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导学案
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https://img.taocdn.com/s3/m/e1634ce6866fb84ae55c8d0d.png)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而掌握从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角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方法。
②、帮助学生增强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本课作为美术作品鉴赏中重要的部分,理解与学习对理解美术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中以对作品的分析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理解实践——-完成目的.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创作意图和情感,让学生理解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情感表达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运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具准备:自行车把,车座,梧桐树球形花序等.自制多媒体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上美术课。
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跨进了高中的大门,我相信大家通过今后的拼搏,也一定能跳过龙门跨入自己理想的大学之门,最终走向成功之门!(同学们,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跨入艺术的大门,在美术的殿堂里共同遨游吧)。
比如这一道门:(出示毛栗子作品)这是毛栗子1993年画的油画《门》,画面很写实、很逼真,受到很高的赞誉,同时这幅作品为毛栗子打开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如今他已经是一位知名的画家了。
(出示汉斯·霍夫曼作品)而这幅作品又给你什么感受呢?霍夫曼的《门》要表达艺术家什么意图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打开《美术鉴赏》之门,一起学习《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这一课。
二、新课学习(提出问题,明确目标,展开探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然后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高一年级全册全书全套教案教学设计全集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高一年级全册全书全套教案教学设计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9e878ee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c4.png)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高一年级全册全书全套教案教学设计全集目录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1)第2课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10)第3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21)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30)第5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40) 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51) 第7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60)第8课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69)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78)第10课人类生活的真实再现——外国古代绘画撷英(95) 第11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104)第12课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108)第13课新艺术的实验——西方当代艺术(116)第14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当代美术(134)第15课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148)第16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158)第17课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164) 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177)第19课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188)第20课关注当今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201)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研究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内容结构本课首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指出培养审美的眼睛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美术鉴赏则是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必要途径。
第二部分“什么是美术鉴赏”,先从对身处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认知中,说明美术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由此引出美术鉴赏的问题。
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第七课是什么使美术的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人美版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第七课是什么使美术的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https://img.taocdn.com/s3/m/c6e71b4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52.png)
蒙克《呐喊》
蒙克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 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呐喊》采用象 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 202的4/8忧/31虑与恐惧。
夏加尔《生日》
夏加尔 1915年与犹太小姐帕拉结婚,这幅 《生日》就是对他们婚后幸福生活的描绘。由 此可见虽是相同的流派但社会现实的不同其创 作意图就有了差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也会不一样:
郑燮《丛竹图》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俄国巡回画派画家列宾的创作意 图是通过描绘现实生活来表达对现实的 态度及高超的写实能力。
中国文人画的创作意图通过梅、兰、 竹、菊或山水表达个人的情操和笔墨情趣。
2024/8/31
相同的流派其创作意图都有差别:
罗丹雕塑《巴尔扎克》
知道他是谁吗? 谈谈你们心中的巴尔扎克! 罗丹为什么把他的双手砍去?
想一想 ?
小结: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创作意 图,是我们在鉴赏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环节。
情感表达?
凭空想象?
针对艺术?
创作欲望?
人生经历?
现实社会?
到底是什么......
这幅画运用 平面主义的 绘画方式, 以变形、意 味和寓意的 手法描画了 在法西斯兽 行下,人民 惊慌、痛苦 和死亡的凄 惨情形。
他们的自行 车就变成了 这样:
毕加索《牛头》
杜尚《自行车装置》
艺术家比一般人更具有视觉敏感,它们在受到现实还是 艺术的某种触动,便会有感而发,激发创作的冲动与欲。
社会环境? 个性使然?
文化情境? 知识水平?
首先,我们知道艺术家的感受主要是来自现实生活 ,把这种感受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很显然现实生 活和艺术主张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影响最大。
人美版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
![人美版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0d738369dc5022abea002f.png)
人美版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
是什幺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本节内容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美术鉴赏》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的艺术教学理念要求我们从观念到实践的变革,形成多元并存互补的艺术环境和教学氛围。
本节内容将以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为切入点,学习和认识美术。
本节内容体现了“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一新课标倡导的理念。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
这种创作意图可能针对现实,也可能针对艺术,但无论针对什幺,它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情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教材的处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拘泥于原有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往往对艺术家的创作有一种神秘感,面对美术作品不知如何进行分析。
本课试图让学生能学会从创作意图角度分析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但高中学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归纳、分类、总结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同类型美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图,提升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能力。
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2
![第7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9d68c037376baf1ffc4fadb6.png)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金寨县青山中学张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作品分析,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是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
2、方法与过程:教学中以对作品的分析为引导,以引起关注---深入讨论---理解实践---完成目的的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理解艺术家的意图在美术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进一步理解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试图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美术欣赏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并理解不同的美术类型作品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主要是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直观展示图片、导入新课师:展示摄影、设计、绘画、雕塑作品。
同学们这些美术作品其中有你们喜欢的吗?生:…师:看来这些千姿百态的美术作品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那么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二)赏析探究,深入挖掘1.概念(创作意图):艺术家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
课件展示:罗丹《巴尔扎克》:师:问题探究: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塑作品的双手铲掉?教师讲解罗丹雕塑的故事,并说明铲掉巴尔扎克双手的原因,说明作者是自己的创作意图的体现。
师:多媒体展示:毕加索《牛头》对传统美学的挑战——现成品艺术,艺术创作的关键在于发现由《牛头》等作品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态度、情感、观点、主张2.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分析:徐悲鸿《愚公移山》毕加索《格尔尼卡》黄新波《卖血后》丁聪《良民塑像》a.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b.针对艺术问题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3. 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首先,我们知道艺术家的感受主要是来自现实生活,把这种感受通过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很显然现实生活和艺术主张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影响最大。
(完整)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完整)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ec6a936f1aff00bfd51e43.png)
教案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体现自我现有发展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使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与学习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出本节课课题——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二、学习新知1、师生共同探究美术鉴赏的概念⑴从“美术鉴赏”的字面意思进行分析:“美术”:视觉艺术,可视形象,平面空间,以供欣赏;“鉴赏”:“鉴”鉴别、鉴定,“赏”欣赏、观看。
“美术鉴赏”即鉴赏视觉艺术。
⑵规范的概念: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
(美术鉴赏教材中P4,第2、3段)2、小组合作学习,鉴赏两幅作品,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⑴合作学习时间为10分钟左右。
学习提示:观看两幅作品《捣练图》和《拾穗》(哪种美术?画的是?他们在做?构图?色彩……);对比两幅作品,体会感受(通过对比,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⑶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在美术鉴赏中,“鉴”是手段、是基础,“赏”才是目的,“鉴”是为“赏”服务的。
3、看图说话,归纳出美术作品的分类⑴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分别指出有哪些大的分类:依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等六大类;按照形式语言分为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
2019-2020年高中美术 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总汇 人美版
![2019-2020年高中美术 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总汇 人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b5f95403d8ce2f00662397.png)
2019-2020年高中美术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总汇人美版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教学重点]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
总之,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方法]这节课采用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等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结合提问教学法,可以采用分目标、分层次的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在适当修正和更改的同时,主要给予正面的启发引导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简单灌输、指责。
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
让全体同学的水平都有提高。
学法: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运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网1.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样的吗?2.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像的手砍去?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互相之间讨论,得到较准确的答案,从而提高成就感。
老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作介绍,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二、探究新知识(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学生活动:可自由回答问题老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型的点拨,让学生把思维放宽。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设计全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设计全](https://img.taocdn.com/s3/m/5f21a04802768e9951e7386d.png)
总结出:人类早期绘画产生的年代,代表作品
(三)古代埃及绘画
古埃及绘画以附着于墓室墙体的壁画代表,与浮雕具有相同的艺术特征,表现内容主要为尘世生活和冥间“乐土”。
追求来世和永生。
绘画中的人物形象遵循古老而奇特的法则:人物的脸部为正侧面,眼睛为正面,胸部为正面,下肢为正侧面,画面中人物比例大小与其身份地位高低成正比。
古埃及绘画表现的是古埃及人观念中的事物形态,而不是视觉中物象的真实面貌。
同时古代各民族在艺术上的交流与融合,学生也应当有所认识。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个乐女》,提示学生观察欣赏讨论与发现古代埃及绘画的古老法则。
学生活动:欣赏讨论并总结古代埃及绘画的古老法则。
师生共同总结出:古代埃及绘画的古老法则,代表形式。
从而得出古埃及绘画所表现的是意中之象,而非视中之象。
而这种古老的法则的数千年的沿用,最终形成了独特而永恒的魅力。
(四)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欧洲绘画
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绘画已经到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只是传世的较少。
欧洲中世纪绘画主要是为基督教服务。
文艺复兴时期各类艺术空前发展奉希腊古典主义艺术为典范,崇尚科学、努力探索自然与生命的奥秘,将透视学解剖学等原理应用于绘画。
当时,涌现出一大批卓有建树的绘画大师。
49高中美术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人美版(5篇)
![49高中美术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人美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9d84e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03.png)
49高中美术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人美版(5篇)第一篇:49高中美术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人美版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教学重点]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
总之,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方法] 这节课采用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等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结合提问教学法,可以采用分目标、分层次的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在适当修正和更改的同时,主要给予正面的启发引导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简单灌输、指责。
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
让全体同学的水平都有提高。
学法: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运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1.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样的吗?2.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像的手砍去?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互相之间讨论,得到较准确的答案,从而提高成就感。
老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作介绍,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二、探究新知识(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学生活动:可自由回答问题老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型的点拨,让学生把思维放宽。
高中美术_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702f4dbdd88d0d232d46a3d.png)
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使学生能从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角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
2、方法与过程:本课作为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采用讲授、提问、探究、展示等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并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及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进一步理解艺术家在美术作品试图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艺术家的作品都是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这种意图又都是有现实的依据。
同时,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的创作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2、教学难点: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之间的关系。
(三)教具:课本、教案(四)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以罗丹说过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开始,引出罗丹及其作品。
生:欣赏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欧米艾尔》、《思》、《巴尔扎克》并模仿部分作品。
1、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的双手铲去?据说原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
罗丹的学生布而岱赞美这双手“他的这双手雕刻的太好了!”罗丹听后拿起锤子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部分。
现在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住,以突出那毛发散乱硕大的智慧的头颅,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先走、思考《巴尔扎克像》中。
2、从这个故事里,让你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相互讨论,得到较准的答案。
教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介绍,艺术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某种意图来创作美术作品,所以有什么样的意图就会有什么样的美术作品。
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教师展示:展示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西斯廷教堂天顶画》,艺术家是不是受到了上帝的启示?学生:回答学生欣赏毕加索《牛头》,请同学们说出创作《牛头》所使用的材料。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八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八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https://img.taocdn.com/s3/m/904066cb650e52ea551898d3.png)
美术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特定社会和文化 的产物,而生活在这个社会和文化氛围的艺术家,他的任 何作品都必然受到他所生存的那个社会和文化的约束。在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下,艺术家的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也 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就会大相径庭。
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可能会通过 宗教题材表达他对现实的态度和处理明暗、透视的能力, 而中国的文人画家的创作意图则可能是通过梅、兰、竹、 菊或山水来表达他的个人情操和笔墨情趣。
《开国大典》典型地代表了具象艺术表 达意图的过程和方式。
意象艺术
意象表现性艺术主要侧重于作者的感觉 和情感的表达,并不拘泥于具体的时空和形 象的典型性,所以就不必去搜集和归纳形象, 也不必着意刻画形象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 整体气氛的渲染就可以直接传达出作者的意 图。
荆轲刺秦王
《卢昂大教堂》组画 莫柰
பைடு நூலகம்
三、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不同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类型的艺术形 式所呈现的意图或方式是不同的。
《开国大典》 作者:董希文
《开国大典》是我国著名画家董希文于1952- 1953年创作,画作描绘的场景是1949年10月1 日毛泽东等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幅画不仅对建国以来的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 影响,而且因其包含特定的历史内涵而享有很 高的知名度。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八课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
图
罗 丹 《 巴 尔 扎 克 》 :
为 什 么 没 有 手 ?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体现 出来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我 们在鉴赏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 作品的重要一环。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体现了艺术家 表达和创作的欲望。
高中美术_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ff12c6ec8d376eeafaa3152.png)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学反思鉴赏的过程是学生从理论向实践的过程验证,掌握美术鉴赏方法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掌握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学会点石成金才是最重要的。
再鉴赏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进行鉴赏。
在应用拓展环节,应该对学生有区别的对待,尊重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力图让课堂氛围更为轻松,允许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让学生有更多展示的机会。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往往对艺术家的创作有一种神秘感,面对美术作品不知如何进行分析。
本课试图让学生能学会从创作意图角度分析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但高中学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归纳、分类、总结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同类型美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图,提升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能力。
效果分析: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
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
与新课程同行的美术教师将拥有和展现教学的青春活力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
这种创作意图可能针对现实,也可能针对艺术,但无论针对什么,它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情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教材的处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拘泥于原有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评测练习】:1、该画的作者是()A、徐悲鸿B、张大千C、董希文2、该画属于()A、油画 B 、版画C、国画3、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画作将中国的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技巧有机地融会一体,独创了他“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美术教学教案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美术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1c8ed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04.png)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美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2.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帮助学生掌握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美术作品的定义与分类2. 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及其重要性3. 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与步骤4. 欣赏经典美术作品,探讨创作意图5. 学生创作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美术作品的定义、分类和创作意图的重要性。
2. 示范法:展示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与步骤。
3. 引导法:引导学生欣赏经典美术作品,探讨创作意图。
4. 实践法:学生动手创作,进行评价。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美术作品图片或实物,用于教学演示。
2. 准备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与步骤的PPT或教案。
3. 准备纸、笔等绘画工具,供学生创作使用。
4. 准备评价表,用于学生作品的评价。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著名的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美术作品的定义、分类和创作意图的重要性。
3. 示范:展示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与步骤,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分析美术作品。
4.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欣赏经典美术作品,探讨创作意图。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和创作意图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运用所学的方法分析作品的创作意图。
2. 学生将自己的分析成果用文字或口头表达的形式呈现出来。
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和评价。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课下收集一幅美术作品的相关信息,包括作者、作品背景、创作意图等。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e2b4f1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6f.png)
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说课稿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美术鉴赏第七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板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方法、教学过程、课后小结与回顾这样几个步骤来向大家详细讲解我这节课的安排。
首先是教材分析,根据教育学,教师要整体把我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如下分析:一、教学内容的分析第七课主要讲的是打破学生对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
它在整个第七课中起到引领、拓展学生鉴赏能力宽度和深度的作用。
对于整个教科书来说,它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上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 第一是知识目标:打破学生对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
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是美术鉴赏的前提和保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培养审美的眼睛。
这是为了完成美誉这个目标。
: 第二是能力目标: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让学生从中学会鉴赏、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
这是为了完成智誉这个目标。
第三是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使他们发现鉴赏的乐趣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样的情操,这是为了完成素质教育、德育这个目标。
鉴于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得出了本节课的重点:(2)教学重点: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针对这节课重点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播放图片,flash短片,并提出讨论课题这样的方法突出重点。
同时本节课的难点是:(3)教学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针对这些难点我主要采用引导分解,把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创作背景放在一起向同学们展示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攻克难点,同时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对学生的情况作了以下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虽然他通过一定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但是他们的头脑中确没有系统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接受能力,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原则:第1是以学生为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作为一个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和引领者;第2是直观性原则;第3是德育为先的原则,在教学材料方面,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这样的一个材料来辅助教学,以上呢是我对教材的整体分析,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过程,我分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第1创设一个情景,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https://img.taocdn.com/s3/m/c8251601ed630b1c59eeb5ff.png)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一:教学内容: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二:教学目的:本课讲述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理解美术作品的必要环节。
在前面讲述的几课中由于学生接触到的一些内容,例如美术的语言艺术美和形式美等,还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有不少困难,所以,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而且无论是针对什么,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从对艺术家的生存和成长环境中就可以找到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的意图,进而帮助我们理解美术作品。
知识与技能:①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而掌握从艺术家创作意图的角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方法。
②帮助学生增强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本课作为美术作品鉴赏中重要的部分,理解与学习对理解美术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以对作品的分析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理解实践---完成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创作意图和情感,让学生理解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情感表达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是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而这种意图又都具有其现实的依据。
同时,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主要是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意图并非专门指美术作品的内容方面,还包括了它的艺术方面。
也就是说,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和内容表明了艺术家创作的意图,但同时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也表明了艺术家创作的意图,这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上的针对性。
另一方面,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内容)和形式(语言)又是具有现实和文化上的依据的,它涉及到艺术家的生存和成长环境等方面。
美术《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教学设计
![美术《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a327def80eb6294dd886c59.png)
看作品谈感受,通过学生回答得出具象艺术是通过典型人物、环境的塑造,使故事情节更具有真实性、可读性。
。
学生回答:威严、阴险、狡诈、多疑、毒辣,并参与总结。
展示《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内容并介绍作品创作的背景。
通过学生回答得出意象艺术是通过整体气氛的渲染和艺术家本人的感觉来传达创作意图。
学生回答并参与总结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是,1、特定社会2、文化环境
有助于使其理解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是1、特定社会2、文化环境
那么,在同一社会和文化环境下,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会相同吗?
教师请同学们找出两幅版画《离婚诉》、《怒吼中国》的异同点, 提示:课根据课本中的介绍鉴赏分析。
教师总结:艺术家的创作意图除了受现实和艺术的影响外, 还与艺术家的生活背景,知识水平,社会环境,个性差异有关,即使是同一社会环境,由于家庭成长环境的不同其创作意图也会有所不同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创作的意图和情感,让学生理解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情感表达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从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角度分析美术作品,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
教学重
点
让学生认识理解艺术家创作作品并不神秘,而是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而这种意图具有其现实的依据,重点掌握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 回顾“开国大典”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对比油画《开国大典》和现场相片资料说出它们的异同。
通过学生参与,老师辅助总结,引出本课课题完成课前导学案。
二、新知探究
1、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展示图片《转战陕北》《牛头》让学生思考并加以对比,分别说明作品的创作意图,从其意图逆向推出其来源,分别是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针对艺术问题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美术教学教案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美术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01d3d6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77.png)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美术教学教案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美术教学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的:本课讲述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理解美术作品的必要环节。
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而且无论是针对什么,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从对艺术家的生存和成长环境中就可以找到艺术家创作美术作品的意图,进而帮助我们理解美术作品。
2、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是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而这种意图又都具有其现实的依据。
同时,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难点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结合图片对比鉴赏法让学生主动思考。
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利用演示文稿展示罗丹的《巴尔扎克》,讲述罗丹创作《巴尔扎克》的故事,激发情意。
思考与讨论:(1).从罗丹的故事中,你了解到了什么?(2).你知道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塑品巴尔扎克的双手铲掉呢?引出:有什么样的意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美术作品。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我们鉴赏美术作品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环节。
2: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课件展示分析作品: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教师总结: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来自现实生活和艺术主张,现实生活中是由于心怀嫉妒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的主意,他想使缺乏绘画创作经验的米开朗基罗当众出丑,达到贬低米开朗基罗的目的;艺术方面表现了米开朗基罗对宗教的无比信仰的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导学案
学习目标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学习重点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不同。
课前导读
在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艺术大师罗丹的一尊巴尔扎克
雕像。
雕像身披宽袖长袍,头部微仰,双唇轻闭,额纹紧蹙,目
光深邃,仿佛正在构思一部新作,酝酿一个细节,捕捉一个确
切的词语。
可是仔细一看,会发现雕像没有手。
其实,罗丹
最初雕塑这个作品时,雕像的双手是完好的。
只是因为这双手
雕塑得太出色了,以至转移了人们应该注意的视线——这尊
雕像的脸部,因为罗丹的创作意图是为了表现巴尔扎克深思
的神态。
因此,当罗丹在雕像完成后,听到他的学生对这双手
发出的赞扬声:“只有上帝才能创造出这双手,它们简直像活
了一样!”“老师,如果您不再创造别的,单凭这双手也足以使您永垂不朽了。
”听了这些,罗丹不但不感到高兴,相反却怒气冲冲地抡起大斧,把“这双举世无双的完美的手”砍了下来。
他严肃的告诉学生们说:“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它们已经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所以我不能不把它们砍掉。
”任何艺术品都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它每一部分的布局,都必须服从整体的需要,服从整个创作意图的需要。
罗丹雕塑的这双手固然美,但它却冲淡了巴尔扎克雕像整体的意图,喧宾夺主,砍掉它是不足惜的。
新知探究
1、创作意图
即艺术家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
应该说每一件美术作品都有其创作意图,只不过可能有的意图明显,而有的不明显,即意图是隐藏在作品的形象或情节、形式之中。
2、艺术家神秘吗?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其实,艺术创作并不神秘,艺术家也是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他们比一般人更具有视觉上的敏感性,他们是在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世界。
因此,一旦他们受到现实或是艺术的某种触动时,便会有感而发,激起表达的冲动与欲望。
3、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境
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个性、知识水平、成长环境、家庭等古元《离婚诉》和李桦《怒吼吧,中国》对比:李桦成长于国民党统治区,受到的是鲁迅传播的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就意在以表现主义的风格揭露和批判现实。
这幅作品概括了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下挣扎、觉醒并起而反抗的精神力量。
而古元是成长于延安解放区的民主环境中,在毛泽东精神的指导下,他的作品则意在以朴实、平和的写实风格呈现和歌颂延安人民的生活景象。
精讲点拨
【一身傲骨,一怀正气】
姓名:徐悲鸿
出生日期:1895年7月19日
病逝日期:1953年9月26日
籍贯地: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
家人:父亲徐达章、前妻蒋碧薇、夫人廖静雯、儿子徐庆平、女儿徐静斐身份: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代表作品:《泰戈尔像》、《奔马》
个人简介:徐悲鸿,自幼随父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
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美术作品。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及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及个人画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及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
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在绘画上,徐悲鸿主张现实主义美术,强调写实,提倡师法造化。
“尽精微、致广大”。
反对因循守旧,注重兼蓄并收,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
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
其素描多作人物、肖像,造型精练、准确,注重线与面的结合;油画长于人物、风景,作品体现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中国画则融西方艺术手法于中国传统艺术之中,别具一格。
兼工人物、花鸟、走兽、山水,尤善画马,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
他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教学上主张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材。
代表作有:油画《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漓江春雨》、《晨曲》、《泰戈尔像》、《奔马》等。
有多种画集、研究文集出版。
著有《徐悲鸿艺术文集》等。
1953年9月26日卒于北京。
合作探究
简述我国1940年的社会背景,体会这件作品的历史意义,深入理解作者创作意图。
课堂展示 欣赏创意短片后,完成你所独创的“立体主义”作品。
课后提升 结合梵高和蒙克的命运经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幅作品的?
提示:
梵高和蒙克的作品的创作意图都是为解决撕裂他心灵的内心冲突,对生活中遭受的挫折的宣泄。
他们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决不低头,用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品质使自己升华为一个伟大的人,为后世亿万人所敬仰。
升华:
我们要设法改变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弱的现状,要了解,性格虽
决定人生,但人的潜能却是无限的。
在逆境和巨大的压力中,有的人会被打倒,而有的人却可以得到升华,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品质,使自己成长为伟大的人,而不是那个被压力和挫折所打倒的人。
假如生命是船,希望大家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天风海雨中奋斗拼搏,活出最为精彩的人生!
《 星 月 夜 》 《 呐 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