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4c5b79e25a8102d277a22f0b.png)
绪论名词解释1,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是研究和解决小学阶段数学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
2.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是按照一定的理论假设,人为地改变教学过程的某些因素,进而论证因果关系的过程。
第一章名词解释1,课程: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取向,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为培养下一代所制订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方案。
2,探索:探索是独立或与他人合作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是求解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挽筝 :第二章名词解释,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根据一定目标确定的某一学科中特定事实、观点愿理、方法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
2.数学思维方法:第三章名词解释1、感知:感知是数学学习的初始环节,是指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对提供的数学材料、数学事实进行最初步的区分和认识。
2、学习迁移: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第四章名词解释1、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到小学数学教学且的完成教学任务、遵循数学规律、运用教学王段而制定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整套活动方式和手段。
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是学生改造主观世界、建构自己的理解,形成和谐、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
第五章名词解释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数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2.课堂教学:第六章名词解释1、教学手段是指: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和学的过程中相互传递信息的体一工具或设备。
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送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第七章名词解释1、日常检查是指:通过包括口头提问、板演、作业、课堂练习或检查、课堂观塞等形式,了解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情况。
小学数学教学论[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b07de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3.png)
小学数学教学论[精选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二章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第一节学科数学与科学数学的区别和联系一、学科数学与科学数学的联系二、学科数学与科学数学的区别第二节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选取一、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选取的三大依据(一)、选择现代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二)、适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三)、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学制和小学课程计划设置教学内容二、信息随需进行内容选取的四个兼顾(一)兼顾当今与未来(二)兼顾“幼小”与“小中”的衔接(三)兼顾必要与可能(四)兼顾统一与灵活三、小学数学内容的确定(1)调整的主要方面:1、删去部分的主要内容;2、精简大数目的计算;3、降低应用题难度;4、部分内容改为选学或只学不考;5、加强代数、统计初步知识第三节小学数学体系、结构和编排原则一、小学数学教材的体系二、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三、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原则(一)以整数、小数、分数的基础知识以及四则运算为主线,以数形结合为重点,把各部分内容按其彼此的内在联系进行编排;(二)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适当分数、螺旋上升;(三)把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置于教材中心地位,注重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四)寓教学方法于教学编写中,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五)把数学知识和数学应用结合起来第四节国内外小学教学材料的改革一、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演进(一)、清末民初到1949年以前(二)、新中国成立后二、我国义务教育教材改革的决策(一)提倡“一纲多本”;(二)实行“编审分开”;(三)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三结合教材编写队伍(四)大力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三、国外小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趋势(一)精选传统的四则运算,增加近代、现代数学知识,提倡广而浅;(二)重视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1、变换思想;2、模型方法;3、坐标方法(三)提倡“问题解决”和数学应用(四)重视运用计算机(器)进行辅助教学第三章小学数学学习概论(一)第一节数学学习的含义第二节认知学习理论对数学学习的启示第三节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形式与过程第四节小学数学学习迁移第四章小学数学学习概论(二)第一节数学知识学习的基本形式第二节数学技能学习的基本形式第三节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形式第五章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第一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质第二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三对主要矛盾第三节小学数学的教学原则第六章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第一节启发式是确定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第二节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三节小学数学基本的教学方法第四节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第七章小学数学教学的组织第一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第二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类型第三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准备第四节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第八章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第一节教学评价概述第二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第三节小学数学学习的考查与评价第九章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一节数学思维概述第二节数学思维的分类第三节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第四节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及其培养第五节初步形象思维能力及其培养第六节初步直觉思维能力及其培养第七节数学思维品质及其培养第十章小学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第一节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意义第二节非智力因素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第三节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第十一章概念数学第一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第二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三节小学数学教材中概念的几种表示方法第四节影响教学概念学习的因素第五节数学概念的教学策略第十二章计算教学第一节计算教学的意义和要求第二节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归因第三节培养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第四节关于培养计算能力的思考第十三章应用题教学第一节应用题教学的意义第二节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心理特征第三节应用题的分类第四节应用题的教学策略第五节关于改革应用题的思考第十四章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第一节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地位和意义第二节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心理特点第三节培养初步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第四节几何求积的教学策略第十五章小学数学教师第一节素质第二节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第三节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艺术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内容提要:恩格斯“数学是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第一节数学发展简史概述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初等数学时期,变量数学时期,近代数学时期,现代数学时期(一)萌芽时期逐步产生自然数、分数及四则运算;形成常见的几何概念特点:仍是片断的、零碎的、缺乏逻辑的,没有严密的体系(二)初等数学时期希腊:1.塔利斯,开始尝试对命题的证明;2.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特点:数学从具体的实验阶段过渡到抽象的理论阶段,数学逐步成为独立的、演绎的学科中国:1.公元前1世纪,《周髀算经》有勾股定理的记载;2.在1世纪,《九章算术》有一元方程组的解法和正负数加减法的内容,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3.在3世纪,刘徽“割圆术”、5世纪,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誉满数坛。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件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031e9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30.png)
详细描述
教师在合作式教学中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克服障碍,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 究、创新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词
注重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 方法。
详细描述
教师在合作式教学中建立和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及时了 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 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共同进步。
价值。
图形与几何初步认识
图形的认识
介绍基本几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矩形 等,以及图形的特征和分类。
图形的变换
介绍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变换,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测量与度量
教授长度、面积、体积等测量和度量的基本 概念和方法。
图形与几何的实际应用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图形与几何 的应用和价值。
游戏式教学
总结词
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
详细描述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数学游戏,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 趣和参与度。
总结词
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式教学
01 02
详细描述
在游戏式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游戏,引导学生运用 数学思维和知识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中的应用和价值。
04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
学生评价
评价内容
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数学思维能力 和问题解决能力。
评价方法
通过作业、测验、考试、课堂表现等多维度进行 评价,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评价反馈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ce253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5.png)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掌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3. 熟悉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标准与方法。
4.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2.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3.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标准与方法4.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5.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与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的应用2.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的方法3.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标准与方法的运用4.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的技巧5.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与技巧的实践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的标准与方法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讨论教学策略与技巧。
3. 实践演练法:模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数学教学论》2. 课件:教学PPT3. 案例材料:典型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4. 教学道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5. 教学场地:教室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如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讨论教学策略与技巧。
4. 实践演练:模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教学过程。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模拟教学:评估学生在模拟教学中的表现,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8325743a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0.png)
小学数学教学论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小学数学教学,则是引导孩子们开启数学之门的关键环节。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学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数学学习,孩子们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分析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不仅对他们今后的学业有着重要影响,更是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必备技能。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呢?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至关重要。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
比如,在教授加减法时,可以通过购物的场景,让孩子们理解数量的变化;在教授图形时,可以让孩子们观察身边的物体,找出不同的图形。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其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固然重要,但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通过数字接龙、数学猜谜等游戏,巩固所学内容;还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们在小组中共同探讨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数学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再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进度都有所不同,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任务,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评价方式也需要不断改进。
不能仅仅依靠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要注重过程性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度,以及他们在作业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等。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反馈。
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论心得体会(5篇)
![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论心得体会(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fced95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f.png)
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论心得体会(5篇)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论心得体会1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这本书内容丰富,这本书介绍的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等,本书结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进展分析,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相结合,我看后获益匪浅。
一方面可以复习一遍理论课,更重要的是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方法就是为了到达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展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演示法四种。
我想前面三种我们的教师也会在课堂上常常用到的,本书随后还介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发觉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探究——研讨法等,在这里我特别观赏的是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根本模式是:预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争论——教师讲解——其次次尝试练习。
我认为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
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状况进展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总之,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理论学问,我会利用课余时间把本书的其他章节仔细阅读,让自己的理论学问不断丰富起来,最终运用到课堂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课堂教学质量。
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论心得体会2曾经听一位同行说过:《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读的书,读完之后直懊悔为什么没早一点读到这本书。
书中论述了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论1(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论1(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7d861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4.png)
小学数学教学论1(精选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论1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晋庙铺小学李良太《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
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
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当今课堂上,越来越呼唤“体悟”教学。
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谈“体悟”教学。
一、猜想创编,于探索挑战中“体悟”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
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
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
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
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60÷3= 15÷3= ”有了“好算”的体验后,再把学生组织在猜想编好算的除法题“80÷4= 60÷2= 90÷3=40÷2=24÷3= 18÷6= 12÷4= 48÷6= 72÷8= ”这一极富挑战性的活动中。
在学习中,我多次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
从而使学生发现“75÷3= 65÷5= 84÷4= 42÷3=”的多种计算方法。
绪论——小学数学教学论
![绪论——小学数学教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c4c52a1fa21614791611280d.png)
一、小学数学教学论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 必修课程,是专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理论及其规律 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在培养师范生在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里研究的 能力、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数学老师职业所必备的综合 素质与专业水平等方面具有其它课程所不能替代的重要 地
(一)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小学数学教学论是研究和解决小学阶段数学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小学数
学教学论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1、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 4、小学数学教学评价 5、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与规律 6、小学数学具体内容的分析与教学 (二)小学数学教学论的学科特点 1、综合性、边缘性 2、实践性、理论性
(3)勤于动笔,培养科学研究意识
思考与练习
1、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你认为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论有何价值
3、发展性、创新性
三、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
(一)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论的意义 1、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提出和思考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问题 3、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二)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论的方法 1、重视理论学习 2、加强实践活动
3、掌握读书方法
(1)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2)勤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PPT课件
![小学数学教学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15515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96.png)
01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并掌握小学
数学的各个知识点。
教学技能培训
02
教师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管理、教学策略、学
生评估等,以提升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知识
03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和
实施教学活动。
教师教学反思与改进
反思教学过程
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存在的 问题和不足。
传统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将数学知识系 统地传授给学生。这种方法能够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
但可能缺乏互动和实践。
讨论法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 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 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主动性,但需要教师有效引导。
练习法
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巩 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这 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论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小学数学教学概述 •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 •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01
小学数学教学概述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掌握基础数学知识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 础数学知识,包括整数、小数、分数、四 则运算、图形和几何等。
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历程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转向素质教育, 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 中开始广泛应用教育技术,如多媒体 课件、在线学习平台等,丰富了教学 手段。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9d7ff314a21614791711284d.png)
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内容提要:恩格斯“数学是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第一节数学发展简史概述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初等数学时期,变量数学时期,近代数学时期,现代数学时期(一)萌芽时期<公元前600年以前>逐步产生自然数、分数及四则运算;形成常见的几何概念特点:仍是片断的、零碎的、缺乏逻辑的,没有严密的体系(二)初等数学时期<公元前600年~17世纪中叶>希腊:1.塔利斯,开始尝试对命题的证明;2.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特点:数学从具体的实验阶段过渡到抽象的理论阶段,数学逐步成为独立的、演绎的学科中国:1.公元前1世纪,《周髀算经》有勾股定理的记载;2.在1世纪,《九章算术》有一元方程组的解法和正负数加减法的内容,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3.在3世纪,刘徽“割圆术”、5世纪,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誉满数坛。
特点:算术、初等代数、初等几何、三角逐步成为独立学科(三)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中叶~19世纪20年代>恩格斯《反杜林轮》中数学的转折点:笛卡尔的变量变量数学是以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的建立为起点的(四)近代数学时期<19世纪20年代~二战>俄罗斯:罗巴契夫斯,非欧几何;阿贝耳、伽罗瓦,近世代数的研究;古典代数以讨论方程解法为中心,近世代数的回想扩大为向量、矩形,转向对代数结构本身的研究(五)现代数学时期<二战后>一,原子能的利用(1945年美国原子弹的爆炸);二,计算机的发明(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产生);三,空间技术的兴起(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综上看出:数学的发展从来是和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水平密切相关联。
数学的发生和发展归根结蒂是生产实践决定。
第二节数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地位:数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数学看作科学和技术的语言。
“三位一体”基础课,工具课,文化课作用:基础课,工具课和文化课。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f2d6e43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d.png)
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一章序论一、为什么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小学生如何学数学?首先是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民发展的需要。
第二也是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三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
二、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的主要理论认知心理学与建构主义学说构成是小学数学学习理论的重要基础。
1.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觉运动阶段,从初生到二岁间的儿童处于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是前运算阶段,从二岁到七岁之间的小孩属于这一阶段。
儿童开始了解到简单的符号象征真实世界的事物。
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大约从七岁到十二三岁左右。
儿童在这一阶段的思维一般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发生在十岁或十二岁以后。
这一阶段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形式思维,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演的思维等。
2.柯普兰的《儿童怎样学习数学》儿童数学认知发展表在学习过程方面,柯普兰重视数学概念知识的作用,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教师应鼓励儿童理解数学概念及其分类,要验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发现数学知识的乐趣。
他提出儿童对数概念的理解必须由儿童自己获得,教师的责任是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适当的问题来引导儿童学习。
他认为数学操作活动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具有重要作用,他介绍了数学实验室的具体做法,目的是打破传统课堂的呆板模式和严肃的气氛,给儿童更多的活动与交流的自由。
3.布鲁纳的认知序列学说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纳将儿童的理解能力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动作阶段。
第二,表象阶段。
第三,符号阶段。
他认为,动作—表象--符号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程序,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序列。
他建议,应该按照学生理解能力发展的程度来组织数学课堂学习,尽量举例以便解析复杂的数学概念。
如:加法结合律可以经过三步。
第一步,可以用小棒、积木来演示;第二步,以数字来表示如(1+4)+5=1+(4+5);第三步,用符号来表示。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论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a0161b52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6a.png)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论期末作业考核《小学数学教学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15分)1.发觉法答:是指教师别直截了当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依照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考虑,独立地发觉相应的咨询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办法。
2.课程内容答:是指按照一定要求制定的各门学科中特定事实、观点、原理、办法和咨询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3.数学交流答:数学交流大体包括数学思想的表达,把自个儿的信息以某种形式(直观的或非直观的、口头的或书面的、一般语言或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数学思想的同意,以某种方式(听、读、看等)同意来自他人的思想;数学思想载体的转换。
把数学思想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妨碍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有哪些?答: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思考三个方面的因素:(1)社会进展的需要。
学校教育要为社会进展需要服务,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思考社会进展对学生将来数学素质的需求,这是学校教育的功能决定的。
学校的重要功能算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将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具备一定数学素质。
(2)儿童进展的需要。
数学课程目标更多地从学生进展的需要动身,从儿童将来步入社会的实际需要动身。
近些年数学课程改革的一具趋势算是重视学生的进展,设计为所有人的数学,让所有人都掌握数学。
(3)数学科学进展的需要。
现代数学的进展,对数学科学和数学学科的认识也在别断变化。
传统的中小学数学内容绝大部分是十七世纪往常形成完整体系的内容。
现代数学差不多有了非常大进步,再也别能按照传统的数学内容体系来安排中小学数学内容。
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具突出的标志算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2.近现代的数学教学材料有哪几类?答:随着近现代数学教育的进展,数学教学手段也在逐步进展,与教学内容相习惯的教具和学具相继浮现,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一具标志。
这些材料要紧包括三类。
一是结合有关内容设计的教具、学具。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44b3a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6.png)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掌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3. 学会评价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1.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1.1 启发性原则1.2 循序渐进原则1.3 巩固性原则1.4 量力性原则2.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2.1 讲授法2.2 谈话法2.3 演示法2.4 练习法2.5 发现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2. 讲解:分别讲解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原则和方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看法。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小学数学教学论》2. 课件:教师准备的相关教学PPT3. 案例:收集的一些小学数学教学案例4. 课后作业: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六、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活动一:引入启发性教学原则活动描述: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让学生理解启发性教学原则的重要性。
6.2 教学活动二:实践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活动描述: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数学练习,让学生体会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活动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活动一:引入启发性教学原则活动描述: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让学生理解启发性教学原则的重要性。
6.2 教学活动二:实践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活动描述: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数学练习,让学生体会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35684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8.png)
小学数学教学论教案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教学目标:1. 理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2. 掌握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3. 了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教学内容: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3.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4.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 组织学生讨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3.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4. 组织学生讨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评价方法:1. 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要求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分析1. 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特点。
2. 掌握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
3. 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对教学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教学内容:1.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特点。
2. 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
3. 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对教学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特点。
2. 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
3.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对教学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评价方法:1. 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特点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对教学的启示和指导作用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目标:1. 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 理解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b3782fcedaef5ef7ba0d3ced.png)
小学数学教学论绪论一、小学数学教学论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是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课。
二、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一)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斯托利亚尔:教什么和怎么教。
即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苏以学定教:教什么由学什么决定;怎么教由怎么学决定。
‚教什么‛和‚怎么教‛哪一个更重要,案例1:生:‚老师~我发现有的三角形没有稳定性:‛师:同学们想体验一下三角形的稳定性吗,生,齐,:想——:师:在每张课桌的抽屉里各藏了一个三角形和四边形木架~请拿出来~同座之间相互拉一拉。
大家正玩得高兴~突然一位学生叫起来:‚老师~我发现有的三角形没有稳定性:‛兴奋的叫声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只见学生手中拿着由四根小棒钉成的三角形木架。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学生手上的木架是三角形的。
所以它应具有稳定性。
‛这似乎是一个严密的三段论。
可事实上~学生手上的三角形木架却不稳定。
这该如何解释呢,,对于‚三角形稳定性‛~教材中是这样描述的:‚用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用力拉这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不会改变。
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具体内容: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手段、规律、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
(二)小学数学教学论的学科特点:综合性、边缘性;实践性、理论性;发展性、创造性。
三、怎样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论1.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小学数学教材2.研读国外的儿童数学学习心理著作,如皮亚杰理论,3.重视案例分析4.重视教学设计1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程第一节数学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数学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一) 数学有利于人的正确世界观的形成(二) 数学有助于人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1.数学是思维的工具2.数学活动是训练思维的最佳途径(三) 数学有益于人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1. 数学有益于陶冶人们美的情操2. 数学有益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二、小学数学课程的公共基础性地位(一)小学数学课程应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二)小学数学课程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三)小学数学课程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二节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一、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概述(一)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1.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必须符合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2.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必须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3.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目标的构成与特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目标的结构如图1.1,13页, 二、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分析(一)总体目标1.使学生获得必须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2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二)学段目标1.知识技能方面2.数学思考方面3.问题解决方面4.情感态度方面第三节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一、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概述(一)作为学科的数学学科数学的主要特点:1. 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具体的实物~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等方式直观具体地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9efe44a1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5.png)
小学数学教学论一、填空选择1.数学的研究对象: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科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征。
3.桑代课的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把准备律和练习律看成是效果律的从属性原则。
)4.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可以从总体上划为三个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提取阶段。
5.数学学习的过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掌握三个环节。
6.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和以教学内容为主体的教学中介。
7.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全班上课、班内小组合作教学、班内个别教学、大班教学、小班教学)。
8.小学数学教学的一般组织形式:全班上课、班内小组合作教学、班内个别教学。
9.班级授课制的变式有两种:复式教学、现场教学。
10.练习课的一般结构:复习、练习、小结、布置作业。
11.复习课的一般结构:归纳整理、重点复习、总结、布置作业。
12.数学学习的基本形式:根据学习的深度划分为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
根据学习的方式划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1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考查课与实践活动课等基本类型。
14.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5.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包括数学的不同的领域,总体上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活动。
16.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相互影响),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
17.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动力就可以理解为:儿童现有的数学知识、技能和发展水平,与数学教学的进程对他们提出的任务要求之间的矛盾。
18.布鲁纳的四条学习原理:构建原理、符号原理、比较和变式原理、关联原理。
19.计算包括口算、笔算和估算。
20.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
口算既是笔算的基础,又是计算能力重要组成部分。
21.数学问题的结构--波利亚认为问题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已知数、未知数、条件。
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86569df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c0.png)
小学数学教学论1.《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认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3.《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5.举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区别。
机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时,仅能记住某些数学符号或语言文字符号的组合以及某些词句,而不理解它们所表示的内在涵义。
例如,符号“某”,小学生就知道这是乘法运算符号,也会背出“三四十二”的口诀,但对于“4某3”的真正意义却不十分清楚,这种学习就是所谓的机械学习。
6.举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实例说明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区别。
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那样一种学习方式。
即把问题的条件、结论以及推导过程等都叙述清楚,不需学生独立发现,如直接将重量单位的名称“克”和“千克”交给学生,而不需要他们去推出新的名称。
发现学习则恰好相反,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教师以定论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发现。
例如,利用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凑一凑、量一量的办法,让学生去发现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命题的学习,就是一种发现学习。
7.举小学数学教材中实例说明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如整数加减与小数加减,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具体内容自定)注意分清正迁移和负迁移。
8..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改革有哪些特点?体现价值的主体性体现知识的现实性体现学习的探究性体现经历的体验性体现过程的开放性体现呈现的多样性9.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试卷评析课的主要任务分别是什么?一般结构各是什么?新授课: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选择1.数学的研究对象: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科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征。
3.桑代课的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把准备律和练习律看成是效果律的从属性原则。
)4.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可以从总体上划为三个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提取阶段。
5.数学学习的过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掌握三个环节。
6.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和以教学内容为主体的教学中介。
7.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全班上课、班内小组合作教学、班内个别教学、大班教学、小班教学)。
8.小学数学教学的一般组织形式:全班上课、班内小组合作教学、班内个别教学。
9.班级授课制的变式有两种:复式教学、现场教学。
10.练习课的一般结构:复习、练习、小结、布置作业。
11.复习课的一般结构:归纳整理、重点复习、总结、布置作业。
12.数学学习的基本形式:根据学习的深度划分为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
根据学习的方式划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1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考查课与实践活动课等基本类型。
14.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5.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包括数学的不同的领域,总体上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活动。
16.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相互影响),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
17.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动力就可以理解为:儿童现有的数学知识、技能和发展水平,与数学教学的进程对他们提出的任务要求之间的矛盾。
18.布鲁纳的四条学习原理:构建原理、符号原理、比较和变式原理、关联原理。
19.计算包括口算、笔算和估算。
20.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
口算既是笔算的基础,又是计算能力重要组成部分。
21.数学问题的结构--波利亚认为问题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已知数、未知数、条件。
22.一般数学问题的分类--从解题方式上数学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求解题、求证题。
23.小学数学问题的分类--传统的方式将问题分三类: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
24.数学开放题的特征:多样性、层次性、探索性。
25.常规的教学手段包括:教科书、教学大纲、简单的教具和学具。
26.评价的呈现方式包括:评分(等级)、评语和成长记录袋三种方式。
27.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分析、教学思路、教学反思。
28.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手段。
二、名词解释1.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取向,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方案。
2.课程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规格所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
是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实现的要求。
课程目标对某一阶段学生的成长,以及某一具体学科的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3.课程内容:是指根据一定目标确定的某一学科中特定事实、观点、原理、方法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4.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是指为达到数学课程目标而选择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问题,以及安排和呈现它们的方式。
5.课程内容结构:是指一个学科内容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6.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
这种思维活动过程是有预定目标的变化过程。
7.机械学习:如果某学生在学习时,不理解一些符号的所表示的意义或方法,仅仅记住这些符号的组合或词句,那么这种学习就是机械学习。
8.有意义学习:如果某学生在学习时,如果经过思考,理解了由符号所表示的数学内容和方法,并能融会贯通,那么这种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
9.接受学习:指学习的内容已经以定论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条件、问题以及推到过程已叙述得很清楚,不需要学生去独立发现。
只要能主动的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适当的知识与之关联,进行加工,从而扩大或改组、重建认知结构。
10.发现学习:指学习的结论未呈现给学生,要靠学生自己独立发现其间的数量关系、图形的特征,自己去发现结论。
11.同化:是把新的学习内容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从而扩大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12.顺应:是在数学学习中,已有的认知结构不能接纳新的学习内容,必须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的过程。
13.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4.直接兴趣:是指由某些事物或活动带有情绪感染力而引人入胜所直接引起的。
15.间接兴趣:是由事物所导致的结果具有意义是发生的。
16.动机:是指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
17.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18.成就动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体验,即成功的体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一个主要的动机—成就动机。
19.社会动机:是指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身边的某类重要人物高兴。
20.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指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2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为实现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由小学数学教师与小学生共同经历的认识过程。
22.学习需要:是指小学生目前的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
23.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是学生改造主观世界、建构自己的理解,形成和谐、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
24.全班上课:是由任课教师按照课程进度表,向全班学生提出共同的学习任务,教师以系统讲授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向学生呈现教材知识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
25.班内小组合作教学:是把一个班暂时分成若干个小组,由教师提供学习材料,规定小组学习的目标和内容,由小组合作完成共同学习任务的班级授课形式。
26.班内个别教学:是指教师因人而异地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利用一定的时间以一对一的形式给学生辅导。
27.复式教学:是指一个教师在同一教师进行的一堂课上给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28.现场教学:是任课教师、现场有关人员或二者协同在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上课,上课时限可长可短。
29.新授课:是指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
30.练习课:是指讲授新课之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运用新知识,熟练技能技巧,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1.复习课:是指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32.讲评课:是对某一阶段的课外作业情况或测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33.考查课:主要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34.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或方法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
35.感知:是数学学习的初始环节,是指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对提供的数学材料、数学事实进行最初步的区分和认识。
36.理解: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掌握概念的基本特征或规律的实际含义,达到理性认识。
37.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形成技能,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有关问题。
38.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
这是以学生学习的具体方式为区分标准而划分的教学方式之一。
39.探究学习:就是从相关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40.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41.问题:是指有意识地寻求某一适当的行动,以便达到一个被清楚地意识到但又不能立即达到的目的(波利亚提出)。
42.数学问题:是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被意识到但又不能立即达到目的的情境状态。
43.计算题:也称为“式题”,是直接给出算式,要求学生进行计算的问题。
44.文字题:是通过简要的文字说明数量关系,要求列出算式解答的问题。
题中并没有实际的情境。
45.应用题:是用文字叙述的,含有某种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题中一般是表述一个情境,有已知条件和问题。
46.封闭题:凡是具有完备的条件和固定答案的习题,称为封闭题。
封闭性题是指条件恰当(不多不少)答案固定的习题。
47.开放题: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的习题,称为开放题。
开放性题是条件多需选择或条件不足需补充和答案不固定的题。
48.口算:又称心算,是不借助工具,直接通过思维计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
49.估算:可以看做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的口算。
50.笔算:是指在计算时先用笔列出竖式,再按照竖式计算的规则,用笔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
51.讲解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口头语言,辅以表情姿态,向学生传授知识、输送信息的一种教学方法。
讲解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准备—导入—讲解—结束52.练习法:所谓练习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通过独立作业掌握基础知识与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
步骤:布置任务—独立练习—检查指导—共同总结53.演示法:是教师用各种教具、实物,将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给(最常用)学生,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54.启发式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设疑启发提问学生,并通过对话方式探讨新知识,得出新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步骤:教师提问—倾听学生回答—教师做出反应55.发现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
发现法的一般步骤: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②精心设计“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迁移。
③鼓励学生提出猜测进行论证。
④及时反馈,让学生巩固所得的发现。
56.尝试教学法:是由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邱学华最早设计和提出的。
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先由教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联系,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联系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步骤:①出示尝试题②自学课本③尝试练习④学生讨论⑤教师讲解三、简答1.数学的发展过程(五个阶段)(1)萌芽时期(公元前5世纪以前)(2)初等数学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17世纪中叶)(3)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4)近代数学时期(19世纪初至二战以前)(5)现代数学时期(二战以后)2.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扩展)(1)社会发展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