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5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5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1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程标准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2、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二、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2、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3、掌握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4、知道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及含义;过程与方法: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回顾香港和澳门的问题的由来,提高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回顾香港和澳门的问题的由来,提高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三、重点与难点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收集相关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回顾历史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2、了解香港和澳门区旗和区徽的寓意;五、教学方法教师教法:活动法;谈话法学生学法:探究性学习;一、“一国两制”的构想课堂讨论: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2、在这一构想的指导下,我国顺利地解决了哪两个地区问题?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984 中英联合声明 1987 中葡联合声明课堂活动:1、齐唱“七子之歌”;说说七子是哪七个地方;2、你能准确说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日子吗?3、介绍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的含义4、观看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记实片5、讨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2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程标准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是如何影响社会发展的。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对社会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掌握教材内容。

2.准备相关案例和实例。

3.准备教学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放映一段关于历史影响社会发展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于历史与社会关系的兴趣。

二、知识扩展(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历史知识,并通过提问与学生进行互动,巩固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分组合作,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可以是国内的或是国际的),进行综合分析。

2.学生通过研究相关资料和文献,了解该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并进行深入分析。

3.各小组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一起进行讨论。

四、合作学习(2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问题,并通过讨论和研究,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2.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交流、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3.各小组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并与全班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总结与展示(20分钟)2.学生通过展示和述说,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历史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本节课也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1一、课程标准内容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根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实施探究式学习,把握合作、沟通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三大改造的根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熟悉在过渡时期,我党制造性地开拓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三、教材分析本课位于本单元其次课。

三大改造是我国转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制造性开拓了一条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创举。

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冲突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养成肯定的学习历史的习惯,也有了学习历史的根本方法,他们未接触过政治经济学方面学问,对历史大事的熟悉比拟浅薄,但是他们有剧烈的奇怪心。

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深厚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乐观性和主动性。

五、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缘由和实质。

六、教学资源(1)训练部组织编写:义务训练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训练出版社,2022年2月。

(2)人民训练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22年12月。

(3)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

(4)綦军:《对“三大改造”历史必定性的思索》,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3月。

(5)张旭东:《三大改造与中国现代化》,《社科与经济信息》,2022年04期。

(6)李凌:《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见》,《炎黄春秋》,2022年12期。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第一章:我们先民的生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状况,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1.2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先民的生产方式,如农耕、狩猎等。

介绍先民的生活方式,包括居住、饮食、服饰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先民的生活状况。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先民生活的理解和看法。

1.4 作业与评价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先民生活的短文,表达对先民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给予反馈。

第二章:国家的产生与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变迁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如夏朝、商朝等。

介绍国家的发展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展示国家的发展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国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4 作业与评价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国家产生与发展的短文,分析国家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给予反馈。

第三章:社会的变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培养学生对历史变迁的认识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过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秦朝的统一等。

介绍变革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包括农民、士人、商人等。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展示社会变革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变革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

3.4 作业与评价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社会变革的短文,分析变革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给予反馈。

第四章: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如唐朝的盛世、宋朝的治理等。

介绍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影响。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的大事,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基本了解。

2.了解古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传承中华文化。

3.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历史意识。

4.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大事件。

2.理解古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黑板、白板。

2.相关历史故事书籍、图片、视频。

3.学生作品、展示板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

提问学生对这些阶段的主要特点和特征,为今天的主题做铺垫。

2.知识传递(30分钟)(1)介绍中国古代的大事分别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时期介绍中国古代的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概述每个时期的主要事件和发展脉络。

(2)古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介绍中国古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如尊孔孟、儒家思想、礼仪文化等。

通过相关故事、名言警句等形式,讲解这些传统的内涵和影响。

3.拓展延伸(30分钟)(1)小组合作,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可以选择绘制海报、制作PPT、写作报告等方式呈现。

(2)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结合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事件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影响。

4.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对于课堂重点和难点进行复习巩固,做好作业。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够理解古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通过学生的个人研究和展示,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

但在讲述中国古代历史的时候,由于时间有限,只能概述每个时期的主要事件,没有太多深入的讨论和解读,希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第一章:先秦时期的社会变革1.1 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学习目标:了解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状况以及社会结构。

教学内容:讲解原始社会的狩猎、采集、渔猎生产方式,展示原始社会的生活场景,分析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

1.2 农业文明的兴起学习目标:学习农业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理解农业文明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学内容:介绍半坡文明、仰韶文化等农业文明的兴起,分析农业文明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3 夏商周的社会变革学习目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理解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内容:讲述夏商周的更迭,分析社会制度的变革,探讨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统一与发展2.1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学习目标: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内容:讲解秦国的发展和统一六国的过程,分析秦朝的暴政和民众起义,了解秦朝的灭亡。

2.2 汉朝的繁荣与衰落学习目标:学习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理解汉朝衰落的原因。

教学内容:介绍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分析汉朝衰落的原因。

2.3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学习目标:了解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学习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学内容:讲述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分析汉族与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介绍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3.1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学习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理解封建社会的演变。

教学内容:讲解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分析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

3.2 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学习目标:学习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理解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的过程。

教学内容:介绍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的差异,讲述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的交融,分析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影响。

3.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与艺术成就学习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与艺术成就,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化贡献。

教学内容: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介绍艺术成就,分析这一时期的文化贡献。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一起看看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欢迎查阅!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1(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目标:慕尼黑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德攻占丹、挪、卢、荷、比;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列颠之战;德军侵入巴尔干;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思想教育目标: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题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难点: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

(三)教学时数:4课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谈话法,投影,录像(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德、意、日三国勾结,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导入新课] 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讲授新课]一、慕尼黑会议(板)(挂93页图)1936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将军队开进菜茵非武装地区。

1938.3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奥地利,这两次行动都是违反巴黎和约的规定的,但都没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这使希特勒的野心越来越大,他的下一个目标,便对准了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西北部的苏台德区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他们在捷克属于少数民族,希特勒唆使当地的纳粹党羽提出苏台德区“自治”的要求,接着又提出苏台德区与德国合并,捷政府拒绝了合并要求。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第一章:走进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历史与社会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2. 掌握历史与社会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分析、综合、比较等。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课程介绍: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定义、目标、内容和方法。

2. 学习方法指导:如何观察历史与社会现象、分析问题、综合信息、进行比较等。

3. 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培养方法。

教学活动: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历史与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兴趣。

2. 讲座:教师讲解课程介绍、学习方法指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历史与社会现象,运用观察、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进行研究。

4. 思维训练:教师给出思维题目,学生进行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训练。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小组讨论报告,展示对历史与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2. 学生提交思维训练作业,展示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二章:人类社会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 掌握人类社会形成的原因和条件,包括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自身的特点等。

3.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人类社会的起源: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

3. 人类社会的形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自身的特点等。

教学活动: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人类社会形成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和形成条件。

3. 综合分析:学生对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思考人类社会的形成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对人类社会形成的综合分析报告,展示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史实和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第1课: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第2课:夏商西周的更替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2. 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第4课: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第6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3. 第三单元:中国现代史第7课: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第8课:国民政府的成立与抗日战争第9课:国共内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与测试评价:定期布置历史作业和进行测试,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组织学生参加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收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材2. 辅助资料: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教学设备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2周)第1课: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1课时)第2课:夏商西周的更替(1课时)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课时)2. 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3周)第4课: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2课时)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2课时)第6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课时)3. 第三单元:中国现代史(3周)第7课: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2课时)第8课:国民政府的成立与抗日战争(2课时)第9课:国共内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时刻和转折点2. 教学难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近代史上不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现代史中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八、教学步骤与课堂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历史故事、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系统学习: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二详解

系统学习: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二详解

系统学习: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二详解。

一、教学目标1.通过课堂上的讲解与讨论,了解当代的贸易活动与产业发展的现状,对我们未来的职业规划产生一定的启示。

2.学习了解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及经济指标,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性。

3.了解各大洲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对于开拓我们国家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开展国际合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课堂教学内容1.贸易与产业发展: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着大型和小型企业、劳动力和创新力的世界,学习了解当代的贸易活动和产业发展对我们未来的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2.经济发展及指标: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以及经济指标(如GDP等)的意义和作用。

3.各大洲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各大洲之间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关系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世界、开展国际合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思维。

2.运用多媒体教具和实物展示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

3.采用小组活动、个人研究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创新,独立思考,自主发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教师应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如个人作业、小组讨论、期末考试等,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并体验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2.与学生和家长沟通,提供具体、及时的反馈和建议,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不足和进步,助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3.教师需注重学生的反馈及时性,以便及时修正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五、总结与展望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二,作为当代贸易和产业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及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的教材,对于我们的历史和社会学习有着非常指导性的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保持对历史和社会的热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造就自己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眼界,开阔自己的国际化思维视野,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第一章:走进历史与社会1.1 课程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的历史与社会知识,对整体知识体系进行梳理。

强调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课程内容介绍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

解释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如史料分析、比较研究等。

1.3 课程目标明确本章的学习目标,包括了解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4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理解和观点。

开展史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上)2.1 课程导入通过图片、地图等展示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2 课程内容讲述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4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安排学生进行研究报告,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上)3.1 课程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课程内容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重点介绍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变革等方面。

3.3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4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近现代政治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安排学生进行研究报告,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和文化变革。

第四章:世界史(上)4.1 课程导入通过图片、地图等展示世界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发展,掌握其主要特点和成就。

(2)掌握我国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了解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认识其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古代农业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2)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了解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3)通过研究、分析等方式,认识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第1课农业文明的发展1. 内容提要:讲述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介绍其主要耕作方式、农业工具的改进、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等。

2. 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

(2)掌握主要耕作方式、农业工具的改进、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等。

第2课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1. 内容提要:讲述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种类、特点和商业城市的兴起,介绍手工业和商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手工业的种类和特点。

(2)掌握商业城市的兴起和商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3课科学技术的成就1. 内容提要:讲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介绍其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2)认识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古代农业文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3. 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特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古代农业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2. 学生能够了解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3. 学生能够认识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上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上全册教案

新课教学过程出示半坡人的房屋复原图出示半坡出土的石斧、渔钩和纺轮图出示人面鱼纹彩陶盆思考:1、半坡人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2能看出半坡居民的生产活动有哪些吗?思考:体现了半坡居民在哪些方面的艺术创造?小组讨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异同及造成的原因,制作比较表格。

“半坡”以学生阅读探究了解为主。

学会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

例题与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磨制石器的叙述,正确的是()A、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B、打制石器尽管比磨制石器落后,但打制石器比磨制石器更耐用C、磨制石器相对于打制石器来说,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D、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2、考古学家在约旦河谷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村落距今大约多少年()A、一万年B、九千年C、七千年D、五六千年3、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先民种植的粮食作物是()A、水稻B、粟C、玉米D、小麦4、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下列哪个村落遗址()A、古代西亚村落遗址B、西安半坡村遗址C、余姚河姆渡遗址D、山顶洞人遗址5、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约()A、一万年B、九千年C、七千年D、五六千年6、圆形尖顶的地穴式房屋是下列哪种先民的住宅()A、半坡先民B、河姆渡先民C、泰国的先民D、大汶口先民7、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出现于()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奴隶社会D、封建社会8、记述特洛伊战争的古希腊文献是()A、《圣经》B、《吉尔伽美什史诗》C、《荷马史诗》D、《被缚的普罗米修斯》9、相传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的是()A、A、黄帝B、炎帝C、女娲D、大禹10、“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年,终于制服洪水的是()A、尧B、舜C、禹D、汤二、读图题15、观察下列各图,回答相关问题。

(1)、说说哪些是打制石器,哪些是磨制石器?打制石器有:磨制石器有:(2)、说说为什么磨制石器比打制石器更有利于远古人类的生活和生产?16、阅读下列两幅图,回答相关问题。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第一章:我们先民的生活1.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状况,包括饮食、服饰、居住、交通等方面。

1.2 教学内容:先民的食物来源和烹饪方式先民的服饰特点和制作工艺先民的居住环境和建筑风格先民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1.3 教学活动: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先民的生活状况分组讨论,研究不同地域先民的生活差异制作手工艺品,体验先民的制作工艺1.4 作业:研究一个古代文明,了解其生活特点和贡献制作一份手工艺品,展示先民的制作工艺第二章: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2.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过程,包括夏商周的建立和更替。

2.2 教学内容:夏商周的建立和更替过程国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2.3 教学活动:观看历史动画,了解夏商周的建立和更替分组讨论,分析国家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角色扮演,模拟社会变革的过程2.4 作业:研究一个古代国家,了解其建立和更替的过程写一篇短文,分析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章:统一国家的建立3.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建立过程,包括秦朝和汉朝的建立。

3.2 教学内容:秦朝的统一过程和建立汉朝的建立和统治政策统一国家的影响和意义3.3 教学活动:观看历史纪录片,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分组讨论,研究汉朝的建立和统治政策制作时间轴,展示统一国家的建立过程3.4 作业:研究一个古代统一国家,了解其建立过程和影响制作一份手抄报,展示统一国家的建立过程第四章: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4.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过程,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和民族融合。

4.2 教学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过程政权分立的原因和影响民族融合的方式和特点4.3 教学活动:观看历史剧,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分组讨论,分析政权分立的原因和影响角色扮演,模拟民族融合的过程4.4 作业:研究一个古代政权分立时期,了解其更替过程和影响写一篇短文,分析民族融合的方式和特点第五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5.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包括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教案5篇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教案5篇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教案5篇复习是对前面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再加工,并根据学习情况对学习进行适当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因此,每上完一节课,每学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书都要及时复习。

若复习适时恰当,知识遗忘就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教案1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中英矛盾激化,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对英国的鸦片走私,抵制最坚决的是林则徐,1839年6月的虎门销烟,它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3、1840年6月年鸦片战争正式开始,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年英、法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火烧圆明园。

5、沙俄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共掠夺了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6、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7、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8、19世纪70年代,清朝大臣左宗棠收复x疆。

9、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涌现了许多爱国将领,如黄海大战中的邓世昌。

最后中国失败并签订《马关条约》。

10、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11、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开始。

到9月21日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12、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提出_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奋斗目标。

13、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孙中山把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简称为“三民主义”。

14、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历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15、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连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养教育为根本主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历史的进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控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能够理清从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提高概括历史发展阶段的能力;进程与方法1、创设“名人访谈”情境,体验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

2、创设“穿越时空”情境,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情境体验学习中,感受张謇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二、教学难点:1、正确知道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2、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进程【创设情境导入新知】1、课件:状元殿试策封面图、喜报图2、教师活动①设疑:被光绪帝“钦定第一甲第一位”的人物是谁?(张謇)②简介张謇,引入本课学习设计理念:挑选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材料,设疑激趣,切入新课【自主学习建构新知】1、学生浏览教材,完成下列问题:①、《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内因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遭到鼓励。

外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③、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设计理念: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知识轮廓。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案1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二、导入新课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一课人猿相揖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解释题目:“人猿相揖别。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目前基本公认的科学论断是什么?但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新——¬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也许会有新的结论。

我们要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推动人类向前发展。

学习新课:一、从猿到人1、进化中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小组讨论:直立行走有什么作用?提问:是什么原因促使古猿改变原来的行走方式而站立起来的?那么,直立行走为何能实现?——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

劳动不仅使猿直立行走,还促使人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

提问:观察P5图,比较人手和猿手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猿手的大拇指不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人手大拇指增长,大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拇指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2、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制造工具展示一些旧石器的图片提问:这些石器是怎样制成的?使用这种石器的历史?(已有二三百万年)旧石器、新石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概念3、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看P6《古人类分布图》回答: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气候有什么特点?继元谋人之后,已发现的中国境内的古人类中比较著名的有二、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时间、地点1、头像对比2、石器(打制)3、火(保存火种——人工取火)4、针(“山顶洞人”用于缝制衣服)5、组织方式(群居——氏族)通过一些幻灯片帮助理解小结:从一千多万年以前到一万八千年前,古猿到人类经历年由直立行走——手、脑形成和语言产生——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氏族组织,古猿逐渐进化成远古人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练习:《中史穿梭机》中游戏1教学评价建议:评价不应强调让学生记忆人类演进过程的年代,应侧重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能否说出远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顺序;能否科学想象并简单描述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情况。

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族》教学设计一、教学整体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

②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

③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距今的年代、生活的地区、生活的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实物资料,培养了解、分析历史的能力,分析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了解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

②通过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对人类生活以及历史进程的影响,感悟并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③通过观察岩画、器物的图片和实物(陶塤、小口尖底瓶)来了解先民的精神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出土文物图片的分析,体会史前时代的历史是先民不断努力创造的,从中体会到我们的先民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陶塤的试吹、小口尖底瓶的汲水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对先民、对祖先的敬慕之情,激发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教学难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重难点突破:教师通过一个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及一组组出土文物的图片,使学生分析出先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教师利用具体实物,如:吹奏陶塤和小口尖底瓶汲水的实验,使学生切身体会先民的精神生活以及科学知识的萌芽。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准备)用塤吹奏的乐曲、陶塤、小口尖底瓶、水桶。

二、教与学的过程●新课导入【播放】用塤吹奏的乐曲。

【提问】请大家猜一猜这首优美的乐曲是用什么乐器吹奏的?【提问】这个陶塤是老师从陕西买来的,谁知道陶塤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是新时期时代远古先民发明的乐器。

)【承转】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了,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当时人们的生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新课教学【提问】(出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文物图)1.砍砸器和尖状器是用来做什么的?它的制作与磨制石器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答出打制石器比较粗糙,而磨制石器是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在砺石上加水夹砂磨光,显而易见,这种石器比打制石器进步得多。

)2.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相比在功能上有哪些进步?(引导学生回答出磨制石器平整光滑、刃部锋利,反复磨制刃部,还可以多次使用,因此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3.这些磨制石器可以做成哪些工具?(石镰、石斧)石镰、石斧可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石镰可以收割庄稼、除草,石斧可以砍柴等,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种植庄稼并掌握了除草、收割技术。

)【叙述】可见这种磨制石器比以前的打制石器要进步得多,人们把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由此,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便产生了。

【提问】1.原始农业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在原始社会,妇女们长年累月地从事采集,通过不断地观察、摸索,她们发现种子落地后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进而生产出更多的植物。

经过千百次试种,人们逐渐学会了栽培作物,这样就出现了原始农业。

)2.有了原始农业之后,人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回答出畜牧业、原始村落和定居生活的出现。

)3.原始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畜牧业是从打猎中产生的。

原始人不断改进狩猎工具和狩猎方法。

他们在使用弓箭和采取设陷阱围猎等方法时,偶尔捕到兽仔,并把它带回住地驯养繁殖,出现了原始畜牧业。

后来,在那些自然条件适宜畜牧业发展的地区,人们发现一些动物的幼仔长得快,繁殖多,比狩猎可靠。

于是,驯养的畜群逐渐增多,驯养动物逐渐代替狩猎而成为主要的谋生手段。

)【提问】(出示陶器文物图)这些陶器可以用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可以存放东西、舀水、煮东西等。

)【叙述】从这些陶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的手工业。

【提问】(出示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图)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农业的主要分布和驯化动物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世界农业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

亚欧大陆是最主要的农业和畜牧业起源地,其中西亚和中国是最为典型的。

)【承转】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人们就可以告别以前的穴居生活,开始走向定居生活,并且出现了古老的村落。

【叙述】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西亚地区,考古学家在约旦河谷发现了一个9000年前的农业村落,有数以百计的用泥砖砌成的房屋。

【提问】(出示古代西亚村落想象图)1.仔细观察图上村落,它有什么特点?人们在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村落由长方形厚厚的石墙、生活区、生产区组成。

人们在村落内外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

)2.从图中可以看出他们使用怎样的家具和生活用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出当时人们的家具比较简陋,只有简单的石台,地上铺草作为床,他们使用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4.村落居民与外界怎样沟通往来?(他们的村落围墙有大门,可以走出村落放牧牛羊、获取村落所需要的东西;有时他们也用特制的梯子翻过围墙。

)5.厚厚的石墙是用来干什么的?(引导学生回答出石墙是用来防御凶猛的野兽、防御外部入侵、保护自己的。

)【承转】在中国也发现了类似的农业村落。

他们是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提问】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引导学生回答出河姆渡遗址位于我国的长江流域,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

)【叙述】河姆渡氏族距今约7000年,生活在多水、潮湿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今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半坡氏族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

(出示半坡遗址发掘现场和半坡遗址博物馆和半坡人的房屋复原图。

)【提问】(出示半坡村落整体概貌图)半坡人的居住地有什么特点?【叙述】半坡遗址呈椭圆形,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

居住区内有四五十座房屋密集地排列着,中间一座规模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

居住地的周围有一条宽深各五米的壕沟,在居住区和沟外的空地上,分布着各种形式的窑穴,是氏族的公共仓库。

【提问】为什么要在居住地的周围挖一条很深很宽的壕沟?(引导学生回答出壕沟的防御作用,与前面的西亚村落相呼应。

)【承转】由此可见,河姆渡与半坡居民也过上了定居生活。

【提问】(出示河姆渡居民房屋示意图、河姆渡居民水井和草棚复原图以及半坡居民房屋复原图。

)1.怎样进入河姆渡人的房屋?2.河姆渡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信息?3.房屋的主人是谁?4.半坡人的房屋有什么特点?在建筑房屋时要注意些什么?5.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有哪些区别?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别?【叙述】(出示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发掘的文物图)这些都是河姆渡和半坡遗址发掘的文物,我们刚才分析过石镰,它是用来收割庄稼和除草的。

其他的物品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我们来逐一分析。

【提问】1.(出示陶钵文物图)陶钵上刻的是什么动物?(猪)2.它与今天的猪有什么不同?3.人们为什么把猪刻在陶钵上?【提问】1.(出示骨耜文物图)骨耜能做些什么?2.能用它来于些什么?怎么使用它?【提问】1.(出示甑、釜、灶文物图)它们是做什么用的?2.甑、釜、灶分别是做什么的?(炊具)3.河姆渡人吃些什么?【提问】1.(出示鱼叉文物图)怎样使用它?2.(出示鱼钩文物图)半坡人的鱼钩有什么特点?这样做鱼钩有什么好处?这些鱼钩能够说明什么?3.半坡人吃些什么?(粟、鱼等)【提问】(出示陶器文物图)陶器底部的印纹、骨锥、纺轮。

你能联想到什么?(原始纺织业。

我国最早使用的纺织原料是半坡时期的麻。

)【叙述】除此之外,半坡人还会制作各种各样的陶器,可见半坡人的制陶工艺已相当高超。

【提问】半坡的陶器与河姆渡的陶器有什么区别?(半坡──彩陶,河姆渡──黑陶)【归纳】进入定居时期的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会种植水稻、粟,饲养猪、狗,烧制陶器,用麻捻线、织布。

【提问】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异同(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文化的异同)(讨论完成)生活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建筑形式农作物驯养的动物制作的陶器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气候湿润水网密布干栏式水稻牛黑陶半坡遗址黄河流域气候干燥河流少半地穴式小麦、粟猪彩陶【提问】(幻灯片28)从《中国多级地势》图可以看出,我国地势分为三级阶梯,我国的远古人类遗址大多分布在哪级阶梯上?为什么?【叙述】考古的发现证明,中国大陆上已有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大多分布在两个较低的阶梯上,尤其以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最为密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