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复习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复习提纲
(3)处理原则: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 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二. 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②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③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④燃烧的酒精灯倒在桌面,要用湿抹布扑盖。 ⑤酒精量最多不超过灯容积的2/3,不少于1/4。
2. 液体物质的加热
液体不超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先把外壁水擦干; 试管夹夹持在离试管口1/3处; 管口向上倾斜45°; 管口不朝有人方向,避免液体溅出伤人; 均匀预热试管后,用外焰集中在试管底部加热;
注:加热试管时引起炸裂的可能原因: 没有充分预热; 试管外壁有水; 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向上倾斜,造成冷凝水回流 到试管底部引起炸裂; 试管底部接触灯芯; 加热后立即用冷水洗。
三.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 点燃前: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等?
2. 燃着时:燃烧时火焰分层,各层温度的差异?
3. 熄灭后:冒出的白烟是蜡烛蒸气。 4. 检验生成物: (1)方法: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 其内壁;
(2)现象: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 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3)结论: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文字表达式:
三. 仪器的洗涤 1. 洗涤的方法?
2. 洗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 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 、助燃性、稳定性、 腐蚀性 、还原性、 氧化性、毒性、酸性、碱性. 能与……反应等。
•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 科学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二. 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对物质在反应 前、变化中、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 述,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走进化学世界》复习提纲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物理变化】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化学变化】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与什么物质反应、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二、走进化学实验室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悬空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挨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药液流出。

倒完药液后立即盖紧瓶塞,防止药液挥发或吸收杂质。

⑶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取。

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化学知识点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化学知识点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化学知识点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32(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查阅资料→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初三化学上学期复习提纲

初三化学上学期复习提纲

初三化学上学期复习提纲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二、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1、物理变化:开水沸腾、灯丝发亮、海水晒盐、冰雹融化、玻璃破碎、干冰升华、石油分馏、气压锅爆炸、酒精挥发、铁拉成铁丝化学变化:煤气燃烧、铁锅生锈、蔬菜腐烂、鞭炮爆炸、豆浆变酸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三、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四、药品的取用1、实验室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规则P150直接加热容器:①试管;②蒸发皿(瓷器);垫石棉网加热:烧杯2、药品的取用规则P1523、药品的存放及取用P18收集气体应用集气瓶;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需用量筒;溶解较多固体时应用烧杯;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一般使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应使用镊子。

加热时常用酒精灯。

4、物质的加热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要略向下倾斜。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1)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

(2)给试管中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没稍向下倾斜(3)给试管加热时,没先给整个试管均匀受热(4)给试管加热时,酒精灯的焰心与试管接触五、药品和仪器的处理(1)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放置:倒放在试管架上(2)实验后药品不能放回原瓶.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1.氮气(N2)(1)氮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2)氮气的化学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稳定,(3)氮气的用途:①制硝酸和化肥的原料②保护气③医疗上用液氮冷冻作麻醉剂④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显示超导性能2.稀有气体(氦:He氖:Ne 氩:Ar 氪Kr 氙:Xe)(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2)化学性质:非常稳定,通常极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3)用途:①保护气②电光源:照明灯、霓虹灯、航标灯等③氦气可用与充空气球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燃烧匙中一般放红磷,而且要过量,目的是为了把集气瓶内的氧气全部消耗掉(2)不能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 用木炭的话,虽然消耗了氧气,但是又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这样体系里面的气体压力不会变小,水就压不进来了,这样测不出氧气的体积分数.不能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因为它们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将集气瓶底的水改为氢氧化钠溶液.(3)实验现象: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提纲

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提纲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总结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

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6、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1nm=10-9m)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方法。

本文将从物质的分类、反应速率、纯度和实验室常见设备这几个方面对该单元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分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触到的物质有很多种,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可以将其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大类。

1.元素:元素是由一类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原子核中质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例如氢气、金属铁等。

2.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3.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按照一定比例物理混合而成的物质,例如空气、果汁等。

二、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物质的量。

反应速率受到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力、催化剂和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

1.反应速率的计算: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关注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计算。

通常根据反应物的消失或生成来确定速率,速率可以用“反应物消耗的物质的量/反应时间”或“生成物生成的物质的量/反应时间”来表示。

2.受影响因素:浓度增加、温度升高、压力增加、催化剂存在和表面积增加都会增加反应速率。

三、纯度物质的纯度是指物质中所含纯物质的百分数。

纯度高的物质具有明显特点和一定的用途,通常要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的纯化处理。

1.物质纯度的检验方法:常用的检验方法有熔点检验、沸点检验、密度检验、净水检验等。

2.分离纯化方法:常见的物质分离纯化方法有蒸馏、结晶、过滤、蒸发、萃取等。

四、实验室常见设备在化学实验中,为了进行准确可靠的实验操作,需要使用到一些常见的实验室设备。

1.烧杯:烧杯是一种常见的圆形玻璃器皿,用于加热、冷却、溶解和混合反应物等。

2.烧瓶:烧瓶是一种具有长颈和圆底的玻璃容器,用于制备或加热液体试样。

3.显微镜:显微镜是一种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或细胞的光学仪器,常用于观察细胞结构、细菌和昆虫等微生物。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复习复习提纲)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复习复习提纲)
⑶定量:量取法(仪器:量筒、胶头滴管)
①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②若仰视读数,则读数小于液体实际体积;若俯视视读数,则读数大于液体实际体积。
4、物质的加热
⑴酒精灯的使用:
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添加的酒精不能超过灯壶的;
②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⑵节约原则: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无说明,则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 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⑶剩余药品的“三不一要原则”: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2、固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
⑴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口决:一横二放三慢竖;
⑵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
⑶注意区分“变化”与“性质”:“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描述“性质”往往用一些关键词:能、会、可以、有、难、易,而“变化”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探究实验的观察重点:⑴关注物质的性质;⑵关注物质的变化;⑶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3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
呼出气体中的小木条熄灭,空气中的小木条无明显变化
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少
4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观察,对比
呼出的玻璃片上有一层水雾
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四、走进化学实验室
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完整word版)八年级化学知识点复习提纲

(完整word版)八年级化学知识点复习提纲

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①组成和结构;②性质和变化规律;2、物质的变化:(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如:燃烧、腐蚀、生锈、酿酒、酿醋、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燃烧引起的爆炸等。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2)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4、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

在语言描述上,性质通常用“能、可以、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1、实验观察的内容:?变化前: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

?变化中:观察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是否变化、是否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2、药品取用的原则:?三不原则:不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味道;不能用手触摸药品。

?节约原则:按实验规定用量取药,不要浪费。

若没说明,应取最少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剩药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不能随意丢掉,更不能带出实验室。

应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3、基本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药品的取用:(1)块状固体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固体的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2)液体的取用:①瓶盖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液污染;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③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药液溅出浪费。

化学第一轮复习提纲

化学第一轮复习提纲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⒈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⒉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⒊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⑴四特点(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环境友好的产品)。

⑵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⑴物理变化:没有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从宏观上看是物质的形状、状态的改变;从微观上看,是分子、原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而分子、原子本身并没有改变。

化学变化: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发生,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组,因此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才是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

⑵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⑶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关系:物质的变化描述的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的过程;而物质的性质则是物质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身固有的属性。

性质一般叙述为某物质“能”(或“会”、“易”、“可以”等)怎样,而变化一般没有上述字眼。

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⒍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

(注意: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⑴火焰:焰心、内焰、外焰(温度最高)。

⑵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结论:外焰温度最高,而焰心部分温度最低。

⑶检验产物:先用一个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有水雾生成;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和生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复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什么是化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二、化学实验观察反应前: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

反应时,观察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是否需要加热或其他附加条件)。

反应时:发生的现象(有无沉淀、气体生成,是否有发光、发热或颜色变化等现象发生)。

反应后: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

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物质生成1-1 液态的水液态的水1-2 蓝色块状的胆矾蓝色粉末的胆矾1-3 蓝色的胆矾溶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1-4 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石)二氧化碳气体等想一想实验1和实验2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实验3和实验4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有新物质生成;实验1、2与实验3、4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本质区别宏观: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变,只是微粒间隔可能改变宏观:有其他物质生成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微粒外观区别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举例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镁条燃烧、碱式碳酸铜分解区分依据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注意: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

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但它是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的性质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区别是否通过发生化学反应表现出来2、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精简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精简版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现象。
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它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剧烈氧化会发光、放热,如燃烧、爆炸;缓慢氧化放热较少,但不会发光,如动植物呼吸、食物的腐败、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等。
第三节制取氧气
气体制取装置
气体发生装置
加热固体制备气体的装置(见上图①)
氧气的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及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
物质
反应现象
化学方程式(表达式)

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4P+5O2 2P2O5
木炭
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并发出白光
②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 CO2
②用作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等);
③用于激光技术;④氦气可作冷却剂;⑤氙气可作麻醉剂。
空气污染和防治
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是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源包括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三大有害气体),还包括工业废气等方面。
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复习提纲完全版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复习提纲完全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提纲课题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常伴随外形和形态的改变)。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区分判断的根本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4.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的发生;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含: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密度、硬度、导电性、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含: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

3.区分判断: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三、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区别:性质是指物质本身具有发生某种变化的能力,描述性质时通常用“易、会、能、可以”等词;变化则是物质的某种运动过程,是正在进行着的或已经发生了的某种运动过程。

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发生的变化,而变化又是性质的具体体现。

四、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观察实验现象)——结论与解释——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3.怎样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方法一: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中,木条燃烧更旺的一瓶是氧气,木条熄灭的一瓶是二氧化碳。

方法二:向两瓶气体中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一瓶是二氧化碳,不变浑浊的一瓶是氧气。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石蜡燃烧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石蜡燃烧的过程中,既发生了物理变化,又发生了化学变化。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2.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性质是指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其包括可燃性、不稳定性、以及可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等。

3.物理变化是指没有心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挥发性及磁性等。

4.实验操作规则a.不能用手接触药品,更不能品尝药品;b.没有指明用量的液体药品一般取1~2mL;c.固体药品去量:药品必须盖过试管底;d.实验剩余药品一般不能倒回原试剂瓶,应到在指定的容器内;e.实验室产生的废液应集中放在废液桶中;f.做实验时,要打开门窗或排气装置,保持实验室空气流通;g.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向人;5.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b.外焰>内焰>焰心,一般认为焰心300-400,内焰600左右,外焰700-800c.添加酒精时,是酒精液面不超过酒精灯的2|3;d.给物体加热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e.熄灭酒精灯时应盖两次,不能用嘴吹灭。

6.给量筒读取数据时,事先要与量筒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7.试管夹赢家在靠近试管口约1|3。

8.胆矾俗称蓝矾,是带有5个结晶水的硫酸铜,常温下为蓝色晶体,化学式为:CuSO4·5H2O。

9.石灰石又称大理石,化学式为CaCO3。

10.基本化学反应式(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碳酸钙 + 稀盐酸氯化钙 + 二氧化碳 + 水CaCO3 + 2HCl ===== CaCl2 + CO2 + H2O二氧化碳 + 氢氧化钙碳酸钙 + 水CO2 + Ca(OH)2 ===== CaCO3 + H2O。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外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变黑;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含量不相同)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

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四、洗涤仪器: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四、活动探究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 六、绿色化学的特点:P6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基本概念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一、基本概念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

(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2、空气的成分: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4、氮气的
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1)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

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参加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化学反应的表达式硫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铝箔4Al + 3O2 ==2Al2O3 碳C+O2==CO2 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磷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反应的原理:(1)过氧化氢水+氧气(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3、实验装置P34、P35 4、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

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

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