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栏式建筑赏析.ppt
杆栏式建筑
由木桩、地梁和地板结合构成的建筑基础
干栏式建筑凌空地坪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地面的处理工作,放火烧荒后就可以建 房,而且满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了南方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 风问题。但由此带来的建筑困难也比一般地面建筑大得多。万丈高楼平地起,建 筑能否成功基础是关键,干栏式建筑显得尤为重要。河姆渡遗址的建筑基础桩木 有圆桩、方桩、板桩之分。方桩体积较大,一般截面为15×18厘米,入地深度 也比圆桩要深50~100厘米,可起承重桩的作用。其分布也有规律可寻,一般间 隔距离1.3米~1.5米。圆桩的数量很多,直径大小变化也较多。板桩数量少,布 置较密。通过对第四文化层桩木底部的取样调查所知,各种形式木桩的底部一律 砍削成尖刺状或刃状,可知是用打入法处理的。桩础完成后,接下去架设地梁, 方桩上端面凿有凹槽用于拼接地梁,有的圆木上端原来留有叉子,也可以用来承 托地梁或屋梁,关键性的构件如中柱、转角柱,凿有穿孔卯口和互成直角的卯口, 辅以绑扎作进一步固定。地板铺放在地梁之上,多数未经固定,这样便于原始居 民通过活动地板向下倾倒垃圾。基座开始是平稳的,但因土质松软,有些部位会 沉降。这时先民把准备的圆木甚至地板往地梁下作桩木支撑,日复一日形成基础 部分桩木林立的结果。从上面基础工程看,开工前需要对建筑负荷有个计算,以 决定用材的规格和数量。然后根据建筑面积,室内分隔要求,在现场放样。最后 选择座标,以保证木桩的平行垂直,保证下步的梁柱安装工程。
带横撑的梁架结构
河姆渡人在建筑上部的空间用柱和梁做成构架,来承托树木枝干结 成的方格网状檩架的屋面,然后铺设茅草或树皮完成屋顶防雨遮阳的工 程。这种以梁柱为主的构架结构技术是建筑技术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奠 定了统木构古建筑的基础。从桩础遗迹看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只有4根 立柱,有一根立柱为室外走廊平台所用,这样,还需要两根立柱,才能 支撑坡长5~6米的屋面。那么河姆渡人是怎样架梁结顶的呢?遗址出土 的编号为59的木构件,是考古、建筑专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构件。该件 是一根长2.63米,直径18厘米的两头榫,榫的体积比较小,位于截面中 间,所以建筑专家认为这是一根立柱,是一根屋梁和地梁之间的立柱, 这根立柱作为中柱太低,而作为檐柱又太高,因此它在屋内的空间位置 应在中柱与檐柱之间。有了这根立柱后,可以在屋顶坡面中间增加一根 次梁,这样5米长的坡面可以通过两段连接完成,使椽子的材径可以大 大缩小,从而降底屋顶的重量,使屋面得以架设。这是一根举足轻重的 构造柱,这根立柱架设后,为了稳定起见,经中柱绑扎一根横撑把中柱 两边这两根次梁撑住,从而使屋架更加稳固。今天这种带横撑的五梁五 柱干栏式建筑在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还可以见到。
第四章 第十节 水族的干栏式民居
第十节水族的干栏式民居一、杆栏式民居干栏式建筑,是远古时代的人群,特别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筑风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现在主要流行于我国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其他国家也有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主要是为了防潮湿而建,适应于雨水多比较潮湿的地方。
中国南方是干栏式建筑的发祥地,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干栏式建筑,也是我国已出现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
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干栏式建筑可以防震等。
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古越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
此外,一般文献上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水族居住的房屋,多是松杉木建造,用瓦片或杉木皮覆盖,这种住房建筑属于古代百越人的“干栏”式构造,是我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一部分。
(一)民居结构水族民居多为干栏式吊脚木楼,采用穿斗式结构,立柱承重,直接将屋面重量传给基础,并以穿枋联系檐柱和中柱,保持立柱的稳定,这与侗、苗等南方少数民族民居没有多大差异。
不过,水族干栏在结构上分上下两层,上层屋架柱脚扣枋用鱼尾式的斗角衔接,牢牢固定每根立柱的方位,整体性较好。
这是水族先民一次实践性的创造,很好解决了木料长度不足的难题,为木穿斗结构适应复杂环境提供更多可能。
三都县排月村民居图(二)平面布局三都水族民居平面以“间”为单位,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常见平面是由3、5等单数的间组成的长方形,每间开间4m,进深10m;就内部垂直方向划分,自下而上可分地层、中间层和阁楼三层。
地层为牲畜圈、杂物间、烧火房(牲畜喂料加工)和碓磨房(粗杂粮加工)等房间的设置;阁楼则设置贮藏间、次卧室和客卧;中间层布局中,除主卧室外,就是堂屋。
堂屋中壁上设神龛位,这与汉族、苗族大同小异;堂屋的中心———火塘,即青石条围筑而成的方形小坑,供取暖和炊煮(相当于动态的厨房)之用,和堂屋一起构成家庭相亲相爱、议事谋事和待客的场所。
干栏式建筑——美术人美版8年级下课件PPT
递进时期
元朝是中国干栏式建筑体系的递进时期。元大都 按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建造,是自唐长安城以来又 一个规模巨大、规划完整的都城。元代城市进一步 发展了各行各业的作坊、铺和戏台、酒楼等娱乐性 建筑。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藏传佛教寺塔,大 都、新疆、云南及东南地区的一些城市陆续兴建伊 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逐 步影响到全国各地。使用辽代所创的“减柱法”已 成为大小建筑的共同特点,许多大构件多用自然弯 材稍加砍削而成,形成当时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
应在中柱与檐柱之间。有了这根立柱后,可以在屋顶坡面中间增加一根
次梁,这样5米长的坡面可以通过两段连接完成,使椽子的材径可以大
大缩小,从而降底屋顶的重量,使屋面得以架设。这是一根举足轻重的
构造柱,这根立柱架设后,为了稳定起见,经中柱绑扎一根横撑把中柱
两边这两根次梁撑住,从而使屋架更加稳固。今天这种带横撑的五梁五
干栏式建筑
简介
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国古 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 当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 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 建筑。考古学和民族学中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 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亦属此类建筑。这种建 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要分布于中国 的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中国内蒙古自治区、 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伯利亚和日本等地都有类似 的建筑。
支撑坡长5~6米的屋面。那么河姆渡人是怎样架梁结顶的呢?遗址出土
的编号为59的木构件,是考古、建筑专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构件。该件
是一根长2.63米,直径18厘米的两头榫,榫的体积比较小,位于截面中
间,所以建筑专家认为这是一根立柱,是一根屋梁和地梁之间的立柱,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
学苑出版社
干栏建筑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长江以南地区,壮族地区是我国干栏建筑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
“干栏”一词,是壮侗民族及其先民称高脚楼居式木结构房屋的汉字记音意为“栈台上的房子”,亦即“用竹木搭成的栈台上的房屋”。
干栏又称麻栏、阁栏或阁栏,均为汉字记音。
形成原因
气候一直是影响建筑创作的重要因素,建筑往往因为不同地区气候的千差万别而呈现出迥异的形态和模式。
我国地域广阔.北方的木骨泥墙与南方的干阑式建筑,成为气候引导下地域性的最早体现。
干栏建筑是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为了适应南方地区炎热多雨、地面潮湿、瘴气弥漫和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而发明建筑的一种住居形式,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因这种“人居其上,牛犬豕居其下”的干栏建筑具有干燥通风和安全舒适的特点,故而世代传承下来。
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直到现在,在广大的壮族地区仍继续流行和保持着这种干栏住居形式,那坡壮族也是如此。
相关书籍
《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
作者: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
ISBN :978-7-5077-4346-3
责任编辑:杨雷
出版时间:2013-09
开本:16
页数:536
版次:1-1。
干阑式建筑PPT演示课件
“高台式土木建筑”
11
少数民族干阑式民居
哈尼族 蘑菇房
房子分层: 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
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 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 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
12
少数民族干阑式民居
黎族
分布
构造特点
干阑式建筑
历史
“干阑”建筑——人类建筑史 上的“活化石”
1
形成原因
干阑民居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一种下部架空的住 屋建筑形式。它具有通风、防潮、防兽等优点,非常 适用于我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由于当地气候炎热、 潮湿多雨,干阑建筑的基本特征均具有露面架空的特 征,主要是为了适应于当地的地形以及气候环境,特 别是在山区,还能够起到保持底层地面坡度的作用, 有利于适应山地凹凸不平的先天地势缺陷,且能够节
住人,下面养牲畜;一般建在有一定坡度的坡地,垂 直等高线布置。底层形成横形空间,四周以木、竹栏 围,平面布局已趋定型,由庭(晒台)、厅堂、卧房、 杂用房等几部分组成,从山墙左侧入口,庭在最前面,
20 有简易木梯上落。
各个民族干阑式建筑构造特色
2.“低栏” “低栏”即矮脚船形屋,黎语称“隆旁”。 “低栏”的底层由前庭、居室和后部杂用房三部
四川成都十二桥出土商 代干阑复原图
7
汉朝
8
干阑楼屋
广州出土汉代干阑式谷仓 (明器)
明清
9
宋也叫“阁阑”、“麻阑”, 元明时干阑在川地呼作“榔 盘”,清称为“阑”。
明清两代,南方侗语族地区 少数民族一直大量使用这种 悠久的干阑式建筑。
北方自汉以后已较少使用, 但东北清代仍有一种用作仓 房的干阑建筑,距地较矮, 是为隔潮之用。
独特的干栏式民居
预算未获通过 ,则前一 年的预算仍 然有效 。由指定产生的贵族 院 ( 上
院 )批 准 的法 案 ,才 能 成 为法 律 。
并且 ,为 了确保政党本身能够代表
院。这些贵族由以前 的贵族和明治
维 新 的 领 导 们 构成 。 出身 于 下 级 步 兵 的伊 藤 博 文 受 封 为公 爵 ;后 来 升
为亲王 。1 8 8 5 年 ,他组建 内阁,成
为 第 一 任 首 相 ,继 任者 是 萨 摩 藩 的
黑 田清隆 ( 1 8 4 0 -1 9 0 0)和长州藩 的山县有朋。1 8 8 7 年 ,伊藤博文建 立 了一个私人委员会 ,自任首脑 ,
点。在布朗山,村寨散落在布朗山
术 语 定 义 的 。 同 普 鲁 士 一 样 , 天 皇 直 接 指 挥 军 队 ,位 于 总 参 谋 部
( 1 8 7 8 年 成 立 )之 上 。 天 皇 有指 定
部分 ,内侧为家人寝室 ,外侧为堂
只有缴 税达 到 1 5 日元 的 成 年 男 子 才拥有投票权。1 8 9 0 年 ,这 种 人 口 只 占成 年 男 子 人 口的 5 %。 简 而 言
常重要 的一部分 ,因为他们 家家户 户都有火塘 ,火塘长年不熄 。火塘
是 指在 房 内用 土 铺 成 的 约一 米 见 方 的 土地 。 以前 ,火 塘 内 立有 三块 石
受 ,而且还点缀了 自然 风光 ,使村
寨 更 加 秀 丽多 姿 ,美不 胜 收 。
头 ,以备烧火煮饭之用。后来 ,都
日本 社 会 的安 定 和 负 责人 的力 量 ,
杆栏式建筑
杆栏式建筑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
此外,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民居是一种非常适应环境的民居建筑形式,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多利用山坡建房,下层为架空的斗拱式建筑。
干栏民居的平面布局一般是三开间、五开间或者七开间,奇数开间是为了保证中堂居中,形成对称之美立面布局一般为二层结构、三层结构或二三层混合结构。
桂西北干栏式建筑基本上都没有施工图纸,这是造房师傅一种独特的施工和民间传艺方式。
力与美、虚与实的结合,自然朴实的色彩和纹理,以及简洁的人工装饰是干栏式民居的主要艺术特色。
高度环保和相对节能是干栏式民居的重要价值体现之一。
四川阿坝州木楼干栏式木楼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在清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干栏式木楼,这就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居。
(干栏式木楼在我国南方地区都有分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民居建筑模式,它并不是哪个民族所特有的民居,很多民族的建筑都采取干栏式结构。
如壮族、傣族等)蜀南地区的竹楼它的房顶呈“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
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
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
竹楼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
走进竹楼就好象走进傣家的历史和文化,傣家的主人会一一告诉你它的含义。
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它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人们在修新楼时常常会弄来树叶垫在柱子下面,据说这样做会更加坚固。
除了顶梁大柱外竹楼里还有分别代表男女的柱子,竹楼内中间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而侧面的矮柱子则代表着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
最有特色的是土家族的幽美的吊脚楼,常建在斜坡上和河畔边,一般为两楼一底,底层为牛栏猪圈,中层住人,顶层贮藏粮食瓜菜,是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体系
⼲栏式建筑体系从出⼟的⽂物来看,中国⼲栏式建筑最早的达9300多年。
1976年长江下游地区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现⼲栏式建筑7000多年,进⼀步证明了⼲栏式建筑的古⽼。
在7000年前⽤简陋的⽯质⼯具能在空旷的荒野中凌空架起⼀座⼤房⼦,这是多⼤的⽓魄!原始社会⾄汉代是中国⼲栏式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
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群曾利⽤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为巢。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我们的祖先在利⽤黄⼟层为壁体的⼟⽳上,⽤⽊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上。
南⽅出现了⼲栏式⽊构建筑。
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的宫室和陵墓。
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的城市。
原来简单的⽊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式。
⽡的出现与使⽤,解决了屋顶防⽔问题,是中国⼲栏式建筑的⼀个重要进步。
战国时期城市规模⽐以前扩⼤,⾼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
秦汉时期,⽊构架结构技术已⽇渐完善,其主要结构⽅法抬梁式和穿⽃式已发展成熟,⾼台建筑仍然盛⾏,多层建筑逐步增加。
⽯料的使⽤逐步增多,东汉时出现了全部⽯造的建筑物,如⽯祠、⽯阈和⽯墓。
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万⾥长城、驰道和⽔利⼯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栏式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
在建筑材料⽅⾯,砖⽡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属材料被⽤作装饰。
在技术⽅⾯,⼤量⽊塔的建造,显⽰了⽊结构技术的提⾼。
砖结构被⼤规模地应⽤到地⾯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结构技术的巨⼤进步。
隋唐时期是中国⼲栏式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兴城,开凿了南北⼤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桥(安济桥)。
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魄雄伟。
其长安城在隋⼤兴城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的城市。
在建筑技术⽅⾯,也取得很⼤进展,⽊构架的作法已经相当准确地运⽤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构架设计的标准,从⽽使构件的⽐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的都料匠。
美术人美版八年级下册课件-干栏式建筑(19页)
美术人美版八年级下册课件干栏式建筑(19页)第1页:封面封面设计简洁大方,背景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为主,凸显出干栏式建筑的特点。
“美术人美版八年级下册课件干栏式建筑”清晰明了,引人注目。
第2页:目录目录页展示了课件的主要内容,包括干栏式建筑的起源、发展、特点、分布以及代表建筑等。
通过目录,学生可以快速了解课件的整体结构。
第3页:引言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干栏式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对干栏式建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4页:起源与发展这一页详细讲述了干栏式建筑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巢居到奴隶社会的井干式建筑,再到封建社会的干栏式建筑,展示了干栏式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第5页:特点本页介绍了干栏式建筑的主要特点,如:结构稳定、通风良好、适应潮湿环境等。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干栏式建筑的特点。
第6页:分布本页介绍了干栏式建筑在中国的分布情况,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如:福建、广西、贵州等地。
同时,还介绍了部分国外地区的干栏式建筑分布。
第7页:代表建筑本页展示了我国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干栏式建筑,如:福建土楼、广西侗族鼓楼、贵州苗族吊脚楼等。
通过图片和简要介绍,让学生对干栏式建筑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8页:建筑结构本页详细讲解了干栏式建筑的结构特点,包括基础、柱子、梁、檩、椽、瓦等。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干栏式建筑的结构原理。
第9页:建筑材料本页介绍了干栏式建筑常用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竹子、土、石等。
同时,还介绍了这些材料在建筑中的运用和优势。
第10页:建筑工艺本页讲述了干栏式建筑的建造工艺,包括木构架制作、地基处理、屋面施工等。
通过图片和文字说明,让学生了解干栏式建筑的建造过程。
第11页:建筑美学本页介绍了干栏式建筑的美学特点,如:和谐统一、简洁大方、因地制宜等。
通过对比其他建筑风格,让学生领略干栏式建筑的美。
第12页:建筑功能本页讲解了干栏式建筑的功能,如:居住、仓储、祭祀等。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是抬高房屋地板,以适应南方地区特殊的生存环境(潮湿,多虫),同时亦可利用下部空间。
这对于后来楼阁的发明、并最终导致阁楼和二层楼房的形成有直接的启示。
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其梁架用榫卯衔接、地板用企口板密接,工艺技术相当成熟。
穴居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黄土高原上,这里的土壤呈垂直节理结构,壁直立而不易塌陷,气候相对干燥,适合挖洞居住。
穴居有半穴居和深穴两种。
干阑式建筑是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筑形式。
现有材料表明河姆渡文化的干阑式建筑营建技术大致经历打桩式和挖坑埋柱式先后两个阶段。
干阑式建筑遗存主要发现于河姆渡遗址和鲻山遗址。
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主要是4B层25排排列有序的由桩木、板桩、圆木组成的排桩及散落各坑的板材;根据排桩的走向组合,推测至少有6组(栋)以上的长排式建筑。
房屋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布置,地势低洼潮湿。
这种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龙骨)承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于其上立柱架梁的干栏式木构建筑,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直径1米左右残高0.5上下由直径2-6厘米小桩木组成的圆形栅栏圈可能圈养家畜用。
建筑构件用榫卯连接,榫卯构件的种类主要有:柱头及柱脚榫,上端为榫头榫,用以连接屋梁;下端为柱脚榫,用以连接地袱或地龙骨。
梁头榫,在圆木上端加工成榫头,使其截面高与宽之比接近4:1的黄金比。
带梢丁孔的榫,在榫头中部凿有一个圆孔,用以插梢丁,防止构件在受拉力作用下脱榫。
燕尾榫取板材一根在其两端加工成形似燕尾的榫头,相当今日之三角榫。
用以连接其它构件时起加固作用。
平身柱卯眼,卯眼用以同时插入横向构件,连系梁或承重的地板梁上的榫头,也有些用来加固地梁。
转角柱卯眼,卯眼用来插梁枋。
直棂阑干卯眼卯眼用来插入阑干直棂所用。
还有企口板及带凹槽构件。
企口内插入砍削成的梯形截面木块,即两头削薄的木板。
衔接不见通缝,是密接拼板的一种较高工艺第3文化层的干阑式建筑与4B层发现的干阑式建筑遗存区别明显,,有规律的排桩已经消失,横木、横板数量明显下降,而经过加工的大型方形、圆形木柱大量发现,木柱下出木质垫板。
干栏穿斗木楼
建筑特点
传统的典型干栏穿斗木楼全身是木,木构架、木檩椽、木板墙、树皮瓦,连接处用榫头穿卯眼,甚至没有一 根铁钉、一件铁钩。房屋平面呈矩形,屋顶为双坡大“悬山式”(悬山式:悬山也叫“挑山”,是前后成两坡而 桁檩突出在山墙之外的屋顶;坡是指从侧面看为人字型的两片屋顶),架空两至三层,家家户户多沿山坡密集聚 合。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自治州民居,则是大量使用毛竹的竹木混合构架的干栏竹楼,其不同 处是竹材连接多用棕绳、藤条绑扎;屋顶称为“孔明帽”并有燕尾状的“千木”,是一种类以“歇山式”(歇山 式:歇山式屋顶由前后两个大坡檐、两侧两个小坡檐及两个垂直的等腰三角形墙面组成;天安门城楼就运用了重 檐歇山屋顶)四坡大屋顶。这一地区的景颇族、基诺族、哈尼族等也多沿用竹楼,在架空层的高低、是否搭配土 坯、萱草、瓦顶等建筑材料以及图腾供奉上则大同小异。云南的竹楼寨还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如傣寨寨寨有水 井,井台刻意装饰,甚至有井亭及守护的石雕神兽;傣家人人勤洗浴,有“宁可食无好肉,不可居无好水”之说, 重视水源质量是当地一种良好的生活习俗。又如哈尼族的寨门常以树干搭成门框状置于入寨大路之中,横木上覆 以兽皮,逐渐演变成鸟形雕刻。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先生经过大量考证断定:日本传统建筑的“鸟居”(鸟居: 一种牌楼式门,常设于通向神社的大道上或神社周围的木栅栏处)牌坊以及日本民居屋脊的“千木”都源自云南。 此外川西南峨嵋山地区,重庆地区以及湘西凤凰一带山地、滨水地区的“吊脚楼”,台湾阿里山区曹人和台东卑 南人的“圆竹楼”等,就其营造渊源和民居基本构架、空间理念来说,大体也是楼居式的另类模式。
干栏穿斗木楼01 建筑简介
03 干栏式木楼
干阑建筑PPT教案
这类民居一般以王厅为界分别内外。外为公共活动和对外接待室,内为居寝之 所和女眷之地。有的大院正门处设戏楼,入口设在戏楼台下;有的戏楼独立建在 宅院前广场上;还有在左右轴线平行戏楼分列经楼(读书楼)和佛堂楼,更加显赫 气派。在跨院处则设男花厅于右,女花厅于左,作为接持客人之处。还有在后花 园处设后花厅的,草贵客人方可入内。正厅、花厅常作檐廊,华贵者呈卷棚式, 或带美人靠,空间富于变化。在四周封闭的院墙之内,花园甚至不止一处.有的 也将戏楼布置在后花园内,花园内设有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十分华丽精 巧。在川中成渝之间这类豪绅大宅或“大夫第”式住宅不少。
第45页/共60页
四合院
又称四水归堂或四合头。即四 面房屋围合空间,庭院大者多直 呼院子,小者为天井式;四围为 平房或楼房,则称印子房,与云 南一颗印类同。这是用得较多的 一种平面形式。四合院组合丰富 ,可形成较大规模,故有的人家 宅院就常称为“王家院子”、“ 张家院子”;若院子附带园林布 局,又称“王家花园”、“张家 花园”等等。四周房屋檐口高度 一致者,又称“四檐平”;若正 房檐高出,其余二面房檐相平, 则称“三檐平”。有的在四合院 正房两侧又围合出小的耳天井, 增加了四合院庭院空间的变化。
第8页/共60页
侗族鼓楼 傣族竹楼 吊脚楼
第9页/共60页
第10页/共60页
1)、侗族鼓楼
每逢节日, 侗寨男女老幼便 欢聚在鼓楼前 “踩歌堂”或看 侗戏。夏天,人 们到鼓楼聊天乘 凉;冬天,大家 围坐在火炉边讲 故事。鼓楼至今 仍是侗家人议事、 休息和娱乐的场 所。鼓楼是侗族 人民的标志,也 是侗族人民团结 的象征。
第46页/共60页
四川内江工农乡肖家院
第47页/共60页
第48页/共60页
干栏建筑
6
干栏建筑的分布与存在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 窟,夏则居巢”
从历史文献中考证 从考古度看干栏在民居中的传承与发展
居住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居住方 式、建筑格局和风俗习惯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演进,群体生活被家 庭结构所取代,进而出现了民居. 这时建造房屋的目的不单单是为 了住人,而是根据家庭结构的需 要进行布局,承担祭祀、婚姻、 权利继承、家庭义务等多种职能.
从居住方式方面研究 从建筑格局方面研究 从风俗习惯方面研究
9
10
11
12
13
1
简介
受地域差异、民族渊源、自然条 件、社会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产生了色彩缤纷的民居建筑 文化.
庐居的帐幕 穴居的窑洞 巢居的干栏
2
干栏溯源
干栏建筑的雏形——巢居干 栏 居住文化之源——河姆渡干 栏木构
3
4
5
河姆渡干栏式建筑运用榫卯技术加强 了梁柱的连接.在出土的木构件中,还 有数件带企口的构件,其中有的企口 内还插入一块砍削成梯形截面的木块. 这是密接拼板的一种水平较高的工艺, 多用于地板和厅堂屏风板墙的拼接.河 姆渡文化的榫卯、企口等木作技术充 分反映出当时的干栏式建筑技术已经 十分成熟
河姆渡文化的榫卯企口等木作技术充分反映出当时的干栏式建筑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从文字演变中考证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从风俗习惯方面研究居住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居住方式建筑格局和风俗习惯等方面
浅谈干栏式建筑在民居中的传承与发展
干栏式建筑形态溯源 干栏建筑的分布与存在 从居住建筑文化的角度看干栏在 民居中的传承与发展
干栏-式”民居
干栏式”民居“干栏”是住宅建筑形式之一。
又称高栏、阁栏、麻栏。
分两层,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等从地面砌起来的。
屋顶为人字形,覆盖以树皮、茅草或陶瓦。
上层住人,下层用作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
此种建筑可防蛇、虫、洪水、湿气等的侵害,主要分布在气候潮湿地区。
古代中国南方盛行干栏式建筑,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木构建筑,是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
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的考古开掘中,也发现过不少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
今壮、傣、布依、侗、水等族住房建筑形式即由此发展而来。
此外,西伯利亚、东南亚、美洲、大洋洲、非洲的一些地区也有干栏式建筑。
当原始人类摆脱原始狩猎与采集,进入有序的农业生产后,劳动需要定居。
加上氏族人口的繁衍等,有血缘关系的人们就会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群体的普遍生活模式。
而干栏式建筑正是在这个阶段形成和发展的与南方自然相结合的建筑文化。
南方地区气候炎热,雨水充足,湿度很大,林木资源丰富,并且盛产凤尾竹。
而干栏式建筑,正是底部架空,用数十根木柱支撑楼上的重量,四周不设墙,主要用来养家禽、家畜,堆放柴禾、谷物等。
如果设墙,墙也是由多空隙的竹篾围起,利于洪水的通过。
二楼由木柱支撑在空中,主要居住,这样的设计,即可以防潮,也可以防野兽。
可谓一举夺得!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建筑文化,正是新石器时期南方的主要建筑文化,其特色正是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其中河姆渡的干栏式木构架是华夏建筑文化的缘起。
但原始形式的干栏式建筑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如今其原型已经坦然无存。
如果要进行干栏式建筑的研究,目前能够较完整保留下来的只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部分地区。
知识检验:你会吗?1、干栏式建筑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那个少数民族居住区?A傣族B壮族C藏族D回族快乐积累:答案:A。
傣族是古百越族群的后裔,分布在云南西南和南部的边境地带。
他们聚居的地区坐落在依山傍水,视野开阔的平地,顺着山坡地势和河流走向延伸。
雲南少数民族“干栏式”民居
雲南少数民族“干栏式”民居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傣族的传统民居是干栏式,也就是俗称“竹楼”。
特点是歇山式的屋顶,正脊很短,屋顶很大,坡度非常陡,也就是当地人说的“偏厦”,看上去很象重檐顶形式。
傣族干栏民居的构架非常简単,在平地上接塔出一亇稳定的架子,底层悬空二层做出居室型,然后在顶部辅草就可以了。
这种形式是因地取材便利快捷,占地面积少居住面积大,有防潮通风等特点很适合当地气候条件。
干栏(也作[干阑])是历史极为久远的一种建筑类型,它是由原始人类的巢居逐步演变而成的。
[干栏]一词最早见于《魏书》:[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
《旧唐书》:[山有毒草及风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
干栏是一种把居住层地板用支柱架离地面的建筑,以避虫蛇猛兽,并有利于防潮及通风,适用于温暖潮湿的地域。
(如图)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云南省剑川剑湖海尾河旁的海门口遗址的复原的干栏建筑(距今7000多年)干栏式建筑群(距今3000多年)干栏在中国古时候的长江以南地区曾广泛采用,后来逐渐减少,现在只存在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如今仍以干栏为主要住房的,有傣族的竹楼、壮族的麻栏、侗族的木干栏、黎族的船形屋、水族的木楼等。
其中傣族的竹楼是以竹为主要建筑材料,每家有篱笆围成的小院,种有芭蕉等热带植物,极富生趣。
壮族的麻栏吸收了较多的汉族建筑手法,木材用量增加。
侗族的木干栏建造工艺较高,尤其是村寨中的鼓楼及风雨桥,显示出惊人的木工技巧。
干栏式竹楼具有独特的风格,它有舒适、卫生、防潮、防虫等优点。
傣家的竹楼正方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约2公尺左右,以数根木料(或用大青竹)为柱。
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
竹楼层顶造型为歇山式,层面用草排复盖。
设有楼梯,拾级登楼,有走廊、凉台,可以晾物和纳凉。
室内用竹篱笆隔为两间,内间为主人卧室,外间为客室。
客室进门内有高出地面四、五寸长的火塘,供烹饪取暖照明之用。
《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课件4
干栏式民居的结构
傣族干栏式民居 一般都是上下两层, 下面一层除了支撑屋 子的柱子间可以关养 牲畜、碓米、堆放杂 物等。上面的一层是 人们居住的,有前廊、 堂屋、卧室、晒台四 个部分。
干栏式民居的结构——简易骨架
干栏式民居的构架简单,因此建造起来也较为简单,不需要挖地基, 不需要砌墙体,不需要建院落,用砍好的木头做成屋架,再将屋架在选定的 地面竖起,在上面架上梁、檩等,干栏式民居的骨架就完成了,而且在多树 木的南方,木材料也易得。本图就是一个干栏式民居的简易构架。
干栏式民居的结构——底层
高干栏民居可高达四层,上面阁楼可作卧室或储藏室。底层 因为宽广而高,人完全可以直立在下面。一般这样的底层用来圈 养牲畜,或放置大型农具,有的人家还在下面设厕所。本图中的 干栏民居底层,不但摆放有农具、自行车等家用器物,而且在近 边处还设有木制长靠背椅,人们可以在这里休息、聊天。
下沉式窑洞
藏族碉房
干栏式民居的结构——歇山式屋顶
•
傣族干栏式民居最
大的特点是歇山式的屋
顶。房屋的正脊很短,
屋顶很大,屋面坡度非
常陡,屋顶的下面还有
坡屋顶,也就是当地人
说的偏厦,所以整个看
上去像重檐顶形式。
干栏式民居的结构——内部结构
干栏式民居的结构——堂屋
起居、待客的堂屋 由房屋的前廊向里面走,
通过一道门就是堂屋,堂屋是 接待客人的正式场所,也可以 成为留客的住处。堂屋也兼作 厨房,设有火墙。图中的主人 正在轻松地享用美餐,就餐时 人们直接蹲坐在木料铺设的地 板上。
蒙包
蒙古包的简介
蒙古包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并且据记载,最迟在汉代, 北方游牧民族就有了现在这样的蒙古包。蒙古包的“包”字是“家” “屋”的意思,俗称为蒙古包,逐渐就延用下来。
干阑建筑
干栏式的壮族民居:
壮族主要聚居在广 西,云南文山、广 东连山、贵州从江、 湖南江华等地也有 分布。由于他们基 本上生活在南方亚 热带气候潮湿温暖 的山地丘陵,为了 适应自然环境,他 们创造出了极有特 色的壮族民居。
以下一些是干阑建筑的介绍:
壮族人民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 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后山 和村边栽上树木,有村规民约不准乱砍 滥伐,以保持村庄的良好环境。居住在 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 平房(如今已成壮家的住房主要形式)。 平房一般为三开间,外墙粉刷白灰,屋 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 族,其村落房舍则多为土木结构的木楼 瓦房的干栏式建筑。
以下详细介绍傣族的干阑建筑:
傣族 的干栏式建筑, 造型独特美观。典型 的干栏式建筑群落和 亚热带庭院风光、淳 朴的民风民俗、神奇 的佛教传说,构成了 西双版纳民俗旅游资 源的重要载体。
傣族干阑建筑:
各式不同的。
傣族民间传说,对其房屋修建和形式的描述也 颇具风趣!
有两则传说是这样说的: 一、最早统治者帕雅寻巴底建宫殿时,万物都来帮 忙,龙、野狗、等教他做楼梯、立柱子、做穿梁,终 于形成现在的形式。至今傣族民居仍有“龙梯”、 “狗柱”等称呼。 二、故事诸葛亮到达傣族地区,傣家人向他请教房 子怎么盖,诸葛亮就在地上查了几根筷子,脱下帽子 往上一放,说"就照这个样子去盖吧"。所以傣族竹楼 就象一个支撑着的帽子,晒台就相貌冠。虽为传说, 也说明傣族较早的房屋形式就是楼居的干阑建筑。
介绍:
(如图,是干阑建筑第一层,也是堆放 杂粮和养牲畜。)
干阑式建筑出现较早,而且引用较广泛,当时的干阑多以竹材为骨干,以茅草覆盖。 “干阑”建筑主要特点是用竹或木为柱梁搭成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堆 放杂物。
(完整)土家族民居建筑参考精品PPT资料精品PPT资料
武隆县传统民居风貌改造 2011.07
目录
1
土家族建筑的风貌特征
2
建筑符号提炼
3
农宅方案
武隆县传统民居风貌改造 2011.07
土家族建筑的风貌特征
武隆县传统民居风貌改造 2011.07
建筑特色
干栏式建筑是土家的传统民居形式。
通常由正屋+厢房构成。正屋通常沿山坡地坐 基而建,俗称“座子屋”。坡下低洼,厢房局部常 需用立柱架起,称为“吊脚”。厢房有外廊向院或 折转向前,俗称“签子”。
院落形制有一字形、L型、三合水、四合水等。
武隆县传统民居风貌改造 2011.07
建筑特色
传统民居基本构成
武隆县传统民居风貌改造 2011.07
建筑特色
干栏式建筑的单体形式丰富多彩,大致可以分为不 带廊、带挑廊、带檐廊三个大类,又各自可以细分为若 干小类。
不带廊
带檐廊
带挑廊
武隆县传统民居风貌改造
2011.07
武隆县传统民居风貌改造 2011.07
设计思想与启示
• 地方材料的运用 在利用天然建筑材料的同时,基本
保持了材料本身的质地、颜色和机理。 不仅反映了建筑所处自然环境的面貌, 也体现出民族的性格和审美特点。
• 对气候条件的适应 为适应当地“高温重湿”的气候条
件,渝东南民居有其独特的构造做法, 如一层外墙采用较厚的围护材料便于冬 季保温、夏季隔热;二层采用木板墙利于 通风散热;底层的架空结构解决了潮湿地 气对室内环境的侵扰等。
武隆县传统民居风貌改造 2011.07
设计思想与启示
• 对山地地形的尊重和利用 “借天不借地”的建筑形式能最大限度
地争取空间,手法多变,具有广泛的地形适 应性,能满足不同的需求,简便而又丰富多 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建筑模 式——干栏式建筑;一般是用 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 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 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 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干栏式 建筑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
带横撑的梁架 结构
榫卯技术的应 用
装修工程的出 现当时
干栏式建筑赏析
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国古代史 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其 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一般所说的栅居、 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考古学和民族学中 的所谓的水上居住或栅居,以及日本所谓的高床住居,亦 属此类建筑。这种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有流行。主 要分布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中国内蒙古自 治区、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伯利亚和日本等地都有类似 的建筑!
第一次考古发掘的建筑遗迹平面图分析,3幢建筑均呈西北——东南的走向。 从朝向看,座东北,朝西南,这样建筑的朝向与现在的座北朝南方向选择有很 大差别,对采光、通风、取暖、避寒都不利,从河姆渡文化的生产力水平看, 与原始居民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成反差,这种特殊朝向选择需要对干栏式建 筑本身特点进行探讨。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均未有完整的建筑遗迹出现, 因为从建筑技术和材料看,干栏式建筑非常容易倒饵,据民族学资料,云南傣 族同类建筑使用最长年限为15年。由于砍伐、加工上的困难,估计倒坍后的建 筑构件又被河姆渡人用于建新屋的材料,只有入土的木桩较多留存下来。推测 当时的建筑还未开窗,而门的位置与傣族的干栏式建筑一样是开在山墙面的, 具有出入、通风、采光、排除烟尘的诸多功用。干栏式建筑西北——东南走向, 门的朝向向南偏东10度左右,这个朝向在江浙地区冬季日照时间最长而夏季最 短,避开了夏季的炎热,增加了冬季的采光时间。所以对长坡檐,无窗户的干 栏式建筑,这个朝向选择是非常符合实际的。迄今当地的建筑仍继承了这个合 理的朝向选择,门户向南偏东5~10度是最好的朝向。当然这是通过实践和生 活积累得来的。
空间的利用
干栏式建筑凌空地坪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地面的处理工作,放火烧荒后就可以建房, 而且满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了南方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风问 题。但由此带来的建筑困难也比一般地面建筑大得多。万丈高楼平地起,建筑能 否成功基础是关键,干栏式建筑显得尤为重要。河姆渡遗址的建筑基础桩木有圆 桩、方桩、板桩之分。方桩体积较大,一般截面为15×18厘米,入地深度也比 圆桩要深50~100厘米,可起承重桩的作用。其分布也有规律可寻,一般间隔距 离1.3米~1.5米。圆桩的数量很多,直径大小变化也较多。板桩数量少,布置较 密。通过对第四文化层桩木底部的取样调查所知,各种形式木桩的底部一律砍削 成尖刺状或刃状,可知是用打入法处理的。桩础完成后,接下去架设地梁,方桩 上端面凿有凹槽用于拼接地梁,有的圆木上端原来留有叉子,也可以用来承托地 梁或屋梁,关键性的构件如中柱、转角柱,凿有穿孔卯口和互成直角的卯口,辅 以绑扎作进一步固定。地板铺放在地梁之上,多数未经固定,这样便于原始居民 通过活动地板向下倾倒垃圾。基座开始是平稳的,但因土质松软,有些部位会沉 降。这时先民把准备的圆木甚至地板往地梁下作桩木支撑,日复一日形成基础部 分桩木林立的结果。从上面基础工程看,开工前需要对建筑负荷有个计算,以决 定用材的规格和数量。然后根据建筑面积,室内分隔要求,在现场放样。最后选 择座标,以保证木桩的平行垂直,保证下步的梁柱安装工程。
榫卯技术的应用
在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遗迹中,最有影响的是出土了上 百件带榫卯的木构件,从形式看有柱头及柱脚榫、梁头榫、 带梢钉孔的榫、燕尾榫、平身柱卯眼、转角柱卯眼,直棂 栏干卯眼等。平身柱卯眼即是中柱上的卯眼,转角柱卯眼 即是檐柱的卯眼,与梁配合使用使中柱和檐柱、中柱与中 柱、檐柱与檐柱得到紧密联接,从而构成十分稳定的屋架, 使地板铺设得到可靠保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地板长约 100厘米,板厚6厘米,因此地梁之上还需要铺设一道地 栿才能搁置地板。如果用绑扎方式来固定地梁与屋柱的节 点,那么用不了多久,楼板将会坍塌下来,只有榫卯发明 以后,特别是带梢钉孔榫应用以后,加强了梁柱的连接, 凌空的干栏式建筑才能稳稳立住。可以说没有榫卯木作技 术就不会有河姆渡干栏式建筑。
带横撑的梁架结构
河姆渡人在建筑上部的空间用柱和梁做成构架,来承托树木枝干结成的方格网 状檩架的屋面,然后铺设茅草或树皮完成屋顶防雨遮阳的工程。这种以梁柱为 主的构架结构技术是建筑技术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奠定了统木构古建筑的基础。 从桩础遗迹看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只有4根立柱,有一根立柱为室外走廊平台 所用,这样,还需要两根立柱,才能支撑坡长5~6米的屋面。那么河姆渡人是 怎样架梁结顶的呢?遗址出土的编号为59的木构件,是考古、建筑专家比较感 兴趣的一个构件。该件是一根长2.63米,直径18厘米的两头榫,榫的体积比较 小,位于截面中间,所以建筑专家认为这是一根立柱,是一根屋梁和地梁之间 的立柱,这根立柱作为中柱太低,而作为檐柱又太高,因此它在屋内的空间位 置应在中柱与檐柱之间。有了这根立柱后,可以在屋顶坡面中间增加一根次梁, 这样5米长的坡面可以通过两段连接完成,使椽子的材径可以大大缩小,从而 降底屋顶的重量,使屋面得以架设。这是一根举足轻重的构造柱,这根立柱架 设后,为了稳定起见,经中柱绑扎一根横撑把中柱两边这两根次梁撑住,从而 使屋架更加稳固。今天这种带横撑的五梁五柱干栏式建筑在西南边陲少数民族 地区还可以见到。
它的房顶呈“人”字形,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 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上 的潮气,竹楼低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