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常见古代天文历法知识解析

高中语文常见古代天文历法知识解析

高中语文常见古代天文历法知识解析1.【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2.【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3.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4.②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5.③干支纪年法。

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辛亥”指1911年。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6.④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中,“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7.【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8.①序数纪月法。

如《<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

9.②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庾信《<哀江南赋>序》:“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建亥”即农历十月。

10.③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孟冬”代农历十月。

11.【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12.①序数纪日法。

如《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13.②干支纪日法。

如《崤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

”“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14.③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fě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古代纪年月日法

古代纪年月日法

古代纪年月日法
(1)年号纪年法:由汉武帝开始有年号。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等。

例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

也可以用来纪日。

纪年,例如,丁卯三月;纪日,例如,是月丁未。

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例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简便的干支纪年推算法
公元年÷10,余数-3,得数为天干;
公元年÷12,余数-3,得数为地支。

例如1999年,1999÷10,余数为9,9-3=6,天干为已;1999÷12,余数为7,7-3=4,地支为卯,1999年就是已卯年。

如果余数小于3,加上一个除数再减3。

例如2001年,2001÷10,余数是1,加上10等于11,11-3=8,天干为辛;2001÷12,余数是9,9-3=6,地支为巳,2001年就是辛巳年。

如果余数-3得0,就是天干或地支的最末一位。

例如1995年,1995÷10,余数为5,5-3=2,天干为乙;1995÷12,余数为3,3-3=0,地支为亥,1995年就是乙亥年。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左传。

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方法二(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方法三(3)干支纪年法。

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方法四(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这是由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而来的。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是以天皇即位纪年法、皇帝在位纪年法、太宗即位纪年法和帝王制度纪年法。

一、天皇即位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是最早采用的,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这种纪年法以天皇即位为起点,计算每一位天皇的统治时间。

比如汉武帝即位于公元前202年,则乾隆帝的统治时间可以计算为1736年(清初)到1795年(乾隆63年),乾隆纪年就可以表示为1736-1795,即乾隆63年。

二、皇帝在位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是以皇帝登基为起点,以每一位皇帝统治的时间作为纪年。

比如汉明帝即位于公元前140年,则他的统治时间就可以表示为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7年,即汉明帝纪年53年。

三、太宗即位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确立较晚的一种纪年法,始于周室末代。

这种纪年法以圣上即位为起点,计算每一位太宗的统治时间。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于公元626年,则他的统治时间就可以表示为 626年(唐太宗正元)到649年(唐太宗乾封三年),即唐太宗纪年23年。

四、帝王制度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是唐代开始使用的,是唐朝特有的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以帝王制度来纪年。

分为戊戌、己亥、庚子、辛丑等4种,每一个帝王的统治时间按一定的帝王制,例如唐太宗统治时间就是庚子(626年)到辛丑(649年),即唐太宗纪年庚子辛丑23年。

古代常见纪年法

古代常见纪年法

古代常见纪年法
古代纪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纪年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纪年法之一。

它由天干和地支两部分组成,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

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形成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

每过一年,就换一个组合,六十年为一个周期。

2. 帝王纪年法:古代帝王在位期间,往往会以自己的年号来纪年。

这种纪年法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常见,尤其是在封建社会。

例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就是以唐太宗的年号“贞观”来纪年的。

3. 星岁纪年法:古代人们根据木星的位置来纪年,因为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约需要12年,所以将木星的运行轨迹分为12段,每年木星就会经过一段,称为一“星岁”。

4. 生肖纪年法:生肖纪年法是以十二生肖来纪年的方法,每年的生肖都不同,按照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顺序循环。

5. 历史纪年法:古代历史学家在编写史书时,为了方便记叙和查阅,往往会采用一种统一的纪年法,即从某个重要的历史事
件或年份开始计算,然后依次递增。

6. 黄帝纪年法:黄帝纪年法是以传说中的黄帝即位的年份为起点,依次递增的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在古代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现代已经很少使用。

以上就是古代常见的几种纪年法,它们各有特点,但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时间和历史的理解和记录。

纪年法的种类

纪年法的种类

纪年法的种类一、公元纪年法公元纪年法,也称为西历纪年法,是目前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纪年法。

公元纪年法以公元1年作为起点,以纪念基督教耶稣的诞生。

公元纪年法采用阳历,将时间分为年、月、日、时、分和秒等单位。

公元纪年法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历法、历史学、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

二、农历纪年法农历纪年法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纪年法。

农历是一种以月亮运行周期为基础的历法,它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长度不等。

农历纪年法以黄帝即位作为起点,将时间按照年份进行计算。

农历纪年法在中国传统节日、庆典和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回历纪年法回历纪年法是伊斯兰教使用的一种纪年法。

回历使用阴历,将时间按照回教历史事件进行纪年。

回历纪年法以穆罕默德的逃亡(“伊斯兰教之旅”)作为起点,被广泛应用于伊斯兰教国家和穆斯林社区。

回历纪年法在宗教节日、法律法规和历史记录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夏历纪年法夏历纪年法是古代中国使用的一种纪年法。

夏历是一种太阳历法,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和12个月。

夏历纪年法以黄帝时期的夏朝建立作为起点,将时间按照年份进行计算。

夏历纪年法在古代历史研究、文化活动和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五、佛历纪年法佛历纪年法是佛教徒使用的一种纪年法。

佛历使用阳历,起点是佛陀的涅槃(入灭)时间。

佛历纪年法在佛教寺庙、佛教节日和佛教历史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六、犹太历纪年法犹太历纪年法是犹太教使用的一种纪年法。

犹太历使用阴历,将时间按照犹太教历史事件进行纪年。

犹太历纪年法以亚当夏娃的创世纪作为起点,被广泛应用于犹太教社区和犹太教历史研究。

七、伊朗历纪年法伊朗历纪年法是伊朗使用的一种纪年法。

伊朗历采用太阳历,将时间按照伊朗历史事件进行纪年。

伊朗历纪年法以伊朗古代帝王库鲁什大帝的统治时期作为起点,被广泛应用于伊朗历史研究和文化活动中。

八、印度历纪年法印度历纪年法是印度使用的一种纪年法。

印度历使用阴历,将时间按照印度历史事件进行纪年。

高中历史常识纪年法.doc

高中历史常识纪年法.doc

高中历史常识纪年法学无止境,高中是人生成长变化最快的阶段,所以应该用心去想,去做好每件事,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学子。

高中历史文史常识题: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2)帝王年号纪年法;(3)干支纪年法;(4)年号干支兼用法。

其中,干支纪年法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巴、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将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1.年号纪年法: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

2.干支纪年法:这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方法,近代史上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

我们现在的农历仍然采用干支纪年。

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

它把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按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纪年,单配单,双配双,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第一个为甲子年,第二年为乙丑年,依次类推,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循环,故有六十年一甲子之说。

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的乙,依此类推: 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年是辛亥年(猪年),2005年是乙酉年(鸡年),2009年是己丑年(牛年)等。

3.民国纪年:是把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作为民国元年,依次往下推。

与公元纪年的运算公式为:公元纪年=1911+n,如民国三十年即1911+30=1941年。

4.公元纪年: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为界,虽然耶稣只是宗教历史传说中的人物,但是这个纪年标志逐渐在全世界通用。

耶稣出生之年就是公元元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从这年起叫公元某年,公元元年前一年是公元前一年,后一年是公元一年,然后依次排列。

公元元年是我国西汉末年时期,因此西汉及西汉以前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前的年代,东汉及东汉以后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后的年代。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
我国历史上通常使用的纪年法有三种:
(1)干支纪年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以十干与十二支循环相配,可配成六十组,通称为“六十甲子”,用来表示年历,六十年后周而复始。

(2)帝号纪年
西周共和十四年后,周朝史书中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鲁国史书《春秋》,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

“宣王”和“隐公”均为帝王或诸候的谥号,这就是帝号纪年。

(3)年号纪年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使用年号“建元”,首创年号纪年。

以后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号。

从汉武帝至清宣统三年,前后2051年中,建立过600多个帝王年号。

历史文化常识问题

历史文化常识问题

历史文化常识问题【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帝王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3)干支纪年法: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4 5 6 7 8 9 0 1 2 3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

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

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1995年,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

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

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

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4)年号干支兼用法。

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国学】国学特指中国传统文化,它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其他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变化,小暑、小寒、大暑、处暑、大寒等反映气温的变化,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清明、惊蛰反映收成情况和自然物候现象。

古代三种纪年法

古代三种纪年法

古代纪年法是一种中国传统纪年方式。

纪年,是指以文字确切记载历史现象发生的年代。

我国历史悠久,从商代开始就有文字记载,但直到西周中期也没有确切年代记载。

司马迁根据前人留下的资料,在《史记》中明确记载了西周共和元年及其以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确切纪年。

四种古代纪年法1. 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其特点是: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2. 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 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左传。

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民国纪年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

从此又有了民国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推算方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计算方法1: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0,得到的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

若余数-3为负,则+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
古代常用的四种纪年法是:编年史法、元年史法、神灵纪年法和
日新纪年法。

一、编年史法:又称“秦年史书”,是古代中国最为普遍采用的
纪年法。

它将历史按照君主历任的先后顺序分成一个又一个的时期,
每一个时期以该时期的君主为起点,分别以阳历为基准,以某个特定
时间点(如此君即位/死亡/迁都等)为0年,然后开始计算编年史法,每经过一年,以此君的年号+1,成为当年的年号。

它具有传承古老,
记录历史明确的优点。

二、元年史法:是指以元年作为计算起始点,根据公元纪年,一
直连续计算到现在的纪年法,比如汉朝“元年”从公元前202年开始,汉武帝即位的那一年就是汉朝元年,故到现在汉朝已有2118年之久了。

它与编年史法不同的是,它经常会出现朝代之间出现“拉锯”的现象,比如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时期也是使用元年史法。

三、神灵纪年法:是指以天王或者神灵的年号作为纪年标准,如
留神令(也叫神令)就是以神武帝纪年为基准,自神武帝即天命之始起,计算到现在的纪年法。

神灵纪年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年号观念
较为重要,在早期的民间尤其有浓厚的宗教和神话色彩。

最后一种是日新纪年法,也叫“纪元”。

它在中国古代可以追溯
到西汉时期,开始以某种特定的日期作为“元年”,以此以后每一年
经过365.24天,就会普遍延伸出一个新的年号来,以此类推,每当满
一个“纪”,就会又以此日子为“元年”,如此往复运算,逐渐形成
日新纪年法。

它对历史的记录比较准确,也比较方便,一般古代文献
中均有所提及。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二)历法常识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二)历法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二)-历法常识一、【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纪年法,是我国最早的纪年法,多用于春秋战国时代。

即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注意:年号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

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干支纪年法,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年为一个甲子。

如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3)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二、【纪月法】时节纪月法: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三、【纪日法】这里我们重点讲一下古代的月相纪日法月相纪日法(最常用)。

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下九为农历每月的十九。

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四、【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三种:(1)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表。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中国古代纪年法

中国古代纪年法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己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本命年 本命年最初为五行数命回归之年,即60年一本 命年,目前主要是十二年一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 份,俗称属相年。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 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 头坐,无喜必有祸"的民谣是关于本命年不甚吉利 的最好写照。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 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每到 本命年时,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均需系上红腰 带,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内衣,认 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每逢春节,市 场上到处有出售"吉祥带""吉祥结"的红黄绸带,本 命年的人们将之系在腰间、手腕上,也寄托了劳动 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中国古代纪年法
一、年号纪年法
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 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 等等。从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 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贞观二年 、乾隆二十五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 元。帝王纪年(谥号):汉武帝以前是没 有年号的。只能用干支纪年或者说帝王 纪年。如秦始皇八年、汉高祖三年等。

中国古代各种纪年法

中国古代各种纪年法

中国古代各种纪年法
中国古代有多种纪年法,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纪年法:
1. 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纪年法之一,它以天干和地支组合而成的六十个干支纪年单位为基础,依次循环纪年。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 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皇帝在位期间所使用的纪年方法。

每个皇帝登基后都会制定一个年号,用来表示其在位期间的时间。

例如,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明太祖的年号为“洪武”。

3. 星岁纪年法:星岁纪年法又称岁星纪年法,是以木星在天体中的运行位置来纪年的方法。

木星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约为12 年,因此星岁纪年法以12 年为一个周期。

4. 生肖纪年法:生肖纪年法是以十二生肖来纪年的方法。

十二生肖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个生肖代表一年。

5. 朝代纪年法:朝代纪年法是以历史上的朝代名称来纪年的方法。

例如,汉朝的纪年可以用“汉初”、“汉武帝时期”等来表示。

这些纪年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使用,反映了中国古代丰富多样的时间观念和历史记录方式。

古代纪年方式

古代纪年方式

古代的纪年方式有以下几种:
干支纪年法:天干和地支相配组成的六十个单位,称为“干支纪年”。

其中天干有十个,地支有十二个,两两相配,组成六十个单位,用以表示中国传统的纪年历法。

帝王纪年法:我国最早纪年法,早在春秋时期就普遍使用,按照国君在位的年数依次纪年。

年号纪年法:西汉武帝时正式建立年号制度,年号制度形成后,年号纪年取代国君纪年。

星岁纪年法: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

生肖纪年法:十二生肖之说起于东汉,汉前未见记载。

此外,还有公元纪年法、天干地支、星岁纪年等纪年方式。

古代的纪年方式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可以查阅史料获取更多信息。

五种纪年法

五种纪年法

五种纪年法
我国历史上使用的纪年法重要的有5种:
1、公元纪年法:这是我国今天采用、也是世界上通用的纪念方法。

2、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

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但西汉时这种方式还不通行。

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干支正式用于纪年。

干支纪年在中医古籍中有广泛的应用。

3、年号纪年法: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

4、民国纪年法:1912年中华民族成立后,定1912年为民国年号。

从此又有了民国纪年法。

5、生肖纪年法:十二生肖之说起于东汉,汉前未见记载。

生肖可以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年龄、出生的年份,历史上也使用过生肖纪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儿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1324年)的记载。

6、星岁纪年法: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

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

故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

2014届高三年漳州七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014届高三年漳州七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014届高三年漳州七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 100分)命题人:芗城中学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下列选项属于干支纪年的是()A.《琶琶行》“元和十年”B.《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C.《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D.《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2.在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时,有学者将其物化为:(一)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都城的设立;(二)王陵区的存在;(三)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地使用;(四)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

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一万年前B.传说中的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3、《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 《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4、“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的开始5、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

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

”该民歌最早可能出现于A.九一八事变前 B.西安事变前 C.洛川会议后 D.重庆谈判后6下列组织归属于模式1的是A.亚太经合组织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欧洲联盟 D.上海合作组织7、根据人民币发行简表(见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下列相关解读正确的是A.经济繁荣、商品经济活跃使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较大B. 第二、三套反映了五六十年代中国国民经济困难C.3种分币退出市场说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D.几套人民币的发行演变见证了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8 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在《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古代纪年方法

古代纪年方法

古代纪年方法古代纪年方法纪年,是指以文字确切记载历史现象发生的年代。

我国历史悠久,从商代开始就有文字记载,但直到西周中期也没有确切年代记载。

司马迁根据前人留下的资料,在《史记》中明确记载了西周共和元年及其以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确切纪年。

一,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帝王纪年法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纪年方法,它是以帝王即位之年或次年为元年,依次则为二年、三年……按顺序计算。

每一个王或皇帝新即位,重新开始元年称作“改元”。

如上所述,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时间是西周时期的共和元年。

从此以后,每一个帝王都有确切的纪年,如周平王元年为公元前770年;汉高祖元年是公元前206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就是用帝王纪年法来记载历史事件。

2、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是帝王纪年法的继续,自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开始,以后我国历代帝王就都用年号纪年了。

年号一般都是吉祥的字眼,例如,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他的统治时期就用“贞观”纪年。

从西汉的汉武帝到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帝,我国历史上共有600多个年号。

有的皇帝在位期间经常更改年号,每更改一次便要从新的年号开始进行纪年,如汉武帝在位54年即改变年号11个,唐高宗李治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

再如同学们熟悉的唐玄宗,其在位近30年先后就用过“先天”、“开元”、“天宝”三个年号,每一个年号都是从元年重新开始往下计算的(713年为开元元年,742年为天宝元年。

)明清的诸位皇帝都是使用一个年号。

如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只用一个年号“洪武”,明成祖朱棣一直使用“永乐”年号,清朝的玄烨在位61年也只用一个年号“康熙”,对于这样的皇帝我们只记住这一个年号从元年往下排直到他死时就可以了;因此,明清两朝时也就以年号作为皇帝的代称了。

例如“崇祯帝”、“顺治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等。

中国历史上的几种纪年法

中国历史上的几种纪年法

中国历史上的几种纪年法中国古代有许多纪年法供我们按年份衡量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纪年法:一、以诸侯国为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据记载于《左传》。

用这种纪年法时,以诸侯国的第一任君主即为元年,其余的每一代君主的统治年号依次累加。

举例说明,商始王(出生于唐宁地区)是商朝第一任君主,故以他统治的年号称商始元年,第二任君主乙丑,其统治年号称乙丑元年,以此类推,可以表示出历史上每一代君主掌握朝政的法定时间。

二、以周元皇帝纪元法。

最早可以追溯至商朝时期,据《左传》记载,商汤便以周宣王为元年,以此类推,在商朝,这种纪年法被形成为整体,后来因周家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时间更长,这种纪年法也变得更加重要,又称神武纪元,以周宣王统治的元年,即那一年中国历史开始。

三、以月首日为元年法。

这种纪年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由春秋公子季桓约立。

该法以十二月的月首日,即称为“闰元”为元年,每月的12号,也就是说每月都有一个元年,按月来编号,以此表示历史上的每一年。

春秋时曾尝试用以春季第一天曰立春月为元年,这种纪年法又被称为春秋无盐法,它也出现在战国后期,至汉朝时期也得到应用。

四、以元年法。

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中出现的计算历史时间最重要的纪年法,由北宋诸葛亮创立。

建立在满洲蒙古末代伯克衰台大元,以其改元通用,历史上常用的按民国、共和国以及全世界的纪年法,都是以元年为基础的。

以满洲伯克衰台改元通用,称元年,次年依旧用元,每增一年加”年“,例如满洲大元正月初一。

此为元年,次年乃为元二年等。

五、以皇帝统治纪元法。

这是中国古代最为常用的纪年法,古代士人们以诸侯国发展至封建王朝,天子的统治时代从哪一年起,就以那一年的年号为元年,每任一代皇帝的改元及其年号构成一个紧密的系统,这种纪年法就是主要以天子的统治年号为根据的纪年法,也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纪年法,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左传。

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方法二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方法三
(3)干支纪年法。

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方法四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这是由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而来的。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天子死为“崩”或“驾崩”,也有成天子死为“星驾”,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为“不禄”,庶人(平民)死为“死”。

不满20岁死曰“殇”,青壮年死谓之“夭亡”,老年死谓之“寿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