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课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课件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课件
3.这段话为什么要写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越来越长?
这样写是为了呼应前文内容——果酱是很好的 营养品,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预测依据
在很远的街口,有一个男孩正在放风筝。线实在 太短了,他的风筝只能飞过屋顶。
4.通过画线的句子,你能预测到接下 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吗?
男孩可能要偷偷剪胡萝卜先生的 长胡子做风筝线。
学习目标
1.会认“萝、卜、愁、沾、晾”5个生字。 2. 了解故事中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是怎样帮助别人的, 感受作品的诙谐与幽默。(重点) 3. 预测后面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难点)
作者简介
王一梅:生于 1970 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作家协会
儿童文学分会副会长。出版长篇童话《鼹鼠的月亮河》《住在雨街的猫》 《恐龙的宝藏》,短篇童话集《第十二只枯叶蝶》《书本里的蚂蚁》 《兔子的胡萝卜》等二十几种绘本。获第十届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第五、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多次获得冰心儿 童图书奖和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2.读到这里你能想到什么?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 什么事?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沾到 了“营养品”果酱,而根据 生活常识可知,营养品是利 于生长的,所以我猜测接下 来,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会迅 速变长。
于是,胡萝卜先生一步一步走的时候,这根胡子 就在一点一点地变长。只要回头看看胡萝卜先生走了 多长的路,就可以知道他的这根胡子已经长了多长了。
《夏洛的网》 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地生活着一群
动物。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当威尔 伯不得不面对在圣诞节被人类宰杀的命运的时候,是小小 的蜘蛛夏洛在猪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上文字, 终于让威尔伯在集市的大赛上赢得特别奖和一个安享天年 的未来。可夏洛的生命也因此走到了尽头……之后威尔伯带 着悲伤和感恩抚养了夏洛的孩子。

13课语文四年级上册

13课语文四年级上册

13课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解读:《九色鹿》《九色鹿》是《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13课。

这篇课文以九色鹿为主题,讲述了九色鹿的美丽与善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文章开篇,描绘了九色鹿的美丽与与众不同,它身上的九种颜色像彩虹一样绚丽多彩。

它的角上有一只蜗牛,蜗牛可以保护九色鹿的眼睛,使它不会被阳光刺伤。

九色鹿爱帮助别人,每天都会带着一篮子水果去给傲傲山的动物们分发,它的一颗心就是九色的。

文章接着描述了九色鹿的友善和善良。

一天,九色鹿看到一只鹰被网困住了,它飞快地帮助鹰解脱。

鹰十分感激,答应以后会帮助九色鹿。

鹰的帮助,使九色鹿从此不再受到其他动物的欺负和伤害。

然而,九色鹿的美丽和善良也引来了不少嫉妒和贪婪的动物。

它们都想得到九色鹿的美丽和宝藏。

于是,它们纷纷向九色鹿提出自己的要求。

九色鹿对于他们的要求都给予了善意的回应,但它并不满足它们的贪婪。

九色鹿的心态积极向上,它深信善良的人总会得到善良的回报。

九色鹿的九种颜色给动物们带来了快乐,它的宝藏帮助了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动物,九色鹿的美丽和善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文章以九色鹿的美好结局作为结尾,表达了善良和美丽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通过这篇课文,我们不仅了解了九色鹿的故事,还体会到了九色鹿的美丽和善良所带给他人的影响。

九色鹿的九种颜色和善良的行为告诉我们,美丽和善良是可以共存的,美丽是可以传递的。

从九色鹿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美丽,不仅仅是外表上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美丽。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善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九色鹿的善良帮助了鹰,也帮助了其他动物,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此外,九色鹿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善良和美丽会受到嫉妒和贪婪的人的阻挠和攻击。

但我们不能被他们影响,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善良的人总会得到善良的回报。

总之,九色鹿的故事告诉我们,美丽和善良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我们要学会保持自己的美丽,同时也要学会善良,帮助他人。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十三课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十三课

五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是《牛郎织女》。

课文主要讲述了牛郎和织女一见钟情后的感人故事。

牛郎是一个勤劳朴实的放牛娃,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美丽贤惠,心灵手巧。

两人相互倾慕,在湖边相约之后,织女便在白天偷偷来到人间与牛郎相见。

这段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织女被王母娘娘发现后强行带回天宫。

牛郎则带着孩子追赶织女,却被银河隔开。

喜鹊被他们的爱情感动,搭成鹊桥让他们在七夕节相见。

然而,王母娘娘还是不肯放过他们,只允许他们每年相见一次。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是《穷人》。

《穷人》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篇小说。

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

《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

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13课语文四年级上册

13课语文四年级上册

13课语文四年级上册
13课语文四年级上册是《爬天都峰》:
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描述了作者和一位老爷爷在假日里一起去爬天都峰的情景。

天都峰又高又陡,但在两人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下,他们最终都成功地爬上了山顶。

课文传递了面对困难要有勇气和信心的信息。

重点词汇和句子:
词汇:
奋力:努力、尽力的意思。

终于:表示经过努力后实现目标。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鼓舞:激励、鼓励。

句子: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
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

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

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描述作者与老爷爷的爬山经历,强调了面对困难时,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团队精神。

同时也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和信心,再高的山峰也能被征服。

感悟与思考:
读完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面对困难时,勇气和信心的重要性。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应该轻易放弃,而是要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它。

同时,与他人的合作和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 13 课《桥》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 13 课《桥》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13 课《桥》重要知识点归纳一、引言小学六年级的同学们,在语文上册部编版的学习中,《桥》这篇课文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力量与情感的故事,挖掘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二、课文基本信息1.主题:本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2.文学体裁:小说。

3.作者信息:谈歌。

4.主要内容:小说描述了一位老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时,为了让村民顺利过桥,不惜牺牲自己和儿子的生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5.中心思想:赞扬了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重点字词1.生字读音与写法:1.咆(páo):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包”。

组词:咆哮。

2.哮(xiào):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孝”。

组词:咆哮。

3.嗓(sǎng):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桑”。

组词:嗓子。

4.淌(tǎng):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是“尚”。

组词:流淌。

5.哑(yǎ):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亚”。

组词:沙哑。

6.揪(jiū):左右结构,左边是“扌”,右边是“秋”。

组词:揪住。

7.呻(shēn):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申”。

组词:呻吟。

8.废(fèi):半包围结构,广字头。

组词:废品、废弃。

2.多音字:1.当:dāng(当时)、dàng(上当)。

2.折:zhé(折断)、shé(折本)、zhē(折腾)。

3.近义词:1.咆哮—怒吼2.惊慌—惊恐3.拥戴—拥护4.反义词:1.惊慌—镇定2.沙哑—清脆3.放肆—收敛四、修辞手法1.比喻:“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 把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来势凶猛。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3课讲解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3课讲解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3 课是一篇阅读文章。

以下是可能的讲解步骤:
预习:在开始讲解之前,让学生先预习一下这篇文章,尝试阅读并理解大意。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引入: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入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背景介绍:如果文章有特定的背景或文化背景,可以简单地给学生介绍一下,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阅读理解:让学生逐段阅读文章,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难词。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以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分析文章结构:和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

深入探讨:根据文章的主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

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总结: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要点,确保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理解。

练习:可以安排一些练习,例如填空、问答或写作,以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词汇的运用。

延伸:如果有相关的延伸阅读材料或活动,可以推荐给学生,以拓展他们的知识和兴趣。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十三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十三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十三课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知识点整理一、学习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 .默读课文,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3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作者简介徐光耀:河北雄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家。

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50年出版长篇小说《平原烈火》。

1958年,创作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小兵张嘎》。

新时期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树明和莺花》、《望日莲》和中篇小说《冷暖灾星》,另有剧本拍摄成影片的共三部:《新兵马强》、《望日莲》、《乡亲们哪》。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语言大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吴敬梓:(1701—1754 )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跤:jiāo(摔跤、跌跤、绊了一跤)搂:lǒu(搂住、搂抱、搂腰)仗:zhàng(打仗、仰仗、倚仗)鞭:biān(鞭子、皮鞭、鞭打)欺:qī(欺骗、欺压、欺负)挠:náo(阻挠、挠痒、不屈不挠)扳:bān(扳动、扳倒、扳平)腕:wàn(手腕、腕力、铁腕)剃:tì(剃发、剃刀、剃光)腮:sāi(腮帮、两腮、尖嘴猴腮)疤:bā(伤疤、疤痕、结疤)监:jiàn(太监、监生、国子监)侄:zhí(侄子、侄女、侄孙)喉:hóu(喉头、咽喉、喉舌)咙:lóng(喉咙)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嘎:gǎ(嘎子)绊:bàn(绊倒、绊脚石、冷绊子)揪:jiū(揪住、揪心、不揪不睬)扳:bān(扳动、扳倒、扳平)铸:zhù(铸造、铸成、铸就)颧:quán(颧骨、颧部、颧颊)疤:bā(伤疤、疤痕、结疤)监:jiàn(太监、监生、国子监)侄:zhí(侄子、侄女、侄孙)痰:tán(吐痰、痰盂、化痰)揩:kāi(揩油、揩汗、揩眼泪)五、多音字别:bié(分别)biè(别扭)佛:fó(佛像)fú(仿佛)扇:shàn(扇子)shān(扇扇子)系:xì(关系)jì(系鞋带)露:lù(露出)lòu(露面)模:mó(模拟)mú(模子)监:jiān (监督)jiàn (监生)六、近义词立刻——马上欺负——欺压仿佛——好像破绽——漏洞手疾眼快——眼疾手快精神抖擞——神采奕奕铸成——练成淘气——调皮威严——威武模样——相貌挺脱——结实慌忙——急忙问候——问好穿梭——穿过吩咐——嘱咐七、反义词立刻——缓慢手疾眼快——笨手笨脚破绽——严密精神抖擞——无精打采威严——慈祥结实——柔弱慌忙——沉着明白——糊涂八、理解词语惯手:习惯于做某件事的人。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四单元第 13 课《精卫填海》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四单元第 13 课《精卫填海》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四单元第13 课《精卫填海》重点知识归纳一、引言小学四年级的同学们,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上册部编版中,《精卫填海》这篇课文充满了神秘与魅力。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复习,现在我们来对其进行重点知识归纳,方便大家随时查阅电子课本,作为复习资料使用。

二、课文基础信息1.写作背景:出自《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主题:通过精卫填海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3.文学体裁:文言文神话故事。

4.作者信息:《山海经》的作者不详,一般认为是先秦时期的多人创作。

5.主要内容: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玩,不幸溺水身亡,死后化为精卫鸟。

精卫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

6.中心思想:赞扬了精卫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重点字词1.生字读音、写法和词义:●帝(dì):古代指帝王。

写法: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巾”。

词义:指炎帝。

●曰(yuē):说。

写法:独体字。

●溺(nì):淹没。

写法: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是“弱”。

●返(fǎn):回,归。

写法:半包围结构,“辶” 包围着“反”。

2.多音字:●少:shǎo(多少)、shào(少年)。

3.近义词:●溺—淹、衔—叼。

4.反义词:●出—入、生—死。

四、修辞手法文中无明显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五、经典语句和段落分析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写作手法:简洁明了的叙述。

●表达效果:直接交代了故事的起因,让读者快速了解精卫的由来。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写作手法:动作描写。

●表达效果:生动地表现了精卫填海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

六、总结《精卫填海》是一篇简短而富有深意的文言文神话故事。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第十三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 (共25张PPT)

第十三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 (共25张PPT)
据不完全统计,二战后60多年来,全球共爆发160多次 局部战争和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其中40余起发生在中 东,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当代世界知识200题》
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地理位置
巴勒斯坦问题的形成
巴以分治和四次中东战争
1
2
1、地理位置
“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 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泛指地中海东岸和南岸。连 接两洋三洲五海——亚欧非三洲;大西洋和印度洋; 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 大多数是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 阿拉伯国家。 过去人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 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 “近东”“中东”和“远东”。 以色列也包括在“中东”范围之内。
12
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因素 1、大国争夺(重要的地理和战略位置,丰富的 石油资源) 2、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 3、对水资源的争夺 4、耶路撒冷的主权归属问题(是巴以冲突中最 棘手的问题) 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 历次中东战争的争夺目标和严重的后果
争夺目标:土地或运河主权,其次是 争夺水源。 严重后果:
①地理位置、战略位置重要 ②石油资源丰富 ③大国的角 逐 ④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 ⑤水资源的争夺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③⑤
24
中东和平进程任重道远,最主要的就是 要减少大国对于该地区的强权政治的干涉作 用,充分发挥联合国的维和作用,利用世界 和平力量来调节该地区的争端,来彻底解决 长期存在于该地区矛盾冲突。
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25
生活在和平之中是 他们的权利……
(1977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前往以色列 在一次演讲中讲的一句话。)
埃及总统萨达特

四年级上册第十三课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十三课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十三课课堂笔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精卫填海》课堂笔记整理如下:一、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精卫填海课堂笔记词语注释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

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少女:小女儿。

溺:溺水,淹没。

故:因此。

湮:填塞。

二、四年级上册第13课精卫填海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1.精卫是个什么样的人?意志坚定、不屈不挠、锲而不舍、人定胜天、自强不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

2.精卫为什么要填海?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希望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将大海填平,不让它再夺取别人的生命。

3.你认为精卫能把大海填满吗?不能,虽然精卫填海的精神可嘉,但神话反映的是上古先民美好的愿望,因为他们无法战胜自然、解释自然,所以将愿望付诸神话中,这是神话的本质。

精卫填海的最后结局只是精卫鸟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没有点明它填平了大海。

4.学完这篇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这则神话故事刻画了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卫鸟形象,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三、四年级上册第13课精卫填海课堂笔记之课内问题1、精卫是谁?答: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2、精卫为什么填海?答: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3、精卫是怎样填海的?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主题?答: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抗争。

5、你喜欢精卫吗?为什么?答:喜欢。

因为精卫具有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

四、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精卫填海课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问题归纳1.精卫是个什么样的人?意志坚定、不屈不挠、锲而不舍、人定胜天、自强不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

2.精卫为什么要填海?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希望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将大海填平,不让它再夺取别人的生命。

3.你认为精卫能把大海填满吗?不能,虽然精卫填海的精神可嘉,但神话反映的是上古先民美好的愿望,因为他们无法战胜自然、解释自然,所以将愿望付诸神话中,这是神话的本质。

六年级上册十三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十三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13课《桥》课堂笔记一、字词学习1.字音(1)咆哮(xiào)(2)搀扶(chān)(3)祭奠(jì diàn)(4)势不可当(dǎng)2.字形(1)正确区分“撤”与“澈”的字形。

(2)区分“躁”与“燥”、“茵”与“荫”。

3.词语(1)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课文是指洪水奔腾轰鸣。

(2)惊慌失措:形容害怕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3)拥戴:推举拥护并爱戴。

(4)井然有序:形容有次序,有条理,不紊乱。

课文指撤离的群众有次序。

(5)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

课文中是指洪水凶猛地任意横冲直撞。

(6)桥墩:支撑桥身的柱子或桩子。

一般用石头或钢筋混凝土建成。

(7)祭奠:祭祀死者,以示永远怀念。

课文是指乡亲们为老汉垒坟以示怀念。

二、读懂内容4.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写的是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的故事。

这座桥使人们逃过了死亡,获得了新生,因此被人们称为“生命桥”。

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刻画了一个优秀党员的高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汉的赞颂与敬佩之情。

5.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汉是个沉着镇定、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人。

从以下地方可以看出:(1)身为村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人们惊慌失措的情况下,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果断地指挥人们撤离,最后被洪水吞没。

这表现了他的沉着镇定。

(2)在桥窄不能让两个人同时过桥的情况下,他让自己的儿子先过桥,结果儿子被洪水冲走。

这表现了他的不徇私情。

(3)洪水退后,当乡亲们含着眼泪来到江边祭奠他时,人们发现新桥是老汉与儿子一起建的。

这说明他为人民的利益而舍己为人。

老汉是一个不徇私情、舍己为人、沉着镇定的人。

6.本文成功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通过洪水凶猛、狂奔而来的气势以及过桥的困难烘托出了老支书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和先人后己的品质。

如“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句子从侧面表现了洪水的凶猛;而“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等句子则从侧面表现了过桥的困难。

十三课桥的笔记

十三课桥的笔记

六年级上册第13课《桥》课文笔记《桥》这篇课文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其课堂笔记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生字生词本课生字有: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废话、吞没。

其中,“咆哮”的“哮”容易写成“吼”,“清瘦”的“瘦”容易写成“叟”。

二、重点句子1.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洪来势凶猛的情景。

2.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洪水比作跳舞的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洪水在路面上肆虐的情景。

3.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洪水比作舔着人们腰的舌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洪水不断上涨的情景。

4.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汉比作一座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老汉沉着冷静、威严自信的品质。

三、段落分析本课共有三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洪水到来时的情景,第二自然段描写了老汉在桥上的表现和人们的表现,第三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结局。

每个自然段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四、主题思想本课通过描写一个老汉在山洪暴发时组织村民们过桥的故事,表现了他沉着冷静、威严自信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我国人民在危急关头团结一致、互相帮助的美好品德。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危急关头应该保持冷静和自信,同时也要关心他人,团结一致。

五、写作特点本课采用了生动形象的描写方式,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作者也注重细节描写,如对老汉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此外,作者还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和结局的揭晓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六、课堂小结本课通过描写一个老汉在山洪暴发时组织村民们过桥的故事,表现了沉着冷静、威严自信的品质和互相帮助的美好品德。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危急关头应该保持冷静和自信,同时也要关心他人,团结一致。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笔记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湖心亭看雪》学习笔记一、整体感知1. 文章大意《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他在湖心亭观赏雪景的感受。

文章通过描绘湖心亭周围的雪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故国的深深眷恋。

2. 文章结构文章采用记叙和写景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分为三部分:(1) 交代赏雪的背景和时间。

(2) 具体描述在湖心亭观赏雪景的经过。

(3) 结尾部分抒发感慨,表达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故国的思念。

二、重点段落分析1.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段文字交代了赏雪的背景和时间。

通过使用具体的细节,如“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等,生动地描绘出了寒冷的天气和寂静的夜晚,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同时,也通过描写作者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突显出他在寒冬之夜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

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段文字是本文最具代表性的写景段落。

通过使用“雾凇沆砀”、“上下一白”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了冰天雪地的景象。

同时,通过精确的量词和细节描写,如“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刻画出了在茫茫白雪中,长堤、湖心亭、小舟和舟中人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这种写法不仅突显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三、写作特点分析1. 精炼传神的描写文章运用了大量精炼传神的描写,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等,这些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自然景观的特征,也传达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情感。

2. 量词的运用文章运用了大量的量词,如“痕”、“点”、“芥”、“粒”等,这些量词准确地描绘出了自然景观的微小和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突显了自然景观的壮美和作者的感慨。

人教版语文书六年级上册第十三课课堂笔记

人教版语文书六年级上册第十三课课堂笔记

第一节读课文1. 小提琴的启蒙:在人教版语文书六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小提琴的故事》中,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的音乐梦想和成长历程,与小提琴的故事紧密通联。

小男孩从对小提琴的初次接触,到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能够演奏出动听的曲子,充满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2. 阅读内容:通过读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小男孩对音乐的热情和对小提琴的倾慕。

也能领悟到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付出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态度是多么重要,这正是小男孩成长过程中所体会到的。

3. 反思:通过读课文,我们能够反思自己对梦想的态度和对待困难的勇气,同时也能够领略到音乐所带给人们的美好。

第二节品课文4. 情感表达:在课文中,作者通过对小男孩对待小提琴的方式和态度的描写,展现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梦想的追求。

这种情感表达让人感到温暖和振奋,也唤起了我们对自己梦想的思考。

5. 文字技巧:作者运用了小时候的回忆、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小男孩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努力,巧妙地将故事情节融入其中,引人入胜。

这样的文字技巧让故事更加生动真实,让读者更容易投入到故事情节中。

6. 思想启示:在品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梦想和音乐的热爱,同时也会被小男孩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染。

这也让我们对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触动。

第三节写心得7. 课文启示:通过阅读人教版语文书六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小提琴的故事》,我意识到梦想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小男孩对音乐的执着和努力,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坚定了对自己梦想的追求。

8. 写心得: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也回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梦想,也意识到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这篇课文不仅让我更加热爱音乐,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梦想的机会。

9. 总结回顾:在总结回顾课文的过程中,我明白了梦想的实现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但只要我们不放弃,梦想终将会实现的。

我会珍惜每一个梦想,坚持努力,让梦想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更美丽的草原》是《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第十三课,主要讲述了兽王被人类困住后,万物恢复了生机,草原变得更加美丽的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关于拯救动物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故事的开始,是关于一个生活在大草原上的兽王,它的名字叫迪迪尔。

为了保护草原上的动物免受人类的伤害,迪迪尔奋勇向前,与人类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

然而,由于迪迪尔过于自大,它并没有料到人类会用诡计将它困在一个深坑中。

迪迪尔被困后,人类开始破坏和采伐草原上的树木,草原变得一片荒芜。

野生动物们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它们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和食物。

饥饿和绝望笼罩着大草原,动物们生活在饥饿和恐惧中。

这时,一只小鸟来到了草原上,它告诉其他的动物们,迪迪尔被人类困住了,而此时,草原面临着很大的危险。

动物们纷纷表示自己的愤怒和失望,他们伤心地看着曾经美丽的草原成为了一片荒芜的土地。

但是,动物们并没有放弃,它们决定拯救迪迪尔,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动物们联合起来,各尽所能,一起努力着。

一只小狐狸发现了一条路,它冒险跋山涉水,寻找着迪迪尔的所在地。

最终,小狐狸找到了迪迪尔,然后它把迪迪尔带回到了草原上。

迪迪尔回到了草原后,它看到了曾经的家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草原重新回到了生机勃勃的时刻,绿草如茵,百花齐放。

动物们都很高兴,它们欢呼雀跃,庆祝着迪迪尔成功回归。

这个故事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人类应该保护动物,而非伤害它们。

动物是地球上的物种之一,它们和我们共生共荣。

其次,它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要对大自然进行破坏。

只有保护好环境,人类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阅读这个故事,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它给予我们的恩惠。

我们应该从小事情做起,保护好身边的环境,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树木和花草。

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可以共同营造一个更加美丽的地球家园。

总之,这个故事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拯救动物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还让我们懂得了拥抱自然的美好。

第13 课 东汉的兴衰

第13 课 东汉的兴衰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 课 东汉的兴衰1.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东汉建立 背景西汉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公元9 年,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他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 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起兵刘秀以“复汉”为旗号,率军打败王莽的主力,势力不断扩大 建权25 年,刘秀称帝(光武帝),后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统一 刘秀称帝后,削平群雄,完成统一光武中兴 措施经济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 政治 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民族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形成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经济发展 农业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王景受命治理黄河 手工业 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发明了水排;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2.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西汉衰落王莽建立新朝 东汉建立 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黄巾起义 兴盛 衰落瓦解中央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反复出现,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地方豪强大族势力不断壮大。

他们占有田庄,役使大量农民,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3. 黄巾起义背景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张角创立太平道,信徒增多爆发184 年,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被称为“黄巾军”结果在东汉军队和各地豪强武装的围剿下,失败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易误警示1.“光武中兴”即中兴汉室之意:一是使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二是社会经济恢复发展;三是天下出现安定的局面。

2.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

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制;直接原因是皇帝年幼,母后临朝,主少母壮。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 13 课《少年中国说(节选)》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 13 课《少年中国说(节选)》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13 课《少年中国说(节选)》重点知识归纳引言:在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的学习中,第 4 单元第13 课《少年中国说(节选)》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这篇课文激励着少年们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这篇课文的重点知识吧。

一、课文概况1.写作背景:清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梁启超写下《少年中国说》,寄托了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2.主题: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阐述少年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激励少年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

3.文学体裁:散文。

4.作者信息: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5.主要内容:课文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述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景,激励少年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6.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鼓励少年们勇敢地肩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二、重点字词1.生字读音、写法和词义:①泻(xiè):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是“写”。

意思是液体很快地流。

组词:倾泻、一泻千里。

②鳞(lín):左右结构,左边是“鱼”,右边是“粦”。

意思是鱼类、爬行动物和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长的角质或骨质小薄片。

组词:鱼鳞、鳞次栉比。

③惶(huáng):左右结构,左边是“忄”,右边是“皇”。

意思是恐惧。

组词:惶恐、惶惶不安。

④胎(tāi):左右结构,左边是“月”,右边是“台”。

意思是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母体内的幼体。

组词:胚胎、轮胎。

2.多音字:①爪:zhǎo(爪牙)、zhuǎ(爪子)。

②奇:qí(奇怪)、jī(奇数)。

3.近义词:①前途—前程②灿烂—绚烂③责任—职责4.反义词:①老—少②强—弱③灿烂—暗淡三、修辞手法1.比喻:“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3 少年德国说 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3  少年德国说 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3 少年德国说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中的第13课,名为《少年德国说》。

这是一篇讲述了一个少年和一个德国小朋友的对话的故事。

通过这个对话,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德国的一些风俗和文化。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德国的一些风俗和文化,如节日、饮食等;- 掌握并能正确使用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 能够听懂并理解故事中的对话内容;- 能够通过对话内容进行交流和表达。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研究并记忆相关的德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听懂并理解故事中的对话内容。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于德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四、说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 电子板书或黑板;- 教材及教具。

2. 学生准备:- 学生需要提前了解一些德国的基本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视频来引导学生了解德国。

2. 听音乐:播放德国民歌,并引导学生感受德国的音乐文化。

3. 研究课文:带领学生一起研究课文内容,理解对话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4. 分组对话: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对话练,并分享自己对德国的认识和了解。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六、说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于德国的文化和风俗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听力和口语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德国文化元素,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我们沿着革命先辈当年走过的路 线,重走长征路,体味长征精神, 进行红色缅怀之旅
认识我们的队伍 最小的战士只有11岁, 指挥员平均年龄不到 25岁,长征途中平均 每300米就有一名红 军战士英勇献身。渡 24条河流,走25000 里的总行程,走了13 个月02天,。
吴起镇会师
1936、10 会宁会师
3、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某校历史 兴趣小组的同学计划重走长征路,实地考察 红军的革命足迹。他们应该选择的正确路 线是 ( B )
A、瑞金—赤水河—遵义—泸定桥—会宁
B、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会宁 C、遵义—瑞金—泸定桥—赤水河—会宁 D、会宁—遵义—赤水河—瑞金—泸定桥
河流名称 发生事件 湘江
乌江 赤水河
与敌人打过一场恶仗,损失惨重
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敌人 追剿计划
金沙江
大渡河
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包围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徐娟
红军为什么 要进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粉碎敌人四次“围剿”情况简 表 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 (1930——1933) 国民党 红军歼敌 执意向湘西前进,红军损失惨重 时间 红军兵力 领导人 数 兵力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过草地 爬雪山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瑞金 强渡大渡河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巧渡金沙江
冲破四道封锁线
3、红军长征路线:
1、强渡大渡河 3飞夺泸定桥 瑞金 渡过湘江 2、解放遵义 4、四渡赤水 渡乌江
巧渡金沙江
爬雪山
过草地
红军长征路线:
瑞金
渡过湘江
渡乌江 爬雪山
解放遵义 强渡大渡河
005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到 达陕北
过草地 爬雪山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瑞金 强渡大渡河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巧渡金沙江
冲破四道封锁线
40万 VS 3万
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 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 三渡、四渡赤水,突破天险,摆脱敌 人
到大渡河,毛泽东、林彪率后续部队来到渡 口。经过一番慎重权衡,决定迅速北上抢占泸 定桥。
10万 20万 30万 50万
4万 3万 3万 7万
1.5万 3万多 3万多 3个师 毛泽东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周恩来
朱德
一、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二、 经过: 1、开始的时间:1934年10月
出发点:江西瑞金 主力部队:党中央和红一方.1) 强渡 放弃去湘西 渡过 中央革命根据地
巧渡金沙江 爬雪山
强渡大渡河 过草地
结果
陕北会师
1935年10月 (吴起镇)
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
意义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巩固练习
1、红军长征开始的目的是( A ) A进行战略转移 B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C北上抗日, D分化国民党 2、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 这里的“转移”是指( ) B A党的工作中心转移, B革命的中心地 区发生转移 C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转移, D中国革命的 方式发生转移
过草地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4、结果:
陕北会师 会宁会师 1935年10月 (吴起镇) 1936年10月
5、长征胜利的意义
1.历史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 (2)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3)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现实意义:
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 富——长征精神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 渡地带,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 里,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 在3500米以上。一望无际的草原是 比雪山更可怕的死亡地带,很多地方 都是死水潭,脚踏上人就陷下去.但是 红军没被困难吓倒继续前进
吴起镇会师
1936、10 会宁会师
005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到 达陕北
乌江
改道贵州
湘江
(1934.10)
(1)时间:1935年 (2)两大议题:
选举毛泽东为 组织: 政治局常委 军事:由毛泽东 周恩来 负责指挥 确立了毛泽 东为核心的 党中央的正 确领导。
(3)意义: 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 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 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根据对长征行军 经过的学习,请 你谈谈对长征精 神的理解
A、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
乐观主义
B、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
英雄主义
C、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D、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瑞金出发 渡过湘江 强渡乌江 遵义会议
经过
四渡赤水 飞夺泸定桥
大河之上有一座铁索桥,由十三根碗口大的 铁索组成。两边各有两根作桥栏,底下并排九 根做桥面,铁索上的木板已被敌人抽走,只剩 下滑溜溜、光秃秃的几根铁索。四团二十二位 突击勇士,手持枪,背挎刀,腰缠手榴弹,冒 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 岸冲击。
来到位于川西高原的东端的夹 金山下的硗碛村, 只见终年积雪,主峰海拔4950多米 的夹金山,被当地藏族同胞视为 “连鸟儿也难以飞过”的神山,是 长征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