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喜马拉雅变质作用和花岗岩研究及春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对比
地质构造运动期大汇总
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构造运动期(幕)中国地壳运动【迁西运动】Qianxi movement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 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 片麻岩区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Tiejiashan orogeny辽宁东部鞍山地区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
据东鞍山铁矿采场南部鞍山群上亚群的条带状含铁建造与下伏东鞍山花岗岩之间的沉积不整合而确定。
不整合界面时限放在28亿年左右。
【兴和运动】Xinghe orogeny阴山地区新太古代末的构造运动。
得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是根据集宁群晚期的不整合及构造 热事件确定的。
相当于五台运动。
【阜平运动】Fu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
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
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
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区外,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
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为太古宙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
在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 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错那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变质作用与构造意义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错那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变质作用与构造意义丁慧霞;张泽明;李梦梅;牛志祥;张宁【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7(033)008【摘要】The Greater Himalayan Crystalline Sequence (GHS),located in the core of the Himalayan orogen,was derived from metamorphism of the subducted Indian continent,representing the ideal object to study the forma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collisional orogens.Here we present a detailed petrological,phase equilibria modeling and zircon and monazite U-Pb geochronological study of the orthogneiss from the upper structural level of the GHS in Cona region,eastern Himalay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rocks have the peak assemblage of garnet + plagioclase + K-feldspar + biotite + muscovite + quartz + ilmenite,and anatectic textures.The garnet grains preserve growth zoning.Phase equilibria modeling reveals that the orthogneisses have peak-metamorphic conditions of 710 ~750℃ and 9.0 ~ 10.5kbar,and records a clockwise P-T path with a prograde process of bot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increase and partial melting,and subsequent retrogression of cooling and decompression.The zircon and monazite U-Pb dating indicates that the orthogneiss have protolith ages of 510 ~490Ma,and retrograde process between ~27Ma and 11Ma.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the upperstructural level of the GHS underwent upper amphibolite-facies metamorphism and partial melting,providing a key constraint o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Himalayan orogen.%位于造山带核部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是由印度大陆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经历变质作用的产物,是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与演化过程的理想载体.本文对造山带东段错那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上部构造层位的正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锆石与独居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岩石的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钛铁矿,保留有深熔作用的结构特征.岩石中的石榴石具有生长成分环带.相平衡模拟表明,岩石的峰期变质条件为710 ~750℃和9.0~ 10.5kbar,具有一个顺时针型变质作用P-T轨迹,其进变质过程以升温、升压和部分熔融为特征,退变质作用为降温、降压过程.锆石与独居石U-Pb定年表明,这些正片麻岩具有510 ~ 490Ma的原岩年龄,和27~11Ma的退变质时间.本研究表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上部构造层位经历了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与部分熔融,为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总页数】20页(P2357-2376)【作者】丁慧霞;张泽明;李梦梅;牛志祥;张宁【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345;P597.3【相关文献】1.藏南吉隆地区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的新生代变质作用和构造意义 [J], 董昕;刘国威;苟正彬2.喜马拉雅造山带核部的变质作用与部分熔融:亚东地区高压泥质麻粒岩的岩石学与年代学研究 [J], 李旺超;张泽明;向华;苟正彬;丁慧霞3.北喜马拉雅变质作用和花岗岩研究及其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对比 [J], 任留东;陈炳蔚4.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错那洞片麻岩穹窿的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 [J], 丁慧霞;李文坛;江媛媛5.喜马拉雅造山带南北向伸展构造变质岩的压力-温度(p-T)轨迹证据 [J], 刘宇平;陈智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喜马拉雅中段哲古拉花岗岩中高压麻粒岩包体及其主岩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
位素年代学测定结果的不一致及年龄解释上的分歧。因此, 查清与同位素定年有关的主要同位素体系在高压变质及退 变质过程中的行为对于获得有明确地质意义的准确年龄值 是非常重要的 ( 李曙光等, 0""* ) 。在高压变质作用同位素年 代学 方 法 中, 对 测 定 结 果 分 歧 意 见 最 大、 最受争议的是
-5 引言
高压变质作用的深入研究为揭示地壳及岩石圈构造演 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途径。了解高压变质岩构造演化历史、 刻画高压变质作用动力学过程、 检验已有的动力学模型和提 出新的模式是高压变质作用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精确测 定高压变质岩的峰期变质时代及其冷却年龄或退变质时代 是判断大陆或大洋地壳深俯冲的发生和结束时代, 以及高压 变质岩折返、 抬升冷却历史的最直接手段。但是, 高压变质 作用是在岩石圈深部相对较为极端的物理化学条件下 ( 温度 和压力、 流体作用) 发生的矿物相之间的转变, 这样的地质条 件, 对用于年代学限定的放射性同位素体系的性状有何影 响?与通常的地质演化过程相比, 高压变质环境下各个同位
$%&$ ’()*+),! ,’- ’./)0.),! ,12&$ 3/.0.),# ,32& 4/5*(! ,6- 4/565),! /)7 839& ’./)’()!
!: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 ! ! "#$%&#’%&( %) *&%+,-./ 0,1’2 #-3 4&52’#1 67%15’.%-,8688,9,:.-+ ;-.7,&2.’(,0,.&l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错那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变质作用与构造意义
系的变质演化包 括 始 喜 马 拉 雅 (Eohimalayan,38~32Ma)和 新喜马拉雅 (Neohimalayan,26~18Ma)两 个 阶 段 (Hodgeset al,1988;Pêcher,1989;Simpsonetal,2000)。 这 种 认 识 以及后来的研究都表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普遍经历了一 个长 期 持 续 的 变 质 作 用 过 程 (如,>30Myr;Zhangetal, 2015;Dingetal,2016b);但 也 有 研 究 认 为,高 喜 马 拉 雅 结 晶岩系或其部分岩片具有 较 短 的 变 质 作 用 持 续 时 间 (如, ~10Myr,Simpsonetal,2000; ~4Myr,Ambroseetal, 2015);(3)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是否整体经历过深熔作用。 有研究认为代表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上部构造层位的北喜 马拉雅片麻岩穹隆(雅拉香波和麻布加穹隆)经历了角闪岩 相麻粒岩 相 的 变 质 和 深 熔 作 用 (Leeetal,2004;Leeand Whitehouse,2007;高利娥,2010),而 Dingetal(2016a,b) 则认为穹隆核部的变质岩没有发生过部分熔融。此外,关于 深熔作用的机制与方式也存在争议,如深熔作用是发生在大 陆俯冲地壳加厚过程中 (Guilmetteetal,2011;Groppoet al,2012),还 是 发 生 在 折 返 过 程 中 (PatioDouceand Harris,1998),是 白 云 母 和 黑 云 母 脱 水 熔 融 (Harrisand Massey,1994; Cottle etal,2009; Zhang etal,2015, 2017),还是注水熔融(Kingetal,2011;Zengetal,2012); (4)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是内部均匀的,还是存在明显的构 造变质不连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造山带中段高喜马拉 雅结晶 岩 系 内 部 广 泛 存 在 构 造 不 连 续 现 象 (Vannayand Hodges,1996; Godin etal,2001; Groppo etal,2009; Montomolietal,2013,2015;Ambroseetal,2015;Wanget al,2015a,2016),但这些不连续能否沿造山带走向延伸还 需要研究。
喜马拉雅中东段40Ar-39Ar年代学及热史演化研究共3篇
喜马拉雅中东段40Ar-39Ar年代学及热史演化研究共3篇喜马拉雅中东段40Ar/39Ar年代学及热史演化研究1喜马拉雅是地球上最年轻的高山脉,其形成过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板块构造及地形地貌等。
为了深入探究喜马拉雅的成因及演化过程,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包括40Ar/39Ar年代学及热史演化研究。
40Ar/39Ar年代学是一种测定岩石形成时间的方法,它利用钾长石中的放射性同位素40K衰变为40Ar,然后通过测定40Ar 和39Ar的比值来得出岩石形成时间。
利用这种方法,科学家们确定了喜马拉雅中东段不同地层的形成时代,进一步研究了喜马拉雅的形成过程。
热史演化研究则是指通过测定岩石中的同位素来推断岩石所经历的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进而了解其演化历史。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喜马拉雅的构造演化过程。
科学家们通过测定地震带中的岩石矿物中的同位素含量,重建了喜马拉雅地震带的热史演化过程。
通过分析结果,他们发现不同地层所经历的压力和温度不同,进一步证实了喜马拉雅的构造演化过程是多因素复合的结果。
喜马拉雅的东段是喜马拉雅山脉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研究该地区的40Ar/39Ar年代学及热史演化历程对于了解喜马拉雅的成因及演化过程非常重要。
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构造演化主要受到了孟加拉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构造作用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构造作用的影响。
此外,不同地层所受到的热史演化过程也不同,表明喜马拉雅不同地段受到的地质作用及环境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
总之,40Ar/39Ar年代学及热史演化研究是研究喜马拉雅成因及演化过程的重要方法。
该方法通过测定岩石中的同位素含量来推断喜马拉雅不同地层的形成时间及热史演化过程,进一步揭示了喜马拉雅的多因素复合的构造演化过程。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预测喜马拉雅及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开展资源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40Ar/39Ar年代学及热史演化研究是了解喜马拉雅成因及演化过程的重要方法。
26422410_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研究的新突破
1000 0569/2021/037(11) 3261 76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11 01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研究的新突破吴福元1,2 王汝成3 刘小驰1 谢磊3WUFuYuan1,2,WANGRuCheng3,LIUXiaoChi1andXIELei3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2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3 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231 StateKeyLaboratoryofLithosphericEvolution,InstituteofGeologyandGeo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2 CollegeofEarthandPlanetarySciences,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3 StateKeyLaboratoryforMineralDepositsResearch,SchoolofEarthSciencesandEngineering,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23,China2021 10 08收稿,2021 11 19改回.WuFY,WangRC,LiuXCandXieL 2021 NewbreakthroughsinthestudiesofHimalayanrare metalmineralization ActaPetrologicaSinica,37(11):3261-3276,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11 01Abstract Theimportanceofrare metalmineralizationintheHimalayaswasneverhighlythoughtsinceitwasgenerallyagreedthatthewidelydistributedleucogranitesthereweregeneratedbyinsitupartialmeltingoftheHigherHimalayanmetamorphicrocks However,sincetheadventofhighlyfractionatedmodelfortheseleucogranites,theassociatedrare metalmineralizationhadattractedmuchattention,withdiscoveriesofnumerousberyllium ,niobium andtantalum bearingdeposits Nevertheless,nosignificantprogresswasobtainedforthelithiummineralresourceinthearea Thisissueof“ActaPetrologicaSinica”reportsdiscoveriesofasuper largeQiongjiaganglithiumdeposit,Rachuspodumene bearingpegmatite,andQianjingouelbaite/lepidolite bearingpegmatiteinthecentralHimalaya,indicatingthatthelithiumresourceintheareaishighlyexpected,andtheHimalayaisgettingthepotentialtobecomealargestrategicreservedbaseforrare metalmineralresourcesinChina Accordingtorecentstudiesandprogresses,thefutureworksshouldbefocusedonthefollowings:1)Petrologyandgeochemistryoftheleucogranites,tomakecleartheirfractionationdegreeandrare metalmineralizationpotential;2)MetamorphicaureoleanditsfluidmetasomatismofthenorthernHimalayandomes,tolookforthehydrothermalmetasomaticdeposits;3)RelationshipbetweenthemovementoftheSouthTibetanDetachmentSystem(STDS)andemplacementoftheleucogranites,tolocatethehighlyfractionatedgranitesandrelatedmineralizedpegmatites Inthenearfuture,ajointresearchshouldbecarriedouttotheSTDS,mylonizedRouqiecunGroupstrataandtheassociatedleucogranitesinthePushilaarea,inordertogetagreaterbreakthroughoflithiumresourceKeywords Rare metalmineralization;Leucogranite;SouthTibetanDetachmentSystem;Himalaya摘 要 喜马拉雅地区淡色花岗岩广泛分布,但相关的稀有金属成矿问题长期被学术界忽略,因为传统观点认为,这些花岗岩是高喜马拉雅变质岩系原地部分熔融而成。
西藏北喜马拉雅拉隆穹隆含Be、Nb、Ta钠长石花岗岩的识别及意义
第40卷第2期2020年6月㊀㊀㊀㊀沉积与特提斯地质㊀㊀㊀SedimentaryGeologyandTethyanGeology㊀㊀㊀Vol.40No.2Jun.2020㊀㊀DOI:10.19826/j.cnki.1009 ̄3850.(2020)02 ̄0091 ̄13西藏北喜马拉雅拉隆穹隆含Be㊁Nb㊁Ta钠长石花岗岩的识别及意义付建刚1ꎬ李光明1∗ꎬ董随亮1ꎬ张㊀海1ꎬ郭伟康1ꎬ张林奎1ꎬ张小琼2ꎬ焦彦杰1(1.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ꎬ四川㊀成都㊀610081ꎻ2.雅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ꎬ四川㊀雅安㊀625000)收稿日期:2020 ̄03 ̄16ꎻ改回日期:2020 ̄05 ̄19作者简介:付建刚(1987-)ꎬ男ꎬ博士ꎬ主要从事于构造地质与成矿理论研究ꎮE ̄mail:fujiangangcd@163.com通信作者:李光明(1965-)ꎬ男ꎬ研究员ꎬ主要从事于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㊁区域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ꎮE ̄mail:139****7109@163.com资助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二级项目西藏山南地区铍锡多金属矿调查评价(DD20190147)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955208ꎬ41602214)㊁科学技术部 青藏高原典型矿集区透明化与矿体定位预测 (2016YFC060308)㊁ 青藏高原重要矿产资源基地成矿系统深部探测技术与勘查增储示范 (2018YFC0604103)项目联合资助摘要:拉隆穹隆出露于西藏北喜马拉雅带的东段ꎬ位于康马穹隆和错那洞穹隆之间ꎮ通过1ʒ5万矿产地质填图和精细剖面测量ꎬ在拉隆穹隆核部和围绕穹隆核部呈环状发育的滑脱系中发现一套含Be㊁Nb㊁Ta等稀有金属的钠长石花岗岩ꎮ拉隆花岗岩由内向外呈现出规律性的岩性变化ꎬ依次为二云母花岗岩㊁白云母花岗岩㊁伟晶质花岗岩㊁钠长石花岗岩㊁伟晶岩及石英壳ꎬ表明其是一套岩浆分异程度极高的花岗岩ꎮ岩相学研究显示ꎬ拉隆钠长石花岗岩的矿物成分以钠长石㊁石英㊁钾长石和白云母为主ꎬ含少量石榴石ꎬ可见少量绿柱石和铌钽族矿物ꎮ岩石化学分析表明ꎬ该钠长石花岗岩以富含Be㊁Nb㊁Ta㊁Li㊁Rb㊁Cs等稀有金属元素及富含H2O㊁P㊁F和B等挥发分为典型特征ꎬ其中稀有金属Be㊁Nb㊁Ta的含量均已达到工业品位ꎬ构成了Be ̄Nb ̄Ta稀有金属矿体ꎮ本文对拉隆穹隆核部的钠长石花岗岩进行独居石U ̄Pb测年分析ꎬ获得21.3Ma的独居石结晶年龄ꎬ与区域上的淡色花岗岩的侵位年龄基本一致ꎮ拉隆含Be ̄Nb ̄Ta稀有金属钠长石花岗岩的发现ꎬ丰富了北喜马拉雅带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类型ꎬ对在北喜马拉雅地区寻找钠长石花岗岩型Be ̄Nb ̄Ta稀有金属矿具有重要意义ꎮ关㊀键㊀词:独居石ꎻBe ̄Nb ̄Ta稀有金属ꎻ钠长石花岗岩ꎻ拉隆穹隆ꎻ北喜马拉雅中图分类号:P588.12文献标识码:A前言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作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重要组成部分[1 ̄2]ꎬ主要分布在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中[3 ̄6]ꎬ部分出露在近南北向裂谷(NSTR)[7 ̄8]和藏南拆离系(STDS)中[6ꎬ9]ꎮ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是一种高分异的淡色花岗岩[10]ꎮ前人对于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研究已取得相当重要的进展ꎬ主要包括有淡色花岗岩的岩石学成因[1ꎬ11]㊁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关系[12 ̄15]㊁岩浆作用与穹隆成穹过程的关系[16 ̄19]㊁淡色花岗岩与稀有金属的成矿关系[20 ̄23]等ꎮ关于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稀有金属成矿潜力方面ꎬ普遍认为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具有良好的稀有金属成矿潜力ꎬ有望成为中国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带ꎮ然而ꎬ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属于一种统称ꎬ其包括多种岩石类型ꎬ如黑云母花岗岩㊁二云母花岗岩㊁白云母花岗岩㊁电气石花岗岩㊁石榴石花岗岩和伟晶岩ꎻ不同的花岗岩岩石类型ꎬ其稀有金属成矿专属性存在明显的差异ꎬ且不同穹隆中发育的稀有金属矿化类型又各不相同ꎬ如错那洞穹隆以Be ̄W ̄Sn为主[22ꎻ24]ꎬ拉隆穹隆以Be ̄Nb ̄Ta为主ꎮ区域上ꎬ虽然前人已提及钠长石花岗岩ꎬ并指出其具有稀有金属成矿的潜力[20]ꎬ但是对钠长石花岗岩的产出状态㊁空间分布㊁形成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时代㊁成矿类型和成矿潜力均未详细研究ꎮ因此ꎬ本文在1ʒ5万矿产地质调查㊁1ʒ1万地质填图㊁精细剖面测量以及独居石U ̄Pb定年综合研究的基础上ꎬ首次在北喜马拉雅带中发现并识别出一套含Be ̄Nb ̄Ta稀有金属钠长石花岗岩ꎬ查明了该钠长石花岗岩的形成时代ꎬ进而探讨了北喜马拉雅带稀有金属钠长石花岗岩的区域找矿意义ꎮ1㊀区域地质背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自北向南由4个构造地层单元组成:特提斯喜马拉雅(THS)㊁高喜马拉雅(GHS)㊁低喜马拉雅(LHS)和次喜马拉雅(SHS)(图1A)ꎬ其构造边界依次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TSZ)㊁藏南拆离系(STDS)㊁主中央逆冲断裂(MCT)㊁主边界逆冲断裂(MBT)和主前锋逆冲断裂(MFT)[25 ̄26]ꎮ特提斯喜马拉雅又名北喜马拉雅带ꎬ带内发育一条近东西走向的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和多条近东西走向逆冲断裂及多条南北向裂谷(图1C)ꎮ图1㊀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构造格架简图A和B.喜马拉雅造山带简图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简图(据Leeetal.ꎬ2004修改):THS ̄特提斯喜马拉雅ꎻGHS.高喜马拉雅ꎻLHS.低喜马拉雅ꎻMBT ̄主边界逆冲断裂ꎻMCT.主中央逆冲断裂ꎻSTDS.藏南拆离系ꎻC.北喜马拉雅双穹隆构造带地质简图(据Fuetal.ꎬ2017修改)ꎬ其中蓝色矩形方框和白色矩形方框分别显示了北穹隆带和南穹隆带中岩体的锆石或者独居石U ̄Pb年龄结果ꎬ显示了研究区拉隆穹隆位置ꎮFig.1㊀TectonicframeworksketchoftheHimalayancollisionorogenicbelt292020年(2)西藏北喜马拉雅拉隆穹隆含Be㊁Nb㊁Ta钠长石花岗岩的识别及意义㊀㊀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带(NHGD)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THS)一部分ꎬ整体上位于北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TSZ)和南边藏南拆离系(STDS)中间ꎬ自西向东由一系列断续出露的穹窿构造体组成ꎬ如马拉山㊁定日㊁拉轨岗日㊁麻布迦㊁岗巴㊁康马㊁然巴㊁拉隆㊁错那洞和雅拉香波等(图1A)ꎮ这些穹窿具有相似的结构ꎬ由内向外由核部㊁滑脱系和盖层三部分组成ꎬ其中核部主要由花岗质片麻岩和不同期次的花岗岩组成ꎬ滑脱系为一套中高级变质的片岩组合ꎬ盖层主要是低级变质或未变质的沉积岩组合[16 ̄17ꎬ27 ̄30]ꎬ其中花岗岩体的年龄变化范围较大ꎬ在43~8Ma之间[11ꎬ31 ̄33]ꎮ穹窿带内较好地保存了南北向挤压变形及随后垂向减薄和水平拉伸变形㊁中等温压变质作用和淡色花岗岩侵入的构造痕迹ꎮNHGD主要发育D1和D2两期构造变形:其中D1以N ̄S向挤压而引起的褶皱和增厚为特征ꎻD2变形主要以高应变的垂向减薄和N ̄S向水平拉伸为特征[16 ̄17ꎬ27ꎬ28]ꎮ近年来ꎬ项目组首次提出了北喜马拉雅 双穹隆 构造带的基本格架ꎬ是在原有的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的基础上演变而来ꎬ由近两年新发现的错那洞穹隆和与其西部新发现的相邻穹隆构造ꎬ包括库局㊁拉隆㊁恰隆㊁库拉岗日穹隆和位于北喜马拉雅西段的萨尔和吉隆穹隆一起构成了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的南带(简称S ̄NHGD)ꎮ前人研究程度较高的拉轨岗日穹隆带ꎬ自东向西依次包括雅拉香波㊁康马㊁然巴㊁麻布迦㊁拉轨岗日和马拉山等穹隆ꎬ一起构成了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的北带(简称N ̄NHGD)(图1C)ꎮ研究区拉隆穹隆位于北喜马拉雅带的东段ꎬ地处研究程度较高的康马穹隆和错那洞穹隆之间ꎮ2㊀拉隆穹隆地质特征2.1㊀拉隆穹隆岩石-构造单元组成拉隆穹隆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洛扎县扎日乡拉拢村拉隆寺正北部ꎬ紧邻库拉岗日岩体ꎬ距藏南拆离系(STDS)南约40kmꎬ出露面积约为30km2ꎮ通过本次1ʒ50000矿产地质路线调查和1ʒ2000精细剖面测量ꎬ将拉隆穹隆由内向外依次划分为三部分ꎬ分别是下部单元(核部)㊁中部单元(滑脱系)和上部单元(盖层)(图2和3A)ꎬ其中盖层和滑脱系以上拆离断层为界ꎬ主要表现为脆性和脆-韧性变形ꎬ该穹隆结构整体与错那洞穹隆十分相似ꎬ在地貌特征上显示中间低㊁四周高的负地形特征[34](图3A)ꎮ图2㊀西藏拉隆穹隆地质简图Fig.2㊀SimplifiedgeologicmapoftheLalongdomeꎬsouthernTibet39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㊀㊀穹隆核部主要由二云母花岗岩㊁白云母花岗岩㊁伟晶岩(图3I)㊁伟晶质花岗岩(图3H)和钠长石花岗岩组成ꎮ二云母花岗岩在穹隆中出露较少ꎬ主要分布在核部的中心一带ꎬ主要组成矿物有石英㊁长石㊁白云母㊁黑云母㊁石榴石和电气石ꎬ副矿物有锆石㊁独居石㊁磷钇矿和铌钽矿物ꎮ在露头上ꎬ二云母花岗岩与白云母花岗岩呈现渐变关系ꎬ界线不是十分清楚ꎮ白云母花岗岩主要组成矿物有长石㊁石英㊁白云母㊁石榴石和少量电气石ꎬ副矿物有锆石㊁独居石㊁磷钇矿和铌钽矿物等ꎮ伟晶岩在穹隆核部广泛出露ꎬ部分呈独立的岩脉ꎬ侵入或穿插于二云母花岗岩和白云母花岗岩中ꎮ伟晶质花岗岩主要分布于穹隆核部靠近边部一带ꎬ露头或手标本上整体呈晶粥状ꎬ伟晶岩在花岗岩中呈不均匀分布ꎬ呈团块状ꎬ二者界限十分模糊ꎬ呈渐变过渡关系ꎮ钠长石花岗岩主要分布在穹隆核部的边部ꎬ部分侵入于滑脱系的大理岩和矽卡岩中ꎬ或平行于大理岩面理ꎬ或切穿大理岩面理(图3G)ꎮ在露头或手标本上ꎬ钠长石花岗岩整体呈白色或奶白色ꎬ其中含石榴石较多的局部呈现粉红色特征ꎬ主要组成矿物有钠长石㊁石英㊁白云母和石榴石ꎬ钠长石呈细粒密集分布ꎬ石榴石整体条带特征出现ꎬ颗粒细小ꎬ白云母含量较少ꎬ呈鳞片状ꎮ穹隆中部单元主要由一套中-高变质程度的片岩和夹于片岩之中的大理岩㊁矽卡岩㊁变形花岗岩㊁伟晶岩组成ꎮ在穹隆的不同位置ꎬ滑脱系的厚度和岩石组合类型也各不相同ꎮ在穹隆的东北部㊁东部和东南部ꎬ与穹隆核部伟晶岩直接接触的是厚图3㊀拉隆穹隆野外宏观露头及岩性特征A.拉隆穹隆东北部宏观野外照片ꎬ从下向上显示明显的三层结构ꎬ分别是下部单元㊁中部单元和上部单元ꎻB.拉隆上部单元宏观照片ꎻC.上部单元千枚岩ꎬ千枚理发育ꎻD.中部单元含石榴石十字石云母片岩ꎻE.条带状矽卡岩化大理岩ꎻF.矽卡岩ꎻG.钠长石花岗岩与伟晶岩界线ꎻH.伟晶质花岗岩ꎻI.含绿柱石伟晶岩Fig.3㊀OutcropphotosoftheLalongdomeꎬSouthernTibet492020年(2)西藏北喜马拉雅拉隆穹隆含Be㊁Nb㊁Ta钠长石花岗岩的识别及意义层的大理岩ꎬ依次向外分别是矽卡岩(图3F)㊁矽卡岩化大理岩(图3E)㊁伟晶岩和花岗岩㊁石榴石十字石云母片岩(图3D)㊁变砂岩和石榴石云母片岩ꎮ在穹隆的西部ꎬ与核部伟晶岩直接接触的是一套云母石英片岩ꎬ依次向外分别是蓝晶石石榴石云母片岩㊁伟晶岩㊁花岗岩㊁矽卡岩㊁条带状矽卡岩化大理岩㊁厚层状大理岩㊁云母石英片岩㊁石榴石十字石云母片岩和石榴石云母片岩ꎮ大理岩㊁矽卡岩化大理岩和矽卡岩层位延伸比较稳定ꎬ厚度变化较大ꎬ部分厚度可达1km左右ꎮ穹隆盖层主要由低变质程度的千枚岩和低变质或未变质的粉砂质板岩组成(图3B和C)ꎮ千枚岩主要有含堇青石硬绿泥石千枚岩和含堇青石千枚岩ꎬ呈丝绢光泽ꎬ皱纹线理发育(图3C)ꎮ2.2㊀拉隆穹隆构造变形拉隆穹隆经历了四期构造变形ꎬ分别是第一期由北向南逆冲挤压构造㊁第二期由南向北伸展剪切构造㊁第三期成穹构造㊁第四期脆性伸展构造ꎮ第一期构造变形主要发育于拉隆穹隆的盖层和滑脱系中ꎬ在盖层中保存较好ꎬ以发育一系列的 M 或者 W 型复式褶皱为特征ꎬ是早期逆冲挤压过程中陆壳增厚的记录ꎮ不对称褶皱㊁石英透镜体和复式小褶皱特征综合显示早期向南逆冲的性质ꎮ在滑脱系中ꎬ发育大量的石榴石旋转碎斑㊁S ̄C组构ꎬ指示向南逆冲的特征ꎮ第二期构造变形在拉隆穹隆的盖层和滑脱系中均有发育ꎬ特别是在滑脱系中ꎮ以石英透镜体㊁眼球状构造㊁斜卧紧闭褶皱以及大量鞘褶皱为特征ꎮ在穹隆东北部盖层中ꎬ可见大量的石英脉发育在 M 或者 W 型复式褶皱中ꎬ石英脉长轴方向基本平行于复式褶皱的两翼ꎬ且与轴面斜交ꎬ石英脉经强烈的剪切作用呈大小不等的石香肠构造ꎬ其拖尾方向可判断向北剪切的运动特征ꎮ千枚状板岩发育大量的Z型褶皱ꎬ褶皱长轴倾斜方向指示向北伸展的特征ꎻ同时千枚岩中发育大量石英脉透镜体ꎬ整体呈石香肠构造ꎬ石英脉拖尾方向指示向北伸展特征ꎮ第三期构造变形主要对应于拉隆穹隆相对晚期岩体的侵位ꎬ对应于成穹过程ꎬ在拉隆穹隆的西部㊁西北部和西南部特征最为典型ꎮ位于穹隆西部的纳日地区ꎬ围绕核部分布的晚期钠长石花岗岩侵位在穹隆滑脱系中的大理岩㊁矽卡岩和含石榴石十字石云母片岩中ꎬ侵入关系明显ꎮ拉隆穹隆西南部ꎬ晚期钠长石花岗岩侵位于矽卡岩㊁大理岩和含石榴石云母片岩中ꎬ钠长石花岗岩与矽卡岩密切相关ꎬ是矽卡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直接成矿岩体ꎮ第四期构造变形主要是一套穹隆形成之后的脆性断层ꎬ主要分两组:近南北向断层和近东西向断层ꎬ这两组断层均为破穹构造ꎬ由内向外ꎬ断层依次切穿穹隆核部岩体㊁滑脱系中大理岩和矽卡岩以及含石榴石云母片岩㊁部分盖层ꎬ这两组断层在穹隆的西部㊁西南部㊁南部和北东部均有发育ꎮ拉隆穹隆西部ꎬ近南北向断层切穿穹隆核部岩体㊁滑脱系大理岩和矽卡岩以及含石榴石云母片岩ꎬ断层规模较大ꎬ走向延伸约500~1000mꎬ宽约1~2mꎮ脆性断层中断层泥发育ꎬ在核部花岗岩位置处ꎬ断层泥主要有白云母㊁石英和长石等ꎬ断层面产状280ø72ʎꎮ2.3㊀拉隆穹隆变质作用拉隆穹隆主要保存了两类变质作用:一类是围绕穹隆核部呈环带分布的典型巴洛式变质作用ꎻ另一类是受岩体热烘烤所形成的热接触变质作用ꎮ拉隆穹隆中巴洛式变质作用主要分布在穹隆的滑脱系和盖层中ꎬ典型的变质矿物有蓝晶石㊁十字石㊁石榴石㊁黑云母㊁堇青石和硬绿泥石ꎬ由内向外呈现出相对完整的变质矿物分带:蓝晶石变质矿物带㊁十字石变质矿物带㊁石榴石-黑云母变质矿物带㊁硬绿泥石-堇青石变质矿物带ꎮ该巴洛式变质作用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记录的变质作用基本相似ꎬ均为喜马拉雅造山带陆-陆碰撞挤压并持续增厚过程的记录ꎬ主要对应于喜马拉雅带早期由北向南逆冲增厚阶段ꎮ受岩体影响的热变质作用主要分布在穹隆滑脱系中含石榴石云母片岩和盖层中千枚状板岩中ꎬ以发育大量的红柱石为典型特征ꎬ红柱石单个晶型长约3~20cmꎬ宽约0.5~2cmꎬ颜色呈黄褐色和粉红色ꎬ柱状晶体ꎬ横断面接近四方形ꎬ横断面上发育十字形ꎬ为典型的低级热变质矿物ꎮ2.4㊀拉隆穹隆钠长石花岗岩的野外特征本次工作在拉隆穹隆初步识别出花岗岩或花岗质伟晶岩的垂向分带ꎬ其在日隆拉地区最为典型ꎮ在穹隆核部ꎬ花岗岩由内向外或者自下而上呈规律性的分带ꎬ由内向外依次是二云母花岗岩㊁白云母花岗岩㊁伟晶质花岗岩和钠长石花岗岩(图4)ꎮ而在日隆拉地区ꎬ通过精细剖面测量ꎬ更加细致地刻画出了花岗岩的分带特征ꎬ从穹隆核部到滑脱系59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顶部ꎬ在垂向上呈规律性的分带ꎬ自下而上依次是二云母花岗岩带(Ⅰ带)㊁白云母花岗岩带(Ⅱ带)(图4A)㊁伟晶质花岗岩带(Ⅲ带)(似晶粥体)(图4B)㊁细粒钠长石花岗岩带(Ⅳ带)(图4C)㊁石英-块状微斜长石带(Ⅴ带)(图4D)㊁石英-叶片状钠长石带(Ⅵ带)(图4E)㊁锂辉石伟晶岩带(Ⅶ带)(图4F)㊁石英-云母带(云英岩化带)(Ⅷ带)(图4G)㊁块状石英带(Ⅸ带)(图4H)ꎮ花岗质岩浆的高度分异和热液演化ꎬ通常是稀有金属和贱金属元素及挥发份逐步富集并成矿的关键机制ꎮ随着花岗质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不断进行ꎬ从而形成一种接近于低共熔成分的残余熔浆ꎬ也就是 伟晶岩浆 ꎬ其主要特征是富含Na㊁K㊁Al等造岩元素ꎬ富含Li㊁Rb㊁Cs㊁Be㊁Nb㊁Ta等稀有金属元素ꎬ同时富含H2O㊁P和B等挥发分ꎮ钠长石花岗岩中主要分布在拉隆穹隆的核部外围一带及滑脱系中的矽卡岩或大理岩中ꎬ与矽卡岩在空间关系上密切相关ꎮ野外露头或者手标本上ꎬ钠长石花岗岩整体呈纯白色或奶白色ꎬ其中含石榴石较多的局部呈现粉红色ꎬ部分石榴石局部富集并呈现弱的红白相间条带特征ꎬ主要组成矿物有钠长石㊁石英㊁白云母和石榴石ꎬ钠长石呈细粒密集分布ꎬ石榴石整体条带特征出现ꎬ颗粒细小ꎬ白云母含量较少ꎬ呈鳞片状(图5)ꎮ1ʒ5万矿产地质调查采样分析结果表明ꎬ钠长石花岗岩中铍铌钽含量整体较高ꎬ部分已达到工业品位ꎬ其中铌的含量最高可达215ˑ10 ̄6ꎬ远高于其工业品位ꎻ钽的含量最高可达145ˑ10 ̄6ꎬ同样高于其工业品位ꎬ铍的含量最高可达2600ˑ10 ̄6ꎬ远远高于铍的工业品位ꎮ因此ꎬ钠长石花岗岩可以作为铌钽矿和铍矿的重要矿体ꎮ钠长石花岗岩中主要铌钽矿物有铌铁矿㊁钽铁矿㊁铌锰矿㊁钽锰矿㊁重钽铁矿㊁绿烧石㊁细晶石㊁铌钽金红石㊁褐钇铌矿等ꎻ而目前所发现的含铍矿物主要为绿柱石ꎬ其它含铍矿物的识别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ꎮ钠长石花岗岩与稀有金属矿化矽卡岩直接接触ꎬ其岩性从细粒钠长石花岗岩㊁蚀变钠长石花岗岩(弱矽卡岩化)㊁矽卡岩(矽卡岩化ꎬ主要矿物为绿帘石和石英)到典型矽卡岩ꎬ蚀变程度逐渐增强ꎬ矽卡岩矿物也逐渐增加ꎮ表明细粒钠长石花岗岩及对应的伟晶岩与稀有金属矿化矽卡岩密切相关ꎬ岩体的形成时代可代表含矿矽卡岩的稀有金属的成矿时代ꎮ图4㊀拉隆穹隆日隆拉稀有金属地区伟晶岩分带野外照片A.二云母花岗岩带(Ⅰ带)ꎻB.白云母花岗岩带(Ⅱ带)ꎻC.伟晶质花岗岩带(Ⅲ带)(似晶粥体)ꎻD.细粒钠长石花岗岩带(Ⅳ带)ꎻE.石英 ̄块状微斜长石带(Ⅴ带)ꎻF.石英 ̄叶片状钠长石带(Ⅵ带)ꎻG.锂辉石伟晶岩带(Ⅶ带)ꎻH.石英 ̄云母带(云英岩化带)(Ⅷ带)ꎻI.块状石英带(Ⅸ带)Fig.4㊀OutcropphotosshowingpegmatitezoningsintheRilonglaarea692020年(2)西藏北喜马拉雅拉隆穹隆含Be㊁Nb㊁Ta钠长石花岗岩的识别及意义图5㊀拉隆穹隆核部钠长石花岗岩野外照片Fig.5㊀OutcropphotosofthealbitegraniteatthecoreoftheLalongdome图6㊀拉隆穹隆核部钠长石花岗岩微观特征A和D.正交光照片ꎬ显示铌钽矿主要赋存在钠长石和石英中ꎻB和E.单偏光照片ꎻC和F.反射光照片ꎬ白色或者灰白色为铌铁矿ꎻG.铌铁矿的背散射(BSE)照片Fig.6㊀MicroscopicphotosofthealbitegranitefromthecoreoftheLalongdome3㊀独居石定年3.1㊀样品与分析方法本文用于独居石U ̄Pb定年的钠长石花岗岩样品ZPM01 ̄07TW采于拉隆穹隆核部靠近东南部ꎮ该样品手标本上呈纯白色ꎬ主要组成矿物有钠长石㊁石英㊁白云母和少量石榴石(图6)ꎬ钠长石呈细粒密集分布ꎬ白云母含量较少ꎬ呈鳞片状ꎮ用于独居石U ̄Pb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的样品经过破碎㊁浮选和电磁选等方法后制成靶ꎬ然后再进79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行透反射和阴极发光(CL)拍照ꎬ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的测试点来进行同位素定年分析ꎮ独居石U ̄Pb同位素年代学分析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ꎮ实验分析方法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 ̄ICP ̄MS)ꎬ分析束斑直径为30μmꎬ采取标准独居石91500作为标样进行校正ꎬ实验原理和方法参见文献[35]ꎬ同位素比值和年龄采用软件ICPMSDataCal获得ꎬ年龄计算和谐和图均采用Isoplot软件完成ꎮ3.2㊀分析结果由于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锆石的U含量极高ꎬ均发生锆石蜕晶质化[2]ꎬ致使原锆石U ̄Pb年龄和误差均较大ꎬ无法获得较为准确的年龄ꎮ独居石作为一种常见的副矿物ꎬ富含Th和Uꎬ初始普通Pb含量较低ꎬ且不容易发生蜕晶质作用ꎬ是Th ̄Pb和U ̄Pb同位素定年的理想对象ꎻ同时ꎬ前人已在喜马拉雅地区的淡色花岗岩获得了十分理想的独居石年龄[31ꎬ36]ꎮ本文用于独居石U ̄Pb同位素定年的样品为钠长石花岗岩(ZPM01 ̄07TW)ꎬ独居石呈浅黄色ꎬ半自形到自形ꎬ主要呈短柱状ꎬ在60~150μm之间ꎬCL图像显示其颜色为深灰色ꎬ部分具有明显的岩浆环带(图7A)ꎮ该样品共测试24个分析点ꎬ测试结果见表1ꎬ其中23个测试点年龄结果落在U ̄Pb ̄Th拟合线上(图7B)ꎬ并获得208Pb/232Th加权平均年龄为21.3ʃ0.2Ma(图7C)ꎬ该年龄代表了钠长石花岗岩的结晶年龄ꎮ4㊀讨论4.1㊀稀有金属钠长石花岗岩的形成时代㊀㊀前人对北喜马拉雅ꎬ特别是北喜马拉雅穹隆带中淡色花岗岩已做了大量的年代学研究ꎬ其结果显示在图1C中ꎮ这些淡色花岗岩年龄主要集中在渐新世 中新世ꎬ部分出露始新世花岗岩ꎬ如雅拉香波穹隆和然巴穹隆均有45~44Ma左右的花岗岩[13ꎻ37]ꎬ定日穹隆中发育有37Ma花岗岩ꎮ同时康马穹隆中发育508Ma的花岗岩ꎬ该年龄与其他穹隆(如错那洞穹隆中花岗质片麻岩年龄为500Ma)中的花岗质片麻岩原岩结晶年龄基本一致[15]ꎮ前人将出露于北喜马拉雅穹隆带中的渐新世 中新世淡色花岗岩的年龄基本上解释为STDS的活动年龄ꎬ其初始启动时间最早约为35Ma[19]ꎻ其活动的终图7㊀拉隆穹隆钠长石花岗岩独居石背散射衍射照片(BSE)(A)㊁独居石U ̄Pb年龄谐和图(B)和加权平均年龄图(C)Fig.7㊀Back ̄scatteredelectron(BSE)photosofmonazitefromalbitegraniteintheLalongdome(A.)ꎻB.ConcordiaplotofmonaziteU ̄PbagesꎻC.WeightedaverageageplotofmonaziteU ̄Pbages892020年(2)西藏北喜马拉雅拉隆穹隆含Be㊁Nb㊁Ta钠长石花岗岩的识别及意义99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止年龄由云母Ar-Ar年龄得出ꎬ大约在14Ma[38-40]ꎬ表明STDS持续活动时间约为21Maꎮ长时间持续活动的STDSꎬ同时也伴随着多期次的岩浆活动ꎬ在北喜马拉雅带则表现为每个穹隆中最少存在两期或者三期的岩浆活动(图1C)ꎮ雅拉香波穹隆记录了自始新世以来的三期岩浆活动ꎬ由老到新分别为45.4Ma㊁35.3Ma和20.2Maꎮ然巴穹隆同样也记录了三期岩浆活动ꎬ由老到新分别是44.3Ma㊁28.0Ma和7.6Ma[3ꎬ41]ꎮ吉隆地区记录了三期岩浆岩浆活动ꎬ分别为27.0Ma㊁20.0Ma和16.8Ma[42]ꎮ定结地区也记录了23.2Ma㊁15.8Ma和13.6Ma三期岩浆活动[43 ̄44]ꎮ错那洞穹隆同样记录了三期岩浆活动ꎬ分别为32.0Ma㊁20.2Ma和14.2Ma[15]ꎮ洛扎地区含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锆石年龄为17.7Ma[45]ꎮ通过对这些淡色花岗岩的侵位年龄分析对比可以发现:(1)北喜马拉雅双穹隆带(北带和南带)均发育多期岩浆活动ꎻ(2)从北带向南带ꎬ淡色花岗岩侵位年龄有逐渐变新趋势ꎻ(3)南穹隆带中ꎬ自西向东ꎬ均有约20Ma的淡色花岗岩侵位ꎬ同时部分穹隆均有16~14Ma淡色花岗岩出露ꎮ本文通过对拉隆穹隆核部钠长石花岗岩进行独居石U ̄Pb测年ꎬ获得其年龄为21.3Maꎬ代表钠长石花岗岩的结晶年龄ꎬ该年龄与北喜马拉雅南穹隆带中约20Ma的淡色花岗岩结晶年龄基本一致ꎬ表明拉隆穹隆中钠长石花岗岩侵位形成于21.3Ma左右ꎻ同时也表明大约21.3~20.0Maꎬ北喜马拉雅南穹隆带广泛发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事件ꎬ对应着区域上STDS的强烈活动ꎬ这种良好的构造与岩浆活动为南穹隆带大规模的稀有金属成矿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保障ꎮ此外ꎬ拉隆穹隆与错那洞穹隆同属于南穹隆带的典型代表ꎬ但是两个穹隆中与稀有金属成矿密切相关的成矿岩体在成矿时代上存在差异ꎬ如错那洞穹隆中与Be ̄W ̄Sn稀有金属矿化密切相关的成矿岩体为高分异的白云母花岗岩ꎬ其形成时代为16~14Maꎻ而拉隆穹隆中与钠长石花岗岩型Be ̄Nb ̄Ta稀有金属矿化密切联系的成矿岩体为高分异的钠长石花岗岩ꎬ形成时代为21.3Maꎬ明显地早于错那洞稀有金属成矿岩体的形成时间ꎬ表明北喜马拉雅南穹隆带高分异淡色花岗岩沿着东西走向在其形成时代上存在时间差异ꎬ其对应的稀有金属成矿时代也各不相同ꎮ4.2㊀稀有金属钠长石花岗岩识别的意义稀有金属花岗岩是一种富含Li㊁Rb㊁Cs㊁Be㊁Nb㊁Ta等稀有金属元素ꎬ同时富含H2O㊁P㊁F和B等挥发分为典型特征的花岗岩总称ꎬ代表性的有我国华南地区癞子岭[46 ̄47]㊁宜春414等Li ̄F花岗岩和新疆可可托海3号伟晶岩脉[48 ̄50]ꎬ埃及花岗岩体系[51]ꎬ博瓦尔(Beauvoir)[52]ꎬThailand[53 ̄55]ꎬPodlesí[56]ꎬ西班牙的纳瓦斯夫里亚斯(Navasfrías)花岗岩[57 ̄58]ꎮ自错那洞超大型Be ̄W ̄Sn稀有金属矿床发现以来ꎬ北喜马拉雅带揭开了寻找稀有金属矿床的序幕[22]ꎮ借助于错那洞Be ̄W ̄Sn稀有金属矿床的成功经验ꎬ在北喜马拉雅带寻找稀有金属矿床的目标也逐渐明确:(1)北喜马拉雅带发育的穹隆构造ꎬ(2)淡色花岗岩ꎮ在此基础上ꎬ穹隆构造又可进一步细化为三种类型:(1)与穹隆核部高分异淡色花岗岩(或伟晶岩)密切相关的稀有金属矿化类型ꎬ(2)围绕穹隆核部呈环带状分布于穹隆滑脱系中的矽卡岩型稀有金属矿化类型ꎬ(3)受晚期张性断层控制的构造热液型W ̄Sn ̄Pb ̄Zn等矿化类型[22]ꎮ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属于高分异花岗岩ꎬ近年来关于北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已有相关报道ꎬ该淡色花岗岩带范围广ꎬ稀有金属元素种类多ꎬ具有良好的稀有金属成矿潜力ꎬ有望成为中国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带[23]ꎮ一方面ꎬ由于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属于一种统称ꎬ其包括多种岩石类型ꎬ如黑云母花岗岩㊁二云母花岗岩㊁白云母花岗岩㊁电气石花岗岩㊁石榴石花岗岩和伟晶岩ꎬ各种不同的花岗岩类型ꎬ其对应的稀有金属矿化又各不相同ꎬ不同花岗岩的稀有金属成矿专属性是否存在差异ꎮ另一方面ꎬ不同穹隆中发育的稀有金属矿化类型又各不相同ꎬ如错那洞穹隆以Be ̄W ̄Sn为主[21ꎻ22ꎻ24]ꎬ拉隆穹隆以Be ̄Nb ̄Ta为主ꎮ区域上ꎬ前人已有提及钠长石花岗岩ꎬ并指出其具有稀有金属成矿的潜力ꎬ然而ꎬ钠长石花岗岩的产出状态㊁空间分布㊁形成时代㊁成矿类型和成矿潜力均还未详细研究ꎮ本文是在详细的1ʒ5万矿产地质调查基础上ꎬ通过1ʒ1万地质填图和精细剖面测量ꎬ在北喜马拉雅带拉隆穹隆中首次识别出一套含Be ̄Nb ̄Ta稀有金属钠长石花岗岩ꎬ该钠长石花岗岩主要分布于穹隆核部靠近边部和滑脱系中的大理岩中ꎮ岩相学观察和研究表明ꎬ拉隆穹隆核部花岗岩从下向上或者从内向外依次是二云母花岗岩㊁白云母花岗岩㊁伟晶质花岗岩㊁钠长石花岗岩和伟晶岩壳ꎬ其中钠长石花岗岩属于极高分异演化的产物ꎬ富含Be㊁Nb㊁Ta㊁Li㊁Rb㊁Cs等稀有金属元素ꎬ同时富含H2O㊁P㊁F和B等挥发分ꎬ属于典型的稀有金属花岗岩ꎮ拉隆穹隆淡色花岗岩的岩相分带和稀有金属矿化钠长石花岗岩与我国华南地区㊁新疆可可托海3号001。
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区域对比、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区域对比、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张宏飞;Nigel Harris;Randall Parrish;张利;赵志丹;李德威【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年(卷),期】2005(30)3【摘要】北喜马拉雅出露一系列片麻岩穹窿,这些穹窿被形成于27.5~10Ma的淡色花岗岩侵入.淡色花岗岩的岩石类型为二云母花岗岩,它们的主量元素组成为SiO2=70.97%~74.54%、K2O+Na2O=6.27%~8.09%、K2O/Na2O=0.91~1.36及A/CNK=1.10~1.33.然而,它们在微量元素组成上呈现出较大的变化:Rb=(41~322)×10-6、Sr=(26~139)×10-6、Ba=(135~594)×10-6、(La/Yb)N=0.97~17.31、Eu/Eu=0.29~0.72.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类似于高喜马拉雅中新世的二云母花岗岩,而在Ti、Mg、Ca、Ba含量和Rb/Sr比值上明显不同于高喜马拉雅中新世的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87Sr/86Sr)t=0.7344~0.8503(t=10Ma),εNd(10Ma)=-12.5~-19.3,与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无明显差异.在岩石成因上,北喜马拉雅和高喜马拉雅中新世淡色花岗岩均起因于构造减压作用,由此导致白云母发生脱水反应诱发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深熔.但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形成的地质背景明显不同于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前者具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开始形成于喜马拉雅渐新世的地壳增厚期,之后形成于中新世穹窿片麻岩的折返时期,而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与中新世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构造挤出作用有关.因此。
【总页数】14页(P275-288)【关键词】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岩石成因;构造意义;北喜马拉雅;高喜马拉雅【作者】张宏飞;Nigel Harris;Randall Parrish;张利;赵志丹;李德威【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英国Open大学地球科学系;英国地质调查局同位素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相关文献】1.藏南吉隆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J], 王晓先;张进江;杨雄英2.西藏东喜马拉雅错那地区亚马荣淡色花岗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J], 石卿尚;黄春梅;雷杭山;齐宁远;佟鑫;赵志丹3.江西省峡江铀矿床两期印支期花岗岩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对华南印支期构造背景和产铀花岗岩成因的指示 [J], 赵葵东;李吉人;凌洪飞;陈培荣;陈卫锋;孙涛4.藏南冲巴淡色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J], 王晓先;张进江;闫淑玉;刘江;郭磊5.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岩体地球化学分析及构造意义 [J], 祁才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花岗岩体的累积生长与高结晶度岩浆的分异
花岗岩体的累积生长与高结晶度岩浆的分异马昌前;李艳青【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7(033)005【摘要】花岗岩成因研究是认识大陆地壳形成和分异的有效方式.野外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岩石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以及热演化模拟证明,很多花岗岩体是在数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由多次岩浆累积添加侵位而成的.地壳内可能不存在岩基尺度的大岩浆房,具有流动能力的岩浆体一般规模很小(宽度<1000m).1000m宽的岩浆体冷凝到固相线只需要数千年时间.复式岩体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源区岩浆沿岩墙的上升、在脆-韧性地层界面处岩墙转化为岩床以及无数的岩床的垂向堆垛导致侵入体长大.存在于上地壳的岩浆储库,特别是多次先后侵位产生的岩浆体,主体上是晶粥体,其晶体含量高,粘度大,活动性弱,不利于发生对流、分异和混合.当幔源镁铁质岩浆大规模注入到地壳时,使粘稠的晶粥状岩浆受到加热,熔体含量增大,岩浆的粘度降低,引起岩浆体内部的成分分异和不同成分的岩浆之间的混合;当逐渐加厚的熔体层产生了足够大的浮力后,特别是有挥发份加入后,就会快速上升,甚至穿透上部的晶粥体,触发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幔源岩浆的通量越大,地壳岩浆的活动性也越强,大规模的长英质岩浆聚集就可能发生大喷发,形成超级火山.本文提出,只有将侵入岩与火山岩相结合、长英质岩石与镁铁质岩石相结合,重点从侵入体形成的时间长短、岩浆相互作用的规模和频率、岩浆通量的演变、高结晶度的岩浆分异机理、侵入岩与火山岩的关系、地幔热和物质的贡献、挥发份在岩浆分异和火山喷发中的作用等方面入手,开展野外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及岩浆动力学的综合研究,才能深入认识花岗岩的成因机制,深化对大陆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的理解.%Understanding the genesis of granites is fundamental to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Geological,geophysical,geochronological and field studies,combined with modeling of thermal evolution of plutons,indicate that many granitic bodies emplaced in the upper crust result from the amalgamation of several,discrete magma pulses over several million years or even a longer timescale.Hypothesized batholith-scale magma chambers may not exist in the crust,and magma bodies with the capacity for flow of melts are generally small (< 1000m).A magma body 1000m wide would cool down to solidus on a timescale of thousands of years.The formation of composite intrusions generally has three stages:source magma upwelling along dikes,transformation from dykes to sill-like intrusions at the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of the crust,and growth of the magma body by the vertical stacking of numerous sill-like magma bodies.Magma chambers in the crust,especially those successively-intruded magma bodies,are mainly composed of crystal mush.The crystal mush is adverse to convection,differentiation or mixing owning to the high crystal content,high viscosity and weak activity.However,the viscous mushy magma can be heated,becoming more highly melted and less viscous when the mantle-derived mafic magmas intrude into the crust.This leads to differentiation inside one magma body and mixing between magmas with distinct compositions.Finally,when the buoyancy of the bottom highly molten magma is high enough,or with an injection of volatiles,it will rise rapidly,penetrate the upper mushy magma and trigger large-scale volcaniceruptions.The activity of crustal magmatism is enhancing when there is an increase in the flux of mantle-derived magma.Thus,large-scale felsic magma may form a super volcano.It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at understand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plutonism-volcanism and felsicmafic rocks is fundamental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sis of granites.Moreover,we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multiple factors,such as time-and spatial-scale of the intrusions,evolution of the magma fluxes,differentiation mechanism of highly crystalline rocks,contribution of mande heat and materials,and the role of the volatiles during magma differentiation and volcanic eruption.These factor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fieldobservation,petrology,geochemistry,isotopic chronology and magma dynamics to achieve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总页数】10页(P1479-1488)【作者】马昌前;李艳青【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全球大地构造研究中心,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全球大地构造研究中心,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1;P588.121【相关文献】1.黑鳞云母花岗质岩浆的结晶分异及钠长花岗质岩浆的形成 [J], 熊小林;饶冰;朱金初;赵振华;王贤觉2.岩浆演化及含矿岩浆分异过程中... [J], 干国梁;陈志雄3.粤北梅子窝钨矿区花岗岩体岩浆动力学特征分析 [J], 卞霄;田晗钰;吴限;李社宏;韦龙明4.岩浆分异过程的证据:锆石微量元素——以湘南三叠纪王仙岭花岗岩体研究为例[J], 徐慢; 段晓侠; 陈斌; 王志强; 陈彦交; 黎训飞5.花岗岩体生长方式及构造运动学、动力学意义——以东秦岭造山带核部花岗岩体为例 [J], 王涛;张国伟;王晓霞;李伍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喜马拉雅日玛那地区退变榴辉岩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
中喜马拉雅日玛那地区退变榴辉岩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刘学;张贵宾;张立飞;刘帅奇【期刊名称】《岩石矿物学杂志》【年(卷),期】2024(43)2【摘要】喜马拉雅造山带是目前最年轻的仍处于碰撞阶段的陆陆碰撞造山带。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内产出的(退变)榴辉岩记录了印度板块俯冲和折返的重要信息。
本文对中喜马拉雅日玛那地区的(退变)榴辉岩进行了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年代学研究,确定了其变质演化、原岩性质及构造背景。
日玛那榴辉岩呈透镜状或岩墙状与花岗片麻岩接触,基于矿物组合识别出3个变质阶段:①峰期榴辉岩相:石榴子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金红石+石英;②高压麻粒岩相:以单斜辉石+斜长石后成合晶、黑云母+斜长石的后成合晶为代表;③角闪岩相:以基质中角闪石的大量出现为特征。
锆石U-Pb定年给出两期年龄,峰期榴辉岩相锆石年龄为约15.5~14 Ma,具平坦的HREE分配模式,缺失Eu负异常,麻粒岩相的年龄约为12 Ma,锆石显著富集HREE,并呈现出Eu负异常的特征,指示石榴子石分解和斜长石生长。
矿物温压计限定日玛那榴辉岩峰期变质条件为约730℃、1.9~2.1 GPa。
榴辉岩记录了顺时针的变质p-T轨迹,从峰期榴辉岩相经近等温快速降压至麻粒岩相,最后降温降压至角闪岩相。
另外,日玛那榴辉岩的原岩为亚碱性玄武岩并沿着拉斑玄武岩趋势演化,地球化学特征与洋中脊玄武岩类似,对榴辉岩残留的岩浆锆石核定年给出了890~850 Ma的原岩年龄。
综上,我们认为日玛那榴辉岩起源于新元古代大洋中脊玄武岩,在中新世(约15.5 Ma)随印度板块平俯冲至欧亚大陆下面,发生榴辉岩相变质,而后开始折返。
【总页数】33页(P360-392)【作者】刘学;张贵宾;张立飞;刘帅奇【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3;P597.3【相关文献】1.冀北赤城退变榴辉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及原岩恢复2.榴辉岩退变质过程中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对CCSD主孔退变质榴辉岩的研究3.滇西双江县勐库地区(退变)榴辉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4.阿尔金西段榴辉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5.滇西双江县勐库地区退变质榴辉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吴福元;刘志超;刘小驰;纪伟强【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5(031)001【摘要】在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地区,分布有两条世界瞩目的淡色花岗岩带.南带主要沿高喜马拉雅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之间的藏南拆离系(STDS)分布,俗称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构成喜马拉雅山的主体.北带淡色花岗岩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单元内,又被称之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这些花岗岩多以规模不等的岩席形式侵入到周边沉积-变质岩系之中,或者呈岩株状产出于变质穹窿的核部.岩体本身大多岩性均匀,变形程度不等,但岩体边缘可见较多的围岩捕虏体,并在部分情况下见及围岩的接触变质作用,反映它们的异地侵位特征.上述两带中的淡色花岗岩在矿物组成和岩石类型上表现为惊人的相似性,主要由不同比例的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5%)、白云母、电气石和石榴石等构成二云母花岗岩、电气石花岗岩和石榴石花岗岩三大主要岩石类型.从不同地区的野外观察来看,二云母花岗岩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主体岩石类型,而电气石花岗岩和石榴石花岗岩主要以规模不等的脉体形式赋存于二云母花岗岩之中,反映前两者晚期侵位的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上,这些花岗岩具有高Si、Al、K,低Ca、Mg、Fe、Ti的特点,接近花岗岩的低共熔点组分.绝大多数淡色花岗岩具有较高的含铝指数,属于过铝花岗岩.微量元素表现为较大的变化范围,但总体上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和放射性元素U,而不同程度亏损Ba、Th、Nb、Sr、Ti等元素.稀土元素总量总体上明显低于世界上酸性岩的平均丰度,且绝大部分表现为轻-中等程度的稀土元素分馏和不同程度的Eu负异常.传统认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是原地-近原地侵位的纯地壳来源的低熔花岗岩.但本文通过分析提出,该花岗岩可能是从一种高温的花岗岩浆演化而来,其岩浆源区的性质或成因类型目前还难以确定.该岩浆在上升侵位的过程中曾经历过大规模地壳物质的混染,并发生了高度分离结晶作用.因此,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首先是一种高分异型的花岗岩,是真正意义上的异地深成侵入体,而并不是原地或半原地的部分熔融体.这种以大规模地壳混染和结晶分异作用为特征的花岗岩系,在花岗岩的研究内容中还未被充分地讨论.以前根据相关信息认为这些岩石来自于沉积岩部分熔融的结论,只是较多地注意到了后期地壳混染和结晶分异作用的特征.即使这些岩石的原始岩浆将来被证明真的来源于沉积岩系的部分熔融,那以前的结论也只能说是“歪打正着”.根据形成年龄和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本文将这些花岗岩划分为原喜马拉雅(44~26Ma)、新喜马拉雅(26 ~ 13Ma)和后喜马拉雅(13~7Ma)三大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对应印度-亚洲汇聚而导致的大陆碰撞造山作用,而后两个阶段同加厚的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拆沉作用有关,对应青藏高原的全面隆升.根据这些淡色花岗岩的岩石与地球化学特征,我们还不能支持青藏高原存在广泛的中地壳流动的模型.相反,俯冲的高喜马拉雅岩系在深部的部分熔融及随该岩系折返而发生的分离结晶作用可很好地解释淡色花岗岩所具有的系列特征.【总页数】36页(P1-36)【作者】吴福元;刘志超;刘小驰;纪伟强【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21【相关文献】1.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新世岩浆型石榴子石的矿物化学特征:从高Sr/Y花岗岩到淡色花岗岩 [J], 曾令森;赵令浩;高利娥;侯可军;王倩2.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岩体地球化学分析及构造意义 [J], 祁才吉3.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结晶分异机制概述 [J], 刘志超;吴福元;刘小驰;王建刚4.珠峰地区锂成矿作用: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首个锂电气石-锂云母型伟晶岩 [J], 刘晨;王汝成;吴福元;谢磊;刘小驰5.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伟晶岩的富铍成矿特点及向更高处找锂 [J], 秦克章;周起凤;赵俊兴;何畅通;刘小驰;施睿哲;刘宇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喜马拉雅陈塘地区基性麻粒岩变质作用、原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中喜马拉雅陈塘地区基性麻粒岩变质作用、原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王淑真;张贵宾;刘帅奇【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24(40)5【摘要】本文对中喜马拉雅陈塘地区高压基性麻粒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确定了其变质P-T演化、原岩性质和构造背景。
陈塘地区基性麻粒岩发生了明显部分熔融,基质中保存有单斜辉石和斜长石后成合晶,指示其可能经历了榴辉岩相变质作用。
根据基性麻粒岩的矿物组合识别出三个变质演化阶段:高压麻粒岩相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单斜辉石+斜长石+金红石+石英,温压条件为1.0~1.3GPa、730~800℃;中压麻粒岩相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角闪石+斜长石+钛铁矿+金红石+石英,温压条件为0.78~0.82GPa、820~890℃;而角闪岩相阶段以角闪石的大量出现为特征,变质温压条件为0.6~0.7GPa、660~740℃。
锆石U-Pb年代学指示基性麻粒岩高压麻粒岩相的变质时代为15~14Ma,原岩时代为~1800Ma。
另外,基于TiO_(2)含量可将基性麻粒岩划分为两组,一组具有低的TiO_(2)和高的ε_(Nd)(t),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E-MORB一致,原岩为弧后盆地玄武岩。
第二组基性麻粒岩相比于第一组,具有高的TiO_(2)、REE、Th/Ta和低的Mg^(#)、Nb/La和ε_(Nd)(t),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OIB一致。
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高Ti基性麻粒岩的原岩经历了显著的地壳混染,其形成与低Ti组基性麻粒岩原始岩浆上升过程混染壳源物质有关。
中喜马拉雅Ama Drime地体-陈塘地区-Arun河谷沿南北方向上均出露的古元古代岩浆记录可能与新生代裂谷活动导致喜马拉雅造山带古元古代基底剥露至地表有关。
另外,本研究证实印度大陆北缘在古元古代(1.9~1.8Ga)处于汇聚型板块边缘,伴生有广泛的弧/弧后岩浆作用,而非裂谷环境。
【总页数】25页(P1603-1627)【作者】王淑真;张贵宾;刘帅奇【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347;P597.3【相关文献】1.基性麻粒岩造岩矿物微量元素再分配特征及其对变质历史的指示作用:以胶北地体高压麻粒岩为例2.南阿尔金吐拉地区中压基性麻粒岩变质作用及地质意义3.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核部杂岩中基性麻粒岩的发现及构造意义4.集宁地区古元古代基性麻粒岩两期变质事件的地质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与花岗岩成因-Ⅱ:变质泥质岩高温-超高温变质相平衡与S型花岗岩成因的定量模拟
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与花岗岩成因-Ⅱ:变质泥质岩高温-超高温变质相平衡与S型花岗岩成因的定量模拟魏春景【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6(032)006【摘要】高温-超高温变质岩石的矿物组合及组构特点取决于不同的进变熔融反应,不同程度的熔体丢失以及不同程度的退变反应三种过程的综合效应.利用相平衡定量研究方法可以很好地模拟进变熔融反应的类型、P-T条件、熔体含量及其丢失行为、以及熔融过程中熔体与残余物的化学成分变化等,这对探讨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过程以及花岗岩的成因非常重要.对平均泥质岩(APR)进行相平衡模拟表明变质泥质岩在等压(0.8GPa)升温熔融过程中可发生5种熔融反应:饱和流体固相线、白云母脱水熔融、黑云母熔融、钾长石-石榴石熔融和铝铁镁矿物熔融,后两种熔融反应主要发生在超高温条件下.减压过程中发生怎样的熔融反应受减压温度控制:在麻粒岩相(如850℃)减压可发生钾长石熔融、黑云母熔融和钾长石-石榴石熔融反应;在高角闪岩相(如750℃)减压主要发生白云母脱水熔融和钾长石熔融;在超高温麻粒岩相(如950~1000℃)减压主要发生钾长石-石榴石熔融和铝铁镁矿物熔融.熔体成分受熔融反应和P-T条件控制,如在高角闪岩相发生的饱和流体固相线和白云母脱水熔融可形成弱过铝的奥长花岗质和二长花岗质熔体;在麻粒岩相发生的黑云母熔融和钾长石熔融形成的熔体具有强过铝的二长花岗岩成分;在中压超高温发生的钾长石-石榴石熔融和铝铁镁矿物熔融形成强过铝的二长(钾长)花岗岩质熔体,可形成石榴石花岗岩;在低压超高温下发生的铝铁镁矿物熔融可形成堇青石花岗岩.除了极端超高温下的铝铁镁矿物熔融外,其它熔融反应都会使残余物的成分更贫硅,贫Na2O和K2O,富FeO和MgO,但Al2O3和Mg#基本不变.高温-超高温下发生深熔的岩石只记录降温过程形成的固相线组合,但固相线的类型与温度条件取决于熔体的丢失行为.在不丢失熔体或者获得熔体的岩石中,岩石最后只记录流体饱和固相线组合;发生熔体部分丢失的岩石会记录缺流体固相线组合,并且熔体丢失越多,缺流体固相线的温度越高;发生全部流体丢失的岩石可记录岩石所达到的最高温度.因此,在一个麻粒岩相区,甚至一个野外露头上不同部位的岩石记录不同的P-T条件.熔体丢失是导致使麻粒岩相组合在升温过程中发生超高温变质,在降温过程中得以部分保存的重要条件.发生部分熔融的高级变质岩中随着温度升高,熔体含量增加,会发生锆石分解,只有在降温过程中发生锆石结晶,因此,麻粒岩中新生锆石只记录降温过程到固相线及以后的年龄,一般不会记录麻粒岩相峰期时代.对泥质高压麻粒岩来说,如果经历ITD型变质演化,会发生递进减压熔融,变质反应易于达到平衡,但如果减压速度快并使岩石直接抬升到地壳浅部,会出现一些ITD型结构标志,如残留金红石、蓝晶石,或在石榴石周围出现堇青石的反应冠状体等,此时锆石记录的退变质年龄会与峰期变质年龄相差不大(如10~30Myr);但如果泥质高压麻粒岩减压至中、深地壳,受其中有滞留熔体影响易于发育IBC型结构特征,表现为麻粒岩组合被(中压)角闪岩相组合叠加,在泥质岩中出现黑云母+夕线石构成的暗色条带,或者出现退变白云母和含白云母的浅色体.在中、深地壳经历IBC过程的麻粒岩锆石记录的退变质年龄会与峰期年龄相差很大(如~ 100Myr).高级变质岩中由于出现熔体使水流体活度降低,麻粒岩作为排除部分熔体的残余物,其水活度更低.从这一角度来说,水活度低是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条件.某些麻粒岩区之所以出现多期麻粒岩相变质叠加受流体行为控制.在亚固相线下流体饱和岩石变质熔融作用从饱和水固相线开始,然后依次发生含水矿物的脱水熔融和无水矿物熔融,这一过程中流体是内部缓冲的,在麻粒岩相温度峰期形成一组平衡矿物组合,难以保留峰期之前的信息.而流体不饱和岩石(如已形成的麻粒岩或岩浆侵入体)变质作用受外部注入流体控制,与构造变形密切相关.如果发生两期麻粒岩相变质叠加变质,在强应变域会形成晚期麻粒岩组合;在弱应变域,会出现两期麻粒岩组合,其中晚期矿物表现为反应冠状体或细粒交生体;而在一些应变非常弱的区域,可能只保留早期矿物组合.【总页数】19页(P1625-1643)【作者】魏春景【作者单位】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34【相关文献】1.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与花岗岩成因-Ⅰ:变质泥质岩/杂砂岩高温-超高温变质相平衡[J], 魏春景;朱文萍2.华南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体中石榴石成因以及麻粒岩包体变质作用研究 [J], 焦淑娟;郭敬辉;彭松柏3.内蒙凉城2.0Ga变质花岗岩对超高温变质作用的制约 [J], 张华锋;罗志波;王浩铮4.华南晚古生代末超高温变质作用:以十万大山花岗岩中麻粒岩包体为例 [J], 赵亮;郭锋;范蔚茗;李超文;覃小锋;李红霞5.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成因研究——来自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和南非Kaapvaal克拉通西南部Namaqua活动带与Bushveld变质杂岩体的启示 [J], 李旭平;王晗;孔凡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变质岩岩石学笔记.
《变质岩岩石学》笔录变质岩岩石学笔录Chapter 11、变质作用:为一种内生地质作用,是地壳演化过程中原来形成的岩浆岩和堆积岩(及变质岩)在地壳必定深地方发生的一种固态转变。
发生于地壳必定深处和固态转变是变质作用的两个基本点,也是差异于其余矿物转变作用(如成岩后生作用、岩浆作用)的要点所在。
2、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都是内生作用,高级变质作用温度很高已凑近岩浆温度;变质作用的压力范围能够相当于各种岩浆(侵入)活动的深度范围。
3、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的差异为:(1)变质作用的发生过程主假如一个升温过程,先存岩石陪伴温度高升发生变质反响产生新的矿物组合,或许发生重结晶改变原有的结构结构;而岩浆作用主假如降温过程,是高温岩浆在温度降落条件下不停晶出矿物的过程。
(2)变质作用主假如在固态条件下的矿物转变,而岩浆作用则是在液态中的矿物晶出。
这一点显然地表此刻岩石结构上,变质岩是固态下矿物成核、生长的产物,多呈变晶结构,晶粒的自形程度取决于矿物的结晶势或成面能,而与矿物的结晶次序没关(事实上在一次变质作用过程中,变质矿物是同时或基本上同时生长的);岩浆岩中晶出的矿物,其自形程度与矿物自熔体中结晶出的次序关系亲密。
4、依据变质作用发生的地质背景区分?1). 接触热变质作用指发生于侵入体四周的接触带上,由岩浆侵入带来的热使围岩发生的变质作用,也称热变质作用。
其主要控制要素是温度,变质作用的方式主假如重结晶和变质反响。
这种变质作用一般深度不大,围限压力不高,约为 2~3 ×108Pa以下。
典型的接触热变质岩称为角岩。
2)动力变质作用指断层带或其余激烈错动(剪切作用)带上,因为结构应力的作用,岩石经过碎裂、变形或重结晶等方式,发生结构、结构上的改造,有时有矿物成分上的变换。
其特色是低温、高应变速率。
除高级动力变质外,一般变质温度相当于绿片岩相。
典型岩石如糜棱岩。
3)气-液变质作用指在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参加下,岩石中某些活动性组份之间发生的一种交代作用,也称气成水热变质作用。
贺兰山高压泥质麻粒岩——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拼合的岩石学证据
贺兰山高压泥质麻粒岩——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拼合的岩石学证据周喜文;赵国春;耿元生【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0(026)007【摘要】贺兰山孔兹岩系作为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因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近来,在对贺兰山富铝岩系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具有"蓝晶石+条纹长石+石榴石"特征组合的高压泥质麻粒岩.通过岩相观测与相平衡定量模拟,确定其曾经历四个阶段的变质演化过程,即早期进变质阶段(M1)、变质峰期阶段(M2)、峰期后降压阶段(M3)和晚期退变阶段(M4).早期进变质阶段,以石榴石中包裹黑云母和白云母为特征.变质峰期阶段、以出现"蓝晶石+条纹长石+石榴石"组合为特征,变质温、压条件为850~870℃、1.4~1.5 GPa.峰期后降压阶段以峰期石榴石和蓝晶石转变为堇青石和夕线石为特征,温压条件大致为840~860℃、0.6~0.8 GPa.晚期退变阶段以出现新生黑云母为标志,温、压条件为780~810℃、0.45~0,55 GPa.PT 轨迹具有顺时针演化样式,峰期后表现为先发生近等温降压(ITD)、后发生近等压冷却(IBC)的退变过程,反映陆-陆碰撞发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后又快速折返到正常地壳深度的变质动力学过程,进而从岩石学角度证明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是由北部的阴山陆块与南部的鄂尔多斯陆块发生碰撞所致.【总页数】9页(P2113-2121)【作者】周喜文;赵国春;耿元生【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香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347【相关文献】1.喜马拉雅造山带核部的变质作用与部分熔融:亚东地区高压泥质麻粒岩的岩石学与年代学研究 [J], 李旺超;张泽明;向华;苟正彬;丁慧霞2.贺兰山孔兹岩系的变质时代及其对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演化的制约 [J], 周喜文;耿元生3.华北克拉通大同-怀安地区古元古代泥质麻粒岩的矿物学特征及变质作用剖析 [J], 吴佳林;翟明国;张华锋;胡波4.内蒙古商都地区白云鄂博群尖山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对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北缘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制约 [J], 李长海;刘正宏;赵庆英;徐仲元;石强;王师捷;陈煜嵩5.西昆仑布伦阔勒岩群中泥质高压麻粒岩的岩石学、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J], 曲军峰;张立飞;张进;张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花岗岩中两类石榴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地壳深熔作用中的意义
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花岗岩中两类石榴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地壳深熔作用中的意义高利娥;曾令森;石卫刚;陈振宇;胡明月;孙东阳【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2(028)009【摘要】在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中,石榴石是变泥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也是花岗岩或淡色体的重要副矿物,保存了有关地壳深熔作用的关键信息,是揭示大型碰撞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的物理和化学行为的重要载体.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内,新生代花岗质岩石(淡色花岗岩和混合岩中的淡色体)含两类石榴石,大多数为岩浆型石榴石,自形-半自形,不合包裹体,但淡色体中含有港湾状的混合型石榴石.岩浆型石榴石具有以下地球化学特征:(1)从核部到边部,显示了典型的“振荡型”生长环带;(2)富集HREE,亏损LREE,从核部到边部,Hf、Y和HREE含量降低;(3)显著的Eu负异常;(4)相对于源岩中变质石榴石,Mn和Zn的含量显著增高.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都表明:变泥质岩熔融形成的熔体(淡色体)捕获了源岩的变质石榴石,熔体与石榴石反应导致大部分元素的特征被改变,只在核部保留了源岩的部分信息.同时,在花岗质熔体结晶过程中,形成少量的岩浆型石榴石.这些石榴石摄取了熔体中大量的Zn,浓度显著升高,在斜长石和锆石同步分离结晶作用的共同影响下,石榴石中Eu为明显负异常,Hf、Y和HREE浓度从核部到边部逐渐降低.上述数据和结果表明,花岗岩中石榴石的矿物化学特征记录了精细的有关花岗岩岩浆演化的重要信息.%In the Himalayan Orogenic Belt, garnets occur as one of the key constituent phases in metapelites as well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accessory phases in leucogranites or leucosomes in migmatites. They have preserved criticalinformation with regard to the geochemical nature of crustal anatexis and could yield important insights o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of middle to lower crustal rocks in large collisional orogenic belts. Along the Himalayan orogenic belt, two types of garnets, magmatic and metamorphic, occur in Cenozoic granitic rocks (leucogranite and leucosome). Magmatic garnets are euhedral to subhedral and commonly free of inclusions, whereas those derived from the source rocks show embayment texture and have been subjected to various degrees of melt-garnet reactions. Chemical analyses show that magmatic garnets are characterized by ( 1 ) typical oscillatory growth zonation; (2) enrichment in HREE, but highly depletion in LREE, and rim-ward decreases in Hf, Y and HREE; ( 3) pronounced negative Eu anomalies; (4) elevated Mn and Zn concentrations relative to those in metamorphic garnets derived from the source rocks.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arnets from leucogranites suggests that a large portion of Zn was incorporated in garnet and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plagioclase and zircon is the major factor that regulate the magnitude of negative Eu anomalies and the abundance and rim-ward decreasing pattern of Hf, Y and HREE in magmatic garnet. Our data indicate that fine-scale chemical variations in magmatic garnet could serve as another important revenue to unravel the magmatic processes during the crystallization of leucogranitic melts.【总页数】18页(P2963-2980)【作者】高利娥;曾令森;石卫刚;陈振宇;胡明月;孙东阳【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陕西省地矿局区域地质矿产研究院,咸阳 712000;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北京 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5【相关文献】1.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新生代地壳深熔作用与淡色花岗岩 [J], 曾令森;高利娥2.喜马拉雅造山带纳木那尼穹隆古元古代岩石单元深熔作用 [J], 胡古月;曾令森;高利娥;陈翰;刘秋平;郭英帅3.郯庐断裂带南段两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对大别造山带中-下地壳流动的限定[J], 余顶杰;王勇生;杨秉飞;王海峰4.阿尔金造山带南缘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中晚奥陶世—早志留世二长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J], 李琦; 王疆涛; 曾忠诚; 石卫; 李惠; 郭倩怡5.内蒙古大青山古元古代造山带中-下地壳深熔流变研究 [J], 刘同君;李伟民;刘永江;金巍;邵弋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西高原之喜马拉雅期花岗岩类
川西高原之喜马拉雅期花岗岩类
张能德
【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
【年(卷),期】1990(000)003
【摘要】喜马拉雅运动在川西高原存在无疑,但其是否强烈却有争议。
1:20万昌台福区调报告(1976年)已肯定了第三系有玄武岩类的存在,但作为造山运动的主要标志——花岗岩类的侵入活动在喜马拉雅期是否存在,一直是地质界关注和争论的问题。
在进行1:20万波密幅、义敦幅和得荣幅区调工作时,用K-Ar法(体积法)测得哈格拉—格聂复式岩体为7—57Ma,茨林措—日拥复式岩体为60—65Ma。
当时多数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此法测年不可靠,进而加以否定。
【总页数】1页(P177-177)
【作者】张能德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
【相关文献】
1.根据巴基斯坦Surghar和kohat高原平衡剖面研究西喜马拉雅... [J], Jame.,WM;傅晓悦
2.川西喜马拉雅期碰撞造山带岩浆碳酸岩的地幔源区特征--Pb-Sr-Nd同位素证据[J], 田世洪;侯增谦;袁忠信;谢玉玲;费红彩;尹淑苹;衣龙升;杨志明
3.地幔流体在花岗岩形成中的负极作用--以青藏高原西部喜马拉雅期花岗岩类为例
[J], 姜耀辉;凌洪飞;蒋少涌
4.川西冕宁-德昌喜马拉雅期稀土元素成矿带:矿床地质特征与区域成矿模型 [J], 侯增谦;杨志明;田世洪;谢玉玲;袁忠信;杨竹森;尹淑苹;费红彩;邹天人;李小渝
5.青藏高原西部喜马拉雅期花岗岩类特征及岩石系列 [J], 姜耀辉;杨万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麻山杂岩的两种变质作用及其与花岗岩的关系
麻山杂岩的两种变质作用及其与花岗岩的关系任留东;王彦斌;杨崇辉;赵子然;郭进京;高洪林【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2(028)009【摘要】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块麻山杂岩中识别出麻山杂岩中具有两种类型的变质作用:早期局部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M1)和伴随的无水深熔作用(> 530Ma),即狭义的麻山群高级变质作用,变质岩多以残留块体形式散布于后期混合岩或花岗岩之中;麻粒岩相变质之后由于广泛的岩浆活动,造成了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500Ma)和相应大范围的晚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M2).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变质并非带状递进变化,而是在时空上均有差异的两种变质作用.混合岩化过程中的富水流体对早期“干”岩石进行了明显的退变质改造,从而造成高级变质岩变质结构的复杂性.此外,含水花岗岩的侵位对先期麻粒岩相变质成因锆石同位素体系有重置作用,使得早期的变质年龄难以测定.麻山杂岩的变质-花岗岩关系与东南极普里兹带有类似之处,在变形-变质之后迅速发生了构造体系的转换,出现了新的岩浆活动,只是花岗岩发育强度有所不同,反映了两地构造演化细节上的差异.西伯利亚古陆南缘及中亚造山带内部的一些微陆块发生了与冈瓦纳陆块内泛非事件类似的构造-热-岩浆事件,因此,中亚造山带内部的佳木斯地块及其他类似的微陆块与冈瓦纳古陆边缘活动带具有相似的构造性质.%Two types of metamorphism have been discerned from the Mashan Complex in the Jiamusi Block,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eastern China. The local earlier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 M, ) was accompanied by fluid-absent anatexis ( > 530Ma) . The subsequent widespread magmatism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intensive migmatization(500Ma) and corresponding late amphibo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 M2). The former is actually the high grade Mashan Group (s. s. ) and the metamorphic rocks are dominated by residual massives or enclaves scattered in late migmatitic granites. The change from amphibolite to granulite facies is not transitional or progressive, suggesting the great difference of the two kinds of metamorphism. The migmatization was probably fluid-rich and made substantial retrograded alteration to the earlier " dry" metamorphics, accounting for the complicated textures of the rocks. In addition, the emplacement of the fluid-bearing granites may reset the U-Pb system of the zircons formed in earlier high-grade metamorphism and the real metamorphic ages could be hardly measured. For the metamorphism-granite sequence, the Mashan Complex is rather similar to that of the Prydz Bay belt of East Antarctica. In both areas the deformation-metamorphism were closely followed by granites.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 intensity of late granitization varies in the two areas.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Siberian Craton and some microcontinents in the Central Asian belt occurred some tectono-thermal-magmatic events similar to that around the Gondwana margin. That is to say, the Jiamusi Block and other analogues in the Central Asian belt are tectonically similar to the Pan-African belts in the Gondwana, though they may belong to different domains in ancient continent configuration.【总页数】11页(P2855-2865)【作者】任留东;王彦斌;杨崇辉;赵子然;郭进京;高洪林【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 300384;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21;P588.34【相关文献】1.麻山杂岩的变质-混合岩化作用和花岗质岩浆活动 [J], 任留东;王彦斌;杨崇辉;韩娟;颉颃强;李林山2.一个伸展构造体制下的花岗岩体的主动侵位作用——亚干变质核杂岩同构造花岗岩体 [J], 王涛;郑亚东;李天兵;马铭波;高永军3.中国东北麻山杂岩晚泛非期变质的锆石SHRIMP年龄证据及全球大陆再造意义[J],4.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核部晚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地质意义 [J], 梁键婷;欧阳志侠;张莹;李建波;曾涛;周智超5.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花岗岩两期变质作用和造山带抬升的年代学证据 [J], 方中;徐士进;王汝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 卷 第 7期 1
20 0 2年 7月
地
质
通
报
Vo. 121. o. N 7
G Eo Lo GI AL BU l C LLET I o F C H I A N N
J 1,0 2 u.2 0
北 喜 马拉 雅 变 质 作 用 和 花 岗岩 研 究及 其 与 高 喜 马 拉 雅 结 晶岩 系 的对 比
响应 有 一个 更 为 详 尽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解 。
1 区 域 地 质 背 景
北 喜 马 拉 雅 拉 轨 岗 日山脉 南 侧 以定 日一岗 巴冲 断 带 为 界 与 特 提 斯 喜 马 拉 雅 显 生 宙地 台 型 沉 积 带 相
色 花 岗岩 成 因 , 人 已作 了 大 量 工 作 。对 于 南 靠 特 前
冲 断 带 北 侧 低 分 水 岭 带 以 强 烈 塑 性 变 形 为 特
究 及 其 与 高 喜 马 拉 雅 带 的 对 比 , 以使 我 们 对 在 印 可
度 板 块 与 亚 欧 板 块 的 碰 撞 过 程 中 印 度 板 块 北 缘 的
征 ,其 新 生 代 构 造 活动 突 出 表 现 为 一 系列 的 喜 马 拉
到 中 生 界一 始 新 统 海 相 层 之 上 。 冲 断 带 由若 干 冲断 层 组 成 , 间 以 叠 瓦 构 造 排 列 , 状 一 致 向北 倾 斜 。 其 产 因此 该 冲 断 带 是 南 部 显 生 宙 地 台 相 和北 侧 中生 代 槽 区 的分 界线 , 侧 的地 层 层 序 、 石建 造 、 质 程 度 、 两 岩 变 岩 浆 活 动 、 造 型 式 等 方 面 的差 别 均 十分 显 著 _。 构 9 ]
中 图 分 类 号 : 5 83 ; 5 81 P 8 . P 8 .2 1 4
沿 高 喜 马 拉 雅 和 北 喜 马 拉 雅 ( 轨 岗 日山 脉 ) 拉
平 行分布 两条变质 带 , 以及 分 别 与 之 伴 随 的 中 新 世 花 岗 岩 带 。平 行 花 岗岩 带 的 出现 是 喜 马 拉 雅 造 山带 的 独 特 现 象 _。 针 对 高喜 马 拉 雅 变 质 带 和 相 应 的淡 1 ]
时期 ( 1 1 Ma 形 成 的 。横 过 该 带 有 较 大 的地 壳 缩 3 ̄ 0 )
短 ,而 且 两 侧 相 应 地 层 的相 对 垂 直 位 移 幅 度 至 少 在
1 m以 上 _。 0k 9 即使 现在 , 定 日一岗 巴冲 断 带 地 表 仍 ] 在 有 强 烈 的地 热 显 示 , 为 藏 南 重 要 的地 热 活 动 带 。 成
任 留东 陈 炳 蔚
(中 国地 质 科 学 院 地 质 研 究 所 北 京 1 0 3 0 0 7)
摘 要 : 北 喜 马 拉 雅 ( 轨 岗 日山 脉 ) 布 一 条 变 质 一花 岗 岩 带 , 变 质 级 别 沿 垂 直 于 走 向 方 向 呈 高 低 起 伏 变 化 , 沿 拉 分 其 而 不 是 单 调 递 增 或 递 减 。 花 岗 岩 与 围 岩 以 和 谐 过 渡 为 主 , 体 不 同 部 位 的 矿 物 、 石 成 分 均 有 相 当 程 度 的 变 化 , 融 岩 岩 熔 程 度 较 低 ; 高 喜 马 拉 雅 花 岗岩 是 低 共 熔 的 结 果 。北 喜 马拉 雅 变 质 一花 岗 岩 带 与 高 喜 马 拉 雅 结 晶 岩 相 比 , 变 质 作 而 从
根据 潘 桂 棠 等 人 _的分 析 , 喜 马拉 雅 带 的典 型 9 ] 北 岩 体 康 马 岩 体 在 渐 新 世 一 中新 世 时是 侵 位 的 加 速 时 期 , 与 强 烈 陆 内 汇 聚 、 壳 块 体 被 强 烈 压 缩 上 拱 是 这 地
同 步 的 , 此 , 测 定 日一岗 巴 冲断 带 主 要 是 在 这 一 因 推
具 有 很 多 相 似 之 处 , 仍 然 有 着 重 大 不 同 , 其 是 但 尤
二 者 之 间 隔 以 较 宽 的 特 提 斯 喜 马 拉 雅 沉 积 带 和 定 日一岗 巴 冲 断 带 , 难 把 二 者 归 因 于 同 一 构 造 过 程 。 很 而 北 喜 马 拉 雅 拉 轨 岗 日带 变 质 作 用 和 花 岗 岩 的 研
收 稿 日期 :0 1 1 0 修 订 日期 : 0 2 0 — 5 2 0 —1 — 8; 2 0— 4 2
提 斯 沉 积 岩 带 、 邻 雅 鲁 藏 布 江 缝 合 带 的 北 喜 马 拉 北 雅 带 的 花 岗 岩也 有 一 定 的 研 究 ] 。有 人 提 出 , 喜 高 马 拉 雅 、 喜 马 拉 雅 花 岗 岩 带 均 与 连 续 的 同一 活 动 北
邻 ,表 现 为北 部 的低 分 水 岭 槽 型 沉积 地 体 向南 逆 冲
拆 离 带 上 的 剪切 热 有 关 。 对 北 喜 马 拉 雅 变 质 作 用 ]
的 研 究 基 本 集 中 于 康 马 穹 隆 _ ]其 他 部 位 的研 究 则 6, 较 少 陋。研 究 程 度 低 的原 因 主 要 由 于北 喜 马拉 雅 变 ] 质 岩 带 的 岩 石 出露 不 太 好 , 通 也 十 分 困难 。 交 通 过 对 北 喜 马 拉 雅 岗 来 拉 山 口地 区 和 高 喜 马 拉 雅 聂 拉 木 剖 面 的 地 质 调 查 , 者 发 现 , 、 喜 马 作 北 高 拉 雅 带 无 论 在 变 质 作 用 , 是 花 岗 岩 活 动 等 方 面 都 还
用 到岩浆 活 动均有 很 大的相 似性 。本文 认 为 , 者形 成 的构造 环境相 似 , 时间上 又有 一定 的差 异 。 二 但 关 键 词 : 喜 马 拉 雅 ; 喜 马 拉 雅 ; 质 作 用 ; 岗岩 ; 比 北 高 变 花 对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2 5 (0 2 一 7 0 9 — 8 17 — 5 2 2 0 ) 0 — 3 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