽阶段。

(2)发芽期发芽期是种子开始发出幼苗的时期。

此阶段,种子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吸收地下水分、阳光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光合作用进行养分合成,实现幼苗的生长。

(3)生长期生长期是农作物长高并形成均匀的冠层结构的阶段。

在此期间,农作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通过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以养分和能量为基础,加速生长并形成健壮的植株。

(4)开花期开花期是指农作物开始开花并授粉的时间。

此阶段,农作物产生花粉,并借助风、昆虫等传粉媒介进行传播和授粉,确保花荚结实。

(5)结实期结实期是花粉授粉后形成果实的时期。

此时作物进行受精和果实发育,果实积聚养分,逐渐成熟。

(6)成熟期成熟期表示农作物达到最佳收获时期,果实已经完全成熟并具有最佳的品质。

此时可进行果实采摘、谷物收割等农作物产出环节。

二、农作物时期管理策略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周期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作物生长和发展。

(1)土壤准备在播种前,应对土壤进行准备工作。

这包括翻耕、施肥、除草等,以确保土壤的肥沃度和适宜的根部生长环境。

(2)水管理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合理灌溉是保障作物正常生长的重要环节。

根据土壤含水量、气候条件和作物对水分需求的不同,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对作物生长造成负面影响。

(3)施肥措施根据农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变化,调配合适的肥料供应。

比如在生长期,适量提供氮肥和磷肥等促进植物根系和叶片生长的养分。

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是指从种子播种到收获期间经历的一系列生长过程。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对农民来说十分重要,它决定了何时进行耕作、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管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1. 玉米的生长周期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周期大约为120天。

在种子播种后,玉米会经历萌发、幼苗期、生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

首先是萌发阶段,种子吸收水分后膨胀,发芽出新的根和茎。

接下来是幼苗期,玉米会继续生长,并形成新的叶片和根系。

然后是生长期,玉米将继续生长茎、叶和花序,同时形成玉米籽粒。

最后是成熟期,玉米颗粒变硬、颜色变黄,这是玉米收获的最佳时机。

2. 水稻的生长周期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周期大约为110-150天。

它的生长周期可以分为湿地育苗期、幼苗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

首先是湿地育苗期,水稻种子在水中浸泡发芽,然后移植到水田或育苗床上。

接下来是幼苗期,水稻的根系和叶片逐渐生长。

然后是分蘖期,水稻茎基部会产生侧枝,形成多株水稻。

接着是拔节期,水稻茎部会开始加粗,稻穗逐渐形成。

抽穗期是指水稻开始抽穗并形成花序。

最后是成熟期,稻穗变黄,稻谷颗粒充实,这时候是水稻收获的时候。

3. 小麦的生长周期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周期大约为180-240天。

小麦的生长周期可以分为种子发芽期、生长期、抽穗期和成熟期。

种子发芽期是指小麦种子吸收水分后膨胀发芽。

接下来是生长期,小麦会逐渐生长茎、叶和根,并形成谷粒。

然后是抽穗期,小麦开始形成穗并逐渐抽穗。

最后是成熟期,小麦颗粒变硬并变黄,这是小麦收获的最佳时机。

4. 大豆的生长周期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生长周期大约为90-150天。

大豆的生长周期可以分为萌发期、生长期和成熟期。

首先是萌发期,大豆种子吸收水分后发芽。

接下来是生长期,大豆会不断地生长,并形成茎、叶和根系,并结出豆荚。

最后是成熟期,豆荚变黄,豆子充实,这时是大豆收获的最佳时间。

农业科普大全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农业科普大全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农业科普大全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是农业科学研究的基础,它对于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农作物产量的增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全面介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并重点关注其规律性及影响因素。

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种子萌发、幼苗期、生育期和收获期四个阶段。

1. 种子萌发阶段:种子萌发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起点。

种子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等条件下,经历吸湿膨胀、分裂细胞、伸长根系等过程,逐渐成长为幼苗。

2. 幼苗期:幼苗期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幼苗期的主要任务是吸收养分、分解并利用种子内的储备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形成健壮的根系和叶片。

在这个阶段,环境条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生育期:生育期是农作物从出苗到结果的阶段。

不同作物的生育期长短各有差异,主要与作物的生长速度和生理特性相关。

生育期内,作物的生长主要体现在植株的高度、茎粗、叶面积的增加以及花器官的形成等方面。

4. 收获期:收获期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

在这个阶段,农民通过合适的收获方式,将农作物的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农产品,如粮食、果实、蔬菜等。

同时,也需要注意在适当的时间和方式下进行收获,以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规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先叶后干:绝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都是“先叶后干”。

也就是说,植物在幼苗期会形成一定的叶片数量并进行光合作用,然后再逐渐长高,茎干粗壮。

这是因为叶片可以提供养分和能量,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支持。

2. 植物生长有一定的季节性: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发育速度各有差异。

冬小麦适应寒冷天气,春小麦喜温暖气候,这两类作物的生长发育时间和生理特性有很大的区别。

3. 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农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较强。

例如,水稻适应水田生长,而玉米适应旱地栽培,两者对水分需求和抗旱能力有明显的差异。

农业知识普及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农业知识普及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农业知识普及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是指从播种或种植到丰收的整个过程。

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农民安排种植计划、合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

本文将针对几种常见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进行介绍,帮助读者对农业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小麦的生长周期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其生长周期分为秋播小麦和春播小麦两种类型。

秋播小麦一般是在秋季进行播种,经过冬天的休眠后在春季继续生长,全程历时大约8个月。

春播小麦则是在春季进行播种,到夏季进行收割,生长周期为4-5个月。

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需要注意及时浇水、施肥,并进行病虫害防治。

二、水稻的生长周期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周期分为秧苗期、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等多个阶段。

秧苗期是指从水稻种子开始发芽到出土的阶段,一般需要15-20天。

分蘖期是指水稻植株从出土后不断分出新的分蘖,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大约需要40-50天。

拔节期是指水稻植株开始拔节生长,形成茎秆和叶片,并进行光合作用,这一阶段需要25-30天。

灌浆期是指水稻籽粒逐渐充实,这一阶段需持续20-30天。

成熟期是指水稻籽粒充分发育并达到收获的时期,生长周期大约为100-130天。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灌溉、施肥和管理水稻病虫害。

三、玉米的生长周期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其生长周期主要分为幼苗期、抽雄期、抽雌期和成熟期等几个阶段。

幼苗期是指从玉米种子开始发芽到出土的早期生长过程,持续时间为10-12天。

抽雄期是指玉米植株开始生长雄花,这一阶段需要20-25天。

抽雌期是指玉米植株开始生长雌花,这一阶段需持续6-8天。

成熟期是指玉米籽粒充分发育并达到收获的时期,生长周期大约为120-150天。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需要注意适时浇水、施肥,并进行玉米病虫害的防治。

四、蔬菜的生长周期蔬菜的生长周期因蔬菜的品种和生长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蔬菜的生长周期可以分为播种期、幼苗期、生长期和收获期等几个阶段。

农作物种植的生长周期与管理要点

农作物种植的生长周期与管理要点

农作物种植的生长周期与管理要点农作物种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及其管理要点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农作物种植的一般生长周期和管理要点,帮助农民朋友们掌握种植技巧,优化农作物产出。

一、农作物生长周期1. 种子生长期在种子播种后,种子经历了发芽、萌发和出苗的过程。

这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与作物的品种、环境条件、土壤状况以及管理措施等因素有关。

2. 幼苗生长期在幼苗生长期,农作物的根系、茎叶逐渐发育壮大。

这个阶段的关键是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土壤养分供应,促进幼苗健康生长。

3. 生长期生长期是农作物的主要生长阶段,也是农作物产量形成和积累的关键时期。

在生长期,农作物的株高、叶片数量、茎粗度和根系生长都会迅速增加。

此时,及时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控等措施都非常重要。

4. 开花期开花期是农作物生长周期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标志着农作物进入下一个发育阶段,也为后续的结果奠定基础。

农民朋友们需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合理调控水分和营养供应。

5. 结实期在结实期,农作物开始结果,果实逐渐形成和成熟。

这个时期需要加强果实的营养供应,保持适宜的水分和温度,防止果实过度生长或果实质量下降。

6. 成熟期在农作物生长周期的最后阶段是成熟期,此时果实已经完全成熟。

这个时期,农民朋友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收割,以避免果实掉落或过度成熟。

二、农作物管理要点1. 土地选择和准备选择适宜的土壤和地块进行农作物种植非常重要。

农民朋友们需要根据农作物的品种、土壤类型、土壤养分情况以及排水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土地进行种植。

同时,在种植前要对土地进行适当的耕作和施肥,以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农作物需要充足的营养供应才能健康生长。

因此,农民朋友们需要根据不同的作物特点和生长阶段,科学调配有机肥和化肥,保持适宜的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3. 管理病虫害病虫害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农业常识解读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季节性特点

农业常识解读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季节性特点

农业常识解读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季节性特点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是指从种子发芽到成熟的一系列阶段。

每个作物都有其独特的生长周期和季节性特点。

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季节性特点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季节性特点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农作物的生长周期1. 种子发芽期:在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子激活并发出根、茎、叶等胚芽,实现发芽。

2. 幼苗期:幼苗期是农作物生长的初期阶段,此时农作物生长速度较慢,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进行养分吸收。

3. 生长期:生长期是农作物生长的主要阶段,农作物在这个阶段会不断地生长、分枝、开花和结果,需要提供充足的光照和养分供给。

4. 成熟期:成熟期是农作物生长周期的最后阶段,作物达到最佳收获期,农民可以收获作物并为下一轮种植进行准备。

二、农作物的季节性特点1. 春季作物:春季作物主要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

这些作物在春季播种,生长期较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同时也会受到春季雨水和气温的影响。

2. 夏季作物:夏季作物如水稻、甘蔗、葵花等对高温和湿润的环境要求较高。

它们在春季或初夏播种,生长期较短,一般在夏季末期或秋季初期成熟。

3. 秋季作物:秋季作物包括大白菜、萝卜、土豆等。

这些作物在夏季末期或秋季初期播种,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湿度,生长期一般较长,可以在秋冬季节收获。

4. 冬季作物:冬季作物如小麦、大蒜、百合等对较低的温度要求较高。

它们在秋季播种,需要较长的生长周期,会在冬季到来前成熟。

三、结语通过对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季节性特点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的种植过程中所需的环境和养分条件。

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选择适合的季节进行种植,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民可以根据这些常识来栽培作物,以取得更好的农业生产效益。

高考地理:中国农业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 (教学素材)讲解学习

高考地理:中国农业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 (教学素材)讲解学习

高考地理:中国农业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教学素材)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教学素材)冬小麦:9、10月份播种,次年4、5月份收割(主要在长城以南)春小麦:春节后播种,8、9月份收获(主要在长城以北)棉花:4——9月油菜:12——次年5月花生:4——10月甜菜:5——9月水稻:东北:5、6——10月(单季)南方:4——7月, 7——10、11月(双季)华北冬麦区,是我国主要的冬麦区,播种面积占我国的47%,总产占我国的53%。

一般年份冬麦可安全越冬,大于0℃积温4100℃。

可供小麦、早中熟玉米的两熟。

水是决定播种面积的限制因子。

黄河以北地区多种在灌溉地上,黄淮平原是旱地麦适宜区,生产潜力大。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种植面积占12.3%,总产占45%。

3-5月江淮平原光温水较协调。

3-5月降水量大于450mm的地区属不适宜种麦区。

该区小麦商品率较高。

东北春麦区,黑龙江、吉林温度低,春麦适宜。

西北春冬麦区,灌区和黄土高原区。

除南疆外主要是春小麦,南疆冬小麦,适应好,生产力高,品质优。

西南麦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四川冬暖,温水适宜,但光照少,病虫严重。

高原光照强,灌溉成熟期温度低,利于高产。

青藏高原冬春麦区,光温水配合利于小麦生长、抽穗-成熟期长达50-80天。

降水不足,小麦种在水浇地上。

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其生长习性1、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

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

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

故称夏收作物)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

春种秋收3、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

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

农业知识科普认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农业知识科普认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农业知识科普认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农业知识科普:认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是指从种子发芽开始,到植物完全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和生活过程。

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对于农业生产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还能够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对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进行科普,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农业领域的知识。

一、种子发芽期种子是农作物生命周期的起点。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种子吸收水分、活化细胞,并释放出能量。

随着水分的进入,种子开始膨胀,最终破裂壳皮,发出生根芽。

二、幼苗期幼苗期是农作物生长周期中的一个关键阶段。

幼苗期的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适当的温度和营养物质来支持其生长。

在这个阶段,农民需要做好田间管理,包括松土、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以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

三、生长期生长期是农作物生长周期中最长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农作物的根、茎、叶、花朵等器官不断发育壮大。

农民需要密切观察植株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灌溉、施肥等措施,促进作物正常生长。

同时,防治病虫害也是生长期的重要任务。

四、开花期开花期是农作物生长周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一些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与开花期密切相关。

开花期的农作物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农民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花朵的顺利开放和授粉,从而促进果实的形成。

五、结果期结果期是农作物生长周期中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花朵逐渐脱落,果实开始膨大和成熟。

农民需要掌握果实的成熟特征,及时采收,保证果实的质量和口感。

同时,在果实成熟阶段,农作物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民也需要相应调整施肥和灌溉的措施。

六、休眠期休眠期是农作物生长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某些作物中,休眠期是指在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植株停止生长和发育,进入休眠状态。

这个阶段的农作物需要合理的管理,包括修剪、覆盖保温等措施,以确保植株在适宜的时机恢复生长。

总结: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种子发芽期、幼苗期、生长期、开花期、结果期和休眠期是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六个重要阶段。

农业科普了解农作物的主要生长阶段

农业科普了解农作物的主要生长阶段

农业科普了解农作物的主要生长阶段农业科普:了解农作物的主要生长阶段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经历了一系列的生长阶段。

了解农作物的主要生长阶段对于农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农作物的主要生长阶段,包括播种期、萌芽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和成熟期。

一、播种期播种期是农作物生命周期的起点,也是农作物的播种和发芽阶段。

在播种期,农作物的种子被适当地埋入土壤中,经过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种子开始吸收水分和养分,进而发芽生长。

在这个阶段,农民需要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和方法,以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的最大化。

二、萌芽生长期萌芽生长期是农作物由种子发芽到形成幼苗的过程,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初期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苗从土壤中钻出,向阳光伸展,吸收充足的阳光和水分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农民需要注意及时浇水和施肥,为幼苗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水分,以促进幼苗的健康生长。

三、生殖生长期生殖生长期是农作物从幼苗期过渡到成熟期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农作物经历了茎叶生长、分蘖分枝、开花授粉、受精以及果实形成等过程。

农民要注意及时除草、打顶和调整植株间距,以维护作物的健壮生长和均匀开花。

此外,农民还应合理管理防治病虫害,以确保充足的受精和果实的优质产出。

四、成熟期成熟期是农作物生长阶段的最后阶段,也是农作物的收获期。

在这个阶段,作物的果实逐渐成熟,达到可食用或可商业化的状态。

农民需要通过观察果实的颜色、形态和质地等特征,判断作物是否达到成熟,并准备好适宜的收获工具和方法。

同时,农民还需要注意及时收获,避免果实过度成熟或损失产量。

总结:农作物的生长阶段对于农业生产和管理至关重要。

农民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适时播种、合理浇水、及时施肥、除草移栽、防治病虫害等,以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只有理解和掌握农作物的主要生长阶段,才能更好地管理农作物,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进一步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并在实际种植和管理中有所帮助。

主要农作物生长时期

主要农作物生长时期

农作物生育期及需肥规律一、小麦(一)生育期1、播种期: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由于冬季气温由南向北依次降低,小麦播种期提早而成熟期推迟。

生育期自南向北逐渐延长。

2、出苗期:小麦第1片真叶露出地表2~3cm时为出苗,我省10月上中旬。

3、三叶期:田间50%以上的麦苗,主茎第3片叶伸出2cm左右的日期.4、分蘖期:田间50%以上麦苗第1分蘖露出叶鞘2cm左右.5、越冬期:我国北方冬麦区有明显的越冬期,长江以南无明显越冬期,但在越冬期间气温有回升,麦苗仍缓慢生长。

越冬期一般为12/20~2/10.6、返青期:50%以上麦苗年后新长出的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安徽省大约为2/10。

7、起身期:次年春季麦苗由匍匐状开始挺立,一般比拔节期早7~10d。

8、拔节期:全田50%以上植株茎部第一节间露出地面1.5~2.0cm时为拔节期.安徽省一般为3/10左右。

9、孕穗期(挑旗期):全田50%茎蘖旗叶叶片全部抽出叶鞘并完全展开。

10、抽穗期:全田50%以上麦穗由叶鞘中露出穗长的1/2时。

安徽省为4/20左右。

11、开花期:全田50%以上麦穗中上部小花的内外颖张开,花丝伸长,花粉粒散出。

12、成熟期:包括乳熟期(15d左右)、蜡熟期(5~7d)和完熟期.(二) 需肥规律小麦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一般是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氮,磷,钾的绝对量增加,而单位干物质含有量渐趋减少。

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营养元素的含有量并不能直接反映小麦各生育期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量,为给小麦生产中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还必须了解小麦各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

1、小麦从出苗经过分蘖到拔节,是苗期阶段。

适期播种的小麦从播种到出苗约5—6天,小麦在幼苗建成过程中从种子萌发、出苗到三叶期以前,生长消耗的物质主要依靠种子胚乳中贮存的养分.从小麦第一片绿叶伸出芽鞘后,植株就由胚乳营养向独立营养过渡,根系就已经开始从土壤中吸取矿物质营养;由于苗期阶段植株生长量小,吸收养分的绝对量不大,直到麦苗起身前,体内积累的氮,磷、钾还不到小麦一生吸收总量的1/5;当第三片叶出现,小麦就彻底转向独立营养,一般由出苗到三叶期需12—15天.进入生长中期以后,吸收进程明显加快、吸收量也迅速增加。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与养分需求分析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与养分需求分析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与养分需求分析农作物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而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与养分需求是进行高效农业生产的关键。

本文将对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与养分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农民朋友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从而实现农作物的优质产量。

一、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分析不同的农作物具有各自特定的生长周期,生长周期的长短决定了作物的生长时间和收获时间。

一般而言,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可以分为种子发芽、幼苗生长、花期和结果期四个阶段。

1. 种子发芽期种子发芽期是农作物的生长开始阶段,也是最为脆弱的时期。

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种子逐渐吸收水分,使得种皮膨胀破裂,幼芽顶端通过逃逸口伸出地面。

这一阶段一般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具体时间根据不同作物而异。

2. 幼苗生长期幼苗生长期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民进行田间管理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农作物的根系迅速发育,幼苗茎部逐渐变硬,叶子逐渐展开。

农民应关注水分供应、土壤肥力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确保幼苗获得良好的生长环境。

3. 花期花期是农作物进入生殖生长阶段的标志,也是农作物收获的前兆。

在花期,农作物会展开花苞,花朵盛开,并进行自花授粉或异花授粉。

这一时期的花朵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以确保顺利进行授粉和结实。

4. 结果期果实的形成和成熟是农作物生长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果实的成长过程中,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较大,并且需要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来保证果实的健康发育。

果实成熟后,轮到农民进行收获和储存等后续工作。

二、农作物的养分需求分析农作物的养分需求与其生长周期密切相关,不同生长阶段的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也不同。

常见的农作物养分需求包括氮、磷、钾等主要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如铁、锌和硼等。

1. 氮(N)氮是农作物生长所需的主要元素之一,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在种子发芽期和幼苗生长期,农作物对氮的需求相对较大。

适量的氮肥供应可以促进植物的叶片生长和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了解农业农作物的栽培与收获时间表

了解农业农作物的栽培与收获时间表

了解农业农作物的栽培与收获时间表农作物的栽培与收获时间表是农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参考资料,能够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生产时间,提高种植效益。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农作物的栽培与收获时间,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农业生产的节奏。

下面将按照季节进行介绍。

春季春季是农作物种植的重要季节,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

具体的栽培与收获时间如下:1. 小麦:在寒地地区,一般会在春季早期(3月下旬至4月初)进行春季小麦的播种,生长期为120-125天左右,收获期一般在7月中下旬。

在温暖地区,播种时间可能会提前。

2. 玉米:春季是玉米的主要生长季节,一般在4月至5月进行播种,生长期为90-120天,收获期一般在8月至9月。

具体的播种时间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和品种特性作出调整。

3. 大豆:春季是大豆的适宜种植季节,一般在4月进行播种,生长期为90-120天,收获期一般在8月至9月。

大豆的播种时间也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和品种特性进行调整。

夏季夏季是高温多雨的季节,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稻谷、水稻、蔬菜等。

以下是一些典型农作物的栽培与收获时间:1. 稻谷:夏季是稻谷的主要生长季节,夏播稻和早稻主要在5月至6月进行,生长期为100-120天,收获期一般在8月至9月。

根据当地气候和品种特性,可进行适当调整。

2. 水稻:夏季也是水稻的主要生长季节,水稻的栽培与收获时间与稻谷类似,一般在5月至6月进行播种,生长期为100-120天,收获期在8月至9月。

3. 蔬菜:夏季适合种植蔬菜,常见的有番茄、黄瓜、四季豆等。

蔬菜的生长期和收获时间各不相同,一般可在5月至6月进行播种,生长期在60-100天左右,收获时间根据不同蔬菜的成熟期进行调整。

秋季秋季是农作物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些作物的重要种植季节。

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葵花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农作物的栽培与收获时间:1. 水稻:秋季是水稻的重要种植季节,一般在8月至9月进行播种,生长期为100-120天,收获期在11月至12月。

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阶段

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阶段

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阶段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阶段有助于科学管理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本文将以科普的方式介绍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阶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农业知识。

一、播种期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始于播种。

在这个阶段,农民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种植的品种,并在适宜的时间进行播种。

播种期的主要任务是将种子埋入土壤中,以便种子能够吸收水分和养分,并开始发芽。

二、发芽期发芽期是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第一个阶段。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子将迅速吸收水分,膨胀并破裂,从而使幼芽能够伸展出土壤。

在这个过程中,幼芽还会消耗种子内的营养物质,以满足其生长所需的能量。

三、生长期生长期是农作物的发育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苗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并利用土壤中的养分,不断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实现身体的生长。

此时,农民需要合理施肥和浇水,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四、抽穗/抽苔期抽穗/抽苔期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农作物逐渐形成花蕾或芽体,并开始抽出地面。

对于谷物类作物来说,这个阶段是形成穗或穗体的时期;而对于蔬菜类作物来说,这个阶段则是形成苔芽或蔬菜的时期。

五、开花期开花期是农作物的另一个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植株会产生花朵,并释放花粉。

花粉的传输和受精是农作物繁殖的关键过程,它决定了作物是否能够结实和繁殖后代。

在这个阶段,农民需要合理管理花朵和花粉,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六、结实期结实期是农作物结实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花粉受精后会逐渐形成种子。

农民需要根据作物的特性,合理管理种子的生长,并保证种子能够充分发育和成熟。

七、成熟期成熟期是农作物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作物的种子或果实已经完全成熟,并且逐渐脱离植株。

成熟的作物可供人类食用或加工,也可用于繁殖后代。

八、收获期收获期是农作物收获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农民需要及时采摘或收割成熟的作物,并将其储存或出售。

各种农作物种植时间是多长

各种农作物种植时间是多长

各种农作物种植时间是多长农作物有很多的种类,所以农作物的种植时间不尽相同。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各种农作物种植时间,一起来看看。

各种农作物种植时间一、春季作物:(2~4月为春季)1.花生:(4~10月)花生的分布更为广泛,经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最多,为春种秋收,其他地方如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等地也有较广的分布,一般也是春种秋收。

2. 棉花:(4~9月)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种秋收。

3.冬前育苗,早春移栽:彩色甜辣椒、观赏型彩色小辣椒、圣女果番茄。

4.水稻:1)南方:4~7月和7~10、11月(双季)。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时间称为双抢),晚稻是夏种秋收(11月初收完)。

还有一种是稻麦连种,即当地的冬小麦收获后再种水稻,则这种水稻是夏种秋收(它收获不久再种小麦或油菜)。

一般考试只考双季稻。

2)东北:5、6~10月(单季)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

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3)在南方有些地区(如海南)可种三季水稻。

5.大豆:主产区在东北平原。

根据当地一年一熟的情况,可推测出是春种秋收。

二、夏季作物:(5~7月份)主要是早稻及早中稻;夏季油料主要品种为花生和芝麻;夏季蔬菜。

三、秋季作物:(8~10月份)主要以小麦、油菜(熟期适中,全生育期220—224天)、马铃薯、甜菜等为主。

1.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

1)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 9、10月份播种,次年4、5月份收割;秋种夏收。

华北冬麦区,是我国主要的冬麦区,播种面积占我国的47%,总产占我国的53%。

一般年份冬麦可安全越冬,大于0℃积温4100℃。

可供小麦、早中熟玉米的两熟。

水是决定播种面积的限制因子。

黄河以北地区多种在灌溉地上,黄淮平原是旱地麦适宜区,生产潜力大。

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规律

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规律

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规律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规律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

它涉及诸多因素,如土壤、气候、水分、光照等,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以生育期、生长过程和发育环境等方面来探讨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规律。

一、生育期生育期是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可以分为幼苗期、生长期、成熟期和衰老期等不同阶段。

不同农作物生育期的长度和分期可能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幼苗期:幼苗期是农作物生长的最初阶段,它从播种或移栽开始至植株完全建立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作物对土壤湿度和温度等环境因素较为敏感,需要适当的灌溉和保温措施。

2. 生长期:生长期是农作物生物量迅速增长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较大,同时也需要适度的光照和温度。

生长期的长度因不同作物而异,如水稻一般约为50-100天。

3. 成熟期:成熟期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植株逐渐停止生长并进入结果的阶段。

在成熟期,作物对光照和温度的需求相对较低,主要依靠积累生长期间所吸收的养分和水分来发展果实。

4. 衰老期:衰老期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植株逐渐老化并衰弱。

在这个阶段,作物的养分转移到了果实或种子中,植株的叶片逐渐凋落。

二、生长过程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是指植物从种子萌发、幼苗成长、生长发育到成熟衰老的整个过程。

生长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发阶段:种子通过吸水和温度等适宜条件下开始发芽,幼苗通过根系伸长开始生长。

2. 生长阶段:幼苗开始建立根系和地上部分,植株增加生物量,从而促进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3. 发育阶段:植物进入生育期,形成花、果实或种子等生殖器官。

这个阶段通常需要充足的光照和养分支持。

4. 成熟阶段:植物的生长逐渐停止,开始进入结果和成熟的过程,果实或种子逐渐成熟。

5. 衰老阶段:植株开始老化、凋落,生物量逐渐减少。

三、发育环境发育环境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土壤、气候、水分和光照等要素。

主要农作物生长时期

主要农作物生长时期

农作物生育期及需肥规律一、小麦(一)生育期1、播种期: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由于冬季气温由南向北依次降低,小麦播种期提早而成熟期推迟。

生育期自南向北逐渐延长。

2、出苗期:小麦第1片真叶露出地表2~3cm时为出苗,我省10月上中旬。

3、三叶期:田间50%以上的麦苗,主茎第3片叶伸出2cm左右的日期。

4、分蘖期:田间50%以上麦苗第1分蘖露出叶鞘2cm左右。

5、越冬期:我国北方冬麦区有明显的越冬期,长江以南无明显越冬期,但在越冬期间气温有回升,麦苗仍缓慢生长。

越冬期一般为12/20~2/10。

6、返青期:50%以上麦苗年后新长出的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安徽省大约为2/10。

7、起身期:次年春季麦苗由匍匐状开始挺立,一般比拔节期早7~10d。

8、拔节期:全田50%以上植株茎部第一节间露出地面1.5~2.0cm时为拔节期。

安徽省一般为3/10左右。

9、孕穗期(挑旗期):全田50%茎蘖旗叶叶片全部抽出叶鞘并完全展开。

10、抽穗期:全田50%以上麦穗由叶鞘中露出穗长的1/2时。

安徽省为4/20左右。

11、开花期:全田50%以上麦穗中上部小花的内外颖张开,花丝伸长,花粉粒散出。

12、成熟期:包括乳熟期(15d左右)、蜡熟期(5~7d)和完熟期。

(二) 需肥规律小麦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一般是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氮,磷,钾的绝对量增加,而单位干物质含有量渐趋减少。

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营养元素的含有量并不能直接反映小麦各生育期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量,为给小麦生产中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还必须了解小麦各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

1、小麦从出苗经过分蘖到拔节,是苗期阶段。

适期播种的小麦从播种到出苗约5-6天,小麦在幼苗建成过程中从种子萌发、出苗到三叶期以前,生长消耗的物质主要依靠种子胚乳中贮存的养分。

从小麦第一片绿叶伸出芽鞘后,植株就由胚乳营养向独立营养过渡,根系就已经开始从土壤中吸取矿物质营养;由于苗期阶段植株生长量小,吸收养分的绝对量不大,直到麦苗起身前,体内积累的氮,磷、钾还不到小麦一生吸收总量的1/5;当第三片叶出现,小麦就彻底转向独立营养,一般由出苗到三叶期需12-15天。

农业科普解读农作物生长周期

农业科普解读农作物生长周期

农业科普解读农作物生长周期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是指作物生命周期中从种子萌发到成熟的全过程。

它是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指标,对于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农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农作物生长周期进行详细解读。

第一阶段:种子发芽期种子发芽期是农作物生长周期的起点,也是作物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农作物种子开始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逐渐膨大,发芽并且萌发出幼苗。

此时,土壤水分和温度等环境因素对幼苗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苗期苗期是农作物生长周期中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在苗期,幼苗迅速生长,根系逐渐展开,茎干变得粗壮,叶片也逐渐展开。

苗期需要适宜的温度、阳光和养分供应,以促进植株生长和发育。

第三阶段:生长期生长期是农作物生长周期中最长的一个阶段,也是农作物生长的核心阶段。

在这个阶段,植株的茎、叶、根系都在不断地生长、发育和积累养分。

农作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分来维持生长和发育,同时也要进行适度的病虫害防治,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第四阶段:开花期开花期是农作物生长周期中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植株开始开花,并且进行传粉授粉,形成果实。

开花期需要适宜的温度、光照和湿度等环境条件,以促进花粉的传播和花后果实的形成。

第五阶段:结果期结果期是农作物生长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决定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花朵逐渐凋谢,果实开始成熟,颜色变化,呈现出应有的形态和质地。

果实的成熟需要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充足的养分供应,以保证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综上所述,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经历了种子发芽期、苗期、生长期、开花期和结果期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长需求和管理要求,农民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来制定合理的种植管理措施,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了解和解读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农作物生长过程

农作物生长过程

农作物生长过程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通常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包括发芽、幼苗期、生长期、开花期和结果期等。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农作物生长过程的概述:
1.发芽:农作物的生长开始于种子发芽阶段。

在适宜的温度、
湿度和氧气条件下,种子开始吸水,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开
始进行,使种子膨胀并生长出根和茎。

2.幼苗期:一旦种子发芽,农作物进入幼苗期。

在这个阶段,
幼苗快速生长,建立根系和茎,并逐渐展开叶片。

植株对
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增加,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养分等
条件。

3.生长期:幼苗期之后进入生长期,这是农作物最长的生长
阶段。

在这个阶段,植株通过吸收水分和养分,利用光合
作用产生的能量,不断生长和发展。

根系进一步扩展,茎
变得更加粗壮,叶片变得更加繁茂。

4.开花期:生长期过后,某些农作物会进入开花期。

在这个
阶段,植株形成花蕾并开花,传粉和授粉过程发生。

开花
期对于农作物的繁殖和产量至关重要。

5.结果期:在接受有效传粉和授粉后,植株进入结果期。


萼逐渐干燥,果实开始形成和成熟。

果实逐渐增长,并从
未成熟到成熟,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品种和要求,产生各种
不同的农作物。

这些阶段的持续时间和表现可能因农作物的品种、生长环境和种植措施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对于农民和园艺爱好者来说,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了解是重要的,可以根据阶段的需求提供适当的关怀和管理,以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最佳产量。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规律有哪些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规律有哪些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规律有哪些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规律是农业种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理解和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规律,有助于科学地制定种植计划、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下面将就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规律进行详细探讨。

一、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通常可以分为播种期、萌芽期、生长期、开花期、结果期和成熟期等几个阶段。

1. 播种期播种期是指将种子或种苗投入土壤之后的一段时间。

在这个阶段,种子吸收水分,滋养物质开始活动,植物胚芽开始伸长,进而萌发。

播种期的长短取决于作物的种类和生长环境。

2. 萌芽期萌芽期是指植物从种子出土到最初叶片展开的时间段,也是植物生长最脆弱的阶段。

在萌芽期,植物充分吸取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促进萌芽和根系生长。

3. 生长期生长期是植物生长最快、最繁茂的阶段,也是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最为频繁的阶段。

这个阶段里,植物的茎、叶、根系等各部分迅速增长,并开始建立自己的光合系统。

此时,农民需要适时施肥、灌溉,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

4. 开花期开花期是指农作物开始开花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农作物通过传粉和授粉的过程,完成了生殖器官的形成。

开花期对于农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意味着作物已发育到了一定阶段,需要特别关注和保护,以防止结实过程中的故障和损失。

5. 结果期结果期是指从开花到果实成熟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作物开始形成果实,并逐渐变大、变色。

果实的成熟通常意味着作物已经积累了充足的营养物质,可以被收获和利用。

6. 成熟期成熟期是指农作物达到最佳收获时间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农民可以收割并采摘作物,获得高产量和优质的农产品。

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是指作物在整个生长周期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和特点。

了解作物的生长规律有助于农民更好地管理和栽培作物。

1.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的重要生理过程,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利用阳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

农业常识认识农作物的主要生长阶段

农业常识认识农作物的主要生长阶段

农业常识认识农作物的主要生长阶段农作物的生长阶段是指从种子萌发到成熟收获的整个生长过程。

了解农作物的主要生长阶段,有助于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农作物的主要生长阶段。

一、幼苗期农作物的幼苗期是指种子刚刚萌发出幼苗时期,此时幼苗嫩绿、细软。

幼苗期是农作物生长的起点,关系到后期生长的整体质量。

1. 萌发阶段:种子经过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吸收水分后开始发芽。

在这个阶段,种子将逐渐吸收周围的水分和养分,根系开始伸长。

2. 生长阶段:幼苗开始逐渐长高,叶片也逐渐展开,以便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同时,根系也会进一步生长,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二、生长期生长期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阶段,也是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主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农作物会持续生长并形成可收获的农产品。

1. 伸长期:农作物的茎和叶继续生长,农作物逐渐形成一片繁茂的绿色。

2. 分蘖期:一些农作物,如玉米等,会在生长期逐渐侧芽分蘖,形成较多的茎和叶,增加叶面积,增强光合作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3. 开花期:在适当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农作物开始开花。

开花使农作物进一步传播繁衍,也是农作物后期结果和结实的前提。

三、成熟期成熟期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农作物最终形成农产品的阶段。

不同的农作物在成熟期的时间和方式上有所不同。

1. 结实期:一些农作物在成熟期形成果实或种子,例如水果、蔬菜等。

在结实期,农作物会消耗掉大量的水分和养分,并逐渐呈现成熟的颜色和外观。

2. 麦类应回收期:应回收期是指应回收的时间到达后,麦类作物地上部分逐渐干枯、黄化,籽粒变硬,适宜的收获时机选择对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

3. 等熟期:一些农作物在成熟期需要等待,例如水稻等,需要等到稻谷成熟金黄后方可进行收割。

了解农作物的主要生长阶段,有利于把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需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并采取相应措施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栽培,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作物生长季节
油菜秋季种植,主要生长季节在冬季,春季收获。

棉花则是早春播种种植,秋季收获。

南方也有秋冬季播种夏季收获的。

水稻在南方有单季,是初夏种植,秋季收获;双季则是春末种植夏季收获早稻,晚稻是夏季种植秋季收获。

由于棉花和油菜在南方要经过冬季,所以受雪灾的影响比较大。

辣椒、番茄等茄果类蔬菜;黄瓜、苦瓜、丝瓜等瓜果类蔬菜及豆类都是短日照作物,正常收获时间是夏季;白菜、葱、蒜等是长日照作物,一般秋季种植,春天收获。

任何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春提早,二是秋延后。

细分:
油菜:北方小油菜原产我国西部,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华北、内蒙古及长江流域各省(区)世界各地也广泛分布。

北方春小油菜的生育期60—130天;
冬小油菜130—290天。

油菜的阶段发育比较明显,冬性型油菜,春化阶段要求0—10℃,需经过15—30天;春性型介于春、冬型之间,对温度要求不甚明显。

油菜为长日照植物,每天日照时数为12—14小时,能满足日照要求,开花结实小增加日照,可以提前开花结实。

反之,则延缓发育。

棉花:温度是决定播期的重要依据。

一般在5厘米地温5天稳定通过14℃时,就是棉花的播种时期。

根据我国的气候条件,棉花适宜播种期是4月中旬。

南方的主要作物:
1、水稻: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7—8月,9-10月,11月;
2、玉米: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4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长江中下游是指从湖北宜昌市到上海入海口。

其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其次是小麦、玉米、红苕、甘蔗、芝麻、菜籽、碗豆、胡豆等。

五谷丰登,哪五谷?
粟、豆、麻、麦、稻
影响农业灾情重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因素的影响
(1)气象因素:我国大部地区属亚洲季风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季风和台风等因素影响,地区分布差异很大,年内季节分配不均衡,年际之间变化也很大,这也是易形成水灾、易造成旱灾的原因之一。

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若依多年平均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沿大兴安岭西麓南下,经太行山麓向西南延伸至青海、西藏的那曲、日喀则等地划—线,此线以北和以西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少雨地带约占国土面积的45%,气候干燥属干旱、半干旱地区。

此线以南和以东,虽然年平均降水总量不少,但受夏季风的影响,雨量集中。

东南各省的多雨季节在不同地区分别为3—6月或4—7月,占年降水量的50——60%,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广大地区6—9月为雨季,4个月的总雨量占年降水量的70—80%,其他季节因雨少易于发生干旱。

即使在雨季,在农作物生长季节某—时段的少雨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也很大。

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刻的干旱,俗称“卡脖旱”,即使历时不长,也能造成农作物大范围减产,甚至绝收。

再有,每年6——7月间我国江淮流域常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期,降水量较大,降水次数频繁,称为梅雨,它是大范围的降水过程。

由于历年季风的强弱、进退的迟早和持续时间不同,影响江淮流域的“梅雨期”和“梅雨量”,梅雨期短、梅雨量少或出现“空梅”则形成干旱。

夏秋季的台风登陆位置、强度以及深入内地情况等,对干旱影响也很大,及时的台风雨能解除江南的伏旱,台风雨过少,会使旱情加重。

我国降水量年际之间差别出很大,丰水年降水量与少水年降水量比,一般南方可相差l.5—3倍,北方相差3—6倍,少雨年份易发生旱灾,有时连年的少雨,会造成连年;干旱。

(2)水上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是造成干旱缺水的原因,特别是北方土地多,水资源少以每亩耕地平均摊水资源量计,全国平均1800多立方米/亩,但黄河、淮河流域只有300多立方米/亩,辽河、海滦河流域更少,分别为200立方米/亩左右,不能满足农田用水的需要。

由于上述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干旱特点:秦岭、淮河以北春旱突出,俗称“十年九春旱”此时正是冬麦生长和早秋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常需采取灌溉或其他抗旱措施,以保作物对水份的需要。

这—地区有时春夏连旱或春夏秋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或伏秋连旱;西南地区多冬春旱,以冬春连旱为主;华南地区秋冬春常有旱情;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西部常有旱。

特别是西北地区西部于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
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上游来水.如果来水少或积雪薄以及气温偏低造成融雪量少,灌溉水不足,则对农作物正常生长造成威胁。

2,人为因素的作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生活需求的增加,耕地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作物品种的调整和产量的提高,使农业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趋紧张,干早问题更趋严重。

例如以往种一季作物的不少地方,改为一年种两季,甚至于三季。

尤其是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需水量相应增加。

1949年全国平均每亩耕地粮食产量只86公斤,1984年亩产已达366公斤,若按每生产1斤粮食所需水量核算,现每亩耕地作物所需水量,比解放初期增加好几倍。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几十年,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还是有增无减的原因之—。

另外,人们盲目地扩大其他方面的用水量,有的毁林开荒,破坏自然植被或陡坡垦植,造成水土流失,有的大量施用化肥,不愿用农家有机肥料,使土壤结构恶化、蓄水保墒能力衰退也加重旱灾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