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至1957年的五年计划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建设的起步阶段,也
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对于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旨
在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工业方面,重点发
展了钢铁、煤炭、机械、化肥等基础工业,同时也加强了农业和轻
工业的发展。
通过大力推进农业合作化和土地改革,实现了农业生
产的大幅增长,为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建设的同时,中国政府还注重了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
的发展。
大力推进了全民教育,普及了基础教育,提高了国民素质。
同时,加强了科研力量的建设,推动了科技创新,为国家的长远发
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社会建设方面,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医
疗卫生事业的建设,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同时,加强了基层组
织建设,提高了社会管理水平,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益。
在对外方面,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了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扩大了国际影响力,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的来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是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
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的后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规划,时间跨度为1953年至1957年。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
经济极度落后、社会秩序混乱等一系列严峻挑战,急需通过计划经
济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的快速发展。
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被
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点,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目
标和政策措施,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在经济方面,中国政府提出了发展重工业、加强农业生产的方针,
实施了一系列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措施,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和农
业现代化的需要。
同时,政府还大力发展国有企业,加强对外贸易,推动国家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在社会方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中国政府注重了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大力推动了全民教育,加强了基层
医疗卫生服务,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这些举措为中国社会
的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防建设方面,中国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加强了国防
力量的建设,提高了国家的国防实力,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总的来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起步阶段,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成功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这一时期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未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发扬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什么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什么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一五”成就: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
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
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二五”目标: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时期增长一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25%~30%。
但“二五”计划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了严重的冒进倾向,1958年8月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又提高了奋斗目标,提出可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到1962年建成强大的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
完成情况:由于“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财政连年出现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我国经济建设已不能按照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继续发展。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三五”成就: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
其中,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
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炼钢652.7万吨,铁矿开采3590.1万吨,合成氨244.4万吨,化肥204.16万吨,水泥1533万吨,塑料18.7万吨,棉纺锭322万吨,化学纤维1.23万吨,新建铁路交付营业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191万吨。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体是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体是中文名第一个五年计划外文名 The first five year plan 时间 1953—1957年发布国家中国目录 1 制定背景 2 计划内容 3 制定实施 4 完成成就▪ 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建设▪ 工业发展▪农业生产▪ 交通运输▪ 民生改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背景播报20世纪50年代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对峙最为激烈的时期。
随着冷战的逐渐展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两个阵营不仅在政治制度与军事实力上展开全方位竞争,还围绕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展开了激烈较量。
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
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年代尤其是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东北亚的紧张局势。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依然没有放弃颠覆大陆的企图,中国周边的战争胁并未消失。
因此如何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成为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对于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无论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重建或者恢复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是最为重要的任务,对于大多数新兴的原殖民地国家而言,加快工业化进程并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更是成为巩固与维持政治独立的经济前提。
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工业化的浪潮。
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内容播报“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实施播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搜狗百科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搜狗百科农业社会主义集体化的曲折探索苏联在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在农村发动组织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9年上半年,斯大林视察农村,要求加快对个体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此后,中伏尔加边区的党政领导提出要迅速把全地区变成全盘集体化,并着手大规模组建集体农庄。
只二个月时间,就组建起500个集体农庄,全地区62%的农户加入了集体农庄。
在斯大林提议和主持下要求马上在全国范围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
一场大规模的集体化运动很快席卷全国农村,集体化农户占总农户数的比例逐日上升,仅两个月时间就有一千万农户加入了集体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50%。
在全盘集体化高潮中,各地不同程度出现偏差,如片面追求速度、数量和提高公有化程度,强迫实行住宅、小牲畜和家禽的公有化,等等。
对富农的政策也急剧向“左”转。
斯大林在《红星报》上发表文章,提出“目前党在农村中的政策,是从限制和排挤农村资本主义分子的旧政策,向消灭富农阶级的新政策方面的转变。
”一场暴风雨般的消灭富农阶级的运动在全国掀起。
凡是被划为富农的,地方政权机关立即没收其财产,将他们“扫地出门”。
1930年和1931年,全国有60万富农被剥夺财产,有52.5万富农被强迫迁往西伯利亚、乌拉尔、北部边区。
到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阶级已被消灭了。
集体农庄运动的强制性做法和过火行为,引起农民普遍不满。
农民纷纷滥宰牲畜、家禽,以免被充公或被划为富农。
1929年—1930年,全国约有一半以上的马匹被屠宰,约三分之一的猪、羊被宰掉。
有些地方农民甚至用暴力手段对抗工作队。
千百万封发自全国各地的信飞到莫斯科,表示抱怨和抗议。
斯大林的亲信奥尔忠启则过去在许多问题上同斯大林保持完全一致的立场。
他到各地农村考察后,对集体农庄运动提出了不同看法,对斯大林触动很大,加上其他中央委员的意见,令斯大林认真总结反思。
1930年3月2日,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严厉指出:“某些同志被胜利冲昏头脑,失去了理智和冷静的眼光。
1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2009年09月17日04:52凤凰网里【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就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有计划地建设创造条件。
1951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试编了全国国民经济年度计划。
1952年,成立了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
同时,加强了对国营企业和基本建设的管理。
尽管如此,在既缺乏编制计划的经验,又无精确统计资料的当时,编制和实施全国性的经济计划难度很大。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通过,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
陈云具体主持了这项工作。
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并吸收各省(市)和中央各部的意见和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
计划草案由原来的12.7万字减少到10.4万字左右。
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五”计划。
源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一五”计划是在实施两年半后才定案。
“一五”计划的制定充分体现了计划工作认真、细致、谨慎、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注重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特点。
具体来看,这个计划有5个突出特点: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
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
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共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
这一选择是出于当时的国情。
旧中国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长期落后,以致在国际交往中受制于人;在被国际资本严密封锁的环境中,农业、轻工业也难以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跨度为1953年至1957年。
这个五年计划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端,也是中国经济建设的起步阶段。
在这个五年计划中,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政府主要制定了四个方面的发展目标,一是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是推动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强工业建设,实现工业化的初步目标;四是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了实现这些发展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强国有经济的建设,推动农业集体化,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以及加强对外经济合作等。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提高,工业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这些成就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续的五年计划和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第一个五年计划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历史和国际环境的原因,中国在这一时期面临着严重的物质短缺和经济落后的现实,同时还受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的干扰和破坏。
这些困难和挑战使得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失误,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和基础。
通过这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政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认真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它的起止
时间是从1953年到1957年。
这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主要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
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和支持,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及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在工业方面,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
煤炭等行业。
在农业方面,主要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集体化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科技方面,主要是加强科研力量的建设,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在社会方面,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注重了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以及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
这些工作的开展,为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是1953年到1957年,这个时期是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起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为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重大战略,诞生于1953年10月1日。
当时中国正在经历重大的变革,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革,新中国致力于改造民族的命运,实现祖国的复兴。
当时中国作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伟大的改革与建设运动,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为核心。
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支柱,实现国家全面发展,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医药卫生和文化教育,扩大产品生产,调整结构,增强国力,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的和谐秩序,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复兴。
第一个五年计划分为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改革、科技发展与文化教育、卫生与人口壮大、历史遗迹保护发展、社会改善、政治建设、政策实施七个方面,旨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改善人民生活。
为实现这些目标,计划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造老旧工业,争取国际技术和融资支持;积极发展新的重点产业,并且实施稳步改革;大力发展科技事业,以及实施改良旧城镇建设、农村建设等。
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标志着中国走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以新水平实现了对社会文明和文化教育的革新,将中国社会从经济落后变成了一个发达的国家,建立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形成了新的伟大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把中国的改革与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把中国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成功地实现了实施共产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统一而完整的进程。
第一个五年计划给后续经济发展提供了奠基,为中国进一步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联一五计划时间
苏联一五计划时间
苏联一五计划,又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苏联于1928年至1932年实施的经济计划。
这一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国家控制的方式,加速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进程,以实现国家经济的迅速
发展。
一五计划的时间跨度为5年,从1928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
在这5年的时间里,苏联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包括国有化、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建设等措施。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苏联国
家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给予了高度
重视。
在工业化方面,苏联政府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化工等行业。
通过国家的计划和投资,苏联的工业产值得到了
显著的增长,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一五计划也推动了苏联农业的集体化进程。
苏联政府通
过实行集体农庄和国有农场的政策,逐步消灭了私有农场,实现了
对农业生产的国家控制。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粮食和原材料。
然而,一五计划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在工业化过程中,苏联面临着技术落后、资源短缺等问题,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和质量不稳定。
在农业集体化方面,农民对政府政策的不满和抵制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总的来说,苏联一五计划的时间跨度为5年,是苏联国家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苏联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加速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进程,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然而,一五计划也面临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对苏联国家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一五计划是指中国在1953年至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恢复战争破坏,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国家和人民的基本需求。
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
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就,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特别是在工业方面,一大批基础工业企业相继建成,国家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同时,一五计划也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然而,一五计划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行业发展不平衡等方面。
这些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障碍,需要通过改革和调整来解决。
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在1956年提出了进行三大改造的方针,即对工商业、农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工商业方面,三大改造主要是指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私有制企业逐步转变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通过这一改革,不仅加强了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控制力,也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条件。
在农业方面,三大改造主要是指对农村经济的改革,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则是指对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的改造,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调整,逐步实现了对外资企业的国有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总的来说,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它们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也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为后续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计划简介:一五计划:1953-1957。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的基本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即国家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
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包围封锁。
2.没有重工业,就没有工业化的基础,也就没有巩固的国防。
优先在东北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东北的工业化基础比较雄厚。
2.东北的资源丰富且交通运输便利。
3.东北靠近苏联。
可以从苏联得到经济上的援助。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因此“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周恩来、陈云主持,从1951年开始着手先后历时4年,五易定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
自1953年至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First Five-Year Plan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1957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简称“一五”计划。
历史背景: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是从1953年到1957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五年计划的制定标志着中国国民经济建设进入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发展阶段,也标志着中国经济建设由此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个五年计划时间内,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重工业建设、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
在重工业方面,中国加大了对钢铁、机械、电力等行业的投资和建设力度,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农业方面,中国实行了土地改革,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推行了农业合作化,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中国加大了对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投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全面发展。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的制定和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国民经济总量和工业产值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同时,中国的农业生产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农业生产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此外,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社会福利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续的五年计划奠定了重要的经验基础。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当继续借鉴和发扬这一时期的经验,不断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
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 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
❖
❖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 是很低的,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 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 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一五”计划 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周恩来、 陈云主持,从1951年开始着手先后历时4年, 五易定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自1953 年至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 交通运输
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 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 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全 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
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 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机床产量达2.8万台, 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糖86万吨,比
1952年增长92%。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 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 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 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 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什么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什么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于1953年开始实施的一项经
济建设计划。
这个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国家集中力量,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阶段,也为后来的五年计划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发展重工业。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重工业,特别
是钢铁、机械、煤炭等行业。
通过国家投资和计划调拨资源,加快了这些行业的发展速度,为国家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发展农业。
尽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发展工业,但中国政府也意识到
农业的重要性。
因此,在计划中也包括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内容,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技术的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第一个五
年计划中,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铁路、公路、水利等领域,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推动科技进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政府也重视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通过加强科研机构建设、人才培养等举措,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政府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为后来的五年计划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虽然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__个人五年计划经典大全
第一个五年计划__个人五年计划经典大全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受到影响,很多个人也制定了自己的五年计划。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一些个人的五年计划,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第一个五年计划1今天看了刘同的一篇文章,《我是怎么挣到现在这些钱的》。
看完深有感触,也想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文章。
相信很多人看完刘同的这篇文章,都会有一些感触,都会想到自己的过往,想到自己的曾经。
初入社会,小屁孩一个,跟刘同哥一样的感受,我也觉得只有有钱人才有资格谈论金钱,谈论金钱的人,都是特别有人脉有能力的那一群人,都很了不起,而对于我,钱是生活的必需品。
朋友过生日,朋友聚会,都是找个理由不去,因为买东西要花钱,太晚了,打车要花钱,吃饭要花钱,自己得生活都是算计着来过的,这个花多了,别的东西就得少买或者不买。
快毕业的时候,老师就说:“你们现在都是平等的,五年就会拉开你们的距离”当时我就有一个梦想,五年后我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来证明自己的成绩。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北京,很幸运,找到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当时在北京都是很有名的,经常会看到明星,当时的工资是底薪800?提成。
当时很担心,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工作经验几乎没有,最重要的是,当时的自己是相当的内向,不敢跟领导说话,不敢大声说话,一说话就脸红,而且那会也不会收拾自己,简直了。
好在那份工作,只要勤勤恳恳也是可以拿到不少工资的。
现在记不清自己当时第一个月拿多少工资了,反正那一年下来,我攒了2万块钱。
那一年我给我爸妈2000块钱的红包,很开心,终于可以显一下我的孝心了。
这是北京的第一年北京的第二年,我换了工作,因为刚毕业的原因,想法很多,很迷茫,就像刘同哥的那一本书《谁的青春不迷茫》,我也给自己时间去迷茫,我给自己一年时间寻找自己人生定位,以后不会再有机会,同时现在允许自己这样不断的换工作,寻找定位,为的就是以后不后悔,不遗憾,不让自己有怨言。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经济落后、社会动荡的严峻挑战。
为了加快国家工业化进程,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政府决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经济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国民经济,重点是发展工业生产。
计划的实施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通过国家计划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和投资,以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
这一计划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经济由自然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国家对工业和农业的投资,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煤炭等重点行业;二是进行农业改革,推行合作化道路,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三是加强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和引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建设,为工业化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952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比解放前增长了约70%。
工业和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特别是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的产量大幅增长,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第一个五年计划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原因,计划中的一些目标未能完全实现,也出现了浪费和低效率的现象。
这些问题成为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总的来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的实施不仅加快了国家工业化进程,也为后续的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也为中国后续的经济计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开篇之作。
这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面建设的新时期。
在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政府确定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总目标和各行业的具体发展规划。
在工业方面,国家加大了对重工业的投资力度,大力发展钢铁、煤炭、机械等重点行业,同时也加强了对轻工业的支持,促进了纺织、食品等行业的发展。
在农业方面,国家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的目标,通过土地改革、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大力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生产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民经济总体上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
特别是在工业方面,中国的钢铁、煤炭等重要原材料产量大幅增长,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的限制,一些行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瓶颈和障碍。
在农业方面,由于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也面临一定的压力。
总的来看,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经验,也为后续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积累。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一五计划是什么
一五计划是什么一五计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53年至1957年的经济建设计划。
这一历史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建设迈出的第一步,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民生活贫困等重重困难。
因此,制定一五计划是为了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时加强国防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中,重点发展了钢铁、煤炭、机械、化工等重工业,以及农业、轻工业等领域。
同时,加强了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此外,还加强了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就,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工业和农业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约9.9%,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9.4%,粮食总产量也有了显著增长。
这些成就为中国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一五计划期间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国家经济建设面临着多种困难和挑战,例如资源短缺、技术落后、人力不足等问题。
同时,一些政策和措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后续的发展中进行改进和完善。
总的来说,一五计划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它标志着新中国经济建设迈出了第一步,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后续的五年计划和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
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发【2011】8号古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一、总体构想古云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从2011年到2015年古云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全面实施富民强镇战略。
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以石油化工、盐化工、特钢制造、玻璃纤维、塑编五大产业为重点,打造石油化工基地、盐化工基地、特钢制造基地、玻璃纤维基地、塑编基地五大基地,以社区建设为载体,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物流为平台,建设鲁西南商贸中心。
实现全镇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快速发展。
建成可容纳15万人,产业集中、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科学发展的山东省明星乡镇。
二、指导原则——坚持科学发展原则。
坚定不移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升经济实力。
——坚持工业强镇原则。
围绕石油化工、盐化工、特钢、玻璃纤维等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山东省经济强镇。
——坚持社区规范化原则。
依据城镇规划,建设生活服务型社区,建设古云新城,建成山东省百强乡镇。
——实施科教兴镇原则,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建成全国知名的科技乡镇。
——坚持一、二、三产业并举原则。
依托仙鹤湖、及古云两省四县交界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全国性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坚持和谐发展原则。
结合县监控系统,在全镇范围内安装监控系统,同时加强村庄综合治理力度,保证群众生活安定。
创建全国平安模范镇。
三、发展目标“一五”期间努力把我镇建成全国知名的石油化工基地、盐化工基地、特钢制造基地、玻璃纤维基地、塑料编织基地,经济指标进入全省20强,经济全国百强乡镇。
具体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1年至201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年增长30%,争取在实际执行中更快更好些。
工商税收年均增长50%,2015年达到12亿元,全镇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递增50%,2015年力争达到6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相适应,财政实力进一步提高。
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0%以上,继续保持对经济增长较强的拉动力。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5∶80∶15。
规模工业占全镇工业的比重提高到80%。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
城镇结构初步改善,社区建设基本完成,2015年全镇城镇化水平达到100%。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
支持和鼓励企业与大中院校结合,争取在古云建设国家级科研所1处,省级科研机构2处,市级科研机构3处。
高新技术产业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5%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上级规定的指标范围内,全镇绿化率达到51%。
——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达到12000元。
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98%。
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城镇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文化、体育设施增加。
四、发展方向和重点(一)打造5大产业园,加快工业大发展步伐继续确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实施“工业强镇”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经济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
2015年争取规模企业达到50家,实现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税收过亿元的2家,过5千万元的5家,过千万元的10家,确保工商税收12亿元,力争达到15亿元。
财政收入达到6亿元。
1、盐化工产业园。
总占地1万亩,总投入100亿元。
2011年,中盐在古云开始发展,以32万吨华祥氯碱为起步,建设120万吨真空盐等项目20个,形成百亿盐化工产业园。
2、华祥石油化工产业园。
占地5000亩,总投资100亿元,华祥石化总投资30亿元,2011年3月份第一期投产,第二期投资3亿元建设4万吨/年气分装置,40万吨/年渣油延迟焦化,60万吨/年汽柴油加氢装置等,于2011年底建成投产,第三期投资25亿元建设14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3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等,3年内完成。
其余70亿元通过招商引资完成投入。
3、航发特钢制造产业园。
占地5000亩,总投资100亿元。
以航发特钢为龙头建设炼制、铸造、拉丝、薄板、器具等完备产业链条。
4、玻璃纤维制造产业园。
占地5000亩,总投资50亿元。
以九鼎新材料、义和成集团为骨干企业,发展玻璃纤维制造基地,九鼎新材料3年内建设10万吨特种玻璃纤维生产基地,5年内扩大15万吨建设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基地,建设百亿产业。
5、塑料编织产业园。
以广庆集团为龙头企业,整合编织袋企业,优化升级,拉长产业链条,建设全国最大的塑编销售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塑编基地,总产值达到要达到100亿元。
总之,把有限资源用于支持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多、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产品和产业,建成一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工业骨干项目,尽快形成优势,增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二)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种植业上,一是大力引进优良品种。
品种是农业增长之源,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的品种,特别是适销、高值、创汇的品种。
二是积极吸收消化先进技术。
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现有传统的耕作模式,鼓励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是建设有机蔬菜精品基地。
按照国家标准,建设无公害和有机蔬菜基地5000亩,争取成为供港澳台和国外生产基地,打响“古云”精品蔬菜品牌;养殖业上,通过扶持大户,建规模小区,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全力具有现代化饲养模式的养殖大户和专业村,逐步取消1万只规模以下的户,到2015年饲养蛋鸡50万只,万只以上标准化养殖户达到50户。
稳定生猪生产,到2015年,全镇百头以上规模养猪场达到50个以上。
在池塘和金堤河滩区发展5000亩以上小龙虾基地,形成产业化经营。
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深入贯彻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机补助的优惠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带动多元投入。
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积极发展劳务产业,规范劳动力市场。
建立和培育能够对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组织劳力有序输出的大型就业综合服务中介机构,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劳务收入。
“一五”期间,每年劳务输出或解决劳动力稳定在13000人以上。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面向城镇居民,进一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我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积极发展房地产业。
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房地产业开发,建立和完善房地产服务体系,改善人民居住条件。
“一五”末期,结合社区建设,兴建一批品位高,可塑造镇新形象的建筑群和风景靓丽的花园式、休闲型住宅。
搞好市场开发建设,在镇驻地建设2至3个层次较高的大型超市和零售商场。
建设全国最大的塑料、废旧钢铁、废电子元件收购批发市场,培育一批贸工农、内外贸一体的商业企业,成为拓展国内外市场,带动中小流通组织的龙头骨干企业。
建设物流区,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信用消费等现代营销方式,繁荣镇区商贸。
积极培育农村商业网点和市场,整顿、规范农村集贸市场,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加快仙鹤湖建设速度,2015年底把仙鹤湖建设远近闻名的湿地风景区,成为人民群众游览、休闲的地方。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高起点规划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到2015年,镇城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到2015年建好三街四路给排水、亮化、美化、垃圾处理工程。
交通建设要加强镇村公路改造力度,完善村村通工程,建设古樱路,打通通往濮范高速出口的两条道路。
续建城镇电网改扩建工程,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及供电质量,整改率达到100%;争取再建11万变电站2处。
建设2个天然气加气站,满足园区内用气需要,建设2—5个中石化或中石油加油站,完善能源设施。
建成全省一流的小型城市。
(五)科教兴镇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按照教育“三个面向”要求,以建设教育强镇为目标,努力创建特色名校、星级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调整幼儿园、中、小学教学布局,总投资4500万元建设全省一流的中学一处,职业学校一处,全日制小学15处。
建设一处省级规范化化小学、3处市级规范化小学,2处县级规范化小学。
建成全市闻名的中心幼儿园一处,全国小学生环保实践基地学校一处,社区规范化幼儿园10处,全镇各小学都能达到三星级学校标准,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六)精神文明建设(1)建设实施“三个一”工程。
一是人民文化广场一处,二是文化活动中心一处,三是鲁西第一支部纪念馆一处,建成山东省文化设施先进乡镇。
(2)制定实施古云镇镇规民约和古云镇公民行为规范,2011年要制定实施,以此为契机创建全国文明乡镇。
(3)成立文化经营发展公司,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建成30支鲁西秧歌队,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全省一流的歌剧院一处,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
建设电视释放中心,到2015年全镇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
(4)发展礼仪服务公司2个,规范婚丧礼仪等行为规划,倡导健康文明的婚庆文化,杜绝封建迷信等不健康文化。
(5)建设中型图书馆一处,2015年图书力争达到10万册,电子图书价值达到20万元。
(6)强化体育建设,结合中小学建设全市一流的体育场所,满足学生及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需要。
(7)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加强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将形成以心内科、神经内科、普外科为重点专科、特色专科,购进CR、螺旋CT等设备,完善医疗设施,继续巩固合作医疗,五年内,全镇参合率达到100%,真正做到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
(七)人口与资源及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加强规划、综合协调,逐步形成以法律为基础,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切实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普及优生优育科学知识,提高全民人口素质。
大力推行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认真落实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扶政策,逐步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
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加大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全面提高综合环境质量。
通过实施城镇下水道的综合治理等措施使我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镇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标准二类之内、地表水水质达到相应功能区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5%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