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习力_教育技术实践新视角_沈书生
“三新”背景下校本教研精细化管理研究与实践
“三新”背景下校本教研精细化管理研究与实践作者:杨锋江妙浩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24年第02期[摘要]对校本教研进行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提升校本教研的效果和质量,为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提供支持。
文章基于“三新”(新理念、新格局、新本领)背景,从教材的深入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三个方面实施校本教研的精细化管理,旨在通过对校本教研的精细化管理提升校本教研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三新”;校本教研;精细化管理[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6-0046-04一、研究背景在新理念、新格局、新本领“三新”背景下,如何对校本教研进行精细化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新理念”下,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校本教研管理应着重引入新技术和新理论,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新格局”下,强调的是教育系统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与整合,这要求校本教研管理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包括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
在“新本领”下,强调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意味着校本教研管理需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立体几何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校本教研管理的实践策略对提升数学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立体几何校本教研的精细化管理,不仅可为立体几何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还可为构建高质量的数学教育体系提供支持。
本研究以立体几何校本教研为例,旨在深入分析和實践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策略来提升校本教研的效果和质量。
具体从教材的深入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优化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三个方面实施校本教研的精细化管理。
通过这样的校本教研管理,试图为数学教学,尤其是立体几何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学科教学的要求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一,更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学重心从单向的知识传授转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
沈书生_教育技术实践中的学习力构建
教育技术实践中的学习力构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沈书生
ssshen_nj@
交流主题
Ø关于学习力研究
Ø什么是学习力
Ø如何支持教育技术实践
Ø澳大利亚的PEEL项目
Ø澳大利亚的PEEL项目库。
Ø英国ELLI项目简介
Ø主要观念:
Ø英国Guy Claxton的4R观
Ø英国RUTH.D.CRICK 的七要素观
依赖或脆弱顺应力
固化(机械)策略意识
孤立或依赖学习互惠
墨守陈规创造性
知识孤立(零散)意义形成
被动学习关键好奇心
静止或固定变化和学习
消极面积极面
Ø一种可以意识到的状态,可以通过人的特定价值观、态度或倾向来感知;
Ø涉及到人的性格、生活经验、社会关系、价值观、态度和信仰等方面,直接影响着人们预见和接受新知识的机会;
Ø学习力是不可见的,但却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测量;
Ø学习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学习力是维系课堂生态系统的中心,课堂教学行为应当能够帮助构建学习力。
三如何支持教育技术实践Ø注重教育技术实践与日常学习场景的关联
Ø建立对应的学习力考核量化标准。
实践“三学”要求提高应用能力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实践“三学”要求提高应用能力优秀获奖科研论文摘要:当前我们正深入贯彻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主张,课堂教学追求“规则下的自由”,实践了“三学”要求,提高了教学效果,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关注了教育自身的生态发展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关键词:学法学材学程课堂教学运用能力新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推广,对英语课堂的教学样式和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有本土特点和原创意义的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思想,对英语课堂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思想提出了“三学”要求,即“学法三结合、学材再建构、学程重生成”,从学生、教材、教学三个维度关注教育自身的生态发展,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发展学生的能力。
近年来我们逐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践“三学”要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在教学中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突显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本质,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增加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试图以陈老师执教的7B Unit6 Food and lifestyle的第一板块Comic strip and welcome to the unit为例,谈一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践“三学”要求。
一、学法三结合,激发内驱力学法三结合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三种形式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取学习的权利、空间、机会,体验因合作交流互助得到成果而带来的快乐,激发学习内驱力,明确目标要求,优化学习方法。
个人学习活动形式有阅读、倾听、演练、操作、笔记等,个人学习的关键是学生的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
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相互交流、帮助和激励,促进认识和发展,深化和扩大个人学习的成果。
对于共性存在的问题则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全班性的学习讨论,以此实现与完善自主学习。
浙江省教育科学2009年度各类研究课题
SB10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在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SB11 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建设与大学生素养培养的研究 SB12 课堂生态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SB13 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 SB14 基于网格的智能学习环境研究与开发 SB15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制度研究 SB16 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SB17 教育集团的规范化与发展模式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SB18 学前教育管理机制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SB19 高职特色在新建本科院校的继承与创新 SB20 团队式培养高职创业人才模式的研究 SB21 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工作室的研究与实践 SB22 基于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模式(CBET)的课程与教学设计 SB23 不同类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SB24 基于岗位能力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SB25 高职院校文科类实训体系理论与实践探索 SB26 高职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课程的整合研究 SB27 高职建筑设计类专业毕业环节的教学策略研究 SB28 制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标准的研究 SB29 基于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SB30 高职(服务类)大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SB31 工作过程导向的商务外语类课程体系构建 SB32 异性沟通视角下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抑制婚前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SB33 地方高校海洋类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SB34 “港航强省”战略下浙江海洋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SB35 教育券与政府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机制改革研究 SB36 大学教学制度创新取向研究 SB37 高职“双证制”与单位行业训练模式结合实践和完善—以绍兴市为例 SB38 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SB39 教师教育行为类型及其与学生心理发展关系的研究 SB40 学校组织变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SB41 外经贸类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培养机制建设研究 SB42 贫富差距对大学生消费形态及价值观的影响 SB43 数字化环境下高校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SB4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运用与创新问题研究
促使教师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进行投入性学习
促使教师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进行投入性学习
张霞;沈书生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年(卷),期】2011(000)030
【摘要】为改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促进受训教师的投入性学习至关重要.促使投入性学习的方式有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培训、奥尔夫教学法在培训中的应用,此外还可向优秀培训项目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汲取经验.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张霞;沈书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97;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1.2
【相关文献】
1.Epss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技术实现 [J], 朱丽莉;施艺
2."探究学习"法在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J], 陶祥亚;胡建华;王启东
3.网络教学系统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有效性研究 [J], 陶祥亚
4.行动学习法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J], 曾兰芳;王艳;黄荣怀
5.奥尔夫教学法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J], 陈英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沈书生教授报告PPT智慧学习:如何从设计到实践?
沈书生教授报告PPT智慧学习:如何从设计到实践?
报告简介
沈教授的报告从对智慧的解读开始,先探讨了智慧学习的内涵:
智慧学习是学习者在特定的学习空间支持下的个人能力发展的自组织过程。
学习者为了适应未来的生活需要,借助于现代学习空间构建的一套支持自我调整与校正的学习平衡系统,开展有序的学习行为,逐步建立并完善体现个体特征的心智结构。
然后,逐步深入地阐释了如何使智慧学习从设计走向实践,实现学生发展。
沈书生简介
沈书生,教育技术学理学博士,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获评学校“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主要从事信息化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课题多项。
出版专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层次:适应信息化教育》,译著《教学样式》,合作编著教材多本,在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参与建设的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获省部级一等奖两项。
中小学创客教育与学生学习力的构建
对 话teacher@编者按: 两年前, 2015年, “创客教育” 走进中小学校园, 一时间, 呐喊声、 质疑声 此起彼伏。
应本刊之邀, 一场聚焦 “创客教育如何在学校中实施” 等问题的深度对话 在两大业内人物 (李大维和谢作如) 之间展开。
2017年, 经过两年培育的 “创客教育” 在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力等方面将迎来新的挑战, 为此, 我们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 科学学院教授沈书生与江苏省南京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带头人王蕾进行对话, 为大家 解读创客教育和信息技术学科学习力之间的紧密联系。
中小学创客教育与 学生学习力的构建对话嘉宾:沈书生: 博士,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南 京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所所长, 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 江苏省高等 学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
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化教学设 计、 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等研究。
近年来, 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 国家青年基金项目 “中小 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层次研究” 、 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农民文 化需求与信息化助力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等课题研究。
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沈书生会科学基金 “十二五” 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 的推进策略研究” , 参与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及案例研制等 研制, 并主持了南京等地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研修, 在爱课程网MOOC平 台主讲了 “信息化领导力” 课程, 出版专著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 层次: 适应信息化教育》 , 译著 《教学样式》 , 与团队合著 《信息化教育在行 动: 走近南京》 , 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4中国信息技术教育teacher@对 话对话嘉宾: 王蕾:教育技术专业硕士, 江苏省南京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带头人, 南 京市青年岗位能手, 全国 “机器人进课堂” 领导小组副组长, 南京市信息技 术学科核心组成员, 苏科版、 电子工业版等多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 教师 参考用书编委, 江苏省教研名师 (王蕾) 工作室主持人, 南京市鼓楼区王蕾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中的多重适应性学习阶段分析
作者: 沈书生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江苏南京210097
出版物刊名: 中国电化教育
页码: 19-21页
主题词: 信息技术环境 多重适应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 反审认知 创新学习
摘要:创新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但它绝不是教育的全部,由于有时创新学习与传统教育形式看成是教育的不同类型,因而在推广创新学习时自然地将其与传统的许多教育形式对立起来。
本文提出,将创新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及反审认知看作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重适应性学习的三个阶段,而不是与他们相并列的三种不同类型,并试图探讨如何将其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效结合起来。
14-从培训教材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层次
——————————*基金来源: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层次研究”(课题编号:CCA060061)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08年11月6日39第19卷 现代教育技术 V o1. 19 2009年第4期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o.42009 从培训教材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层次*孟庆双 沈书生(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系,江苏南京 210097)【摘要】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第一轮基本完成,中级培训已进行试点,就要全面展开。
为切实提高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有必要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结构和层次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培训教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层次【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039—03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1](以下简称“标准”),并以此为依据,于2005年4月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
同年6月,教育部师范司审定通过了两套教育技术培训教材建设方案。
目前,这两套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材的初级和中级已经出版,并成为全国统一培训使用的教材。
本文结合师大版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材,透视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结构和层次,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 从教育技术培训教材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师大版教育技术初级[2]和中级[3]培训教材分别由八个模块组成,综合各个模块的内容,笔者认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结构可以概括为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理解和技术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1 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对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教师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线教育中教师TPACK塔式认知层次构建策略
现代远距离教育 能力提升
2019年第 3期 总第 183期
在线教育中教师 TPACK塔式认知层次构建策略
赵晓伟,沈书生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 210097)
【摘 要】TPACK框架关注技术、教学法和内容知识的相互交织,为在线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学实践塑造了一 个理想的知能体系。在现有的 TPACK研究中,对于知能界定、知能判断和知能运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 要表现在过于关注结构性,忽视了知能之间的关联性与层次性。从在线教师 TPACK知能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需求 出发,构建 TPACK塔式认知层次模型,并结合在线教育的实践需求,对教师专业知能体系的塑造路径与具体方式 等进行剖析,以期为在线教师知能体系的重塑提供参考。
浅析解放学习力的几种途径
浅析解放学习力的几种途径作者:王俊美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随着我国各级教育逐步转向内涵化发展,注重“以学为本”,教育部门也大力提倡“解放学习力”。
本文通过学习“学习力”的内涵,以解放学习力为目标,提出了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巧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等解放学习力的几种途径,以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放学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发展。
关键词:学习力;以学为本;教育技术;信息化按照《学习力》的解释,学习力应该是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一个综合体。
学习力对学生个人成长、自我发展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除了学生的“学”,还有教师的“教”,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粗浅提出几种解放学习力的途径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提高教育技术水平在职教师都是经过岗前培训和教师资格考试的,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但随着新的信息技术、社会科学的发展,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
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多方学习、了解新的生产技术对相关学科知识的需求。
在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方面,教师是学习者,学会学习比获得知识更加重要。
同时,教师除了需要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以外,还需要具备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
在确定学习目标及内容时应进行全面分析,尤其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学情分析,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课堂观察,读懂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
从学生的现实起点出发因材施教,巧妙设疑、启迪思维,学生不再被动地听,而是自主地学。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比直接告诉他更重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巧用新的教学模式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摸索更为有效的解放学习力的途径。
一是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课上讲解,学生课后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翻转为“课前自学+课堂练习”的形式。
学习空间如何助力“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
学习空间如何助力“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作者:景玉慧沈书生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21年第11期摘要:該文立足当前学习空间应用缺少关注认识发生规律而难以真正实现助力以学习为中心的问题,以发生认识论和五维学习设计为学理依据构建了学习空间的应然助力路径。
首先,通过分析理论观照得到学习空间应用需要体现遵循认知发展阶段的层次和学习结构的样态;其次,在分析学习空间运作原则和相关影响变量的基础上得到,学习空间作为认识发生的中介物,其运作机制在于从提供间接物化支持的角度与学习结构中人、境、事、脉四个维度协同作用,并由此构建了运作机制模型;最后,基于运作过程构建了“发生认识论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学习空间”这样一条学习空间应用的顺序路径和以五维学习设计为结构表征的应用实践路径,并以初中阶段为例对应用路径展开了详释,以期为新型教学模式探索者提供指导。
关键词:学习空间;发生认识论;五维学习设计;以学习为中心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本文系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年度预研项目“面向个性化学习的学习空间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KYY-2021001)、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国家一般课题“适应性学习空间支持下的学习范式研究”(课题编号:BCA190081)阶段性研究成果。
学习空间作为教与学发生的中介物[1],它提供主体人认识发生所需的场所与客体(包括对象性客体与工具性客体)[2],是学习系统设计所需关注的重要维度。
随着“十三五”期间大批学校智慧学习空间阶段性升级、改造的完成以及现当下批量智慧教育示范区的陆续创建,学习范式的实施具备了坚实有效的支持条件。
在此背景下,如何借助新型学习空间支持以能力和素养为培育重点的学习范式,从外围的支持条件重构进一步聚焦内在的教育过程变革,是触及教育变革本质亟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纵观已有研究,立足主体人认识发生规律探讨学习空间应用的研究在笔者目力所及内尚未发现。
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力发展指导课程构建研究
2023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力发展指导课程构建研究•引言•学生学习力概述•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力现状及问题分析•学生学习力发展指导课程构建方案目•实践案例及效果分析•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当前高中学生的学习力现状及存在问题学习力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针对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案与本研究的关联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力发展指导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和未来的竞争力。
研究目的文献综述、实证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学习力发展指导课程的效果进行评估和优化。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02学生学习力概述定义学习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
特点学习力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可塑性。
它涵盖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多个方面,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学习力的定义与特点1学生学习力的构成要素23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动机和需求。
它受到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习动力指学生获取、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等。
学习能力指学生面对学习困难时的坚持力和意志力,是学生学习品质的重要体现。
学习毅力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力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
增强综合素质学习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进一步增强综合素质。
学生学习力发展的重要性03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力现状及问题分析学习动力调查显示,大部分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动力,能够积极投入学习,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
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力现状调查学习能力研究发现,大部分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方法单一、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
学习习惯调查表明,大部分高中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复习等学习任务,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习成绩不佳。
教学策略的“三新”实践与应用
教学策略的“三新”实践与应用引言教学策略在教育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提高研究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种名为“三新”的教学策略,探讨其实践与应用。
三学策略的概述“三新”教学策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新颖性、新鲜感和新技术的应用。
这些方面相互结合,可以创造积极的研究环境,并提高研究者的参与度。
新颖性的实践与应用新颖性是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奇程度。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增加新颖性:- 使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图表、实物、多媒体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利用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等实际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 加入趣味性的元素,如游戏、小组竞赛等,使研究过程更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新鲜感的实践与应用新鲜感是指教学内容和环境的更新程度。
以下是一些实践建议:- 定期更学内容,确保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信息。
- 创造多样化的研究环境,例如改变教室布局、使用不同的教学工具和技术等,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 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和实践经验,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增加新鲜感。
新技术的实践与应用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创造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教学环境。
以下是一些实践建议:- 使用多媒体工具和设备,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以展示图像、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 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和研究管理系统,提供在线课程、作业和讨论等研究机会。
- 教师应熟练掌握教学软件和应用程序,以提供更高效和便捷的研究体验。
结论“三新”教学策略的实践与应用可以帮助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们应不断创新,并充分利用新颖性、新鲜感和新技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新”视域下指向能力与素养的学科建构
“三新”视域下指向能力与素养的学科建构近年来,教育领域提出了“三新”(新课程标准、新教育评价、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旨在推动学科建构与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综合素养。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主要探讨“三新”视域下,指向能力与素养的学科建构问题。
学科建构是指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要求,对学科进行重新思考、重构和重设计。
以过去的传统学科教学方式为基础,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能够主动针对问题进行思考、研究与解决。
首先,指向能力是学科建构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指向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三新”视域下,学科的指向能力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践任务与项目,让学生运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具体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与探索更加前沿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学科建构还需要强调素养的培养。
素养是指个体在学科学习中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态度。
在“三新”视域下,学科的素养应该突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品德素养。
综合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任务与项目,让学生能够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应用,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另外,品德素养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具备的道德意识、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通过开展学科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学科背后的价值取向,培养他们的品德素养,使其在学科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最后,学科建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与方法。
学习策略与方法是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学习方式。
在“三新”视域下,学科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构建学习力:教育技术实践新视角
构建学习力:教育技术实践新视角
沈书生;杨欢
【期刊名称】《电化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英国学者克莱斯顿教授等人提出构建学习力(BLP)理念,主张通过发展学习者的学习心智,帮助学习者学会有效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力,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学习者.在构建学习力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结构具有决定作用.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能力的价值实现体现在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学习者学习力的实践中.因此,构建学习力可以成为教育技术实践的新的观察视角.【总页数】4页(P13-16)
【作者】沈书生;杨欢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
【相关文献】
1.构建学习力:信息时代教师培训的新视角 [J], 赵慧臣
2.中小学创客教育与学生学习力的构建 [J],
3.提高学习力:传统旅游景区管理创新的新视角——以武汉市东湖风景区为例 [J], 邓小艳;曹流
4.小学创客教育与学生学习力的构建 [J], 王贵;
5.感统训练:幼儿学习力提升的新视角 [J], 张子鑫; 彭先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年中国互联网学习(基础教育)年会:《沈书生:学习过程重构,适应混合学习(南京师范大学)》
学习过程重构:适应混合学习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沈书生ssshen_nj@交流主题n混合学习:基本内涵n理解学习:五大维度n面向智慧:过程优化一混合学习:基本内涵n学校的变迁与混合学习的宽泛界定ü全球化背景下的学习延伸ü在线与面对面的共同存在ü丰富学习社区的多重关注ü学习体验的个性化新诉求ü学生自我掌控力的内驱动n课堂的变化ü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责任ü注重师生与生生的互动ü尊重学习者的个性需求ü以学习时间线综合评价ü关注教学策略的适切性n为何需要让学生成为积极参与者ü持续保持兴趣和动力,并愿意努力Ø维持学习动机的学习历程Ø促进深度学习的学习进程Ø鼓励挑战并实现自我管理n混合式学习的优势ü比单一方式更利于促进学生成绩提升ü容易建立满足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指导ü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度n混合式学习连续统理解“混合学习”n“网络”支持的学习变化ü学习时空:从静止到变化ü学习过程:从他主到自主ü学习资源:从有限到无限ü学习评价:从单一到多元二理解学习:五大维度“学习”到底是什么?n理解“学习”的五大视角ü人:学习主体的责任担当ü物:认识发生的支持空间ü事:认识发生的基本过程ü境:学习价值的实现场域ü脉:认识结果的内在关系“学习变化”的主要方面n学习者的角色变化ü主体与主体责任n学习行为的变化ü立足现实的学习ü基于事实的学习ü持续建构的学习三面向智慧:过程优化混合学习指向了学习者的“智慧”n智慧的特征:ü技术支持ü万物互联ü人机协同ü以人为本n解决“学习是为什么”ü去课堂孤立:建立关联ü去作业重复:发现问题ü去经验判断:基于证据ü去同一要求:满足个性ü去任务雷同:推动创新n 聚焦“智慧”ü发挥个体的“主体”作用ü体现技术的“助力”功能ü瞄准学习的“运演”逻辑ü基于数据的“决策”机制n 判断“智慧”的核心要点ü数据:是否指向“全数据”ü决策:是否基于“真数据”ü路径:是否利于“选择性”ü用户:是否体会“便捷化”如何实现“智慧学习”n需要防止出现的误区ü技术至上导致的人本性缺失ü回避技术导致的社会性缺位ü学科本位导致的知能性孤立ü学科让位导致的结构性失衡。
信息化学习设计聚焦五大维度心得体会
《信息化学习设计聚焦五大维度》读书心得高尔基先生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阅读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不断进步。
尤其作为一名教师,阅读专业知识的书籍,可以让我们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快速成长,少走弯路。
正值暑假,是教师阅读,不断充电的好时节,于是《信息化学习设计聚焦五大维度》这本书便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这本书的作者是沈书生,本书以“学习结构”的视角,关注学习结构导向下的教育实践范式的转型,以设计体现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成长。
本书沿着这一思路,从影响学习结构的关键维度出发,聚焦于人、物、事、境、脉五大维度,剖析如何通过变革师生的行为过程实现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信息化教学设计五大维度的指向:1.关于指向“人”的维度。
主要指向学习中的师生关系,书中讲师生之间的信任度与投入会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状态,而各自的主体责任意识与定位又是维护两者关系的重要因素。
2.关于“物”的维度,主要指向学习空间的优化设计。
物的存在是因为学习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为了展示物的存在。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人们对物的理解程度有多高,运用物支持教学变革的程度就有多高。
3.学习活动中的“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关于教与学的事,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做的事与学生所做的事的集合,两者本身是相互联系的。
对于教师而言,其所做的所有与教学相关的事都需要以学生能否接纳和适应为基本依据,对学生而言,要想让学习顺畅,就需要充分借助于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来实现,这两件事的意图是相同的,然而不同事件的主题责任却不一样。
4.关于“境”的维度,主要指向学习的应用价值实现。
学习活动中的“境”是指学习过程中描述的知识和技能赖以生存的场所,既有现实的真实世界的场景,也有虚拟世界的意境等。
围绕“境”的维度设计教学,主要在于帮助师生借助“境”来理解学习内容的存在价值,通过将学习内容与真实世界的应用场景建立关联,或者通过对虚拟场景的设计与想象,引导学习者更好地开展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学习力:教育技术实践新视角沈书生,杨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英国学者克莱斯顿教授等人提出构建学习力(BLP )理念,主张通过发展学习者的学习心智,帮助学习者学会有效终身学习。
构建学习力,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学习者。
在构建学习力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结构具有决定作用。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能力的价值实现体现在教师应用教育技术能力提高学习者学习力的实践中。
因此,构建学习力可以成为教育技术实践的新的观察视角。
[关键词]学习力;构建;教育技术;实践;能力结构[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2006年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层次研究”(课题批准号:CCA060061)教育技术以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作为研究与实践的基本对象,以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为基本目标。
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过程中,引导教师学员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任务,对于提升培训效能尤其重要。
人们已经意识到,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会学习比获得知识更加重要,广大一线教师也不例外。
与一般学习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学习者除了需要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以外,还需要能够帮助其他学习者获得知识。
对于教师和学生两类不同主体而言,教育技术的作用形式与要求存在着差异,但其作用本质是一致的,即都是指向了人的发展问题。
人的发展需求是终身化的,而终身化的发展需求又离不开终身化的学习,因此,对于学习者而言,能够在其成长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将显得尤其重要。
这将帮助学习者学会终身有效学习,亦即本文所说的构建学习力。
一、“构建学习力”的理念源起对于学习的研究,几乎一直没有终止过,但人们的研究兴趣却在发生着不断的转移,从关注教学的技术到关注学习的技术,从关注学习的外在行为变化到关注学习的大脑运作机理,从关注学生的知识保有量到关注知识的获取与加工过程,从关注知识的传递到关注知识的提取,从关注学习的结果到关注学习的方法,从关注具体的学习活动到关注终身的学习,学习的研究呈现出面向未来与发展的趋势。
196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佛睿斯特(J.W.Forrester )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勾画了未来企业的组织形态,此后,关于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1990年,佛睿斯特的学生圣吉(P.M.Senge )所构建的学习型组织模型,更是将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推进到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并被人们视为未来竞争中的致胜法宝。
适应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学习者不仅需要拥有特定的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愿与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不断丰富自己的能力结构,以形成系统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
简单地说,学习者应该具有面向未来的学习力。
学习型组织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组织学习力的竞争,亦即是人的学习力竞争。
“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1]人或组织的学习力优势就在于能够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
自上世纪末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力的研究,并将研究的兴趣聚焦于学习的有效性与持久性等方面。
1985年,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郊区的拉弗顿[文章编号]1003-1553(2009)06-0013-04理论探讨(Laverton)中学与高校研究者合作创建的促进有效学习的项目(PEEL:The Project for Enhancing Effective Learning),开始了对有效学习的深层次研究。
该项目试图寻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成为见识广、目的强、更智慧、有主见的学习者。
目前,该项目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发展。
关注学习者并服务于学习者的学习,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1993年,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提出,在21世纪,人应该成为发展的中心。
英国布里斯托尔(Bristol)大学的教授克莱斯顿(G.Claxton)致力于认知科学的研究,关注人们的学习机制与人的大脑工作机制的研究,他也参与了PEEL 项目的相关研究工作。
他认为,学习是属于参加学习的人的,人们可以在获得帮助后成为更有效的学习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训练获得更强的学习力。
2002年,他参与领导了有效终身学习编目(ELLI:Effective Lifelong Learning Inventory)项目的研究,并以英国威尔士第三大城市纽波特作为主要的实践基地,与他的研究团队一道试图对影响学习的诸多要素进行系统思考。
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构建学习力(BLP: Building Learning Power)”的基本想法。
同年,他出版了专著《构建学习力:让年轻人成为更好的学习者》,系统阐述了构建学习力的基本思想。
该理念形成以后,已经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响应。
二、“构建学习力”的基本内涵学习力是一个综合的复杂概念,它涉及到人的性格、生活经验、社会关系、价值观、态度与信仰等方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新知预见与接受机会。
克莱斯顿认为,构建学习力就是要使年青一代变成更好的学习者,发展他们的可迁移的学习力,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它关注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与行为变化等方面,引导学习者既要乐于学习,又要善于学习,能够成为具有预见性和创造力的终身学习者。
构建学习力就是要发展学习者的学习心智,使学习者达成四个方面的变化,他将其简称为“4R”:[2]·顺应力(Resilient/Resilience):面对无序和混乱的外部世界,能够保持耐性,具有专注精神,能够抗拒来自内在的或外在的干扰。
·策应力(Resourceful/Resourcefulness):熟知信息表征的不同方式,能够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或策略解决学习问题。
·反省力(Reflective/Reflection):理解学习的作用,对学习进行完整规划,做到松弛有度,并能够理解学习对自身发展的影响。
·互惠力(Reciprocal/Relationships):能够以最有成效的、愉悦的、负责任的方式建立学习关系,既能够分享别人的成果,也能够与别人共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
位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Glasgow)大学教授迈克杰屈克(B.J.McGettrick)认为,有效终身学习的条件是增强学习者的学习。
在对学习的研究进行综合的基础上,参照DNA的结构模型,他于2002年提出了学习的双螺旋结构的概念,即学习是两个学习链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一个链反映了学习者的意愿问题,包括学习的态度、价值观、情感、意向和动机等方面;另一个链反映了学习试图达成的结果,包括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理解等方面,两个学习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会增进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3]布里斯托尔大学创新中心主任柯妮卡(R.D. Crick)博士认为,在双螺旋结构中,促进学习意愿与学习结果相互作用的能量就是学习力。
学习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具有不可见性,但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学习力是人的有意识的行为,它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与人的思想、情感、需求和行为有关,并通过人的行动表现出来。
学习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有效性。
经过对近6000多名研究者的跟踪研究分析,她归纳了影响学习力的七个基本方面:[4]·变化和学习(Changing and Learning):学习本身也是可以学习的。
有效的学习者应该能够发现外界的变化,并能够建立不断学习的意识以适应这种变化。
缺少了这种能力,他们则会受制于外界的变化,并呈现出较低的自我效能。
·关键好奇心(Critical Curiosity):有效的学习者将建立善于提问的意愿,能够透过表面现象,形成自己的结论,他们很少会不加判断地接受新知识,更乐于面对挑战。
缺少了这种能力,学习者则往往会变得被动,容易不加思索地接受外在信息。
·意义形成(Meaning Making):有效的学习者常常会将所学内容与自己已知的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寻找它们之间的一致性理解所学内容。
学习效能较低的学习者往往会孤立地理解新知识,更加关注外界对自己所学知识的评价方式,却很少关注知识的效用。
·创造性(Creativity):有效的学习者常常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敢于冒险,具有童心,懂得横向思维,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直觉和想象力去理解新事物。
缺少这种能力的学习者更愿意学习那些具有明确答案的知识。
·学习互惠(Learning Relationships):有效的学习者懂得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知道如何向别人学习,如何与别人共同学习,如何帮助别人学习,也能够自己独立学习,能够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支持自己的学习。
与之相反,低效能的学习者有的会过分依赖别人,有的则完全依靠自己。
·策略意识(Strategic Awareness):有效的学习者能够主动并有意识地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过程,控制自己的情感,他们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或资源,参与不同的任务,并通过不断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来调整学习策略。
反之,学习者则可能会更加关注问题的结果,而不管结果的形成过程,遇事缺少规划性和预见性。
·顺应力(Resilience):顺应力将会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获得上述各种能力,同时,它将帮助学习者在遇到无序、未知和失败时能够保持不屈精神,并能够快速从中恢复并成长起来,能够适应外在变化,而不是遇到困难立即退却,心灰意冷,陷入难于自拔的境地。
“构建学习力”的过程可以理解成是为学习者的终身有效学习提供能量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依赖现有的已知学习环境和资源,另一方面又要面向未来的未知学习环境和资源,以已知的环境和资源为能量,激活学习者的学习潜能,才能最终服务于学习者的终身成长需求。
三、面向“构建学习力”的教育技术实践构建学习力,旨在培养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者。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校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具有远见卓识的教师,教师的才能施展又离不开协调的学校环境,学校、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在学习生态系统中,教师的个人能力结构、教育意识、价值观等将会影响到其行为方式,并由此影响学生的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力。
(一)教育技术实践的两大主要领域教育技术实践,包括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形成与应用等方面,其能力形成是教师自身学习力的自作用过程,能力应用是教师学习力对学生学习力的他作用过程。
自作用是知识的再生产与创造过程,也即是个人的自我专业成长过程,他作用是知识的转化与创造过程,亦即是学习者的学习力形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