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关于病位
肺系病证1.感冒:病位在表。
若病变传变,由表入里。
可涉及内在脏腑。
2.咳嗽:病位在肺,与肝脾密切相关,日久及肾。
3.哮病:病位在肺,关系到脾肾。
4.喘证:病位主要在肺和肾,与肝脾有关。
5.肺胀:病位主要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6.肺痈:病位在肺。
7.肺痨:病位主要在肺,久则传及脾肾,影响整体。
8.肺痿:病位在肺,与脾胃肾等脏密切相关。
心系病证1.心悸: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
2.胸痹: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3.真心痛:病位在心。
4.厥证: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脑(清窍)与肝脾肾肺有关。
5.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密切相关。
6.多寐:病位在心脾,与肾关系密切。
7.健忘:病位在脑,涉及心脾肾。
8.痴呆: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相关,尤其与肾虚关系密切。
9.癫狂:病位在脑,涉及肝心胆脾,久而伤肾。
10.痫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等脏密切。
脾胃病证1.胃痛: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2.痞满: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3.呕吐:病位在胃,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
4.呃逆: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与肺肾肝脾密切相关。
5.噎膈: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病变脏腑关键在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6.腹痛:病位在腹,病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并与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经及冲任、带脉等经脉循行之处密切相关。
7.痢疾:病位在肠腑,与脾胃关系密切,久则及肾。
8.泄泻: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
9.便秘:病位在大肠,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肝胆病证1.胁痛:病位在肝胆,且与脾、胃、肾密切相关。
2.黄疸:病位在脾、胃、肝、胆。
3.萎黄:病位在脾、胃。
4.积聚:病位主要在肝、脾。
5.鼓胀:病位主要在肝、脾,久则及肾。
6.眩晕:病位在于脑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7.头痛: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肥胖的中医辨识分型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 犆犎犐犖犃 犛犖犃犜犝犚犗犘犃犜犎犢,犕犪狉 2024,犞狅犾 32犖狅 5 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20]周建英.艾灸治疗膝骨关节炎双盲双模拟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21]蒋军伟,李帅垒,李帅.艾灸疗法联合正清风痛宁缓释片、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5(3):9 12.[22]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膝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2020年版)[J].中医正骨,2020,32(10):1 14.[23]徐道明,刘静,朱璐,等.艾灸“肝俞”“肾俞”对骨质疏松大鼠肌肉骨骼的影响[J].针刺研究,2022,47(7):605 610.[24]郝锋,刘磊,桑佳佳,等.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自噬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20,45(10):793 798,811.[25]朱艳,张敏,赵晨.艾灸“足三里”“肾俞”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针灸,2021,41(10):1119 1125.[26]朱艳,俞红五,潘喻珍,等.艾灸“足三里”“肾俞”抑制miR155介导的TLR4/NF κB信号通路改善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研究[J].针刺研究,2021,46(3):194 200.(收稿日期:2022 12 17)[编辑:周荣荣]※基金项目:甘肃省卫生健康行业科研计划管理项目(GSWSKY2020 60);甘肃省科技厅项目(18JR2FA002);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1 1 99);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2022A 071);2022年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项目(第2批)(甘卫中医函〔2022〕288号)通信作者:呼永华,E mail:1076123533@qq.com;陈昊,E mail:ery_chenh@lzu.edu.cn第一作者:杨蕾,E mail:2580446858@qq.com肥胖的中医辨识分型※杨蕾1呼永华1,2,3,魏清琳2,张志明4,朱鹏1,胡明芝5,余小丽1,薛改梅1,陈昊3(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兰州730030;3.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4.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甘肃兰州730050;5.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兰州730050)【摘要】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肥胖症中医诊疗方案专家共识(2022版)
肥胖症中医诊疗方案专家共识(2022版)肥胖是指机体总脂肪含量过多和/或局部脂肪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目前,我国居民超重及肥胖问题不断凸显。
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及肥胖率持续上升,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已超过总人口50%。
2016年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全球成人体质量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的肥胖人口数量(8960万)已超过美国(8780万),跃居全球第一名。
体质量不只是身体肥胖或消瘦的反映,更是个体内部功能及组织代谢分泌的外在表现,是反映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对于超重及肥胖的治疗,西医主要推荐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行为认知干预、药物疗法和减重手术几种方法。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记载中,亦不乏体重管理、治未病的思想,以及维持体重平衡、维护身体健康的方法,早在《黄帝内经》就已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原则。
实际上,中医特色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减重治疗当中,逐渐形成肥胖症的中医诊疗模式,并在临床实践中呈现显著的优势。
然而,目前尚缺乏一套完善、规范的诊疗规范,亦缺乏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临床实践共识,限制了肥胖症中医诊疗方案的进一步普及与发展。
综上,本共识基于循证医学原则,通过系统梳理现有证据,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旨在对有临床循证证据支持或经专家共识形成的中医治疗肥胖症临床方案作出推荐,参考《中医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报告规范》[5]制定及报告。
1适用范围1.1适用人群本共识适用于符合超重及肥胖诊断的成年人。
1.2诊断依据参考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WS/T428—2013)》及2011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肥胖学组发布的《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提出的体质量指数(BMI)界定值,BMI介乎24.0-27.9为超重,BMI≥28.0为肥胖。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第(4)套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颤证的基本病机是A.肌肉筋脉失养B.肝风内动,筋脉失养C.筋脉失养而挛急D.劳逸不当,筋脉损伤E.肢体筋脉拘急失控【答案】C2、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是A.大建中汤B.小建中汤C.黄芪建中汤D.补中益气汤E.人参养荣汤【答案】D3、形体肥胖,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脘胀,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濡。
辨证应属A.胃热滞脾证B.痰湿内盛证C.脾虚不运证D.脾肾阳虚证E.气虚血瘀证【答案】C4、《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体现了什么治疗原则A.调整整体平衡B.把握动态变化C.顺应异法方宜D.据证因势利导E.审证求机论治【答案】A5、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心血不足型心悸的主症A.倦怠乏力B.失眠健忘C.面色无华D.心悸而头晕E.脉结代【答案】E6、女,61岁。
半身不遂,一侧手足麻木,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双目干涩,腰膝酸软,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绛少苔,脉细弦。
方药宜选A.左归丸B.右归丸C.镇肝息风汤D.地黄饮子E.六味地黄丸【答案】C7、气阴耗伤型肺痨治疗最佳方剂A.麦门冬汤B.保真汤C.百合固金汤D.月华丸E.以上都不是【答案】B8、因血瘀引起的腹痛主要表现为A.冷痛B.胀痛C.刺痛E.隐痛【答案】C9、下列哪项不是泄泻病的病因A.感受外邪B.饮食所伤C.情志失调D.体虚久病E.房劳过度【答案】E10、内伤头痛与哪些脏腑有关A.心B.肝C.脾D.肺E.肾【答案】B C D11、肥胖在辨证时应注意区别A.寒热C.脏腑病位D.标本E.舌象【答案】B C D12、消渴的病变脏腑有A.肝B.肺C.脾D.胃E.肾【答案】B D E13、赵某,男,65岁。
久嗜辛辣之品,大便下血,色鲜红,便下不爽,伴有腹痛,肛门灼热,口苦,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该病例中医辨证为A.胃热壅盛B.肠道湿热C.热灼胃络D.脾胃虚寒E.脾胃湿热【答案】B14、妙香散治疗遗精的哪一型A.君相火旺证B.湿热下注证C.劳伤心脾证D.肾气不固证E.脾肾两虚证【答案】C15、聚证的主要病位在A.肝B.心C.脾D.肾E.肺【答案】A C16、感冒的主要病因是A.寒邪B.湿邪C.燥邪D.风邪E.火邪【答案】D17、患者李某,男,63岁。
中医内科学试题附答案(精选1)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患者形体肥胖,痰涎壅盛,与人争吵后突然昏厥,喉中痰鸣,呼吸气促,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宜选用A.半夏白术天麻汤B.涤痰汤C.温胆汤D.导痰汤E.苓桂术甘汤【答案】D2、将中风重证分闭证和脱证的医家是A.叶天士B.李中梓C.张景岳D.刘河间E.张仲景【答案】B3、胸痹的临床主症为A.胸部闷痛B.气短C.喘息不得卧D.胸胁胀痛,持续不解E.心中悸动【答案】A C D4、消渴病名最早见于A.《金匮要略》B.《古今录验》C.《儒门事亲》D.《素问》E.《证治要诀》【答案】D5、不属于癫狂病因病机的是A.先天不足B.七情内伤C.饮食不节D.劳倦所伤E.禀赋异常【答案】D6、痿证的病因主要有下列哪几个方面A.感受温毒B.湿热浸淫C.饮食毒物所伤D.久病房劳E.跌扑瘀阻【答案】A B C D E7、疫毒痢的治疗原则是A.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B.清热解毒.凉血C.理气止痛止泻D.攻补兼施,先补后泻E.发汗解表清里【答案】A8、下列除哪项外,均可导致阳痿的是A.消渴B.早泄C.惊恐D.肺痿E.郁证【答案】D9、风寒犯肺证和风热犯肺证的共同症状是A.咳嗽气喘B.鼻流清涕C.身痛无汗D.咯痰稀白E.咽喉肿痛【答案】A10、胁痛的病理因素是A.气滞B.痰饮C.水湿D.热毒E.风热【答案】A11、腰痛辨证,首先应分辨A.在经在络B.在腑在脏C.在气在血D.表里寒热虚实E.阴证阳证【答案】D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癌病阴虚证的症状A.干咳或痰少B.口咽干燥C.潮热盗汪D.颧红目赤E.声音低怯【答案】E13、“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出自下列哪一著作中A.《黄帝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丹溪心法》E.《景岳全书》【答案】A14、肺痨的病因有哪些A.痨虫感染B.营养不良C.六淫致病D.七情内伤E.素体亏虚【答案】A B D E15、实喘与虚喘的辨证要点是A.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或深长有余,呼出为快B.气怯声低或气粗声高C.少有痰咳或痰鸣咳嗽D.脉微弱或浮大中空或数而有力E.病势急骤或者缓慢【答案】A B C D E16、虚烦不寐,胆怯心悸,易惊,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医学高级职称正高《中医内科学》(题库)模拟试卷一
医学高级职称正高《中医内科学》(题库)模拟试卷一[多选题]1.肥胖病的常见证型有A.胃热滞脾(江南博哥)B.阴虚毒热C.痰湿内盛D.脾虚不运E.脾肾阳虚参考答案:ACDE[多选题]2.癃闭是以哪些症状为主症的病证A.小便量少B.排尿困难C.小便涩痛D.甚则小便闭塞不通E.全身浮肿参考答案:ABD[多选题]3.下列致病因素哪几项与痹病的发生有关A.风寒湿外袭B.情志所伤C.饮食不节D.正气不足E.劳倦过度参考答案:ACDE[多选题]4.西医何病所致嗜睡,不宜参考"多寐"辨证论治A.感染性疾病B.多发性嗜睡病C.神经官能症D.某些精神病E.颅脑病变参考答案:AE[多选题]5.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A.风热咳嗽B.痰湿蕴肺咳嗽C.风燥伤肺咳嗽D.痰热郁肺咳嗽E.肺阴亏耗咳嗽参考答案:BD[多选题]6.《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痫证的病因是:A.母胎中受惊B.痰涎壅塞C.少小感风寒暑湿D.饮食不节E.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ACD[多选题]7.以下哪些症状为消渴病的基本病理表现A.多饮B.消瘦C.多食D.多尿E.嗜睡参考答案:ABCD[多选题]8.血证的预后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引起血证的原因B.出血的时间C.出血的颜色D.出血量的多少E.与兼见症状参考答案:ADE[多选题]9.痹病辨证首先把握主证,再辨别虚实,还须辨其A.何邪所胜B.病程的久暂C.疼痛的部位D.年龄老少E.体质强弱参考答案:AB[多选题]10.肺的治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肺主呼吸,使人体的呼吸运动有节奏地一呼一吸B.肺的宣发肃降,调节着津液的代谢C.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D.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皮毛E.排出体内的浊气参考答案:ABC[多选题]11.黄疸病的主要病因有A.脾胃虚弱B.情志不畅C.感受时邪疫毒D.饮食所伤E.肺卫不固参考答案:ACD[多选题]12.胁痛一般分为哪些证型论治A.肝阴不足有B.肝气郁结C.瘀血阻络D.湿热蕴结E.寒滞肝脉参考答案:ABCD[多选题]13.鼓胀病应哪些疾病相鉴别A.水肿B.积证C.肝癌D.痞病E.腹痛参考答案:ABD[多选题]14.治疗脾肾阳虚型鼓胀的代表方有哪些A.附子理中汤B.五苓散C.济生肾气丸D.金匮肾气丸E.胃苓汤参考答案:ABC[多选题]15.阴水一般分为哪些证型论治A.肺气不宣B.脾阳虚衰C.肾阳衰微D.水湿浸渍E.风寒犯肺参考答案:BC[多选题]16.肝郁泄泻的代表方不正确的是A.逍遥散B.丹栀逍遥散C.痛泻要方D.四逆散E.柴胡疏肝汤参考答案:ABDE[多选题]17.脾胃虚寒型的胃痛的代表方是A.补中益气汤B.黄芪建中汤C.香砂六君子汤D.归脾汤E.桂附理中汤参考答案:BC[多选题]18.脾虚不运型肥胖的代表方有A.参苓白术散B.防己黄芪汤C.二陈汤D.四君子汤E.归脾汤参考答案:AB[多选题]19.着痹的临床特点A.肢体关节沉着酸胀,疼痛B.重则关节肿胀C.重着不移D.游走不定E.痛处灼热参考答案:ABC[多选题]20.噎膈辨证论治证型有A.痰气交阻B.津亏热结C.瘀血内结D.气虚阳微E.肝气郁结参考答案:ABCD[多选题]21.患者诉头晕耳鸣,头痛而胀,烦劳情绪不畅时加重,腰膝酸软,颜面潮红,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中医内科学试题(精选1)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肥胖的病位主要在于A.脾与肌肉B.胃与肾C.脾与肺D.心与肺E.脾与肝【答案】A2、《内经》提出的针刺治痿大法是A.渗湿清热B.养胃清火C.补肾清热D.辛温E.治痿独取阳明【答案】E3、鼻衄的发生,与何脏腑有关A.肺B.胃C.心D.肝E.脾【答案】A B D4、患者,女,66岁。
发现血糖升高10年,目前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本证候的证机概要是A.肺脏燥热,津液失布B.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C.气阴不足,脾失健运D.肾阴亏虚,肾失固摄E.肾精不足,失于濡养【答案】B5、下列各项,属于癌病病因的是A.六淫邪毒B.内伤七情C.饮食失调D.素体内虚E.误治失治【答案】A B C D E6、呃逆是由哪些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A.肝脾肾B.胃肝脾肺肾C.肝心脾肺D.心脾胃肺E.肺脾肾【答案】B7、膈下逐瘀汤方药组成包括下列哪组药对A.桃仁.红花B.赤芍.川芎C.丹皮.乌药D.三棱.莪术E.黄芪.当归【答案】A B C8、便秘的主要表现有A.大便排出困难B.排便周期延长C.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D.粪质不硬,虽频有便意,但排便不畅E.大便质黏不成形【答案】A B C D9、患者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其治法是A.清肝泻火,宁心安神B.清肝泻火,镇惊安神C.疏肝泄热,镇心安神D.清肝利胆,安神定志E.益气镇惊,安神定志【答案】C10、《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体现了什么治疗原则A.调整整体平衡B.把握动态变化C.顺应异法方宜D.据证因势利导E.审证求机论治【答案】A11、心衰最早见于哪本古籍A.《黄帝内经》B.《伤寒论》C.《金匮要略》D.《脉经》E.《诸病源候论》【答案】D12、“通则不痛”的原则治疗胃脘痛,可用于如下哪些治法A.疏肝B.活血C.消导D.温阳E.泄热【答案】A B C D E13、饮食停滞型呕吐的主症是A.嗳气厌食B.呕吐酸腐C.脘腹胀满D.大便秽臭而溏E.苔厚腻【答案】A B C D E14、癫证多见于A.壮年女性B.青年男性C.青少年男性D.老年男性E.青壮年女性【答案】E15、首先提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的古籍是A.《内经》B.《金匮要略》C.《中藏经》D.《诸病源候论》E.《备急千金要方》【答案】D16、患者因外感风寒而出现头痛,以颠顶部胀痛或刺痛为主,伴干呕,吐涎沫。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第15套精选)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患者形体肥胖,痰涎壅盛,与人争吵后突然昏厥,喉中痰鸣,呼吸气促,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宜选用A.半夏白术天麻汤B.涤痰汤C.温胆汤D.导痰汤E.苓桂术甘汤【答案】D2、某男,28岁。
1个月前出差后出现呛咳气急,吐稠黄痰,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偶有遗精,形体日渐消瘦,舌红而干,苔薄黄或剥,脉细数。
宜选用A.百合固金汤B.月华丸C.保真汤D.补天大造丸E.秦艽鳖甲散【答案】A E3、痫证未发作时,宜用何法调治A.清肝泻火B.健脾化痰C.滋养肝肾D.活血化瘀E.开窍醒神【答案】A B C D4、膈下逐瘀汤方药组成包括下列哪组药对A.桃仁.红花B.赤芍.川芎C.丹皮.乌药D.三棱.莪术E.黄芪.当归【答案】A B C5、因失血过多而发,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治法宜首选A.补气活血B.回阳救逆C.补气回阳D.补养气血E.养血活血【答案】D6、痴呆脾肾亏虚证应用A.七福饮B.还少丹C.归脾汤D.洗心汤E.参苓白术散【答案】B7、脾胃虚寒型呕吐的主症是A.时发时止B.面色咣白C.倦怠乏力,四肢不温D.口干不欲饮或喜热饮E.舌淡苔薄【答案】A B C D E8、心肾不交所致的不寐,可选用A.六味地黄丸B.济生肾气丸C.交泰丸D.知柏地黄丸【答案】A C9、溃脓期的主症是A.咳吐白色黏痰B.咳吐黄绿浊痰C.咳吐腥臭脓血痰D.咳吐黄脓痰E.咳吐白色泡沫痰【答案】C10、喘证水凌心肺发生的主要病机是A.肾阳衰弱B.痰湿壅盛C.脾阳虚衰D.肺气郁闭E.心阳不足【答案】A11、头痛起病较急,痛剧或拘紧,痛连项背,遇风尤剧,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辨证为A.风热头痛B.风寒头痛D.暑湿头痛E.痰湿头痛【答案】B12、王某,男,52岁。
副高卫生职称《中医内科学》(题库)模拟试卷七
副高卫生职称《中医内科学》(题库)模拟试卷七[单选题]1.下列哪项不是昏迷的病因A.热扰神明(江南博哥)B.痰浊闭窍C.浊阴上犯D.瘀阻心窍E.肝阴不足参考答案:E[单选题]2.肥胖的发生与年龄有关,一般在多少岁以后明显增高A.30岁B.35岁C.40岁D.45岁E.50岁参考答案:C[单选题]3.提出"但察其有形无形,可知之矣。
盖有积有形而不移……气痛流行而无迹"的医书是:A.《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景岳全书》E.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D[单选题]4.下列对内伤发热治疗叙述错误的一项为A.阴虚发热治疗时,清虚火之剂只可暂用B.肝郁发热时,疏肝不可过散C.气虚发热补气升阳以升麻、柴胡为主D.瘀血发热时,不可投苦寒之品E.湿郁发热,不可辛散发汗参考答案:C[单选题]5.试问下列症情何种不是痿证A.肢体软弱无力,行动困难B.肌肉萎缩,瘦削,活动无力C.半身不遂,不能步履D.大关节自觉如脱,如失,不能随意活动E.肢体筋脉弛缓,痿弱不用参考答案:C[单选题]6.治疗寒湿痢者可用成药A.知柏地黄丸B.牛黄解毒丸C.补中益气丸D.龟鹿补肾丸E.藿香正气丸参考答案:E[单选题]7."天地一阴阳也,阴阳和则天清地凝,一有偏胜,遂有非常之变。
人身亦一阴阳也,阴阳和则神清志宁,一有偏胜,则有不测之疴。
……医者惟调其阴阳,不使有所偏胜,则郁逆自消,而神气得反其常矣。
"此论见于:A.《素问》B.《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丹溪心法》D.《临证指南医案》E.《古今医鉴》参考答案:D[单选题]8.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失司有重要关系,其中首当其要的是A.肺B.脾C.肾D.肺肾E.脾肾参考答案:B[单选题]9.肺痈的治疗原则是A.清热解毒,活血通络B.清热解毒,化瘀排脓C.清热解毒,肃肺化痰D.清热解毒,凉血止血E.清热解毒,宣肺平喘参考答案:B[单选题]10."阴寒内盛"证的主要表现为A.畏寒喜暖,脘腹冷痛,或五更泄泻B.形寒肢冷,喜温喜按,腹痛绵绵C.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D.形寒怕冷,四肢不温,甚则四肢逆冷,呕吐清水,腹中冷痛E.恶寒喜暖,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参考答案:D[单选题]11.下列哪项不是阴闭的症状A.四肢不用B.气粗鼻鼾C.面白唇紫D.痰涎塞盛E.苔白腻,脉滑参考答案:B[单选题]12.腹中气聚,攻窜作痛,时聚时散,脘胁之间时或不适,苔薄,脉弦。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精选10】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肥胖脾肾阳虚证的最佳选方是A.导痰汤B.小承气汤合保和丸C.参苓白术散合防已黄芪汤D.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E.补阳还五汤【答案】D2、瘀阻心脉所致心悸治宜选用A.血府逐瘀汤B.桃红四物汤C.通幽汤D.丹参饮E.桃仁红花煎【答案】E3、吞咽梗阻,胸膈痞满,时有疼痛,情志抑郁时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应辨证为A.肺肾不足B.气虚阳微C.气阴两虚D.痰气交阻E.心肾两虚【答案】D4、关于消渴的病因病机,以下不正确的选项是A.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B.上消是以肺燥为主C.中消是以肝热为主D.阴愈虚燥热愈甚,燥热愈盛则阴愈虚E.下消是以肾虚为主【答案】C5、妙香散治疗遗精的哪一型A.君相火旺证B.湿热下注证C.劳伤心脾证D.肾气不固证E.脾肾两虚证【答案】C6、患者,男,45岁。
腰痛2月余,重着而热。
遇阴雨天气加重,活动后减轻,身体闲重,四肢倦怠,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若患者腰痛,伴咽干,手足心热者可加用A.青蒿.鳖甲B.生地黄.赤芍C.胡黄连.银柴胡D.元参.麦冬.五味子E.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答案】E7、具有明显季节性的证候是A.外风证B.内寒证C.内湿证D.暑证E.外热证【答案】D8、痴呆脾肾亏虚证应用A.七福饮B.还少丹C.归脾汤D.洗心汤E.参苓白术散9、患者表现为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属于以下哪一证型A.气郁痰阻B.痰结血瘀C.肝火旺盛D.气滞血瘀E.心肝阴虚【答案】B10、噎膈的病理变化为A.痰气交阻B.精血亏虚C.痰瘀互结D.脾肾阳虚E.湿热中阻【答案】A B C D11、下列哪项不是“证名”A.肝阳化风B.脾肾阳虚C.膀胱湿热E.烂喉丹痧【答案】E12、感冒兼夹证因季节不同易兼夹A.湿B.食C.燥D.暑E.痰【答案】A C D13、“腹满而叶,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口不渴”属六经病的A.厥阴病B.太阴病C.少阴病D.阳明病E.太阳病【答案】B14、下列哪些是阳痿的主症A.阳事不举B.阳事坚而不久C.过早射精D.阳事举而不坚E.阴茎发育不良,性交不能【答案】A B D15、胸痹的临床主症为A.胸部闷痛B.气短C.喘息不得卧D.胸胁胀痛,持续不解E.心中悸动【答案】A C D16、胃痞痰湿中阻证,若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者,应改用A.清胃散B.黄连温胆汤C.二陈平胃汤D.益胃汤E.香砂六君子汤【答案】B17、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浅谈《黄帝内经》关于肥胖病因的认识
浅谈《 黄帝内经》 关于肥胖病因的认识
肖 秋
摘 要:阐述《 黄帝内经》 有关肥胖的病因,为后世研究肥胖提供文献依据及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黄帝内经;肥胖;病因
一、 引言
肥胖是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
至全球的一个影响健康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何积极预
防及治疗是目前世界面临的重要难题。
参考文献:
[1] 张伯礼,薛博瑜.中医内科学( 第 2 版) [ M] .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13:329-323.
[2] 罗光.国内外肥胖人数激增,成为生命健康重要的安
全隐患[ R] .北京:分析行业新闻,2018.
( 三) 劳逸失常
久卧久坐,久卧伤气则气虚,脾主肌肉,久坐伤肉则脾
虚,脾气虚弱,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运化失司,水谷精微运化
失常,水湿内停,日久则形成肥胖。 再者久卧久坐使全身气
机不畅,影响气血运行,气血运行缓慢,气机郁滞,运化无力,
膏脂聚集,蕴积肌肤,发为肥胖。 《 素问·宣明五气论篇》 曰:
“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四肢肌肉筋脉及功能活动都依赖于
提供理论指导。
二、 肥胖的病因
( 一) 先天禀赋
体质是决定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 《 灵枢·寿夭刚柔》
曰:“ 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
阳,愿闻其方。” 《 灵枢·根结》 曰:“ 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
大小,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湿……” 这就说
明了个体差异与先天禀赋有关,禀赋有余,其人多肥,先天精
讨[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7) :894-895.
[6] 唐红珍,戴慎.《 黄帝内经》 对于肥胖认识浅析[ J] .广
中医内科学肥胖
• 2实那么泻之
• 清胃降浊,祛湿化痰,消导通腑,行气利水,化
痰,行气化瘀
胃热火郁证
• 阳明炽热内郁
酿生湿热
痰湿
大便不爽 聚而成膏脂
腐熟才能增加
脾失运化 雍滞脾土
消谷善饥
热灼津液
大便干结、尿黄、口干口苦、喜饮水、舌红苔黄
• 证机概要:阳明炽热内郁,耗伤津液,膏脂淤积 • 治法:清胃泻火,佐以消导 • 代表方:白虎汤合小承气汤 • 石膏 一斤 知母六两 粳米六合 甘草二两 山药二两 • 大黄四两 芒硝三合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 香附 二两
肥胖,往往与某些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疾病有关。
• 肥胖主要可能通过导致胰岛素抵抗来决定2型糖尿病发生
的危险性。有效降低体重,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预 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饮食失节
•胃强 脾弱
病因
水谷
精微
膏脂 流窜停于 筋膜腔隙
• 年老体弱 • 正气渐衰
• 肺、脾、肾功能
• 痰湿渐生
先天禀赋
• 一定的家族史
中医内科学肥胖
• 肥胖:是由于先天禀赋因素、过食肥甘以及久卧久坐、少
劳等引起的气虚痰湿偏盛为主、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 言、少动气短等病症的一类疾病。
• 年龄特征:多见于40-50岁的中年人,尤以女性居多
• 轻度肥胖:无明显不适
• 中度肥胖:虚弱无力,头晕目眩,行动不便,动那么气喘,
心悸,怕热汗多,腰腿疼痛
辨证要点
辨虚实 实 多 而 虚 少
实:主要在于胃热、痰湿、气郁血瘀
虚:脾气亏虚
脾肾阳气缺乏
虚实相兼者,当同时有虚、实两类证候,又当 细辨其虚与实孰多孰少之不同。
辨证要点
中医内科学——肥胖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肥胖【定义】肥胖是由于过食、缺乏体力活动等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使体重超过一定范围,或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是多种其他疾病发生的基础。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属于本病范畴。
其他具有明确病因的继发性肥胖,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对于无症状的2型糖尿病,若肥胖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肥胖多因年老体弱、过食肥甘、缺乏运动、情志所伤、先天禀赋等导致湿浊痰瘀内聚,留着不行,形成肥胖。
肥胖的基本病机是胃强脾弱,酿生痰湿,导致气郁、血瘀、内热壅塞。
【病位】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与肾虚关系密切,亦与心肺的功能失调及肝失疏泄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形体肥胖为主要表现。
2.起病缓慢,病程长,常伴有身体沉重、头晕乏力、行动迟缓,甚或动则喘促等症状。
一旦形成肥胖,不易短时间内减轻体重。
3.常有嗜食肥甘、缺乏运动的习惯,或有肥胖病的家族史。
可因长期过重的精神压力以及不适当地服用药物诱发。
4.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他病,易合并消渴、眩晕、中风等。
测量体重、身高、腰围、腹围、血压,进行血脂、血糖、血清胰岛素、黄体生成素、皮质醇、睾酮等检查,计算体重指数可反映身体肥胖程度,腰围或腰臀比可反映脂肪分布,必要时行CT或MRI计算皮下脂肪厚度或内脏脂肪量检查,也可通过身体密度测量法、生物电阻抗法、双能量X线吸收法测定体脂总量。
(二)鉴别诊断1.水肿两者均形体肥胖甚则臃肿。
肥胖多因饮食不节、缺乏运动、先天禀赋等原因引起,经治疗体重可减轻,但较慢。
水肿多因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久病劳倦等导致,以颜面、四肢浮肿为主,严重者可见腹部胀满、全身皆肿。
经治疗体重可迅速减轻并降至正常。
2.黄胖两者均有面部肥胖。
肥胖多由于年老体弱、饮食不节、缺乏运动、情志所伤、先天禀赋等原因引起。
黄胖则由肠道寄生虫与食积所致,以面部黄胖、肿大为特征。
【辨证论治】1.胃热火郁临床表现:肥胖多食,消谷善饥,可有大便不爽,甚或干结,尿黄,或有口干口苦,喜饮水;舌质红,苔黄,脉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肥胖与水肿
水肿严重时,体重亦增加,也可出现肥胖 的伴随症状,但水肿以颜面及四肢浮肿为主, 严重者可见腹部胀满、全身皆肿,与本病症 状有别。水肿经治疗,病理性水湿排出体外 后,体重可迅速减轻降至正常,肥胖患者体 重减轻则相对较缓。
(2)肥胖与黄胖
黄胖由肠道寄生虫与食积所致,以面部 黄胖肿大为特征,或伴有喜食异物,与 肥胖迥然有别。
(4)先天禀赋:
《内经》即认识到肥胖与人的体质有关,现 代已明确认识到,肥胖的发生具有家族性。阳 热体质,胃热偏盛者,食欲亢进,食量过大, 脾运不及,可致膏脂痰湿堆积,而成肥胖。
此外,肥胖的发生还与性别、地理环境等因 素有关,由于女性活动量较男性少,故女性肥 胖者较男性为多。
2.病机概要
(1)基本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盛。
肥胖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肥胖的辨证要点、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肥胖的常见病因病机、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肥胖的演变与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对肥胖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熟练地为肥胖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入
李某,女,29岁。1980年4月23日初诊。 肥胖两年余,伴头晕头痛、咽喉干涩、五心烦热,日食
(2)病史
1)病史特征:长期食欲旺盛,有恣食膏粱厚味的不良饮食习 惯,或同时缺乏体力活动。可有肥胖家族史。 2)诱发因素:本病是一个慢性过程,发病前无明显诱因。
(3)相关检查
肥胖病人一般应做相关检查,以便与相关疾病进行鉴别,明 确是否存在并发症,并明确肥胖的病因。
1)测量身高、体重、血压。 2)血脂分析。 3)测定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血清胰岛素、皮质醇。
4)肝脏B超、肝肾功能检查。 5)抗利尿激素测定。 6)测定雌二醇、睾酮、黄体生成素。 7)心电图、心功能,眼底及微循环检查。 8)为排除继发性肥胖,可考虑做头颅X线摄片,显示蝶鞍有否扩大, 骨质有否疏松,或头颅、双肾上腺CT扫描,测定T3、T仆TSH,以排 除内分泌功能异常引起肥胖的可能性。
2.病证鉴别
【概述】
概念
肥胖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 体重异常增加,身肥体胖,并多伴有头晕乏力、 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历史沿革
历代医籍对肥胖病的论述非常多。对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肥贵人”及“年五十,体重, 耳目不聪明”的描述。在证候:方面,《灵枢.逆顺肥瘦》 记载:“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 浊,其气涩以迟。”《灵枢.卫气失常》根据人的皮肉气血 的多少对肥胖进行分类,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种证 型。此外,《素问.奇病论》中有“喜食甘美而多肥”的记 载,说明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先天禀赋、劳作运动太少 等多种因素有关。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食量过大,或过食肥甘。长期饮 食不节,一方面可致水谷精微在人体内堆积成 为膏脂,形成肥胖;另一方面也可损伤脾胃, 不能布散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致使湿浊内生, 蕴酿成痰,痰湿聚集体内,使人体臃肿肥胖。
(3)缺乏运动
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喜坐懒动之人,阴盛 而阳弱,阳气之气化功能不足,可致津液不归 正化,停为痰湿,化为脂膏而致肥胖。唐.孙 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有“养性之道, 常欲小劳”“饱食即卧,乃生百病”的告诫, 认识到适度的体力活动是必需的。妇女在妊娠 期或产后由于营养过多,亦容易发生肥胖。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主症:体重异常增加,身体肥胖。 体重超出标准体重20%以上;或体重质量指数超过24为肥胖, 排除肌肉发达或水分潴留因素。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X0.9(Broca标准体重) 体重质量指数=体重(kg)/身高2(m2)
2)次症:初期轻度肥胖仅体重增加20%〜30%,常无自觉症状。中重 度肥胖常见伴随症状如头身困重、腹胀满、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倦怠懒动等。
(2)病位: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与肾虚关系密切,亦与心肺的 功能失调及肝失疏泄有关。
(3)病理性质: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候。本虚多为脾肾气虚,或 兼心肺气虚;标实为痰湿膏脂内停,或兼水湿、血瘀、气滞等, 临床常有偏于本虚及标实之不同。
(4)病理因素:主要是痰湿、湿浊、痰热、气滞、瘀血。
(5)病机转化: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他病。《内经》中已经认 识到肥痹证等。
0.75kg,倦怠乏力。诊查:对称性肥胖,体重92kg,身高 1.72m,血压130/90mmHg,皮肤色暗,无紫纹,心肺(-), 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细。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本病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中医治法:是什么?如何选方用药?应如何调养?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肥胖的病机还与气 虚、痰湿、七情及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
如《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认为肥人多气虚, 《丹溪心法》《医门法律》认为肥人多痰湿。
在治疗方面,《丹溪心法.中湿》认为肥胖应从 湿热及气虚两方面论治。
《石室秘录.肥治法:》认为治肥须补气兼消 痰,并补命火,使气足而痰消。此外,前人还 认识到肥胖与其他多种病证有关,《内经》认 识到肥胖可转化为消渴,还与仆击、偏枯、痿 厥、气满发逆等多种疾病有关。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标本虚实
本病多为标实本虚之候。本虚要辨明气虚,还是阳虚。标实要辨 明痰湿、水湿及瘀血之不同。气虚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倦 怠气短、动则喘促、舌胖边有齿痕等;阳虚多表现为神疲乏力、腹 胀便澹、畏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胖等;痰湿明显者,表现为形 体肥胖、腹大胀满、四肢沉重、头重胸闷、时吐痰涎;水湿偏重, 多有腹泻便澹、暮后肢肿、舌苔薄白或白腻;瘀血内停者,常见面 色紫暗、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迂曲,其中舌淡紫胖者属气 虚血瘀,舌暗红苔黄腻者属痰热瘀血互结。
《女科切要》中指出:“肥白妇人,经闭而不 通者,必是痰湿与脂膜壅塞之故也。”
西医范围
西医学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病、继发性肥胖 病(如继发于下丘脑、垂体病、胰岛病及甲状腺 功能低下等的肥胖病),以及无症状的2型糖尿 病,若肥胖者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1.常见病因
(1)年老体弱
肥胖的发生与年龄有关,40岁以后明显增高。 这是由于中年以后,人体的生理机能由盛转衰, 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又过食肥甘,运化不及, 聚湿生痰,痰湿壅结,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 行水,酿生水湿痰浊,故而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