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遗传学
遗传学与人类行为
遗传学与人类行为
遗传学是研究基因在生物遗传中的传递和变异的科学。人类行为则指的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行动和行为习惯。遗传学与人类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基因对于人类行为的发展和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分别从遗传学的角度和人类行为的角度来探讨这一关系。
一、遗传学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1. 遗传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人体内的基因决定了个体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特征,从而影响了其行为。例如,某些基因可能会导致个体具有更高的智商,从而在学术领域表现出较好的成绩;而另一些基因可能会增加个体对风险的接受度,使其在冒险活动中更为积极。
2. 遗传因素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人类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简单叠加,还受到遗传因素在群体层面的影响。群体内的基因差异可能会导致不同行为类型的分化。例如,某些族群可能因为遗传的原因对于某种行为更加倾向,如某些地区的国家对音乐和舞蹈有着特别的热爱,这可能与其遗传背景有关。
二、人类行为对遗传的影响
1. 行为对基因的选择作用
人类行为对基因传递和变异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行为会导致选择性压力的出现,有助于某些有利于生存和繁殖的基因在种群中得到更高的频率。例如,在环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个体通过竞争等行为来提高自身的生存和繁殖机会,从而促进了某些基因的延续。
2. 行为对基因的表达调控
人类行为对基因的表达以及基因的活性也有着调控作用。环境刺激和行为习惯可能会引起基因的启动或抑制,改变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对行为产生影响。例如,个体的饮食习惯、运动行为等都可能会通过改变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影响其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
这套规则,也许会颠覆你的三观
这套规则,也许会颠覆你的三观
本文共有 5600 字
如果觉得页面太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在文章最开始,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你认为,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所有获得的成就里面,先天和后天的成分,分别各占多少?
传统的教育会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天生的,一切都由自己的双手决定。
从这个角度来看,先天:后天,可能是 5:95、10:90,对不对?
但显然,我这样问,你一定会觉得「有陷阱」,那么你可能会把数值调高一点——先天占20%、30%,或者甚至,让我们更大胆一些,占到50%?
这也许是我们能够想象和理解的极限了。
如果再往前走一步,我们似乎就将无可避免地走入「基因决定论」——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所取得的成就,基因占比超过了一半,那人类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还有什么意义?
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是如何呢?
上世纪后半叶,基于心理学、生物学和遗传学,诞生了一门全新的交叉学科,叫做「行为遗传学」。专注于研究行为特质的遗传性。
什么叫行为特质呢?微观层面,比如智力、身高、性格;宏观层面,比如一个人的职业成就、收入、社会地位,等等。
举个例子: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平均来看,受父母遗传给他的基因的影响有多大?这就是行为遗传学要解答的问题。
你也许还会记得:我在你的知识库,是时候更新了中,提到过相关的内容。当时,我的观念还是很乐观的。
但是这阵子,读了大量的行为遗传学文献、著作之后,我发现,这个问题,或许并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慢慢来讲。
行为遗传学诞生伊始,摆在行为遗传学家面前的,就是一道难题。
我们都知道:做实验要讲究「控制变量法」。要知道基因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就要控制其他所有变量保持不变,只令基因改变,再观察最终的变化趋势。
遗传与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研究
遗传与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研究
人类行为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既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也有环境因素的作用。遗传与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从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它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遗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在人类行为遗传学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据支持。遗传学家通过研究双胞胎和家族的行为特征发现,一些行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例如,研究发现,智力和个性特征往往在家族中呈现出一定的遗传性。这表明智力和个性特征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基础,而不仅仅是环境塑造的结果。
另外,一些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也与遗传因素有关,这些疾病往往会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例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往往在家族中具有较高的遗传风险。这说明遗传因素可能对精神疾病的易感性和发展起一定的作用。因此,遗传与人类行为之间的联系在疾病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环境因素也对人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社会环境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圈子、社交关系等。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和工作环境等社会因素对人类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往往具备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他们的行为更趋于开放和自主。而在工作环境中,不同的工作要求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塑造了人的行为。
教育环境是指个体接受教育的情况。研究发现,教育因素与人类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往往具备更高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他们对各种事物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从而对待问题更加理性和成熟。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来说,他们的行为往往受限于受教育水平的局限性,更容易受到情绪和直觉的驱使。
行为遗传学
主要研究对象
大肠杆菌:趋向或趋避行为
草履虫:回避行为
秀丽隐杆线虫:趋化性
果蝇:趋光性、趋化性、趋地性、摄食、飞翔、求偶和交配、记忆等 多种行为 蜜蜂: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具有更为复杂的行为。 小鼠:在哺乳动物中,小鼠是行为遗传学研究的良好材料,已经积累 了许多行为突变型。例如有一种华尔兹舞蹈突变型便是由单基因隐性 突变造成的。 人类:在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进展
这种“利他主义”基因是第一次被发现,但研究人 员认为,一定还有其他“利他主义”基因有待发现。而 且,“利他主义”基因只是决定人类表现利他行为的一 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因素则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教 育等。
你愿意帮助别人吗?
善举的背后是否存在基因上的成分?
由以色列西伯 莱大学心理学家爱 伯斯坦领导的研究 小组通过长期研究, 从遗传学角度,首 次发现了促使人类 表现“利他主义” 行为的基因,其基 因变异发生在11号 染色体上。
研究人员指出,“利他主义”基因可能是通过促 进受体对神经传递多巴胺的接受,给予大脑一种良好的 感觉,促使人们表现利他行为的。这意味着多巴胺在忠 实于社会道德准则的利他行为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认为,拥有“利他主义”基因的人可以承担好 的工作,因为他们可以从工作中得到更多回报。
5-HTT基因(即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或血清 基转运基因 )的作用是传输血清素。血清 素是一种神经传递素,能带来愉悦感。5HTT基因越长,释放和回收血清素效率越高。
行为遗传学
5-HTT基因(即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或血清 基转运基因 )的作用是传输血清素。血清
素是一种神经传递素,能带来愉悦感。5HTT基因越长,释放和回收血清素效率越高。
每个人都携带两个5-HTT基因副本,它们分 别来自于父体和母体,这种基因副本又有长、短 之分,在不同人体内会分别以三种方式进行组合: 两个长副本、两个短副本或长短副本各一。
行为遗传学是在遗传学、医学、心理学等学
科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结合微观的分子 遗传学水平和宏观的社会行为水平的研究,探究 在基因和环境的动态交互过程中人类复杂行为的 形成机制。
发展历史
20世纪初期,遗传学发展早期的一些遗传学者曾注意到行为与遗 传的关系。
50年代中期J·赫什和美国遗传学家T·多布然斯基等曾一度从事
蜜蜂: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具有更为复杂的行为。
小鼠:在哺乳动物中,小鼠是行为遗传学研究的良好材料,已经积累 了许多行为突变型。例如有一种华尔兹舞蹈突变型便是由单基因隐性 突变造成的。
人类:在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进展
研究方法
量化遗传学方法: 双生儿法
在人的行为遗传学研究中,双生儿法占重 要作用。双生儿法(twin method )是通过双生 儿之间的异、同对比研究遗传和环境对个体表 型的相对效应的方法。
由此实验显示:基因相同,环境不同,行为可能不同
加拉幼鸟由养父母养大,发出的联络叫声与养父母 相同
遗传学与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遗传学与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行为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人之间的行为差异
常常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关注。在这种差异的背后,既有遗传学因素,也有环境因素。本文将探讨遗传学和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一、遗传学对行为的影响
每个人的遗传基因都是独一无二的,遗传基因在行为发生中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许多人格特征、性格特点、兴趣
爱好和社交行为都有明显的遗传成分。
1. 人格特征和性格特点
人格特征和性格特点是人们行为和思考方式的核心因素。研究
发现,家庭中的相似性和双生子之间的相似性表明这些人的行为
和思考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例如,某些人因为
基因的原因,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
应主要表现在情绪激动和恐惧、厌恶和害羞等方面。
2. 兴趣爱好和趣味好恶
兴趣爱好和趣味好恶可能是遗传的结果。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出生后3岁的双生子,在趣味方面具有相似的品味和习惯,而在10岁的时候,这种相似性已达到了60%。这就表明有明显的遗传基础,趣味好恶很可能是受到遗传因素影响的结果。
3. 社交行为
社交行为也与遗传有关。人们的交际圈、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好奇心和独立性都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例如,有些人天生擅长与人交往,有很好的社交技巧,而有些人则更喜欢独自一人。
二、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环境因素也对行为产生影响,这主要包括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影响到行为的方式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性格和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中的礼仪、规则、价值观和文化因素都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在一个严格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很高的自制力和规律性,而在一个不太正常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不良行为。
人格研究中的行为遗传学取向的发展
人格研究中的行为遗传学取向的发展
摘要人格的行为遗传学研究,是以研究遗传和环境的差异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的程度为目的,为探讨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该文以天性和教养为突破口,紧紧围绕行为遗传学在人格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遗传力、环境、特定基因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在个体人格发展过程中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关系。
关键词行为遗传学,人格,遗传,环境,基因。
1引言
行为遗传学是在遗传学、心理学、行为学和医学等学科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以解释人类复杂的行为现象的遗传机制为其研究目标,探讨行为的起源,基因对人类行为发展的影响,以及在行为形成过程中遗传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1]。目前,人格的行为遗传学研究比较盛行。人格的行为遗传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分析人格特质的个体差异时,能够说明在何种程度上用遗传和环境的差异来解释人格差异。
人格的行为遗传学是研究个体差异的生物基础,即研究每一个人所遗传的特定的基因组合怎样使其在后天具有表现型的个体差异。所谓的表现型是指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个体的行为和生理特征;与其相对的概念就是基因型,它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生命繁衍继承下来的遗传特征。行为遗传学假定个体的表现型差异主要来源于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2]。具体来说,人格的行为遗传学强调研究每一个体从亲代遗传中继承的一系列不同的基因,鉴别对人格产生重要影响的特定遗传因子,探讨这些基因的特定组合怎样影响着个体的气质、人格和心理健康。人格的行为遗传学研究,除了证明遗传因素的重要作用外,还为说明环境的作用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因为,环境和经验也影响着个性特质从基因型到表现型的实现过程。换句话说,人格的行为遗传学研究既证实了“人格是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观点,同时,又为解决遗传和环境决定论之间的矛盾冲突提供了新途径。
什么是行为遗传学?
什么是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是一门研究基因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探究的是行为
表现的遗传机制。研究表明,除了环境的影响外,许多行为都有遗传
因素在其中起作用。下面将会从不同角度来介绍行为遗传学。
一、传统遗传学
传统遗传学与行为遗传学的关系,在于其探讨基因遗传和性状表现之
间的关系。行为遗传学所研究的性状多与行为有关。人类的许多性状,如说话、学习和行动等,都与遗传有关,这些性状的表现可能会优秀
或不及格,甚至是病态的。
二、分子遗传学
分子遗传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它与行为遗传学的关系主要是
探讨基因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在过去,分子遗传学主要研究基因功能
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如今,分子遗传学在探究行为遗传机制方面也有
所突破,它成为了解行为遗传学的重要工具。
三、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探讨动物的行为,而行为遗传学则研究动物行为的基因机制。动物行为学与行为遗传学可以互相交叉,在相同物种中,不同的
行为表现可能与不同的基因相互作用,产生出不同的表现。
四、环境遗传学
环境遗传学是研究基因在特定环境下表达的机制,而行为遗传学则探
讨基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环境因素对遗传表现的影响可以通过行为
遗传学来解释。环境因素与基因的互动可能导致不同行为表现的差异,例如,同一基因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可能截然不同。
五、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是探讨人们思维和行为的科学,行为遗传学则是研究行
为机制的科学。行为遗传学所探讨的行为也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内,而人们的个性和行为习惯也与遗传有关。
在总体上,行为遗传学是一门研究基因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涉
行为遗传学
31
老鼠的三个种系在躲避学习中的成绩。
(3)改变人们 观念的里程 碑式研究
莱昂纳德·海斯顿(Leonard 32 L.Heston),华盛顿大学精神病学 系名誉教授(已退休)。他毕业于 俄勒冈大学医学院。 在他做精神 病住院实习医生时, 开始对遗传学 和一个病人感兴趣,该患者本人、 他父亲和三个兄弟都患有精神分 裂症。但是他的老师告诉他,遗 传不会影响到这个家庭的疾病, 在当时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只有 母亲患病,子女才会被遗传。但 该患者的母亲却是一个正常人。
刺激丰富环境对聪明老鼠不起作用,对 28 笨老鼠起作用;刺激限制环境对聪明老 鼠起作用,对笨老鼠不起作用。
基因型-环 境交互作 用.在丰富 环境与限 制环境下 培育的两 类老鼠学 走迷宫的 成绩差异。
29
三个近亲种系的老鼠在学走迷宫中出现的错误
30
用“穿梭箱”测试老鼠的躲避学习, 该箱有两个隔间, 一个隔间 的底部通电。老鼠被放在通电的隔间, 灯亮的同时伴随着电击(由 箱底的电栅传导), 并持续到老鼠跑到另一隔间为止。老鼠学会一 见到亮灯就跑到另一隔间以躲避电击。
注:真核生物:核质与细胞质之间存在着核膜的生物 的总称。细胞分裂时出现染色体,染色体由脱氧核糖 核酸、组蛋白及非组蛋白等构成。除病毒、细菌、立 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放线菌和篮藻等原核生物 外,其他生物都是真核生物。
10
抑郁症中的行为遗传学因素
抑郁症中的行为遗传学因素
摘要】基因缺陷直接导致了一部分行为异常的形成,对于某些行为障碍的易患倾向性也可以通过遗传物质传递下来。从行为遗传学研究探知遗传因素对于不同行为疾病的影响胜于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确定行为遗传学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关键词】行为遗传学抑郁症双相抑郁症基因心理异常心理障碍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遗传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定量遗传学方面,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概念的引入深化了人们对环境作用的认识;对于环境和遗传关系,不仅认识到基因型-环境的交互作用可能存在三种形式,还揭示出遗传对环境测量的影响-- 基因型-环境的相关。分子遗传学作为新兴的研究途径,目前以寻找基因为主,将来则以认识基因如何工作为重。行为遗传学的发展前景将是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以行为基因组学为中心的整合行为遗传学是在遗传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结合微观的分子遗传学水平和宏观的社会行为水平的研究,探究在基因和环境的动态交互过程中人类复杂行为的形成机制[1]。如果说,人的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都是遗传下来的,这显然不会令人信服。但我们说有些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这是合乎逻辑的。近几十年来,由于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重大进展,表明了提示遗传影响的物质基础,阐明遗传的具体机制已经有了可能。在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和癫痫性精神病等所谓内源性精神病,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遗传的作用已是有充分科学根据的事实,遗传的物质因子在“染色体”上,是所谓的遗传基因,而染色体则是在细胞体中。那么,“染色体”和“基因”究竟是什么物质?父母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子女,进而代代相传的呢?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
动物的行为发育与行为遗传
动物行为发育与 行为遗传简介
动物行为发育是指动物从出生到成熟过程 中行为的发展和变化。行为遗传是指个体 行为特征在遗传过程中传递和延续的现象。 研究动物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 物世界的奥秘,探索生命的进化之路。
动物行为的节律 性
动物行为的节律性是指动物在一定的时间 周期下表现出的特定行为模式。生物钟在 动物体内起着重要作用,调节着生理活动 和行为表现。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等会 影响生物钟的正常运作,进而影响动物的 行为节律。生物钟与行为节律之间相互影 响,共同影响着动物的日常生活。
动物行为的节律性
生物钟的作用 生物钟与行为节律
01 动物行为学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平衡
02 动物行为学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遗传进化研究
动物行为学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 03 作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行为基因组学的发 展
动物行为与环境变 化的关系研究
行为遗传与神经科 学的融合
基因与行为关联研究 气候变化影响
神经生物学研究
结尾
总结与展望章节对动物的行为发 育与行为遗传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展示了研究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挑战与未来 的研究方向。动物行为学将继续 为生态学、遗传学和保护生物多 样性等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的几种事例分析
03生物科学周静怡 40号
摘要:行为遗传学是在多门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的是非病理性
变化。本文就行为遗传学的几个事例:抑郁症自杀行为、学习问题、子代肾虚等做简单的
阐述,这一学科的进步,将有助于人类了解自身行为,减轻人类病痛,并最终推动整个社
会健康发展。
关键词:行为遗传基因遗传行为
1.什么是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是试图定位与行为特性有关的特殊基因或基因组及了解基因与环境之间复杂关
系的一种研究。行为遗传学是研究正常范围内的非病理变化,与人类疾病遗传学存在差异。其研究的是人的个性,而不是实际的疾病或病症。[1]
2.研究进展
行为遗传学研究的新途径是分子遗传学。分子遗传学试图确定是行为和心理特制具有遗传
性的特殊基因,目前取得的成果虽然还不甚丰硕,但是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成为行为遗传
学研究的新兴途径。
2.1 鉴别基因——基因组学对行为遗传学的影响
总体上看,分子遗传学目前处于基因组学的阶段,工作中心集中在具体基因的寻找上。遗
传学家运动连锁、等位基因的交联,以及只适用于动物的诱发突变、转基因和基因剔除等
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成果,其中影响重大的当数人类基因组计划。2.3 运用基因——有心理学家参与的行为基因组学
普洛明(英国伦敦精神病学会最著名的行为遗传学家)在自2000年以来发表的数篇论文中,不仅预期了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心理学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心理学家
的参与有助于对基因与行为关系的认识;心理学家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基因。首先,分子遗
传学目前处于基因组学阶段,寻找基因的工作难度高、费用大,心理学家很难参与期间。
行为遗传学的研究
行为遗传学的研究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体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像智力、特殊能力、创造力等特性则是遗传、环境和自我意识交互作用的产物。遗传对个体的发展的终生影响,可以用基因型和表现型来表述。基因型(genotype)是指个体的整个遗传禀赋,表现型(phenotype)则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一定基因型的个体遗传得以实现的程度。遗传对行为的影响总是离不开环境的。
选择性繁殖(selective breeding)是对动物特性遗传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让具有某种高水平特性的动物和低水平特性的动物分栏交配以考察行为特性遗传的情况。例如,汤普森(Thompson,1954)的一个经典实验中,让走迷津快的老鼠和走迷津慢的老鼠分栏交配繁殖了六代。结果见图2-9,两组间的学习能力随着选择性繁殖的代数增加,差异越来越大;到第六代时,走迷津慢的愚笨鼠要比走迷津快的聪明鼠多犯一倍的错误。为控制环境变量,有时将愚笨的雌鼠的后代交给聪明的雌鼠喂养,以使被测试的是遗传禀赋,而不是母性抚养。科学家们已采用选择性繁殖技术来证明了大量行为特征的遗传性。例如,选育了好动的与好静的狗、性主动的与性被动的鸡、趋光的与避光的果蝇、嗜酒的与不嗜酒的大鼠。如果某些特质是受遗传影响的,就应该能够以选择性繁殖得到明显的改变;反之,则可以断定它们主要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图2-9老鼠跑迷津能力的选择性繁殖研究
由于伦理的限制,选择性繁殖的方法不能用于人类本身。双生子研究(twin study)是一种好的方法。双生子可分为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同卵双生(identical twins)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成,具有相同基因型;异卵双生(fraternal twins)是由两个不同的卵子和两个不同的精子结合而成的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其基因型不同。异卵双生子的相似性与其同胞兄弟姊妹相同。由于理论上双生子有着最为接近的后天环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行为相似性上的差异可以证明行为的遗传性。李其维等(1980)对67对同卵双生子和34对异卵双生子的智力相关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前者的相关系数是0.76,后者的相关系数是0.38,遗传对智力的影响是明显的。林崇德(2006)对24对同卵双生儿和24对异卵双生儿的遗传效应在智力、学习能力、气质和性格上的差异进行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差异均显著和极显著,说明遗传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
动物的行为发育与行为遗传
基因克隆:利用 基因工程技术, 将目标基因克隆 到合适的表达载 体中
基因功能研究: 通过基因敲除、 基因过表达等方 法,研究基因在 动物行为中的作 用
遗传模式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品 系、不同世代的 动物行为差异, 分析遗传模式的 特点和规律
行为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 观察动物的行 为,记录和分
析
实验法:通过 设置不同的环 境或条件,观 察动物的行为
比较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不同 物种或个体的行为来研究其行
为遗传
综合研究方法
基因定位:通 过基因测序和 遗传分析,确 定与动物行为
相关的基因
基因表达分析: 通过RNA测序 和蛋白质分析, 研究基因在不 同发育阶段的
表达情况
动物行为观察: 通过观察动物 的行为,了解 其行为特征和
行为模式
动物行为实验: 通过设计实验, 研究动物行为 的遗传基础和
环境影响
XX
4
动物行为遗传的 应用
动物保护与繁育
动物行为遗传在保护濒危 物种中的应用
动物行为遗传在优化繁育 策略中的应用
பைடு நூலகம்
动物行为遗传在提高动物 福利中的应用
动物行为遗传在野生动物 保护中的应用
野生动物管理
动物行为遗传研究:了解动物 行为背后的遗传机制
应用:制定更有效的野生动物 保护策略
案例:研究大熊猫的行为遗传, 为保护大熊猫提供科学依据
人格心理学课件第五章_生物学论
艾森克的论据
• 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
• 跨文化研究:不同文化中发现了同样的 人格三维度 • 双生子的研究结果和以上假设一致 艾森克:人格发展中三分之二的变异可以 诉诸生物因素
• 奥尔波特:未来的技术进步将会确定中 枢神经系统的差异与人格特质差异有关 • 艾森克:唤醒理论
脑变化与人格变化
• 例1:课本P178 • 例2:一名叫盖奇的筑路工人的左前额 受到损伤后,其认知能力(如语言和视 觉)没有受到影响,而在情绪、计划等 方面却受到了严重的伤害(2002) • 例3:北京铁路局职工杨涛因脑外伤而 产生情绪障碍(2006)
二、人格结构
• 特质、类型 艾森克认为,特质是观察到的个体的行为倾向的集合体,类型是 观察到的特质的集合体。他把人格类型看作某些特质的组织。 • 人格的三个维度(类型或超级特质) 内外倾(introversion-extroversion) E 神经质—稳定性 (neuroticism-stability ) N 精神质—超我机能(psychoticism-superego functioning) P 每个人在这些维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而极少有单纯类型的 人。 (如图) • 人格层次模型 包括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 (如图)
什么是行为遗传学行为遗传学的意义
什么是行为遗传学行为遗传学的意义
行为遗传学是研究支配生物的向光、向地、摄食、求偶、育儿、攻击、逃避以及学习与记忆等行为的基因和基因表达的时间、场所及作用途径等的遗传学分支学科。那么你对行为遗传学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行为遗传学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行为遗传学的意义
深入了解动物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的遗传机制将会提高人类利用动物资源的能力了,推动仿生学的发展。此外,在阐明基因-神经(脑)-行为之间的关系之后的,也将为防治行为异常的遗传疾病提供理论依据。行为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行为与遗传的关系
20世纪初期,遗传学发展早期的一些遗传学者曾注意到行为与遗传的关系。但是在后来的遗传学的迅速发展中,那些容易被识别的形态性状(例如果蝇的体色、眼色、刚毛性状等)成了主要的研究对象。
50年代中期J·赫什和美国遗传学家T·多布然斯基等曾一度从事果蝇趋光性的行为的遗传学研究。他们通过多代的选择得到了为多基因所控制的具有明显正、负趋光性的群体,但是人工选择一旦停止,差别就迅速消失。
独立的学科
60年代后期,行为遗传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美国的M·德尔布吕克和S·本泽、英国的S·布伦纳为代表的一些分子遗传学家陆续转向行为遗传学的研究。他们在多种生物中通过诱变处理得到影响许多行为(如趋光性、趋化性、回避运动、求偶行为等)的突变型。然后从神经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遗传学等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技术对这些突变型进行分析,探寻行为遗传的机理。
20世纪末期,细胞与分子层次的系统生物学与系统遗传学的兴起,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学生物技术和计算生物学、计算神经生物学等方法的进展,神经元、神经网络生理生化功能、发育生物与遗传学的研究进入了细胞信号传导、细胞通讯、神经内分泌与基因表达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激丰富环境对聪明老鼠不起作用,对 28 笨老鼠起作用;刺激限制环境对聪明老 鼠起作用,对笨老鼠不起作用。
基因型-环 境交互作 用.在丰富 环境与限 制环境下 培育的两 类老鼠学 走迷宫的 成绩差异。
29
三个近亲种系的老鼠在学走迷宫中出现的错误
30
用“穿梭箱”测试老鼠的躲避学习, 该箱有两个隔间, 一个隔间 的底部通电。老鼠被放在通电的隔间, 灯亮的同时伴随着电击(由 箱底的电栅传导), 并持续到老鼠跑到另一隔间为止。老鼠学会一 见到亮灯就跑到另一隔间以躲避电击。
33
海斯顿的重要发现
海斯顿寻访了住院精神分裂症女患者 所生、又被别人领养的47个成年子女。他 把这些人患精神分裂的发病率与生父母无 精神疾病的被收养者患此病发病率作了比 较。结果在这47个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的 人中, 5人曾经因精神分裂住院治疗, 3人因 慢性精神分裂症已住院几年。在控制组中, 没有一个被收养者患精神病.
12
环境的作用
基因控制个体发育和性状表现是通过细胞 内外的环境条件起作用的,因为由基因 决定的生化合成过程必须从周围环境中 获取原料,才能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 异。
环境条件在许多方面又可影响基因的活性, 从而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所 以,基因通过与环境互动,共同决定生 物体的性状表现。
13
5 基因型和表型
个体能够遗传的所有基因叫做基因型(genotype)。 基因型基本是固定不变的,在整个生命过程中 保持稳定,不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 行为特征叫做表型(phenotype)。绝大多数表型 在个体生命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因为表型是 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表型变异通常 是不遗传的,但某些特殊环境条件可以引发基 因突变(gene mutation)、染色体变异等可以遗 传的变异。
34
海斯顿的重要发现
精神分裂的发病率在这些生母患精神分裂 症、但被收养的子女中的发病率是10%。 这和那些由患病的亲生父母养大的子女 的发病率相似。这些发现不仅证明遗传 对精神分裂症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还提示, 共享的养育环境对精神分裂的影响很小。 海斯顿的研究在1966年发表后,在美国 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4
6 分子遗传学的产生
1869年,瑞士医生米切尔(F. Miescher)宣称从 脓细胞中分离出核酸。
30多年后,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E. B. Wilson)再次发现核酸,证明它是染色体的 重要组成成分,并指出它可能是遗传物质。
wk.baidu.com
15
埃弗里和沃特森的研究
1944年,埃弗里(O. T. Avery)等人从肺炎双球 菌的转化试验中证明了脱氧核糖核酸(DNA) 是遗传物质,基因由DNA组成。
21
3 行为遗传学的早期发展
(1) 行为遗传学的奠基人高尔顿
22
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es Galton)
弗朗西斯·高尔顿(1822-1911)在读 了他表兄查理·达尔文写的《进化论》 后, 他原来作为一个发明家和探险家 的生涯发生了巨变。高尔顿认识到 进化取决于遗传之后, 就开始思考遗 传是否会影响人的行为。他提出了 人类行为遗传学研究的几种最主要 的方法,家谱法, 双生子和收养设计, 并从事了第一项系统的家谱研究, 发 现行为特征确是“在家庭内发生作 用的”。高尔顿还发明了相关计算, 这是一种适用于各门科学的基本统 计方法,可以从数量上检验家庭成 员之间相似性的程度。
1
行为遗传学
陈睿
2
前言、什么是遗传学 一、行为遗传学的产生 二、量化遗传学的研究发现 三、分子遗传学的研究 四、对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3
前言 什么是遗传学
4
1 遗传学
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各种生物的遗传 信息传递及遗传信息如何决定各种生物学 性状发育的科学。它是生命科学中最基本 的、发展最迅速的、并与其他各分支学科 有密切联系的基础科学。
35
(4)阿瑟·詹森引起的争论
在1960年代, 曾在美国心理学界占统治地位的
环境决定论渐渐衰落, 开始进入了遗传对g的影 响越来越被接受的时期。但是1969年, Arthur Jensen所著的一本关于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的专著
几乎导致这一领域研究的停顿, 因为这本书认为, 种族间的智力差异可能来自遗传差异。25年后,
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的 抗议。
37
争论的积极影响
詹森的专著引起的争论,导致了70年 代更多、更好的采用家庭法、收养及双 生子设计的遗传学研究问世。这些新研 究获得了比过去50年多得多的关于遗传 对g的影响的资料。这些新资料对80年 代心理学界发生的戏剧性转变起了一定 作用,人们开始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 与g因素的差异有显著联系(Snyderman & Rothman, 1988)。
John DeFries
19
Gerald E. McClearn
Michael Rutter
20
2 行为遗传学的两大研究方向
1 量化遗传学方向,其中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 最常用,主要考察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
2 分子遗传学方向,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查明基 因的作用。行为遗传学和医学遗传学、人类遗 传学一样,都属于采用遗传学研究方法探索行 为规律的特殊分支,它包含着以不同的行为领 域为研究焦点的亚分支,如精神病遗传学和精 神 药 物 遗 传 学 (psychopharmocogenetics; 关 于 对 药 物 的行为反应的遗传学)等等。
DNA的梯形结构。7 碱基配对是非常严 格的:腺嘌呤(A) 对胸腺嘧啶(T), 胞嘧啶(C)对鸟 嘌呤(G)。这里, DNA是通过从梯形 中间横阶向下切断 并复制而显现出来 的。每一个自由碱 基都从它周围的细 胞质中找到与它相 匹配的碱基。
8
这个由电脑生成 的DNA模型显示 DNA是梯状的。 科学家可对模型 进行旋转,从任 意一个点上进行 研究。返回
23
家谱法对名望的研究
高尔顿有关心理能力的一项研究发表在1869 年出版的一本书中, 《遗传的天才:对其规律和 结果的调查》。由于当时还没有令人满意的测 量个体心理能力的方法, 高尔顿只好以名望 (reputation)作为指标。他所说的“名望”不是指 因某一件事而著名者, 也不仅指社会或政治地位 高者, 而是指某种思潮的领导者或发起者, 对世 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人(1869, p.37)。高尔顿选了将 近1000个“名人”, 发现他们仅来自300个家庭, 这说明了家族对成名的影响。
31
老鼠的三个种系在躲避学习中的成绩。
(3)改变人们 观念的里程 碑式研究
莱昂纳德·海斯顿(Leonard 32 L.Heston),华盛顿大学精神病学 系名誉教授(已退休)。他毕业于 俄勒冈大学医学院。 在他做精神 病住院实习医生时, 开始对遗传学 和一个病人感兴趣,该患者本人、 他父亲和三个兄弟都患有精神分 裂症。但是他的老师告诉他,遗 传不会影响到这个家庭的疾病, 在当时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只有 母亲患病,子女才会被遗传。但 该患者的母亲却是一个正常人。
38
人们的观点在改变
近期关于智力问题的一部重要著作中提 到了过去几十年间人们在接受关于遗传对g 的个体差异起源的作用的观点方面发生的 变化:
1974年Kamin写的一本书中提出, 智力是 一种可遗传特质这种说法很少有或根本没 有证据。但是到了1990年,任何一个负责 任的学者都能写一本书来批判这种观点。 在过去的15年里,我们从行为遗传学角度 对智力的几个方面的理解明显进步了。
9
染色体-细胞水平
细胞内的DNA与数种蛋白质结合,形成 染色体(chromosome)。高等真核生物的每 一个细胞都含有多条染色体,每一条染色 体上都载有很多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纵向 分布,所以基因是染色体中的功能单位。
注:真核生物:核质与细胞质之间存在着核膜的生物 的总称。细胞分裂时出现染色体,染色体由脱氧核糖 核酸、组蛋白及非组蛋白等构成。除病毒、细菌、立 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放线菌和篮藻等原核生物 外,其他生物都是真核生物。
这一观点又在一本名为《钟形曲线(The Bell Curve)》的书中出现(Herrnsteim & Morray,
1994), 并再次引起了争论。
人物介绍
Arthur R. Jensen
Arthur R. Jensen, 伯克利加州大学教育 36 心理学名誉教授. 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 院获得博士学位并在马里兰大学精神病 研究所完成了实习医师训练之后, 他获得 了在伦敦大学跟随汉斯·艾森克从事两年 博士后研究的奖学金. 然后回加州伯克利 大学工作. 对口语学习的经典问题进行了 10年研究之后, 他转向了差异心理学研究, 考察学习成绩的个体差异、文化差异和 种族差异的性质和原因。他1969年发表 的文章《我们能把智商和学习成绩提高 多少?》中提出, 遗传、环境和文化等因 素,不但应该在理解智力与学习成绩的个 体差异时考虑到,也应该在理解社会阶级 和种族差异时加以考虑。这一观点招致
26
Tryon 对两类老鼠(聪明和愚笨)研究的结果
27
对老鼠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
这些经过选择的聪明老鼠和笨老鼠被用于一 项非常著名的基因型-环境交互作用(genotypeenvironment interaction)的心理学研究中(Cooper & Zulack, 1958)。把两类老鼠分别在三种条件下 加以培育, 一种条件是刺激丰富的环境, 鼠笼很 大, 而且有很多可以动的玩具。比较组称为“刺 激局限”组, 鼠笼窄小阴暗, 没有会动的玩具。 第三种条件是标准的实验室环境。
1850年代之前,人类对遗传学没有系统的 科学研究。1856-1864年,奥地利修道士 孟德尔(Gregor Mendel, 1822-1884)根据对 香豌豆所做的实验,证明细胞中存在决 定性状发育的遗传因子,标志着遗传学 进入了系统地、科学地进行研究的时代.
今天的遗传学家,无论在分子的、细胞的、 个体的、家族的、群体的或进化的水平 上进行研究,其研究中心最终要落在基 因上.
1953年,沃特森(J. D. Watson)和克里克 (F. Crick)(二人共获1962年诺贝尔奖)提出了 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为阐明DNA的结 构、复制和遗传物质如何保持世代连续的 问题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分子遗传学诞生, 而且使整个生物学跨入了一个新纪元。
16
获诺贝尔奖的遗传学家
从1933年摩尔根第一次获得遗传学领域的 诺贝尔奖以来,截止1989年,遗传学领 域共获得17项诺贝尔奖。
24
以每个家庭中最杰出的 一个人为参照点, 其他人是 否杰出,跟他们与参照人 物的血缘关系的密切程度 有关。如图所示, 杰出人物 更多地出现在近亲中, 血缘 关系越远,成名的可能性 就越低。
25
(2) 早期的动物研究
R. C. Tryon在1940年应用选择性喂养法 (selective breeding)对“聪明”老鼠和 “笨”老鼠的研究
5
2 遗传和变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遗传学研究的核心.
遗传(heredity)指生物亲代繁殖过程中, 上一代与后代相似的现象。遗传特性使生 物能繁衍后代并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变异(variation)指后代个体发生了变化, 与其亲代不相同的方面。变异特性使物种 不断发展和进化。
6
3 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科学
17
一、行为遗传学的早期研究
1 什么是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是采用遗传学方法对个体行为
的遗传、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 遗传学是一切生命科学的核心。行为遗传
学则处于心理学和其他行为科学的核心。 行为遗传学在生物科学和行为科学之间搭
建了一座桥,使得心理学在生物科学中 占有一席之地。
18
Robert Plomin
10
细胞质
图3 染色体结构和数量
细胞核 染色体
11
4 基因的变异和重组
基因的变异可以自发产生,也可通过某些物理 或化学因素进行人工诱变。基因发生变异后, 由其决定的性状也会发生变化,并且这种变异 可以传递给子代。
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源于父亲和母亲的基 因可以打破其在染色体上的原有状态,使双亲 的某些基因组合在一起,进入一个生殖细胞。 所以通过精卵融合而发育成的个体,在相貌、 特征等方面既有与双亲相似的一面,也有与双 亲不同的一面,并且不同个体间也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