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教案.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地理科学专业(二)教学目的土壤地理学是地理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其目的在于为评价、改良、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发生、土壤分类方法及各土类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该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理论,为学生学习和综合分析其他专业课奠定基础。提高学生认识土壤、分析土壤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利用土壤地理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土壤问题,进一步利用、控制和改造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同时,该课程重视新理论、新技术的探索,根据本课程专业性及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安排了较多的室内和野外实验实习,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介绍内容有:土壤剖析(土壤形态、土壤组成和土壤性质)、土壤的发生过程以及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土壤分类(发生学、诊断学和中国发生学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在系统介绍土壤地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反映现代土壤地理学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根据土壤地理学本身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本课程同时还配合了土壤室内分析,土壤样品采集、数据处理,野外实习等方面的实习内容。(四)教学时数总计72学时,其中讲授54学时,实验18学时。另外,安排室内实验、野外实习18学时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五)教学方式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实验、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土壤地理学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在实践中,通过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授课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六)学时分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土壤”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
“土壤”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及其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解读:教学中需重点落实的内容是“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其涉及自
然与人文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体现了对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的培
养要求。教学方法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突出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
素养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对于本节内容,教材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如何观察土壤、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土壤是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土壤的形成是各个自
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内容安排在大气、水、地貌、植被四个
要素之后呈现,为学习本节内容作了知识铺垫。通过土壤的形成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观念。
三、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在“地貌”一章学习掌握的“地貌景观的观察方法”对本节
从不同维度观察土壤有借鉴意义。之前学习的地形、气候、植被等内容为“土壤
形成因素”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但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许多相关的自然地理
知识仍较为欠缺,并且城市学生对土壤相对陌生,这增加了本节内容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学中需要教师搭建支架,提供必要的知识及信息支撑。
能力层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描述和问题分析的能力,但野外观察、地
理实验的经验较为欠缺,动手能力较差。因此,本节课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
观察和动手体验的机会,提升其地理实践力。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和学情基础,预设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
1、通过设计、组织与实施土壤考察活动,挖掘土壤剖面,采集土壤样本,通过动手、动眼、动脑来观察土壤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培养学生使用地理工具、野外观察、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培养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
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概况
课程名称:土壤地理学(soil geography)
课程代码:234010046
课程类别:专业课/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38/2.0(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0时)
需预修课程:土壤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地貌学、肥料学、土壤改良培肥、农业气象学适用专业:适用于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教学
课程简介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学科。本课程全面阐述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分类的基础理论,并以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分类系统为基础,详细介绍了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地理分布规律,对每个土壤类型都介绍其形成因素、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理化性质以及合理利用与改良措施等。本课还以土壤作为土地资源的主体和主要的环境要素,阐述中国土壤和土壤资源形成的地理地质基础、区域性分布和合理开发利用特点等内容。另外,简要的介绍了世界四大洲的土壤分布规律及其它们的分类、形成条件、成土过程、主要发生层、共同性状和保护利用等。
二、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理论、知识目标:掌握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土壤类型及其地理分布规律,对每个土壤类型都介绍了其形成因素、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理化性质以及合理利用与改良措施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并认识不同类型土壤,其成土过程和与外界自然条件的关系等。
3.达成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地理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二章:土壤发生
第二章土壤发生
第一节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土壤是独立自然体,与地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19世纪末道库恰耶夫提出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
Π=∫(КОГР)Т
Π:土壤、К:气候、О:生物、Г:岩石、Р:地形、Т:时间。
本世纪40年代美国土壤学者詹尼(H.Jenny)提出与道库恰耶夫相似的函数关系式:
s = ∫(cl,o,r,p,t…) s 土壤,cl气候,o,生物,r地形,p母质,t时间
s = ∫(o, cl,r,p,t…) …代表尚未确定的其他因素。
s = ∫(r,cl,o, p,t…)
s = ∫(p,cl,o,r, t…)
s = ∫(t cl,o,r,p,…)
s = ∫(…cl,o,r,p,t)
格林认为气候最重要。涅斯特鲁耶夫强调地形的作用。威廉斯提出生物是主导因素,土壤的本质是肥力,肥力的发生、发展是生物的发生、发展、活动与演替的结果。柯夫达提出土壤形成还受其它因素影响:例如:火山土肥力高;地震使土层混乱;地下水位升高造成沼泽化、盐碱化;新构造运动使地形上升,土壤侵蚀加剧;地形下降,土壤上沉积物积累。
二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
(一) 土壤发育与母质关系: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中的一些性质如机械组成、坚实度、渗透性、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等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母质中的磷、钾、钙、硫等元素也影响着土壤的肥力。
1 影响土壤质地:酸性岩母质含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抗风化力强的浅色矿物较多,多形成酸性的粗质土;基性岩母质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抗风化力弱的深色矿物较多,多形成土层较厚的粘质土壤。发育在残积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也较粗,石块多;坡积物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夹有带棱角的石块;洪积物与淤积物上的土壤砂粘成层,黄土母质质地均一;南方在石灰岩、玄武岩上的土壤质地粘重。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土壤地理理论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土壤地理学》作为地理与资源环境系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重点阐述土壤剖析、土壤发生、土壤分类、土壤类型、土壤分布以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内容。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内 容 学 时
第一章 绪论 4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5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4
第四章 土壤生物 2
第五章 土壤水分 4
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 4
第七章 土壤物理性质 4
第八章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4
第九章 土壤溶液 2
第十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4
第十一章 土壤分类 2
第十二章 土壤主要类型 2
第十三章 土壤空间分异规律与土壤分区 4
合计 45
第一章 绪论
土壤与人类,土壤与地理环境,土壤概念(重点),土壤性质(重点),土壤剖面划分(重点),土壤地理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难点),21世纪土壤科学发展展望
作业:
1.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
2.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
3.试从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证明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4.请亲自观察校园绿地或者附近农田林地,选择一个具体的单个土体,运用所学的知
识阐述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并说明该土壤开放系统中的主导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土壤》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土壤
【教学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素养目标】
1.观察、识别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2.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区域认知)
3.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说明土壤的发育过程。(综合思维)
4.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
1.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2.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的关系;
3.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这边是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农作物为水稻,以同学们熟悉的水
稻土引入,让同学们了解水稻土的土壤形成,并思考地理环境对其形成的影响?贯穿全课。
二、新课讲授
1.观察土壤
(1)介绍土壤的概念
通过表格进行土壤组成成分的比较,同时重点突出其与肥力的关系,既
可作为拓展,又可解释引入提出的问题。
出示课件: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想一想:野外如何判断土壤?
出示课件: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
构造等方面进行。
(过渡到下面两个知识)
(2)土壤颜色
通过图示图片土壤颜色不同,让学生直观识别不同土壤。
(3)土壤质地
A.通过图示图片土壤质地不同,让学生直观识别不同土壤。
B.拓展在我国这三种土壤的大致分布、土壤质地的分类及分类标准,从而使学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小学地理《土壤》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地理《土壤》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目标
-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和组成成分。
- 让学生认识到土壤对农业和环境的影响。
- 培养学生对土壤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
- 地理课本和教辅资料
- 土壤样本和显微镜
- 图片和视频资料关于不同类型的土壤和其特征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复地表特征和地形地貌的概念。
2. 引入主题:通过给学生呈现一些图片和视频,引起他们对土壤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土壤的思考。
3. 讲解土壤的概念和组成: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土壤是由岩石碎屑、有机物质、水和空气组成的。
4. 土壤样本观察:给学生提供一些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和显微镜,让他们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和形状,并比较不同类型土壤的差异。
5. 分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对土壤的认识和观察结果,并展示给全班。
6. 土壤的重要性:向学生介绍土壤对农业和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土壤保护的必要性。
7. 总结和思考: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提出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土壤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教学评估
-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 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观察结果呈现的准确性
- 学生对土壤重要性和保护的理解程度
扩展活动
- 邀请农民或专业人士来学校做关于土壤的讲座
- 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田地或公园考察土壤的特征
- 帮助学生进行土壤实验,根据不同土壤类型进行种植实验
参考资料
- 地理课本和教辅资料
- 在线资源:插图、图片和视频关于土壤的介绍和特点
土壤地理学精品课程
土壤地理学精品课程
第一章:引言
土壤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土壤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特性和演变过程。本课程将全面介绍土壤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对土壤地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2.1 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
土壤形成是指自然界中矿物质和有机质在一定的地质、气候和生物条件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转化为土壤的过程。本章将介绍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等。
2.2 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土壤发育是指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岩性、地形、气候、植被和时间等。本章将重点介绍这些主要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机制。
第三章:土壤的物理性质与特征
3.1 土壤颗粒组成与结构
土壤是由不同颗粒组成的,包括砂粒、粉粒和粘粒等。本章将介绍这些颗粒的组成与结构,以及它们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 土壤质地与孔隙度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颗粒所占的比例,它对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等具有重要影响。本章将介绍土壤质地的分类与判定方法,以及土壤孔隙度的计算与测定。
第四章:土壤的化学性质与特征
4.1 土壤的酸碱性
土壤的酸碱性对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肥力具有重要影响。本章将介绍土壤酸碱性的原因和判定方法,以及土壤酸碱调节的措施。
4.2 土壤的养分与肥力
土壤中含有植物所需的各种养分,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章将介绍土壤中主要养分的来源和循环过程,以及土壤肥力的评价和调控方法。
第五章:土壤的生物性质与特征
5.1 土壤微生物与生物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二章:土壤发生
第二章土壤发生
第一节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土壤是独立自然体,与地球四大圈层相互作用。19世纪末道库恰耶夫提出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
Π=∫(КОГР)Т
Π:土壤、К:气候、О:生物、Г:岩石、Р:地形、Т:时间。
本世纪40年代美国土壤学者詹尼(H.Jenny)提出与道库恰耶夫相似的函数关系式:
s = ∫(cl,o,r,p,t…) s 土壤,cl气候,o,生物,r地形,p母质,t时间
s = ∫(o, cl,r,p,t…) …代表尚未确定的其他因素。
s = ∫(r,cl,o, p,t…)
s = ∫(p,cl,o,r, t…)
s = ∫(t cl,o,r,p,…)
s = ∫(…cl,o,r,p,t)
格林认为气候最重要。涅斯特鲁耶夫强调地形的作用。威廉斯提出生物是主导因素,土壤的本质是肥力,肥力的发生、发展是生物的发生、发展、活动与演替的结果。柯夫达提出土壤形成还受其它因素影响:例如:火山土肥力高;地震使土层混乱;地下水位升高造成沼泽化、盐碱化;新构造运动使地形上升,土壤侵蚀加剧;地形下降,土壤上沉积物积累。
二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
(一) 土壤发育与母质关系: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中的一些性质如机械组成、坚实度、渗透性、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等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母质中的磷、钾、钙、硫等元素也影响着土壤的肥力。
1 影响土壤质地:酸性岩母质含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抗风化力强的浅色矿物较多,多形成酸性的粗质土;基性岩母质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抗风化力弱的深色矿物较多,多形成土层较厚的粘质土壤。发育在残积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也较粗,石块多;坡积物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夹有带棱角的石块;洪积物与淤积物上的土壤砂粘成层,黄土母质质地均一;南方在石灰岩、玄武岩上的土壤质地粘重。
土壤地理学实验教案——实验五: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实验五: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土壤有机质既是植物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的源泉(本身含有氮、磷、钾、钙、镁、有机碳、硫和其他微量元素,以及各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又是土壤中异养型微生物的能源物质,同时也是形成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土壤有机质就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耐肥性、保墒性、缓冲性、耕性,通气状况和土壤温度等,因此土壤有机质是鉴别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土壤有机质按其分解程度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粗有机质,包括分解很少但仍保持原形态特征的植物残体;第二类为半分解有机质,包括正在分解中的植物残体(如纤维素等),以及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各种产物;第三类为腐殖质,主要指与原来有机质性质发生较大变化,
复合成为特殊性质的有机物质。我国除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达40~50g ·kg -1以上外,由
此向西北,土壤有机质含量亦逐渐减少。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其比值(C/N )随着土壤所处的环境因素和利用状况而变化。我国耕作土壤的C/N 介于9-13之间,其比值的高低放映有机质在矿化过程中所释放出有效氮量的多少,其比值越小,释放出的有效氮量就越多。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使用比较普遍方法是重铬酸钾容量法。
重铬酸钾容量法不宜用于测定含有氯化物的土壤,如样品中氯离子含量不多,可加入Ag 2SO 4消除部分干扰,如土壤中氯离子含量较高,可考虑用水洗的办法加以克服,经水洗处理后测出的土壤有机质总量中不包括水溶性有机质组分,应加以说明。新采回的水稻土或长期处于渍水条件下的土壤中,由于其中的低价铁、锰等化合物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将土壤充分自然风干才可进行分析。
人教版地理土壤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土壤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在本次地理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土壤这一主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 理解土壤的定义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 掌握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分类方法。
3. 认识到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及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
1. 土壤的定义与组成
- 土壤的基本定义:土壤是地球表层的疏松物质,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 土壤的五大组成要素:矿物质颗粒、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 - 土壤的质地分类:砂土、壤土、黏土等。
2. 土壤的形成
- 土壤形成的因素:母岩、气候、植被、地形和时间。
- 土壤形成过程: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生物作用。
3.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 根据土壤的成因、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
- 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
4. 土壤侵蚀与保护
- 土壤侵蚀的原因:自然因素(如降雨、风蚀)和人为因素(如过
度开垦、森林砍伐)。
- 土壤侵蚀的影响:土地贫瘠、生态环境破坏、水体污染等。
- 土壤保护措施:合理耕作、植被恢复、水利工程建设等。
5. 土壤与人类活动
- 土壤与农业生产:土壤肥力、作物种植与轮作。
- 土壤与环境保护:生态农业、有机耕作、土壤污染治理。
三、教学方法
1. 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和动画,直观展示土壤的形成
过程和分类。
3.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的特性和土壤保护的重要性。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1301006
课程名称:土壤地理学
英文名称:Soil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54(含实验)学分: 2.5 适用对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中专业基础课之一,为专业课的开设和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本课程主要讲解土壤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通过对土壤地理学基本理论、土壤分类基本方法和土壤属性的理解与应用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该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打好必要的基础。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认识土壤、分析土壤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土壤地理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土壤问题,进一步利用、控制和改造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该课程重视新理论、新技术的探索,并结合经济建设的实际和具体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实验、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土壤地理学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在土壤类型判读上要求在野外进行实地实习。根据土壤地理学内容杂、理论性较强的特点,采用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授课结合的方式。
高一地理教案:《土壤》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土壤》教学设计
(学习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语文资料、数学资料、英语资料、历史资料、地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物理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
高中地理必修三《土壤》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三《土壤》教学设计上一节好课,备课是关键,备课少不了好的教案。查字典地理网特为老师们分享优秀教案,不妨一起来看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土壤的四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2.理解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的形成过程;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树立对土壤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及保护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
2.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土壤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导学、综合分析与读图分析法相结合,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板图或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百姓常说:万物土中生。生物的生长要靠土壤来提供生存的场所,提供养分和水分等。所以,土壤在陆地环境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
[讲授新课]
3.7 土壤(板书)
一、土壤及其肥力特性(板书)
(引导)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我国古书《说文解字》中,就对“土”字有形象的解释。请大家读3.46图。
土壤不同于土地,二者是有区别的。
1.土壤与土地的区别(板书)
(解释)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土地资源。土地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不仅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等类型,还包括沙漠、石山、荒地等目前难以利用的土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领土有多大,土地面积就有多大。如我国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折合成土地就是144亿亩。
而土壤的范围比土地要小。它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
地理化学教案: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地理化学教案:土壤的组成与性质一级标题:土壤的组成
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植物生长和繁衍、水循环以及维持
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土壤资源。本篇文章将介绍土壤的组成部分,即无机物和有机物。
二级标题1:无机物的组成
土壤中的无机物主要包括矿物质、水和空气。矿物质是构成土壤基本颗粒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通过物理力学或化学反应进行分离或转变。常见的矿物质有黏土、石英、长石等。这些矿物质不仅影响土壤性质,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物生长。
除了矿物质外,约50%左右的体积百分比是由孔隙充满空气和水来占据。每个
孔隙中含有不同比例的空气和水,这取决于附近根系对土壤水分吸收情况以及降雨量等因素。空气在土壤中起到提供氧气给根系呼吸、调节温度和释放有害气体的作用。水则为植物提供养分以及保持土壤湿度等。
二级标题2:有机物的组成
有机物是土壤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植物和动物遗体、粪便、微生物等形成。这些有机物通过生殖活动(如树叶脱落)或分解过程(如动物尸体腐烂)在土壤中积累。它们对于土壤肥力和健康至关重要。
土壤中的有机质可以被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降解,转变为更简单的化合物。这个过程称为腐殖化作用。有机质在土壤中分解释放出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
一级标题:土壤的性质
了解土壤组成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其性质,并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土壤
来对其进行分类。
二级标题1:质地与结构
土壤的质地指的是其中颗粒大小的组成。按颗粒大小可以将其划分为黏土、砂
土壤地理学第二章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2章--第1讲
第2章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是由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的形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风化作用成土作用人类耕种熟化作用
地表岩石----土壤母质-----自然土壤---------农业土壤。
本章分别讨论土壤形成的这三个阶段。
第1节土壤母质的形成
1.什么是土壤母质
概念:土壤母质是地表裸岩在阳光、空气、水等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疏松的但不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矿物质颗粒的堆积物。
特点:与岩石相比较:岩石土壤母质
外观形态不同:整体状、或大块状;小块状、或颗粒状。
内部结构不同:紧实、致密无通透性;疏松多孔的,有一定的通气透水能力。
物质成分不同:无矿质胶体;养分"冻结";有少量矿质胶体,释放出少量的养分。
2.土壤母质的来源
土壤母质---地表岩石---矿物---元素
2.1地壳的元素构成
地壳重量的98%是由8种元素构成的:既:O:49%;Si:26%;Al:8%;Fe:5%;
Ca:3.2%;Na:3%;K;2.6%;Mg:2.3%。其余的2%就由各种微量元素所构成,个体数量少,但种类多,几乎包含了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
组成特点:地壳的组成,主要是以O、Si为主,其中,O就几乎占了一半;而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N、P、K,除K有较高含量外,N只有0.04%,P只有0.12% ,远远不能满足植物对N、P的需求,所以,生产中,很容易出现植株缺N、缺P的现象。
元素的存在方式:地壳中的元素,多以含氧酸的盐类存在,如硅酸盐、铝硅酸盐、碳酸盐等。
元素的分布特点:地壳中的元素呈非均匀分布形态,某种元素在某地可能富积成矿,在其他地方则可能缺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
课程名称:土壤地理学
院(部):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授课年级:2012级
****:**
教材名称:朱鹤键等:《土壤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11月
第二章土壤的固相组成及诊断特性
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
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壤质土壤表土的体积组成
第一节土壤矿物
土壤矿物来源: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土壤矿物分类: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
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
可溶性矿物。
一、原生矿物
1、原生矿物 (primary mineral)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
2、原生矿物类型:
铝硅酸盐类、长石类矿物、云母类矿物、橄榄石类矿物、辉石与角闪石类矿物、氧化物类、硫化物类和磷灰石类。
3、土壤矿物的风化及稳定性
二、土壤矿物的形成与转化
1、土壤矿物的风化过程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溶解
水化
水解
脱盐基阶段
脱硅阶段
富铝化阶段
2、影响矿物风化因素
矿物的组成与结构
环境因素
3、土壤矿物风化指数
硅铝率
迁移系数
三、土壤次生矿物
1、土壤次生矿物:是指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它包括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次生铝硅酸盐类。
它们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强烈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又称为黏土矿物
2、次生矿物类型
易溶盐类: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
次生氧化物:二氧化硅、氧化铝、三水铝石
次生铝硅酸盐:
基本结构单元:硅氧片、水铝片
分类:1:1型高岭石类 2:1型蒙脱石类、水云母
3、次生矿物的分带性
4、在中国次生矿物分布的地带性表现为
①新疆、甘肃西部和内蒙古西部为水云母地带;
②内蒙中部、黄土高原北部和东北西部为水云母-蒙脱石地带;
③华北大部和东北平原为水云母—蛭石地带;
④北亚热带湿润区为水云母-蛭石-高岭石地带;
⑤江南丘陵、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为高岭石-水云母地带;
⑥华南及云南南部为高岭石-二三氧化物地带。
学生课外学习引导查阅资料,了解土壤次生矿物的环境意义;以及了解中国地表风化壳类型及其分布。
课后小结
土壤矿物的形成与转化过程是本节的核心构架,也是学习该门课程的
一把钥匙。一定要认真把握。
参考资料[1]《土壤地理学原理》(第二版),许林书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土壤地理学》(第二版),朱鹤健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土壤地理学》,海春兴等,科学出版社,2010
[4]《土壤地理学》,李天杰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授课题目第三章第一节土壤空气及其运动、第2节土壤热量状况
教学目的1、掌握土壤流体物质组成及其主要诊断特性
2、了解土壤空气及其运动、土壤热量状况
3、掌握土壤水类型及土壤水分状况
4、掌握土壤分散系及其中物质转化过程
5、理解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功能
教学重点掌握土壤流体物质组成及其主要诊断特性;掌握土壤分散系及其中物质转化过程
教学难点土壤水类型及土壤水分状况
参考资料[1]《土壤地理学原理》(第二版),许林书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土壤地理学》(第二版),朱鹤健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土壤地理学》,海春兴等,科学出版社,2010
[4]《土壤地理学》,李天杰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备注第一节土壤空气及其运动
土壤空气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和土壤水分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之中,是影响土壤肥力与土壤自净能力的因素之一。
一、土壤空气的来源和组成
来源:主要来源于近地大气层;但经历土壤微生物地改造,与有明显的不同。
组成:1)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有机质分解作用使CO2浓度增加,O2浓度降低;
2)土壤水分经常饱和状态;
3)土壤空气组成经常处于变化过程。
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1)通气状况不良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影响强烈,产生一些有毒物质;
2)通气状况不良影响根系生长,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二、土壤气体交换过程
1、分子扩散过程
土壤中不断进行的动植物呼吸作用和微生物对有机质物的生物化学分解作用,使得土壤空气中O2不断消耗和CO2逐渐累积,其结果是土壤空气中O2、CO2浓度与近地层大气中O2、CO2浓度之间差异的扩大,这样必然引起O2、CO2气体分子扩散的发生,亦称为土壤呼吸作用。
2、湍流交换
近地大气层空气的湍流运动也会引起土壤与大气之间的空气交换。
土壤空气与近地大气之间气体扩散过程示意图
三. 土壤通气状况的肥力意义
土壤的通气状况指土壤气体的含量和组成,受土壤孔隙度和大小孔隙比例以及农业生产措施(耕作、中耕除草等)的影响,进而影响土壤的肥力。
1. 影响种子萌发、根系的生长和吸收功能
2.影响微生物的活动
3. 影响养分状况
4. 影响植物的抗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