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20章 胚胎学绪论
小时内
(一)受精的过程分为三期 1.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蚀放射冠和透明
带的过程 精子释放顶体酶,解离放射冠卵泡细胞 精子与精子受体 ZP3 结合,释放顶体酶,在透明 带形成孔道
2.精卵细胞融合: 次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排出第二极 体;精子细胞核进入卵母细胞 雄原核、雌原核形成并融合,受精卵形成;
第20章 胚胎学绪论 General Embryology
精、卵膜接触
精子进入卵子的刹那间
一、胚胎学内容 1.胚胎学定义: 研究从受精 卵发育为新 生个体的过程 及其发育 机理的科学
2. 胚胎学的研究内容: 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 精、胚胎发育、胚胎与 母体关系、先天 性畸形等
3. 胚胎发育时间以及分期 胚胎发育(38周,266天) (1). 胚期: 受精-第8周末
外胚层 中胚层 内胚层
脊索
脊索出现 口咽膜、泄殖腔膜出现
2020/10/23
第18天胚盘 3(9 示脊索形成)
第3周小结(主要变化)
①出现中胚层,三胚层胚盘形成 ②中轴结构建立 ③口咽膜和泄殖腔膜形成 胚外中胚层的变化
三、胚层分化和胚体外形建立 (第4~8周) (一)三胚层的分化
1、外胚层的分化----神经系统、皮肤表皮等
约在第五周出 齐,共约42~44 对。
间介中胚层
轴旁中胚层 间介中胚层 侧中胚层
侧中胚层的分化
体壁中胚层 胚内体腔 脏壁中胚层
胚内体腔 胚外体腔
3、内胚层的分化
原始消化管的形成:内胚层构成卵黄囊的顶, 在胚盘向腹侧的卷褶变化下,内胚层被卷成原始消 化管。
矢状面
横断面
A
B
卵黄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H.E染色:是最常用的组织切片染色方法。
是用苏木精和伊红染料进行染色,简称HE染色。
苏木精是碱性染料,能和苏木精结合的称嗜碱性,呈蓝色;伊红是酸性染料,能和伊红结合的称嗜酸性,呈红色。
PAS反应:又称过碘酸-Schiff反应,简称PAS反应,是组织化学方法中的一种,用于显示多糖和粘多糖。
PAS反应阳性时呈红色,表示有糖原和多糖的存在。
第二章细胞第三章上皮组织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和胞膜共同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其内含有许多纵行微丝。
在光镜下为所见的纹状缘或刷状缘。
其功能是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胞质和胞膜共同向外伸出的能摆动的细长突起,其内含有纵行排列的微管。
纤毛比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可见。
其功能是能快速、定向和有节律地摆动,把粘附在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物等向一定方向推送。
缝隙连接:又叫通讯连接。
呈斑状,相邻细胞膜上有许多柱状颗粒,每个颗粒由6个亚单位围成,中央有小管。
相邻颗粒对接,小管相通。
缝隙连接的功能是传递化学信息。
连接复合体:如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胞连接同时出现,则称连接复合体。
基膜:是介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间的一层薄膜。
PAS反应呈阳性。
电镜下基膜分为基板(由上皮细胞产生)和网板(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具支持、连接作用及半透膜性质。
第四章固有结缔组织浆细胞:形态:光镜——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偏位,染色质呈车轮状,胞质嗜碱性;电镜——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丰富。
功能: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考的可能性不大)分子筛:是由透明质酸借蛋白质与其他糖胺多糖结合而构成有许多微小空隙的网状结构。
小于空隙的水、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可以通过;大于空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和肿瘤细胞等则不能通过,构成局部可限制性扩散的防御屏障,可防止细菌蔓延。
第五章软骨和骨骨单位:位于骨密质的内、外环骨板之间的纵行圆筒状结构域,又称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为长骨干的基本结构单位,由以中央管为轴心,10-20层骨单位骨板呈同心圆环绕;内含组织液、血管和神经,并有骨小管相互通连等。
组织学和胚胎学重点归纳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第一章组织学绪论本章重点:1、掌握:组织学、石蜡切片术、光镜结构、嗜酸性、嗜碱性、HE染色法和超微结构的概念2、了解:常用的研究方法一、组织学的内容和意义1、组织学概念: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2、组织学研究水平: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
3、组织(1)构成: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2)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二、组织学技术简介1、光镜技术石蜡切片术: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5 ~10 µm 厚)、染色、封片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红色嗜酸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酸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酸性.嗜碱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碱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碱性.光镜结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组织细胞结构2、电镜技术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的组织细胞的结构.第二章上皮组织本章要点:掌握:上皮组织的特点及分类;被覆上皮的分类,各类的分布及功能(掌握)熟悉: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的功能意义了解: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的结构特点一、概述:(一)上皮组织的特点1、上皮组织由大量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2、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3、基底面附着于基膜4、上皮组织内大多无血管5、上皮组织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二)分类与功能分类:1、被覆上皮-分布于体表,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2、腺上皮-构成腺体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二、被覆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特点:表面光滑,利于液体流动,减少器官间磨擦分布:内皮: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间皮:心包膜、胸膜、腹膜其它:肺泡、肾小囊2、单层立方上皮特点:细胞呈立方形(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圆居中分布:甲状腺滤泡、肾小管3、单层柱状上皮特点:细胞呈柱状(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长圆形、位于基底部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特点: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核位置参差不齐;细胞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基膜明显分布:呼吸道5、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特点:表层细胞呈扁平状;中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基底细胞矮柱状,有增殖能力;基底面凹凸不平分布:皮肤表皮-角化口腔、食管和肛管-未角化6、变移上皮特点:细胞为多层,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异分布: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三、腺上皮和腺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腺的分类:(1)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如汗腺、唾液腺(2)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释入血液,如甲状腺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四、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游离面—微绒毛、纤毛侧面—紧密连接、黏合带、桥粒、缝隙连接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1、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2、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功能3、紧密连接: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侧面顶端。
组织学与胚胎学绪论
4、高尔基复合体—细胞的加工厂
• 光镜下:网状或小泡状,又称内网器。
• 电镜下:复合体,即扁平囊泡、小泡、
大泡。其中扁平囊泡是主体
高尔基复合体
• 粗面内质网合成的“外销性”蛋白质进入内 质网腔后,在管腔盲端以为小泡,并融入 扁平囊。蛋白质在扁平囊中经过浓缩、加 工及包装形成颗粒状分泌物质,再移至扁
附着核糖体:合成“外销性”输出蛋白质,如抗体、激素等。
注:单个存在的核糖体称单核糖体,不参与蛋白质合成。
•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结构单位为多聚核糖体
3、内质网—多功能的膜性小管系统
• 由一层单位膜围成的扁囊状或小管状结构。与核膜和质膜相连续,在
细胞质中纵横交错,互相沟通连接成网。
粗面内质网(有核糖体附着)—与蛋白质合成有关
第三节 细胞增殖—分裂方式
四、细胞周期的生理意义
• 分裂间期:合成DNA,复制两套遗传信息,为进入 分裂期做准备。
• 分裂期:保证遗传的稳定性。
01
膜内外物质转运的载体
作为受体,特异性结合激素、
02
神经递质、抗原及一些药物
作为酶,具有催化作用
嵌入蛋 白功能
03 04
作为具有个体特异性的抗原
05
能量的转换器
3、膜糖
• 含量较少,存在形式糖脂和糖蛋白。
(二)细胞膜的功能
A 维持细胞的完整性 B 选择性的进行物质交换 C 构成细胞屏障 D 构成细胞支架
(二)细胞器
1、线粒体——细胞的供能站
构成:由内外两层单位膜及内外两
个腔构成,呈杆状、线状或颗粒状。
线粒体嵴—部分内膜向内褶叠形成
板状或管状结构—特征性结构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组织:组织是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体。
据形态结构和功能,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4种基本类型。
2.H-E染色法:是组织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使用苏木精和伊红;苏木精是碱性染料,将细胞核染成蓝紫色;伊红是酸性染料,将细胞质染成红色。
3.组织化学术:是应用化学反应、物理反应或免疫学反应等原理,在组织、细胞原位检测组织或细胞内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定位、定量及相关功能研究的实验技术。
凡是组织、细胞内的糖类、脂类、蛋白质、酶类和核酸等都可与相应试剂反应,最终形成有色反应终产物或电子致密物,应用光镜或电镜进行观察。
广义的组织化学术还包括免疫组织化学术、原位杂交术等。
4.PAS反应:即过碘酸-希夫反应,是显示多糖的一种组织化学反应。
根据反应产物的多少、颜色的深浅、光密度可对多糖进行半定量。
第二章上皮组织1.内皮:铺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一层单层扁平上皮,其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
2.间皮:覆盖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主要功能是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的摩擦。
3.间充质:是胚胎时期,由间充质细胞和无定形基质组成。
间充质细胞:呈星形,细胞核较大,核仁明显,胞质弱嗜碱性,细胞间以突起相互连接成网。
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很低,但增殖和分化能力很强。
4.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在HE染色的标本一般不易分辨。
电镜下,基膜分为两部分,靠近基底面的部分为基板,与结缔组织相接的部分为网板。
基膜具有支持、连接和固定作用;还是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还能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5.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微绒毛的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
微绒毛使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增大。
第三章结缔组织1.细胞外基质:即细胞间质,由基质、纤维和组织液组成。
细胞外基质由细胞产生,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有支持、联系、保护和营养细胞的作用,对细胞增殖、分化、迁移以及信息传导有重要影响。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1、组织(tissue):由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人体结构单位称为组织。
人体的基本组织有四大类型,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2、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细胞外基质又称细胞间质,由细胞产生,主要由生物大分子构成,如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等,是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对细胞有支持、保护和营养等作用,对细胞的增殖分化、运动和信息传导也有重要影响。
3、免疫组织化学术(immunohistochemistry):根据免疫学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组织和细胞中多肽和蛋白质等抗原物质的一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术,这种方法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应用广泛。
4、内皮(endothelium):铺衬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其表面光滑,利于血液和淋巴流动。
5、间皮(mesothelium):覆盖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间皮,其主要功能是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的摩擦。
6、微绒毛(microvillus):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微细指状突起,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细胞的表面积。
7、纤毛(cilium):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伸出粗而长的突起,中轴有“9+2”规则排列的微管。
纤毛可定向摆动,从而将粘附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及有害物排出。
8、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单层柱状上皮中的紧密连接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呈箍状环绕细胞顶端,该处相邻细胞膜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未融合处有极狭窄的细胞间隙存在。
紧密连接除有连接作用外,尚有屏障作用,可防止物质穿过细胞间隙。
9、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ction):中间连接又称黏着小带,多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紧密连接的下方,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此处相邻细胞间有15-20nm宽的间隙,间隙内充满细丝状物质,横向连接相邻细胞膜。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1.精子的发生、成熟: 2.卵细胞的成熟: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二)受精(fertilization) 1、定义:
指成熟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 受精卵的过程。 2、地点:一般在输卵管壶腹部。
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是指将取出卵细胞和精子在母体外受精并发育到 早期胚胎阶段;
–然后移植入母体子宫内,任其继续发育直到诞生; –国际上把这种形式的体外发生叫做体外受精—胚
胎移植。由此诞生的婴儿常规的叫做“试管婴 儿”。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二、受精后第一周的变化: (一)卵裂(cleavage): 1、定义:受精卵的早期分裂。
胚胎学
Embryology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第一部分:胚胎学绪论
Part One:
Embryological Introduction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一、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定义:
胚胎学(embryology)是研究从受精 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 科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受精卵在发生上述变化的同时,并 沿着输卵管 向着子宫腔方向运动。到 第4天,胚泡也进入子宫腔, 继续运 动,到5-6天,极端滋养层外的透明带消失, 暴露的极端滋养层细胞与子宫内膜的上皮相接,植入 开始。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三)意义:
1、理论意义: 能帮助人们用科学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生命 个体的发生和发育。
2、实践意义: (1)能更深地理解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
遗传学等学科中的某些内容。 (2)产科医生只有掌握胚胎学知识,才能对孕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一、组织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组织学是生物学中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组织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化学成分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动植物体内各种细胞所组成的组织,如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等。
组织学主要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的形态结构,借助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组织的生理功能和化学成分。
二、胚胎学的基础和发展
胚胎学是生物学中研究胚胎形成、发育和生长的学科。
胚胎学的基础是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对象包括受精卵、胚胎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和组织。
胚胎学的发展离不开显微镜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的支持。
胚胎学对于理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关系与意义
组织学和胚胎学都是生物学中重要的学科,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组织学研究的细胞与组织构成了胚胎的基本单位,而胚胎学研究的发育过程中包括许多组织形成和分化的过程。
通过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体内不同组织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同时,组织学和胚胎学的进展也为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四、结语
组织学和胚胎学作为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疾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生物体内不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并为人类健康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希望在将来的科学研究中,组织学与胚胎学能够有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突破。
以上即是关于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读者对这两个领域有所了解提供一点帮助。
组织学与胚胎学 名词解释
组织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HE染色法:又名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或粉红色。
PAS反应:又名过碘酸希夫反应。
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
糖被强氧化剂过碘酸氧化后,形成多醛,后者再与无色的品红硫酸复合物(即希夫试剂)结合,形成紫红色反应产物第二章上皮组织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微细指状突起,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细胞的表面积。
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伸出粗而长的突起,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
纤毛可定向摆动,从而将粘附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及有害物排出。
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所形成的许多内褶,内褶间含有与其平行的长杆状线粒体,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第三章结缔组织分子筛:由氨基聚糖与蛋白质共价键结合而成的聚合体。
大量蛋白多糖聚合体形成有许多微孔的筛状结构,称为分子筛。
小于微孔的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等可通过;而大于孔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等则被阻挡。
趋化性:当受细菌产物,炎症变性蛋白等物质刺激后,细胞伸出伪足,沿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朝浓度高的部分定向移动,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物质的部位。
这种特性称趋化性。
第四章血液血象:血象是检查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及血红蛋白数量的总称。
网织红细胞:新生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从骨髓进入血液。
细胞内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其数量代表骨髓的造血功能。
溶血: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溢出,称溶血。
第五章软骨和骨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心软骨细胞越成熟,体积渐大,圆形或椭圆形,成群分布(多为2~6个聚集)它们由同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称为同源细胞群。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是一门研究动植物细胞和细胞组织构成的有机结构的科学,它也被称为解剖学和细胞学。
它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医学的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物体表面、体内及细胞层之间结构关系和功能性,以及动植物细胞和细胞组织的形态和发育机制。
组织学还研究细胞组织的病变,包括每一类疾病的具体病理变化。
胚胎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植物和动物胚胎的发育,主要是研究胚胎发育如何实现精密的调节。
它研究了细胞分化的机制、表型的发生及其调节机制以及调节发育过程的机制。
胚胎学还涉及胚胎体内的多种分化细胞如何进行适当的调控发育和分化,以及它如何与环境因素有关。
组织学与胚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研究发育的细胞组织过程。
组织学着重研究细胞和细胞组织的构造和发育的机制,而胚胎学着重研究胚胎发育的调节机制、涉及细胞分化机制、表型的发生及其调节机制以及胚胎体内的多种分化细胞如何进行适当的调控发育和分化,以及它如何与环境因素有关。
因此,组织学和胚胎学密切相关,二者密不可分。
组织学和胚胎学研究的对象是动植物细胞和细胞组织的发育过程,其中细胞分化以及细胞组织形态和功能的发生和调控机制是它们的主要关注点。
组织学的研究方法涉及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包括传统的发育细胞学、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等,可以分析细胞和细胞组织的构造和形态变化;胚胎学则多涉及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其研究方法涉及到蛋白质和基因表达相关的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以及染色体形态学、细胞因子和发育素等分子细胞学领域。
因此,组织学和胚胎学在发育期间形态和功能变化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育期间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发育的机制,有助于探讨动植物的形态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治疗疾病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并使研究人员能够更认识地探索和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
由于组织学与胚胎学的重要性,它们已经成为医学的重要学科。
近年来,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发育机制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到组织水平,以及在细胞分化和细胞的调控机制的研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对推动疾病的治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_4
---------------------------------------------------------------最新资料推荐------------------------------------------------------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1、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三大体腔)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表面湿润光滑,可减少摩擦,利于内脏的运动。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光镜下,其上一级神经元的末端膨大,形成扣状或球状勺与下一级效应器的接触点。
电镜下,可分为突触前成分(为神经元终末膨大,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出间隙和突触后成分(主要为突触后膜,其膜上有特定受体) 肌节:指相邻两条 z 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包括 1/2 I 带+A 带+1/2 I带,是骨骼肌收缩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肌节为两条相邻 Z 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每个肌节由 1/2 I 带+A 带+1/2 I 带组成。
结构:细肌丝,一端附着于 Z 线,另一端插入粗肌丝间,并与之平行,末端游离。
粗肌丝位于暗带。
收缩时, A 带和肌丝长度不变, I 带和 H 带变窄,甚至消1 / 16失,肌节缩短。
滤过屏障:指血液流经肾小体时,血液从血管球毛细血管到达肾小囊腔所需通过的结构,由有孔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足细胞裂孔膜构成,能限制不同大小分子物质的滤过。
排卵: 垂体释放大量 LH 使卵泡发生一系列变化,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及其外周的透明带和放射冠随卵泡液从卵巢排出,该过程称排卵,约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 14 天左右。
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循环系统)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其游离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内皮细胞较薄,利于物质交换。
尼氏体:存在于神经元胞质内和树突,在 HE 染色切片中呈嗜碱性小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
电镜下,尼氏体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因此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依据课本整理,中医,中西医,针推等专业用)组织学: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与其功能关系的学科。
超微结构: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组织:组织由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有机组合而成。
细胞外基质又称细胞间质,由细胞分泌产生,构成细胞外微环境,可调节细胞的发育和生理活动基本组织:组织由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有机组合而成。
基本组织是构建人体的基本材料,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类型。
H-E染色:指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剂组合形成的染色方法,是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嗜碱性:指组织细胞中的某一成分或结构对碱性染色剂产生较强亲和力的现象。
如对碱性染料苏木精亲和后呈紫蓝色的结构为嗜碱性。
嗜酸性:H-E染色中,组织结构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极性:指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和基底面在形态、结构和功能均存在明显差别。
内皮:分布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其表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流动。
间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可减少器官间摩擦。
微绒毛: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与胞质共同向细胞外形成指状突起。
电镜下微绒毛长约1.4μm、直径约0.1μm。
微绒毛轴心内电子密度中等,内含许多与微绒毛长轴平行的微丝。
微丝一端附着在微绒毛顶端的胞膜内面,另一端与微绒毛起始部下方胞质中的终末网相连。
微丝即肌动蛋白丝,可与终末网内的肌球蛋白相互作用,使微绒毛发生伸、缩运动。
微绒毛的主要功能是增加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物质吸收。
纤毛:纤毛长约5~10μm,直径约0.3~0.5μm。
电镜下纤毛轴心内含与纤毛长轴平行的微管,微管常以两条独立的单管为中心,其周围环绕九条二联微管,即“9+2”结构。
微管与纤毛的运动有关。
纤毛具有清除异物和运输物质的功能。
(机体某些上皮细胞的纤毛并不发生摆动,称此类纤毛为静纤毛,仅见于附睾上皮、内耳毛细胞和视网膜的视细胞等处。
组织学与胚胎学
上皮组织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是什么?①细胞数量多,排列紧密,形态规则,细胞间质少.②上皮组织的细胞有极性分为游离面(含有纤毛和微纤毛特化物)和基底面(借助基膜与深层结缔组织相连接)④无血管,有丰富神经末梢2.比较单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复层扁平上皮的形态结构、分类、功能。
3.何谓腺上皮和腺?腺分为那两类?腺上皮: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腺:主要由腺上皮构成的器官分类: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区别主要在于:分泌腺无排泄管,分泌腺分泌的分泌物称激素,其分泌物直接进入细胞周围的血管和淋巴;而外分泌腺有排泄管,称腺导管,其分泌物通过腺导管输送到相应的组织或器官。
4.外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和分类如何?局浆分泌腺:胞吐分泌或小分子直接透出顶浆分泌腺:细胞膜连同少量细胞质形成泡裹住分泌物向外排出全浆分泌腺:分泌时整个细胞分解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由微丝组成,可以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粗长的突起,能节律性定向摆动,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为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双联微管。
纤毛能节律性定向摆动,排出细菌,异物和分泌物。
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一层薄膜,起支持作用,能进行物质交换,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和影响增殖分化。
皮:位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皮,可进行物质交换和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
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有利于脏的运动。
结缔组织1.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分类和分布。
○1大量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和纤维。
○2细胞种类较多,数量较少。
○3分散而无极性,含血管和神经。
○4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分类: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分布:分布广泛,形态多样。
如纤维性的肌腱、韧带、筋膜;流体状的血液;固体状的软骨和骨等。
在机体,结缔组织主要起支持、连接、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和胚胎学是生命科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是我们理解和探究生命这一绝妙存在的关键之一。
组织学,顾名思义,是研究生命体内的细胞组织的学问;而胚胎学则是关注于个体的生命始于胚胎,从单一的受精卵开始,逐渐形成为完整的个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过程。
一、组织学的基础组织学作为研究生物体各个层面结构组成以及其功能的学科,其基础是对于细胞和生物组织的掌握。
细胞是生命的最小单位,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着无数个细胞间的互动。
在这个基础上,细胞形成各种不同的组织,如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再到不同的器官,如心脏、肺、皮肤等。
这些不同的生物组织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让我们的身体得以完整地运转。
对于组织构成的认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体内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还能在研究、治疗疾病时提供很多有益的信息。
例如,目前针对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在形成早期是通过对肿瘤组织的解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癌细胞的认知和对相邻健康组织的保护更为深入的认识,也是基于组织学研究的结果。
组织学研究中,人们还经常听到“切片”这个词语。
其实,切片技术是组织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细胞形态解析的前提。
通过对组织切片的染色处理可以让细胞结构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例如剖离骨骼肌组织并染色,可以得到不同结构的肌纤维与细胞核的形态。
二、胚胎学的基础胚胎学,可以视为探究生命从最微小的单细胞阶段开始不断发展演变的学科。
胚胎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按一定的规律时而快速繁殖,时而发生分化,逐渐形成组织和器官系统,从而完成个体形态、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分化和成熟。
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中形成的器官和组织是相互关联并密切有序的。
胚胎学研究的重点,就在于探究不同阶段形成的器官和组织如何发育,它们之间如何协调,以及胚胎发育相关的分子、细胞和组织基础等。
对于人类和动物生物学发展过程的了解,如人类胚胎学,易受伦理、意识形态和法律规定的限制,因此在实践方面没有那么普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皮组织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是什么?①细胞数量多,排列紧密,形态规则,细胞间质少.②上皮组织的细胞有极性分为游离面(含有纤毛和微纤毛特化物)和基底面(借助基膜与深层结缔组织相连接)④无血管,有丰富神经末梢2.比较单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复层扁平上皮的形态结构、分类、功能。
3.何谓腺上皮和腺?腺分为那两类?腺上皮: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腺:主要由腺上皮构成的器官分类: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区别主要在于:内分泌腺无排泄管,内分泌腺分泌的分泌物称激素,其分泌物直接进入细胞周围的血管和淋巴;而外分泌腺有排泄管,称腺导管,其分泌物通过腺导管输送到相应的组织或器官。
4.外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和分类如何?局浆分泌腺:胞吐分泌或小分子直接透出顶浆分泌腺:细胞膜连同少量细胞质形成泡裹住分泌物向外排出全浆分泌腺:分泌时整个细胞分解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由微丝组成,可以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粗长的突起,能节律性定向摆动,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为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双联微管。
纤毛能节律性定向摆动,排出细菌,异物和分泌物。
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一层薄膜,起支持作用,能进行物质交换,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和影响增殖分化。
内皮:位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可进行物质交换和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
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有利于内脏的运动。
结缔组织1.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分类和分布。
○1大量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和纤维。
○2细胞种类较多,数量较少。
○3分散而无极性,含血管和神经。
○4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分类: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分布:分布广泛,形态多样。
如纤维性的肌腱、韧带、筋膜;流体状的血液;固体状的软骨和骨等。
在机体内,结缔组织主要起支持、连接、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
2.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和各成分的功能和形态特点?其中那些参与人体防御保护功能?组织液:是由部分血浆渗出形成的,可通过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回流到循环中,并不断更新,是细胞与细胞间质物质交换的媒介,为细胞提供给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基质:无定性的均质胶态物质,位于纤维和细胞间隙,由蛋白多糖,糖蛋白和组织液组成,主要成分为蛋白多糖。
这些化学物质形成微孔隙的分子筛,营养物质小于分子筛则可通过进行物质交换,而细菌等大于分子筛的物质不能进入,起到了屏障的作用。
血液1.血液属于什么组织?为甚么?血液属于结缔组织,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骨。
2.血液的有形成分有哪些?哪些与免疫和防御有关?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
其中白细胞参与免疫和防御。
3.从红细胞的形态说明其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红细胞为双面凹的圆饼状,这增大了细胞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气体和营养物质的交换。
4.各种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5.淋巴细胞分几类?各有什么功能?○1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2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调节免疫应答。
○3NK细胞:对杀伤肿瘤细胞起重要作用。
6.血小板的光镜形态和功能。
在血涂片中形态不规则,有细小突起,常聚集成群,可分为透明区和颗粒区。
作用:参与血液的凝固,起凝血和止血功能;修复受损血管;促进凝血酶生成。
肌组织1.肌组织的组成?分几类?由少量结缔组织和肌细胞组成,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2.比较三种肌组织形态结构上的异同。
3.肌纤维收缩的结构基础。
细肌丝、粗肌丝、横小管、线粒体、肌浆网。
神经组织1.神经组织的组成如何?各自功能如何?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所组成。
神经元是神经组织中的主要成份,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也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组织中起着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2.胞体、树突、轴突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如何?胞体:核大而圆,居中,着色浅,核仁大而明显,细胞质(核周质)含有尼氏体(由大量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的嗜碱性颗粒,合成蛋白质)和神经原纤维(神经丝和微管排列形成,构成细胞骨架,参与物质运输)树突:呈树枝状分叉排列,结构和核周质类似,分叉上有树突棘,此处膜上有许多受体,是突触的组成部分,接受刺激传入胞体。
轴突:含有神经丝,微管,微丝,滑面内质网,线粒体,不含有尼氏体,传导神经冲动,并有运输功能。
3.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如何?4.感觉神经纤维分几类?各自功能和分布如何?突触:位于乡邻神经元之间或者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细胞连接,是神经元定向传到信息的结构,分为化学突触、电突触、混合型突触。
尼氏体:位于神经元胞体的特殊嗜碱性颗粒,电镜下为大量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运动终板:即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是由神经元和骨骼肌纤维构成的突触,引起肌纤维的收缩。
循环系统1.毛细血管的一般结构特点?分类和各自的结构和分布?特点:由内皮细胞构成毛细血管壁,外面包有基膜,基膜和内皮细胞间散在分布周细胞。
分类:○1连续毛细血管:相邻内皮细胞间排列紧密,常是紧密链接,基膜连续。
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肺,中枢神经系统。
○2有孔毛细血管:内皮有孔,有的有隔膜,有的无,基膜连续。
位于胃肠黏膜,内分泌腺,肾血管小球。
○3血窦:内皮孔隙较大,基膜连续或者不连续。
位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
2.动脉管壁的一般特点是什么?大中小动脉的结构特点?3.心内膜和心外膜的结构区别?心内膜是位于心脏内层,与血管相连,由内皮细胞组成,其下尚有些平滑肌细胞和疏松结缔组织。
心内膜下层为心肌膜,即心肌组织。
最外层为心外膜,由心包膜的脏层组成,为浆膜。
免疫系统1.淋巴组织的概念和分类?各自的分布和功能?淋巴组织:以网状结缔组织为支架,网眼中充满免疫细胞和淋巴细胞,是免疫应答的场所,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
弥散淋巴组织:无明显界限,其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以T细胞为主,是淋巴细胞进入血液的通道。
淋巴小结:位于淋巴结和脾内。
有明显界限,其中有大量B细胞,少量T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活跃的淋巴小结可见生发中心。
2.什么叫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包括那些器官?中枢淋巴器官:形成免疫细胞。
包括胸腺和骨髓,胸腺培育T细胞,骨髓形成B细胞。
周围淋巴器官:进行免疫应答。
包括淋巴结,脾,扁桃体等,T/B 细胞来源于中枢淋巴器官。
3.胸腺的结构和功能?为什么说他是中枢淋巴器官?胸腺分为外面的被膜,被膜下的皮质和皮质下的髓质。
皮质以胸腺上皮细胞为支架,含有胸腺细胞和巨噬细胞。
随质含大量胸腺上皮细胞和少量胸腺细胞和巨噬细胞。
功能:形成T细胞。
4.比较淋巴结和脾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同,为什么他们是周围淋巴器官?5.什么叫血-胸腺屏障?血液内的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胸腺皮质,说明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称血-胸腺屏障。
它由下列结构组成:1.连续毛细血管2.内皮基膜3.血管周隙4.上皮基膜5.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血液内一般抗原物质和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这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6.什么叫淋巴系统的再循环?循环途径是什么?功能?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又通过弥散淋巴组织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返回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这样的淋巴不断循环叫作淋巴系统的再循环。
途径: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淋巴组织—淋巴窦—输出淋巴管—血液循环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的几率,沟通信息,使淋巴系统用形成一个整体,提高免疫效率。
7.T/B淋巴细胞在淋巴结和脾脏的分布?有什么功能?B:淋巴结的浅皮质区,髓索;脾的淋巴小结和脾索。
T:脾白髓的动脉周围淋巴鞘。
8.什么叫单核吞噬系统?有哪些细胞构成?功能?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称为单核吞噬系统。
细胞:单核细胞、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吞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和肺巨噬细胞。
功能:吞噬和杀伤;参与免疫应答。
9.参与免疫防御功能的细胞有哪些?分布?浆细胞,B细胞,T细胞,肥大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细胞消化系统1.判断消化管的依据?胃和小肠在结构上的不同?消化管分四层:粘膜(分为上皮,固有层,黏膜肌)、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肌层、外膜。
这是消化管的一般结构特点。
不同:2.胃底腺的组成细胞?各自功能?壁细胞和主细胞的结构特点?3.消化管内和消化吸收有关的细胞和结构有哪些?4.如何判断肝脏?这些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5.门管区三种管道的来龙去脉?6.胰脏的结构如何?与功能的关系?肠绒毛:纹状缘:肝小叶:门管区:胰岛:呼吸系统1.呼吸道那些结构净化空气?2.肺导管各段结构的渐变规律?3.终末细支气管的结构和功能?4.肺泡的组成和功能?维持肺泡形态的结构?5.气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的关系?肺泡隔:血气屏障:泌尿系统1.尿的生成经过哪些结构的处理?2.光镜下如何区分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他们各自的形态和功能?泌尿小管:肾单位:球旁复合体:滤过膜:内分泌系统1.内分泌腺的共同特点?2.含氮激素细胞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3.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储存、分泌的基本过程?4.肾上腺的结构特点和分泌的激素?5.垂体的分部和各分部的功能和组成?6.下丘脑和垂体的关系?滤泡旁细胞:垂体门脉系统:赫林体:男性生殖系统1.睾丸的结构和功能?2.精子的发生过程和结构?生精小管:间质细胞:血-睾屏障:女性生殖系统1.卵泡发育成熟的过程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关系?2.次级卵泡的结构特点和分泌的激素?卵泡:排卵“黄体:人体胚胎学总论1.人体胚胎发生的早期过程?受精:卵裂:胚胎:植入:胚盘:三胚层:胎膜:胎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