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广州歌剧院分析

合集下载

广州歌剧院简介及材料分析

广州歌剧院简介及材料分析

广州歌剧院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设计师简介:扎哈·哈迪德是唯一一位得到普里斯克奖的女建筑师。

由与她的设计大胆而令人难以捉摸,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众中赢得了广泛声誉。

她所设计的注明日期的最优秀最著名的工程是:德国的维特拉消防站和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的州园艺展览, 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以及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

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的设计和广州歌剧院也是扎哈·哈迪德所创作。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中赢得了广泛声誉。

她不仅在建筑上的成就很高,而且在室内装饰和家具创造上也有出色的成绩。

场地简介广州大剧院是广州新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坐落于珠江新城花城广场旁,中轴线的东边是广州图书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北面是广州市第二少年宫,与南处的广州塔遥相呼应。

与广省博物馆之间的林荫大道和滨海绿化带为广州文化艺术广场,经常能引来很多人驻足欣赏建筑简介广州大剧院是目前华南地区最先进、最完善和最大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中心,其全新的运营管理模式也使之成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

外形犹如被珠江水冲刷的灵石,外形奇特,复杂多变,充满奇思妙想。

而广州大剧院的声学设计大师,全球顶级声学大师哈罗德·马歇尔博士,精心打造了广州大剧院的声学系统,使广州大剧院传递出近乎完美的视听效果。

广州大剧院在缔造世界级顶级听觉盛宴的同时,也将为观众们带来当代艺术的视觉佳肴。

与中国南方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的首度合作,正是一次迈向未来文化领域的深度探索,它将为国内文化艺术机构提供一种全新的运行模式,也为充满创造力与实践探索精神的当代文化提供全新的起点。

剧院由两部分组成,像是一个贝含珍珠的圆润造型。

一大一小,一黑一白。

它紧贴着南面的珠江,西边大贝含着的珍珠是演出大厅,而东面小贝含着的珍珠则是多功能厅。

扎哈哈迪德创作思想及其作品浅析

扎哈哈迪德创作思想及其作品浅析

扎哈哈迪德创作思想及其作品浅析目录一、扎哈哈迪德1.简介2.主要作品二、哈迪德的建筑思想与手法1.哈迪德的建筑思想(1)空间的透明性(2)空间的流动性2. 哈迪德的空间创造手法(1)拼贴与破碎——水平方向的空间组织(2)层叠与转换——垂直方向的空间组织(3)折叠——水平与垂直的空间交融3. 哈迪德的建筑与时尚三、哈迪德主要作品收集与分析1. 广州歌剧院2. 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3. 银河SOHO四、个人启发一、扎哈哈迪德:1.简介: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Association)硕士学位。

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

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2.主要作品: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众中赢得了广泛声誉。

她所设计的注明日期的最优秀最著名的工程是:(1)德国的维特拉(Vitra)消防站(2)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 Rhein)的州园艺展览馆(1993/1999 ), (3)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 1999 ),(4)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2001 ),(5)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 2002 ),(6)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2003)。

(7)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8)广州歌剧院她还完成了如下的家具创作和内部装饰:(1)伦敦的Bitar( 1985 ),札幌的Moonsoon餐馆( 1990 )(2)由Sawaya and Moroni制造的Z-游戏( 2002 ) 和Z-景观(Z-Scape,2000)的家具(3)Alessi的茶城与咖啡城(2003)她所设计的临时建筑物包括:大阪的Folly(1990 ), 荷兰格罗宁根(Groningen)的音像馆(1990),伯明翰的Interbuild蓝图杂志馆( 1995 ),意大利罗马美蒂奇(Villa Medici)安装网(installation Meshworks,2000),英国伦敦盘旋形画廊的夏亭( 2000 ),以及西班牙巴塞罗那的R. Lopez de Heredia Vina Tondonia亭阁( 2001 )。

扎哈——广州歌剧院

扎哈——广州歌剧院

顶部直射光
光线反 射板
光线反 射板
光线反 射板
底部漫反射
音乐厅楼 梯采光
时光走 廊采光
顶部直射光
光线反 射板
侧面漫反射
餐厅 采光
顶部直射光
光线反 射板 采光面积并不大 采光并不是很充足
多功能厅主 入口采光
底部漫反射
顶部漫反射
多功能厅内部为黑色,全部利用漫反射的 形式不会形成玄光点,并加重内部空间的深 邃感(照明重点为地面而非墙面,与音乐厅 方式相反)。
底部漫反射 多功能厅等 候厅采光
顶部直射光 侧面直射光
多功能厅的光线控制没有 音乐厅丰富多功能厅一层光 线会有水的折射 多功能厅次入 口门厅采光
WHY?
个人觉得这样的形态不是 很好看,为什么扎哈致力于 营造这样的形态呢?
内部灯开启状态
WHY?
VS
内部灯关闭状态
WHY?
个人觉得这样的形态不是 很好看,为什么扎哈致力于 营造这样的形态呢?
HARMONY?
预制的精彩一:大剧院与周边环境的同构性 预制的精彩二:大剧院映射了周边环境 预制的精彩三:大剧院内部光线控制与表皮的和谐
设计变更
玻璃 外墙 内墙
据说扎哈没有指定用什么材料来做, (市领导)建议用石材(圆润双砾概 念),扎哈就按照这个思路考虑外帷幕 材料。并没有专门对材料做对比。 另有一说用清水混凝土。
本次解说完全以笔者的个人实际体验为主 当然也避免不了已有的对于扎哈的某些模糊的认识词汇在体验中的影响
我不相信和谐。什么是和谐?跟谁和谐?
如果你旁边有一堆屎,你也会去效仿它,就因为你想跟它和谐?
——扎哈.哈迪德
和谐在设计中极为重要,
每一个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对地点深入细致的考察以及和周围景观关系研究的基础之上。 ——扎哈. 哈迪德

广州歌剧院-建筑-案例-分析

广州歌剧院-建筑-案例-分析
Page 9
交通流线
Page 10
室内流线
连贯而充满动感的流线配合亮丽的光线让身处其中的人身心愉悦。
Page 11
复杂与干净
Page 12
复杂的背后
哈迪德复杂多变的建筑作品不仅是一种追新 求异的形式游戏,而是在时代背景、技术条件 以及建筑功能、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之下产生 的结果,并有着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基础。 哈迪德充分利用简洁形式之间的非线性组 合形成复杂的关联,以此来诠释现实世界的 复杂性。她将建筑“解构”后重组,使各要 素形成一种多义、不确定的复杂关系。
Page 4
功能布局(一)
整个歌剧院分为两大板块,“大石头”作为主要 功能体;“小石头”承担辅助功能。
Page 5
功能布局(二)
内部功能分区采用沿建筑边界线分割的手法, 逐步变得规整理性,体现设计师的收放自如 的控制力。
Page 6
立面分析
从歌剧院的 立面图可以看出, 建筑的外部设计 不再是由尖锐的 线条,而是用更 加圆润温和的曲 线构造形体。
Page 8
建筑结构
歌剧院外围护钢结构 为空间组合折板式三向 斜交网格结构,钢结构 外壳落地处设置收边钢 环梁,梁下设球型钢支 座,其中多数为固定铰 支座,支承主粱的支座 处为了释放水平力采用 水平滑动球型钢支座。
现场安装施工重点在于连接主、次梁的铸钢节点空 间位置的精确定位。多向斜交网格结构中的铸钢节 点为多维空间异形构件,如何将设计给出的空问虚 拟点位转换为实际可操作的控制坐标,并进行准确 定位是本工程难点之一。
Page 13
本源 后都是简单清晰的元素。干净意味着简单, 简单容易体现概念,而概念则支撑庞大的系 统。 扎哈也许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的大师, 但是从哪些动态的、非常规的线与面中, 建筑师想要倾注的哲学理念像雾霭一样, 淡淡地裹挟着作品,等待着有心人去感受。

广州大剧院建筑分析

广州大剧院建筑分析
周围的融合
建筑采用几何形态及钢材结构,阳刚之美呼之 欲出,建筑及其广场由外缘向中心下倾的连续 变化,加之地面微妙的起伏,柔化了都市界面, 实现了与自然界面轻柔的接触。而两块石头一 样的建筑与周围造型相对规矩的高楼大厦形成 鲜明对比,从繁华的摩天大楼过渡到宁静的歌 剧院,再到缓缓的珠江,布局和谐。
构建分析
• 其外形犹如大小两块历经江水冲刷的石头,被 放置在珠江北岸一个平缓的山丘上。“双砾” 都采用了屋盖、幕墙一体化的结构,整体性外 壳最大长度约120米,高43米
• 广州大剧院的设计突破了以往建筑的结构特点, 外形似砾石,一大一小,一黑一白,形成鲜明 对比。
• 外围护结构强烈的凹进凸出的不规则几何形体 和内部大跨度、大悬挑、倾斜的剪力墙柱形成 复杂的不规则建筑空间。也正因为此,室内的 光影效果也极好。
位于两块“石头”之间的首层部分为架空 层,与相邻的水面和草坡共同构成一个可供公 众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开放空间。弱化了室内 与室外的隔阂,周围的草坡,架空层中得咖啡 厅及周围文化广场成为大、小石头与城市公共 空间之间有机联系的过渡元素。
总平面分析
1.建筑四面环路,交通便利, 地下车库入口设在北面和东 面。主入口层在地下,从四 面都有入口进入建筑。
点击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 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 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已完成项目概述(文字可以编辑)
主题一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主题二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 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 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而广州大剧院它的设计者,正是世界顶级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这位有着建筑界女魔头之称的英国建筑大师,其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 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

参数化建筑设计国外研究案例

参数化建筑设计国外研究案例

参数化建筑设计国外研究案例一、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广州歌剧院。

1. 背景和设计理念。

扎哈·哈迪德那可是建筑界的大神级人物啊。

她设计广州歌剧院的时候,就把参数化设计玩得贼溜。

这个歌剧院的设计灵感呢,有点像是两块被珠江水冲刷过的石头。

她想要创造出一种流动、动感的建筑形态,就像水一样灵动。

2. 参数化设计的应用。

在设计过程中,他们用参数化软件来控制建筑的曲面。

你想啊,要做出那种复杂又自然的曲面,靠传统方法可太难了。

通过设定各种参数,比如不同点的坐标、曲线的曲率啥的,就能精确地塑造出歌剧院那独特的外形。

就像是给建筑做了一个超级精细的3D模型,每个细节都能通过参数来调整。

而且这个参数化设计还能让建筑在不同的视角下都呈现出独特的美感,从远处看像两块大石头,走近了又能看到那些精致的曲面线条。

3. 成果和影响。

广州歌剧院建成后啊,那可成了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不仅在建筑外观上非常惊艳,而且内部的声学效果也很棒。

这个案例也让很多中国的建筑师开始关注参数化设计,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大家看到原来建筑还能这么玩。

二、福斯特事务所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小黄瓜”)1. 背景和设计理念。

这栋楼在伦敦可是相当有名,大家都亲切地叫它“小黄瓜”。

福斯特事务所的想法呢,是要打造一个既环保又具有独特造型的办公大楼。

他们想要让建筑与周围的城市环境和谐共处,同时又能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标。

2. 参数化设计的应用。

在设计“小黄瓜”的时候,参数化设计起到了关键作用。

建筑的外形是那种流线型的,就像一个巨大的黄瓜(哈哈,所以才有这个昵称)。

为了实现这个外形,设计师们通过参数来优化建筑的结构。

比如说,根据不同高度的风力荷载、采光需求等因素来调整建筑的形状。

他们用参数化软件计算出最合理的结构形式,这样既能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又能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

而且这个建筑的表皮也是通过参数化设计的,那些菱形的玻璃幕墙单元,它们的大小和角度都是根据采光和视野等参数来确定的。

扎哈·哈迪德与广州歌剧院:河谷,卵石,不妥协的水

扎哈·哈迪德与广州歌剧院:河谷,卵石,不妥协的水

过 广州歌剧 院演 出,就 和没到过中 国国家大剧院

样 ,说 明你 还 不 是 腕 儿 !” 2 1年2 5 0 1 月2 日当天 ,扎 哈・ 哈迪德 第一 次探 访
上其 它超 级前 卫 的建筑 设计 ,在建 造 时 郢会 出现超 预算 的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 样 ,广 州大 剧 院
j造 价 也 是 出乎 预 料 ,投 标 时 的 工 程 总 造 勺 介不 含 地 价 约 85 元 人 民 币 , 最 终 完 工 .亿 时,总 造 价 达 到 了 1. 。 3亿 8 扎 哈 ・ 迪 德 没 有 妥 协 ,她 说 : “ 哈 我
量 量
歌剧 院筹 建之 初 ,就被 寄予 了与 国家大 剧 院 、 海 大剧 院 “ 足鼎立 ” 的期 望 ,既 上 三
象 构 成 鲜 明 的 对 比 ,广 州 大 剧 院 的 外 形 犹 如 平 行 起 伏 的 沙 丘 上 安 置 着 两 块 灰 黑 色 的 石 头 ,像 是 巨 大 河 床 中 一 大 一 小 两
了不少游人 ,剧院中全部是斜梁斜板 的设计却大大
冲击 了习惯 “ 方正 正 ”建 筑 的人们 。有老 人 曾经 方 并接 ,每 一 个 节 点 从 制 造 、 安 装 均 要 在 空 准 确 三 维 定 位 , 而 目前 国 内 对 如 此 复 杂 跟 剧 院 的管理 者说 : “ 么在这 里会 觉 得晕 呢 ?” 怎 对 于 剧 院 的 管 理 者 , 广 州 大 剧 院 带 来 的 是
要体现广东 的地方文化特色,又要体现开 放 、自由、包容的普世精神 ,设计方案的
挑 战 『是不 言而 喻 的。 生 2 0 年 1月 底 ,广 州 歌剧 院设 计 方 02 1 案 开 始 公 示 。 来 自 国 内 外 的 9 设 计 方 个 案 参 与 角 逐 。经 过 甄 选 ,评 审 从 九 大 方 案 中初 定 三个 方 案 ,分 别 是 奥 地 2 C o j 1op H m e ba事 务 所 的 “ 情 火 焰 ” 、英 im l l u 激 国设 计 师扎 哈 ・ 迪 德 的 “ 哈 圆润 双 砾 ” 和

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建筑——广州歌剧院简介扎哈·哈迪德建筑——广州歌剧院简介一、扎哈·哈迪德背景简介扎哈·哈迪德是一位不停拓展建筑和城市设计边界的建筑师。

她的作品尝试以新的空间概念来强化既有的都市地景,围绕着从城市尺度直到产品、室内和家具的一切设计领域,追求梦幻美学。

她因开创性的作品而享有盛名,如维特拉消防站、园艺博览会展览馆、伯金斯滑雪台、斯特拉斯堡有轨电车终端站和停车场、辛辛那提罗森塔尔当代艺术中心、莱比锡宝马汽车公司中央大楼、马德里普埃塔·阿梅里卡酒店室内设计、哥本哈根奥德鲁普戈德博物馆扩建工程、沃尔夫斯堡斐诺科学中心等。

她的核心作品都是在实践、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的。

扎哈·哈迪德,出生在1950年的巴格达,从小她就接受着伊斯兰民族的熏陶,这是一个坚强、刚毅的民族,曾经是世界最发达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所在地,两河流域曾经给过这快土地以无限的荣誉和骄傲。

继承有东方民族心理的他在1972年进入了代表西方建筑高水平的AA建筑学院,使她又幸运的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的教育。

这样的经历在时间趋同的一体化年代显得是异常宝贵,这也为她的设计思想的双面性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

简历:1977 从伦敦AA毕业并获得特许证书奖,之后成为OMA的合伙人1980 开始自己的实践1982 伦敦59伊顿广场获英国建筑设计金奖,获“香港山顶俱乐部”竞赛一等奖1992 纽约古根汉姆博物馆苏俄先锋设计展1993 德国莱茵威尔城的维特拉消防站建成。

获威尔士的加的夫湾歌剧院竞赛一等奖、伦敦“泰晤士河适居桥梁竞赛”并列一等奖1998 德国威尔城Landesgartenschau建成。

成为德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1999 伦敦千年穹思维区竞赛A奖;获罗马当代艺术中心一等奖;德国沃尔夫斯堡斐诺科学中心一等奖2000 伦敦蛇形线画廊临时建筑;意大利罗马美第奇别墅装置。

成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荣誉会员,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伦敦千年穹思维区获RIBA奖。

精典案例材料分析

精典案例材料分析

场地简介
广州大剧院是广州新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坐落于珠江新
城花城广场旁,中轴线的东边是广州图书馆和广东省博物馆, 北面是广州市 第二少年宫,与南处的 广州塔遥相呼应。与广 省博物馆之间的林荫大 道和滨海绿化带为广州 文化艺术广场,经常能 引来很多人驻足欣赏。
· 广东省博物馆
广州塔
广东博物馆
创新结构运用曲线和悬臂形式词汇量。
• 沙里宁曾在父亲创办的美国著名设计学院–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学习, 这个学院把欧州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和体系有计划的引入美国高等教育 体系,重视设计观念的形成,重视功能问题的解决,学院的重点是建筑 和家具设计。受到这个教育思想的影响,沙里宁成为美国新一代有机 功能主义的建筑大师和家具设计大师。 • 沙里宁喜好雕塑,他一生没有形成自己定型的建筑风格,而是在不断
设计理念
“是谁驱石到江心,天为阳城镇古会”诗中说的是屹立珠 江中的海珠石。扎哈的方案构思为“圆润双砾”,立意变 来自于海珠石之说,寓意一对被江水冲刷形成的“砾石”, 生根与动感十足的城市空间。起伏的线条、引人入胜的轮 廓与珠江水交相呼应,充满了生命力。
特点
剧院采用屋面、墙体一体化结构呈现不规则的折面组合形



施放第一波五彩花束烟火,营造 101烟花表演 富贵花开的缤纷艳丽。 追龙逐凤:烟火秀的精彩高潮,运用电脑系统控制,以0.2秒的间隔依序点 燃1280发烟火,从34楼开始施放的烟火宛如蟠龙戏凤,环绕著台北101后直 窜上天,以盘旋而上方式逐层向上点燃,亮出不同的七彩绚烂花束烟火。 光耀寰宇:以皇冠式向外扩张的施放方式为大楼“加冕”。 圆满如意:户外观景台的银色烟火。 万紫千红:以四个方向、四种花色向外击发。 雷霆万钧:90楼高楼施放的金色霹雳虎尾烟火。 孔雀开屏:大而圆、带金色尾曳闪光。 烟花表演 众星拱月:闪菊花束烟火+亮片,环绕整栋大楼。 风起云涌:银色拉手烟火“风起云涌”展现两段式的烟火。 步步高升:由下而上施放银色烟火,在空中连贯成一条近500米的距离巨龙。 一柱擎天:34楼以上楼斗同时击发860发霹雳虎尾烟火。 世界第一:在前烟火还没落下前又紧接著再同时发出860发霹雳花束烟火, 以画下烟火灯光秀句点。 烟火秀结束后,整栋大楼全亮,配合台北市政府“城开不夜”的主题,一 直到凌晨5时。

广州歌剧院案例分析

广州歌剧院案例分析

⼴州歌剧院案例分析⼴州歌剧院案例分析作者:扎哈?哈迪德李慧萍室内设计1241403010⽬录简介外部环境建筑形体造型及艺术效果建筑整体布局结构概况单层刚架结构的受⼒特点单层刚架结构的型式单层刚架结构的⽀撑系统单层刚架结构的选型及布置简介⼴州歌剧院是由扎哈哈迪德设计的,源⾃“被江⽔冲刷形成的圆润双砾”的理念。

扎哈作为当今建筑界最杰出的解构主义⼤师,是⼀位极其具有争议性的⼈物。

她的思想超越现实,曾经被称为“纸上建筑师”。

⼴州歌剧院总占地⾯积约42000m2,总建筑⾯积约70,781m2,包括⼤剧场36400m2,多功能剧场7400m2,其他配套建筑26100m2。

外部环境⼴州歌剧院位于珠江新城J4地块,新城轴线起点的两侧,与中央⼴场、滨江绿带共同形成⽂化艺术⼴场,成为⼀个开放、⾃信的国际都市展⽰⾃⾝魅⼒的舞台。

艺术⼴场的设计秉承了⼴州珠江新城城市设计的精神与理念,在三个⽅⾯丰富并深化了城市设计的成果。

其外部形态独特,就像被珠江冲上沙滩上的两颗宝⽯,被形象地称为“圆润双砾”。

建筑形体造型及艺术效果建筑造型⼒图体现歌剧院建筑的开放、浪漫和雍容华贵。

其形态上,是由⼀个舒展的弯⽉形的体形、围绕着由5个花瓣形的墙体组成的歌剧院主体。

钻⽯形屋⾯天窗有利于将室内灯光折射向夜空,同时照明设计着重于对整体造型的烘托。

夜晚⼤厅内的灯光透过透明的玻璃和⾦⾊的格栅,把歌剧院⾼雅⽽热烈的⽓氛传达给城市的⼈们,与珠江夜景相互映衬,浪漫且富于诗意。

剧院由两部分组成,像是⼀个贝含珍珠的圆润造型。

⼀⼤⼀⼩,⼀⿊⼀⽩。

它紧贴着南⾯的珠江,西边⼤贝含着的珍珠是演出⼤厅,⽽东⾯⼩贝含着的珍珠则是多功能厅。

为了突破它过于圆润的造型,两个贝壳中间设计了⼀注百⽶喷泉冲天⽽起。

建筑整体布局⼴州歌剧院外部形态犹如⼀座平缓的⼭丘上放置的⼤⼩不同的两块“砾⽯”。

“⼤⽯头”为1800座的歌剧场及其配套设备⽤房、剧务⽤房、演出⽤房、⾏政⽤房、录⾳棚及排练厅;“⼩⽯头”为400座的多功能厅及西餐厅。

广州歌剧院建筑解析

广州歌剧院建筑解析




建筑造型
建筑造型力图体现歌剧院建筑的开放、浪漫和雍容华贵。其形态 上,是由一个舒展的弯月形的体形、围绕着由5个花瓣形的墙体组成 的歌剧院主体。钻石形屋面天窗有利于将室内灯光折射向夜空,同时 照明设计着重于对整体造型的烘托。夜晚大厅内的灯光透过透明的玻 璃和金色的格栅,把歌剧院高雅而热烈的气氛传达给城市的人们,与 珠江夜景相互映衬,浪漫且富于诗意。
建筑特点
1 整合都市界面 位于纵轴线两侧的新城建筑群, 以强烈的几何秩序、人工形态突出 纵轴垂直向度的起伏与纵深感。在 纵轴与横轴的交汇处,歌剧院与博 物馆通过一片水平舒展的体量,形 成都市界面戏剧性的收放。 建筑及其广场由外缘向中心下 倾的连续变化,加之地面微妙的起 伏,柔化了都市界面,实现了与自 然界面轻柔的接触。 通过完整连续的体量与立面肌 理处理,整个艺术广场清晰地表达 出个体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内在逻辑, 城市整体空间得以完成,建筑设计 融会于都市设计。

圆润双砾



既像两块被水冲击的砾石,又像孩子们 玩累了、置于一角的两块灰色橡皮泥。但它的 封闭造型,却提供了绝佳的音响效果。它以看 似圆润的造型,表达了内心的纯真。 广州歌剧院敲定国际顶尖建筑设计师扎哈· 哈迪德的设计作品“圆润 双砾”为优胜方案。这位来自英国的女设计师曾被称为“解构主义大 师”,香港的山顶俱乐部就是她的杰作之一。 “圆润双砾”方案被称为“一个功能、形式与可行性三者俱佳的优 秀方案”。专家介绍,在功能方面,该方案较好地组织了城市与歌剧院 之间各种流线的接驳关系及建筑内部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呼应关系;在建 筑形态上,呈不规则“沙漠”形状,浑厚有力,标志性十分突出,并有 未来感;在可行性方面,相对其它具有特色的方案而言,此方案具有更 大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总平面设计及造型方面,该方案能与海心沙 公园及珠江相结合,有良好的效果,且功能区分明确清晰。以“双砾” 设计与珠江新城形成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鲜明对比;以“夏园”和 “冬园”衬托歌剧院和博物馆并形成文化艺术广场,有特色且绿化覆盖 率高。交通流线清晰,各种功能的交通组织比较便捷合理。剧场观众厅 平面布置能满足歌剧及大型综合文艺演出的要求。观众厅的容积等均较 合理。结构体系、给排水及消防给水、空调系统设计基本可行。

part8新世界——扎哈·哈迪德与广州歌剧院

part8新世界——扎哈·哈迪德与广州歌剧院

part8:新世界——扎哈·哈迪德与广州歌剧院它有着颠覆常规的梦幻空间,它将成为一座承载梦想的先锋建筑,这座造型奇异的歌剧院,出自一位伊拉克裔女建筑师之手,她被称为建筑界的时尚女魔头,她的设计常常因惊世骇俗而难以实现,她是世界唯一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

广州,作为中国华南最大中心城市,最早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自古以来,广州以其开放、自由、包容的姿态公众于世.在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百舸争流的今天,广州如何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色。

广州歌剧院被寄予了重任.广州歌剧院选址定于珠江新城这一文化汇聚点和中轴线的节点。

基于歌剧院要求具有独特的现代感,并要求成为广东的地方文化基地,设计方案如果只是忠实地表现歌剧院的功能性和逻辑性,但外观和造型平淡中庸缺乏动感,此类方案必会淘汰.广州歌剧院方案设计的挑战是明确的。

2002年11月底,广州歌剧院设计方案开始公示。

来自国内外的9个设计方案参与角逐。

经过甄选,评审从九大方案中初定三大方案,分别是奥地利Coop Himmel blau事务所的“激情火焰”、英国设计师扎哈·哈迪德的“圆润双砾”和来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方案“贵妇面纱”。

最终扎哈的“圆润双砾”方案中标。

广州歌剧院外部地形设计成跌宕起伏的“沙漠”形状,与周边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形象构成鲜明的对比。

主体建筑——造型自然、粗野,为灰黑色调的“双砾”,它隐喻由珠江河畔的流水冲来两块漂亮的石头,这两块原始的、非几何形体的建筑物就像砾石一般置于开敞的场地之上。

设计既融合了勒·柯布西耶的粗犷主义风格和后现代建筑的隐喻理论又发挥了自己的动态构成设计手法。

虽然扎哈把歌剧院比做两块宁静的石头,但极具动感的流线造型仍然可以让人们联想到石头被冲刷的过程和流动的珠江。

广州歌剧院设计师扎哈是一位来自伊拉克的女人。

她在建筑界的顶峰与男人们高谈阔论.她出生于巴格达,阿拉伯血统刚劲热烈,童年接受伊斯兰文化教育背景.在伦敦生活了20年的扎哈,却未有一件作品在英国问世。

浅析扎哈自由曲面设计

浅析扎哈自由曲面设计

浅析扎哈自由曲面设计曲面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元素,凭借着自身的形态特征,常常对建筑整体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堪称建筑之眸。

而在建筑设计中,将这一元素运用到极致,以超现实手法和激进前卫的表现风格在建筑界赢得一席之地的,非扎哈莫属。

扎哈的设计大胆前卫,曲面自由随机,充满动感和力度,建筑像是无重力地漂浮在空中,令人赏心悦目。

本文主要通过扎哈曲面的形态特征,加上笔者自己的理解,寻求其设计思想及理念,探究其特有的建筑设计手法和建筑语言,通过这些分析与总结,对我们未来的建筑设计具有理论上的参考。

标签:扎哈;曲面;建筑设计一、扎哈的建筑思想及理念,“建筑是无重力,是可以漂浮的。

”这是扎哈独特的建筑哲学。

扎哈的作品总是初看与周边不符,最终总能以自己流动异常,又自相矛盾的造型共存下去,这与她的建筑思想密不可分,以下是对扎哈思想的浅析。

(一)映射时代生活的复杂性思想在扎哈的建筑创作中,“稀释复杂性”是她设计的指导原则。

现在的数字化技术能更加形象化地阐释复杂建筑,主要体现在建筑形体和空间塑造两方面,为实现更奇异的造型与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而这一支持可以把扎哈的奇思异想准确、便捷的物化为“虚拟的现实”。

在扎哈的设计中,时间是建筑体验的一个关键要素,它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在创作中,扎哈将建筑解构后重组,用简洁的,非线性的组合方式来关联各要素,以此形成一种多义复杂的关系。

(二)“非总体化”的“超理性”思想站在宏观的角度,扎哈的建筑形式是“超理性”的,她巧妙地通过建筑整体形象与形体之外的新局面,将原有建筑所没有的角度、曲线,甚至是类曲线引入建筑的形式系统中,创造出具有更强可塑性和可适性的新形势,并改进异化,使功能多样性,不仅满足了现代社会多元化,复杂化需求,还扩充了现有的建筑设计成果总目。

这种似非理而又有理的建筑形式,以不确定性,流动性,暂时性打破传统设计的常规,更强调“形式唤醒功能”。

功能与功能之间也并非独立,而是在边界上模糊,连接上流动,极具整体性。

广州大剧院设计理念

广州大剧院设计理念

广州大剧院设计理念广州大剧院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一座建筑杰作,其设计理念独特、前卫,并融合了自然和人文的元素。

广州大剧院位于广州市中心的新中轴线上,占地面积约为70,000平方米。

整个建筑的外观像一个巨大的石头,外表凹凸有致,折射着阳光,营造出一种动感和具有吸引力的光影效果。

这样的外观设计,使广州大剧院成为市区一个醒目的地标。

广州大剧院的设计概念是融合自然和人文,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建筑内部设置了许多走道和广场,使人们可以在其中穿行并与建筑进行互动,营造出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氛围。

同时,建筑还设置了大量的自然光线入口,使人们可以在室内感受到自然的光和景色,增强了剧院内部的舒适感。

广州大剧院还特别注重可持续性建筑的设计理念。

建筑使用了许多环保材料,如玻璃和钢结构,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内部还设置了许多节能设备,如太阳能电池板和能源回收系统,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

这种注重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理念,不仅使广州大剧院成为一座环保的建筑,也成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与建筑外观和可持续性设计一样重要的是,广州大剧院还兼顾了功能的需求。

建筑内部设计了多个剧场和演出空间,以容纳各种类型的演出活动。

剧院还设置了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和舞台设备,保证演出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剧院还设计了舒适的观众席和舞台背景,以提供优秀的观赏体验。

这种注重功能需求的设计理念,使广州大剧院成为一座综合性的文化空间,能够满足人们对于艺术和文化的追求。

总之,广州大剧院的设计理念突破传统,融合了自然和人文的元素,使其成为一座具有标志性的建筑。

其注重可持续性和功能性的设计,不仅使剧院成为一座环保的建筑,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优越的观赏和文化体验的场所。

广州大剧院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创新思维,也为广州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

切割建筑案例

切割建筑案例

切割建筑案例在建筑设计中,切割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手法,通过对建筑体量的切割和组合,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形态和视觉效果。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探讨切割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首先,我们来看看由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广州歌剧院。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复杂的曲线结构而闻名。

在设计中,哈迪德采用了大量的切割手法,通过对建筑体量的切割和连接,创造出了一个充满动态感和流畅性的建筑形态。

建筑外立面的曲线切割不仅赋予了建筑独特的外观,同时也为内部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光影效果,使整个建筑在不同时间和角度呈现出不同的美感。

其次,我们来看看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岩手县立美术馆。

这座建筑以其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态而著称。

在设计中,安藤忠雄运用了大量的切割手法,将建筑体量切割成多个不规则的几何形状,通过这些切割和组合,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展示空间和室内外连通的视觉效果。

建筑内部的空间通过切割和连接,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展厅和走廊,使整个建筑充满了变化和惊喜。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位于美国芝加哥的云门(Cloud Gate)。

这座由英国艺术家安尼什·卡普尔设计的雕塑作品,以其流动的曲面和镜面效果而著称。

在设计中,卡普尔运用了大量的切割手法,将不锈钢板材切割、弯曲和连接,创造出了一个流动的、像液态金属一样的形态。

观众可以在雕塑的镜面表面看到自己的倒影,与周围环境产生出奇妙的互动。

这种切割手法不仅赋予了雕塑独特的外观,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观赏体验。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在建筑设计中,切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设计手法,通过对建筑体量的切割和组合,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形态和视觉效果。

切割不仅可以赋予建筑独特的外观,同时也可以为建筑内部空间带来丰富的变化和惊喜。

因此,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更多地运用切割手法,创造出更具创意和表现力的建筑作品。

广州大剧院声学调研报告PPT课件

广州大剧院声学调研报告PPT课件

双手环抱形观众席
.

内部空间
← 坐在观众席上对 舞台视野良好, 剧院内部空间形 状形成一种强烈 围合感,有利于 声音反射。
.
5
← 一层视野一角。 可以看出各种 声波反射鳍片 和弯曲的楼板 底面形状、光 滑的材质。
.
6
← 底层仰视视角
.
7
← 大胆利用二三层 观众席和舞台旁 边的墙壁来取代 原有的反射板
.
19
Thanks for reading.
.
20
.
21
.
22
平台三区清水混凝土天花放样
.
18
总结
广州歌剧院实现了建筑设计和声学设计的完美结合,建筑不规则的非几何线 性体形体现了未来建筑的动态发展,不规则的体形打破传统歌剧院观众厅的布 局,灵动行云流水般的室内设计与声学设计巧妙结合,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上 的享受,也保证了世界一流的声学音质效果。
体会:通过对广州歌剧院的声学调研,让我惊叹ZAHA建筑流动性惊艳的同时 ,也让我充分体会到,一个建筑设计师只有统筹兼顾好各个方面,比如声学、光学 、室内、设备·····等方面才能设计出完美的方案。施工远比图纸难,但方法总比困难 多,只要肯探索,协调,问题总能迎刃而解。
.
2
声学设计全球首创
衡量歌剧院的声学条件主要有三个指标:第一是进场感,即哪怕在离舞 台最远的地方也能享受到声学上的亲近感;第二是清晰度,即不管坐在哪 个座位上,都能将歌词听得清楚;第三是声音优美,即能感觉出声音很丰 满,混响感很强。从测试效果来看,广州大剧院就达到了国际一流剧院的 声学条件。
内部声学设计根据马歇尔大师的独特研究采用“双手环抱”式看台,
.
16
充满挑战和惊喜的声学设计过程

试论扎哈的建筑设计风格

试论扎哈的建筑设计风格

摘要:通过对扎哈.哈迪德设计风格与调性的形成要素研究,探究她的成功之路,理解她的设计创作思维和方法.从而对影响设计风格的因素产生新的认识。

对她富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进行系统分析后,发现她的很多作品中都有解构主义的理念在其中。

扎哈.哈迪德反对极简主义,提倡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对线条和块面的充分使用,作品风格柔中带刚,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她刚毅而又带有女性柔美的性格相关。

总的来说,她的作品风格夸张惊异,却又不失美感,块面和线条的使用,有力但又柔和。

从扎哈设计风格的形成,可以认识到,设计思维方法及个人性格可能是决定设计风格成功形成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 风格与调性前言在建筑界优秀的女性建筑师,极为罕见和难得,而扎哈.哈迪德则是一个例外,扎哈被称为“建筑界的女魔头”可见她在建筑界的地位非同一般.2004年,她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是该奖项自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女性获奖者,也是最年轻的一位得主。

2012年她被大英帝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荣誉女爵士的称号”。

一、扎哈.哈迪德个人性格的形成扎哈.哈迪德,当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都会感觉是个男性,但是扎哈自己介绍说这个名字的意思其实是相当于光,它是光芒四射的意思。

并且从名字不难看出,她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扎哈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一个富裕的家庭.爸爸是伊拉克民主党领袖和商人,而母亲则是一个收藏迷和艺术迷。

父亲从小鼓励扎哈独立思考,而母亲教扎哈绘画.并且绘画成为扎哈童年最为着迷的事情.扎哈的性格有阿拉伯血统中刚劲激越的一面,又有女性柔美的一面。

她勇往直前的性格,源于童年时父母对她开明的教育和童年特殊的成长环境.扎哈的童年正处于20世纪60年代,此时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迎来变革。

反战浪潮风起云涌,嬉皮士,性解放等反传统文化,严重冲击着传统价值观,学潮不断,自由主义风行。

许多欧洲青年开始奉行与父辈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材质
歌剧院的整体建筑采用玻璃、
花岗岩和清水混凝土相
混合的方式,使整个建筑呈 现出一种自然、粗野的质 感。
现实!
曲线转角使得花岗岩和 混凝土在转角处的施工 难度加大。
国内技术的欠缺也导致最 后的实体效果不佳。
现实!
钢结构倾斜扭曲导 致施工难度增大
思考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圆润双砾”
它隐喻由珠江河畔的流水冲来两块漂亮的石头, 这两块原始的、非几何形体的建筑物就像砾石 一般置于开敞的场地之上,极富后现代性的形 体寓意。
广州歌剧院 珠江
场地的设计顺应 水流方向
场地中的“水”,与珠江呼
应,形成“水落石出” 的效果。
2.功能与造型
排练室 餐厅 表 演 区 观众厅 入口大厅
外型追随功能功能适应外型办公排练室表 演 区
排练室
录音室 设备室
多功 能厅
门厅 餐厅
外型追随功能
功能适应外型
3.室内与室外
扎哈· 哈迪德试图通过刻意 地切割与联接,使室内与室 外、建筑与景观之间,形成 一种融合共生的关系, 仿佛是城市意象的不同但
连续的片段。
室外与室内的完美过渡。
4.室内空间
广州歌剧院
项目信息: 建筑师: 扎哈哈迪德建筑师 事务所 大小: 70000平方米 程序: 1800座的大剧院,入 口大堂及酒廊,多功能厅,其 他辅助设施和支持场所。 地址:珠江新城
1.概念
2.功能与造型 3.室内与室外的过渡 4.室内空间 5.材质
与周边高楼林立的现代都 市形象构成鲜明的对比
1.概念
在广州歌剧院的内部空间, 也同样使用混凝土,建筑 风格会变得多样而统一
实与虚通过材质的交替变 换表现,也体现内外的融 合感。
演播厅内部空间
曲线的设计延伸到了大厅内部, 既是对整个外观造型的呼应,配 合材料又可起到反声和吸声作用。
没有一个大灯,整个大厅 内都用的小灯照明,给人 一种漫天繁星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