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高中生物必修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第二次标记: 标记噬菌体, 分别用含 35S 和 32P 的大肠杆 菌培养噬菌体。
3. 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两大实验的实验思路: 设法将 DNA 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离开来,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 作用。
4.牢记关于遗传物质的三个重要结论
(1)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 DNA。
2.实验过程

3.实验结论 在噬菌体中,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质。 _____
知识点三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烟草花叶病毒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结论:RNA 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2.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结论 由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 因此 DNA 是
(1)小鼠存活的是①、③、④ ,小鼠死亡的是 ② 。
(2)请解释各组小鼠的存活与死亡的原因。
提示:DNA 酶能将 DNA 水解,因此不能使 R 型细菌转化 为 S 型细菌,①中小鼠不死亡。②加入的是 S 型细菌,小 鼠死亡。高温能使细菌死亡,使酶失去活性,因此③④中 小鼠都不死亡。
[系统认知]
1.比较肺炎双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
主要的遗传物质 。 ________________
1.必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两个结论
(1)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存在“转 化因子”。
(2)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 才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性 变化的物质,即 DNA 是遗传物质。
2.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两次标记
(1)第一次标记: 标记大肠杆菌, 分别用含 35S 和 32P 的培养 基培养大肠杆菌。
第 1 讲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知识点一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2019)必修二同步学典: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2019)必修二同步学典: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Word版含答案

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是证实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R型细菌是导致小鼠患肺炎的病原体B.肺炎链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C.肺炎链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D.粗糙型(R型)菌株是唯一能够引起肺炎或败血症的菌株2、格里菲斯在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只有在小鼠体内才能转化成功,他用灭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物在培养基中体外培养时,总是无法得到转化现象,而艾弗里在培养基中加了一定量的抗R型菌株的抗体就在体外成功重复了转化现象。

关于以上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小鼠体内的某种物质控制着肺炎双球菌荚膜的生成,该物质是“转化因子”B.抗R型菌株的抗体控制着肺炎双球菌荚膜的生成,该抗体是“转化因子”C.S型细菌对小鼠免疫力的抵抗力更强,转化生成的S型在与R型的竞争中占优势D.未加抗R抗体的混合物培养基中S型的DNA不会进入R型细菌,无法发生转化3、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链球菌进行实验,对加入培养基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进行不同处理后,再接种R型细菌,处理方法及培养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表可知()A.本实验的自变量控制利用了“加法原理”B.实验①和⑤说明DNA酶使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失去转化活性C.实验①和⑤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D.实验①〜⑤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4、艾弗里等人为了弄清转化因子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如图是他们所做的一组实验,则三个实验的培养皿中只存在一种菌落的是( )A.实验一B.实验二C.实验三D.实验一和实验三5、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6、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则新产生的噬菌体中( )A.DNA中含有35SB.蛋白质中含35SC.蛋白质和DNA中都含有35SD.蛋白质和DNA中都不含35S7、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多数有放射性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保温时间的长短不影响实验结果D.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叶的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8、以含(NH4)235SO4、KH231PO4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 再向大肠杆菌培养液中接种32P标记的T2噬菌体(S元素为32S),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及S、P元素,下表对结果的预测中,最可能发生的是( )选项放射性S元素P元素A 全部无全部32S 全部31PB 全部有全部35S 多数32S,少数31PC 少数有全部32S 少数32S,多数31PD 全部有全部35S 少数32S,多数31PA.AB.BC.CD.D9、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进行了以下3 个实验: 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②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 标记的细菌, 经过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以上3 个实验中放射性的主要位置依次是( )A.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B.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D.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10、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搅拌强度、时长等都合理)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相关强度或数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表示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强度的变化B.图乙表示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强度的变化C.图丙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R型细菌+S型细菌DNA组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D.图丁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R型细菌+S型细菌DNA组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11、一个T2噬菌体的DNA双链被32P标记其侵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后释放出N个子代噬菌体。

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五、科学方法——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1.加法原理
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例
如,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中,与对照
组相比,实验组分别作加温、滴加FeCl3溶液、滴加肝研磨液
的处理。
2.减法原理
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例

型活细菌转化
为 S 型活细菌
的活性物质
——转化因子
实验过程
结果分析
③加热致死的 S 型细菌
小鼠
不死亡
④型活细菌
加热致死的型细菌
死亡
S 型活细菌
小鼠
结论
加热致死的 S
已经加热致死
型细菌已失
的 S 型细菌,含
活,无毒性
有某种促使 R
R 型细菌转化
型活细菌转化
为 S 型细菌,
为 S 型活细菌
且性状可以遗
该实验只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
传物质,D项错误。
学以致用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
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3个实验: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
标记的细菌;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短时间保温后离心,理论
上以上3个实验中放射性出现的位置依次是(
1.肺炎链球菌的类型
比较项目
S 型细菌
R 型细菌
菌落
表面光滑
表面粗糙
有多糖类的荚膜
无多糖类的荚膜
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实验过程
①R 型活细菌
结果分析
小鼠不死亡
结论
R 型细菌无毒

第1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版)

第1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版)

第1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单选题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模型构建证明了DNA具有双螺旋结构C.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D.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C【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4、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格里菲思通过体外转化实验提出了转化因子的概念,但没有提出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B、模型构建不能证明DNA是双螺旋结构,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构建了模型,模型是将他们的发现更好的呈现出来,B错误;C、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运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5N标记DNA分子,并利用了离心法,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C正确;D、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2.(2023·河北保定·河北安国中学校联考三模)遗传转化是指游离的DNA分子(细胞DNA)被细菌的细胞摄取,并在细菌细胞内表达的过程。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实质如图所示(S基因是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由R型细菌转化成的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与原S型细菌相同B.由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实质是基因重组C.将S型细菌的S基因用32P标记,转化而来的S型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培养多代后,得到的子代S 型细菌的S基因均能检测到32PD.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也是一种遗传转化过程【答案】B【分析】遗传转化是指游离的DNA分子(细胞DNA)被细菌的细胞摄取,并在细菌细胞内表达的过程。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2019·浙江4月选考)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B.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答案C解析甲组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可发现有极少的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因此甲组培养皿中不仅有S型菌落也有R型菌落,A错误;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蛋白酶,故在乙组的转化中已经排除了蛋白质的干扰,B错误;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DNA酶,DNA被水解后R 型菌便不发生转化,故可推测是DNA参与了R型菌的转化,C正确;该实验只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无法证明还有其他的物质也可做遗传物质,D错误。

2.[2017·全国卷Ⅱ]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答案C解析T2噬菌体只能寄生在大肠杆菌中,并在其细胞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T2噬菌体只有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进入宿主细胞内部,在宿主细胞内,T2噬菌体以自身DNA为模板,以宿主细胞内的物质(含32P 的脱氧核苷酸等)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因此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含的核酸是RNA,T2噬菌体所含的核酸是DNA,故两者的核酸类型不同,增殖过程不完全相同,D错误。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17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word含解析)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17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word含解析)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第17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中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S型菌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B.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C.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细菌体内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DNA,但不能产生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D.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细菌体内不含有35S 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但可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解析:S型菌属于细菌,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A错误;DNA酶能够分解DNA,故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DNA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B正确;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细菌体内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DNA,利用细菌体内的原料,经DNA半保留复制后,能产生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C错误;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5S标记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体内,细菌体内不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故不能产生含35S的子代噬菌体,D错误。

答案:B2.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将一个未标记的噬菌体在此细菌中培养9 h后,经检测共产生了64个子代噬菌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32P和35S只能分别标记细菌的DNA和蛋白质B.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一定具有放射性C.DNA具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占1/32D.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1.0 h解析:噬菌体只含蛋白质和DNA,但细菌的成分很多,除DNA外,磷脂和A TP中也含P;子代噬菌体的DNA是利用细菌的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是利用细菌的35S标记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故都含有放射性;9 h中1个噬菌体增殖产生64个子代噬菌体,即繁殖了6次,故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1.5 h。

答案:B3.为研究搅拌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科研人员用35S和32P分别标记的T2噬菌体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保温,一段时间后搅拌并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检测放射性,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必修二 第3章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试题及答案

必修二 第3章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选择题(7小题)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A.用S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R型细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B.用杀死的S型细菌与无毒的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白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的含量C.从死亡小白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细菌D.将S型细菌的各种物质分离并分别加入到各培养基中,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观察是否发生变化2.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DNA酶处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并与R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菌生长。

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A.证明R型菌的生长并不需要S型活细菌的DNAB.补充R型菌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C.可以直接证明S型菌DNA不是促进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因素D.与“以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3.下列有关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A.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生物都是细胞发育而来B.格里菲思以小鼠和肺炎双球菌为材料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摩尔根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果蝇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萨克斯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4.为了验证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保温培养、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预计上清液中应没有放射性,但结果出现了放射性。

则标记的元素及误差原因可能是()A.S:培养时间过长 B.P:培养时间过长 C.P:搅拌不够充分 D.S:搅拌不够充分5.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对35S标记的噬菌体一组(甲组)不充分搅拌、32P标记的噬菌体一组(乙组)保温时间过长,其结果是( )A.甲组沉淀物中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B.甲组上清液中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C.甲组沉淀物中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不会出现较强放射性D.甲组上清液中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6.“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A.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B.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C.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 D.染色体在遗传上起主要作用7.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细菌”实验中,科学家分别用32P、35S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其作用是()A.研究DNA的结构 B.研究蛋白质的结构C.研究T2噬菌体的结构 D.将DNA和蛋白质区分开二、非选择题(2小题)8.下列是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过程①和②表明,将S型细菌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为_______型细菌。

第21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

第21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

第21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真题与模拟速递】1.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以证明转化因子是S型菌的DNAB.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不足以完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完全分离D.为确认蛋白质外壳是否注入细菌体内,可用32P标记噬菌体【答案】B【解析】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不能证明转化因子是DNA,A错误;艾弗里的实验所提纯的DNA中仍然含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不足以完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间接地将DNA和蛋白质分开,而不是完全分离,C错误;为确认蛋白质外壳是否注入细菌体内,可用35S标记噬菌体,D错误。

2.下列关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细胞核遗传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遗传的遗传物质是RNAB.“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非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答案】C【解析】细胞核遗传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遗传的遗传物质也是DNA,A错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非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或DNA,D错误。

3.如图表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实验的设计遵循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B.a、d组小鼠死亡是小鼠免疫功能丧失的结果C.从d组死亡小鼠身上分离得到的S型细菌是由S型死细菌转化而成的D.从变异的角度看,细菌的转化属于基因突变【答案】A【解析】a、d组小鼠死亡是S型菌有毒导致小鼠死亡的结果,B错误;从d组死亡小鼠身上分离得到的S 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C错误;细菌的转化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完整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识讲解

(完整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知识讲解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习目标】1、通过总结前人对遗传物质的探索,理解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和思路。

2、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掌握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重点)。

【要点梳理】要点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的特点R型菌——无荚膜,无毒性,菌落粗糙(rough)S型菌——有荚膜,使人或动物患病,菌落光滑(smooth)(2)体内细菌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格里菲斯)要点诠释:①实验内容:注射结果第一组:无毒R 型活菌 小鼠 不死亡第二组:有毒S 型活菌小鼠 死亡 第三组:有毒S 型活菌 有毒S 型死菌 小鼠 不死亡 第四组:无毒R 型活菌+加热杀死的S 型菌 小鼠 死亡 S 型活菌 S 型活菌 ②结果分析第一组实验结果说明R 型细菌没有毒性 第二组实验结果说明S 型细菌有毒性第三组实验结果说明加热杀死的S 型菌没有毒性第四组小鼠死亡,证明R 型细菌能转化为S 型细菌,说明S 型细菌含有促使R 型细菌转化的物质。

③实验结论S 型死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3)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1944年·美国·艾弗里)要点诠释:①艾弗里及其同事对S 型中的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他们将提纯的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 ,R 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 型细菌,并且DNA 的纯度越高,转化就有效;如果用DNA 酶分解从S 型活菌中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 型细菌发生转化。

②分析结论:DNA 能够引起可遗传的变异,DNA 只有保持分子结构稳定才能行使遗传功能。

(4)体内转化实验与体外转化实验的区别和联系 体内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实验者 格里菲思 艾弗里及其同事 培养细菌用小鼠(体内)用培养基(体外)注射 加热 结果注射 结果注射 结果 分离 培养实验原则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毒性对照S型细菌各成分作用的相互对照实验结果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菌实验结论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两实验联系:(1)所用材料相同,都是肺炎双球菌的R型和S型。

(新高考)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练习(17)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新高考)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练习(17)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第1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2020·某某高三月考)某同学对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进行了分析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A.实验结论相同:DNA是遗传物质B.两个实验中细菌转化均与小鼠有关C.先进行了体外转化实验后进行了体内转化实验D.实验设计思路不同,但都遵循了对照原则[解析] 体内转化实验只证明了被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能让R型菌发生转化的转化因子,但不能证明DNA就是遗传物质,A项错误;体外转化实验是在培养皿中进行的,与小鼠无关,B 项错误;先进行了体内转化实验后进行了体外转化实验,C项错误;两个实验都严格遵守了对照原则,D项正确。

故选D。

2.(2020·某某高三竞赛)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C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噬菌体的DNA能够使大肠杆菌裂解死亡B.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蛋白质具有热变性,DNA具有热稳定性C.活体转化实验中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能够使小鼠患败血症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中烟草花叶病毒的RNA能够使烟草出现病斑[解析] 噬菌体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在其体内大量繁殖,最终导致大肠杆菌裂解死亡,A正确;S型细菌的蛋白质外壳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DNA并没有被破坏,这就可以证明DNA具有热稳定性,B正确;活体转化实验中活的S型肺炎双球菌能够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C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后,在烟叶上会出现明显病斑,D正确。

故选C。

3.(2019·某某高三开学考试)下列关于科学家探究“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B.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可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得到S型活细菌和R 型活细菌C.将噬菌体培养在含35S的培养基中,可得到35S标记的噬菌体D.噬菌体侵染实验没用到密度梯度离心技术[解析] 保温时间过短,噬菌体DNA未侵入大肠杆菌,保温时间过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噬菌体DNA,均会导致较多的DNA留在上清液中,A正确;仅注入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而没有R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正常生活,更不能分离出活细菌,B错误;噬菌体需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基培养,C错误;噬菌体侵染实验采用同位素标记法,也用到离心技术,D错误。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同步讲义:第3章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同步讲义:第3章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答案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掌握肺炎双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重、难点) 2.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方法、过程及结论。

(重、难点) 3.理解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

知识点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学生用书P41]阅读教材P43~P441.肺炎双球菌的特点种类S型细菌R型细菌项目菌落表面光滑表面粗糙菌体毒性有毒性无毒性2.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的实验(1)原理:S型细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实验过程及现象(3)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3.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的实验(1)原理:只有加入DNA时,R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

(2)过程(3)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1.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项目体内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培养细菌在小鼠体内体外培养基实验对照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毒性对照S型细菌各组成成分的作用进行对照巧妙构思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作为对照实验来说明确实发生了转化将物质提纯分离后,直接、单独地观察某种物质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实验结论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联系(1)所用材料相同;(2)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体外转化实验是体内转化实验的延伸;(3)两个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2.实验拓展分析(1)在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又逐渐恢复活性。

(2)转化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

(3)在转化实验中,使小鼠致死的是S型细菌,不是S型细菌的DNA。

1.(2019·菏泽高一检测)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能在死亡小鼠体内出现的细菌类型有()①有毒的R型活细菌②无毒的R型活细菌③有毒的S型活细菌④无毒的S型活细菌A.①④B.②③C.③D.①③[答案]B2.(2019·北京延庆高一期末)下图表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DNA酶的作用是水解S型菌的DNAB.结果1中S型肺炎双球菌占绝大多数C.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结果2中全部为R型肺炎双球菌[解析]选B。

课时作业18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答案详解)

课时作业18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答案详解)

解析: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中温度属于无关变量,通过影响有关酶 的活性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A 错误;用 32P 标记的是大肠杆菌的 DNA,若保温时间 过短,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子代噬菌体没有被释放出来,会导致离心后上清液放射性减弱, B 正确;依据 DNA 分子的半保留复制,从第二代起,会出现 DNA 双链均被 32P 标记的子 代噬菌体,C 错误;若要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需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和 35S 标记的噬菌 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实验,所以本实验不能证明 DNA 才是噬菌体真正的遗 传物质,D 错误。
9.(2021·江西临川二中模拟)“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经过多位科学家长期 研究得到的结论,下列有关这一探究历程的叙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D )
A.格里菲思的实验思路是将 S 型细菌的各物质分离,独立观察每种物质的遗传 效应
B.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实际利用了染色体变异实现了细菌的转化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应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能够成功跟噬菌体本身的结构与侵染特点有密切 关系
课时作业.(2021·江西上高二中月考)科学家为探究转化因子的本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 一组实验。该组实验不能得到的结果或结论是( D ) A.实验 2 只出现 R 型菌落 B.实验 1、3 均出现 R 型和 S 型菌落 C.DNA 是转化因子 D.DNA 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
8.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 R 型菌都能转化为 S 型菌,只有处于感受态(易于接 受外源 DNA 片段的状态)的 R 型菌才能实现转化。如图是处于感受态的 R 型菌转化 为 S 型菌的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③过程中 S 型菌的 DNA 的一条链被 DNA 酶水解 B.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的原理为染色体变异 C.S 型菌荚膜的形成体现了基因对生物性状的直接控制 D.该转化过程体现了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同步习题: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同步习题: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分析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1928年,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所示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组:注射R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b组: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c组:注射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d组:注射R型活细菌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混合物—小鼠死亡A.a组小鼠不死亡是因为R型细菌是无毒性的B.c组小鼠不死亡说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失去了毒性C.从d组死亡小鼠体内可分离出S型活细菌D.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2020河北唐山高三月考)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型肺炎链球菌的菌落表面粗糙,R型肺炎链球菌的菌落表面光滑B.S型细菌的DNA经加热后失活,因而注射S型细菌后的小鼠仍存活C.从死亡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链球菌只有S型细菌而无R型细菌D.该实验未证明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由S型细菌的DNA引起的3.(2020河北沧州一中高一月考)艾弗里等人为了弄清转化因子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如图是他们所做的一组实验,则三个实验中,培养基上只存在一种菌落的是()A.实验一B.实验二C.实验三D.实验一和实验三4.(2020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4个实验。

①R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细菌→注射小鼠②S型细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细菌→注射小鼠③R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细菌的DNA→注射小鼠④S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细菌的DNA→注射小鼠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的情况依次是()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B.死亡、存活、存活、存活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D.存活、死亡、存活、死亡5.(2020河南洛阳高二上期中)某同学为研究促使R型肺炎链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链球菌的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细菌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B.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细菌菌落及S型细菌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细菌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链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6.(2020天津静海一中高一期中)经过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遗传物质之谜终于被破解,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检测):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检测):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Word版含答案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础巩固1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原理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混合,共同观察它们的作用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解析:孟德尔并没有弄清楚遗传因子的化学本质,DNA是遗传物质是艾弗里首先在实验中证明的。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并没有把DNA和蛋白质进行分离提纯,而是使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将DNA和蛋白质分别标记进行研究,说服力更强。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只能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不能说明其他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RNA。

答案:B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 )A.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B.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C.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D.染色体在遗传上起主要作用解析:一切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内既含有DNA也含有RNA,但遗传物质是DNA。

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只有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由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B3格里菲思进行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下列哪一项不是格里菲思实验的意义?( )A.提出了“转化因子”的概念B.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C.奠定了艾弗里实验的基础D.开辟了用微生物研究遗传学的新途径解析:1928年,格里菲思完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提出细菌体内有一种转化因子,它可使原本对小鼠无毒的细菌(R型)变成有毒的细菌(S型),但并没有证实这种物质是DNA。

后来,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证明了该物质是DNA。

答案:B41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B.在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的重新组合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分别对蛋白质与DNA进行研究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只有在离心后的沉淀物中才能检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2P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由于部分噬菌体还未侵染大肠杆菌,或最先被侵染的大肠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能检测到少量放射性同位素32P。

高中生物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新

高中生物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新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建议用时:40分钟)题组一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如图表示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模拟的是艾弗里实验B.从d中死亡小鼠中提取的S型细菌可能是R型细菌自身变化而来C.从d中死亡小鼠中提取的S型细菌可能是死亡的S型细菌“死而复生”D.该实验证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该实验模拟的是格里菲思实验,A项错误;b实验否定了从死亡小鼠中提取的S型细菌是R型细菌自身变化而来的可能,B项错误;c实验否定了从死亡小鼠中提取的S型细菌是死亡S型细菌“死而复生”的可能,C项错误;该实验证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项正确。

]2.在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A.3和4 B.1、3和4C.2、3和4D.1、2、3和4D[2、3、4三支试管内只有R型细菌,因为没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三支试管中的R 型细菌都不会发生转化。

1号试管因为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会使部分R型细菌发生转化,故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存在。

]3.(不定项)下列关于肺炎链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者所用的材料相同,都是R型和S型两种肺炎链球菌B.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C.二者均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处理并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D.体外转化实验是在体内转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ABD[二者所用的材料相同,都是R型和S型两种肺炎链球菌,A正确;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B正确;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没有把DNA和蛋白质分开,C错误;体外转化实验是在体内转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D正确。

]4.如图为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1)该实验是______________所做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图解。

2019年高一生物暑期系统复习4: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附解析)

2019年高一生物暑期系统复习4: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附解析)

2019年高一生物暑期系统复习4: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附解析)经典例题【2019江苏卷】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B. 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C. 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D. 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答案】C【解析】N是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元素,若用15N代替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则其蛋白质也会被标记,A错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由噬菌体的DNA在大肠杆菌体内编码的,B错误;噬菌体的DNA合成的模板来自于噬菌体自身的DNA,而原料来自于大肠杆菌,C正确;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经典集训1.S型肺炎双球菌具有多糖类的荚膜,R型则不具有。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入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不能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B.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入S型细菌的DNA的完全水解的产物,不能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C.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入S型细菌的DNA及DNA酶,能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D.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入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2.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其过程如下:①S型菌的DNA→92℃加热后冷却→与R型活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②S型菌的蛋白质→92℃加热后冷却→与R型活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③S型菌的DNA+92℃加热后冷却的DNA酶→与R型活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③中小鼠均存活B.①③中小鼠死亡,②中小鼠存活C.①中小鼠死亡,②③中小鼠存活D.①②中小鼠存活,③中小鼠死亡3.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作用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通过同时标记DNA和蛋白质,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标记T2噬菌体要先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大肠杆菌D.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就是转化因子4.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离体细菌转化实验”,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B.DNA酶处理后的DNA失去了转化能力C.转化得到的S型菌不能稳定遗传D.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5.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证实 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肺炎双球菌是导致小鼠患肺炎的病原体B.肺炎双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C.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D.粗糙型( R)菌株是唯一能够引起败血病或肺炎的菌株6.下列有关首次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提出挑战的科学家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格里菲斯,因其观察到肺炎双球菌存在转化现象,且“转化因子”不是蛋白质B.格里菲斯,因其发现培养R型菌的培养基中加入S型菌的DNA后,培养基中会出现S型菌菌落C.艾弗里,因其发现肺炎双球菌可以在小鼠体外发生转化的“转化因子”是DNAD.艾弗里,因其发现S型菌的DNA能使死亡的R型菌转化为活的S 型菌7.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②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④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适宜时间后搅拌和离心。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限时集训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限时集训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建议用时:40分钟)1.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其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说明R型菌是无毒的B.该实验说明R型菌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S型菌C.加热杀死的S型菌无致死性是因为其蛋白质已变性失活D.在一定条件下R型菌实现转化是因为其发生了基因突变D[将R型肺炎双球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存活,表明R型菌是无毒的;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R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可从小鼠体内提取出活的S型菌,表明R型菌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S型菌;将有毒的S型菌加热,会使其蛋白质变性,从而使其失去致死性;在一定的条件下R型菌实现转化是S型菌与R型菌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重组所致。

] 2.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由表可知( )实验组号接种菌型加入S型细菌的物质培养皿长菌情况①R型蛋白质R型②R型荚膜多糖R型③R型DNA R型、S型④R型DNA(经DNA酶处理) R型B.②说明S型细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C.③和④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第①②组实验说明蛋白质和荚膜多糖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无关,A、B项错误;第③组实验说明DNA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有关,第④组实验说明DNA被水解后的产物不能使R 型菌转化为S型菌,C项正确;①~④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项错误。

]3.某同学对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进行了分析比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都采用了两种肺炎双球菌作实验材料B.都遵循了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C.都遵循了相同的实验设计思路D.体外转化实验可理解为体内转化实验的延伸C[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是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的延伸。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思路是把S型细菌中的各种物质分开,单独观察每一种物质对R型细菌的作用;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的思路是对R型细菌和S型细菌对小鼠的作用进行比较。

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5分钟50分)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经培养后不能出现S型菌菌落的是( ) 型菌加热杀死后培养型菌与R型菌混合后培养C.未经处理的S型菌单独培养D.加热处理过的S型菌与R型菌混合后培养【解析】选A。

S型菌加热杀死后,不存在活的S型菌,培养后不会出现S型菌菌落。

S型菌与R型菌混合后培养、未经处理的S型菌单独培养,都存在活的S型菌,培养后会出现S型菌菌落。

加热处理的S型菌与R型菌混合后培养,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体内,整合到R型菌的基因组中,使R型菌表现出S型菌的性状,所以会出现S型菌菌落。

2.下列哪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与其他三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不同( )2噬菌体 B.大肠杆菌C.烟草花叶病毒D.蓝藻【解析】选C。

T2噬菌体、大肠杆菌和蓝藻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因此,与其他三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不同的是烟草花叶病毒。

3.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 )A.荚膜多糖B.蛋白质型细菌的DNA 型细菌的DNA【解析】选D。

S型细菌的荚膜多糖、蛋白质及R型细菌的DNA不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B、C项错误;S型细菌的DNA分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项正确。

4.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不能证实的是( )是遗传物质B.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荚膜多糖不是遗传物质D.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解析】选D。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能证实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荚膜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

不能证明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5.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下列对子代噬菌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A.通过主动运输运出细菌合成的原料来自细菌C.蛋白质外壳合成的原料和酶来自细菌D.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解析】选A。

实验一段时间后,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A错误;噬菌体增殖所需的原料来自细菌细胞,DNA复制和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所需的原料、能量、酶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B、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D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你认为同位素标记的方案应为()A.用14C和3H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B.用18O或32P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C.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D.一组用32P标记DNA,另一组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解析:S是蛋白质特有的元素,P是DNA特有的元素,而C、H、O是它们的共有元素,不能区分DNA和蛋白质。

答案:D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B.用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D.将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解析: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观察它们在转化中的作用,清楚地看到了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蛋白质不能使其转化。

答案:D3.(2013·浙江金华十校一模)S型肺炎双球菌菌株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而R型菌株却无致病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S型菌再次进入人体后可刺激记忆B细胞中某些基因的表达B.S型菌与R型菌致病性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C.肺炎双球菌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D.高温处理过的S型菌蛋白质因变性而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解析:S型菌与R型菌致病性的差异是由所含遗传物质不同导致的;肺炎双球菌有自己的核糖体,利用自己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蛋白质高温变性的原因是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肽键依然存在,而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的实质是与肽键反应。

答案:A4.用DNA酶处理的S型细菌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B.这个实验从反面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这个实验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D.这个实验是艾弗里关于遗传物质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同时也证实了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但这不是该实验的目的。

答案:A5.(2013·浙江宁波一模)人们对遗传物质和基因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下列关于遗传物质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科学家利用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进行了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与霍氏车前病毒的蛋白质重建而成的新病毒能感染烟草并增殖出完整的烟草花叶病毒C.科学家根据同位素示踪实验的结果证实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生物体通过DNA的复制实现了遗传信息的表达D.根据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分子模型,每个磷酸基团上连接1个脱氧核糖解析:科学家利用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进行了活体细菌转化实验时只是提出“转化因子”这个名词,并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遗传信息的表达是指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每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连接2个脱氧核糖。

答案:B6.(2013·福州高三毕业班质检)下列各项科学发现,都早于艾弗里等人证实“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其中哪项成果不能作为当时生物学家推测“DNA可能是遗传物质”的证据()A.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的体细胞DNA含量稳定,但不同物种的体细胞DNA含量不同B.配子中DNA含量是体细胞DNA含量的一半C.诱发突变的最有效的紫外线波长是×10-7 m,与DNA分子的吸收峰值相同D.DNA分子含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等化学成分解析:组成DNA分子的化合物种类不能作为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如RNA、ATP等也是由这三种成分组成;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细胞中遗传物质含量稳定,不同生物间遗传物质含量不同;导致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最有效的紫外线波长刚好与DNA分子的吸收峰值相同,说明遗传物质可能是DNA。

7.(2013·山东临沂一模)在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DNA酶处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并与R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菌生长。

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A.证明R型菌的生长并不需要S型活细菌的DNAB.补充R型菌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C.可以直接证明S型菌DNA不是促进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因素D.与“以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解析:该步骤是艾弗里完成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重要步骤,其作用是与S型菌中完整的DNA进行转化作对照。

答案:D8.(2013·江苏南京期末调研)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对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让其中一个已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最后释放出100个噬菌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最后释放出的100个噬菌体中,有98个噬菌体的DNA含32P C.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D.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在最终释放的100个噬菌体中,只有两个噬菌体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标记。

噬菌体属于病毒,不能独立完成新陈代谢,不能直接培养,必须用其宿主细胞培养。

9.(2013·江苏潍安)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

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B.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能分开研究D.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确认了DNA的分子结构解析: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一种“转化因子”,证明该“转化因子”是DNA的科学家是艾弗里,他提取S 细菌的蛋白质、多糖、DNA、脂质,与R型细菌混合,证明了只有加入DNA时,才可以实现R细菌的转化。

答案:B10.(2013·浙江省联考)利用同位素标记法,重复了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预期的实验结果是沉淀物中放射性强。

可是检测实验结果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上清液中放射性强。

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A.培养时间过长,细菌解体,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B.培养时间过短,大量的子代噬菌体没有被释放出来C.搅拌力度过大,大量的亲代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D.搅拌力度过小,大量的亲代蛋白质外壳没有和细菌分离解析:该实验中,沉淀物主要是细菌,上清液主要含有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该小组得到上清液中放射性强的结果,原因可能是培养时间过长,细菌解体,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答案:A11.(2013·郑州质量预测)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追踪研究物质的转移变化途径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列相关的应用及结果错误的是()A.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CO2不会含有18O,但尿液中会含有H182OB.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洋葱的根尖,可以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内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而在核糖体处检测不到C.将15N标记的DNA置于含14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进行复制,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可以分析得出DNA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解析:小鼠吸入的18O2首先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形成H182O,如果H182O接着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则会产生C18O2,故呼出的CO2中可能含有18O,故A错误;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细胞核和线粒体中DNA的复制会消耗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脱氧核苷酸,而核糖体不含DNA,故B正确;DNA复制一次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可得到中带,DNA复制两次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可得到中带和轻带,故而可推导出DNA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故C正确;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在培养基上繁殖,所以要标记病毒首先应标记细菌,故D正确。

答案:A12.(2013·江苏名校联考)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证明DNA是“注入”细菌体内的物质,可用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B.侵染过程的“合成”阶段,以噬菌体的DNA作为模板,而氨基酸、核苷酸、ATP、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细胞提供C.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若要证明,需用分离出的蛋白质单独侵染细菌,再作观察并分析D.若用32P对噬菌体双链DNA标记,再转入培养有细菌的普通培养基中让其连续复制n次,则含31P的DNA占子代DNA总数的比例为1解析:该实验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可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选项是错误的。

任何病毒一旦离开活的细胞,都不能单独地进行生命活动,因为只有依靠细胞为它提供各种原料、能量、酶及场所它才能表现出各项生命活动。

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不管复制多少次,子代的每一个DNA分子中至少有一条链是重新合成的。

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5分)据图回答问题:(1)过程①和②表明,将S型细菌的________和________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为________型细菌。

(2)过程③表明,将S型细菌的________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________型细菌转化为________型细菌。

(3)过程④表明,转化成的________型细菌的后代也是________性的________型细菌。

(4)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艾弗里等人发现通过以上的实验步骤并不严密,仍不足以完全说明DNA是转化因子即遗传物质,又做了一组实验,这组实验如何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过上述实验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基础知识,可根据该经典实验的步骤、现象及结论答题,在(6)问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在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的基础上得出的,而不是依据单一的某个实验,此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主要”与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