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正电子谱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吴健雄与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规律的实验确证
吴健雄与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规律的实验确证吕贤年袁孝金昊教授研究工作里最重要的是于1957年用B衰变实验证明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这项工作引起了大丧惊,是本世纪物理学大事之一,她的关于B衰变中矢量流的工作也是极重要的。
在B衰变的研究中她的多种贡献使得物理学界公认她是此方面当代第一人。
------ 杨振宁著夕I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30年代赴美留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就因科学研究工作上的见识和成就,而贏得美国最负盛乞的大科学家奥本海默和劳伦斯等人的髙度赏识。
随后,她在B衰变中的一系列工作,使她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世界权威,更由于她以精湛的实验确证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和向量流守恒的理论,而享有“中国居里夫人”之誉。
(—)1912年5月31 H,吴健雄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太仓县浏河镇。
童年时代,吴健雄是在父亲创办的浏河初级小学度过的。
吴健維幼年人格的成长和发展,无疑受到了她父亲最大的影响。
她成年后,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说那是一段“美好而又快乐的生活”。
1923年,11岁的吴健雄离开了童年生长的浏河镇来到苏州,开始进一步求知和成长的少年岁月。
吴健雄参加了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入学会考,在接近万人的考生中,以飲列第九的成绩,成为入学的200人中的一员。
在女子师范求学期间,尽管她在国学和文史方而有很好的天赋,在同学中也有许多志趣相近的好友,但是她慢慢由阅读和学习中认识了外而世界许多引人的新生事务。
欧州科学的发展,造成人类对宇宙认知的革命。
在法国发现放射性元素而举世闻名的居里夫人的传记,都深深吸引了她。
通过这些影响,逐渐塑成了她对物理科学的终生志趣。
1923年到1929年,昊健維在苏州女师接受了6年教疗,6年的知识学习和生活体验,使她由一个智识初萌的女童,弃化成一个有识见,专心泄志的少女。
1929年,她以最佳成绩,由苏州女师毕业。
并且获得保送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学习。
按照苏州女师规沱,师范毕业后必须教书一年,才能继续升学,但由于当时这一规左并没有那么严格,因此吴健雄便听从父亲的建议,进入了上海的中国公学,成了胡适最得意的学生,使得在昊健雄的一生中,胡适成了继她父亲以后的又一位对其最有影响的人。
吴健雄
吴健雄(1912 ~1997)[生平简介美籍华人,核物理学家,1912 年 5 月31 日(阴历 4 月29 日)出生。
原籍江苏苏州太仓浏河,生于上海市闵行区。
她出身于书香门第。
父亲吴仲裔在家乡创办了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
由于父母提倡男女平等,吴健雄从小就能与其兄弟一样读书识字。
在家乡读完小学,1923 年考入苏州市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27 年以优秀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任这一所小学教师。
两年后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数学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1934 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受聘到浙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后进入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1936 年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940 年获博士学位,1942 年在美国与袁家骝博士结婚,1944 年参加了“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1952 年任哥仑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 年升为教授,同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2 年起提任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直到1980 年退休,1975 年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同年获得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授予她的国家科学勋章,这是美国最高科学荣誉,1978 年在以色列获得沃尔夫奖,1982年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吴健雄以其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崇高的荣誉。
1958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这是该大学首次把这个荣誉学位授予一位女性。
她还获得其它15所大学的名誉学位。
美国总统授予她1975年国家科学勋章。
1978年她获得国际性的沃尔夫基金会首次颁发的奖金。
她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7 年2月16日在纽约病逝,终年85 岁。
遵照她本人生前的愿望,吴健雄的骨灰安放在她的故乡中国江苏太仓浏河镇。
纪念馆建于母校东南大学校园内。
粒子物理中量子纠缠的历史起源
第43卷第3期2023年6月物理学进展PROGRESS IN PHYSICSVol.43No.3Jun.2023粒子物理中量子纠缠的历史起源施郁1,2∗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230026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上海201315摘要:本文系统深入地梳理了粒子物理中量子纠缠的历史起源。
1957年,玻姆和阿哈诺罗夫指出,1949年吴健雄和萨克诺夫的实验实现了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关联。
事实上,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实验中明确实现空间分离的量子纠缠。
惠勒最早建议这个实验,作为对量子电动力学的检验,但是计算有误,正确的理论计算来自沃德和普赖斯,以及斯奈德、帕斯特纳克和奥恩博斯特尔,也符合杨振宁1949年的选择定则。
1964年贝尔不等式发表后,人们考虑,它是否可以通过吴–萨克诺夫实验检验。
这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吴健雄小组也做了新的实验。
1957年,李政道、厄梅和杨振宁确立了K介子的量子力学形式,并发现中性K介子是一个双态系统。
1958年,基于与杨振宁1949年选择定则类似的方法,戈德哈贝尔、李政道和杨振宁最早写下K 介子对的纠缠态,其中单个K介子可以带电,也可以电中性。
这首次给出光子以外的高能粒子的内部自由度纠缠。
1960年,作为没有发表的工作,李政道和杨振宁又讨论了中性K介子对的纠缠态。
本文也顺便介绍了几位物理学家,特别是沃德。
关键词:正负电子对;纠缠光子;赝标量介子;纠缠介子;K介子中图分类号:O469文献标识码:A DOI:10.13725/ki.pip.2023.03.001目录I.引言57II.高能光子的量子纠缠58A.正负电子湮没导致的纠缠光子58B.对几位物理学家的介绍591.普赖斯592.沃德593.斯奈德604.帕斯特纳克60C.吴健雄–萨克诺夫实验60D.杨振宁的选择定则60E.与量子纠缠概念相联系60F.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能用来测试贝尔不等式吗?61III.介子纠缠62A.李政道、厄梅和杨振宁:中性K介子作为量子力学双态系统62B.戈德哈贝尔、李政道和杨振宁:最早写下的介子纠缠态62C.李政道和杨振宁:中性K介子的纠缠态63D.弗里德伯格的工作64 IV.寻找0到1的踪迹64致谢64收稿日期:2023-04-13∗E-mail:参考文献65I.引言1935年,爱因斯坦(A.Einstein)、波多尔斯基(B.Podolsky)和罗森(N.Rosen)指出,局域实在性与量子力学完备性有冲突[1]。
高精度正电子谱仪脉冲调制系统设计
在设 计 中 , 重 要 还 是 要 选 择 具 有 较 低 时 最
T0 为 2 5 n 、 . 6 s 2 2 n 、 T( 一 ) . 3 s 2 3 n 或 . 6 s △ T2
图 1 正电子谱仪脉 冲调制系 统结 构示意图
为了使 慢正 电子 束流经过 三路信号 的调 制, 最终在样品处得到宽度为 10 0 p 的正 5 ̄2 0 s 电子脉 冲, 就需要一套能够产生三路高精度脉
冲调制信号的电子学系统 , 来实现对慢正 电子 束的“ 筛选” 聚焦” 和“ 。本文给出了高精度脉冲 调制系统 的设计及各项指标的测试结果 。
图2 为三路脉冲调制信号的波形和相位关
系示 意 图 。
3 高精 度 正 电子 谱 仪脉 冲 调 制 系 统性 能 测 试
21 9
维普资讯
20s 0 p 的正电子脉冲 , 三路调 制信号 的波形 和 相位关 系都要达到以下给出的波形和相位关系 指标 。
1 1 波形 指 标 .
斩波器信号为脉 冲信号 , 频率 5MHz上 0 , 升时间和下 降时间小 于 2 s宽度约为 7 s幅 n, n,
谱仪装 置 , 其脉 冲调制 采用 了斩 波 器 ( h p C o- pr 、 集 束 腔 ( r-u c e)和 主 集 束 腔 e) 预 P eB nh r
( i- u ce) ManB nh r的结 构 。图 l 正 电子谱 仪脉 为
冲调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子脉冲; 使用集束腔对经 “ 筛选” 的正 电子束 后
博士后个人简历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博⼠后个⼈简历的⽂章,希望⼤家能够喜欢!姜志全个⼈简历性别: 出⽣年⽉: 通信联系地址:男 1975 年 9 ⽉ (230026)安徽省合肥市⾦寨路 96 号中国科学技术⼤学化学物理系联系电话: 传真: E-mail:0551-******* 0551-******* jzhiquan@学习⼯作经历:2005 年⾄今中国科学技术⼤学化学物理系博⼠后研究合作导师:黄伟新教授研究⽅向:表⾯化学与催化,着重于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主要探讨催化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博⼠论⽂答辩中国科学院⼤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学位(物理化学专业) 指导教师:包信和研究员,翟润⽣研究员论⽂题⽬:氧化铝薄膜表⾯的钼基模型催化剂的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学化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学位(化学物理专业) 指导教师:张宜恒⽼师论⽂题⽬:显影机理的正电⼦化学研究2005 年 1 ⽉ 4 ⽇ 1998 年-2004 年1993 年-1998 年CV-Zhiquan Jiang, p.1 of 6研究⼯作概述在中国科学院⼤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学位时,主要进⾏的是超⾼真空条件下模型催化剂表⾯的制备,表⾯结构和化学状态,化学吸附和反应性能的研究⼯作,所使⽤的仪器主要是从德国 Leybold-Heraeus 公司购进的⼀套ELS-22 超⾼真空系统,上⾯装备有多种表⾯分析技术⼿段,如俄歇电⼦能谱(AES) 射线光电⼦能谱(XPS) ,X , 紫外光电⼦能谱(UPS) ,离⼦散射谱(ISS) ,低能电⼦衍射(LEED) ,热脱附谱(TDS)和⾼分辨电⼦能量损失谱(HREELS)等.后来⼜从德国 Omicron 公司购进了⼀套超⾼真空多功能纳⽶探针系统,除了装配有常规的表⾯能谱检测⼿段,还有可实现原⼦分辨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原⼦⼒显微镜(AFM) ,光发射电⼦显微镜(PEEM) ,另外有⼀些可进⾏原位样品处理和样品制备的附属功能(如MBE,EFM,电⼦束加热装置等) .全程跟随了新仪器的安装,调试与验收⼯作,从仪器各个功能的⼯作原理到实际操作有了深⼊的了解.经过攻读博⼠学位阶段研究⼯作的锻炼,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超⾼真空实验技术和⽅法,并能加以合理的应⽤,对于样品的制备和表征⼯作驾轻就熟;同时也培养了⾃⼰在研究课题的确⽴,选择突破⼝,深⼊开展和整理总结等⽅⾯的科研基本素质.博⼠论⽂是研究氧化物基底负载的⾦属纳⽶粒⼦的化学性质和及其催化性能,⼒图在催化剂活性物种的结构与性能之间建⽴⼀种关联.研究结果表明负载的⾦属纳⽶粒⼦表现出与体相材料不同的化学吸附和反应性能,体现了明显的纳⽶尺⼨效应.该项研究从物理本质上阐述了纳⽶催化剂的优异催化性能,对实际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现正在中国科学技术⼤学做博⼠后,主要研究⽅向是表⾯化学与催化,即侧重于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结合超⾼真空表⾯研究和实际催化反应两⽅⾯来探讨催化剂的构效关系.绘制实验线路图和定购原材料与阀门部件,搭建了⼀套催化剂的原位评价装置, 可以在线测量催化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 实现催化剂的原位测量. 并以 cobalt oxide 催化剂为体系,研究了 cobalt 活性物种在 SiO2 载体上的化学状态与分散形式对低温 CO 氧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另外以⼀台四极质谱为检测⼿段,正在搭建⼀套原位的程序升温装置,可以对催化剂进⾏程序升温脱附(TPD) ,程序升温还原(TPR) ,程序升温氧化(TPO)和程序升温表⾯反应(TPSR)等⼀系列表征测试⼯作.除此之外,还搭建了⼀套适⽤于多相催化基础性研究的超⾼真空系统,从⽓相反应物⼊⼿来克服横跨在超⾼真空单晶表⾯模型研究和实际⼯业催化反应之间的"压⼒鸿沟" .建⽴原位产⽣⽓相原⼦氢,⽓相原⼦氧,⾃由基的装置和建⽴差抽的程序升温脱附和程序升温反应实验⽅法来研究模型催化剂表⾯吸附物种之间, 吸附物种与表⾯原⼦之间相互作⽤的⼤量信息.CV-Zhiquan Jiang, p.2 of 6发表⽂章⽬录:[27] Spectroscopic studies of interfacial structures of CeO2-TiO2 mixed oxides Jun Fang, Xinzhen Bi, Dejun Si, Zhiquan Jiang, Weixin Huang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07), doi:10.1016/j.apsusc.2007.05.013 [26] Ag/SiO2 Catalysts Prepared via γ-ray Irradiation and Their Catalytic Activities in CO Oxidation Li Jin, Kun Qian, Zhiquan Jiang, Weixin Huang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2007), doi:10.1016/j.molcata.2007.04.028 [25] Molybdenum Deposition on the Thin Alumina Film: A Combinatorial Investigation by HREELS, XPS and UPS Zhiquan Jiang, Weixin Huang, Zhen Zhang, Hong Zhao, Dali Tan, Xinhe Bao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2007, 439 (4-6), 313-317 [24] Anchoring Highly Active Gold Nanoparticles on SiO2 by CoOx Additive Kun Qian, Weixin Huang, Zhiquan Jiang, Huaxing Sun Journal of Catalysis, 2007, 248 (1), 137-141 [23] Dispersion and Site-Blocking Effect of Molybdenum Oxide for CO Chemisorption on the Pt(110) Substrate Zhiquan Jiang, Weixin Huang, Hong Zhao, Zhen Zhang, Dali Tan, Xinhe Bao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2007, 268 (1-2), 213-220 [22] Effect of Oxygen Treatment 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Au/SiO2 Catalysts Kun Qian, Zhiquan Jiang, Weixin Huang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2007, 264 (1-2), 26-32 [21]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Mo(CO)6 on Thin Al2O3 Film: A Combinatorial Investigation by XPS and UPS Zhiquan Jiang, Weixin Huang, Zhen Zhang, Hong Zhao, Dali Tan, Xinhe Bao Surface Science, 2007, 601 (3), 844-851 [20] Multiple Coordination of CO on Molybdenum Nanoparticles: Evidence for Intermediate Mox(CO)y Species by XPS and UPS Zhiquan Jiang, Weixin Huang, Zhen Zhang, Hong Zhao, Dali Tan, Xinhe Bao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06, 110 (51), 26105-26113 [19] Co-Doping of Iron and Cerium in Titanium Dioxide: Observation of a Cooperative Effect Xiaojun Li, Dejun Si, Jun Fang, Zhiquan Jiang, Weixin Hu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2006, 19 (6), 539-542 [18] Surface Chemistry of NO and NO2 on the Pt(110)-(1×2) Surface: A Comparative Study Zhiquan Jiang, Weixin Huang, Dali Tan, Runsheng Zhai, Xinhe Bao Surface Science, 2006, 600 (21), 4860-4869CV-Zhiquan Jiang, p.3 of 6[17] ⽓相原⼦氢与 Pt(111)表⾯的相互作⽤:体相氢物种的直接证据姜志全,黄伟新,包信和中国科学 B 辑,2006, 36 (4), 304-309Interaction of Gas Phase Atomic Hydrogen with Pt(111): Direct Evidence for the Formation of Bulk Hydrogen SpeciesZhiquan Jiang, Weixin Huang, Xinhe Bao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 Chemistry, 2007, 50 (1), 91-96 [16] Mode-Softening of C-H Stretch Vibration in Alkyl Groups on Ag(111) and the Fluorination Effect Weixin Huang, Zhiquan Jiang, J. M. White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2006, 428 (4-6), 293-297 [15] 利⽤多孔阳极氧化铝研究载体孔洞尺⼨对负载银粒⼦团聚的影响赵红,姜志全,张镇,翟润⽣,包信和催化学报,2006, 27 (5), 381-385[14] 预吸附氧对 NO 在 Pt(110)表⾯吸附和分解的影响李⾦兵,黄伟新,姜志全,包信和催化学报,2006, 27 (1), 65-70[13] 氧化铝薄膜表⾯上羰基钼物种的可逆再⽣姜志全,赵红,谭⼤⼒,翟润⽣,包信和催化学报,2005, 26 (5), 423-427[12] Evidence for Perimeter Sites over SmOx-Modified Rh(100) Surface by CO Chemisorption Zhiquan Jiang, Weiping Zhou, Dali Tan, Runsheng Zhai, Xinhe Bao Surface Science, 2004, 565 (2-3), 269-278 [11] Adsorp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Mo(CO)6 on Thin Al2O3 Films: Fabrication of Metallic Molybdenum Model Catalyst Zhiquan Jiang, Weixin Huang, Jian Jiao, Hong Zhao, Dali Tan, Runsheng Zhai, Xinhe Bao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04, 229 (1-4), 43-50 [10] An AES, XPS and TDS Study on the Growth and Property of Silver Thin Film on the Pt(110)-(1×2) Surface Weixin Huang, Zhiquan Jiang, Fei Dong, Xinhe Bao Surface Science, 2002, 514 (1-3), 420-425 [9] SmOx/Rh(100)模型表⾯的制备与性质马运⽣,朱俊发,庄叔贤,姜志全,周维平,翟润⽣,包信和科学通报,2002, 47 (6), 415-417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the SmOx/Rh(100) Model SurfaceCV-Zhiquan Jiang, p.4 of 6Yunsheng Ma, Junfa Zhu, Shuxian Zhuang, Zhiquan Jiang, Weiping Zhou, Runsheng Zhai, Xinhe Ba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2, 47 (14), 1184-1186 [8] Decomposition of NO2 on Pt(110): Formation of a New Oxygen Adsorption State Weixin Huang, Zhiquan Jiang, Jian Jiao, Dali Tan, Runsheng Zhai, Xinhe Bao Surface Science, 2002, 506 (3), L287-L292 [7] ⼄酸在 SmOx/Rh(100)模型表⾯上的吸附和分解马运⽣,姜志全,周维平,谭⼤⼒,翟润⽣,包信和,庄叔贤催化学报,2002, 23 (3), 219-222[6] ⼄酸在 Rh(100)表⾯吸附和分解的 HREELS 和 TDS 研究周维平,姜志全,马运⽣,庄叔贤,翟润⽣,包信和催化学报,2001, 22 (3), 233-236[5] An Atomic Bricklaying Rule during the Initial Growth of Silver Thin Film on the Pt(110)-(1×2) Surface Weixin Huang, Zhiquan Jiang, Dali Tan, Runsheng Zhai, Xinhe Bao Surface Science, 2001, 478 (1-2), L345-L348 [4] 照相明胶层中⾦催化的⽆电沉积的正电⼦湮没研究张宜恒,宫⽵芳,张⼴祥,姜志全,徐绪国,阎天堂,俞书勤,庄思永,彭必先⾼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 21 (5), 766-770[3] 显影机理的正电⼦化学研究宫⽵芳,张宜恒,姜志全,徐绪国,闫天堂,俞书勤,庄思永,彭必先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0, 18 (1), 18-24[2] Electroless Deposition Catalysed by Gold in the Photographic Gelatin Layer Studied with Positron Annihilation Yiheng Zhang, Zhufang Gong, Guangxiang Zhang, Zhiquan Jiang, Xuguo Xu, Tiantang Yan, Shuqin Yu, Siyong Zhuang, Bixian Peng Imaging Science Journal, 1999, 47 (3), 163-168 [1] Observ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by Positron Annihilation Yiheng Zhang, Zhufang Gong, Zhiquan Jiang, Xuguo Xu, Tiantang Yan, Shuqin Yu, Siyong Zhuang, Bixian Peng Imaging Science Journal, 1999, 47 (2), 93-97CV-Zhiquan Jiang, p.5 of 6推荐⼈:(1)包信和研究员辽宁省⼤连市中⼭路 457 号(116023) 中国科学院⼤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系电话: 传真: E-mail: 0411-******** 0411-******** xhbao@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2) 翟润⽣研究员辽宁省⼤连市中⼭路 457 号(116023) 中国科学院⼤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系电话:传真: E-mail: (3) 黄伟新教授安徽省合肥市⾦寨路 96 号(230026) 中国科学技术⼤学联系电话: 传真: E-mail: 化学物理系0551-******* 0551-******* huangwx@ 0411-******** 0411-******** zhairs@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科研究生学位基础课高等量子力学主
教学安排
• 1)授课共17(16)周(2-18周),对法定假休课; • 2)每周一般5节课(每次多半节课),以替代课时不
足和因出差而需补的课; • 3)2~3章一次辅导课,辅导课一般安排在出差期间; • 4)成绩:30%作业与听课 + 70%期末笔试 • 5)作业每周交一次(布置后的周三交):不可抄袭,
辅助参考书:
1)曾谨言:量子力学 2)R. Shankar,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2nd edition, Springer, ISBN: 0-306-44790-8 3) P.A.M. Dirac, The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4th edition, 科学出版社(注释本),2008,ISBN: 978-7-03-021882-7
• 散射理论
– 散射问题的一般描述: 散射截面和散射振幅. – 分波法:平面波和球面波,分波散射振幅和相移,光学定理. – Lippman-Schwinger 方程:方程及其解 – Born近似及其应用条件.
3. 近代(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经典物理学:19世纪末已发展成熟的研究宏观物理现象规律的理论总 结,包括力学、声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电磁学和光学等。
–
势与规范变换
•
角动量理论
–
空间转动与角动量对易关系
–
转道角动量及其本征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角动量的叠加
–
自旋1/2体系; SO(3),SO(2)和Euler转动
–
密度算符和密度矩阵
–
纯态、混态及系综
–
自旋关联测量及Bell不等式
牛奶中乳脂、酪蛋白和乳糖的鉴定和分离
牛奶中乳脂、酪蛋白和乳糖的鉴定和分离摘要牛奶是一种营养成分齐全、保健功能显著的食品,因此被称为“白色血液”。
牛奶是营养最完备的食品之一,这一点己为许多人认识并接受。
尤其是在婴儿及青少年时期,每天一定量的牛奶能促进身体健康成长。
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蛋白质、糖、水和矿物质,这些都是人体发育所必不可少的物质。
牛奶中含有一种称为酪蛋白的蛋白质,还含有糖类化合物乳糖,蛋白质化合物白蛋白和一些甘油脂。
本文介绍了从奶粉中分离酪蛋白和乳糖的一些简便方法,并讨论了有关因素的影响。
同时介绍了一种利用有机溶剂二氯甲烷萃取奶粉中乳脂的方法。
关键词:酪蛋白;乳糖;乳脂;等电点In the milk and cream lactose casein of separationAbstractMilk is a complete nutrition, health care function to significant food, so it is called "the white blood".Milk is one of the most complete nutrition food, this point has many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Especially in the infant and adolescent period,every day a certain amount of milk can promote healthy growth. The maincomp onents of milk fat, protein, sugar, is water and minerals, these are theessential substances of human development.Contains a protein called casein in milk, also contains carbohydrates lactose,protein albumin and triglyceride compound.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simple method for separation of casein and lactose in milk powder from, and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the relevant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method of organic solvent dichloromethane extraction of fat in milk powder. Keyword:Casein;Lactose;Butterfat;isoelectricpoint;Separation1引言牛奶是营养最为完备的食品之一,这一点已为许多人认识并接受。
核物理学家吴健雄生平简介
核物理学家吴健雄生平简介吴健雄,美籍华人,著名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世界物理女王、原子弹之母、原子核物理的女王、中国居里夫人、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核物理学家吴健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吴健雄生平简介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五月三十一日,吴健雄生于江苏省苏州太仓浏河镇书香门第的,父亲吴仲裔提倡男女平等,创办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对吴健雄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吴健雄属“健”字辈,族人依次以“英雄豪杰”取名。
乳名“薇薇”的吴健雄虽是女孩,但因排行第二,得了“健雄”这个颇为阳刚的名字。
父亲吴仲裔希望她不让须眉,积健为雄。
得益于父亲的开明思想,吴健雄自小就能与其他兄弟一样读书识字。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年),吴健雄小学毕业后考入苏州市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优秀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任小学教师。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吴健雄考入南京大学数学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读书。
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吴健雄进入中央大学,攻读数学专业。
吴健雄资质俊秀,学习游刃有余,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她翻阅了一些有关X光、电子、放射性、相对论等方面的书籍,没想到一下子便被伦琴、贝克勒尔、居里夫妇、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于是,她第二学年便申请转到了物理学系。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施士元的精心指导下,吴健雄撰写了一篇题为《证明布喇格定律》的优秀毕业论文,获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她于1934年离开了母校。
毕业之后她受聘到浙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不久进入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物理学界巨擘欧内斯特·劳伦斯、塞格瑞、奥本海默等物理学“巨头”。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当吴健雄正式开始做原子核物理实验时,这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张未卿国籍从事专业物理化学
姓名张未卿性别男出生年月1982.1.9出生地辽宁婚姻状况已婚政治面貌群众国籍中国从事专业物理化学现工作单位及职位德国马普Fritz-Haber-Institute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学习及工作经历:(从大学开始填,内容包括时间、单位、学位、所学专业、从事专业、专业技术职务情况,时间段要连续,准确到月份)2000.09-2004.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物理化学2004.07-2010.01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物理化学2008.10-2009.02 中国台湾中研院原分所访问学生物理化学2009.10-2009.12 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访问学生物理化学2010.01至今德国马普FHI研究所博士后自由电子激光器及物理化学如内容较多,本栏目填不下时,可另纸接续(下同)。
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在博士攻读期间,申请人在大连化物所1102组作为主要设计者, 参与交叉分子束-时间切片离子成像仪的研制,其中仪器的主要部件——分子束源、离子透镜和成像系统——都是自行设计,加工并调试安装完成的。
该套设备各项指标——产物速度分辨率、实验的灵敏度和通用性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使用上述仪器,申请人研究了几个多原子分子化学反应体系:H + CD4 → HD + CD3, F(Cl) + SiH4 → HF(Cl) + SiH3, F + CHD3(v1 = 1) → HF + CD3和DF + CHD2。
其中H + CD4 → HD + CD3反应是最简单的多原子体系,该反应的理论研究很早就已经展开了,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理论工作在继续进行,是多原子反应体系的教科书范例。
不过,关于这个反应的实验结果却很少,主要原因是反应截面太小,反应速率慢,很难获得反应产物的态-态分布信息。
我们在这里发展了一种新型的氢原子束源,产生高速而且数密度较高的氢原子,实现了该反应的态-态分辨的研究,为理论工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并帮助揭示了普遍存在于化学反应中、却在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中很少被发现的物理现象,对于理论工作有着指导意义。
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物理试卷
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沅澧共同体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物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含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8题)第(1)题如图,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太极图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阴阳两部分构成的,阴阳对立而又统一,相应而又合抱,相反而又相成,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宇宙万象在对立统一法则下的和谐。
太极图中黑色阴影部分为阴,白色部分为阳,O为外大圆的圆心,为上侧小阴圆和上侧的阳半圆的圆心,为下侧小阳圆和下侧的阴半圆的圆心,和分别为上侧阳半圆和下侧阴半圆的半径,且与平行,CD为外大圆的直径,CD与连线垂直,电荷量均为的两个正点电荷分别固定在两点,不计质子和电子的重力,质子和电子仅受静电力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两点电场强度相同,电势也相同B.电子在O点的电势能小于在C点的电势能C.一电子沿OC从O点运动到C点,此过程中电子的加速度先增大再减小D.一质子沿OD从O点运动到D点过程中,静电力不做功第(2)题如图所示,ACD为一等边三角形,两根通过电流相等的长直导线分别垂直纸面置于A、D两个顶点,A处导线中的电流方向垂直纸面向里,D处导线中的电流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已知通电长直导线在其周围某点处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k为常量,为该点到通电直导线的距离。
已知C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则CD边中点E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A.B.C.D.第(3)题一位来中国旅行的外国友人,在高速行驶的高铁列车窗台上,放了一枚直立的硬币,如图所示,在列车行驶的过程中,硬币始终直立在列车窗台上,直到列车转弯的时候,硬币才倒下。
这证明了中国高铁具有极好的稳定性。
关于这枚硬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硬币直立时,可能受到与列车行驶方向相同的摩擦力作用B.硬币直立时,列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C.如果硬币向列车行驶方向的右侧倒下,说明列车向右转弯D.列车加速或减速行驶时,硬币都受到与列车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作用第(4)题硼(B)中子俘获治疗是目前最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治疗时先给病人注射一种含硼的药物,随后用中子照射,硼俘获中子后,产生高杀伤力的α粒子和锂(Li)离子。
脉冲慢束空间聚焦的SIMION模拟
分析研究在二维或三维坐标下改变离子各种参 数 后 离 子 的飞 行 特 性 。如 今 SMI 不 仅 能 I ON 够模拟离子在电场或磁场中飞行这种简单 的物
理模型, 而且 还 能 模 拟 飞 行 时 间 质 谱 、 四极 质 谱、 离子 源 、 学 探 测 器 等 更 加 复 杂 的 物 理 模 光
各电极参数 的设置 : 慢化体发 出的正 电 从 子初始能量为 2 V, 和慢化体 电位设为 2 4e 源 4 V, 引出电极 0V, 斩波器 和第一层栅 网电压为 0V, 第二层 2. 第三层一6 预 、 2 5V, 20V, 主集束 腔均是一6 c , 20V ]法拉第筒和样品室的加速电 压 在 0 5 Ok 之 间连 续 可调 [ . ~3 V 。 磁场的大小 由 1 同轴螺线管线圈的匝 4组
正 电子研究材料 表 面微结构 方法 之一 。该 技术 可 以使正 电子在 材 料 中 的行 为按 空 间 ( 制 能 控
×1。 q发出的高能正 电子 ( 0B ) 能量上限为 50 0
kV 首先经过钨慢化体 ( e) 慢化效率在 3 O3 ×1-
左 右) 形 成 具 有一 定 能 量分 布 ( 于 3e 的 , 小 V)
正电子湮没 方法 是一 种研究 微观缺 陷 的极
量得到不同的注人深度) 时间( 电子湮没寿 、 正 命) 能量( 、 湮没峰位置) 和动量 ( 多普勒展宽) 进 行测量 , 进而得到与材料表面缺陷、 空位密度、 电子结构等有关联 的信息 , 从而可以有效地研 究 和表征 材料 的表 面微 结构特 性 。
型 。
本实验室的脉冲慢束装置使用静电场及磁 场来 加速 和 聚焦 正 电子 , I I 完 全 可 以模 SM ON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
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王兵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多项。
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致力于金属 / 半导体多层膜结构和性能、薄膜物理、低维物理的研究,发展了相关的实验技术和纳米结的制备方法,首次报道了纳米结的量子电容效应;发展了一种新的纳米材料非晶化方法,发现非晶化对量子限域效应的抑制现象;构造了基于C60分子和金属Pd纳米量子点的负微分电阻原理型器件等。
已在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70 余篇,其中包括Nature1 篇、Science1篇、Phys.Rev.Lett.5 篇、J. Am. Chem. Soc.3 篇。
物理学院陈仙辉博士生导师,1992年5月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
1994年5月-1995年4月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研究工作;1995年5月-1995年10月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斯图加特马普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工作。
1998年5月-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导;1998年7月---1999年2月日本高等研究院(北陆),访问教授;2001年1月-2003年1月美国休斯敦大学德克萨斯超导研究中心,访问教授;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叶邦角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核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原子核物理评论》编委,《现代物理知识》编委。
1995-1996年在日本原子力研究所访问一年。
1999年-2000年担任东京大学客座教授。
长期从事本科物理学教学工作,为全国高校《电磁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0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学名师,200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课程讲座教授,。
2008年教学成果获安徽省特等奖。
长期从事核物理与核技术应用的研究,涉及粒子物理、中子物理、探测技术和正电子物理等领域。
科研能力培养和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科研能力培养和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孙腊珍;张增明;叶邦角;宋克柱;许立新【摘要】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创新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内容,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做法.该学院在创新研究生实验课程过程中,先后开设了本硕贯通的实验选修课程、研究生的实验必修课程和专题实验课程,在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内容,增强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期刊名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年(卷),期】2010(000)006【总页数】3页(P58-60)【关键词】科研能力;研究生;实验教学【作者】孙腊珍;张增明;叶邦角;宋克柱;许立新【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合肥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合肥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合肥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合肥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合肥230026【正文语种】中文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已渗透到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以及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对物理类研究生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自1999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类在校研究生规模从每年60~80人发展到每年150~160人,为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代培研究生每年达300多名。
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带来了严峻挑战,突出表现为许多研究生来自一些综合性大学,由于教育资源短缺,部分研究生在本科阶段仅有少量的机会做物理实验,还有一部分只能集体看老师做实验或听实验讲解,致使许多研究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有的研究生实验课程的设置均以专业(或学科)为主体,实验室附属于专业(或课题组,或学科),实行“分学科教学”,其缺点是实验内容专业口径过窄,导致课程或学科之间缺乏交叉融合;实验仪器设备分散,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有的实验课附属于专业理论课教学,使验证性实验多,自主设计性实验少。
粒子稳定的乳液和高内相乳液的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粒子稳定的乳液和高内相乳液的研究姓名:李停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指导教师:刘华蓉2011-05 摘要摘要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粒子在油-水界面的吸附行为及其稳定的乳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目前人们对于此类乳液的研究还不是很完善。
本论文中,我们首先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两亲性聚合物粒子,将其用于稳定乳液的研究;然后合成了一种AOA 改性的磁性纳米粒子,并将其用于高内相乳液的研究中。
具体的工作内容概括如下:1. 通过反相微乳液法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十八酯-co-丙烯酰胺-co-丙烯,酸)这种粒子内部亲水、外部疏水,通过调节油溶性单体和水溶性单体的比例,可以很方便地改善粒子的润湿性。
将上述聚合物粒子用于稳定苯乙烯的正相乳液体系,聚合之后我们得到了尺寸分布较均匀的亚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乳液的制备过程中,刚开始乳化时会形成Pickering 乳液;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大的液滴逐渐消失,聚合物粒子有可能被溶胀、脱落,成为种子球,即发生Pickering 乳液向种子乳液的转变;这是与无机粒子稳定乳液的不同之处。
2.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磁性纳米粒子,并用12-丙烯酰氧基-9-十八烯酸(AOA)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将改性的磁性粒子用于St-DVB 高内相乳液(HIPE)的制备和聚合中。
由于AOA 结构中含有活性双键,经AOA 修饰后的磁性粒子(MPs)可以参与聚合,进一步提高了乳液稳定性和界面结合力;而且,磁性粒子的添加对聚合物多孔材料起到一定的增强作用。
我们研究了MPs 浓度和内水相含量对高内相乳液稳定性和多孔材料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粒子浓度达到20时,材料的杨氏模量达到最大值(69.7 MPa),压缩强度也提高到5.29 MPa。
同时,材料的孔洞尺寸也随粒子浓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并且尺寸大小趋向均匀。
然而,增加内水相含量会导致材料的机械性能下降,密度降低,孔洞尺寸增加,但是有利于多孔贯通结构的形成。
全数字PET关键材料硅酸钇镥闪烁晶体研究进展
全数字PET关键材料硅酸钇镥闪烁晶体研究进展郑睿;陈警斌;刘雨龙;肖鹏;谢庆国【期刊名称】《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年(卷),期】2024(33)4【摘要】硅酸钇镥(LYSO)凭借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已成为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中最为主流的闪烁晶体材料。
近年来,由多电压阈值(MVT)理论发展而来的全数字PET技术,实现了闪烁脉冲的源头数字化,提高了PET成像空间分辨率、系统灵敏度等关键指标,催生了质子治疗监测、正电子寿命谱等新应用。
不同于传统的时间间隔采样方法,MVT是一种基于电压-时间的纵向采样技术,在时间很快的脉冲信号采样领域具有天然优势。
因此,调控LYSO晶体的闪烁发光特性,以适应MVT采样方法,从而发掘其精准数字化的最大潜能,是全数字PET应用需求下LYSO闪烁晶体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本文综述LYSO晶体的闪烁原理、性能调控和生长技术。
梳理如何调制LYSO晶体光输出、衰减时间和均一性等关键性能,以适应全数字PET 的采样特性。
介绍本团队面向全数字PET需求,开发的快衰减、高均一LYSO晶体的研究进展。
最后,结合LYSO研究现状和全数字PET探测器的新需求,展望LYSO 闪烁晶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总页数】16页(P405-420)【作者】郑睿;陈警斌;刘雨龙;肖鹏;谢庆国【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41;R812【相关文献】1.新型硅酸钇镥晶体在渝诞生助推医用PET机国产化2.新型闪烁晶体Ce掺杂焦硅酸钇(YPS:Ce)的闪烁与热释光性能3.新型硅酸钇镥晶体在重庆诞生,促进肿瘤诊断的医疗设备国产化4.硅酸镥闪烁晶体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5.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探讨艾灸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治疗前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专业一、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宽厚、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综合应用方法,具有较强的信息安全系统分析与设计、安全防护、安全策略制订、操作管理、综合集成、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能力,了解信息安全的新发展,熟练掌握英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和全面的素质教育的专门人才。
毕业生适宜到科研和教育部门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以到企事业、技术和管理部门从事应用开发工作,可继续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二、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基本要求学制4年。
实行学分制,学生按专业教学计划修满160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且符合学校有关本科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课程设置的分类及学分比例如下表:类 别 学 分 比 例通 修 课 76 47.5%学科群基础课 34 21.25%专 业 课 42 26.25%毕 业 论 文 8 5.00%合 计 160三、修读课程要求修读的课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及结构如下:1、通修课:(76学分)参照学校关于通修课的课程要求。
其中计算机类课程和电子类课程以本专业要求为准;并要求修读以下物理类课程:力学与热学(4学分)、电磁学(4学分)、光学与原子物理(4学分)、大学物理-基础实验(1.5学分)、大学物理-综合实验(1.5学分)、大学物理-现代技术实验(1.5学分);2、学科群基础课:(34学分)MA02*(数学类课程):(8学分)387复变函数(A)(3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随机过程(2学分);ES02*(电子类课程):(11.5学分)电路基本理论(3学分)、电路基本理论实验(0.5学分)、线性电子线路(A)(4学分)、线性电子线路实验(0.5学分)、数字逻辑电路(3学分)、数字逻辑电路实验(0.5学分);CS02*(计算机类课程):(12.5学分)数据结构及其算法(4学分)、微机原理与系统(A)(5学分)、计算机网络(3.5学分);IN*(信息类课程):(2学分)信息论基础(2学分);3、专业课:(43学分)专业必修课程:(33.5学分)IN*(信息类课程):(7.5学分)信号与系统(4学分)、操作系统(3.5学分);CS*(计算机类课程):(7学分)算法基础(3.5学分)、编译原理和技术(3.5学分);MA*(数学类课程):(3学分)计算数论(3学分);IS53*(信息安全类课程):(16学分)离散数学I(3学分)、离散数学II(3学分)、信息安全综合设计与实践(1学分)、密码学导论(3学分)、计算机安全(3学分)、网络安全协议(3学分);专业选修课程:(选≥8.5学分,共37.5学分)PI02*(机械类课程):(2学分)机械制图(非机类)(2学分);CS*(计算机类课程):(14.5学分)代数结构(3学分)、数据库基础(2.5学分)、软件工程(2.5学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2.5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3)、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1);CN*(控制类课程):(2.5学分)模式识别导论(2.5学分);IN*(信息类课程):(14.5学分)数字信号处理(3学分)、现代通信原理(3.5学分)、数字图象处理导论(3学分)、无线通信原理及应用(3学分)、多媒体技术(2.5学分);IS531*(信息安全类课程):(4学分)信息安全法律基础(2学分)、数据库安全(2学分);本专业主干课程:计算数论、离散数学、算法基础、密码学导论、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和技术、信息安全综合设计与实践、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协议。
真空紫外(VUV)光谱
纳米ZnO紫外激光材料
国际前沿的新热点 极强的商业背景
1997, Science ”Will UV Lasers Beat the Blues”, 日本,香港 1998, PRL(Cao H.), 纳米份体中观察到 UV激光 1999, 在美国召开首届国际ZnO专题会 2001, Science等报导: 纳米线,带,棒 极强的自组装特性
薄膜发光lasing下图美国wakeforest大学测试结果zno单晶与薄膜ustc的时间分辨光谱电压的光谱响应纳米结构zno薄膜的紫外发光随激发密度的增加超线性增长绿带发射呈亚线性增长并趋于饱和激光泵浦下可产生紫外激光
真空紫外(VUV)光谱
在发光材料中的应用
施朝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100
不同温度下CeF3晶体发光的激发谱
10
结果表明: 290nm中心-→340nm中心, Ce3+→ 受缺陷干扰的Ce3+ 的能量传递
1 0 50 100 150 200
Deacy Time (ns)
CeF3晶体发光(340nm)的衰减曲线(T=350K)
PWO在4-150eV的激发谱
(400nm发射)
(缩短5个量级),具有‘反常’特点(已被否定)
现研究的纳米材料: (1) 紫外激光: ZnO薄膜, ZnO颗粒(即其掺杂) (2)高效红光:Y2O3:Eu, Y2SiO5:Eu, Gd2SiO5:Eu (3)高效快闪烁体: Y2SiO5:Ce, Gd2SiO5:Ce
(降低生成温度,熔点 1600C , 2000C)
Several special structure of ZnO: (a)nanobelt, (b)tetrapod-like crystals, (c)nanorods and (d)nanowir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5-31
2014-5-31
2014-5-31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o-Ps lifetime by completion of the full second order in a QED corrections(~230ppm) is l=7.039979(11)ms-1 (1.6ppm)
2014-5-31
实测的正电子寿命谱
2014-5-31
2014-5-31
聚乙烯的热弛豫过程
铝的热平衡缺陷
2014-5-31
Positron interactions with condensed matter
2014-5-31
A typical PALS spectrum with three film Ps lifetimes fitted using POSFIT.
Larger curvature of particle above plate means it’s moving slower (lost energy as it passed through)
Carl Anderson 1905-1991
2014-5-31
1928 1930 1932
正电子发现
2014-5-31
(22Na ->
22Ne
+ e+ + e + g (1.28 MeV))
2014-5-31
Positronium
Classical picture
Quantum picture e- density e+ density joint density
2014-5-31
The resulting approximation for the ground-state energy of positronium is -6.811 ± 5.05×10-4 eV, which agrees favorably with the accepted value of -6.805 eV.
2014-5-31
正电子的性质
质量:等于电子质量
电荷:与电子电荷数量相等
磁矩:与电子磁矩相等,ge/2m0c
寿命:在真空无电子环境,>21021年
正电子属轻子族,
所以它是费米子,遵守Fermi-Dirac统计;
不直接参与强相互作用。
2014-5-31
正电子产生
b+-decay pair production (g -> e+ + e-)
正电子技术及其应用
叶邦角
2014-5-31
内容提要
正电子概况 正电子技术 正电子技术的应用
2014-5-31
一、正电子概况
2014-5-31
2014-5-31
正电子发现
1928 Predicted by Dirac
2014-5-31
2014-5-31
正电子发现
1928 1930 Predicted by Dirac Found by Z.Y.Zhao
Experimental result(2001): l=7.0404(10)(8)ms-1, =142.037 +- 0.026 (ns)
2014-5-31
二、正电子湮灭探测技术
2014-5-31
正电子寿命测量技术 多普勒展宽测量技术 二维角关联技术 寿命-动量关联测量技术 3g测量技术 寿命-幅度关联测量技术 慢 束 正电子衍射技术 PAES 微 束
a porous silica film
长寿命分量的拟合值是 140 ns ,即在真空中湮 灭. 表明介孔内部是高 度连通, Ps 可以容易扩 散到真空表面.
2014-5-31
A Cu-capped porous silica film : 35ns and 3.5 ns; Oxide-capped silica film : 94 ns; This reduction of the Ps lifetime is almost certainly due to Cu coating on the inner pore surfaces where Ps annihilation would be enhanced by the high density of free electrons in Cu.
2014-5-31
寿命-动量关联
2014-5-31
AMOC技术按测量寿命的起始触发信号分 ,主要有两种:
采用触发γ(1.28MeV)作起始信号 ,即所谓的AMOC-γγΔEγ技术; 采用正电子作起始信号,即AMOCβ+γΔEγ技术。
2014-5-31
2014-5-31
2014-5-31
2014-5-31
赵忠尧 (1902—199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近代物理系的创建 者和首任系主任
1930年春天,赵忠尧先生 在CIT实验时发现,γ射线被铅散 射时,除康普顿散射外,伴随着反 常吸收还有一种特殊的光辐射出现 。当时测定的这种特殊辐射的强度 是大致各向同性的,并且每个光子 的能量与一个电子质量的相当能量 很接近。它揭示了一种新的反应机 制。赵忠尧将这个实验结果写成第 二篇论文,题目为《硬γ射线的散 射》,并于1930年10月在美国《 物理评论》杂志上发表。
2014-5-31
正电子发现
1928 1930 1932 Predicted by Dirac Found by Z.Y.Zhao Found in cosmic Radiations by Anderson
2014-5-31
Cloud Chamber Photograph
Positron
Lead plate
正电子湮灭
主要湮灭途径:单光子,双光子和三光子 单光子湮灭只有存在着吸收反冲 动量的第三个粒子时才有可能。
2014-5-31
在费曼图中,每增加一个顶点,湮灭截面就要 乘以一个因子a, a是精细结构常数
e2 1 a hc 137
对单光子湮灭,还要乘以减弱因子,因为湮灭 只有存在着吸收反冲动量的原子附近发生,这 个因子正比于a3。 所以三种湮灭之间的关系为:
2014-5-31
正电子技术的优越性
对缺陷及原子尺度的微结构变化极为灵敏; 无损探测; 可探测真实表面(几个原子层)的物理化学 信息; 探测物体内部局域电子密度及动量分布; 正电子是电子的反粒子,容易与电子分辨,又 可形成电子偶素; 慢正电子技术具有能量可调性,因而可获得 缺陷或结构不均匀性沿样品深度的分布。
2014-5-31
2014-5-31
正电子技术的优越性
各种电镜、卢瑟福背散射、中子衍射、深能 级瞬发谱、二次离子谱等,虽然各自给出了许多 有价值的结果,但这些方法基本上不能给出原子 尺度局域缺陷及微观物相变化的信息,并且多为 破坏性测量或造成较大的辐照损伤。 正电子技术是一种无损和高灵敏的探测技 术,对复杂材料的分析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正电 子探针已在基础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广泛 地应用于研究凝聚态材料、介孔材料、半导体和 超导体、纳米材料、高聚物化学、量子信息等学 科,同时也在工业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受 到各国科学接和工业界的重视。
2014-5-31
Open Porosity
Ps 在室温下的速率为 8 106 cm/s, 在寿 命期内在直径为510nm的介孔内可以有 1-2 106次碰撞. Ps 可以容易地扩散回 到真空表面, 大部分的 Ps湮灭发生在表面真 空(142 ns).
2014-5-31
开介孔
典型的开介孔寿命谱. 一个较短寿命(<0.5 ns )的特征峰来自于正电子 或 Ps 在介孔和块体上 的湮灭; 另一个长寿命分量占 (35 - 40%).
比例 AlMgCr 97.25/2.5/0.25
亲和势(eV) -4.41/-6.18/-2.62
湮灭比例 69.6/29.8/0.6
2014-5-31
二维角关联
Qx,y=px,y/moc Resolution: 0.2~5mrad (0.05~1.2keV)
2014-5-31
e+-e-湮没产生的2γ的夹角与180°有一微 小的偏离。实验同时测量e+-e-湮没产生的2γ 关联信号,可以获得电子动量分布信息,并且 可进一步得到费米面形貌,研究能带结构等。 同CDB相似, 二维角关联(2D-ACAR)可以 由e+-e-凐灭的动量分布来获得电子结构的信 息,特别对单晶材料。
2014-5-31
T-E公式
Tao 1972, J.Chem.Phys. 56, 5499 Eldrup et al. 1981 Chem. Phys. 63, 51
,
如果半径>2.3 nm
1
1
pickoff
1
self
where in air =100 ns but in vacuum 142 ns 2014-5-31
Predicted by Dirac Found by Z.Y.Zhao Found in cosmic Radiations by Anderson 1940’s First studies of Electronic structures 1950’s Establishment of Positron Annihilation Spectroscopy 1968 First LINAC based Positron Generation 1982 Slow positron be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