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
绪论化学是21世纪的中心学科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明确提出“化学的对象和任务就是寻找和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1777年,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假说;1807年,道尔顿建立原子论,合理地解释定组成定律和倍比定律,为化学新理论的诞生奠定基础;1869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形成较为完整的化学体系;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把量子概念引入原子结构理论,量子力学的建立开辟了现代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新历程;化学与化学的分支学科化学可分为四大分支学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学科;有机化学是最大的化学分支学科; 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的预备知识分压定律科学上常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描述气体的行为:PV=nRT式中:R 为摩尔气体常量,R=mol -1K -1一定温度下,某组分气体占据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具有的压力称为该组分气体的分压;混合气体总压力是由各组分共同产生的; P 总= PA+ PB+ PC+…式中:P 总为混合气体的总压;PA 、PB 、PC 分别为混和气体中A 、B 、C 组分气体的分压;该式就是道尔顿分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它表明“一定温度、一定体积条件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各组分气体分压之和”;)()总()()总()(B x n B n P B p == 式中:XB 为B 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则PB=P 总 xB 定温条件下,某组分气体的分压与混合理想气体总压相同时,其单独占据的体积称为该组分气体的分体积;混合气体的总体积是各组分气体分体积的加和,称为分体积定律;V 总=VA+VB+VC+… V 总=RT P n )总( VB=RT PB n )(=XB V 总 VB=XB V 总 有效数字对数数值的有效数字位数只取决于小数部分的位数,整数部分代表该数为10的多少次方,起定位作用;例如,PH=,只有两位有效数字,表示cH+=×10-5molL -1;化学计算中的自然数、倍数、分数、系数等,非测量所得,可视为无误差数字,其有效数字的位数是无限的;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是“四舍六入五留双”;当尾数≤4时则舍;当尾数≥6时则入;当尾数等于5时,若“5”前面为偶数包括零则舍,为奇数则入,总之保留偶数;当几个数相加减时,保留有效数字的位数以绝对误差最大或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那个数为标准;当几个数相乘除时,保留有效数字的位数以相对误差最大或通常以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那个数为标准;应当指出,当几个数相乘或相除时,如果位数最少的数的首位是8或9,则有效数字位数可多算一位;例如,×,可将看成两位有效数字,因为与两位有效数字的相对误差相近,因此×=;对于高含量组分10%的测定,化学分析中用到的分析天平和滴定管等仪器测定结果一般有四位有效数字,则要求分析结果有四位有效数字如%;对于中含量组分1%~10%的测定,一般要求三位有效数字如%,对于微量组分<1%的测定,一般要求两位有效数字如%;此外,在表示误差时,一般只取一位有效数字,最多取两位有效数字;第1章 分散体系溶液均相:在体系内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且均匀的部分称为相;基本单元时系统组成物质的基本组合,用符号“B ”表示,B 既可以时分子、原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溶液中溶质B 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为溶质B 的质量摩尔浓度,用“bB ”表示,即 bB=)()(A m B n =)()()(A m B M B m 式中:bB 的SI 单位为molkg -1 质量摩尔浓度bB 的数值不随温度变化;溶剂是水的稀溶液,bB 与cB 的数值近似相等;溶液中溶质B 的物质的量与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称为组分B 的摩尔分数,用“xB ”表示,其量纲为1,即xB=nB n )(;若溶液由A 和B 两种组分组成,溶质物质的量为nB,溶剂的物质的量为nA 则xA=)()()(B n A n A n + xB=)()()(B n A n B n + 显然,溶液各组分物质的摩尔分数之和等于1,即xA+XB=1;若溶液由多种组分组成,则∑xi=1.稀溶液的依数性溶液的性质有两类:一类是由溶质的本性决定的,如密度、颜色、导电性、酸碱性等;另一类性质是由溶质粒子数目的多少决定的,如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溶液的沸点升高、溶液的凝固点下降和溶液的渗透压等;这些性质均与溶质粒子数目多少有关,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称为依数性;任何纯液体在一定温度下都有确定的蒸气压,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纯溶剂溶解一定量难挥发溶质如蔗糖溶于水中,萘溶于苯中时,在同一温度下,溶液的蒸气压总是低于纯溶剂的蒸气压;这种现象称为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即△p=p -p式中:△p 为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值;p 为纯溶剂的蒸气压;p 为溶液的蒸气压;显然,这里所说的溶液的蒸气压,实际是指溶液中溶剂的蒸气压因为溶质是难挥发的;溶液蒸气压下降的原因是溶质分子占据着一部分溶剂分子的表面,在单位时间内逸出液面的溶剂分子数目相对减少;因此达到平衡时,溶液的蒸气压必定低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且浓度越大,蒸气压下降越多;拉乌尔定律: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与溶质B的摩尔分数成正比,即△p=p-xB △p=KbB,K= pMA所以拉乌尔定律又可以表述为,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近似地与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当溶质是挥发性的物质时如乙醇加入水中,△p=KbB仍适用,只是△p代表的是溶剂的蒸气压下降,不能表示溶液蒸气压的变化因乙醇也易于蒸发,所以整个溶液的蒸气压等于水的蒸气压与乙醇蒸气压之和;当溶质是电解质时,溶液的蒸气压也下降,但不遵循该式;液的沸点总是高于纯溶剂的沸点;溶液的沸点升高△Tb等于溶液的沸点Tb之差: △Tb= Tb-Tb溶液沸点升高的根本原因是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溶液越浓,蒸气压越低,沸点升高越多;△Tb= KbbB 式中:Kb称为沸点升高常数,这个数值只取决于溶剂,而与溶质无关;不同的溶剂有不同的Kb值;溶液的凝固点Tf总是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Tf,这种现象称为溶液的凝固点下降,即有△Tf= Tf -Tf;溶液的凝固点下降的原因也是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溶液越浓,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越多,凝固点下降越大;非电解质稀溶液的凝固点下降近似地与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Tf= KfbB 式中:Kf称为凝固点下降常数;Kb和Kf的数值均不是在bB=1molkg-1时测定的,因为许多物质当其质量摩尔浓度远未达到1molkg-1时,拉乌尔定律已不适用;此外,还有许多物质的溶解度很小,根本不能形成1molkg-1的溶液;用途:植物体内细胞中具有多种可溶物氨基酸、糖等,这些可溶物的存在,使细胞的蒸气压下降,凝固点降低,从而使植物表现出一定的抗旱性和耐寒性;根据凝固点下降的原理,人们常用冰盐混合物作冷冻剂;汽车的水箱中加入甘油或乙二醇等物质,可防止水箱在冬天结冰而胀裂;半透膜一种溶剂分子可通过、溶质分子不能通过;为了维持渗透平衡而向溶液上方施加的最小压力称为溶液的渗透压;如果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则渗透压相等,这种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果半透膜的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其渗透压不等,则渗透压高的称为高渗溶液,渗透压低的称为低渗溶液;范特霍夫指出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透压与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成正比,即Πv=nBRT Π=CBRT 式中:π为渗透压,单位为kpa;当水溶液很稀时,则有Π=bBRT渗透作用的应用:人体内血管输液时,应输入等渗溶液;电解质溶液大多数强酸的分子具有很强的极性;电解质稀溶液的各项依数性值,都比根据拉乌尔定律计算的数值大得多,这种现象称为电解质的“反常行为”;电解质稀溶液依数性偏大的原因,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全部离解,使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比非电解质溶液含有更多的溶质粒子数;胶体溶液如果两相中有一个是气相,则这个界面习惯上称为表面;分散质分散得越细,总表面积就越大;分散系的分散度常用比表面表示,比表面越大,分散度越大;比表面是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除以体积,即S 0=VA 式中:S 0为比表面;A 为表面积;V 为总体积; 胶体分散系是分散程度很高的体系,具有很大的比表面;在胶体分散系中,分散质颗粒具有很大的总表面积,故相应地具有很大的表面能;活性炭、骨炭和硅胶等都具有吸附能力;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所放出的热称为吸附热;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包括分子吸附、离子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分子吸附:一般规律是相似相吸,即极性的吸附剂容易吸附极性溶质或溶剂;非极性的吸附剂容易吸附非极性的溶质或溶剂;吸附剂与溶剂的极性相差越大,而和溶质的极性相差越小,则吸附剂在溶液中对溶剂的吸附量越少,对溶质的吸附量就越大;例如活性炭能脱去水中的色素而不易吸附水;但活性炭不能使苯溶液褪色离子吸附:离子吸附又分为离子选择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离子选择吸附:被吸附的是电位离子,而另外一个过量离子则为反离子;离子交换吸附:吸附剂从电解质溶液中吸附某种粒子的同时,将吸附剂表面上的同号离子等电量的置换到溶液中去的过程称为离子交换吸附或离子交换,且离子交换吸附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丁铎尔效应:在与光路垂直的方向可以清楚地看见一条发亮的光柱;丁铎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粗分散系主要发生光的反射;溶胶粒子的布朗运动:溶胶粒子会发生不断改变方向和速度的布朗运动,且溶胶粒子的布朗运动导致它具有扩散作用,虽然扩散较慢;电泳:在外加电场下,溶胶粒子在分散剂中的定向移动称为电泳;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电渗:在外加电场下,固相不动,分散剂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渗;同极相吸,异极相斥 溶胶的电泳和电渗统称为电动现象;FeOH 3溶胶带正电荷;As 2S 3溶胶粒子带负电荷; 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1.吸附作用主要、2.离解作用溶胶具有扩散双电子层结构,胶团内部反离子的电荷总数与电位离子的电荷总数相等,故胶团是电中性的;显然,胶粒内部反离子的电荷总数小于电位离子的电荷总数,因此胶粒是带电的,并且电荷符号必定与电位离子相同,而扩散层带相反电荷;布朗运动和扩散作用阻止了胶粒的下沉,说明溶胶具有动力学稳定性;但溶胶是高度分散的多相体系,具有很大的表面能,即溶胶又具有热力学不稳定性;除布朗运动外,溶胶稳定的原因还有两个:一是同种电荷的排斥作用;二是溶剂化作用在溶胶粒子的周围形成了一层溶剂化保护膜,因而既可以降低胶粒的表面能,又可以阻止胶粒之间的接触,从而提高了溶胶的稳定性;双电层越厚,溶胶越稳定;胶核 电位离子 反离子 反离子 吸附层 扩散层胶粒胶团加入电解质是促使溶胶凝结的主要方法;凝结值是指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开始凝结所需电解质的最低浓度;凝结值越小,凝结能力越大;反之,凝结能力越小;电解质的负离子对正溶胶起凝结作用,正离子对负溶胶起凝结作用;凝结能力随离子价数的升高而显着增大,这一规律称为舒尔策—哈代规则;同价离子的凝结能力相近,但随水化离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少;同族中同价离子的半径越小,电荷越集中,离子的水化程度越大,即水化半径越大,凝结值越大,凝结能力越小;实验证明,当两种溶胶混合时,胶粒所带电荷的代数和为零,才能完全凝结;否则,只能部分凝结,或者不凝结;第2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基本概念广度性质:具有加和性,如体积、质量、热力学能、熵、自由能;强度性质:不具有加和性,如温度、压力、密度、浓度;除热以外,在环境与体系之间以其它形式交换的能量统称为功;功和热是过程量,不是状态函数;经由不同的途径完成同一过程时,热和功的数值可能不同;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能旧称内能是体系的一种广度性质,是状态函数;体系热力学能的绝对值无法确定,但体系发生变化时,热力学能的改变量△U 是可以确定的;△U 体=Q 体+W 体热化学ξ=)()(0)(t B v B n B n =)()(△B v B n 式中vB 为反应物或生成物B 的化学计量数,对于反应物它是负数,对于生成物则是正数;ξ的量纲是mol;反应热一般是指反应进度ξ=1mol 时的热; W=-p △V 定容热:△U=Q+W= Qv -p △V= Qv 式中:Qv 为定容热; 物理意义是,在只做体积功的条件下,定容反应热等于体系热力学能的改变量;定容热可以用特制的仪器“弹式热量计”测定;整个仪器系统的热容也称为“水当量”;常用苯甲酸作标准物,其定容燃烧热是; 定压热:△U=Q+W= Qp -p △V 焓,用符号H 表示:H=U+PvQp=U2+Pv2- U1+Pv1=H 2-H 1 其物理意义是:在只做体积功的条件下,定压反应热等于体系焓的改变量;焓的绝对值也无法知晓;在定压条件下:△H=△U+P △v=△U +△nRT Qp =Qv+p △V= Qv +△nRT对于反应物和产物都是固体或液体物质的反应,反应前后体系的体积变化很小,p △V 与△U 和△H 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即△H ≈△U,Qp =Qv;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p △V 不能忽略; 下标“r ”代表反应;下标m 表示反应进度ξ=1mol ;上标“”表示标准状态;△H=ξ△r H m △r H m 单位为kJmol -1或Jmol -1 △H 的单位为J 或kJ;△r H m 的数值与计量方程有关;某一具体过程的焓变△H 的数值与计量方程无关;标准摩尔生成焓:由元素的稳定单质生成1mol 纯化合物时的反应热称为该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用△f H m 表示;下标f 代表生成;热化学规定,在一定温度、标准压力p 下,元素稳定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零;△f H m =∑vB △f H m B 焓变等于各组分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熵吸热反应可自发进行的例子:NH 4NO 3等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CaCO 3分解;混乱度减少的过程不可能自发进行;熵的大小与体系的微观状态数Ω有关,即S=kln Ω 式中:k 为玻耳兹曼常量,k=×10-23J K -1 熵的单位是J K -1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孤立体系的熵永不减少,这就是熵增加原理;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在绝对零度时,任何纯物质的完美晶体,熵值都等于零;“绝对零度是不可能达到的”;△r S m =∑vBS m B1mol 纯物质在标准状态下的熵称为标准摩尔熵,用符号S m 表示,单位是J mol -1K -1;与热力学能、焓等状态函数不同,体系的熵这个状态函数的绝对值是可以知道的;自由能自由能G 的定义是:G=H -TS G 的单位是J 或KJ;体系的自由能与热力学能、焓一样,不可能知道其绝对值;△G=G 2-G 1生成物-反应物△G<0 自发过程 △G=0 平衡状态 △G>0 非自发过程,其逆过程可自发进行;在规定温度,标准压力p 下,稳定单质的生成自由能为零;由稳定单质生成1mol 物质时自由能的变化就是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用△f G m 表示,其单位是k J mol -1;△r G m =∑vB △f G m B 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G=△H -T △S当反应体系的温度改变不太大时,△r H m 和△r S m 变化不大,可近似认为是常数:△r G m =△r H m T -T △r S m T第3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引入反应进度对时间的变化率来度量化学反应速率,由反应进度定义的化学反应速率称为转换速率ξ’即ξ’=dtξd mols -1 v 的单位molm -3s -1,通常用molLs -1; 实验证明,有些反应从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是一步反应的,这样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大多数反应是多步完成的,这些反应称为非基元反应或复杂反应;化学反应所经历的途径称为反应机理;质量作用定律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对于基元反应,在一定温度下,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系数次方的乘积成正比;aA+dD=gG+Hh vB=kc a Ac d D K 称为速率常数,在数值上等于反应物浓度均为1 molL -1时的反应速率;K 的大小由反应物的本性决定,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改变温度或使用催化剂,会使k 的数值发生改变;在不同级数的速率方程中,速率常数k 的单位不一样,一般为mol 1-n L n -1s -1;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范特霍夫规则:温度每上升10℃,反应速率提高2—4倍;阿仑尼乌斯公式:阿仑尼乌斯总结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提出一个经验公式:或 式中:A 为常数,称为指前因子;C=lnA;或改变温度对活化能较大的反应影响较大,温度升高时,活化能较大的反应速率增加的倍数比活化能较小的反应要大得多;六次甲基四胺CH 26N 4可以作为负催化剂,降低钢铁在酸性溶液中腐蚀的反应速率,也称为缓蚀剂;催化剂不会使△r G m 发生改变;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可逆反应又被称作对峙反应;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体系达到平衡以后,其自由能G 不再变化,△r G m 等于零;标准平衡常数:K;K 值越大,表示反应达到平衡时的产物浓度或分压越大,则反应进行完全的程度越大;对于非水溶液中的反应,若有水参加,H20的浓度不能视为常数,应书写在标准平衡常数表示式中;多重平衡规则:当几个反应相加得到一总反应时,则总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等于各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之积;范特霍夫等温式:△r G m=△r G m +RTlnQ Q:生成物与反应物相对分压之比称为“反应商”; 平衡时:△r G m =-RTlnK 该式表示反应的标准摩尔自由能变化与标准平衡常数间的关系;△r G m 越负,K 值越大,则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完全;△r G m =-RTlnK +RTlnQ=RTln θ K Q =θK Q 它表明了在定温定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摩尔自由能变化△r G m 与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 及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分压或浓度之间的关系; 当Q< K ,△r G m <0,平衡正向移动;当Q<=K ,△r G m =0,反应达平衡状态;当Q> K ,△r G m >0,平衡逆向移动;注意:有R 和△r G m 同时在式中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化学平衡的移动改变浓度或压力只能改变Q 值,从而改变平衡状态,但K 值不变;范特霍夫方程:ln )1212(△rHm 12T T T T R K K -=θθθ或lg )1212(303.2△rHm 12T T T T R K K -=θθθ,该式表明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于放热反应△r H m <0,升高温度时,K 2 < K 1;对于吸热反应△r H m >0,升高温度时,K 2 >K 1;第4章 物质结构基础原子结构的近代理论薛定谔: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德布罗意: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戴维孙、革莫:电子的波动性;测不准原理:海森堡指出同时准确地测定电子在空间的位置和速度是不可能的; Ψx,y,z=Ψr, ,Φ=RrY ,Φ 式中:Rr 部分仅是r 的函数,为Ψ的径向部分,称为径向波函数;Y ,Φ则是角度和Φ的函数,为Ψ的角度部分,称为角度波函数;解上述方程,分别得到决定波函数的3个参数,即n 、l 角量子数、m 磁量子数3个量子数;波函数Ψ是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数学函数,它是原子轨道的同义词;电子云图像是|Ψ|2随r, ,Φ变化的图像;xy 平面上下的正、负号表示Ypz 的值为正值或负值,并不代表电荷;概率密度与|Ψ|2成正比;令Dr=|Ψ|24πr 2,Dr 称为径向分布函数;Dr 表示电子在半径为r 的球面上单位厚度的球壳夹层内出现的概率,Dr 值越大,表示电子在单位厚度的球壳夹层内出现的概率越大;概率最大不能说明概率密度最大;在原子核附近概率密度最大;主峰越靠外,说明电子离核越远,轨道能量越高;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主量子数n :是决定核外电子的能量和电子离核平均距离的参数电子所在的电子层和原子轨道的能级,n 值越大,电子离核的距离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角量子数l :又称副量子数,它确定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形状,并在多电子原子中和n 一起决定电子的能量;n 确定后,角量子数l 可取0~n -1的正整数,即l=0,1,2,3…n -1;L 的每一个数值表示一种形状的原子轨道或电子云,代表一个电子亚层或能层;例如,l=0,表示球形的s 电子层或s 原子轨道;l=1,表示哑铃形的p 电子云或p 原子轨道;l=2,表示花瓣形的d 电子云或d 原子轨道;对于多电子原子来说,同一电子层中的l 值越小,该电子亚层的能级越低;磁量子数m :m 的取值受l 的限制,当l 一定时,m 可取0,±1,±2,…,±l 共2l+1个值;磁量子数决定原子轨道在磁场中的分裂,反映原子轨道在空间伸展的方向;每一个亚层中,m 有几个取值,其亚层就有几个不同伸展方向的同能量原子轨道;磁量子数与轨道能量无关;自旋量子数m s :原子中的电子除了绕核运动外,还可自旋;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泡利不相容原理n>l ≥|m|,m s =±21、能量最低原理和洪德规则电子在同一个亚层的等价轨道上排布时,总是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且自旋方向相同;洪德规则还包含了另一个内容,即在简并轨道中,电子处于全充满p 6、d 10、f 14、半充满p 3、d 5、f 7和全空p 0、d 0、f 0时,原子的能量较低,体系稳定;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间的相互作用造成同层轨道能级分裂;这种能级分裂现象是内层电子对外层电子的屏蔽作用因电子间互相排斥而使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减弱,有效电荷低于实际核电荷而导致的;同一原子内,不同类型的亚层之间有能级交错现象,这是电子的钻孔效应所致;所谓钻孔效应,是在多电子原子中,角量子数较小的轨道上的电子钻到靠核附近的内部的概率较大,能较好地回避其他电子的屏蔽作用,从而起到增加核引力、降低轨道能量的作用;原子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最外层主量子数n;电子层结构与区:稀有气体为范德华半径;同一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减小的幅度较大;同族副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幅度较小;由于“镧系收缩”的影响,第五和第六周期的同族元素之间原子半径非常接近;在定温定压下,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电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元素的电离能,用I表示,单位为k J mol-1;同一院子的各级电离能是不同的,其大小顺序为I1<I2<I3<I4…;因为阳离子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核对电子的吸引力越大,失去电子所需能量越高;通常只用第一电离能来衡量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元素原子的I1越小,表示该元素原子在气态时越容易失去电子,金属性越强;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从左到右总的趋势是逐渐增大,某些元素原子具有全充满和半充满的电子结构,稳定性高,其第一电离能比左右相邻元素都高;同一族中,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从上到下总的趋势是减小,受镧系收缩的影响,第六周期的副族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比第五周期的略有增加;电负性χ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能力或本领的相对大小;电负性越小,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弱;电负性的大小可作为原子形成正离子或负离子倾向的量度;鲍林指定氟的电负性为,氟的电负性最大,因而非金属性最强,铯的电负性最小,因而金属性最强;离子键离子键的特点是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晶格能:衡量离子键的强弱;晶格能是指标准状态下,由气态离子生成1mol晶体放出的能量,用符号U表示;离子的电荷越多,正、负离子的核间距离越短,晶格能越大,离子键越牢固,离子化合物越稳定;价键理论共价化合物:H2、O2、Cl2、HCl、H20;价键理论又称电子配对法,简称VB法:1键合原子双方各自提供自旋相反的单电子彼此配对;2已键合电子不能再形成新的化学键;3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及对称性匹配;共价键的特点:饱和性和方向性;共价键的类型:σ键和π键σ键:“头碰头”,特点是原子轨道重叠部分沿键轴呈圆柱形对称且σ键能大且稳定性高;π键:“肩并肩”,特点是原子轨道重叠部分是以通过一个键轴的平面镜面反对称;共价单键一般是σ键,在共价键双键和叁键中,除了σ键外,还有π键;通常π键没有σ键牢固,较易断裂;两原子间以共价单键结合,只能形成σ键;若以共价双键和叁键结合,其中有一个σ键,其余是。
无机及分析化学超详细复习知识点(大一,老师整理)
无机及分析化学超详细复习知识点(大一,老师整理)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1. 物质和化学变化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的实体。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新的物质。
2.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3. 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化学键:原子之间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而形成的连接。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等。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式。
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浓度变化。
化学平衡:反应物和物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发生氧化和还原的反应。
6. 酸碱反应酸:能够释放H+离子的物质。
碱:能够释放OH离子的物质。
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盐和水。
7. 溶液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
溶剂:能够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浓度: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剂中溶解的溶质的量。
8.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常数:表示化学反应平衡状态的常数。
计算方法:根据反应物和物的浓度计算平衡常数。
9.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电极电位:表示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向的电位。
计算方法:根据电极电位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10. 酸碱反应的平衡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指标。
计算方法:根据酸碱的浓度计算pH值。
11. 溶液的酸碱滴定滴定:通过滴加已知浓度的溶液来确定未知溶液的浓度。
计算方法:根据滴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滴定数据计算未知溶液的浓度。
12. 气体定律波义耳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的压力与体积成反比。
查理定律:在一定压力下,气体的体积与温度成正比。
阿伏伽德罗定律: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等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数量的分子。
13. 气体混合物的计算分压定律:气体混合物中每种气体的分压与该气体在混合物中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计算方法:根据分压定律计算气体混合物中每种气体的分压和摩尔分数。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考试大纲无机与分析化学是一门涵盖溶液理论、化学反应原理(含热力学和动力学)、定量分析基础、四大化学平衡及滴定(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物质结构基础的一门学科。
考生应该控制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知识和定量分析的普通主意,具有基本的科学思维主意和理论联系实际、自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理论部分基本要求1.控制稀溶液的依数性2.控制化学反应的普通原理。
3.控制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
4.控制四大平衡基本原理及其滴定。
5.控制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
6.控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二、详细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物质的聚拢状态1.1凝聚系1.2稀溶液的性质1.3胶体溶液要求:控制稀溶液的依数性,了解胶体溶液的性质。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普通原理2.1基本概念2.2热化学2.3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2.4化学平衡2.5化学反应速率第1 页/共4 页2.6化学反应普通原理的应用要求:控制热化学的基本概念;控制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和盖斯定律;控制熵变判据和吉布斯函数变判据,了解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标准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了解基元反应概念,控制质量作用定律,理解和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第三章定量分析基础3.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3.2定量分析主意的分类3.3定量分析的普通过程3.4定量分析中的误差3.5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3.6有效数字及其运算3.7滴定分析主意概述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了解定量分析主意的分类;了解分析化学中误差产生的缘故与分类;控制确切度、精密度的定义及其评价指标的定义和相关计算;控制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矩;控制分析结果的检验主意;了解滴定分析主意的分类,控制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的定义,控制滴定分析的计算主意。
第四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4.1电解质溶液4.2酸碱理论4.3溶液酸度的计算4.4缓冲溶液4.5弱酸碱溶液各分布型体的分布4.6酸碱滴定法要求:控制酸碱质子理论;了解酸碱溶液中酸碱的分布形式;控制酸碱溶液中酸碱pH的计算;控制酸碱缓冲溶液理论及其计算;了解酸碱指示剂作用原理;控制一元强酸(碱)滴定一元强碱(酸)体系的滴定;控制一元强酸(碱)滴定一元弱碱(酸)体系的滴定;了解多元弱酸(碱)的滴定;了解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2. 学会使用分析化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离子、分子、键、化合价等。
2. 无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酸、碱、盐、氧化物等。
3. 分析化学方法:重量分析、滴定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
4. 实验技能: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讲解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实验与实践: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显微镜、滴定仪、光谱仪等。
3. 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3.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案编写要求:1. 每个章节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五个部分。
2.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明确具体,教学方法要合理可行。
3. 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
4. 教案要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课16课时,实验课16课时。
2. 授课方式:每周2课时,共8周完成教学内容。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分析化学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化学的计算和实验操作。
八、教学过程1. 理论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合物的性质。
2. 实验课: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九、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介绍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合物的结构。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件
酸碱反应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之间的中和 反应,生成盐和水。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是指溶液中的离子结合 成难溶于水的沉淀,从溶液中析 出的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数的概念
氧化数是表示原子或分子氧化态的数 值,用于表示原子或分子在氧化还原 反应中的得失电子数。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电子转移的反应, 其中氧化剂获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 子。
气体为参考态。
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原理
1 2
反应速率的概念
反应速率是描述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单位为 摩尔每升每秒(mol/L·s)。
反应速率方程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可以用反应速率方 程来表示。
3
活化能的概念
活化能是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物理量,单位 为焦耳每摩尔(J/mol)。
酸碱反应与沉淀反应
04 无机化合物的分类与性质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金属元素概述
金属元素是具有金属光泽、导电、导热性能良好 的元素,通常在周期表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金属单质
金属单质具有金属键合,表现出良好的导电、导 热和延展性。
金属化合物
金属化合物种类繁多,包括氧化物、硫化物、卤 化物等,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杂化合物。
配合物的结构
02
配合物的结构通常由中心原子或离子和配位体组成,配位体通
过配位键与中心原子或离子结合。
簇合物的结构
03
簇合物是由多个原子或离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复杂化合物,
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
05 分析化学简介
分析化学的定义与任务
总结词
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学科,其任务是通过实验手段获 取物质的化学信息。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件(第四版)第一章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析化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分析对象可以分为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这是根据被测物质中是否含有碳元素来划分的。按分析方式可以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前者依赖于化学反应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后者则利用各种精密仪器对物质进行测量。另外,根据待测组分的含量,分析化学可分为常量分析、微量分析和痕量分析。
分子结构
分子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分子的几何构型和成键方式决定了分子的性质。常见的分子结构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晶体结构
晶体是由原子或分子在空间周期性排列形成的固体,晶体的性质与原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密切相关。晶体分为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共价晶体和分子晶体等。
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酸和碱之间的反应称为酸碱反应,反应中质子转移是酸碱反应的本质。酸和碱的相对强弱可以通过电离常数来衡量。
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实验安全
01
实验安全是实验过程中的首要问题,需要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防护用品。
环境保护
02
环境保护是每个实验者应尽的责任,需要合理处理实验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实验实例
03
通过具体的实验实例,如实验室安全规定、废液处理等,来掌握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方法。
04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基础
1
2
3
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术是进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础,包括称量、加热、冷却、萃取、蒸发、结晶等操作。
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在进行实验基本操作时,需要注意安全、准确、快速、环保等原则,避免误差和事故的发生。
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的注意事项
通过具体的实验实例,如硫酸铜晶体的制备、碘的萃取等,来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验验证和探索化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主要涵盖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拓展实验三个层次,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1、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2、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3、能够独立完成基础实验,并具备一定程度的实验设计能力;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内容1、基础实验: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试剂的分类和保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等。
2、综合实验:涉及无机物的制备、分离和鉴定,以及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等。
3、拓展实验: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验项目,如研究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理论课主要讲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实验课则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课程安排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应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理论课主要通过考试和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估,实验课则通过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评估。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六、教师职责1、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验经验,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2、教师应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和环保;3、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4、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七、学生要求1、学生应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2、学生应按时完成实验任务,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3、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4、学生应尊重教师和其他同学,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英文名称: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总学时:92 理论学时:92 实验学时:另设总学分:5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高等工业学校化工、轻工、食品科学和工程、生物化学与生物工程、材料科学、应用化学等有关专业及农林医等院校相近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
它是培养上述几类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并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密切结合,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理论去解决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查阅和自学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书刊、选择正确的分析测试方法,以及正确判断、表达分析测试结果的能力,为解决工农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物质结构初步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原子核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熟悉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掌握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及主族元素、过渡元素价电子层结构的特征。
会从原子半径、电子层构型和有效核电荷来了解元素的性质,熟悉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从价键理论理解化学键的形成、特性(方向性、饱和性)和类型(σ键、π键)。
熟悉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dsp2、d2sp3、sp3d2)与分子或离子构型的关系,了解分子轨道的概念,并用以说明一些物质的稳定性及磁性。
从自由电子概念理解金属键的形成和特性(无方向性、无饱和性)。
用金属键说明金属的共性(光泽、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
理解不同类型晶体的特性。
熟悉三种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理解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
无机及分析化学
1.
2. 3.
4.
学习方法
1. 2. 3. 4. 5.
课前初步预习(带着问题听课) 体会课堂教学重点(记笔记) 课后及时总结(及时复习和做作业;定期 归纳和梳理) 考前认真复习(抓住重点,以点带面) 认真做实验,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现 象,巩固理论知识。
在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学习
参考书
《普通化学原理》华彤文 等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无机化学》 北京师范大学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及分析化学》浙江大学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及分析化学学习指导》浙江大学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任务
了解稀溶液依数性;理解化学平衡;学会 描述化学反应速率;重点掌握四大平衡原 理(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 和配位解离平衡原理) 学习物质结构(原子,分子,晶体)的基 本知识 掌握定量分析的误差来源和分析结果的数 据处理方法;掌握滴定分析基本原理和应 用 介绍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20世纪是化学取得巨大成就的世纪, 化学的研究对象从微观世界到宏观 世界,从人类社会到宇宙空间不断 地发展。 20世纪生命化学的崛起给古老的生 物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新世纪中,化学必将给人类社会 的进步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化学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和生存安全 的有效保障
对环境无害的化学品、生活用品的生产方 式的探索。 研究环境污染的产生、转化和与人体的 相互作用,提出优化环境建立洁净生活空间 的途径。 从分子水平了解病理过程,提出检测 方法,建议预防途径。 合成高效抵毒的抗菌和抗癌药物,提 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化学与材料 1.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
塑料 橡胶 纤维
2.功能材料
光电材料 光导纤维 信息储存材料 超导
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物质结构基础1、四个量子数(1) 主量子数(n):电子所处的电子层。
(2) 副(角)量子数(l) :电子所处的电子亚层及电子云的形状。
l值受n限制,可取0,1……,n-1。
(3) 磁量子数(m):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m的取值受l的限制(0、±1 … ±l),共(2l+1)个。
(4) 自旋量子数(m s):描述电子自旋的状态。
取值+1/2和-1/22、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1)屏蔽效应:内层电子对外层电子的排斥作用,削弱了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使有效核电荷数减小(2)钻穿效应:外层电子钻入原子核附近而使体系能量降低的现象。
导致能级交错:如:E4s<E3d3、核外电子排布原理(1) 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至多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
(2)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的分布在不违反泡利原理的前提下,优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轨道,使整个原子系统能量最低。
(3)洪特规则:在n、l相同的轨道上分布电子时,将尽可能占据m 值不同的轨道,且自旋平行。
等价轨道在电子全充满、半充满、和全空时的状态比较稳定。
原因:两个电子占据同一轨道时,电子间排斥作用使系统的能量升高。
4、原子半径(1)原子半径分类:自由原子半径: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函数D(r) 的最大值。
共价半径:单质分子中两个相邻原子的核间距一半。
范德华半径:分子晶体中,不同分子的相邻两原子核间距的一半。
注:同一元素的范德华半径较共价半径大。
金属半径:固体中测定两个最邻近原子的核间距一半。
(适用金属元素。
)(2)原子半径变化的周期性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d区过渡元素,原子半径略有减小;从IB 族元素起,原子半径反而有所增大。
同族: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显著增大。
副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也增大,但幅度较小。
5、电离能:气态原子失去电子变为气态阳离子,克服核电荷对电子的吸引力而消耗的能量。
元素原子的电离能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越大,越难失去电子。
无机及分析化学
(但化学也办了不少坏事)。
5、高分子化学(材料科学)(Polymer Chemistry)
高分子化学在19世纪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高分子 化学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能、合成方法等。 高分子化合物包括塑料、橡胶、合成纤维、涂料、黏 合剂等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高分子化合物具有独特 的优良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之 中。
8
5、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科学思维。 要善于ຫໍສະໝຸດ 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个人仅仅
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思考是一 种能力,要根据把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 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 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6、着重培养自学能力,充分利用图书馆,通过查阅 各种参考资料,帮助自己更深刻地理解与掌握无机及 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19世纪60年 代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奠定了现 代无机化学的基础。
2、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
3
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的测定方法 及其原理的学科。
分析化学包括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两个方 面。成分分析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部分。 结构分析包括分子结构分析和晶体结构分析
1、课前预习 2、上课认真听讲(上课不准玩手机,不准手机响铃 ) 3、下课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不抄袭他人作业, 要求,每一章结束后除了交作业以外,每人必须写5页 左右的读书笔记或者内容提要。
无机及分析化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溶液的浓度 0.02080 mol/L
四位有效数字
溶液的浓度 0.10 mol/L
二位有效数字
被测物含量 56.12%
四位有效数字
平衡常数 K=1.8x10
二位有效数字
pH值(注) 12.08
二位有效数字
pH值
5.1
一位有效数字
注:
考虑pH值的有效数字时,因为pH值是氢离子浓度 的负对数,所以pH值的有效数字位数只考虑小数点后 数字个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字不是有效数字,因为它实 际上只反映了氢离子浓度的数量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Chem-is-try
化学在21世纪焕发着新的青春
20世纪化学的标志性成果 1. 合成氨技术 2.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纤维。 3.药物的发明
化学发展的现状( 21世纪)
化学和其他学科交叉,形成了许多新兴学科:
如地球化学、环境化学、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等 化学已经成为生命、农业、医学、材料、环境等学科 的基础。
(±0.2)+(±0.0002)≈±0.2
所以计算结果的正确表示应为 36.5 。有效数字36.5 正好 与0.2的绝对误差相匹配。
(2)乘除法 例如,以下三个有效数字进行乘除法运算时 0.024×8.156 12.576 =0.015564885…… 因为每个数据的最后一位数字均为可疑数字,若最后一位有1
在有效数字中,数字“0”具有双重意义:(1)作为普通 数字使用,它是有效数字;(2)只起定位作用,它不是有效 数字。
例如,测得以下数据:
试剂的体积 12mL (量筒量取)
二位有效数字
试样的质量 0.6283g (分析天平称取) 四位有效数字
滴定液体积 23.58mL (滴定管读取) 四位有效数字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0301301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授课系(部):制药与环境工程系学分学时: 6学时/周一、课程定位与作用1.课程的定位:《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应用、组分分析方法和实验技术的一门应用学科,是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根据专业特点选定的。
理论课以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溶液及其浓度的表示、电解质溶液和沉淀—溶解平衡、原子结构、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电势、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滴定分析法概论、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等。
实践课以化学基本操作技术、滴定分析操作技术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根据专业需要开设实验,所开实验包括化学基本操作、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物质含量测定等。
2.课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从事分析检验工作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确立正确的“量”的理念,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学习后续课程或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到各类相关企业工作或从事产品质量检验和控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承接中学化学,为后续的《药用基础化学》、《仪器分析》、《药物化学》等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化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掌握从事分析检验工作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确立正确的“量”的理念,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气体溶液、物质结构、化学平衡的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分析化学中误差及数据处理;(3)掌握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无机及分析化学
02
离子极化会影响化合物的性质
5.8 晶 体 结 构
晶体类型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
结点上的微粒
正、负离子
原子
极性分子
非极性分子
原子、正离子
结合力
离子键
共价键
分子间力、氢键
分子间力
金属键
熔、沸点
高
很高
低
很低
有高有低
硬度
硬
很硬
软
很软
硬度不一
机械性能
脆
很脆
弱
很弱
有延展性
导电、导热性
熔融态及其水溶液导电
04
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06
下列化合物中有氢键的是 CH3OH B.CH3OCH3 HOOH D.A和C
A.原子轨道的能量 B.原子轨道的数目 C.原子轨道的形状 D.电子的数目
(2)量子数n,l,m不能决定( )。
A.(2,1, 1, -1/2) B.(2, 1, 0, -1/2) C.(3, 1, 1, -1/2) D.(3, 2, -2, -1/2)
(6)对异号离子产生强烈的极化作用的离子,其特征是( )。 A.低电荷和大半径 B.高电荷和小半径 C.低电荷和小半径 D.高电荷和大半径
(7)Ag+和K+半径很接近,但KBr易溶于水,而AgBr难溶于水( )。 A.K比Ag活泼 B.K+易被极化而变形 C.Ag+易被极化而变形 D.以上都是
1 基本要点
离子极化:在电场的作用下,正负离子的原子核和电子发生位移,导致正负离子变形,产生诱导偶极的过程。
导致:作用力发生变化。
无机及分析化学定义
无机及分析化学定义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制备、反应和应用的科学。
无机物质是指不含碳氢键的化合物,如金属、金属氧化物、盐类、酸、碱等。
分析化学是研究化学样品中化学成分和化学特性的科学。
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化学物质的成分和浓度,以及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析化学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方面。
定量分析是确定化学样品中某种物质的浓度或含量的方法,而定性分析则是确定化学样品中存在哪些化学物质的方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最新版
第18页/共41页
【例】在50 ml 0.2mol·L-1 MgCl2溶液中加入 等体积的0.2mol·L-1的氨水,有无Mg(OH)2↓生 成?[Mg(OH)2 的KspӨ =1.8×10-10,氨水的KbӨ =1.77×10-5]
解: c(Mg2+) = 0.2/2 = 0.1 (mol·L-1) c(NH3.H2O) = 0.2/2 = 0.1 (mol·L-1)
S=4
K
θ sp
27
4. A3D2型 如Ca3(PO4)2 、 Mg3(PO4)2 (自推)
第5页/共41页
【例】已知AgCl在298K时溶解了1.92×10-3 g·L-1,计算其KspӨ。
解: AgCl的摩尔质量= 143.4 g ·mol-1 S = 1.92×10-3/143.4 = 1.34 ×10-5 (mol·L-1) KspӨ = S2 = 1.8×10-10
2+
]r
=
4.0 ×10-53 1.0 ×10-19
= 4.0×10-34
[H2S]r [Hg 2+ ]r [H+ ]r2
= 4.0×10-34
[H+ ]r
0.12 4.0 ×10-34
= 5.0×1015
HgS不能溶于盐酸。
第31页/共41页
2.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溶解
CuS(s)
Cu2+ + S2-
NH3.H2O 平衡 0.1-x
NH4+ + OH-
x
x
第19页/共41页
[OH- ]r = 0.1×1.77×10-5 = 1.33×10-3 Qc = cr(Mg2+) cr2(OH-) = 0.1×(1.33×10-3 )2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五版)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五版)
1.大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⁴的化合物(纯净物)称为大分子化
合物。
2.大分子物质在溶液中以单分子存在。
像小分子溶液一样,它是一个单向热力学稳定系统。
具有溶解的可逆性。
如:小分子蔗糖与大分子的动物胶分别溶于水中形成溶液。
加热蒸发水,重新得到蔗糖和动物胶,再加水,又能形成溶液。
与溶胶不同的是,一旦积累沉淀,很难用简单的方法使其再次变成溶胶。
3.大分子非常稳定,不像溶胶那样容易聚集和沉降。
•盐析:向水溶液中加入大量的电解质,使小分子物质析
出。
---主要作用:去溶剂化。
•溶剂化:溶质粒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存在较大的相互作用
力。
故溶质溶于溶剂
•盐析和用电解质沉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
4.保护作用
加入适量的高分子溶液(动物胶、蛋白质等。
)加入到易沉淀的溶液中会大大增加溶胶的稳定性。
5.凝胶(一种特殊的分散系统)
胶体颗粒或线性大分子相互连接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大量溶剂分子在网络结构的缝隙中被分离,从而失去流动性。
•其性质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
•形成凝胶的过程称为胶凝
•凝胶化过程是网络结构的形成和强化过程。
•凝胶存在是及其普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质子理论认为,下列物质中全部是碱的是( b )
3.质子理论认为,下列物质中全部是两性物质的是( c )
4.用质子理论比较下列物质的碱性由强到弱顺序为( b ) ->CO32->Ac->NO3c.Ac->NO3->CN->CO32b.CO32->CN->Ac->NO3d.NO3->Ac->CO32->CN-
第五章 化 学 分 析 概 论
5.1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一、有效数字 1. 定义:仪器实际能测到的数字。 25 .15 mL 25.00mL 1.3245 g 25 .1 5
准确数字
2. 构成
全部准确数字+最后 一位估计的可疑数字
可疑数字
二. 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
1 .―0‖在数字前
非有效数字
0. 0032 L 3.2×10-3 L 0.0025 g
θ a
4
NH3 H 3O
14
1.0 10 11 c k 0.10 5.6 10 20kw 5 1.77 10
c 0.10 1.77 10 θ ka 1.0 1014
5
1.79 108 500
-10
∴ c(H ) =
+
0.10 5.64 10
θ 2 a
θ a
近似计算式
碱 A-
c θ 500 时, c(OH ) = cK b θ Kb
c < 500 时 θ Ka
最简式
c(OH ) =
-
- K + ( K ) + 4cK 2
θ b
θ 2 b
θ b
近似计算式
例 1 :计算0.10mol L NH4 NO3溶液的pH
1
解 :NH H 2O
4. 自然数(如1、2、3、…) 、倍数、 分数、 系数、 常数等均视为无 误差数字 ,可看成无限多位有
效数字
1. 下列各数中,有效数字位数为四位的是( C)
A.c(H+)=0.0003mol· L–1 C.ω(MgO)=19.96%
确值为( A ) A.0.85mol· L–1 C. 0.8mol· L –1
θ a
假设 :HAc的总浓度为c,离解度为α
HAc 平衡浓度 c-c
+
H Ac c c
-
2 2 2 c (H ) c (Ac ) cα cα θ Ka = = = c(HAc) c(1 - α ) 1 - α
当< 5%时,1- α =1
K =c
θ a
2
α= K /c
稀释定律 同一种弱电解质: c
-6 -1
= 7.5 10 mol L
pH 5.12
例 1 :计算0.10mol L NaAc溶液的pH 值
1
解:Ac H 2O HAc O H θ -5 K a (HAc) = 1.76 10 θ KW θ -10 Kb (Ac ) = θ = 5.68 10 Ka
c(OH- ) c(H 2 S) = c(HS- )
④ HS H2O H2S O H
θ Kb2
H3A
K K = K
θ a1 θ b3
θ w
K K = K
θ a2 θ b2
θ w
θ w
K K
θ a3
θ b1
=K
1.质子理论认为,下列物质中全部是酸的是( b ) a.H2S、C2O42-、HCO3c.Cl-、BF3、OHa.HAc、H3PO4、H2O c.HAc、H2PO4-、OHa.Ac-,CO32-,PO43-,H2O c.HS-,HCO3-,H2PO4-,H2O b.H2CO3、NH4+、H2O d.H2S、CO32-、H2O b.Ac-、PO43-、H2O d.Ac-、PO43-、NH4+ b.CO32-,CN-,Ac-,NO3d. H2S,Ac-,NH4+,H2O
1.同离子效应: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含有相 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弱电解 质解离平衡向左移动,从而降 低弱电解质离解度的现象。
甲基橙
HAc
H Ac
滴加0.1mol· L-1
0.1mol· L-1
HAc
NaAc
同离子效应的计算
弱酸与其共轭碱的混合溶液
(弱酸) c
(共轭碱) c
c(H ) = K
c (OH ) c(HCN) θ Kb = c(CN - )
HCN+H2O
H3O++CN-
+
CN-+H2O OH-+HCN
H2O
H+ +
OH-
K K = K
θ a θ b
θ w
θ θ θ pKa + pKb = pKw
在一共轭酸碱对中, 酸的酸性越强,其共轭碱的碱性 就越弱;反之,酸越弱,其共轭碱就越强。
c k 0.10 5.68 10
θ b 10
• 例如:已知Kaθ(HAc)=1.76×10-5
-14 1.0 10 θ -10 Kb (Ac - ) = = 5.68 10 -5 1.76 10
在共轭酸碱对中
K K
θ a θ a
酸性
酸性
K K
θ b
碱性
θb
碱性
H2A
K K = K
θ a1 θ b2
θ w
K K = K
θ a2 θ b1
θ K a1
θ w
① H2S H HS
②
c(H + ).c(HS- ) = c(H 2 S)
HS H S 2
2
+ 2c (H ) c (S ) θ K a2 = c(HS- ) θ K b1
③ S H2O HS O H
c(OH- ).c(HS- ) = c(S2- )
例如:计算c=10-10mol· L-1HCl溶液的H+浓度
c(H+) =10-7mol· L-1
2. 一元弱酸 (碱)
cKa>20Kw
酸HA
c始 c平
H2O
H+ + OH-
HA
c
c-c(H+)
+ -
H+ + A0
c(H+)
0
c(A-)
2 + c (H ) c (A ) c (H ) θ Ka = = + c(HA) c - c(H )
pH = -lgc(H )
+
pOH = -lgc(OH - )
T=298K, 中性溶液 c(H+)=c(OH-) = 10-7 pH=7
酸性溶液
c(H+)>c(OH-) > 10-7 pH<7
碱性溶液
c(H+) <c(OH-) < 10-7 pH>7
二、酸碱溶液pH的计算 1. 强酸 (碱) (1)当c>10-6mol· L-1时,水的离解可忽略, c(H+) = c(酸) c(OH-) = c(碱) (2)当c≤ 10-6mol· L-1时,水的离解不可忽略。
σ a
=
c(H + ) / c θ c(Ac- ) / c θ c(HAc) / c θ
NH3 + H2O =
NH4++OH-
+ c (NH ) c (OH ) θ 4 Kb = c(NH3 )
HAc H + Ac
+
-
+ c (H ) c (Ac ) θ Ka = = 1.76 10-5 c(HAc)
2.5×10-3 g
3.2 mL
二位 2.5 mg
2. ―0‖在数字中 有效数字
22.04 mL
5.042 mg
3. ―0‖在数字后 有效数字
四位
3.10
mL
三位
五位
1.2530 g
pH=2. 89
二位 pKa =4.08 二位
3 1
c( H ) 1.3 10 mol L
lgKaθ pKbθ pM
(H+)/molL1 0.1mol.L-1
HAc
1.33×10-3 1.33%
01mol.L-1 HAc + NaAc HAc + NaCI
01mol.L-1
l.7610-4 0.0176% 同离子效应
1.84 10-3 1.84% 盐效应
6-3 酸碱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
一、水溶液的pH 1. 溶液的pH
B.pH=10.42 D.4000
2. 已知某溶液pH=0.070,其氢离子浓度的正 B. 0.8511mol· L–1 D. 0.851mol· L–1
第六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滴定法
本章学习要求
1. 掌握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影响电离平衡常数和 电离度的因素,稀释定律;运用最简式计算弱酸、 弱碱水溶液的pH; 2.了解同离子效应,盐效应; 3.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质子酸碱的定义,共轭酸碱对, 酸碱反应的实质,共轭酸碱Kaθ 和与Kbθ 的关系; 4. 掌握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指示剂的变色点、变 色范围; 5.掌握强酸(碱)滴定一元弱碱(酸)的原理,滴定 曲线的概念,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化学计量点pH 及突跃范围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掌握直接准确 滴定一元酸(碱)的判据其应用;
凡是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H+离子的物质称为酸。 凡是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OH-离子的物质称为碱。