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诗歌三美分析共37页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摘要:现代诗人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开创者,他的诗歌《再别康桥》展现出“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特点,散发出诗人独特的写作魅力,表达出诗人对爱、美、自由的执着追求,下面将笔者将从“三美”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再别康桥;探寻音乐美;研究建筑美;探索绘画美一、作家徐志摩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诗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生于1896年,1916年进入北大,后出国留学,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和熏陶,为之后的浪漫主义诗风打下基础,先后创作诗词、散文等优秀作品[1]。
其中代表作品之一《再别康桥》是现代文学浪漫题材的巅峰作品。
徐志摩的作品字句清新,其韵律唯美,比喻协和新奇,想象力天马行空,境界上婉转优美,在艺术的整体形式上别具一格。
被称为新月派的盟主,是新月派代表作家。
而徐志摩是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做到了普通知识分子能做到的一切,对民族的命运问题也有着深刻见解。
二、再别康桥徐志摩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以诗人离别康桥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诗语言柔美,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面,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而康桥时期也是作为徐志摩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徐志摩曾经讲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再别康桥》在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其形势不拘一格,韵式上二四押韵。
优美的节奏形式涟漪起伏,表达诗人的感情起起落落。
徐志摩是一位优秀的诗人,独秀的诗风使不少人对他的作品赞叹有加。
诗人突出对康桥的热爱,正是徐志摩毕生所追求的自由浪漫、明静的生活极为向往。
三、“三美”的分析(一)绘画美自古以来我国文学就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很多文人对写诗绘画水平也是颇高,所以很多文人把绘画和书法合为一体,在一幅画下写上一段诗文,不仅提高了作品的文化价值,也是对作品的含义更好的表达[2]。
以“三美理论”分析《再别康桥》
以“三美理论”分析《再别康桥》作者:林敏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3期摘要:历来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研究不胜枚举,在本文中,我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以及从徐志摩的个人经历出发,运用“三美”理论来探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这首诗的音乐美是指诗歌具有节奏美、押韵美、结构美。
绘画美是指这首诗具有西方油画的外表以及中国写意画的内涵。
建筑美是指这首诗局部参差变化,但整体对称匀整。
关键字:《再别康桥》、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引言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硖石镇的首富之家,他后来留学美国学经济学,那时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位银行家,因为他夫人张幼仪的大哥张公权担任民国政府中央银行的行长。
可是徐志摩富有诗人的气质,很显然他对经济学没有多大的兴趣,在将要拿到学位证书之前,他就追随他崇拜的伯特兰?罗素(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跑到了英国。
在英国,徐志摩过得非常的快活。
在徐志摩看来,德国人太蠢,办事机械;法国人有点阴险;南欧人太乱,没有头脑;而美国人又太浅薄,它的文化历史比较短暂,缺乏一种底蕴。
比较起来,还是英国有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着自由民主的社会氛围,非常符合徐志摩他心中理想的生活方式,使得徐志摩如同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把英国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再别康桥》是诗人在1928 年出国欧游的归途中写下的,全诗通过对康河优美宁静景色的描写以及对泛舟寻梦的想象,抒发了诗人对康河和剑桥大学的深切眷恋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爱、自由、美”的执着追求。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写到“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徐志摩和闻一多都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在诗歌创作时有意遵循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主张,但相较于闻一多提出来的“三美理论”,徐志摩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
下面我将对《再别康桥》中“三美理论”的运用与体现进行分析。
一、音乐美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的。
诗歌的音节和谐,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些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从《再别康桥》谈诗歌三美
《诗经 》。如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蒹 葭萋萋 ,白露未唏”、“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诗经 蒹葭 》)等句就是运用了叠词 。后来 的诗人也都喜用叠词 ,这样 的例子在我国古 代诗歌 的浩 瀚星河里俯 拾 皆是 :“迢 迢牵 牛 星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 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相 去 复 几 许 ? 盈 盈 一 水 间 ,脉 脉 不 得 语 。” (《古诗十九首 》)
诗的结尾 ,仍用 叠词 ,用 “悄悄 的”呼 应首节 的 “轻轻的 ”,道 出 了诗人对 康桥不 可抑止的喜爱和眷恋。
反复重 唱 反复重唱是 中 国诗 的义一传 统 ,《诗经 》里有大量这样 的篇章 ,如 《秦 风 无 衣 》:
岂日无衣 ?与子同袍。王 于兴师 ,修我 戈矛 ,与子同仇 。
唐代著名诗人 自居易的名句 “大弦嘈嘈 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 杂弹 , 大珠小珠落玉盘 。”用叠字模仿琵琶声 ,极 其传 神。
叠词运用最为 人称道的当数李清照 : “寻 寻觅觅 ,冷冷清 清 ,凄 凄惨惨戚戚 。” (《声声慢 》)连用七个叠词 ,读起来 真如 “大 珠小珠 落玉盘 ”。
个 方 面 , 对作 品进 行 了鉴 赏评 价 关键词 :再别康桥 ;诗歌三 美;徐志摩
一 、 新 诗 “三美 ”理论 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先生在 《诗 的格律 》 一 义 【{J提 n寺的 “三美 ”理论 :“诗 的实 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 、绘画的美 ,并且还有 建筑 的美 。”其后 ,这一关 于新 诗 “三美” 的主张成为新格律诗 派的理论纲领 ,它在一 定程度 一t-.克 服并 纠正 了五 四以来 白话 新诗 过 于 松 散 、随 意 等 不 足 ,对 中 国 现代 新 诗 的 健康 发展做出了积极 的贡献 。 具 体 『『Ii言 ,“音 乐 美 ”强 调 有 音 尺 ,有 平 仄 ,有 闷脚 ;“绘 画 美 ”强 调 闻藻 的 选 择 要橄丽 、鲜 叫,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 立存 的画面 ;“建 筑美 ”强调有节 的匀称 . 有,口J的均齐 。总之 ,“i美 ”理 论就是要求 涛g_x ̄k内容 到形 式都要体现美 。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原创版】目录1.引言2.再别康桥诗歌的结构美3.再别康桥诗歌的语言美4.再别康桥诗歌的意境美5.结论正文【引言】《再别康桥》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
自问世以来,该诗以其优美的诗句、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从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三个方面,探讨再别康桥诗歌的魅力所在。
【再别康桥诗歌的结构美】首先,从诗歌的结构上来看,《再别康桥》具有显著的美感。
全诗共分为三部分,每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一部分,诗人描述了康桥的美景,表达了对康桥的依恋之情;第二部分,诗人通过金柳、青荇等自然景物的比喻,抒发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第三部分,诗人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收尾,表达了离别的无奈和对康桥的感激。
整首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再别康桥诗歌的语言美】其次,《再别康桥》在语言运用上也具有独特的美感。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通过生动的比喻,将康桥的美景跃然纸上。
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对仗等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和谐优美。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再别康桥》的语言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意境美】最后,从诗歌的意境来看,《再别康桥》同样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诗人以康桥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在这个意境中,康桥的美景与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深邃、悠远的感觉。
特别是诗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更是将离别的意境推向了极致,令人回味无穷。
【结论】总之,《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现代诗歌,无论是在结构、语言还是意境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徐志摩的才华,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康桥画卷。
第1页共1页。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是一首具有三美特色的诗歌,这三美包括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绘画美:《再别康桥》通过运用一系列色彩明亮、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词语,如“金柳”、“柔波”、“星辉”、“青荇”等,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仿佛置身于康桥的美景之中。
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康桥的深深眷恋。
音乐美:《再别康桥》在音节、音尺和压韵方面表现出音乐美。
诗歌的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者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
此外,还有压韵的运用,例如“轻轻的我走了”和“正如我轻轻的来”,词与词之间形成和谐的音韵。
建筑美:《再别康桥》在排列和字数上也展现出建筑美。
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诗歌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意境美:《再别康桥》的意境之美体现在其情感与景物的完美融合。
诗歌通过对康桥美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唯美、梦幻的氛围,这既是作者对康桥的怀念,也是他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这种意境之美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语言美:《再别康桥》的语言之美体现在其清新自然、流畅优美的表达。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诗歌既具有生动的形象感,又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诗歌中的用词也十分考究,既贴切自然,又富有表现力,使得整首诗的语言都充满了美感。
结构美:《再别康桥》的结构之美体现在其紧凑有序、层次分明的布局。
整首诗由离别康桥的惜别之情引出对康桥美好回忆的抒发,再通过描绘康桥夜色和金柳倒影等意象来展现康桥的独特魅力。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诗歌的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不仅在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方面表现出色,还在意境美、语言美和结构美等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实用版】
目录
1.引言
2.再别康桥诗歌的形式美
3.再别康桥诗歌的音韵美
4.再别康桥诗歌的意蕴美
5.结论
正文
诗歌是文学的皇冠,它以独特的形式和优美的语言,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广为人知的现代诗歌,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康桥的美丽和诗人的离愁。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种美:形式美、音韵美和意蕴美。
首先,再别康桥诗歌的形式美体现在它的结构和布局上。
徐志摩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和对仗的手法,使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而又富有变化。
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里的排比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离别之情。
其次,再别康桥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在它的语言和音节上。
徐志摩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音韵的变化,使得整首诗的节奏和谐,而又富有韵律感。
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里的音韵变化,使得诗句更加优美,更加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离别之情。
最后,再别康桥诗歌的意蕴美体现在它的主题和情感上。
徐志摩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深刻,而又富
有哲理。
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里的象征和隐喻手法,使得诗句更加深刻,更加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离别之情。
总的来说,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即形式美、音韵美和意蕴美,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谈_再别康桥_的三美
蜜,情感便随之热烈而深切。 著名学者胡适在《追悼徐志摩》 一文中概括了徐志摩的人生理想:“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 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这是很贴切的。
美, 是徐志摩的人生理想, 同时更是他至爱的艺术追 求。 诗歌的绘画美也是很看重的。 不过,笔者觉得《再别康 桥》的绘画美比起《死水》来,更多的是表现一种隽永的古典 之美。 徐志摩崇拜自然,放情于山水之间,寄情于草木之中, 内心感情的波动与自然变化的规律同一节奏, 显示出浑然 一体的和谐美。 《再别康桥》的绘画美还主要表现在对词藻 和意象的精心挑选上。 这些词藻美和意象美的选用无不打 上中国传统美学的烙印。 取点“金柳”,就是“柳”“留”谐音相 通之美,状依依惜别之情,自古亦然。 “金柳是夕阳中的新 娘”用喻虽新奇,但也有“翠柳将斜阳,偏照晚妆鲜”(阴铿 《侯司空宅咏妓》)的影子。 甚至“满载一船星辉”还是从宋代 词 人 张 孝 祥 的 “满 载 一 船 秋 色 ,平 铺 十 里 湖 光 ” (《 西 江 月·阻 风三峰下》)衍化而来。
一、意境美 诗是讲究意境的。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 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 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再别康桥》的 美首先表现于字里行间的优美醉人的意境美。 诗中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思念之情,浓缩在凝炼的 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 诗人巧妙地把气象、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 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 看,在诗人眼里,那河 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 中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 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 在诗人眼里,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 一样绚丽迷人的梦。 可谓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一 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 揽到似的。 于是,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 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放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梦能 寻到吗? 几声浸透着淡淡怅惘和忧伤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 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 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 整首诗,情 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 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绘画美 诗人又是一个涂彩着色的高手。 那是夕阳西沉,余辉给 河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媚人的金黄;那是垂枝依依,仿佛是 美艳温柔的新娘娇羞地立在那里, 粼粼的波光中荡起了绯 红的笑意; 那是清清的河水滋润着软泥上的青荇, 绿油油 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欢快的舞蹈,骄傲地招呼着行人,似乎 在宣告它沐浴康河的自由与舒畅,以至于“我”也甘心做一 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唤起的是 人们对七彩生活的遐思:“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 歌”! 燃起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浪漫和激情。 “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众多色彩明艳的形象, 构成的是一幅明丽和谐的画卷。 画面是迷人的, 回忆就甜
《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再别康桥》中的“三美”《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三美”特色浅述
《再别康桥》“三美”特色浅述《再别康桥》以诗人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不舍之情。
读者通过对全诗的阅读,不仅要感受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还要仔细分析这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以及建筑美,提高自身的诗歌鉴赏水平。
一、“三美”概述以及《再别康桥》赏析(一)“三美”概述三美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它是新月派对于诗歌的主张。
在五四白话运动后,新诗松散、随意,诗人闻一多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三美”的主张。
诗歌的音乐美要求诗歌要有平仄,要有韵脚;诗歌的绘画美要求诗人要注重词语的选用,选择明丽的、具有色彩感的辞藻;诗歌的建筑美强调诗句的匀称与均齐。
诗歌的“三美”除了要求诗歌的内容以外,也重视诗歌的格式、节奏以及视觉画面。
(二)《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全诗一共七小节,每一节四行,每行停顿不一,长度不等,表面看全诗结构随意,但是,每一句都遵守一定的规则。
全诗的押韵在每一小节的二、四句上,这种工整的押韵方式,使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首诗属于一首借景抒情诗,诗人看到剑桥的一景一物,想起自己马上就要离开,心中充满了留恋、惜别和感伤之情。
诗人在第一小节写到“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在夕阳西下之时,与西天的云彩告别,从这儿可见作者的缠绵、留恋之情。
接着诗人又描写了“金柳”“青荇”“清泉”,表面写的是康桥的美,实则表达的是诗人对这里一景一物的留恋与牵挂。
第五节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第六节是全诗的高潮,“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小节将诗人的惆怅之情作了充分的抒发。
一个“沉默”不是康桥的沉默,而是诗人的心情低落,诗人离别之前的惆怅。
最后一节与第一小节前后呼应,第一节诗人告别天边的云彩,最后一小节,又写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里云彩代表着诗人“彩虹似的梦”,因此,再别康桥不仅仅是与母校的告别,更是与康桥文化的告别,与自己康桥理想的告别。
二、《再别康桥》“三美”的特色浅述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理论的奠基人,而徐志摩先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将这一理论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再别康桥诗歌三美分析PPT共37页
再别康桥诗歌三美分析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浅谈《再别康桥》中的“三美”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梁豪时间:2010-9-23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闻一多与“新月诗派”同仁一起致力于新诗形式的建设,这也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有意识的、有理论的探索,其中最具纲领性的是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闻一多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广博的艺术素养,在对新诗作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体的理论主张,在他的《诗的格律》中强调了诗歌要“形质兼美”、“精神和形式调和”,并具体阐明了新格律诗体的具体要求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
徐志摩是“新月诗社”的主要组织者和主持人,也是“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他在进一步实践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格律诗体中,又主要强调了诗的音乐美,并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诗体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从形式上来说,《再别康桥》是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这样,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光艳的色泽,美丽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似乎也想同诗人一起进入这康河夕照、黄昏泛舟的诗意美的境界中去。
再别康桥诗歌三美分析
软泥上的青荇, 软泥上的青荇, 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棵水草。 甘心作一棵水草。 作一棵水草
写榆树下的清潭, 清泉倒映着 那榆阴下的一潭, 那榆阴下的一潭, (“ 天上的彩虹”), 五彩斑斓,浮藻间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好像沉淀着( ) 彩虹 做的梦境。这里融 揉碎在浮藻里, 揉碎在浮藻里, 情入景,将人带进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一般的意境中。
作品简析4 作品简析
♦
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 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 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 在星空中“放歌” 是回忆, 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 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 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 然 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 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 别是注定了的。 别是注定了的。 ♦ 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 (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 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 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 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 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 六段的首句和尾句之间暗用顶真手法, 五、六段的首句和尾句之间暗用顶真手法, 使之诗意上有一气呵成的效果。) 使之诗意上有一气呵成的效果。)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意 通过分析赏析, 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1. 2. 3. 4. 5. 6. 7. 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 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 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 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 写康河的水草。 写康河的水草。 写榆树下的清潭。 写榆树下的清潭。 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形。 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形。 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呼应开头。 呼应开头。
《再别康桥》三美
《再别康桥》三美
导语:《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名作,意境优美,音韵悠扬,堪称经典。
那么这首诗到底美哪里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析一下《再别康桥》的优美之处!
《再别康桥》让人感到美,美在( 诗意美、人情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美在意境.作者用梦幻般写意手法描绘出一幅让人回味流连、充满诗情画意的告别场景。
)
《再别康桥》让人感到美,美在:
一、音乐美:富有节奏感,旋律回荡。
音韵美: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第一节的前三句采用复沓的修辞手法,通过连续使用“轻轻的”这个状语,为诗歌开篇奠定了一种反复演唱般的音乐效果,最后一节的两个“悄悄的”也是一样的效果,并且“轻”和“悄”声母一样,从发音上讲,首尾形成呼应,从内容上讲,都突出道别时动作的轻柔,表现对康桥的珍爱和不忍惊动,意思上也构成了回环。
这便是首尾两节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
我们再来看看整首诗的音乐特点。
第一二三六七节中,各自的偶数句韵脚是一致的,各节诗在押韵方面既有内部的统一,又有整体上的关联,同时各节还有区别,读起来既能令人感受到舒畅爽朗的音乐美,不会觉察到其间有刻意的押韵讲究,藏高超的作诗技巧于不动声色中,确实证明了闻一多所说的“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是对闻一多三美诗论中音乐美的最好实践。
~。
再别康桥的美
再别康桥的美再别康桥的美《再别康桥》既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一、情真意切,细腻含蓄。
徐志摩一贯主张诗应表现作者的“性灵”,表现“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流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
”《再别康桥》即是这一诗论的结晶。
诗中写了三方面内容,情感极为丰富:一写康桥之美,抒发深爱之情;二写心境之变,表现理想已碎、今非昔比的无奈心态;三写离别之苦,流露出欲厮守而不能的缠绵情思和难言隐忧。
三者浑然融为一种缱绻而凄惘的复杂心绪。
全诗共七节,首节连用三个“轻轻的”,以轻盈跳跃的节奏托出含泪缓步而去的形象,透露了一种“更行更远还生”般难舍难分的离情,为全诗定下伤离别的基调。
2至4节,借对康桥优美风光的具体描绘,表达了对康桥往昔生活的回味和对康桥发自内心的挚爱。
“夕阳中”绿油油的水草向将别的诗人招手致意;“榆荫下”,清潭倒映着天上的彩虹,沉淀着令人神往的梦境!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真切细腻的情思,完全融入康桥景物之中。
第5、6节,表现了感情的明显起伏。
诗人为追寻“彩虹似的梦”,便欲撑篙漫溯,甚而“在星辉斑谰里放歌”。
此时诗人已忘情到“不知今夕为何夕”了,然而梦幻倏忽即逝,惜别的苦哀爬上心头,他已“不能放歌”,只能在心灵深处悄悄地吹奏起“别离的笙箫”。
尾节与首节相呼应,融进了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诗人的缠绵、惆怅和幻灭之情萦绕再三,回荡不已。
这感情是何等的柔细、真纯!诗贵含蓄。
《再别康桥》运用多种方法隐蔽意向,蕴蓄感情。
如以“彩虹似的梦”象征理想,以虹影之碎暗示理想破灭。
再如第6节,通过比喻、拟人、对偶等手法,把无声的“悄悄的”、“沉默”与有声的“笙箫”、“放歌”等相对立的听觉内容,重叠、凝聚在一个意象中,委婉地道出了复杂的别离之情,避免了表达之直露。
尤其是,诗人没让伤感一味上涨、泛滥,而是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去彩”轻轻煞住,使真切的爱恋之情深藏心底,无限的凄惘之愁止流心头,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